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百年孤獨電影節

百年孤獨電影節

發布時間:2022-12-10 11:51:15

㈠ 有哪些國內並不知名的優秀外國作家和作品值得推薦

國外方面的著作可以看下這兩部比較大器地刻畫人性的《人間喜劇》、《百年孤獨》。還有《小王子》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對人性的表述通過小王子對一朵呵護有加、無可取代的玫瑰花體現的淋漓盡致。有助於對人性的清醒認識,特別淺顯易懂,面對婚姻對號入座,也是極好的。《茶花女》助於理解人性的貪婪和愛慕虛榮,也讓人清醒的認識愛與溺愛。書太所多,反而不能好好去讀,選幾本有代表性的深入讀一讀才有有收獲。

㈡ 彼得·格林納威的格林那威電影作品一覽

《安息》(1956-62)
Death of Sentiment
關於殯葬的習俗、制度:墓碑,上面雕刻的東西,人們如何被埋葬,葬禮的方方面面等等。
《火車》(1966)
Train
最後一輛蒸汽列車駛進滑鐵盧車站,正好在情報中心處的後面,我花了幾天時間在房頂上把它們拍下來,然後組織進曼·雷(Man Ray)抽象的機械芭蕾,全部按具象音樂進行剪輯。
《樹》(1967)
Revoliution
美國使館前的那場反戰示威我在場--在英國,這是對越戰問題的轉折點。我正好有一架機器在手,於是就拍下了所有那些騷亂和人群,然後按甲殼蟲樂隊的《革命》編剪。
《遙寄自教會的五張明信片》(1967)
Five Postcards from Capital Cites
我開始在歐洲旅行,把我的短片帶到各大學電影協會;我帶著我自己的16毫米機器,在每個都城拍好多尺。
《區間》(1969)
Intervals
一部抽象作品,試圖拍一部無敘事的電影,用13這個數字、維瓦爾第曾在《四季》里用過的和聲結構。它是在妻尼斯拍成的,拼合的影像既有來自兩年一度的藝術節上的--體現了歐洲繪畫的高級文化--又有來自電影節上的,主要是威尼斯那些房間里的塗抹圖案(graffiti)。
《侵蝕》(1971)
Erosion
我有一月左右在愛爾蘭南部,被那裡的悠古景象迷住了。我想找到可拍進電影的地貌侵蝕跡象--海岸,岩表的粉末化--然後把它們編在一起,第一個鏡頭是最古老的岩石,最後一個鏡頭是最機關報近的岩石。這頗應合了六十年代土地藝術運動。
《H是房子》(1973,1978年重作編剪)
H Is for House
我結婚了,還有了個小孩,我們常常在瓦爾德度假;我們呆在一個朋友的一幢很漂亮的19世紀早期的房子里。這是最令人神往的地主,可以看到稱心如意的、羅曼蒂克的英國風景,頗令人發思西之悠情,遙想羅馬天主教史事;英國內戰時期各種殘虐悲劇都在那裡發生。這是一個封閉的鄉村,所以有一種濃濃的戲劇和羅曼史味道--為了不枉此番游歷,我拍了一系列片子,本片是其中的第一部。它整個兒陷入了命名事物的事兒里--就象在馬格里特(Magritte)的後期繪畫里,術語命名,為意義和辭語尋覓、確定期客體對象,混亂一團……我作了這份龐大的清單,列上了我能在國內鄉村找到的、以字母H打頭的每一個事物,當它們被並排在一起時,你會發現各種有趣的涵孩兒。我女兒漢娜正在學ABCD,她的聲音在聲帶上重復頭,而且念錯了--這是無知者的智慧。它還和天堂(Heaven)與地獄(Hell)的概念及它們如何可互換頗為有關……
《窗》(1975)
Windows
拍於同一地方。我頗驚詫於來自南非的統計資料--政治犯們被從窗戶中推出,而其愚蠢的藉口則說他們是踩了一塊肥皂失足滑下去的,說他們還以為那窗戶是門,等等。我把它弄成一個虛構的東西,想看看任何一個人會從一記扇窗戶掉下去的所有可能的理由,我把他壓到了3分半鍾,並把這駭人聽聞的事實置於一頗似田園風光的背景以便製造一種反諷和悖論。我覺得它概括集中了我以後所做的一切方面:它涉及了統計學,它是頗折衷性的,它對風光景色大膽使用,它涉及了死亡--四個特徵,此後一直伴隨著我。
《水》(1976)
Water
