瑪麗和馬克思 Mary and Max (2009)
導演: 亞當·艾略特
編劇: 亞當·艾略特
主演: 托妮·克萊特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艾瑞克·巴納 / Bethany Whitmore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動畫
製片國家/地區: 澳大利亞
語言: 英語 / 依地語
上映日期: 2009-04-09
片長: Australia: 80 分鍾 / Germany: 92 分鍾(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又名: 巧克力情緣 / 瑪麗和麥克斯 / 同是天涯寂寞客 / 瑪麗和馬科斯
瑪麗和馬克思的劇情簡介 · · · · · ·
1976年,8歲的瑪麗·黛西·丁格爾(貝絲妮·惠特摩爾 Bethany Whitmore 配音)是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個小女孩,喜歡動畫片「諾布利特」、甜煉乳和巧克力。瑪麗的媽媽是個酒鬼,而在茶葉包裝廠工作的父親平日只喜歡製作鳥標本。孤獨的瑪麗沒有朋友,某一天心血來潮給美國紐約市的馬克思·傑瑞·霍羅威茨(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配音)寫了一封信詢問美國小孩從哪裡來,並附上一根櫻桃巧克力棒。44歲的馬克思患有自閉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歡看「諾布利特」動畫片及吃巧克力。二人的筆友關系從1976年維持到1994年,期間各自經歷了許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瑪麗(托妮·科萊特 Toni Collette 配音)終於來到紐約看望馬克思……
⑵ 《糟糕的兄弟情》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糟糕的兄弟情》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mDW8PASP2mnRD9NuwQrnRw
⑶ VR時代來臨,虛擬游戲時代會來嗎
現階段應該不會的
中國這個目前不顯示 沒有那個技術 等10年後吧
四、五年前國內 VR 相關產業者最喜歡喊的口號就是「 未來已來 」,現在馬後炮的看一看,未來來了嘛?樂觀地講的確有一部分 VR 游戲 正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比如說V社的《半條命 : Alyx》,拋去硬體設備依然價格昂貴造成的受眾有限, Alyx 在 游戲 體驗上為玩家帶來的沉浸式體驗是跨時代的,這款 游戲 在交互體驗上的革新給玩家帶來的愉悅感是遠遠強於鍵鼠操作 游戲 的。開門、撿起物品、爬梯子這些在鍵鼠操作下「一鍵完成」的動作,在 Alyx 中都以符合直覺的方式來呈現。
我們在《頭號玩家》中所見到的「綠洲」 游戲 以及仍然存在於概念和動漫作品中的 VRMMORPG ,是有機會更早到來的。
這點首先可以可定是會的,VR虛擬可以做到比傳統的體驗更好,人呢也是一種很貪婪的生物,只要有市場就可能會去開拓。
什麼是VR?
VR(Virtual Reality,簡稱VR)既虛擬現實(或稱靈境技術),它是一種可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系統。
虛擬現實的內涵實際是綜合利用計算機圖形系統和各種現實及控制等介面設備,在計算機上生成的丶可交互的三維環境中提供沉浸感覺的技術丶類似於3D技術,看過3D電影的朋友應該比較有感觸。
2016年被稱為是VR設備的元年,眾多廠商開始布局研發VR設備,它將使得人來的交流採用了新的方式,進入了新的領域。
VR到底能幹嘛?
