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電影大空頭在線觀看

電影大空頭在線觀看

發布時間:2022-12-15 05:21:23

1. 《大空頭》 - 不是教你詐,而只是叫你別犯傻

《大空頭》是2015年的電影,以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為背景,講了金融家們如何提前發現不對頭,在所有大廈傾斜倒下全身而退甚至大賺一筆。

《大空頭》最值得一看的是通過一部電影的時間,深入淺出地解釋了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使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家們為普通大眾設下的圈套昭然若揭。

I .為何會出現「大空頭」

大空頭的本質,其實就是次年房貸利率調整,而做空者看出借貸者根本沒能力還貸,所以用期權的方式做空市場。本質還是當時放貸的時候,銀行信貸評估人員把貸款提供給根本沒有還貸能力的低收入者,才給市場留有做空的機會。

一個脫衣舞娘擁有四套房子一套公寓,而信貸人員承諾她如果償還不了可以借其他貸款。 但是其實下一年的房貸利率上調導致她的還貸壓力變大無力償還,房貸證券更是跌至谷底。就像股票大盤創新低,基金更不用說了,高風險信貸導致了次貸危機。

如果把房子當做金融屬性的衍生品,對於追求資本利得的投資者房價上漲可以再二壓出來,但是當房價不漲利率又提高時他們就將被市場清空出局。電影中沽空債券猶如索羅斯攻擊泰幣,沒有足夠外匯儲備做支撐的貨幣根本紙上談兵。 而男主就是看到了這個空間刺破了市場的泡沫。

II.如何判斷泡沫

巴菲特說,潮水退了才能看出誰在裸泳。絕大多數人都是隨時會破的泡沫,少部分人能在泡沫起時入,泡沫破之前抓住一大把紅利全身而退。用錢生錢,就是抓泡沫的過程。

圈內民宿運營的大咖說過一個案例,在民宿市場,大平層(150平以上的房型)作為市場稀缺戶型,它的供求相對更為穩定。而15年資本介入導致市場供大於求,而催生大平層民宿盈利下滑。

但這些資本沒發現因為他們的介入導致供求不成正比,一年內就退出了市場。而穩定的投資者只看數字,只在乎那些後台真實的搜索點擊量去判斷這個市場,而不是被一時的高漲或低迷影響自己的判斷。 看大勢者看人性,看行業變動者看數據,普通投資者跟風聽消息。 你是哪種投資者呢?

III.美元為什麼是相對堅挺的貨幣

因為它符合經濟規律,更為開放的市場內部會有調整機制,即便沒了金本位,依舊相對許多國家而言堅挺。而中國市場是否還值得投資,以筆者為例14年購入的房產租售比為3.7%(租金*12/售價*100%),現在都不到2%。 也就是租金沒有和房價同步上漲,實體業並沒有被上一輪經濟刺激而提高盈利,就業率上不來。

18年以來國內貨幣發行總量m2一直在8%上下浮動,相較於14年兩位數的M2增長率現在真的是銀根略緊的時代。但如果現在還刺激經濟降低利息,那泡沫化將更加嚴重。即便又帶來一輪房價的上漲。但其實換算為美元可能是跌的,就像現在的土耳其,之前的委內瑞拉、辛巴威。貨幣沒有信用導致治安混亂……

簡單地說就是因為通貨膨脹,導致房價虛高。那什麼是「通貨膨脹」?打個比方,一個美女以前三圍是36-24-36,現在變成88-114-86,雖然你所擁有的一切數字比以前更大了,但是價值卻比以前低了。

IV.價值投資者永遠是孤獨的

黎明前的黑暗最可怕,當你揭開遮羞布看到真實市場的殘破,你內心是煎熬的。明明發現了市場數據的漏洞而一心想要調整讓其規范,但其實你做空的對手也是那些無知的人。

當車庫夥伴在慶祝自己做空AA房貸能有高收益時,BEN的話很是發人深省。每一個金融泡沫被刺破就導致了失業率上升,而每提高1%就有四萬人死亡。

整部電影,聰明人的賺錢方式,與我們的生活相隔甚遠。我們更應該了解的,是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

《大空頭》只是一個側面,將我們真實地,隨時隨地活在巨大騙局中展現出來,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多去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

政府、房市、金融業為了割韭菜,一起做高市場,讓大眾入場,他們滿懷信心,通過背後各種債權轉移的操作,從中獲利。背上巨額貸款的人永遠不會是這些年薪超過七位數的金融家,還不上貸房子被抵押而無家可歸的人也永遠不會是他們。 這是「上層建築」的如意算盤。

次貸危機的核心原因就是無節制發放貸款導致的房產泡沫。聽著熟不熟?預支了未來的消費去換一個房子的夢想,以為自己扛得住壓力換來一種穩定生活,聽著熟不熟?

國內經濟看上去蓬勃,但全球經濟一體化前一發動全身的情況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產能過剩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都是花著明天的錢在enjoy my life,那明天的錢誰來花,誰又花得出來呢?

