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stormy daniels 有一部晚上去酒吧勾引男的,完事就殺死的片子,叫什麼名字
這部電影叫TWO,撇開激情片段不說,劇情還是挺好的,我看過不錯
Ⅱ 男主住在荒郊野外一個搭起來的房子,男主女主一起很激烈房子都塌了,後來來了幾個喊男主老師的
是日本的電影。《濕濡的女人》
Ⅲ 影視雜刊:《陽光燦爛的日子》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故事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的北京,由王朔小說《動物兇猛》改編。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一切的人與事也都因為時代的熏染而帶有一份獨特的「燒荒草」般的氣味,很多的糾葛、忙碌和動亂都是像是夏日陽光下隨處可見的綽綽約約的影子,虛虛晃晃地隨著風在地面上飄盪移動,那樣輕浮那樣不真實,可它們帶來的眼淚和苦痛卻又是那樣沉重和真切。
電影在此背景下講述一群懵懂幼稚又血氣方剛的少年們的青春故事,他們在課堂上膽大妄為作弄老師,在課堂外遊街走巷約打群架,在閑暇時逗弄女生漫聊度日,歲月與時日在蓬勃青春的躁動面前變得悠長又舒適,似乎是沒有盡頭的長廊,鋪滿了金色的如細沙般的燦爛陽光,他們在此間追逐嬉戲,永遠不必考慮長廊外的世界。青春也許就是這樣的一段年歲,有一起揮灑熱血的朋友,有吹不完的牛逼大話,有看不完的漂亮女生,還有消耗不盡的金色陽光。
「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飾心中的慾望。那時侯,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這是影片的開場對白,電影的敘事是以主角馬小軍的回憶為線,影片過程里時時穿插著成年馬小軍的敘述聲音,使得整部影片陷在一種回憶的溫情與懷舊氛圍里。
馬小軍的父親是一位軍人,受父親的感染,馬小軍也懷揣一個稚嫩的軍人夢,渴望上陣沖敵的熱血生活。平日里他除了和幾個鐵哥們溜街胡侃之外,還有一個不同常規的愛好:喜歡撬開陌生人的門鎖。不為偷盜,只是一種奇怪的癖好。知道一天,他無意之中撬開了一個陌生女孩的門鎖,進入了一個鋪滿陽光的住宅小屋,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浪漫又感傷的情動世界。
馬小軍在房間里發現女孩的一張照片,被她的美麗與靈氣吸引,為了見到真實的女孩,他每天游盪在她的住所附近,卻一直沒有任何收獲。有一次差點見到她,卻還是可惜地錯過了。後來馬小軍終於與女孩米蘭見面,並且漸漸發展為親密的朋友關系。影片在馬小軍發現照片和照片主人公米蘭出現之間的敘事段對於初次觀影的觀眾來說具有較強的代入感,會產生像馬小軍對米蘭一樣的很朦朧的好奇與嚮往,會像馬小軍一樣渴望見到真實的照片里的姑娘,會猜測馬小軍與女孩究竟能不能見到面。馬小軍青春的萌動這樣稚氣而純粹,這樣簡單而干凈,像一團雅淡的香氣隨風潛入夜,於是懷惴著願望開始等待一個如花的夢,於是白晝都變成花一樣的燦麗。馬小軍極盡所有的想像去塑造這個女孩,極盡所有的情緒去尋找這個夢境。
馬小軍與米蘭認識之後,馬小軍總是去米蘭的住處找她,他們一起在暖黃色的房間里聊天說話。電影有一個場景是馬小軍幫正在洗頭的米蘭沖水。這場戲的鏡頭拍得很美,在空闊的洗水房裡,夏天的暖黃色的陽光透過寬闊的窗戶成片地傾灑進來,照在稚氣的馬小軍溫柔的側臉上,照在美麗的女孩米蘭濡濕的頭發上。加之導演所用的柔光濾鏡,使米蘭和馬小軍在暖黃的光影里顯得那樣柔情與動人。這也是這場馬小軍一廂情願的青春愛情里最甜美的回憶。
之後馬小軍提出讓米蘭與他一起玩,便把她介紹給了自己的哥們團。米蘭的性格開朗大方,很快與大家融為一體。在一起度過一段開心的時間之後,馬小軍發現米蘭與哥們劉憶苦之間的曖昧,而對他,更多是姐姐對弟弟的感情。意識到這一點的馬小軍,感到一種被橫刀奪愛的氣憤和被心愛女孩背叛的痛苦。沖動的馬小軍在這種嫉妒和憤懣的情感支配下做出了一些冒失的舉動,如不顧危險地爬上高聳的塔頂,如在生日酒席上失控發火。此時的馬小軍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對米蘭懷有純粹干凈的愛慕的馬小軍,潛伏在他身體里的沖動與暴躁的脾性漸漸因為失控的情緒而顯露出來,他對米蘭深切的愛慕因為得不到相等的回應而變成一種難以言說的孤寂與失落,這種落寞讓正處青春期難以掌控情緒的馬小軍手足無措,只能靠平時發發脾氣鬥鬥氣來宣洩一下。