目前已經有不少廠商開始推出VR設備如 HTCVIve、AMD Sulon Q、索尼PS VR、VR頭盜等等,目前這些設備主要是VR眼鏡或者VR頭盜設備,可以體驗一些VR視頻、 游戲 等等,帶來3D場景體驗,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帶來了更為極致的用戶體驗。
VR眼鏡
VR 游戲
VR頭盔
VR技術原理與VR發展史
一丶技術原理
VR= 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或稱靈境技術,實際上是一種可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VirtualWorld)的計算機系統
二丶VR發展史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由美國VPL公司創建人拉尼爾(Jaron Lanier)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其具體內涵是:綜合利用計算機圖形系統和各種現實及控制等介面設備,在計算機上生成的丶可交互的三維環境中提供沉浸感覺的技術。其中,計算機生成的丶可交互的三維環境成為虛擬環境(即Virtual Enbironment,簡稱VE)。
2014年3月26日,美國社交網路平台Facebook宣布,將斥資20億美元收購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公司Oculus VR.。
Facebook首席執行官Mark Zuckerberg堅信虛擬現實將成為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之後,計算平台的又一大事件。並計劃將Oculus的應用拓展到 游戲 以外的業務,再次之前,Oculus主要用於為人們在 游戲 過程中創造身臨其境的感覺。Facebook收購Oculus使得虛擬現實這個 科技 行業小眾名詞,開始更為更多行業外的人們所熟悉。
業內人士稱,虛擬現實時隔7年多,又迎來了春天。
2015年3月在MWC2015上,HTC與曾製作Portal和Half-life等獨立 游戲 的Valve聯合開發的VR虛擬現實頭盔產品HTC Vive亮相。HTC Vive控制器定位系統。
2016年的MWC2016大會上,HTC Vive正式發布亮相,如今已經上市。此外,AMD、索尼等品牌也紛紛在今年亮相了自家的VR設備。除此之外,三星、華為、聯想、小米、錘子 科技 也紛紛在布局研發VR設備,2016年因而被稱為是VR設備的元年。
VR應用領域與發展前景
VR(虛擬現實)技術可廣泛的應用於城市規劃、室內設計、工業模擬、古跡復原、橋梁道路設計、房地產銷售、 旅遊 教學、水利電力、地質災害、教育培訓等眾多領域,為其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現今製造業領域,站在大飛機發動機的3D影像面前,「可任意拆卸」這個虛擬現實的強項表現得淋漓盡致。操作人員可以把虛擬發動機的許多部件逐一拆下,在進入發動機內部。「虛擬現實」實現了跨平台的互動式設計丶虛擬展示丶虛擬搭配丶CAE數據可視化等功能,大幅提高設計團隊的設計效率,使研發人員能及時發現,修正設計缺陷和潛在的工藝問題,提高產品開發的製造成功率。
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培訓領域也大有用武之地。為真實實驗不具備或難以完成的教學功能創造條件。再涉及高危環境或極端的環境丶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丶高消耗丶大型或綜合訓練等情況時,虛擬現實技術能提供可靠丶安全和經濟的實驗項目。華東理工大學的G-Magic虛擬現實實驗室,就是 搞笑 虛擬現實教學的一個範例。該實驗室擁有CAVE洞穴式虛擬現實系統,可以把大學生設計的作品投影到牆面丶天花板和地面上。比如,學生設計了一間淋浴房,他能利用這套系統把它展現在實驗室里,和真實的淋浴房一樣大小。營造出這種教學環境後,教師就能與學生更方便地交流各個環節的設計優劣,並隨時做出修改。
企業的一些項目培訓,同樣離不開虛擬現實。以石油化工為例,眾所周知,大型石油灌區集中了大量危險化學品,一旦操作不當,便可能引發火災丶爆炸事故,並造成環境污染等次生災害。因此,政府和企業對大型石油灌區的安全性和操作人員的專業性提高了很高要求。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構建儲罐區應急救援及安全培訓系統,它不但能像員工呈現操作流程的各種場景,引導他們學習丶掌握安全操作技能,還能模擬事故發生丶火光熊熊的場面,讓員工在沉浸式虛擬影響中開展救援行動。
影視