我寫文章的初衷希望大家能夠意識到,投資房產時注重租售比(房子本身自帶的還貸能力)而不是只看資本利得(買賣差價),不要盲目跟風投資,多看看這個世界在做什麼。

2. 《大空頭》觀後感

在《華爾街》紀錄片的彈幕里發現了幾個寶藏,今天就來分享一下《大空頭》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大空頭》是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中保爾森大肆做空而獲利的事跡改編成的電影。這部電影我可算是一幀一幀的學習,有不懂的金融專業術語還網路了解了一下。大概講的就是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操縱CDS(信用違約互換)市場,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首先,對於對沖基金的基金經理邁克爾·巴里我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當時首次發現房地產繁榮下的華而不實,他開始在各個銀行開辦CDS,以至於他的上司和銀行員工對他的質疑感到匪夷所思,因為在當時所有人看來房地產是不可能破產的,房地產專家們也在反復宣稱,房屋價格永遠不會在全國范圍內下跌,即便下跌,美聯儲也會通過大幅削減利率來挽救市場。在人人看漲的情形下做空,是需要一定的勇氣與智慧的,而這名基金經理就擁有這樣的信心。他堅信,這個世界上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在分析了大量數據後,他確信投資者遠遠低估了抵押信貸市場上所存在的風險,他賭這個市場會崩潰。當看見他跟他的上司爭辯時,很欣賞他的聰明才智和果敢。打動我的還有他的堅定不移。在市場已經開始隱現風險的時候,所有人都不相信他包括他的基金持有人,他也開始對自己的這個想法產生質疑。可他依舊像個賭徒,但依舊頂住所有壓力堅信自己的想法。當然最後他也成為了那個少數人,他管理的兩只基金在華爾街的冬天異軍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隻基金升值590%,第二隻基金也升值350%。

作為2016年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除了有豐富的金融知識,還是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道理。

比如創造一個信用違約互換的貸款違約保險市場,簡稱CDS,來從中獲利,一旦房地產市場崩潰,他就會獲得巨額回報。美國作為金融大國,對於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可謂是無奇不有。智慧的人不是只是等著發現機會,更重要的是給自己創造機會。發現機會是被動的,創造機會是主動的,這位基金經理就完美的展現了發現機會並創造更大的機會,機會會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當然,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這位現實中的基金經理在2011年遭受了空前的打擊,他旗下最大的兩只基金Paulson Advantage和Advantage Plus凈值分別下跌了36%和52%。當所有人都反對一件事的時候,你還認為是對的嗎?高手就取決於此,堅定自己的信念。最後,就算他們失敗了,這些投資理念和投資經歷也值得去學習研究,至少他們曾經成功過。

除了學習別人的長處,還應該反思一下其中的問題!

劇情中有個很有意思的點,馬克·鮑姆一行人去美國郊區調查房地產現狀的時候發現有一處租戶的房東居然是一條狗,當然房東不可能是狗,但房產是狗主人用狗的名字貸款購買的。在那個宣揚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時代,所有人都可以貸款買車買房無需任何信用憑證,這也就促進了無序增長產生抵押貸款欺詐。當人們平均薪資不變,但房價飆漲,這些房子就成了負債而非資產。簡單理解就是工資越來越買不起房,這就會產生一種供需關系的變化,最後產生泡沫。而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銀行無序的放貸,還衍生出房貸擔保證券、次貸(高風險信貸)、債券層級等金融產品,導致泡沫越來越大,最後導致2008年的金融危機。

近代每一次的經濟危機大多都是資產泡沫和人性狂歡的結果,每一次金融危機前往往都伴隨著金融體系的迅速膨脹、金融機構無序發展和金融市場的亂象頻發。馬克思曾說過:沒有資本市場,世界上可能至今還沒有鐵路。雖然每一次的金融危機給全球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但它可以讓人們認識到金融市場發展的漏洞,也有利於促進金融市場的有序發展,為人類發展貢獻出特有的力量。

3. 盤點布拉德·皮特電影推薦,【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qsYu1llek6on5Ul9UlRqzw

?pwd=5gp7 提取碼: 5gp7

4. 《大空頭(2015)》百度網盤免費在線觀看,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qjv9bYxUKN-eYd__HYzyrA

提取碼: 5fa8

《大空頭》是由亞當·麥凱執導, 克里斯蒂安·貝爾和史蒂夫·卡瑞爾 等主演的電影。於2015年上映。該片講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CDS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賈瑞德·韋內特(瑞恩·高斯林飾)將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邁克爾·布瑞(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布拉德·皮特飾)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5. 想免費看《大空頭》,哪裡有

完整版免費在線播放:
鏈接: https://pan..com/s/1WSFpOPcohu2lrFlfSU4StA

?pwd=290c 提取碼: 290c

6. 求大空頭2015年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xq8EVtZk-8mQqEg884cDBg

提取碼: x7zh
《大空頭 The Big Short(2015)》網路網盤資源在線播放
導演: 亞當·麥凱
編劇: 查爾斯·倫道夫、亞當·麥凱、邁克爾·劉易斯
主演: 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梅麗莎·里奧、約翰·馬加羅、拉菲·斯波、傑瑞米·斯特朗、芬·維特洛克、瑪麗莎·托梅、崔西·萊茨、文峰、阿德普波·奧杜耶、凱倫·吉蘭、馬克思·格林菲爾德、比利·馬格努森、瑪格特·羅比、理查德·塞勒、賽琳娜·戈麥斯
類型: 劇情、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5-11-12(AFI影展)、2015-12-11(美國點映)、2015-12-23(美國)
片長: 130分鍾
又名: 大賣空(台)、沽注一擲(港)、The Big Short: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CDS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賈瑞德·韋內特(瑞恩·高斯林飾)將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邁克爾·布瑞(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布拉德·皮特飾)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7. 《大空頭》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大空頭》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大空頭》觀後感 篇1

邁克爾·劉易斯,有著華爾街從業經歷的美國超級暢銷書作家,他的成名之作《說謊者的撲克牌》被公認是描寫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文化的經典名作,2010年的《大空頭》延續了劉易斯的一貫風格,同樣是描述華爾街「小人物」成功的紀實文學,大膽質疑、抓住漏洞、全力擊打、獲得勝利,激發人們對資本主義金融文化的反思,高踞年度全美商業圖書各大暢銷榜首。

