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奇隊長》之所以能成為漫威第一部女英雄電影,主要有下面兩大原因:
一,這是驚奇隊長自身擁有的超強能力所決定:驚奇女士是復仇者聯盟中的一員,但她曾與外星人有過接觸,是一名被輻射的無敵變種人,獲得了特別的超能力。她擁有超人類的基因,有著超強的體力和智力以及超強的預知能力,能夠進行瞬間移動並製造幻想;能在宇宙中以超光速飛行並可以自由穿梭;
二,這是漫威系列故事的基本設定:在2018年4月上映的《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中,片尾彩蛋部分尼克·弗瑞局長在消失之前,用一種特殊裝置把最後的求助信息發送給了驚奇隊長。這樣的故事設定說明,在接下來的漫威系列故事中,驚奇隊長將成為一個關鍵人物。
(1)第一部有女性參與的電影擴展閱讀
驚奇隊長是美國漫威漫畫旗下超級英雄,初代驚奇隊長邁-威爾初次登場於《漫威超級英雄》第12期,由斯坦·李和吉恩·科蘭聯合創造,是克里帝國軍隊中的一員,他被派去地球,考察人類太空旅行的研究進展。後來公然反抗他的長官,幫助地球人解決困難,並以驚奇隊長的身份守衛他的新家園—地球。
在《復聯3》的結尾彩蛋中,尼克在處理最嚴重危機事件時,唯一聯系的人,就是驚奇隊長,在洛基大鬧紐約,奧創要顛覆世界時。尼克都沒有啟用過那call機,由此可見,在面對滅霸這樣等級的反派時,驚奇隊長的關鍵性。
在漫畫中,驚奇隊長的超能力被過度化,達到一種無人能敵的狀態,在這部影片中,驚奇隊長超能力被被弱化了些,其中的能量吸收,感知未來的能力,沒有在影片中呈現,這也是為了平衡各個超級英雄所做的犧牲,不然你要鷹眼怎麼辦。
㈡ 如何評價電影夏洛特煩惱
喜劇的最高標準是什麼?或者說,怎樣才是一部好的國產喜劇?
《夏洛特煩惱》非常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好笑。
當我看到預告片的彩蛋里,穿越後的沈騰仍叫馬麗「媳婦」,讓馬麗心花怒放,爆發招牌式的「魔性笑聲」時,心裡其實是擔心的,畢竟,從成功的話劇到好笑的喜劇,成功的概率不高,舞台上過度的誇張很容易毀掉一部喜劇,憑什麼開心麻花就能夠成功,更何況他們拍攝的是穿越這個幾乎被拍到爛的題材?
可是沈騰和他的團隊的確做到了,並且做得很高級。比起目前很多喜劇是把網路段子塞進電影里逗觀眾笑,開心麻花創造或者說至少保持了自己的喜劇方式,除此之外,它還做到了感人——用最不生硬的方式。
《夏洛特煩惱》不是什麼喜劇經典,可它配得上「喜劇」這兩個字。在這個浮躁的中國電影市場上,它還對得起它的觀眾。
我們還能要求他們什麼?