基本上是一部編輯練習片。在撒利斯白雷和謝夫茲白雷之間有五個湖泊,每一個都各有特點。令我吃驚的是英國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莫蒂門·維勒(Mortimer Wheeler),他會在路旁找到一塊石頭並推演出它的歷史;他能為每一個給出的自然物構造一段歷史。這是對他那一套的諧謔模仿,我用它來說明一整片美麗的水域風光。本片約5分鍾左右,而且也是下一部片子的基礎。
《萊克茲水域》(19750)
Water Wrackets
該片出自於我對J. R. R. Tolkein的'Lord of Rings'的熱情。我為那塊叫萊克茲的地區虛構一幫早期居民。萊克茲是一睡沼澤地,馬里奧特人住在山裡,還有另一族群住在森林裡;我打算對這些神話人物進行一項虛構的、嚴肅的人類學一考古學研究。
《數字中的古爾鎮》(1976)
Goole by Numbers
我來到這座很單調的叫古爾的鎮上,它位於我妻子生長於斯的樂約克郡,我僅只記錄了我所能發現的所有數字,然而把它們頭尾相接地排成一行,爾後再編排進邁克爾·尼曼(Michael Nyman)專門創作的一個曲子里,邁克爾在《H是房子》里跟我首次合作。
《可愛的電話》(1977)
Dear Phone
說的是用電話和濫用電話,以及關於文學於何處駐步而電影於何處起步的那些問題。
《1-100》(1978)
頗類似於《數字中的古爾鎮》,但卻是根據歐洲城市來拍的,而且大大壓縮了。影像取自柏林、巴黎、羅馬、佛羅倫薩和布魯塞爾。
《漫步穿越天堂或地獄》(41分鍾;19780)
A Walk through H
我一直醉心於地圖和制圖。一張地圖告訴你去過什麼地方,你在哪兒,以及你將去向何方--某種意義上此乃時態之三而合一這也是一種驚人的表意符號,表達的是這樣一訊息,它非常有用,而且或許最恰當地說也毫無用場。我父親最近死了,影片的副標題是'一位鳥禽學家的再生'--我父親就是位鳥禽學家。他的一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鳥類研究的知識,我很清楚,隨著他的死去--就象隨著任何一種死亡一樣--大量很個人化的資料見聞隨之而去了,整個兒如潑水難收。本片說的是一個人在瀕臨之際踏上旅程,走向任何一個它終止的地方--H或是天堂(Heaven)或是地獄(Hell)。我設計了92張地圖來幫助那個人去往那裡。整部影片分五個部分,描寫了從城鎮到偏遠荒蕪之地的旅程,各種景象互為參照,蔚為大觀。
《重鑄地貌》(英國藝術聯合會,45分鍾 1978)
Wertical Features Remake
說的是對國內山川地貌的重新認識。在英國實際上每一塊草地都已被踩踏過上千遍;我們已沒有自然荒野或象一點兒自然荒野之類的東西。這大概是世界上被畫過最多、也被拍照攝影得最多的土地之一《重鑄地貌》說的主要就是這個意思。
《崩潰》(185分鍾,1975-78)
The Falls
這真是許許多多所有那些我從未拍成的影片--我或多或少未完成的92部影片--的一個大雜燴。某種意義上它說的是這個世界終結的92種不同的方式--當時一個非常滸的社會問題。這也涉及了鳥類知識,它制訂出了各種分類和協同關系--我想我受到了品清(pynchon)、卡爾維諾(Calvino)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影響--所有那些龐大宏的、網路全書式的東西。這是拍一部電影的92種不同方法。它包括很多流產的影片,那些我夢想的但又明白永遠不會拍成的影片,還有一些訪談和實際上我認識的每一個人的照片--所以它是我家庭關系的一份個人概述,是我既往的一切所作所為的一次總薈萃。我覺得這是我所做的事里最富創意的事;我想當時我並未認識到,可它頗為重要,因為我拍的下一部電影《畫家的合同》是一個新的起點。
《神力難違》(泰晤士電視台,35分鍾,1981)
Act of God
泰晤士,一家頗為保守的電視台,請我做一個半小時的節目,題目不限。由於我對分類學的舉和對資料住處分門別類的念頭,我尋找著我能想到的最不可歸類的事件或現象--人被閃電擊中。我在全國性報刊上登啟示徵集所有那些被閃電擊中而生還下來的人,請他們來接受采訪--這就是本片的內容。我本希望得到一引起極有宗教色彩的經歷,見到一些認為自己被上帝懲罰的人。他們的大部分回答都是些陳詞濫調,不過我們偶然也發現了一些很別的事情--一些姑娘們騎著胖母馬走在英國農村的小道上,突然失蹤了,路上所剩下的只是一堆母馬肉。我把這些事件都串起來,當然了,大家卻認為那些都是我編造的。