這些「小人物」主要指:三家小型對沖基金的管理人,邁克爾·巴里,斯蒂夫·艾斯曼,查理·萊德利和他的夥伴加米·麥,以及德意志銀行的債券銷售員格雷格·李普曼。美國房地產泡沫迅速膨脹,華爾街的各大交易所不停追加次級抵押貸款的投資規模,但這一小群人發現了其中的經濟學悖論,並對此窮追不舍。他們的調查方式和數據有所差異,但殊途同歸,答案都是:次貸市場的狂熱擴張即將到頂,隨之而來的將會是一場空前的大崩潰,因此他們都選擇了——做空。

這個過程,與其說巴里等人的洞察力令人佩服,不如說,華爾街「精英」們的盲目更讓人驚訝。「怎麼可能?絕不可能!」是什麼蒙蔽了他們的眼睛?巴里等人獲得的資料和數據並不是絕密文檔,幾乎每個華爾街人都可以看到,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找到其中自相矛盾的各種問題。艾斯曼對標准普爾公司的銷售代表提問:「如果房地產價格下跌,會對抵押貸款違約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位代表居然無言以對,因為他們採用的地產市場模型根本不接受負增長。沒有什麼東西是永遠上漲、不可下跌的。這是一個常識,人人都知道,華爾街人士更不可能不知道。當大多數人抱著僥幸心理,以「皇帝的新衣」的態度對待次貸市場的時候,「草根」巴里們就像那個純真的孩子,一眼看破了市場真正的面目,並且動手戳破了氣泡,所以,他們贏了!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當你的想像力已經超越了眼睛所及,這個時候就不要指望眼睛能幫上多少忙。」精英們不僅缺乏想像力,並且長期在安逸的環境中,因而形成了僵化的定向思維。華爾街從來不是一個風平浪靜的地方,在大眾眼裡,金融精英是聰明、敏捷,可以快速應對突發狀況的大人物,但這場危機無情地剝下了他們閃亮的外衣,裸呈出內在的蒼白、軟弱、保守,以及貪婪。他們按照制定的模型辦事,想當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有序且連續的過程,但是,世界並不是連續的,它時斷時續地會發生變化;他們按照評級機構的報告分析,卻忘記了長久的合作和利益勾連,早就稀釋了這些評級報告的權威性,漂亮的賬面信息掩蓋了背後隱藏的危險。

這場金融風暴的禍端,和美聯儲在格林斯潘時代實施的低息貸款政策有關。無保障收入者可以輕易通過貸款政策獲得多處房產,各大銀行、金融公司對於賬面利潤的盲目追求,次貸市場、債券及其金融衍生品越來越復雜,都讓身處市場漩渦的華爾街人漸漸迷失,甚至連專業人士都不清楚那些復雜的債券的內涵,更勿論洞察其中隱藏的危險。鮮花著錦和烈火烹油,只有一線之隔。豪伊·許布勒,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債券交易員,最終以90億美元的巨虧,刷新了華爾街歷史記錄。為什麼一個席位就能虧掉90億?為什麼整個公司都沒有人發現許布勒即將犯下的錯誤?連公司總裁約翰·麥克都回答不了。

金融危機的幽靈依然在世界上空游盪。回望曾經,最讓人百思不解的,或許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沉迷於次貸市場的虛假繁榮?《大空頭》是一部視角獨特、敘事流暢、思考深刻的成功作品。它並非宣揚新的華爾街神話,作者明確指出,巴里等人也有賭博、投機的動機,他們的成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們遵循了市場的規律。本書不僅揭示了次貸危機的來龍去脈,更闡明了在群體無意識的氛圍里,保持個人自由意志和清醒認知,多麼重要!

《大空頭》觀後感 篇2

看這本書百感交集,不光是因為次貸毀掉了多少人的生活,更是因為這本書里所揭示的術語,對於外行人來看,都是看不懂的黑箱。每我跟別人說我做債券投資的時候,所看到回應的眼神都是要麼閃躲(算了,換個話題吧),要麼疑惑(這是個什麼鬼東西)。3、4年前,我受邀給客戶服務部的同事們介紹債券市場。第一個簡單的問題是如何觀察債券市場,有哪些指標。這個問題就很難以讓圈外的人回答。因為債券市場的成交,特別是信用債市場,單券的成交往往是不連續的,如果你沒有一個資料庫支持,沒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認真觀察市場,你都很難說得出今天信用債市場是漲還是跌,更不要說對一個老券(發行比較久、成交不活躍)定價了。所以書里講巴里的老券難以定價我感同身受。任何一個model都想當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有序、連續的過程。但世界並不是連續的,它時斷時續地發生著變化,而且這些變化通常還具備時間相關性。

國外的定價問題更大。當我幾年前第一次看到同事交易,並且聽說國外債券交易模式的時候,我驚叫,那就是一個黑箱啊。國內因為有中債登、上清所、交易所三方面的努力,每天都會對全市場進行一個價值的掃描。而國外,只有券商自身對提供服務的組合進行定價估值,而定價估值是要付費的。記得那年我司計劃開發一個信用債指數基金,眼見著海外投行拿來國內信用債的定價數據,錯到沒邊沒沿兒,那是多麼搞笑的事情。

書上提到的ABX指數,是一個以最活躍的20隻CDS產品合成的指數,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之前中信證券做過一版交易最活躍的20隻券的債券指數。我不能不說,選擇券種加入指數本身就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每天都有成交會帶給這些券自然而然的溢價。當然這是對市場變動比較靈敏的數據。因為人們會認為買賣更加方便。但如果你認為活躍券種交易在100元,你的指數外券種就應該交易在100元,那可真的是可笑至極。數據會差的很遠很遠。