還好,開心麻花在影院里把觀眾搞笑了
在一個全民逗比的時代,喜劇恰恰是最不好拍的,開心麻花無數次在小劇場里把觀眾逗笑之後,終於准備在大銀幕把全國觀眾集中逗笑一次了。
沒有人會懷疑開心麻花團隊搞笑的功力,如果他們都不懂搞笑,中國就沒有多少懂搞笑的人了。
現在的問題是,他們能不能用電影把觀眾搞笑。
故事很簡單,沈騰飾演的「窩囊廢」夏洛,因為一場意外重返高中時代,其實就是一個屌絲逆襲走上人生巔峰贏取白富美想想都有點小激動的故事。它其實盜用了盜夢空間的概念,但是很聰明地引入了朴樹許巍的各種金曲,再一次,和大鵬一樣,我們聽到了古惑仔的主題曲,這些元素和那首《相約98》,一起,既構成了影片笑點,也迅速帶領觀眾回到了那個時代。
在《夏洛特煩惱》中,能夠記住的最好笑的笑點,基本都和角色和情節有關,也就是說:笑點是跟著人走的。除了沈騰自帶穿越梗,馬麗渾身是梗之外,孟特的「少女心」;張揚的角色互換(從小弟到岳父)梗,以及極具本土特色的王老師所創造的一系列笑料都不是蓋的,連夏洛媽媽這種過場角色,在辦公室和校長互撕的段落都非常好笑。
這或許應該歸功於開心麻花團隊長年舞台喜劇的經驗,即所有的的喜劇笑點和情節都不是生搬硬插,它必須力足於整體故事的結構和每個人物,再於此基礎上設計推動情節發展又具笑點的環節。等到把故事和人物全部推出,演員很自然就把笑點演出來了,所以觀眾其實不是被搞笑的,是被逗笑的。
和原話劇相比,故事相對簡潔,所以少了一些舞台劇的笑料,但也加了不少新料,而且都是觀眾能夠get到的,當然最幸運的是,中國好聲音那個爛梗總算沒在電影中敗掉觀眾的胃口。
煽情的搞笑與搞笑的煽情
搞笑,《夏洛特煩惱》是認真的。可是作為一部國產喜劇,電影最出色的或許還不是它的搞笑,而是它結尾的10分鍾。
實際上,這基本也決定了這部電影和普通喜劇的分界點:是煽情的搞笑,還是搞笑的煽情。
在喜劇煽情方面,《大話西遊》幾乎是給國產喜劇埋了一個最無心的陷阱。在那個經典的「愛你一萬年」之後,笑中帶淚幾乎成了所有國產喜劇人心中的標配,如果不在最後10分鍾煽點情,你都不好意思叫自己喜劇了。
帶著憂傷的喜劇和沒心沒肺的喜劇,本來就代表著喜劇的不同形態,做高級喜劇的理想無疑是極好的,可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一般來說,一個不高明的搞笑最多是冷場而已,一次不高明的煽情就註定是趕客了。這就是為什麼《煎餅俠》最受爭議的是它的結尾言志,不是觀眾不需要煽情,而是這個尺度太難了,難到能夠做到的幾乎都成為了我們心目中的喜劇巨匠,比如周星馳。
《夏洛特煩惱》也提供了一個極其煽情的結尾,這種煽情極容易被拍成極度的狗血,然後引發觀眾極度的惡心。但是,觀眾沒有,這個設計是:如果穿越回過去的時光里,你還會選擇現在的伴侶嗎?這個段落帶給我直接的感受是那句被用到爛俗的——笑中帶淚。
當沈騰在穿越後擺脫掉妻子馬麗,成功娶到「女神」,卻止不住回憶起他與發妻的種種往事,他才明白他內心真正想要的,而表現出這段溫情暖意的,恰恰是暖氣片漏水、手動沖馬桶這樣的搞笑往事,笑過之後,終究滄桑。所以當沈騰最終做出一個看上去最不合理的選擇時,在觀眾眼中,這恰恰是最合理的。
所謂的悲喜結合、笑中帶淚,還不都來自於生活?《夏洛特煩惱》的煽情,是屬於中國人的煽情,結過婚的看到結尾更能會心一笑。因為真正的情,根本不用煽,它就在某個地方等著觀眾,觀眾笑到那裡,心裡突然ang的一聲,中了招,這才叫笑中帶淚。
憂傷的喜劇與喜劇的憂傷
《夏洛特煩惱》當然不是一部完美的喜劇,這種遺憾在電影之內,也在電影之外。
比如最令人擔心的舞台感問題,盡管被有效地控制在了可接受范圍內,可是偶爾還是給人跳戲的感覺;比如明星太少,只是麻花團隊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過於整齊劃一的舞台式表揚對一部喜劇也不是好事,好在,還有老戲骨李立群的客串。
更令人擔心的,是幾乎所有試映場都被提到的調光問題,這本不應該成為一部優質喜劇的票房障礙,但現在這些電影之外的因素疊加起來,可能決定它無法成為又一部《煎餅俠》那樣的現象級喜劇,盡管從電影的各個方面,它都不寒磣。
告別舞台走向大銀幕的開心麻花,貢獻了一部超出我們預期的喜劇。曾經以為會是很誇張的《夏洛特煩惱》卻意外地將舞台劇成功電影化成非常接地氣的中年夢,無論是一路紅到春晚的搞笑情節,還是恰好暗和時下觀眾心曲的懷舊情緒,《夏洛特煩惱》都准確地卡在了時代的點上。
在談論開心麻花核心成員沈騰時,都感覺到他的一種焦慮,這是一個生活中不太搞笑,舞台上拚命搞笑的人,可是再一細想,這種分類,把沈騰和開心麻花看窄了。其實他們拍什麼,都是按照自己的技法,自己的節奏,自己的方式,從容挖掘生活中的「蒼涼」底色,然後把蒼涼變成梗,把梗變成笑聲。
從這個角度來說,所有的喜劇都是憂傷的喜劇,只是好的喜劇人從不讓觀眾看到喜劇的憂傷。開心麻花的喜劇之所以能打動我們,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舞台經驗,而是他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個時代的喜悅與憂傷,並且用喜劇把它拍了出來。
