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北電影節的獎項設置
2005年開始增設「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用以鼓勵新銳導演,自此台北電影節最大獎項分別為「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最佳影片和「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2007年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開始現場直播。2008年台北電影獎正式取消了不分類的競賽項目,除了新增分類別的競賽之外,逐步取消最佳實驗片等獎項,甚至百萬首獎只頒給劇情長片,引起影評、紀錄片工會強烈反彈,認為台北電影節失去原創精精神與獨厚劇情長片的發展;2010年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的競逐正式不受參賽影片種類的限制,從該屆開始至今總共連續四年的百萬首獎得獎者都是紀錄片。
⑵ 台北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是台灣其中一個大型電影節,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最初由侯孝賢導演領導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策劃。自1998年開始舉辦以來,除2001年停辦外每年舉行,已城為台北市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近年,台北電影節以城市為題,除電影放映外亦舉辦各類展覽及表演活動,希望透過電影帶領台灣觀眾認識其他國家的文化。電影節頒發台北電影獎及台北主題獎,鼓勵台灣本土的電影創作。
「台北電影節」其前身為1988年創立的「中時晚報電影獎」,1994年起更名為「台北電影獎」,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挖掘出許多有潛力的影像創作者,自1998年起,台北市政府加入主辦行列,除台北電影獎外,並有國際電影觀摩,從此擴大舉辦成為國際規模的市民影展。2002年起,台北電影節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規畫下,加入「城市主題影展」,藉由一系列電影放映、展覽、座談及各式活動,帶領觀眾認識每年主題城市的電影、歷史及文化。2005年起,首次加入「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單元,藉此進行國際與國內電影工作者的相互切磋,奠定了「城市、華人、新銳」三大主軸,成為台北電影節不可或缺的特色。
自2007年底,台北電影節成為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影展單位,期望透過永續經營的理念,讓台北成為一個更親切友善的電影城市,同時也結合同屬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台北市電影委員會」,進行電影與城市行銷產業交流工作。藉由影展活動,廣邀國際重要城市電影委員會成員,舉辦電影城市論壇,以及電影與城市行銷經驗等相關交流,攜手拓展國際視野。
⑶ 求 大餓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分享鏈接:
提取碼:ps9g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關簡介:
《大餓》是由謝沛如執導,蔡嘉茵、柯淑勤、張耀仁、張恩瑋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6月30日在第21屆台北電影節首映,11月15日在中國台灣上映。該片講述了有著一顆熱情的心與精湛的廚藝的「大恐龍「老師姜映娟因為豐腴圓潤的身形而飽受歧視,積極減重的故事。
⑷ 台北電影節的歷屆大獎
獎項/獲獎人/獲獎影片
商業類獎項
年度最佳影片:王小棣《魔法阿媽》
年度評審團大獎:蔡明亮《洞》
