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洲有哪些分量重的電影節
東京國際電影節,韓國釜山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
2. 林青霞的電影(展映林青霞4部經典)
起初不經意的你,和少年不經世的我紅塵中的情緣,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語的膠著。
《滾滾紅塵》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焦點影人」:為什麼是50年不遇的林青霞?】
2019年12月1日到8日 在三亞舉行的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影展版塊全力升級,首次推出「焦點影人」單元,向在世界影壇中留下濃墨重彩個人印記的電影人致敬。
第一位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焦點影人」是林青霞。
這次焦點影人的專題展映,展映的影片是 林青霞的《金玉良緣紅樓夢》、《刀馬旦》、《白發魔女傳》、《滾滾紅塵》。
今年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包括:天涯海角、採珠拾貝、萬象中國、焦點影人、經典重現、浮世圖景、冬日暖陽、另闢新徑。
一個新的電影節,最重要的是打開知名度,打響招牌,擴大影響力,然後做大做強。要想打開知名度,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邀請知名的電影人參加。無疑,選定林青霞作為這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焦點影人,正是林青霞影壇影響力和銀幕魅力的體現。
已經到了12月份,農歷也十一月初六了,北京的故宮已經被今年的第一場雪,裹上了一身明艷的銀妝。遠在千里之外的海南島,卻仍然是陽光明媚,溫暖宜人。
2019年12月1日這天,海南島三亞21度。在這里舉行的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到場嘉賓都是一身夏裝出席,風采和溫度同在。
來到海南島,才知道什麼叫得天獨厚。看了「焦點影人」林青霞的這些經典影片,才深刻體會到,什麼叫 50年不遇的美。
1994年,40歲的林青霞拍完自己的最後一部電影《東邪西毒》,之後嫁人息影。到2019年,林青霞遠離銀幕已經25年。然而, 林青霞雖然人不在江湖,這個江湖卻仍然流傳著她的傳說。
2004年,為了追憶故交黃沾先生,50歲的林青霞寫了第一篇散文《滄海一聲笑》,在黃沾追思會當天刊登在香港明報世紀版。【明報的創始人正是武俠泰斗金庸先生。】
2014年,在林青霞六十歲生日之際,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散文集《雲去雲來》。
那年的11月3日,林青霞在香港半島酒店舉行六十歲生日晚宴,梁朝偉及劉嘉玲、鍾楚紅、何超瓊、鄺美雲等圈內外好友均應邀出席。
2015年,林青霞參加湖南衛視的生活體驗真人秀《偶像來了》。在楊鈺瑩、朱茵、寧靜、蔡少芬等多位不同年代的偶像女星面前, 林青霞仍是明星中的明星,偶像中的偶像。
通過節目,觀眾看到一代女神林青霞,正在優雅的自然老去,但歲月也無法掩蓋她身上的耀眼光芒。林青霞的身材已漸發福,皺紋早已悄悄爬上她的臉龐,她自信爽朗的笑聲卻依然是30年前的同款。
林青霞生長在台灣省,但從來未忘記自己的祖籍山東萊陽, 她曾多次在電視上用純正的山東話向觀眾打招呼,包括用山東話讀自己新書里的文章,用山東話作新聞播報。她在視頻里說「我從香港來,我是林青霞。」。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焦點影人」展映作品】
這是林青霞電影生涯非常重要的一部電影,她唯一和李翰祥導演合作,更是她第一次反串小生,出演男主角賈寶玉,為之後的各種經典反串角色,開了風氣。
《金玉良緣紅樓夢》中,還有張艾嘉、米雪、狄波拉、胡錦、惠英紅、岳華、谷峰等,那個年代的電影紅星,相信會在展映中發現很多不經意的驚喜。
林青霞出道時是以清純俏麗著稱的,是 李翰祥發現了她身上玉樹臨風的氣質; 她有168的身高,還有一筆粗壯挺拔的一字濃眉,在張艾嘉等的柳葉細眉襯托下,也確實顯出七分的英氣。
林青霞如此風流瀟灑以叛逆不羈的賈寶玉,後來者已難有超越之人。
1986年,來到香港發展的林青霞,第一次和徐克合作,在 《刀馬旦》 中出演一個革命女青年。這次,林青霞沒有反串,但為了角色需要, 第一次剪掉了一頭烏黑濃密的長發, 結果這個帥氣的短發造型,成為了林青霞銀幕形象中的又一個經典。
當年,周潤發頂替別人,以《英雄本色》第三主角的身份逆襲成為金像獎影帝。他頂替的人就是鄭浩南,小馬哥這個角色原來是他的,而他放棄《英雄本色》就是為了《刀馬旦》。
在《刀馬旦》中,有林青霞和鍾楚紅、葉倩文三大美女,同場合作。 那年,林青霞32歲,鍾楚紅26歲,葉倩文25歲, 全部都在顏值巔峰,怎可錯過?