於是觀眾笑了,又哭了。
最後要說的是,這不是我心目中最好的開心麻花喜劇,他們應該有能力拍得更好笑。不過寫到這里的時候,我又忍不住想起那個「滾滾滾」的段落。
因為,它真的很好笑。
㈢ 誰能介紹一些槍戰電影裡面在槍戰時有多名女性參與的
大搜查里的女警察鄭秀文
雙面嬌娃里的三個女子
㈣ 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王蘋執導的影片是什麼,被譽為新中國的一縷溫柔
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王蘋執導的影片《柳堡的故事》,被譽為新中國的一縷溫柔。
王蘋(1916-1990),導演,原名王光珍,回族,江蘇江寧縣人,生於南京。1934年加入左翼戲劇聯盟南京分盟,1935年進入西北影業公司當演員,演出第一部影片《無限生涯》。「七·七」事變後,先後在《春寒》、《霧重慶》、《家》、《清明前後》、《大雷雨》、《民族英雄》等數十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其後又參加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八千里路雲和月》、《麗人行》等影片中的演出。解放後王萍參與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籌建工作,因拍攝軍事教育片《河川進攻》而成為新中國第一位電影女導演。1957年她獨立導演了第一部故事片《柳堡的故事》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其後導演的故事片《槐樹庄》、《永不消逝的電波》、《霓虹燈下的哨兵》等都是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她還執導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影片《東方紅》,並任我國第二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影片《中國革命之歌》的總導演。曾獲得第六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並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㈤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中國電影早期的大明星,例如阮玲玉等等
問碧空星光幾度 尋心中百年夢影 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繁華與蕭條交織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一部寫也寫不完的傳奇;他們是膠片的情人、銀幕的伴侶;他們的面孔,濃墨重彩地浮現在過去100年的電影菲林中,並且在未來能夠想見的100年裡,仍將顛倒眾生——他們,就是百年銀河星漢中最耀眼的百顆星,讀者心中最完美見證百年光影的名字。 本報年度特別策劃,囊括中國電影100年的大型專題報道「誰有資格代表中國電影百年」,今日塵埃落定。以下是我們嚴格按照票選結果,統計出的讀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國電影百年的100名電影人。 1、鄭正秋: 中國電影事業的拓荒者,最早的電影編劇和導演之一。 他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的編導者,最早倡導電影應成為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工具。他編導的影片,開拓了一種以通俗家庭情節劇為核心的中國社會片模式。 2、黎民偉: 長期以來被忽視的中國電影之父。 黎民偉是香港電影集編、導、演於一身的第一人,被視為「香港電影之父」。他拍攝的《莊子試妻》不僅是最早的香港電影,還成為首部出口海外的中國影片,開創了電影輸出的先河。 3、孫瑜: 系統接受西方電影教育的「中國第一人」。 孫瑜曾被譽為「電影詩人」,是中國早期電影中罕見的一位作者型導演。他拍攝的《故都春夢》、《野草閑花》等多部影片,為中國電影提供了新的審美方式,使中國電影開始引起知識界的注意。 4、阮玲玉: 中國默片時代的無冕「影後」。 《野草閑花》中,她唱出中國電影第一聲;她的《神女》成為中國默片時代最高峰;「全能演員」、「中國的嘉寶」,這些美譽都屬於她。阮玲玉已成為一個象徵,凝固了一個有關藝人尤其是女星與坊間流言的永恆話題。 