《大空頭》觀後感 篇3

這部獲得2016年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其實在電影圈,似乎反應不嘉。畢竟,要更好的看懂這部電影,需要了解金融圈那些堆積如山的、枯燥的、乏味的概念和公式,對於以放鬆、消遣、娛樂為主題的電影圈來講,確實很不討喜。當然,對於電影的意義,遠不止放鬆、消遣和娛樂這一點。而通過電影,去認識和感受不同於平常的經歷和生活,是我自己定義的電影的根本價值。

那麼,從我的標准來看,這就是一部非常好的高分電影了。

在電影中,有四組不同的'人馬,從自身所接觸的層面出發,在不同的方向上推進、研究、琢磨,最終發現了那個事實——世界經濟發展陷入到一個階段的崩潰邊緣。——這就好比面對一個現在最為流行的詞在表達的內容:發現了『風口』。

發現這個『風口』的過程,充滿了四組人馬各自的曲折,這本來就是一個相當不易的過程。而當他們滿心歡喜的等待接住這個天大的『餡餅』時,麻煩才剛剛開始。——關鍵,就在於『等待』兩個字…經濟崩潰,在當時看來是個必然趨勢,但是,具體在哪個時間點上崩潰,就沒有人知道了。而『等待』,恰恰是最需要成本的,相當高的成本…它包括資金成本(按月不斷追加的擔保金)、心理成本(在心理上對於自我懷疑和抗壓能力的磨礪)、道德成本(對於做空行為需要面對世俗的排斥和抵觸)、司法成本(FBI介入的內幕調查)…等等。

是的,能扛過這些之後,你就有機會取得你目標的結果了。當然,如果沒有扛到最後一步,將面臨空手出局,甚至負債破產…而最終是不是真的能實現目標,真的只是一線之隔的事情。

整部電影,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對於這個『等待』過程的講述和表達。這是一個對人全方位考驗的過程。在找對了『風口』的情況下,依然要經歷這些『九死一生』的過程,劇中人物在這個過程中的各種糾結與彷徨…不斷冒出的自我懷疑,不斷出現的團隊內部懷疑,不斷面對的來自外部世界的質疑…這些過程,看得我心如刀絞。——這些,將是我在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所必定要面對…那個程度、並且可能是更大的程度。

其實,根本無所謂風口不風口,因為世界的根本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所經歷的所有,就是你自己價值的積累和體現。因為,這些才是實現路徑上一定會經歷的,這些就是實現路徑上需要經歷的。——這個世界上能實現自己目標的人本來就不多,不經歷這些,怎麼會輪到我們自己呢?——經歷了這些過程之後,如果實在不能實現,那麼,你在別的地方也一定能夠實現。因為最艱難的部分,你已經經歷過了。

正因為如此,我認識的世界,變得更為美好了。

因為,我知道,我的實現只與我自己的積累程度有關,而我自己的積累程度,我自己可控。那麼,我的實現,我自己可控。——而這,是一個無比美妙的事實。

《大空頭》觀後感 篇4

觀看電影《大空頭》,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影片中幾位主角對經濟市場和對有效資訊的洞察。留意細微的數據差異需要強大的洞察力,從數據延伸出對市場經濟的懷疑,則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決斷能力。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留心觀察,總能有意外的收獲。影片中洞察力在經濟模塊展現了80級法師的耀眼魔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卻是潤物細無聲。

生活中我們交朋友,一般都是從打招呼開始,俗稱「搭訕」。「搭訕」搭的好,可能會成就一對好朋友或好伴侶,「搭訕」搭的爛,可能會收到別人送你的白眼。怎樣才算是好的「搭訕」呢?投其所好。

投其所好可不是溜須拍馬。這里說的投其所好是指通過觀察,猜測你想要搭訕對象的喜好,例如愛喝咖啡還是白水,愛穿高跟鞋還是平底鞋,愛用蘋果手機還是國產機等等。運用洞察力了解這些的目的是為了給「搭訕」一個好的話題,能引起對方興趣的話題。這樣至少算是開了個好頭。如果沒能成功開頭,那麼就自求多福吧。

開了好頭之後呢,雙方開始交談。有時候大家會抱怨A君太不會聊天了,其實就是大家說不到一塊兒,互相get不到重點或笑點,導致本該充滿愉悅的聊天卻充滿的了尷尬。A君到底是怎麼了?有人說A君情商不夠高。情商是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其中溝通能力體現的最為明顯。所以A君其實是溝通能力需要加血。

溝通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說,一部分是聽。能說的人在交流的時候一般都充滿激情,往往只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的語速或詞彙量上,滔滔不絕,口沫橫飛,但內容不一定可口。會說的人則更注重內容是否抓得住對方的耳朵和心,這類人通常採取的方式是說一會兒表達自己,聽一會兒讀取信息。還有一些人則很善於聽,一個聚會只見他們頻繁的點頭表示認可,偶爾能聽見幾個詞也只是「對、是、嗯」,缺乏有效的交流反饋。因此在生活中大家應該更願意跟會說話的人交談。聽起來會說話的人用嘴和用耳的時間點都安排的恰到好處,期間再穿插一些槽點,更容易讓雙方產生意識共鳴,從而使得整個交談過程顯得充盈飽滿。在這樣的背景下,每個人都能體會到交談的樂趣,或許還會有更大的收獲。

好的洞察力可以幫助我們禮貌地「搭訕」,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有效地交談,可幫助我們成為社交場上的高手。因此洞察力便是加滿溝通血槽的重要補給。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使得人人都戴著面具,表面上堅強的人心裡也許充滿辛酸,表面上嘻嘻哈哈的人也許是個抑鬱症患者。朋友之所以是朋友,就是因為他懂你,懂你的開心,懂你的憂郁,懂你的迫不得已,在你厚厚的盔甲下面洞察了你的脆弱和孤獨。

那麼,你的朋友你又真正的了解TA嗎?