早在2015年年初的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一部完全依靠CG製作的VR短片《LOST》就曾引來一陣熱議。同年7月,同樣是由《LOST》製作公司帶來了他們的第二部VR短片《HENRY》。與之前的《LOST》不同,這一次他們在片中設計了「互動式」場景,改變了觀眾完全被動式的體驗。就連《速度與激情》系列的導演林詣彬也在今年拍攝了一部VR短 《HELP》。由此可見,VR的春風確實已經開始刮向電影行業。
繪畫
谷歌在HTC與Valve聯合開發的VR[8]
設備HTC Vive的基礎上打造了Tilt Brush,其實就是VR版的Photoshop,通過使用HTC Vive的左右控制器來實現繪畫創作。左邊控制器在虛擬空間當中映射出一個立方體,顯示出控制面板菜單,可轉動立方體進行選擇;右邊控制器則相當於滑鼠,當游標移動到相應菜單上時會有英文提示。其畫板就是整個的三維立體空間,你可以為之設置壁紙背景,線條也可以自由設置色彩。
虛擬現實 游戲
目前,在steamVR平台上已經可以通過HTC Vive來體驗虛擬現實 游戲 。Steam的官方網頁顯示,目前支持虛擬現實的 游戲 有204款。其中不乏《Half-Life》這種大作,並且所有推薦 游戲 都支持basestation動作捕捉系統。
一切都有可能,未來在等著你
如果VR能夠更加完善,普及民眾,VR的時代肯定會來臨,但不是現階段
不會
會
還需要時間, 游戲 體驗有待提高,成本有待降低
⑷ 這部電影叫什麼 開頭就是兩個男的被困在房間里
《電鋸驚魂1》
系列性恐怖驚悚片,由華人導演詹姆斯·溫(James Wan)執導。首部影片在2004年1月聖丹斯電影節首映,同年10月29日全球各地陸續上映,在北美地區帶來了5518萬美金的票房。由於第一集的成功,在後來的6年內製作組陸續拍攝了6部續作。影片拍攝時間之短、成本之低、票房之高創下了一個個記錄,因此它被奉為最經典的恐怖片。
該系列電影由於包含過多的暴力與血腥成分,在公映後多次發生觀影者被嚇暈在影院的事件,建議心理承受力較差和對內臟、肢解等內容敏感者不要觀看。
⑸ 美國電影一群逗比學生和獵人互相懷疑 最後學生們死了是個喜劇 求片名
雙寶斗惡魔 Tucker & Dale vs Evil (2010)
類型: 喜劇 / 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加拿大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0-01-22(聖丹斯電影節)
片長: 89 分鍾
又名: 塔克與戴爾對惡魔 / 鄉巴佬血戰腦殘
風和日麗的一天,傑克和艾麗(Katrina Bowden 飾)等8名大學生驅車來至莫里斯湖的森林度假。這里據說在20年前曾發生一起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這個傳說讓這群看慣類似題材恐怖電影的男女們惴惴不安,而途中偶遇的兩名當地青年也讓他們心有餘悸。那兩名青年名叫托克(Alan Tudyk 飾)和戴爾(Tyler Labine 飾),是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雖然面相凶惡,骨子裡則實實在在的熱心腸。他們相約前往莫里斯湖的山間小屋附近垂釣,夜晚偶然救助了意外落水的艾麗。然而他們的善舉卻被艾麗的朋友們誤解成為殺人的暴行。魯莽的男女們決心救出朋友,卻引發了一連串的血腥慘劇……
⑹ 找部電影
I型起源 I Origins(2014)
在印度找到了和死去的女主有著一模一樣的虹膜的小女孩。
⑺ 請問有貝爾吉卡2016年上映的由Stef Aerts主演的在線免費播放資源
《貝爾吉卡 Belgica》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Y0XtMj7aS66bPAHtdHIB5A
《貝爾吉卡 Belgica》
導演: 菲力斯·范·古寧根
編劇: 菲力斯·范·古寧根、Arne Sierens
主演: Stef Aerts、Charlotte Vandermeersch、Stefaan De Winter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比利時、法國、荷蘭
語言: 弗拉芒語、荷蘭語
上映日期: 2016-01-21(聖丹斯電影節)、2016-03-02(比利時/法國)
片長: 127分鍾(聖丹斯電影節)
又名: Café Belgica、貝爾吉卡酒吧
《貝爾吉卡》是今年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片,影片講述了兄弟二人開了間叫貝爾吉卡的酒吧,這里吸引了各色各樣的年輕人,但問題接踵而至......兄弟該如何應對麻煩?
⑻ 海上浮城講了什麼故事 聖丹斯電影節獲獎電影海上浮城劇情解析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聖丹斯電影節上,《海上浮城》作為唯一一部入圍並且獲獎的電影,引起了海內外影人的共同注意。這部電影在當晚拿下了劇情片主競賽單元「集體表演獎」。這到底是怎樣一部電影呢? 《海上浮城》講了什麼故事?聖丹斯電影節獲獎電影《海上浮城》劇情解析!