《贊德拉·羅茲》(信息中心處,15分鍾,1981)
Zandra Rhodes
她是一位頗有影響的60年代服裝設計師。我到那時已經離開住處中心很長時間,只是由於我聲名日長,他們請我回去拍一種人物專題片,反映她的情況和思想態度。對這位是一名服裝設計師又是一名廣為人知的人物,本片作了一次充滿感情的評說。
《畫師的合同》(英國電影學院,四台,108分鍾,1982)
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它也許是更具有明星電影的慣有特徵。我想那特別的一段時光也隨《畫家的合同》真正結束了。
《四個美國作曲家》(四台,1983)
關於約翰·凱奇、羅伯特·艾思雷、菲力浦。格拉斯和麥瑞底斯·蒙克的紀錄片。
《水花盪漾》(四台,15分鍾,錄像;1984)
A TV Dante--Canto5
嘗試跟英國畫家湯姆·菲力浦斯合作的項目。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但丁學者,暗自進行自己的譯解,還給他自己的譯文弄了個插圖本。《地獄篇》寫於1300年,但他要從一個後二戰的位置去譯解。隨年代之變遷天堂不斷在改頭換面,而地獄卻大致一直照舊。
《套間內--浴室》 (四台,25分鍾,錄像,1985)
Inside Rooms-The Bathroom
這是一個系列的開始,對英國人如何使用浴室,作一番不無譏誚意味的思考。最後會有一部半小時的關於起居室、卧室等等的片子。它從未兌現。這是對浴室設計頗帶感情的、反諷意味的批評審視--人們在浴室里放些什麼,人們在浴室里幹些什麼,浴室是房子里的隱秘之地,人們在那裡陷喻性地、也是實實在在地脫卸下一切而直顯原形。
《一個Z和兩個O》
(英國電影學院/第四影片公司/綜藝公司,112分鍾,1985)
A Zed and Two Noughts
《建築師之腹》
(考蘭德公司/絲里影片公司,105分鍾,1987)
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
《挨個兒淹死》
(第四影片公司/綜藝公司,118分鍾,1988) Drowning by Numbers
《廚師、竊賊、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
(綜藝公司,120分鍾,1989)
The Cook,the Thief,His Wife and Her lover
《魔法聖嬰》(未定)
Love of Ruins
關於美狄亞(Medea)神話--殺死自己孩子的母親。我們現在正在紛紛嚷嚷辯論流產墮胎問題。美狄亞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她殺死孩子的時候那孩子只有兩歲半;我想澄明,一個獨立的女人出於一整套我想讓觀眾信服的理由而奪走她自己孩子的生命,是正當的。它在地中海一帶的十個外景地拍攝,其中還有一個次本文背景,即對遺跡廢墟的那種非常英國式的羅曼悠思。這個次本文中女人是一個考古學家。
《遇見了自己的人》(未定)
The Man Who Met Himself
簡直就是另一個古典神話--阿波羅和那喀索斯的改寫,神和為爭得自己是最好的音樂家而鬧個不可開交的人。神贏了,大肆復仇,扒了他的皮以一解心頭之恨。它反映出了我們所有人心中的阿波羅和狄奧尼索斯精神。我想獲得一些我在《一個Z和兩個O》里沒有討論充分的思想,涉及的是一個人在遇見自己時所發生的事。我們會對此作何感想?我們會驚恐萬分,喜出望外?我們會想去殺了他或擁抱他?這是一部魔幻的、玄學的影片。我所有的影片都是未必發生的,但沒有一部是不可能的。是之謂也。
《普洛斯貝羅書籍》(1991)
參加1991年夏納電影節,根據莎士比亞傳奇劇《暴風雨》改編。
《枕邊書》(1999)
《8又1/2女人》(2000)
《塔斯魯波的手提箱》( 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上 映: 2003年05月24日 ( 法國 )