年度最佳導演:侯孝賢《海上花》
最佳藝術指導:黃文英《海上花》
年度最佳演員:劉若英《徵婚啟事》
年度最佳新人:六月《果醬》
非商業類獎項
百萬首獎:陳碩儀《在山上下不來》
最佳劇情片:黃明川《破輪胎》
最佳實驗片:關文勝《1998很難過之小婷的高跟鞋》
最佳紀錄片:羅興階《勞資趣味競賽——你濃我濃》
最佳動畫片:林浩溥《末日世界》
台北特別獎:楊立洲《畢業紀念冊》
國際類獎項
評審團大獎:蒙索阿曼達斯 Montxo Armendariz《心中的秘密》
特別獎:安德烈伍德Andres Wood《足球夢》
獨立精神獎:查德都爾利 Ziad Doueiri《城西無戰事》 商業類獎項
年度最佳影片:張作驥《黑暗之光》
年度最佳演員:蔡燦德《惡女列傳之猜手槍》
年度最具潛力新人:李康宜《黑暗之光》
年度特別獎:陳俊志《美麗少年》
導演新人獎:林靖傑《惡女列傳之猜手槍》
評審團特別推薦獎:(生活演員)《黑暗之光》、李崗條《子阿不拉》
獨立創作競賽類獎項
首獎:史筱筠《女子》
最佳劇情片:沈可尚《與山》
最佳實驗片:林泰洲《獻給自己的作品》
最佳紀錄片:蕭菊貞《紅葉傳奇》
最佳動畫片:林巧芳《Show Return》
台北特別獎:鄭文堂《明信片》
國際觀摩影展
評審團大獎: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下一站,天國》(日)
觀眾票選獎:羅科·貝里克Roko Belic《成吉思汗藍調》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Emily Young《二手貨》
銀獅獎:Michal Zabka《熱氣球》
銅獅獎:Kim Jae-yon《廁所不能共享》
特別獎:Jesse Lawrence《小傢伙》
觀眾票選獎:Nir Bergmar《海馬》 商業類獎項
最佳影片:蕭雅全《命帶追逐》
評審團大獎:陳以文、張華坤《運轉手之戀》
最佳導演:陳以文、張華坤《運轉手之戀》
導演新人獎:蕭雅全《命帶追逐》、陳義雄《晴天娃娃》
最佳演員:李康宜《晴天娃娃》、方中信《驚天動地》
最佳配角獎:王瑞《天公金》、太保《運轉手之戀》、趙美齡《沙河悲歌》
最具潛力新人獎:向麗雯《純屬意外》
最佳技術獎:《聖石傳說》
特別獎:《沙河悲歌》
台北電影獎
獨立創作獎首獎:黃銘正《城市飛行》
最佳劇情片:陳心宜《我叫阿銘啦》
最佳紀錄片:許子蘋《我在看天花板的日子》
最佳動畫片:邱禹鳳《時光》
最佳實驗片:劉吉雄、劉建偉《沒參加》
最佳新人:陳心宜《我叫阿銘啦》
評審團特別獎:吳靜宜《什錦水果香蕉船》
市民影展類
金城獎:邱立偉《森林》 The Forest
銀城獎:夏曼寧Manon Garceau《台北救命》
銅城獎:范揚仲《捷運車票》
評審團特別獎:北村豐晴Toyoharu《歐巴桑》
優等獎:顏景弘縛《2000.11》
鄭文力《靜夜諦視》
李俊宏《台北捷運·電光火石之間》
蕭力修《貳零零零陌生人》
袁哲彬《Calendar》
廖明毅《離開》
黃凱迪《數羊》
黃凱迪《台北色相》
廖堃言《台北上課》
林皇耀《阿母交代的話》
朱詩倩《台北發的南下尾班車》
觀眾票選獎:鄭文力《靜夜諦視》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攝影師》(俄)
銀獅獎:《夜行車夫》(越南)
銅獅獎:《魔鍾》(捷克)
評審團特別獎:《廣告人生》(羅馬尼亞)
《島嶼愛情故事》(德)
《彩虹的那一端:世界電影的窗口》(巴西)
觀眾票選獎:《攝影師》(俄) 專業類競賽
專業類首獎:戴立忍《兩個夏天》
專業類最佳劇情片:鄭有傑《石碇的夏天》
最佳紀錄片:周美玲、劉芸後《私角落》
長期獨立紀錄獎:羅興階《光榮戰役》
最佳動畫片:史明輝《馬桶共和國》
最佳實驗片(空缺)
最佳新人:黃健瑋《石碇的夏天》
美術及造形獎:湯淑芬、橘子琪琪《空中花園》
動畫導演獎:丘禹鳳旅、馮偉中謎系列作品
紀錄片特別獎:陳龍男《我的莒光作文簿》
業余類競賽
業余類首獎:陳明玉《實驗電影》
業余類二獎:蔡泓源《斗魚》
業余類三獎:薄筱山《狂舞城市》
業余類佳作:江芳存《地下台北》
林信志、湯雅《如庵》
洪淳修《誰說基隆河》
邵易謹《雙連打鐵仔師》
鍾權《邊緣》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Slawomir Fabicki《傷痕的秘密》
銀獅獎:楊超《待辟》 、《肖像》
銅獅獎:《戶中風景》