1990年的 《滾滾紅塵》 ,是林青霞唯一一部獲得金馬獎影後的作品;同時,這也是林青霞和舊愛秦漢最後的銀幕合作。【這部作品由著名女作家三毛編劇,影射的卻是另一位傳奇女作家張愛玲的故事。】
1980年林青霞就提名金馬獎影後,這個獎項她等了10年,這是林青霞職業生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香港影壇影後榮譽最多的女演員張曼玉,在《滾滾紅塵》中飾演林青霞的閨蜜,獲得了她唯一的一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她還是1989年的金馬獎影後。
在《滾滾紅塵》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屆金馬獎影後,銀幕爭輝。
如果說《滾滾紅塵》中的女作家沈韶華是林青霞電影生涯中最痴心的角色,那麼 《白發魔女傳》 中的練霓裳,則一定是林青霞最痴情也最絕情的角色。
1993年是香港電影武俠年,因為這一年全年有超過50部武俠電影上映,包括《倚天屠龍記》《太極張三豐》《方世玉》《黃飛鴻3》、《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等等經典。
掀起這波武俠風的是一代宗師李連傑,林青霞也是重要推手,在上一年那些引領風潮的武俠經典中,《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和《新龍門客棧》都是林青霞主演的。
在這個武俠電影年,自然也少不了香港影壇的第一女俠林青霞,而她在這一年推出了 一部最不像武俠的武俠電影《白發魔女傳》 。
因為《白發魔女傳》的男女主演張國榮和林青霞,都不是李連傑那樣的動作巨星,導演也不是徐克,拍不出《笑傲江湖》那種天馬行空的武打場面。
所以,導演於仁泰另闢蹊徑,聯合金牌攝影師鮑德熹、日本殿堂級設計大師和田惠美,從服裝造型和美術影像上力求突破,拍出了一部色彩和影像超塵脫俗的畫意武俠。
《白發魔女傳》在金像獎上獲得多個獎項的提名,獲得了最佳攝影、美術指導和服裝造型設計三個技術大獎。
因為對手是最受林青霞信任的張國榮, 林青霞在《白發魔女傳》中奉獻了從影以來最大膽的演出。 這樣的《白發魔女傳》,怎容錯過?
《金玉良緣紅樓夢》是林青霞第一次反串,《刀馬旦》是第一次剪短頭發,讓觀眾看到林青霞突破男女界限的中性之美;《滾滾紅塵》是林青霞的演技代表作,《白發魔女傳》是林青霞最美的武俠代表作,讓觀眾見證林青霞顛倒眾生的女性之美。
《紅樓夢》後世還有人再拍過,《白發魔女傳》後世也有人重拍過,但幾十年來有達到林青霞這般絕美的人物嗎?
論反串,有誰比得過林青霞;論顏值,有誰敢說自己美得過林青霞?
林青霞的銀幕形象,橫跨古裝到時裝,女裝到男裝,文藝到武俠。從清純瓊瑤女郎江雁容,到俊俏鬼馬黃梅調賈寶玉;從雌雄難辨的東方不敗,到正邪難分的白發魔女練霓裳......
百年難遇的絕美林青霞,在華語影壇留下了太多登峰造極的銀幕印記,這樣的經典影人,有資格成為時代的焦點。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焦點影人」單元,正是向林青霞致敬。【三亞是個模糊了四季的溫暖城市,林青霞則是跨越男女界限的絕世美人。】
感謝林青霞讓我們在有生之年,見識這樣百年難遇的盛世美顏。
3. 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在哪落幕
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在三亞落幕。根據海南網報道,由國家電影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12月8日在海南三亞圓滿落幕。
本屆電影節歷時8天,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95部影片參加了首次設立的 「金椰獎」10大獎項的角逐,共有來自61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部影片參加了展映。中國影片《氣球》獲得最佳影片獎,中國導演王麗娜獲得最佳導演獎,法國演員塞米·鮑亞吉拉和日本演員松田龍平獲得最佳男演員獎,中國藏族演員索朗旺姆獲得最佳女演員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4K超高清直播電影《此時此刻——共慶新中國70年華誕》獲頒組委會特別獎。
4. 國際上各種電影節、影展及其舉辦時間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6年,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四世國王的王後娜妃蒂蒂命名,娜妃蒂蒂以美貌聞名,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娜妃蒂蒂金像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國際電影節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為「世界電影節」。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的活動內容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並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Mar del Pla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5. 各大電影節的時間
棕櫚泉國際電影節
PalmSpringsIntl.FilmFestival
日期:1月6日-17日
地點:棕櫚泉,美國加州
曼谷國際電影節
BangkokIntl.FilmFestival
屆次:3
日期:1月13日-24日
地點:曼谷,泰國
未來電影節
FutureFilmFestival
屆次:7
日期:1月19日-23日