5、金焰: 中國最早的「電影皇帝」。 上世紀30年代,「電影皇帝」金焰是市民眼中的完美偶像。與當時影壇上「油頭滑腦」的酸小生形象完全不同,金焰在銀幕上塑造的青年才俊,堪稱當時青年人心目中的理想。 6、費穆: 被長久遺忘的電影大師,「人文電影」的開拓者。 費穆是導演中的學者,最早提出「中國電影只能表現自己的民族風格」。從《城市之夜》到《小城之春》,費穆以其中國式的電影思維方式和觀念手法,為人文電影的後繼者勾畫出一張明晰的藍圖。 7、胡蝶: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明星。 從默片到有聲片,由普通話片到粵語片,胡蝶成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最優秀的女演員之一。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她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明星制的正式形成。 8、袁牧之: 中國電影史上最具天賦的「千面人」。 作為戲劇明星,他曾被譽為「舞台千面人」;作為電影藝術家,他集編、導、演於一身,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多個「第一」;他還曾出任新中國第一個電影廠——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9、王人美: 中國第一代現代歌舞演員。 她是中國第一代現代歌舞演員。一部《漁光曲》讓觀眾記住了飾演漁家女「小貓」的女演員王人美,健康活潑、青春煥發的形象一反當時充斥銀幕的「病態美」。 10、趙丹: 最早集明星與演員於一身的表演大師,代表了中國男演員的高峰。 趙丹是中國電影的一張經典面孔,真正的演技派大家。在表演上,他強調個人體驗,借用戲曲、國畫等傳統文化觀念表現角色,反對教條地學習挪用西方表演理論,為中國表演理論提供了大量可借鑒的依據。 11、周璇: 舊上海的文化商標,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娛樂巨星,罕見的傳奇偶像。 短暫的一生中,周璇出演過數十部影片,錄制了200多首歌曲,堪稱橫跨歌影兩界的天後。她算不上演技超凡的大師級人物,卻以其自身特有的氣質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觀眾,也為銀幕上的中國女性形象提供了一個審美上的經典範本。 12、吳楚帆: 華南影帝,方法演技派大師。 由1935年從影,至50年代拍粵語片,吳楚帆在每個時代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堪稱方法演技派大師。 13、白光: 電影史上的「一代妖姬」,第一代華語流行歌壇的代表人物。 白光擅演風騷妖媚的壞女人,號稱「一代妖姬」、「傳奇女子」。她還是第一代華語流行歌壇的代表人物,與眾不同的低音歌喉,在燕語鶯聲的三四十年代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奪目而迷人。 14、上官雲珠: 中國第一位性格演員。 「情於中,形於外」,上官雲珠戲路寬廣,敢於嘗試各種角色,還都演得准確傳神。 15、舒綉文: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配音演員。 從配音小角色摸爬滾打到「四大名旦」之一,似乎她甫一出現在銀幕上,就反射了太強烈的性格光彩。性格之美、風韻之美、愉悅之美……人們評點那個年代的舒綉文用盡了華美之辭。 16、陶金: 第一個飾演周萍的演員。 陶金一生,在表演和導演領域中均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他導演的戲曲片富有特色和新意,尤以《十五貫》最負盛名,該劇曾以「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而名揚全國。 17、白楊: 戰後中國影壇最有聲望的女星之一。 在中國電影史上,白楊一直是具有傳統美德的中國賢妻良母式婦女形象的典型。除了演電影,她還是40年代中國話劇界的「四大名旦」之一。她表演生命的最高峰,當是在由魯迅作品改編的電影《祝福》中飾演的祥林嫂。 18、秦怡: 銀幕上東方女性美的典型代表。 素有「東方維納斯」之譽的秦怡,上世紀30年代就被稱為抗戰大後方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走上銀幕後又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成為單調年代裡動人的亮色。 19、王丹鳳: 50年代引領社會風潮的美麗「護士」。 初登銀幕,便人稱「小周璇」,她曾是40年代上海灘風光一時的女明星。