評審團特別獎:鄭有傑《私顏》 、《殘燭淚》
觀眾票選獎:《戶中風景》 台北電影獎
首獎:候季然《星塵15749001》、陳黽偉《出口》
最佳劇情片:鄭文堂《風中的小米田》
最佳紀錄片:吳靜怡《快不快樂四人行》
最佳實驗電影:吳俊輝、辛建宗《傷感之旅》、肖力修《COPY:COPY》
最佳動畫片:黃士銘《Meteo》
傑出視覺設計獎:《夢,在飄浮》
傑出聲音設計獎:《指月記》
傑出紀錄攝影獎:《背起玉山最高峰》
傑出個人表現獎:《李靖惠阿么的戀歌》
類型創意獎:《藍色咒語》
台北主題獎
首獎:廖憶玲《深》
二獎:林信志、湯雅如《隱蔽》
三獎:張至涵《調味》
佳作獎:賴秉寰《橡皮擦》
黃慶樟《色即是空》
謝孟儒《台北:2003》
范盛弘《台北意識流》
宋權洪《足跡》
陳奕仁《巷子里》
鍾天裕《回遊》
蔡坤霖《故事》
廖明毅《最後一分鍾》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維特兄弟》
銀獅獎/Jens JonssonK-G 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銅獅獎《敗北人》
評審團特別大獎:《當個美國人》
評審團特別獎:《表》
評審團動畫特別獎:《買方便》
觀眾票選項獎/Wolfgang DinslageRudi的十七歲 台北電影獎
首獎:吳靜怡《再會吧一九九九》
最佳劇情片:蔡明亮《不散》
最佳紀錄片:李家驊《25歲,國小二年級》
佳實驗電影:吳俊輝《諾亞諾亞》
最佳動畫片:馬君輔《充氣娃娃極樂生活》
評審團特別獎:陳秋苓《過晌雨》、陳尚柏《飛鳥航道》、陳龍男《海洋熱》、吳米森《月球學園》、蔡一峰《假裝看不見》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陳龍男《海洋熱》
媒體推薦獎:蔡明亮《不散》
台北主題獎
首獎:賴俊羽《告別式》
二獎:肖紫涵《審判日》
三獎:王燕妮《造機人》
佳作獎:張榮吉《聽見》、張皓然《場景路人》、盧泓詩《戀台北》、吳康豪《Old My Generation》、黃子青《一百個想死的理由》、葉俊慶《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我們》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王燕妮《造機人》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查票員》
銀獅獎:《原味世界》
銅獅獎:《不見天日》
評審團特別獎:《敗北兄弟》
台灣獎:劉靜宜《王燕妮生日》
佳作獎:《工廠女孩》、《波瑪克、《德國神偷》、《電視狂想曲》
最佳觀眾票選獎:《單程車票》
台灣學生影視作品競賽
金獅獎:王天佑《花》
銀獅獎:王雲霖《跨越》
銅獅獎:范勝翔《四弦上的天堂》
評審團特別獎:邱恆爭《戲》
年度推薦獎:林雲斐《死別秀》
最佳觀眾票選獎:范勝翔《四弦上的天堂》 台北電影獎
首獎:顏蘭權《壯益增無米樂》 Let It Be
最佳劇情片: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The Wayward Cloud
最佳紀錄片:柯金源《獼猴列傳》Biographies of the Macaques
佳實驗電影:(空缺)
最佳動畫片:陳岡緯《下班時間》 The Man of the Hour
評審團特別獎:周以文《出去走走》 Go Out to Sea
王秀齡、羅與階《再生計劃》 Plan of Regeneration
潘心屏《小小的深深的愛的故事》 Small & Deep, Love Stories
陳博文《大正男》 Grandpa』s Mountain Ballad
林育賢《翻滾吧,男孩》 Jump! Boys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林育賢《翻滾吧,男孩》 Jump! Boys
媒體推薦獎:顏蘭權《壯益增無米樂》 Let It Be
台北主題獎
首獎:翁靜婷《點鈔機》 The Dumping River
二獎:朱柏穎《情書》 A Love Letter
三獎:王承洋《新年快樂》 Happy New Year
佳作獎:陳鵬宇《24》
賴俊羽《告別式之告別視》 Fly Away
黃世光《答案》 The Answer
柯惠尹《你們為什麼這么好》 Marvelous!