地點:博洛尼亞,義大利
桑丹斯電影節
SundanceFilmFestival
日期:1月20日-30日
地點:ParkCity,美國猶他州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RotterdamIntl.FilmFestival
屆次:34
日期:1月26日-2月6日
地點:鹿特丹,荷蘭
佛教徒國際電影節
BuddhistIntl.FilmFestival
日期:1月27日-2月13日
地點:舊金山灣區
瑞典哥德堡電影節
GoteborgFilmFestival
屆次:28
日期:1月28日-2月7日
地點:哥德堡,瑞典
聖芭芭拉國際電影節
SantaBarbaraIntl.FilmFestival
屆次:20
日期:1月28日-2月6日
地點:聖芭芭拉,美國加州
薩拉索塔電影節
SarasotaFilmFestival
屆次:7
日期:1月28日-2月6日
地點:薩拉索塔,美國佛羅里達州
布魯塞爾動畫電影節
Anima
屆次:24
日期:2月3日-13日
地點:布魯塞爾,比利時
邁阿密國際電影節
MiamiIntl.FilmFestival
屆次:22
日期:2月4日-13日
地點:邁阿密,美國佛羅里達州
維多利亞獨立電影和視頻節
VictoriaIndependentFilm&VideoFestival
屆次:11
日期:2月4日-13日
地點:維多利亞,加拿大BC省
柏林國際電影節FIAPF
BerlinIntl.FilmFestival
屆次:55
日期:2月10日-20日
地點:柏林
都柏林國際電影節
DublinIntl.FilmFestival
屆次:3
日期:2月11日-20日
地點:都柏林,愛爾蘭
新電影國際論壇
Intl.ForumofNewCinema
屆次:35
日期:2月11日-20日
地點:柏林
波特蘭國際電影節
PortlandIntl.FilmFestival
屆次:28
日期:2月11日-27日
地點:波特蘭,美國俄勒岡州
凱斯維克電影節
KeswickFilmFestival
屆次:6
日期:2月13日-15日
地點:凱斯維克,英國
貝爾格萊德國際電影節
BelgradeIntl.FilmFestival
屆次:33
日期:2月25日-3月6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塞黑共和國
EastLansing兒童電影節
EastLansingChildren鍘畇FilmFestival
屆次:8
日期:2月25日-27日
地點:EastLansing,美國密歇根州
馬德普拉塔國際電影節FIAPF
MardelPlataIntl.Festival
屆次:20th
日期:3月
地點:馬德普拉塔,阿根廷
紐約國際兒童電影節
NewYorkIntl.Children『sFilmFestival
屆次:7
日期:3月4日-20日
地點:紐約市
索非亞國際電影節
SofiaIntl.FilmFestival
屆次:9
日期:3月4日-13日
地點:索非亞,保加利亞
弗里堡國際電影節
FribourgIntl.FilmFestival
屆次:19
日期:3月6日-13日
地點:弗里堡,瑞士
愛情國際電影節
FacesofLoveIntl.FilmFestival
屆次:10
日期:3月8-18日
地點:莫斯科
北歐電影節
NordicFilmFestival
屆次:18
日期:3月9日-20日
地點:Rouen,法國
坦佩雷國際短片節FIAPF
TampereIntl.ShortFilmFestival
屆次:35
日期:3月9日-13日
地點:坦佩雷,芬蘭
米蘭國際電影節
MilanIntl.FilmFestival
屆次:5
日期:3月10日-20日
地點:米蘭,義大利
舊金山亞裔美國人國際電影節
SanFranciscoIntl.Asian-AmericanFilmFestival
屆次:23
日期:3月10日-20日
地點:舊金山、伯克利、聖何塞,美國加州
布魯塞爾幻想片、驚悚片和科幻片國際電影節FIAPF
BrusselsIntl.FestivalofFantastic,Thriller&Science-FictionFilm
屆次:23
日期:3月11日-26日
地點:布魯塞爾,比利時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每兩年舉行一次(逢單年舉行7月19日
倫敦電影節
每年10月在英國倫敦
上海國際電影節
每年六月上旬
戛納電影節
5月
東京國際電影節 每兩年5月
開羅國際電影節 每年9月底—10月初在埃及開羅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兩年舉行一次,時間在6、7月間,
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 每年8月
柏林國際電影節 2月
6. 海南電影節怎麼進去
購買門票,方可進入,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將於在海南省三亞市盛大開幕。當北國飄起皚皚白雪的時候,身處熱帶的海南依舊是鳥語花香;當全國大部分地區被霧霾籠罩時,遍地綠植的海南仍然是一片碧海藍天;
7.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在三亞開幕,海南的電影業發展如何
每次舉辦電影節,最受矚目的除了期待誰獲獎之外,還有就是各大明星的紅毯造型了,當然,男星一般都是西裝革履,女明星的造型相對而言就豐富多了,這次舉辦地點在海南,氣溫溫暖,不用懼怕寒冷,女明星們可以盡情地穿搭,下面來盤點一下各大女明星的裝扮。
海南島的平原多分布在島嶼的四周沿海地區,面積大多比較狹小,其中最大的平原位於海南島的東北部,屬於河流的沖積平原。海南島的地勢中高周低,河流多呈放射狀分布,發源於中部山地地區。那些發源於中部山地,自南向北流動的河流,如南渡江、萬泉河、陵水河和昌化江等攜帶上游的泥沙,在下游地區由於地勢低平流水減慢,泥沙沉積而形成“沖積平原”,並在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