㈢ 請問大佬有沙漠中的最後時日2015年上映的由伊萬·麥克格雷格主演的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嗎

《沙漠中的最後時日》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5hmjHIuhREvpuf2L0thXwQ

提取碼:ky3h

《沙漠中的最後時日》講述了由伊萬·麥克格雷格飾演的耶穌在沙漠中齋戒40天,遭到惡魔蠱惑後,重新找回人性的故事,影片並非源自《聖經》,而是影片導演兼編劇羅德里格·加西亞想像出來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羅德里格·加西亞是已故文壇巨匠,《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兒子,曾執導過口碑不俗的影片《雌雄莫辯》。


㈣ 為什麼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大獎,卻沒能成為一代文化偶像

莫言,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2012年獲獎,迅速成為聚焦世界的文學人物。那一年,莫言成為全民熱議的對象。莫言平時並不暢銷的小說也熱賣了一通。盡管奪得堪稱歷史性的榮譽,莫言其人,卻並沒有成為時代偶像,反而幾年過去,莫言及其作品非議不斷,為什麼會這樣?

三,莫言的作品內容頗多人性的陰暗面描寫,這是莫言遭受很多非議的一個原因。自然也是他的作品難以成為主流的關鍵所在。2005年,在香港大學榮譽博士授予會上,莫言做了《我怎麼成為作家》的演講,毫不客氣地表示,自己是講真話的作家,裡面還表明了自己的創作觀:

「我有一種偏見,我認為文學作品永遠不是唱贊歌的工具。文學藝術就是應該暴露黑暗,揭示社會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類心靈深處的陰暗面,揭示惡的成分。」

這些可能與莫言經歷過特殊年代有關,莫言以魔幻現實主義聞名,除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對其的影響外,其自述「想像力來自於飢餓和恐懼」。故為了寫實批判,莫言堅決表示,「哪怕只剩下一個讀者,我也要這樣寫。」不會因為讀者就改變自己的寫法,所以哪怕一些讀者受到了刺激,甚至自己遭到了一些爭議,莫言也認為,是由於自己觸及了人類的靈魂深處,鞭撻了丑惡。這正是自己追求的。

故莫言作品不少一些極品和變態,也有不少匪夷所思的描寫。《豐乳肥臀》中的母親上官魯氏一生九個,唯一一個兒子還是「戀乳症」患者。諸如此類,讀起來更像是獵奇。

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大獎,卻沒有成為一時文化偶像,你覺得還有什麼原因呢?