但事態最終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馬小軍按耐不住體內爆發的荷爾蒙,沖入米蘭房間意圖侵犯米蘭。雖並未鑄成錯誤,但他與米蘭這一段短暫又美妙的時光徹底地走向了終結。馬小軍與米蘭再沒有交流,且馬小軍也被同伴們孤立,只剩下一個人孤獨地攀上游泳池高高的跳台,縱身一躍摔入藍色的水波里,盡管悔恨,但他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只剩自己沉浮在清亮光涼的藍色水池裡,沒有人聽見他悲哀寂寞的哭泣。
《陽光燦爛的日子》以青春為底色,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夏天的成長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有著青春年少的野性和狂妄,有著消磨度日的迷茫和張望,有著擺脫桎梏的期待和渴望,有著嚮往愛情的懵懂和慾望。看完整部影片,觀眾難以忘懷那群肆意恩仇不打不快的男孩子們,難以忘懷那些游手好閑無處安放的閑適日子。因為時代的變替,每一個群體都擁有不同的青春風味,但成長的快感與痛感卻不存在時代的隔閡。在燦若驕陽的日子裡,有與鐵友們一起廝混的快樂與滿足,有對漂亮異性產生的嚮往與渴望,有難以把控的情緒沖動,有惘然度日的不知,有自私行事的悔恨,這是馬小軍的青春故事,在夏天的陽光里流轉盤旋,曾經以為不會結束的夏天和青春,卻終於如一陣迅疾的旋風般消弭於無聲,連道別和道歉都來不及。
在影片中,導演把青春期男孩對於性的模糊意識也用自己的鏡頭語言表現了出來。在青春電影里,不論過去還是現在的影片,都不乏對性的描寫,尤其近幾年青春電影里墮胎情節的泛濫更引起群嘲。但像《陽光燦爛的日子》用一種更顯暗示和含蓄的方式又明目張膽地表現馬小軍對米蘭存在的若有若無的性的幻想,是比較少見的。影片有些鏡頭是明顯地帶有性的意味,比如對身穿紅色泳衣的米蘭在泳池的特寫,對洗頭時米蘭脖頸肌膚的特寫,都有這種暗示性。有些純愛青春電影不談性只談那種純純的萌芽之愛,這當然也是一種類型,但在真實的男女交往中,如馬小軍這種帶著野性的少年,他對自己喜歡的異性的關注,恐怕是會有著尚不明朗但確實存在的性的渴望,導演用細膩的鏡頭將其表現出來,使得青春的悸動更為躁動鮮活起來。
影片進程外的成年馬小軍以感傷和懷念的聲音一點點挖掘自己腦海里的那段陽光覆蓋下的黃金歲月,這也是影片的另一個亮點之處,並非是這種畫外音的敘述方式,而是成年馬小軍對自己回憶的不時推倒與重塑。米蘭究竟有沒有對馬小軍投以錐子般的目光,她有沒有與馬小軍擁抱,她有沒有在馬小軍面前睡著,馬小軍與劉憶苦究竟有沒有鬧掰,米蘭是不是喜歡劉憶苦,這些在影片里都沒有得到確切的答案,只能靠觀眾自己的推斷和理解,但正是這些不準確因素准確地表現了回憶的不可信與美化特性。尤其對於自己心底所珍藏的美好回憶,更能在時間與光華的流轉里漸漸沉釀成一壇醇香甘辣的老酒,很多事情都經過時光的毛玻璃都呈現出模稜兩可的朦朧狀態,但那份曾經悸動和快樂的情感卻是不可變也不可忘的定數。馬小軍也許已經忘記甚至篡改了記憶里的一些畫面與言語,但他對米蘭的萌動情懷是深刻於心一生都不能釋懷的眷念與執守。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在那段日子裡我們沒有過夜的愁悶和解不開的心結,只是無所事事地游盪在成人世界的邊緣,像透過層層疊疊的樹葉般窺探著世界的邊邊落落,帶著初涉人世的好奇與坦盪,自由自在地追逐與愛憎,那些日子裡有我們最純真的模樣,有我們最快樂的回憶,有我們最珍惜的寶藏,我們似乎把人生最美的風光都封存在了那些夏日的陽光里,讓它們在另外一個世界的天空上,繼續發出耀眼的光芒,那裡,夏天是永恆的,我們,是年輕的。
Ⅳ 電影《龍女孩》長沙站路演,這部電影有哪些高燃片段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總能遇到幾部好看的電影,然後從這部電影當中得到啟示。那有一些電影看過之後,也讓人念念不忘,那麼電影《龍女孩》長沙站路演,這部電影有哪些高燃片段?