或許,你只看到TA想讓你看到的。

相由心生,知人先知面。我們無論身在何處,容貌總是會如影隨行,與人初次接觸、交往,最初的印象都是容貌。容貌不單單是指長相,容貌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概念,一個是「容」,一個是「貌」。「容」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坐相、站相以及在坐卧行走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舉止、情態和喜怒哀樂。比如明星走紅毯時的走路姿勢、打招呼姿勢、拍照姿勢,最常見的形容詞就是優雅。「貌」廣義的說就是我們頭部的形象狀貌,是五官、眉毛、下巴等所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徵。比如「范爺」的高低眉、孫紅雷的眯眯眼。古人雲:「列百部之靈居,通五府之神路,推三才之成象,容一身之得失」,是說人心裡的想法多多少少都會從面部流露出來,隱藏得再深的秘密,也能被發現,只要識人者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強烈的探索精神。

言辭話語露心跡。語言是情感的表達,是思想的表達。一個人不管自己水平如何,口才如何,只要開口說話,藉助語言的力量,把自己的意念和心裡狀態呈現出來,就會有意無意地給別人留下印象。可以說,一句話有時候就是你自己的一幅肖像。你可能聽過這樣的鬼話:

「今天晚上我要值班不回家了」

——可能是真的要值班,也可能是去跟同事打麻將

「呦,這個寶寶真可愛」

——可能這個寶寶真的很卡哇伊,也可能是又多了一個鬧心的熊孩子

「我經常在你這買東西,就不能便宜一點嗎」

——可能是真的經常來,也可能是第一次上門

「媽,我去同學家做作業了」

——可能是真的去做作業,也可能是去網吧打游戲

謊言是認識一個人的路障,因為謊言是面具。想要真正深入了解,就要透過現像看本質,撕掉面具露出真實的面孔。當然,如果你選擇無條件信任,也許能得到比揭穿謊言更好的結果。

行為藝術。知人的基本方法就是聽其言觀其行。思想主導行為,一般心裡想的就會通過身體行為表現出來。但有些人的言行不一致,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如果僅僅聽其言語,往往會受騙。所以聽其言的同時必須觀其行。

與別人交談的時候,喜歡身體前傾,與對方的距離空間很小,說明他性格相對外向,比較合群,喜歡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反之如果採取保持或遠距離交流的人,相對內向,警惕性高,一般不願意主動與對方交換意見。喜歡雙手交叉抱在胸前的人,表示對正在探討的內容有疑惑或者懷疑。頻繁整理頭發、摳手指、看手錶手機的人,表示對相關話題不感興趣,而且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去處理。這些日常所見,如果大家留心觀察,一定都能發現。

洞察力就像是黑夜裡的瞳孔,需要主動地去留意說話者的「容」「貌」、語言、行為,再結合當時的環境背景,猜出真相的六七分,然後再抽絲剝繭的研磨真相。

在我們周圍,有人想要更好的工作,有人想要更好的伴侶,有人想要更大的房子,有人想要更貴的車子,有人想要看一本好書,有人想要去一次海邊,你知道他們到底想要的是什麼嗎?

《大空頭》觀後感 篇5

看了《大空頭》這本書百感交集,不光是因為有多少人的生活被次級抵押貸款毀了,更因為書中所揭示的術語是外行人無法理解的黑箱子。

每次我告訴別人我在做債券投資時,所看到的回應要麼眼神躲避,要麼疑惑。三四年前,我應邀向客戶服務部的同事介紹債券市場。第一個簡單的問題是:如何觀察債券市場以及有哪些指標。這個問題很難讓圈外人回答。

因為債券市場的成交,特別是信用債券市場,單劵的成交通常是不連續的,如果你沒有一個資料庫的支持,沒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仔細觀察市場,很難說你今天信用債券市場是漲還是跌,更不用說一個老券的定價。

所以我能理解這本書里,巴里的舊債券很難定價。任何一個model都想當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有序、連續的過程。但世界並不是連續的,它時斷時續地發生著變化,而且這些變化通常還具備時間相關性。

海外定價問題更大。幾年前,當我幾年前第一次看到同事交易,並聽說國外債券的交易模式時,我驚呼這是一個黑箱子啊!

國內因為有中債登、上清所、交易所三方面的努力,每天都會對全市場進行一個價值的掃描。

而國外,只有券商自身對提供服務的組合進行定價估值,而定價估值是要付費的。

我記得那一年,我們公司計劃開發一個信用債券指數基金,眼見著海外投行拿來國內信用債的定價數據,錯到沒邊沒沿兒,那是多麼搞笑的事情。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書中提到的ABX指數,是一個以最活躍的20隻CDS產品合成的指數。中信證券此前推出過一版交易最活躍的20隻劵的債券指數。

我不得不說,選擇券種加入指數本身就是一件麻煩事。每天都有成交會帶給這些券自然而然的溢價。

當然這是對市場變動比較靈敏的數據。因為人們會認為買賣更加方便。

但如果你認為活躍券種交易在100元,你的指數外券種就應該交易在100元,那可真的是可笑至極。數據會差的很遠很遠。

《大空頭》觀後感 篇6

金融術語就不再贅述,想當年我還翻譯過雷曼關於CDO和合成CDO的文章,賺些零花錢,現在想來恍如隔世。還是先說說書中我最欽佩的牛掰人物,邁克爾·巴里。

他最精彩的發言如下:市場上基金經理評估風險的方法非常愚蠢。他們用波動幅度來評估風險。即過去幾年間,一隻股票或者債券上下波動的情況。真正的風險不是波動,真正的風險是愚蠢的投資決策。富人們中最富有的那些人以及他們的代表都認為,絕大多數經理人都是很平庸的,比較好的那些經理人能夠在低於平均水平的波動情況下,取得平均水平的回報。按照這些人的邏輯,1美元的東西連續3天呈現50美分、60美分、40美分的組合,要低於連續3天50美分的組合。我想說,能夠以40美分買入1美元代表的是機遇而不是風險,而且1美元仍然價值1美元。