周相君《Nice Dream》
張英西《門町行進》In Ximen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周相君《Nice Dream》
國際青年導演競賽
最佳影片:瑪麗娜·拉貝斯基納Marina Razbezhkina《等待豐收的季節》 Harvest Time(俄)
評審團特別獎:丹尼爾·加格利亞諾內Daniele Gaglianone《命中不註定》 Changing Destiny(義大利)
評審團特別表揚:布萊德·麥根Brad McGann《謎屋》 In My Father』s Den(紐西蘭)
觀眾票選獎:亨德里克·霍斯曼Hendrik Holzemann《最後一次心動》 Off Beat(德/法) 開幕片:《愛瘋狂(C.R.A.Z.Y.)》,導演:Jean-Marc Vallée,加拿大
閉幕片:《赤裸真相(Where the Truth Lies)》,導演:Atom Egoyan,加拿大
主題城市:多倫多、蒙特利爾
焦點導演:Robert Lepage
百萬首獎:鄭有傑《一年之初》
最佳劇情片:林書宇《海巡尖兵》
最佳紀錄片:鍾孟宏《醫生》
最佳實驗片:鄒念祖《少了一個美國人》
最佳動畫片:蘇文聖《傳染》
評審團特別獎:黃淑梅《在中寮相遇》
評審團特別獎:何蔚庭《呼吸》
評審團特別獎:郭亮吟《綠的海平線》
評審團特別獎:包軒鳴Jake Pollock
媒體推薦獎:黃淑梅《在中寮相遇》
觀眾票選獎:鄭有傑《一年之初》 開幕片:《最遙遠的距離》,導演:林靖傑,台灣; 《誰才是導演(Clash of Egos)》,導演:Tomas Villum Jensen,丹麥
閉幕片:《婚禮之後(After the Wedding)》,導演:Susanne Bier,丹麥
主題城市:哥本哈根
焦點導演:Carl Theodor Dreyer
百萬首獎 《黑眼睛》蔡明亮
最佳劇情片:《風中的秘密》王嬿妮
最佳記錄片:《海棠.馬沙與珊瑚》郭笑芸
最佳實驗片:《看看我》鄭皓詮
最佳動畫片:《將軍》蘇文聖
評審團特別獎:《最遙遠的距離》與《嘜相害》林靖傑
評審團特別獎:《穿牆人》 美術設計湯濰瑄、張耿華
評審團特別獎:《練習曲》 攝影陳懷恩
評審團特別獎:《靜夜星空》與《愛的麵包魂》 導演高炳權
評審團特別獎:《木偶人2巴哈Kuso版的逆襲》
特別推薦:《穿牆人》 女演員李佳穎
媒體推薦獎:《練習曲》
特別推薦導演:高炳權
特別推薦記錄片:《寶島曼波》
觀眾票選獎第一名:《愛的麵包魂》高炳權
觀眾票選獎第二名:《盛夏光年》
觀眾票選獎第三名:《寶島曼波》
首獎:《艾瑪的禮物》 史凡塔迪肯
評審團特別獎:《後青春物語》金英男
觀眾票選獎:《玻璃心》肯尼斯凱茲
特別推薦:林靖傑《最遙遠的距離》、斯拉禾米法比基《愛與宿命的習題》
台北主題獎
首獎:《發條女孩》錢威達
二獎:《男孩型塑》高士文
三獎:《剎那時空》顏景弘
佳作:《少女心中的小濕》
佳作:《台北愛戀物語》
佳作:《如果在台北,一個靈感》
佳作:《後院》
佳作:《搖滾教室》
佳作:《搬家》
觀眾票選獎:《發條女孩》 時間:2008年6月20日至7月6日
地點:中山堂、新光影城、台北縣藝文中心演藝廳
開幕片:《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台灣;《檸檬樹 (Lemon Tree)》,導演:Eran Riklis,以色列
閉幕片:《鬥茶》,導演:王也民,台灣;《夏日時光 (Summer Hours)》,導演:Olivier Assayas,法國
主題城市:耶路撒冷、都柏林
賈克.諾勒 Jacques Nolot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海角七號》 最佳劇情短片張榮吉《天黑》最佳導演 楊雅喆《冏男孩》 最佳編劇 蔡宗翰、林書宇《九降風》 最佳男主角 鈕承澤《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最佳女主角 張鈞甯《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演員特別推薦 梅芳《囧男孩》 評審團特別獎 林書宇《九降風》
賀照緹《薩爾瓦多日記》 最佳新人 王柏傑《九降風》 最佳攝影 秦鼎昌《海角七號》 最佳音樂 呂聖斐、駱集益 《海角七號》 最佳美術 翁桂邦 《囧男孩》 最佳紀錄片 黃嘉俊《飛行少年》 劇情短片評審團特別獎 陳映蓉 《女力》 最佳動畫短片 史明輝《飛越藍調》 動畫短片特別推薦 張祖綺《富士將軍》 媒體推薦獎 林書宇《九降風》 觀眾票選獎 紐承澤《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時間:2009年6月26日至7月12日
地點:中山堂、新光影城
開幕片:《陽陽(Yang Yang)》,導演:鄭有傑,台灣;《德國09 (Germany 09)》,導演:法提·阿金(Fatih AKIN)/沃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塞克·恩德斯(Sylke ENDERS)/多明力克·加夫(Dominik GRAF)/克里斯多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羅穆阿德·卡馬克(Romuald KARMAKAR)/妮可葉特·克雷畢茲(Nicolette KREBITZ)/丹尼·雷維(Dani LEVY)/安姬拉·夏娜萊克(Angela SCHANELEC)/漢斯·斯特恩比奇(Hans STEINBICHLER)/伊莎貝拉·斯蒂沃(Isabelle STEVER)/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漢斯·韋恩加特納(Hans WEINGARTNER),德國