當然,在這部影片當中,也有很多的有關於中國功夫的一些元素。這樣也變相的為中國宣傳了一些傳統的文化,又感受到了異國的一些風情,這真的是兩全其美。能夠給觀眾帶來震撼人心的場面和感受。所以有很多的人都紛紛期待這一部作品,然後我想去感受一下這部影片帶來的感受。而且在影片中也說了,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龍女孩,只要堅定不移,相信自己,最終就會成功。
Ⅳ 卡比利亞之夜的電影介紹
弗吉妮婭·伍爾芙在女性主義經典《一間自己的屋子》里寫,女性要有自己的一間屋子,要有獨立的財產基礎,這樣她就可以擺脫男性的桎梏,享受獨自思考寫作的自由。這樣她可以享受著丈夫倫納德無限的呵護與照顧,在布魯姆斯伯利做中心人物,即使如此,她也還是溺死了自己。
《卡比利亞之夜》里的小妓女卡比利亞也有間自己的房子,在羅馬郊區,靠近加油站。但是這個女子卻無法享受思考的自由,因為她每天晚上要出去為自己的生計奔波,站在街邊等待生意。費里尼拍出的羅馬的夜晚向來神秘詭異,卡比利亞的夜晚濡濕而吵鬧,間或會有神聖的隊伍擁著聖母像肅穆經過。然後卡比利亞獃獃的看著那隊伍消失在夜裡。
一開始運動的鏡頭里,陽光燦爛,一個幸福的女人快樂的晃動自己的包包,幾分鍾後那個和她擁抱的男人就搶了她的包,把她推到河水裡,倉皇離去。還好她有自己的一間房子,還好那個窄小而清潔的地方給她蔭庇,還好她還有隻毛茸茸的母雞可以抱在懷里,有一點溫暖也是好的。
瑪西娜再次塑造了一個天真純潔的女人,執拗地追求美好的生活,卻一再被命運作弄,遇人不淑。和《大路》一樣,這是她的歷險記,不過大都在夜晚,有時簡直像穿行在夢幻裡面,是惡夢還是美夢,卻不太分明。她在羅馬紙醉金迷的夜晚遇見和高雅美麗的女朋友吵架的電影明星,與他在高級會所共舞,然後在明星的豪宅里被鎖在卧室的隔壁,早上一個人穿過長的似乎看不到盡頭的車道,地上的積水裡倒映出她孤零零的身影。黎明時分在荒野里走,看見一個像聖人一樣幫助窮苦人的先生,荒野里有那麼多穴居的人,觸目驚心。卡比利亞還看見當年的花魁,曾經可以用禮物洗澡,現在連梳子都沒有一把,捧著粗礪的巧克力,滿頭白發,一臉滿足。
卡比利亞和朋友們一起去參加聖母的節日,她跪在聖母像的腳下,滿臉淚水,懇求生活發生改變。費里尼的鏡頭然後對准了那個被架進來的瘸子叔叔,他們懇求奇跡發生,把攙扶他的手拿開,他沒有站起來,重重的倒在地上,不知所措。卡比利亞哭了,一切沒有改變,奇跡不會發生。她還是那個走路像個小男孩,嘴邊經常掛著不屑又脆弱的微笑的小卡比利亞。在一個莫名其妙的舞台上,被催眠的她如夢似幻的表露出自己最溫柔的一面,於是有一個叫奧斯卡的男人在門口等她,他們開始約會,鮮花,巧克力,一個女人所有的夢想:一個溫暖的家似乎在召喚著我們小小的卡比利亞。
但是費里尼沒有給我們任何幻想,這個男人所有的溫柔下面隱藏的不過是對卡比利亞的那間屋子的嚮往,而他會告訴卡比利亞,他要娶她。即使卡比利亞已經學會了對這個殘酷的世界抱有懷疑,這樣甜蜜的誓言又怎麼是她那樣天真純潔如孩子的女人可以抵抗的呢?像所有沉浸在愛情里的幸福女人一樣,她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分享她的好消息,陽光下,她來不及跑過魚網充當的柵欄,像每一個被愛情的羅網抓住的女人一般,對旺達宣布她的婚訊。幸福來的越猛烈,失望就會把她摔的越疼。當那個男人在懸崖邊上被自己罪惡的念頭折磨的時候,卡比利亞終於絕望了。所有的男人看上的不過都是她那間小小的屋子,和她可憐的手袋裡的錢,而且沒有人關心這些錢是怎麼用她的尊嚴卑微的換來的。
1957年的[卡比利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是費里尼的第二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本片的結尾聲,卡比拉忽然轉過頭來,若有所思地看了銀幕幾眼。她那一臉淡然的憂傷被永遠地定格在電影史冊。他的妻子瑪茜娜因出色地扮演了一個頭腦簡單的低級妓女卡比妮,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女主角。這部電影或者可以說是費里尼與新現實主義完全分道揚鑣的作品。