書上寫他得到的待遇是一片沉默,以及獨自一人吃午餐,眼巴巴地看著人們在其他桌子旁邊快樂的交談。

其實這個問題我早有困惑。那是來自身邊最親近的觀察。我部優秀的前同事,鄧湘偉,我叫他湘帥就是如此。我記得那時候我的基金每天上下波動幾bp,他的基金每天波動幾十個bp。同一個版面上,誰會願意自己投資的基金每天波動這么大呢?而看著自己的基金穩定的小幅上升,我總是暗自里沾沾自喜。但是,反過來一段時間,我發現我在轉債上總是掙不到錢,不僅掙不到錢,還總是小幅虧錢。而他的基金,凈值在波動後總是大幅上漲。

我認真地把我的基金的凈值走勢,波動率,排名和他的基金的凈值走勢,波動率,排名,以及我敬佩的前老闆,國強在的時候基金的走勢,波動率,排名放在了一起。當我看到結果時,難以掩飾自己內心的驚異和激動。我跑去找湘帥說,真正重要的不是日波動率,不是要維持一個拒絕贖回的穩定上漲的假象,而是真正在真正賺錢後帶來的長期波動率的下降。維持日波動率的努力會讓你傾向於趨勢投資,而放下贖回壓力,執著於創造價值的投資決策,才是保證規模和回報的利器。

但這個觀點後來還是有修正,因為散戶更傾向於看重波動率。他們無法承受一段時間的連續下跌。這個現象今年在機構也體現了出來,一個3周左右的波動就會引發贖回。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很好的業績的基金規模就是漲不大。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時欠缺表達自己的渠道。

在現在這個所謂宣傳口徑下,季報和年報寫的越大眾化越好,不要發公眾號,去外面做演講的稿子要通過公司內宣傳部門審核。很多才華橫溢的牛人,去翻看他們的微信朋友圈,只有空空一片。這個行業里宣稱的是口口相傳的內隱知識。沒必要,也最好不要,把自己的感悟告訴競爭對手,更不要告訴一般人。

開放的姿態和封閉的姿態一目瞭然。一個神經科醫生,通過不斷的研究、書寫、賺錢,成功地獲得了基金投資。而書中顯然業內更出名的艾斯曼,卻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成立自己的第一隻基金。「告訴anybody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件事非常重要,卻又沒那麼重要。這是一個你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告訴自己關注的內容,告訴自己哪些地方你還沒有想到。結論不重要,思維的過程更重要。但是,沒有什麼比感知到有公眾監督從而更加細致,比有人反饋這件事情,更好的復盤經歷了。這會深深地形成記憶迴路,促使做的更好。

巴里,讓我太欽佩了!

8. 《大空頭》的觀後感

在《大空頭》中,便刻畫了幾位,事實上主要是三方空頭的不同表現。下面我為你整理了《大空頭》的觀後感,希望能幫到你!

《大空頭》的觀後感(1)

昨天在家無事,看了一部經典的金融大片《大空頭》,其精彩實在讓人心情澎湃,同時其中故事也大多是我個人經歷過的事情,看著著實有一種共鳴!

房地產的泡沫,華爾街的欺詐,整個金融系統的混亂,以及整個經濟形勢虛假繁榮之後的崩潰。看著當前中國房價的泡沫,信貸系統的作假,銀行審批的「形式合規」,相信總有一天會出現崩p,那個慘烈恐怕遠遠勝過於2015年的股災和資本寒冬。

經濟軟著陸,意味著通貨膨脹的繼續;經濟硬著陸,流動性就會枯竭。進入2016年,南方的工廠紛紛倒閉,失業率的大幅攀升,房價承載了過剩的貨幣資金,導致其脫離了實際用途,變成了投資品。當供過於求之後,沒有下個接盤的人,就是噩夢降臨的時候。只是看誰套著嚴重,到時候的重資產無法變現,失去償還能力的人只有跑路,最終為經濟買單的依然還是底層民眾。

金融行業的本質是通過杠桿,將資本金放大,實現超額收益。對於個體而言本是無可厚非,但是當所有的人都用金融杠桿,大家都開始鼓吹這種虛假繁榮的時候,遭殃的恐怕就是最沒有腦子的人了。而往往最沒有腦子的人,就是金字塔最低端的民眾。

我們總是堅定地相信自己不是接最後一棒的人,但是到最後卻發現沒有人比我們更傻了。房價的暴漲是個坑,其房地產的泡沫歸根結底還是信貸的泡沫,資本家利用中國人期望有個房子的夢想,鼓勵大家超前消費,最終卻讓人們成為了銀行機構的奴隸。看看現在的房奴、車奴、卡奴,就可想而知現在的人活著有多累。當央視記者問八十歲還在撿破爛的老太太「你幸福嗎?」,動動腦子,你說她幸福嗎?