閉幕片:《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導演:克勞蒂亞‧尤薩,秘魯;
《爸,你好嗎? (How Are You, Dad?)》,導演:張作驥,台灣
主題城市:典藏柏林、摩登德國
焦點導演:賽吉‧德沃茲佛 Sergey Dvortsevoy、勞勃‧伊普斯汀 Rob Epstein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評審團特別獎 鄭有傑《陽陽》 最佳導演 鍾孟宏《停車》 最佳編劇 鍾孟宏《停車》 最佳男演員 陳文彬《不能沒有你》 最佳女演員 張榕容《陽陽》 最佳男配角 林志儒《不能沒有你》 最佳女配角 陸弈靜《一席之地》 最佳新演員 曾佩瑜《停車》 最佳音樂 林強《陽陽》 最佳剪輯 張叔平《渺渺》 最佳攝影 關本良《渺渺》 最佳美術設計 黃美清《一席之地》 評審團大獎 姜秀瓊《跳格子》 最佳紀錄片 劉嵩《黃羊川》 紀錄片特別獎 鄒猷新∕韓忠翰∕王振宇《練將》 最佳短片 賴孟傑《恐懼屋》 最佳動畫短片 呂文忠《蕃茄醬》 媒體推薦獎 戴立忍 《不能沒有你》 觀眾票選獎 樓一安《一席之地》 終身成就獎 李行、明驥 卓越創新獎 《艋舺》 特別感謝獎 郭台強 時間:2010年6月25日至7月15日
地點:中山堂、新光影城、總督數位影城
開幕片:《精銳部隊》Elite Squad,荷西‧派迪夏Jose PADILHA,巴西;《第四張畫》The Fourth Portrait,
鍾孟宏 CHUNG Mong-hong,台灣
閉幕片:《酷馬》fantôme, où es-tu ?,導演:王小棣,Wang Shaudi,台灣
主題城市:巴西「里約熱內盧」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乘著光影旅行》 最佳劇情長片 《第四張畫》 最佳導演 鄭文堂《眼淚》 最佳編劇 劉梓潔《父後七日》 最佳男演員 畢曉海《第四張畫》 最佳女演員 陳意涵《聽說》 最佳男配角 蔡振南《老徐的完結篇》 最佳女配角 張詩盈《父後七日》 最佳新演員 郭采潔《一頁台北》 最佳劇情短片 陳博彥《爸爸不在家》 最佳紀錄片 《乘著光影旅行》 最佳動畫 《簡單作業》 最佳剪輯 關本良、許紘源《乘著光影旅行》 最佳技術 黃美清、陳柏任《艋舺》 最佳攝影 廖本榕《臉》 最佳音樂 雷光夏、侯志堅《第36個故事》 媒體推薦獎 《簡單作業》 觀眾票選獎 《第36個故事》 終身成就獎 葛香亭、文英 電影產業獎 《台北星期天》、《狙擊手》 時間:2011年6月24日至7月16日
地點:中山堂、信義威秀影城、總督數位影城
開幕片:《翻滾吧!阿信》Jump Ashin!,林育賢LIN Yu-Hsien,台灣;《吐司:敬美味人生》Toast,S. J. 克拉克森 S. J. Clarkson,英國
閉幕片:《王者逆襲》Coriolanus,導演:雷夫范恩斯 Ralph Fiennes英國
主題城市:英國「倫敦」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黃信堯《沉默之島》
羅興階《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 最佳劇情長片 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導演 陳宏一《消失打看》 最佳男演員 吳朋奉《歸·途》 最佳女演員 謝欣穎《命運化妝師》 最佳男配角 柯宇綸《翻滾吧!阿信》 最佳女配角 何子華《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編劇 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新演員 李亦捷《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劇情短片 《下落村的來電》 最佳紀錄片 《沉默之島》
《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 最佳動畫獎 陳秋苓《彼岸》 最佳攝影獎 余靜萍 最佳音樂 張午午《消失打看》 卓越貢獻獎 李幼鸚鵡鵪鶉 觀眾票選獎 《翻滾吧!阿信》 最佳藝術設計大獎 《飛魚》 百萬首獎 《醉·生夢死》最佳劇情長片 《醉·生夢死》 最佳紀錄片 《如歌的行板》 最佳短片 《保全員之死》 最佳動畫片 《自動販賣機》 最佳導演獎 蔡明亮《無無眠》 最佳編劇獎 鈕承澤、曾莉婷《軍中樂園》 最佳男主角獎 李鴻其《醉·生夢死》 最佳女主角獎 永作博美《寧靜咖啡館之歌》 最佳男配角獎 鄭人碩《醉·生夢死》 最佳女配角獎 呂雪鳳《醉·生夢死》 最佳新演員獎 葳爾森《悄悄》 最佳攝影獎 陳懷恩、張皓然《如歌的行板》 最佳美術獎 黃美清《軍中樂園》 最佳剪輯獎 許惟堯《如歌的行板》 評審團特別獎 黃大旺《台北抽搐》 媒體推薦獎 《醉·生夢死》 觀眾票選獎 《太陽的孩子》 卓越貢獻獎 柯一正
⑸ 大型國際電影節獎金情況介紹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分,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分,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分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