1957年她又留下了經典的《護士日記》,只因這個名叫簡素華的護士太美麗,一度令不少男士以護士為擇妻的第一選擇。 20、英若誠: 20世紀後半葉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一個品牌和瑰寶。 表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翻譯家,文化官員—英若誠堪稱一位「奇才奇藝」的藝術家。在電影《白求恩》中飾演的翻譯大獲成功,他一生塑造了無數個人物,其中許多已成為我國戲劇表演史上的典範;此外,他在戲劇翻譯領域更取得了無可替代的成就。 21、於是之: 北京人藝藝術風格和具有中國氣派的表演藝術的傑出代表。 於是之被公認為一位自然本色、含蓄深沉而又富有詩意的平民藝術家。以他為首的北京人藝同仁參與拍攝的話劇電影《茶館》等,在世界劇壇為中國的表演藝術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22、石揮: 最有君王氣質的表演「鬼才」。 中國電影百年的歷史上,並不缺少循規蹈矩的好好先生,而像石揮這樣「離經叛道」的鬼才卻屈指可數。曾是叱吒舞台的「話劇皇帝」,他自導、自演的根據老舍小說改編的影片《我這一輩子》,更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被稱做「平民史詩」。 23、崔嵬: 獨具中國「血性」和豪邁之氣的電影人,中國電影史上一員巨匠。 作為演員,老舍贊他是與金山、趙丹齊名的中國最優秀男演員。作為導演,他是大氣磅礴的巨匠,在「北影四大帥」中也獨占鰲頭。 24、任劍輝: 有「戲迷情人」之稱的粵劇名伶,香港懷舊文化中不斷被重復塑造的人物。 作為香港20世紀最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任劍輝20歲便女扮男裝反串文武生,比真男子更來得風流倜儻,口口聲聲稱她為「戲迷情人」的幾乎全是痴迷的女人。 她不只稱雄舞台,還稱雄銀幕,一生參演粵劇電影300部,前後40年無人能及,成為香港有史以來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員。 25、於洋: 鐵打鋼鑄的中國硬漢的銀幕代言人,影迷心目中永遠的的「虎膽英雄」。 從演員到導演,從劇團團長到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從演電影到拍電影,從拍電影到審電影,於洋的一生可以說是新中國電影史的縮影。 26、於藍: 中國電影中革命婦女形象序列的締造者。 於藍所塑造的中國革命婦女形象,成為中國電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人物序列。尤其是對「江姐」的演繹讓她達到了表演事業的頂峰,從某種意義上說,於藍就是江姐的代名詞。 27、田華: 新中國主旋律電影的縮影。 在50年代人的心目中,田華和白毛女已經成為一種記憶的符號,深刻地印在了腦海中。她藝術的高峰期,也是「十七年」「主旋律」電影從觀念到實踐的一個縮影。 28、葛存壯: 北影「反一號」,中國電影史上「五大壞蛋」之一。 葛存壯演了一輩子反派戲,演技已臻爐火純青,卻從沒獲得過任何獎項。他與陳強、陳述、方化和劉江被戲稱為中國影壇的「五大壞蛋」,堪稱無冕之王,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29、張瑞芳: 為新中國電影奉獻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喜劇形象——「李雙雙」。 張瑞芳曾是話劇舞台上聞名遐邇的四大名旦之一,從舞台到銀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生動的形象。1962年的快嘴「李雙雙」,讓她達到電影演藝事業巔峰。 30、馮(吉吉): 50年代人心中深埋的時代偶像。他天生就有一種儒雅和倜儻,一種別人無法模仿的瀟灑氣質,是一代人心中深埋的偶像。他出演的角色中,《南征北戰》中的高營長、《羊城暗哨》中的偵察員王練、《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尤其深入人心。 31、謝晉: 中國電影的一面旗幟,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集大成者。 謝晉的電影,曾製造了一個「當代中國人集體審美」的輝煌歷程。自《女籃五號》開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被視為一個時期的電影標志。雖然在整個中國電影史的代際序列上,謝晉被歸為「第三代」,但實際上他已完成了對時代的超越。 32、孫道臨: 影壇常青樹,中國配音史上成就最高的演員之一。 