《卡比利亞之夜》講述了一個天真地夢想愛情與生活的妓女卡比利亞的故事。
運讓他們相遇的嗎?他是最終那個能欣賞她的人嗎?這是真愛嗎?這些帶有懸念的--同時也是滑稽的--問題將再次決定卡比利亞的命運,也將決定這部令人難忘的影片的命運。
Ⅵ 一個電影名字·一天微博上看到了介紹的。
這不是電影 這是 羅馬假日 電影背後的故事
格里高利.派克和奧黛麗.赫本
以下摘自網路
1954年的蝴蝶胸針
他是個紳士,是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有著雕塑一般堅毅的輪廓和剛直不阿的個性。他舉止優雅,氣質謙和,純凈的眼神象個庄嚴的傳教士。他能將笑容演繹得讓人心動,柔腸百轉而又分寸在握。他是全球數以千萬計的女人們的夢中情人,他的生命里有無數俏顏佳麗走過卻沒有出現過一次緋聞。在過去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里,他一直被全世界的影迷們做為偶像與道德榜樣崇拜著。
她是個天使,出身名門,會講五國語言,舉止優雅得體,氣度非凡。她高貴善良,與世無爭,柔媚嬌羞得象個不諳塵事的孩子。她的性格矜持內斂卻又平易近人。她有著姣美的容顏和如花般的笑靨,兩只會說話的大眼睛如一泓高原的碧潭,清澈靜謚,楚楚動人,長長的睫毛象秋日裡飛舞的蝴蝶,薄如紗翼的翅膀扇動著青春的快樂與輕盈。
那個時候的他,已是全世界盡人皆知的明星,剛剛過完36歲的生日,而當時的她卻只有23歲,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女孩兒。她是他的影迷,對他有著近乎痴狂的崇拜,當她第一次見到他時,她甚至激動的說不出話來。
他亦如此。
看到她的第一眼,他的心忽然就動了一下,一股異樣的情愫從心底悄然湧起,感情象海潮剛剛退去的沙灘,柔軟而溫潤。
眼前的女孩兒,敏感而脆弱,不為人知的心事蘊藏在美麗的大眼睛裡,安靜而憂傷,讓人陡生憐愛。那一刻,他分明感覺到了一個微妙階段的開始。
那場戲里,他們分別飾演男女主角,忙裡偷閑時,兩個人便到河邊散步,涓涓流淌的河水竊聽著這對人兒的喃喃私語。
他喜歡看著她,眼神里蘊滿了可以讓人融化的憐惜。她也喜歡和他在一起,聽他說話,看他微笑。偶爾,她會將自己冰冷的小手放進他寬厚的掌心裡,感覺著來自那個敦厚男人的溫暖。
那個時候,他的婚姻已經走到了盡頭,他多麼渴望得到她的愛情啊,可是,他不是個善於表達的男人,看盡了世事蒼桑的他已經習慣了將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掩藏在波瀾不驚的表情之下。
她愛他,可是,她不敢說。她很清楚,身邊的這個男人,他是別人的丈夫,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幼年時破裂的家庭陰影以及她所受的教育讓她對他望而卻步,善良如天使般的她怎麼忍心讓自己愛的翅膀沾染上別人濡濕的記憶?!那個夏日,她的愛,在他的笑容里,一次又一次熱烈而絕望的盛開。
1954年9月,當她和丈夫結婚的時候,他千里迢迢趕來,參加了她的婚禮。他還是那樣溫厚而寬容,用平靜的微笑應對著眼前的一切。沒有人知道,他不露聲色的外表下,掩藏著的,是一種叫做無奈和認命的東西。其實,他的丈夫,也是他後來給介紹的,是他的好朋友。他送給她的結婚禮物是一枚蝴蝶胸針。
那是1954年.愛情於他和她,是開始,也是結束。
那個時候的她,天真的以為,自己一轉身,便可以躲過千萬次的傷心,可是,她卻不知道,如此,也便錯過了一生的風景。
想來,男女之間的交往確實是很玄妙的,從友情到愛情僅一步之遙,但從愛情回到友情,卻彷彿要經歷千山萬水。試問,塵世間,當愛情華麗轉身,還有幾個人能心懷坦盪的重擺友情的宴席?可是,他們做到了