㈤ 皮繩上的魂有嗎跪求

《皮繩上的魂》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2jKhvwWIv8SiCSTArripEA

提取碼:ktqh

《皮繩上的魂》是由馬燈電影(深圳)有限公司與和力辰光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劇情電影,由張揚執導,金巴、曲尼次仁、夏諾·扎西敦珠等人主演。該片改編自中國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家扎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講述一個背負原罪與世仇,死而復生的獵人經活佛點撥,一路降服心魔,最終將聖物天珠護送進入蓮花生大師掌紋地的故事。

㈥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書中所得6 2022-06-22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書中所得6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 遲子建 所著的長篇小說,初版於2005年。2008年10月獲第七屆 茅盾文學獎 。

       小說以一位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後一位酋長女人的自述口吻,講述了這個弱小民族頑強的抗爭和優美的愛情。

       額爾古納河,是 黑龍江 的正源,史稱"望建河",是通古斯語(鄂溫克語)honkirnaur的音譯,意思為鄂溫克江。自清代開始稱之為額爾古納河,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地區,為中俄界河。右岸即中方所屬,書中所指為鄂溫克族人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一、小說 《額爾古納河右岸》

       這是第一部描述我國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的長篇小說。似一壁飽得天地之靈氣,令人驚嘆卻難得其解的神奇岩畫;又似一卷時而安恬、時而激越.向世人訴說人生摯愛與心靈悲苦的民族史詩。

       作家遲子建,以一位年屆九旬的這個民族最後一個酋長女人的自述,向我們娓娓道來: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數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人。他們信奉薩滿教,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備嘗艱辛,人口式微。他們在嚴寒、猛獸、瘟疫和戰爭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鐵蹄、「文革」的陰雲……乃至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下求生存。他們有大愛,有大痛,有在命運面前的殊死抗爭,也有眼睜睜看著整個民族日漸衰落的萬般無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愛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獨特民風,一代又一代的生死傳奇,無不顯示著這個弱小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小說語言精妙,以簡約之美寫活了一群鮮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溫克人。同時以小見大,以一曲對弱小民族的輓歌,寫出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某種悲哀,其文學主題具有史詩品格與世界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看,人類文明的進步與傳統之間有著巨大的矛盾,有時甚至不可調和。

       「遲子建懷著素有的真摯澄澈的心,進入鄂溫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溫情的抒情方式詩意地講述了一個少數民族的頑強堅守和文化變遷。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與鄂溫克族人的坦誠對話,在對話中她表達了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堅持信仰、愛憎分明等等被現代性所遮蔽的人類理想精神的彰揚。遲子建的文風沉靜婉約,語言精妙。小說具有詩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類學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風格鮮明、意境深遠、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上乘之作。」這是2008年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授獎辭。

二、作家遲子建

遲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於黑龍江省 大興安嶺 地區漠河市 北極村 。

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

1984年,畢業於大興安嶺師范學校。

1987年,進入 北京師范大學 與 魯迅文學院 聯辦的研究生班學習。

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年,畢業後到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工作。

1991年,出版長篇小說《茫茫前程》。

1993年,獲得 莊重文文學獎 。

1996年,獲得首屆 魯迅文學獎 。

2000年,出版長篇小說《 偽滿洲國 》。

2004年,出版長篇小說《 額爾古納河右岸 》,並於2008年,獲得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

2010年,出版長篇小說《 白雪烏鴉 》。

2015年,出版長篇小說《 群山之巔 》。

2019年9月23日,遲子建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入選「 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

2020年9月,長篇小說《煙火漫卷》出版 。

三、電影 《額爾古納河右岸》  

       2012年,導演 楊明華 根據小說拍攝了同名電影《額爾古納河右岸》,片長88分鍾。主要演員有 斯琴高娃 、 艾麗婭 、 鄂布斯 、 巴特 、 季晨 、 孟和烏力吉 等。影片的鏡頭更多地對鄂溫克人的薩滿信仰進行了描述。正如影片的英文名為《The Last Shaman of East Ewenkj》,東方鄂溫克人最後的薩滿。