有人說他是一位詩人,有人說他是一位文武兼備的演員,也有人說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導演,還有人稱他為詩歌朗誦家和配音演員,而更多的人稱他為藝壇上的一棵常青樹。 33、王心剛: 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軍人」。 王心剛在銀幕上詮釋了一個又一個完美的中國軍人,「第一軍人」的地位至今無人逾越。「男看王心剛,女看王曉棠」,曾經是中國大地上流傳甚廣的口頭禪。在人們對男人這個概念還很籠統的年代,他就已經提供了最佳的範本。 34、程之: 獨一無二的「南方特務」。 從藝五十年,他以善演反派角色著稱,被觀眾戲稱作「南方特務」;他還是一位優秀的配音演員,許多經典名片都留下了他極富魅力的聲音;他的相聲水平和京劇功底,也是有口皆碑。 35、王曉棠: 中國電影界惟一一位女將軍,60年代的中國女性美的標志。 她曾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也是我國電影界惟一的一位女將軍。她曾給當年的影壇帶去一種揉合著剛強、靈秀、野性而率直的美,在那個年代,王曉棠就是中國女性美的象徵。 36、謝芳: 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銀幕代言人。 她是60年代氣質特殊的一位女演員,雖然扮演的都是革命英雄人物,但濃濃的書卷氣和小資情調卻難以掩飾。《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謝芳為我們留下了那個年代裡最經典的三部影片。 37、李默然: 新中國第一代話劇大師,電影史上有限的幾位能自成一體,且成就卓越的表演藝術家。 在銀幕與舞台上,李默然扮演的幾乎全是清一色的英雄,尤以鄧世昌著稱。他的表演自成一格,兼收並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某些原則和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特長,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的深厚內在美。 38、龐學勤: 60年代的「長影」頭牌小生。 明月皎夜光,中國影壇上曾經有個龐學勤。他曾是為數不多的幾位英俊小生之一,英姿勃發,銳氣逼人,當之無愧的「22大明星」之一,風度翩翩的明星照遍及全國。 39、李翰祥: 奠定香港電影觀念的大師級人物。 在香港電影史中,李翰祥是一個不知從何說起的人物。他和朱石麟、胡金銓等一批內地到港的電影人一道,為香港傳統電影觀念奠定了堅實基礎。他一生開拓多個電影類型,黃梅調電影、清宮片、風月片、喜劇片。他在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發行股票,一生奔走於內地、香港、台灣之間,無意中促進了三地之間電影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40、夏夢: 普通話片罕見的全能演員,東方的奧黛麗·赫本。 夏夢號稱「長城大公主」,有「上帝的傑作」之美譽,是普通話片罕見的全能演員。其氣質神韻獨步影壇,後繼乏人,在老一輩影迷心中,夏夢是香港惟一可與奧黛麗·赫本相比的女星,息影多年仍讓人贊嘆不已。 41、黃宗洛: 中國演藝界的龍套大師。 粉墨一生,龍套為本。黃宗洛是藝壇黃氏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是影視戲三棲表演藝術家。他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已有一百個,自詡為「百丑圖」。他以演配角為樂事,有「小角色之王」、「龍套大師」的美稱。 42、林黛: 迄今為止、惟一的四屆亞洲影後。 她曾經創下蟬聯四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的紀錄,至今無人能及。她的電影在港台和海外具有深遠影響,如今香港仍每年舉辦林黛電影周。她的氣質高貴大方,被稱為香港電影永遠的女神。 43、胡金銓: 新武俠電影宗師,開創了文人式武俠電影類型。 在中國電影的百年歷史中,像胡金銓這樣高度風格化類型的電影大家,屈指可數。他是第一個把武俠電影當作藝術來做的導演,其作品重現了中國山水畫中的抒情意境,開創出具有強烈詩化韻味的作者式、文人式武俠電影類型。 44、張徹: 第一個將中國電影貼上「雄性」標簽的導演,開創暴力美學及陽剛派武俠電影。 張氏作品是當之無愧的雄性電影始祖,1967年,正是他導演的《獨臂刀》,帶來了武俠電影史上的第二個黃金年代,以陽剛風格一舉挽救了香港電影的陰柔局面。「張家班」的出現,更使他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結幫組派」的電影人。 