她至死都不知道,從他遇到她的那一天起,她便一直是他生命里的白月光,日日夜夜地,燦爛在他心靈的最深處。
1993年1月20日,63歲的她在睡夢中飛走了。
他來了,來送她,看她最後一眼。
彼時,他已是77歲高齡,拄著拐仗,步履蹣跚。
花叢中的她,微闔著雙眼,象一株夏日雨後的睡蓮,純潔而安靜。
歲月蹉跎了她的容顏,人們看到的,是美人遲暮的悲涼。而在他的眼裡,她依舊是那個嬌小迷人,眼裡流溢著無限哀傷的女孩兒。他輕聲地喚著她,她卻不回答。她聽不到了,永遠聽不到了,白發蒼蒼的他久久無語地看著她,老淚縱橫。
送別她時,他低下頭,輕輕地吻了一下她的棺木,咽嚅著:「你是我一生最愛的女人。」
他終於說出了埋藏在心底的那句話,那是她一生都想要的,可是,它遲到了,遲到了整整40年。此時的他亦不知道,過往的歲月中,她一直將自己的頭深深的低進塵埃里,可至死,她還是沒能等到與他攜手的前世今生。
十年後,著名的蘇富比拍賣行舉行了她生前衣物首飾的義賣活動。
又一次地,他來了,巍巍顫顫。
87歲的他此行的目的,只為那枚陪伴她40年的蝴蝶胸針。
最終,他如願以償地拿回了它。
捧著那枚蝴蝶胸針,抽搐的記憶,在時光的隧道里,迅速的流轉,他彷彿又看到了,羅馬假日里那個美麗善良、不諳世事的小女孩,正一路快樂輕盈的向自己走來……
40年的光陰里,他一直沒有告訴她,自己送她的這件結婚禮物,不是一枚普通的胸針,而是,他祖母的家傳。
49天後,他微笑著閉上了眼睛,手裡握著那枚蝴蝶胸針,就象握著她的心跳,握著無法回頭的歲月和歲月深處那段永不再復的青春之戀。
送別的那一天,人群舉著鮮花,從四面八方涌來。他的葬禮,通過互聯網,進行了全球直播。那一天,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裡,成千上萬的影迷們默默祈禱著,祈禱紳士在另一個世界裡,找到天使,還給她一個,在塵世間,曾經錯過的天堂。
——他們第一次合作的那部電影叫《羅馬假日》。她是電影史上永遠讓人魂牽夢縈的「公主」奧黛麗。赫本;而他,就是被譽為「世界紳士」格里高利。派克。他們超越愛情之上的純潔友情永遠讓這個世界為之唏噓動容。他們純潔友誼的故事,對現在的一些紅男綠女來說,永遠是一劑可以凈化心靈的良葯,
友情,因為超越而變得崇高和聖潔。
友情,因為聖潔和崇高才有了分量。
Ⅶ 直面創傷,鳳凰涅槃——《傑羅德游戲》電影解析
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著名小說作家斯蒂芬·金寫的《傑羅德游戲》拍攝的。《閃靈》、《肖申克的救贖》、《死光》、《綠里奇跡》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女主在小時候經歷的日食事件可以說影響了女主從十二歲開始到她整個一生。生活、婚姻因此不幸。
一、創傷事件
在日食事件剛開始的時候,女主的父親和她的母親在為女主不想去海上遊玩而進行爭吵。電影中的比較含蓄表示了母親對女兒比較依賴父親的這種不滿,事實上在小說中說得更加直白。在小說的描述中,母親對丈夫說:「有時候你的表現彷彿她就是你的女友,而不是你的女兒。」
而在接下來女主和父親單獨在海岸邊的椅子上看日食時,父親的眼神一直在女兒身上裸露的皮膚上,他的眼睛中對潔絲是有種慾望的。之後,父親讓女兒坐在他的腿上,並且在日食發生的時候對女兒做出一些侵犯的舉動。這里在小說中是這樣描述的:潔絲的腦海里突然冒出一個聲音,他在猥褻你。
小說中有段父親對女兒猥褻的具體描寫。
「接著,那個硬東西抵著她的屁股了,那個既不是螺絲刀柄,也不是媽媽的釘錘的東西在抽搐了。一種熱乎乎的液體噴射而出,將她的短褲濡濕了一塊。『這是汗水。』有一天將屬於伯林格姆太太的那個聲音即刻說道。『就這么回事,他意識到你怕他,怕坐在他的膝上,這使他感到了緊張,你應該感到抱歉。』」
而這里女主潔絲在對父親的行為進行合理化,告訴自己父親噴射在她身上的體液,只是汗水而已。她的念頭在把這個事件進行合理化而不願意去面對事實的真相。在日食事件發生後,潔絲和父親是有機會去面對並處理這件事情的,然而在卧室里父親與潔絲的對話,就讓這件事真正地埋藏在潔絲心底並影響了她的一生。