上海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次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於A類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至今,上海國際電影節已舉辦了7屆。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爵獎」的8個獎項,都是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的。Oshima,Oliver Stone,Alan Parker,Assayas,IM Kwon-taek等都曾經擔任過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評委。為了鼓勵亞洲新人創作、為亞洲電影向世界的擴張搭建平台,電影節於2004年在金爵國際電影論壇下,設立了亞洲新人獎,並資金重獎亞洲電影新人。
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承辦。當時國家廣電總局將中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定在上海還有很深的涵義: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里,它幾乎就是中國電影的代名詞。上海文化為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帶來了最初的繁華;上海,曾經為中國電影長廊奉獻了最豐富的影像。上海國際電影節可以說是上海這個城市對電影情結的一個還願。
根據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章程,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由四個主要活動組成:「金爵獎」國際影片評選、國際影片展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以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電影節舉辦至今,已經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3823部影片的報名, 959部影片展映,累計票房2770萬人民幣。這是尚沒有完全開放的中國電影市場每年度惟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對上海及周邊城市的觀眾無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電影朝聖,創辦至今,已經有150多萬人次融入這個中國重要的電影活動中。現在,每年六月期間九天的電影節已然成為上海文化生活一個重要的景觀。
=============================================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1946年由前捷克斯洛伐克創辦,每年6-7月間舉辦,為期2周,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獎」,簡稱「水晶球獎」。從1959年起又同前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交叉舉行。
=============================================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獎項名稱: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其他名稱: 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時間: 1953年
主辦單位: 西班牙
獎項介紹
Title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1953年創辦,系西班牙舉辦的最早、也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素有「西班牙國際電影節王後」之稱。電影節得到西班牙政府有關部門及一些企業和私人的支持、贊助,並得到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的承認。凡未參加過其他國際電影節的各國影片,不受數量限制,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審定批准後,都可參加電影節的比賽或會外放映。電影節每年一次,歷來在9月舉行,1961年至1972年改在6月或7月舉行,1973年又恢復在9月舉行,為期10天左右。該電影節1959年至1979年間正式評獎,電影節設「金殼獎」、「銀殼獎」等獎項。
=============================================
要搜集還真不容易,陸續會整理補充當中……
⑹ 求《大餓大餓(2019)》百度雲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謝沛如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LwlcP9BULVIpv_e55KmN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