45、凌波: 戲曲片第一反串影後。 在華語片歷史上,凌波絕對稱得上傳奇人物。她是香港黃梅調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戲曲片第一反串影後。當年凌波以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訪台,萬人空巷,三十里人潮夾道相迎,造就了轟動一時的影界盛事。 46、盧燕: 第一代圓夢好萊塢的華裔女影星,中美電影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盧燕的身上,沉澱著中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她的表演能夠抓住人物性格的本質,有生活、有深度,被公認為是好萊塢最具藝術修養的華裔演員。 47、狄龍: 香港功夫片巨星,大名鼎鼎的「三條龍」之一。 他所樹立的大俠「味道」與「風范」,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人稱「標准大俠」的狄龍,六七十年代曾是邵氏首席小生、一代武俠紅星,「邵氏」的盛世也是狄龍的黃金期;八十年代成功轉型後,他的俠義豪情更成為香港江湖片的一張標簽。 48、李小龍: 叩開西方大門的第一位武者,中國武術和精神的象徵。 李小龍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絕響。他像彗星一樣開啟了真功夫的電影時代,真正將中國武術的神話帶到了世界影壇,不會再有第二個集哲人、武者、畫師、明星於一身的卓然不群的李小龍了。他的電影打破了導演中心制,形成了以明星中心制訂制劇本、配合宣傳、動員票房的電影生產模式。 49、甄珍: 台灣第一代玉女明星,70年代文藝片首席女星。 甄珍自1973年起出演了一系列瓊瑤劇,成功架構起第一代瓊瑤女郎柔弱優美的角色氣質,紅遍東南亞,成為1970年代文藝片首席女星。 50、達式常: 銀幕上的儒雅之星,70年代的大眾情人。 在銀幕上,達式常留給人們的總是親和的笑容、從容的風度。看膩了濃眉大眼、虎背熊腰的「高、大、全」式人物,人們開始欣賞起達式常所代表的溫文爾雅、書生瀟灑。誰能詳細介紹一下中國電影早期的大明星,例如阮玲玉等等
㈥ 電影《大寒》主要講了什麼
《大寒》是由陽泉廣電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真實反映日軍侵華戰爭期間施行「慰安婦」制度,揭露日軍暴行的故事片,由張躍平執導,呂品品、房偉編劇,魯園、許薇、李可等主演。中國慰安婦問題民間調查者張雙兵參演並紀實講述。影片故事根據倖存者真實經歷改編,反映了侵華日軍據點「強征慰安婦」的歷史事件,該片於2018年1月1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㈦ 小醜女第一部電影叫什麼 給大家介紹一下
1、《哈莉·奎茵》是一部電影,該電影由華納影業推出,該電影以小醜女為主角,將拍哈莉·奎茵番外電影瑪歌特羅比回歸蝙蝠女猛禽小隊有望現身。
2、這部小醜女電影不是所謂的單人電影,而是以小醜女為主角,並加入其他女性超級英雄和反英雄角色,諸如蝙蝠女、天堂獵鷹(蝙蝠俠的女兒+黑金絲雀+戈登局長的女兒組成的隊伍)等角色都有望在影片中現身。瑪歌特·羅比不僅會繼續飾演小醜女一角,還會擔任該片的製作人。
3、DC宇宙的女性角色正在迅速崛起,除了美艷強悍的神奇女俠外,小醜女無疑是最受關注的角色之一,而這部以小醜女為主角的女性超級英雄電影則會將更多DC女英雄介紹給觀眾。
㈧ 中國銀幕第一位女演員是誰
中國銀幕第一位女演員是嚴珊珊。
1913年2月26日嚴珊珊出演了《莊子試妻》,在影片中飾演婢女,成為中國影片中第一位女演員。《莊子試妻》,片長3本,是《蝴蝶夢》中的「扇墳」一段。
影片由黎民偉自己編劇並反串扮演女主角莊子之妻;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扮演扇墳的婢女一角。她因此成為香港乃至整個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員。
嚴珊珊個人生活
嚴珊珊,1914年1月7日與黎民偉結婚,嚴珊珊還是一位熱衷社會活動的女性,因擔心不能滿足丈夫對家庭和愛情的期望,便在暗中物色美麗又有才華的賢惠女子,1919年她遇見了林楚楚,主動為黎民偉和林楚楚撮合,並於她無大小之分,彼此平等相待。
黎民偉於1924年開始拍攝根據《聊齋》改編的影片《胭脂》,這是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由黎北海編導,黎民偉和林楚楚主演。該片在新世界戲院公映時,賣座很好,林楚楚由此成為第一代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