在卧室里父親故意說要把這件事告訴母親,然後又說「我與你母親關系緊張,你與母親也關系緊張,她又不能殺了我們。」父親製造並加大了女兒的恐懼,讓女兒不要說出去。也就是父親在給傑絲灌輸這樣的觀念:說了會有很多麻煩,不說對大家都有好處,可以保持現狀。父親的行為可以看到小我的本質就是在害怕變化。這里父親灌輸的念頭可以說是造成了潔絲日後對於各種事情壓抑沉默的一種習性。
很多事情的發生都跟原生家庭有關,女主的經歷就是。電影中可以看出女主父母的關系並不好,而女兒和父親的關系卻非常親密,這里就相當於女兒帶入了妻子的角色。當帶入妻子的角色後,母親就相當於把女兒當成了情敵,那自然會討厭她,想去打壓她。而父親只是把女兒當成了母親的替代品,這樣自然他和妻子的關系就會造成僵化。整個家庭里,因為家庭成員關系的越位導致了這個家庭處在一種比較緊張、僵化的狀態。
二、 創傷誘出
電影開頭傑羅德和女主和潔絲在准備一場遠離都市的性游戲,然後開車前往郊區的別墅。有個細節,他們在車內播放的歌曲跟日食事件中父親愛聽的那首歌是一樣的。接著男女主角在路上遇到一條飢餓的狗,到達別墅後女主角還把神戶牛排給狗吃。
小說中對這一部分有一個細節的補充。這只狗名叫「王子」,曾經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養的,在小女孩八歲的時候,她喜歡上了布偶玩具,然後就把這條狗給遺棄了。事實上潔絲是感受到這條狗沒有得到關愛,保護,內心感同身受。因為潔絲心底渴望被關愛保護的感受與這條狗產生了共鳴,所以才會主動去喂這條狗。
之後,女主躺在床上穿著新買的睡衣,在床上換了幾個姿勢,動作有點生硬的,可以看出其實她很不自然,她以為用忍耐和討好可以挽回婚姻。男主傑羅德呢,准備了手銬,准備了壯陽葯,准備妥當一切。其實男主傑羅德還是在積極主動地想要面對(盡管表現方式有點欠妥),因為從後面潔絲對老公說過一句:這樣是沒法挽回我們的婚姻的。這里的細節可以看出其實傑羅德是在主動面對,期望能夠改善他們之間的關系,但因為女主內心的創傷而始終沒有走進她的心中。
在女主和傑羅德性游戲過程中,當聽到傑羅德說到「Daddy」這個詞時,女主開始了掙扎和反抗。「Daddy」這個詞初步勾女主潛藏在內心幾十年的創傷。
三 、契機來臨
傑羅德由於心臟病突發而死去,開始潔絲的反應是希望傑羅德能夠醒來並說「如果你能夠醒來,無論你對我做什麼都可以。」面對困境潔絲的第一念頭不是自救,而是外求,渴望外界能夠讓自己得救。當發現找不到人可以幫助後,潔絲處於一種停滯狀態。她躺在床上,整整發呆了五個小時。
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場景,遇到問題第一念頭都是想求助外面。我想起了以前我自己做項目的時候,領導交給我一個任務,而我自己這一方面並不會做。我當時的念頭就是:怎麼領導交給了我這個任務,完全不會做怎麼辦?然後不斷地來回翻看網頁,看看錶格也處於一種停滯狀態。當時念頭就跟潔絲一樣,覺得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遇到這種情況。其實都是被念頭完全可以控制住了,而內心沒有升起一點面對事情的想法,這種無助的念頭是在幫助我們逃避現實。
電影中女主內心的無助和絕望讓她精神恍惚,面臨崩潰的狀態,腦海里臆想出了一個傑羅德和一個自己的分身。傑羅德代表的是丈夫過去對她的打壓質疑而在女主內心形成的一種壓力,恐懼。以前女主對此選擇沉默,而現在又把這種壓抑恐懼給重新釋放出來了。可以看到後面的對話中臆想出來的傑羅德分身經常會說一些死亡的威脅來恐嚇女主,叫女主放棄。而女主的分身是在告訴女主要面對創傷,是一種內在成長的潛能,不斷地在提醒女主回歸當下。
影片臆想分身對話中傑羅德不斷地說浪費了五小時,清潔人員不會來,園丁除過草,朋友六月才來,床柱經過強化等等,不斷告訴女主,讓她絕望。而女主自己的分身則告訴女主:「你必須逃脫,你正在浪費時間,你不必重復事情給我聽,趕快醒來。」