經濟是有周期的,牛市是經過漫長的熊市熬出來的。同樣,熊市的到來也是在瘋狂的泡沫之後爆發的。依稀記得2012年股指下跌到1864點,專家媒體們大放闕詞,看空市場會下跌到1664。當2015年股指突破5000點的時候,專家媒體們又大肆鼓吹股指將突破一萬點。其實說這些話的都是同一批人。

當去年xx日報刊文《4000點是牛市的起點》之時,市場在5000點便形成了「地球頂」,看著日益增多的百元股,再看看其可憐的業績,當泡沫透支到盡頭,稍微的風吹草動就會使其破滅。股災之後的一年多,直到現在,股指依然徘徊在3000點附近,中產階級傷亡慘重。大家期望著某個造假的機構或者官員為此事件負責,最後卻只有一個倒霉的證監會主席肖剛拍屁股走人,一個倒霉蛋欣泰電氣退市。所有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從前,漫長的等待,等待下一波牛市到來,到時候瘋狂的民眾們是否會再次殺到山頭站崗?答案是:「一定的」。

去年的'股災差點斷了資本市場的流動性,那麼未來的房地產崩p,鬼城遍地,不知將會有多少人跳樓呢?

《大空頭》的觀後感(2)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不懂的事情,你自然會多加小心;惹禍上身的是你自以為懂的事。)(By馬克。吐溫)

這部獲得2016年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其實在電影圈,似乎反應不嘉。畢竟,要更好的看懂這部電影,需要了解金融圈那些堆積如山的、枯燥的、乏味的概念和公式,對於以放鬆、消遣、娛樂為主題的電影圈來講,確實很不討喜。當然,對於電影的意義,遠不止放鬆、消遣和娛樂這一點。而通過電影,去認識和感受不同於平常的經歷和生活,是我自己定義的電影的根本價值。

那麼,從我的標准來看,這就是一部非常好的高分電影了。(後面內容,嚴重劇透)

在電影中,有四組不同的人馬,從自身所接觸的層面出發,在不同的方向上推進、研究、琢磨,最終發現了那個事實——世界經濟發展陷入到一個階段的崩潰邊緣。——這就好比面對一個現在最為流行的詞在表達的內容:發現了『風口』。

發現這個『風口』的過程,充滿了四組人馬各自的曲折,這本來就是一個相當不易的過程。而當他們滿心歡喜的等待接住這個天大的『餡餅』時,麻煩才剛剛開始。——關鍵,就在於『等待』兩個字…經濟崩潰,在當時看來是個必然趨勢,但是,具體在哪個時間點上崩潰,就沒有人知道了。而『等待』,恰恰是最需要成本的,相當高的成本…它包括資金成本(按月不斷追加的擔保金)、心理成本(在心理上對於自我懷疑和抗壓能力的磨礪)、道德成本(對於做空行為需要面對世俗的排斥和抵觸)、司法成本(FBI介入的內幕調查)…等等。

是的,能扛過這些之後,你就有機會取得你目標的結果了。當然,如果沒有扛到最後一步,將面臨空手出局,甚至負債破產…而最終是不是真的能實現目標,真的只是一線之隔的事情。

整部電影,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對於這個『等待』過程的講述和表達。這是一個對人全方位考驗的過程。在找對了『風口』的情況下,依然要經歷這些『九死一生』的過程,劇中人物在這個過程中的各種糾結與彷徨…不斷冒出的自我懷疑,不斷出現的團隊內部懷疑,不斷面對的來自外部世界的質疑…這些過程,看得我心如刀絞。——這些,將是我在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所必定要面對…那個程度、並且可能是更大的程度。

其實,根本無所謂風口不風口,因為世界的根本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所經歷的所有,就是你自己價值的積累和體現。因為,這些才是實現路徑上一定會經歷的,這些就是實現路徑上需要經歷的。——這個世界上能實現自己目標的人本來就不多,不經歷這些,怎麼會輪到我們自己呢?!——經歷了這些過程之後,如果實在不能實現,那麼,你在別的地方也一定能夠實現。因為最艱難的部分,你已經經歷過了。

正因為如此,我認識的世界,變得更為美好了。

因為,我知道,我的實現只與我自己的積累程度有關,而我自己的積累程度,我自己可控。那麼,我的實現,我自己可控。——而這,是一個無比美妙的事實。

《大空頭》的觀後感(3)

周末抽空看了一部美國的電影《大空頭》,講的是主人公們在05年發現美國的房地產業泡沫已經成為事實,而對賭房地產會崩p,到07年大賺一筆的事情,所以他們也就成為做空美國房地產業的導火索。

當他們賺取幾億美元,甚至幾十億美元時,並沒有欣喜若狂,而是看到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幾百萬人失業,幾百萬人流離失所,矛盾重重。可他們也是實現美國夢的典型代表。美國的法律不會制裁他們,因為他們是合法的。究其原因,是誰造成了巨大的泡沫呢?這才是根本原因。誰造成的原因,誰承擔的代價就會更大,當然是美國的銀行業。

對比國內房地產行業,算不算巨大的泡沫呢?房價對應收入比、官方公布的7。8億平米待售庫存、空城、房叔房姐、蝸居等等已經說明了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泡沫了吧。可誰應當為此承擔責任呢?誰應當為此付出代價呢?誰會做刺破泡沫的人呢?在國內肯定沒人敢做大空頭的。

剛性需求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改善性需求就別自不量力了。其實,說起這個「剛性需求」這個名詞,我覺得無比可笑;但是,我也極其佩服使用這個詞用來推銷房地產的第一人,太適合這個國情了。先說說為什麼可笑。剛性需求是用來形容人與房子的關系的,看似恰當,只不過是一頂好看的綠帽子。房子就是住所,是人類最基本需求的生活資料,它如同溫飽一樣重要。人類發展的第一步就要為溫飽和住所奮斗,因為這是實現安全感的第一步。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在五千年前,甚至一萬年前足以解決溫飽和住所問題了。發展的進程的下一步,是追求科學、藝術等等更更豐富的物質文化需求。當然這一進程被自然災害、戰爭、惡政嚴重阻礙了。可畢竟還是進化到了文明社會。可就在文明社會的今天,無數的人為這個「剛性需求」疲憊不堪,不可笑嗎?這無數的人如果有閑暇的時間,去探尋智慧,去自我超越,這個國家豈不是進步的更快嗎?如何適應國情,就不贅述了。

是誰造成的滔天泡沫的應當承擔責任,應當付出代價。眾多叼絲,因為買不起房,結不成婚,在付出著代價。請比叼絲勇敢一點吧。紙是保不住火的,用什麼能包的住泡沫呢?有句諺語:玻璃的宿命是破碎。難道泡沫的宿命能硬的過玻璃嗎?