聖丹斯電影節獲獎電影《海上浮城》劇情解析:
「才華橫溢的處女作。我仍然在回想電影里那些互動的復雜性。這部電影有趣、感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僅僅是在羅列當下中國的社會現象,而是企圖展現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這是海外媒體人對電影的評論。
影片根據2013年長江死豬漂流事件改編,頗具黑色幽默風格,為社會現實類題材的電影。講述了在錯綜復雜、風雲變幻的現代社會中,五個主角面對生活的困惑和挑戰以及矛盾的時候,各自做出的選擇以及他們命運的變化。作為閻羽茜首部自編自導的作品,它不僅驚艷了海外,更觸動著我們的心弦。
⑼ 有關聖丹斯電影節
第二十三屆美國聖丹斯獨立電影節獲獎名單 (2007)
美國電影單元劇情類評委會大獎:《我們的父親》(PadreNuestro)
美國電影單元紀錄片類別的評委會大獎:《發送子彈》(MandaBala)
最受歡迎美國電影獎:《幸福已逝》(GraceIsGone)
美國電影單元特別表演獎:《牙齒》(Teeth) 傑絲·韋克斯勒
《酒後醉態》(FourSheetstotheWind)塔瑪拉·波戴斯基
美國電影單元紀錄片特別大獎:《一望無際》(NoEndinSight)查爾斯·弗格森
美國劇情片最佳導演:傑弗里·布利茨(《火箭科學》)
美國紀錄片最佳導演:肖恩·法恩、安德里亞·尼克斯·法恩(《戰爭/舞蹈》)
美國劇情片最佳攝影:貝努瓦·德比(《喬舒亞》)
美國紀錄片最佳剪輯:海拜哈·謝里夫·弗里西納、查爾頓·麥克米蘭、邁克爾·施韋策(《南京浩劫》)
美國劇情片視覺特別評委會獎:克里斯·史密斯(《游泳池》)
沃爾多·索爾特最佳劇本獎:詹姆士·C.斯特勞斯 《幸福已逝》(GraceIsGone)
紀錄片觀眾大獎:《HearandNow》艾琳·泰勒·布羅德斯基
世界電影單元劇情類評委會大獎:《甜蜜的泥漿》(SweetMud)以色列
世界電影單元紀錄片評委會大獎:《幸福的敵人》(En-emiesofHappiness)丹麥
世界電影單元觀眾大獎:《曾經》(Once)約翰·卡尼
紀錄片《月影》大衛·辛頓 英國
世界電影劇情片特別獎:《遺產》(TheLegacy)
世界電影紀錄片特別獎:《熱屋》(HotHouse)
科技題材阿爾弗雷德·P.斯洛恩特別獎:《暗物質》(陳士爭導演,劉燁主演)
美國短片評委會獎:《一切都會過去》(EverythingWillBeOK)
國際短片評委會獎:《電視機壞了》(TheTubeWithaHat)
第二十二屆美國聖丹斯獨立電影節獲獎名單(2006)
評委會大獎 - 劇情片: Quinceanera
世界電影獎 - 劇情片: 13 Tzameti (法國)
最佳劇情片導演: Dito Montiel, "A Guide to Recognizing Your Saints"
最佳劇情片攝影: Tom Richmond, "Right at Your Door"
最佳劇情片劇本: Hilary Brougher, "Stephanie Daley"
評委會大獎 - 紀錄片: God Grew Tired of Us
世界電影獎 - 紀錄片: In The Pit (墨西哥)
最佳紀錄片導演: James Longley, "Iraq in Fragments"
最佳紀錄片攝影: James Longley, "Iraq in Fragments"
最佳紀錄片剪輯: Billy McMillin, Fiona Otway and James Longley, "Iraq in Fragments"
[觀眾選擇獎]
最佳劇情片: Quinceanera
最佳紀錄片: God Grew Tired of Us
世界電影獎 - 劇情片: No. 2 (紐西蘭)
世界電影獎 - 紀錄片: De Nadie (墨西哥)
第二十一屆美國聖丹斯獨立電影節 2005年1月29日
劇情片獎艾拉-薩克斯 Ira Sachs藍色的40道陰影 FORTY SHADES OF BLUE(美國)
紀錄片獎尤金-傑里克 Eugene Jarecki我們為何而戰 WHY WE FIGHT(美國)
評委會特別獎(劇情片演技)艾米-亞當斯 AMY ADAMS 六月蟲 JUNEBUG(美)
觀眾獎(劇情片)Craig BrewerHUSTLE & FLOW (美國)
觀眾獎(紀錄片)Henry-Alex Rubin & Dana Adam ShapiroMURDERBALL (美國)
電影藝術獎(劇情片)Amy VincentHUSTLE & FLOW (美國)
電影藝術獎(紀錄片)Gary Griffin The Ecation of Shel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