臆想的傑羅德代表的是一種無效的思維,她被念頭給控制住,念頭給自己設限,看不到事物的可能性。而女主分身是在不斷提醒潔絲覺察自己的念頭,是種當下思維、有效思維,是在提醒她要面對創傷。
在腦海里妄念的碰撞下,傑羅德告訴她就這樣吧,逐漸昏睡,假設一切都沒事。這個昏睡其就是一種內在的逃避心理。
這個平常跟我們對一些事情的反應也是類似的。我在學習中就會經常出現當看書看到十幾二十分鍾的時候,就感到腦袋有點發暈、發困。然後習慣性地逃避,要麼去床上躺一會兒,睡一會兒,要麼就是拿起手機開始看小說,玩游戲。像平常靜坐中,在妄念多時也會有種昏睡的狀態,這個昏睡就是內心在事情面前的逃避。
四,揭露輪回
在女主回憶日食事件醒來後,女主分身先是對比了父親和律師兩人的相似之處。
女主的父親是一個律師,老公傑羅德,也是一個律師。父親年齡比較大,女主找的老公傑羅德也比她大很多。女主父親對她進行了性侵,對於母親是出軌表現,而電影中前面提到說男主經常會消失幾個月跑到外面,這里是暗示男主出軌了。因為女主小時候形成的創傷一直在,導致她成年後婚姻里的另一半就是父親的縮影。因為沒有面對創傷,相似的事情會再次發生,這個就是一種輪回。就像女主分身說的:「你選擇的婚姻是你知道的唯一種情感關系。」女主和傑羅德的婚姻就是她和父親關系的輪回。在父親性侵事件面前女主選擇了沉默,而在男主傑羅德把她物化,還性虐她的時候,女主也選擇了沉默。
女主分身揭露這段輪回後,女主的反應是什麼呢?她說:「我困在這里還不夠,我還得重回那裡再經歷一次?」她的念頭表現出來的是在創傷被拉出後的恐懼、逃避。然後,女主分身提出男主出軌事情時,女主說:「我處理了」。女主分身說:「就像坐在父親大腿上的最後幾分鍾。」然後女主開始強大的合理化說:他沒有性侵我。並且自責,責怪船,責怪母親,責怪自己的洋裙太短了,說:「這是我的錯,我沒有辦法改變現實。」
女主在面對日食事件的時候,其實一直在合理化,逃避,處在一種受害者模式的狀態。她內在一直沒有面對自己,沒有對過去的創傷接納。
事情已經發生,已沒法改變過去。雖然痛,雖然是創傷,但它是有效的,因為創傷的存在是提醒我們要成長,要面對。而由創傷引發的各種合理化的念頭,其實都是無效的,是妄念。把創傷轉化為自身內在的能量,這才是真正有效的。
成長道路上,小我確實很強大,通過各種合理化來拉扯我們的腳步。面對自己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要更堅定地勇敢成長,守住內心的堅毅。
五,直面創傷
電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景:女主與十二歲自己的內在對話。
可以看到女主心裡充滿了對父親的抱怨、合理化、自責,小時候的創傷讓她失去了靈魂,但同時她已經會去看這件事情了。她以前一直被包裹在受害者模式中,是沒有選擇的。而通過對話讓她看到自己其實可以有另一種選擇,就像12歲的潔絲說的一開始就有足以生存的工具。
生存的工具,這里其實有兩重含義:
一是告訴她要從受害者模式里走出來,人生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是要坦然面對,說出事情真相。
所以只有靈魂覺醒,走出自己的受害者模式,那才是真正的生存下來。
二是提醒女主,像上次手被玻璃扎破一樣,她可以用血來潤滑,逃脫手銬。通過劃破手腕,用血來逃脫手銬,也影射了直面真相是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承擔巨大痛苦的。
內在對話之前女主一直是處在一種抱怨逃避的狀態,她的靈魂是沒有覺醒的,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內在對話之後,她開始願意正視傷痛,看見真實。
而後女主對於解脫的意念非常堅定,念頭里堅信自己可以逃脫,堅信自己可以承受劃破手腕帶來的痛苦,也告訴了我們,成長中發心、意念非常重要,一個堅定的成長信念,將會帶給我們巨大的勇氣。