《大空頭》的觀後感(4)

《大空頭》講美國房貸大泡沫的導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只看了一遍,沒看懂。我看電影就是為了鍛煉聽力的哈哈。

對於金融行業,我知之甚少!

對於看後的想法有幾點:

1、可以做一些提前消費,但是前提一定是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當然,這個能力范圍之內包括了你是否可以運用父母親戚朋友伴侶孩子的資源。可是,我的建議仍然是,除自己以外的任何資源都是不可靠的,即便想使用,也要節制。比如,你一個月的薪資是1000rmb,那麼你房貸的數額盡量小於等於1000rmb。凡事,給自己一個底線非常重要。大部分人抗壓的能力都挺弱,想要睡好覺,就不要過度提前消費。影片中的房貸泡沫我個人覺得,是因為有些人貸款買了太多房子,所以最後無力償還。試想,如果能力有限的人僅僅擁有兩套房產,是不是不至於無力償還呢?至少,無力償還時,船好小掉頭,可以賣掉減輕壓力。

2、電影里講的我不是很懂,但是我覺得如果要投資房產,地理位置很重要,盡量投資好賣的房產。

3、踏實的做人,不要想投機取巧的事情。盡量做實業來積累財富。如果想碰股票債券證券保險金融之類的投資,請務必了解自己的能力。我是一個對數字不敏感的人,對於金融業完全不喜歡,也沒法研究下去,非常不適合做金融投資。

4、即使在美國,也存在著道德淪喪,也存在著道貌岸然,也存在著缺少良心的人,總之,有人的地方,一定是各類的人都有。如果我不是一個詭計多端的人,盡量把自己放在離那樣人少的地方,這樣生活起來才舒適。美國的社會體系中,其實法律規范很健全,所以,顯現出來的是人們的素質相對高一些。

5、世界上的財富規律就是20%的人掌握了80%的財富。我想這個規律適用於從古至今。不需要成為最富有的人,一個人太富有了,未必有那個福氣享受他們。太富有,如果精神世界跟不上,往往失去的是親情,友情,愛情和家庭。太過富有,身邊的人就會多起來,讓人看不清楚真假,也不知道忘記了珍惜。財富這個東西,可以追逐,不要貪婪,即便追逐成功了,也要強化精神世界來消化。

6、影片中的主人公,他們都是腦子不一般的人,是普通人比不了的,沒有模仿性。但是,這個影片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請別貪婪,否則報應遲早到來。

7、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家人!陪伴自己的、能給自己心靈上慰藉的永遠是家人。

8、要量體裁衣的做自己,不能盲從,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讓自己的心情愉悅。財富,也必須追求,但是要有度,慢慢積累,才能慢慢消化。

9. 大空頭劇情詳解

《大空頭》根據邁克爾·劉易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華爾街金融危機時四個性格怪異的男人抓住機會,從全球經濟衰退中撈取了利潤,同時他們還試圖阻止全球經濟的衰退的故事。

《大空頭》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傳記劇情片,由亞當·麥凱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聯合主演。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CDS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大空頭》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將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發展直至演變為金融危機的過程融入有趣的故事當中,將次貸擔保債務權證、夾層擔保債務權證 、信用違約掉期等產品的操作技巧和手段娓娓道來,全景式地描繪了一個行業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與故事,形成了混亂的交易網,從一個角度揭示了危機的原因和真相。

該部金融喜劇把一堂信息量密集的課程變成一出後現代鬧劇,電影在講述上有種不容忽視的憤怒感,但導演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盡量把節奏放得非常快,就像是一邊讀著凱恩斯一邊騎著摩托車在跳火圈。

10. 求大空頭電影資源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提取碼:m2aa

《大空頭》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傳記劇情片,由亞當·麥凱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凱倫·吉蘭、梅麗莎·里奧、瑪麗莎·托梅、拉菲·斯波、約翰·馬加羅聯合主演。影片根據邁克爾·劉易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美國金融危機時四個性格怪異的男人抓住機會,從全球經濟衰退中撈取了利潤,同時他們還試圖阻止全球經濟的衰退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電影大空頭在線觀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兔子變成女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549
奧特曼電影大全銀河 瀏覽:826
魏大勛演過的電影電視 瀏覽:518
蠟筆小新之夢想大電影 瀏覽:456
魚怪完整版電影 瀏覽:211
兒童與狗戰爭電影大全 瀏覽:819
電影味道2中女演員 瀏覽:500
陳百強喝彩電影粵語版 瀏覽:444
流浪狗羅密歐電影中文全集 瀏覽:106
初中生適合英文電影 瀏覽:246
最近有沒有新上的電影院 瀏覽:866
恐怖佛教電影大全圖片 瀏覽:335
樂高閃電麥昆大電影 瀏覽:67
那個電影網站可以投屏 瀏覽:479
香水電影結局片段 瀏覽:11
法國電影薩摩 瀏覽:34
電影院用手機怎麼買票 瀏覽:235
香港經典愛情電影歌曲情 瀏覽:596
地球上的星星電影高清在線中文 瀏覽:431
美國電影法國小野貓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