電影里提到血的特點就是在凝結之前像油一樣潤滑,也就是逃脫必須快速完成,要麼順利逃脫,要麼昏死過去,在面對事情時執行要有執行力。
然後潔絲對腦中的聲音說了聲「good bye」,在小說中也有提到潔絲腦海里兩個臆想的聲音開始合在一起,表示她內在開始有一種合一的狀態,開始和解。
之後是影片中最鮮血淋漓也是最勇敢的一幕,潔絲割腕,掙脫了手銬的束縛,身體首先從手銬中得救。
在小說中有提到這樣的細節:她的一隻腳碰在了什麼東西上。她向下看去,她踢到了傑羅德肉乎乎的右肩。血啪嗒啪嗒地落在了他的胸口和臉上。一滴血落進了他的一隻凝視著的藍眼睛裡。她對他沒感到同情,沒感到憎恨,也沒感到愛。
這段描寫也表明女主對傑羅德已經能夠如實地看待以及對自己的這段婚姻開始有一種接納的狀態。
小說中還有一段描寫:她在水池前彎下腰來,她的嘴一張一合像條魚的嘴。她吸入那種苔蘚泉源的香味。這也是那種礦物質的淡味。自從日食期間她爸爸騷擾了她以後的這些年來,那種淡味一直縈繞著她。可是現在這種味道很正常了。現在這不是令人恐懼的味道,不是恥辱的味道,而是生命的味道了。
這種礦物質的味道其實是指父親體液的味道,以前這種味道相當於創傷一直伴隨著她,而現在這已經不是令人恐懼的味道,不是恥辱的味道,而是生命的味道了,就是她已經開始能夠去正視父親性侵這件事。
女主掙脫手銬,准備離開屋子的時候第二次見到了她認為的死神,然後說了句:「你不是真的,你只是月光的產物。」而在影片最後這個「月光男」同樣也對女主說了這樣一句話。
因為月光是一種虛的,不真實的東西,月光的產物表示面對的是一種不真實的物體。潔絲說這句話表示她覺得月光男是她內心的恐懼,不是真的,而「月光男」說這句話並且沒有殺害潔絲,暗示的是潔絲過去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跟死了沒區別。潔絲一直活在創傷當中,沒有真正地活出自己,所以就像一個虛假的,不是真的人一樣。
離開時潔絲把她的婚戒交給了「月光男」,表示她對這段婚姻的告別和釋然。
六,療愈內在
潔絲獲救後還是會經常做夢,夢見有「月光男」的出現。身體雖得到救助但是她的心還沒有完全得到救助。而電影中最後她做的一些事情就是療愈自我的過程。
潔絲面對創傷,通過給過去的自己寫信,告訴自己,我們值得見到陽光,並且設立基金會,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需要幫助的人。寫信讓內在和解,讓內心被埋在深處的那段經歷重見陽光;分享經歷,通過不斷標注消融內在的傷口。
其實抱怨指責都是原始創傷所引發的,只有不斷標注、安住,回到當下才是面對創傷的最佳途徑。
潔絲通過在不斷收集有關「月光男」的信息,並且在法庭上勇敢地直面「月光男」。「You are so much smaller than I remember.」你比我印象中要小多了。而潔絲在日食事件中第一次看到房子的時候,也說了同樣的一句話,當時父親回了一句:因為你長大了。小時候表示她身體的成長,而面對「月光男」時表示她內心真正的成長,敢於直面。電影最後「月光男」、潔絲的父親、傑羅德三者面孔合一,也就代表著潔絲內心的創傷療愈,內在合一。她的內心不會再被創傷拉扯,不再分裂,也沒有任何糾結。
最後電影里有個鏡頭,女主走向陽光,上方的太陽也從過去的日食也一點點變成整個圓形的太陽,表示她的內心也由缺憾變成圓滿,人生也重新開始。
人生中或多或少我們都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創傷,尤其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對一個人的影響更是巨大的。雖然面對自己就像割腕一樣,就像跳懸崖一樣,但割了才能解脫,跳下去才能重生,最後那便是鳳凰涅槃!
2018.7.4
本心社---曹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