       在2012年塞普勒斯第七屆國際電影節上,《額爾古納河右岸》獲得故事片類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服裝兩項大獎。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用膠片拍攝的影片,啟用了一些少數民族演員,比如女主演 艾麗婭 是蒙古族歌手,男主演鄂布斯是達斡爾族的。影片是傳統電影製片廠對文學改編的一種嘗試,有評論者認為史詩格局略小,敘事主體有些不清楚,對於故事的呈現稍顯分散。但影片明確的表現了文明與野蠻,人與自然,新社會與舊社會的沖突。

       其實大可不必求全責備,因為要用一兩個小時的電影,將這樣史詩級的鴻篇大作拍的面面俱到,難度可想而知。就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1967年問世,至今無人將其搬上屏幕,原因應該一樣,年代跨度太大,人物眾多。

       的確有人說過,《額爾古納河右岸》就是鄂溫克人的《百年孤獨》,言之有理。就連一些魔幻主義色彩都有相似之處。

       孤獨,永遠是古代文明轉化為現代文明過程中的陣痛。

四、鄂溫克族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是一個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民族。歷史上,由於居住地域的關系,鄂溫克人對大興安嶺一帶的大山林,包括外興安嶺至阿瑪扎爾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統稱「額格都烏日」或「額格登」,鄂溫克語意「大山」。另外還有一種說法:「鄂溫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們」或「住在南山坡的人們」。上述兩種解釋都說明鄂溫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獵民族。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一部分走出山林遷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帶,有一部分依舊留在山林。「鄂溫克」這一稱呼,反映了鄂溫克族與山林有著密切聯系的古老歷史和生活。

       由於遷徙而形成的居住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區的鄂溫克人曾被其他民族分別稱為「 索倫 」、「 通古斯 」和「使鹿」。

       「索倫」這一稱呼,早在天聰八年(1634年)的《清太宗實錄》中就有記載。在相當的歷史時期,被稱為「索倫」的不僅包括鄂溫克族,而且也包括 達斡爾族 和鄂倫春族。以後,其他民族逐漸從「索倫」中分別出來,「索倫」便成為僅對鄂溫克族的稱呼。到本世紀50年代初期,被稱為「索倫」的鄂溫克族,是指居住在今鄂溫克旗、阿榮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和鄂倫春旗等地的鄂溫克人,他們占鄂溫克族總人口的大多數。

       「通古斯」,主要是對居住在陳旗的鄂溫克人的稱呼。在鄂溫克旗的錫尼河流域也有一部分被稱為「通古斯」的鄂溫克人。

       使鹿鄂溫克,是對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人的稱呼。在歷史上被稱為「使鹿部」或「雅庫特」。

       盡管以前不同地區的鄂溫克族有著被其他民族的不同稱呼,但他們都自稱為「鄂溫克」,是統一的鄂溫克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經過調查了解,根據鄂溫克族人民的意願,於1958年決定將「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的稱呼取消,統一稱為鄂溫克族,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五、薩滿教

       《額爾古納河右岸》在藝術表現方面呈現出一種鮮明的魔幻色彩,其魔幻色彩又都與小說獨特的敘事內容密切相關。這種魔幻色彩則著重體現在虔誠、悲憫的民族和部落信仰上。鄂溫克族虔誠地相信萬物皆是神,對生靈尤其是樹木和馴鹿「瑪魯王」懷著崇高的敬畏;每個部落又都會誕生一個有著超常能力的薩滿,通過薩滿跳神可以驅趕病魔,而這種治病方式的代價卻是一命換一命,因此,小說中的尼浩為了救治別人而失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作者以這種魔幻的方法敘事,更多地表現出的是人性美好而善良的一面,體現了其部族人與人之間的巨大的包容性。薩滿們以神賦予自己獨有的超能力來保護著族人們,而自己卻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作者在為其唱頌歌的同時,也顯示了女性作家自身獨有的細膩情感和悲憫情懷。

       在古代中國北方各民族中,曾長期盛行一種在原始信仰基礎上逐漸豐富與發展起來的民間信仰活動——薩滿教。與所有原始宗教類似的是,薩滿教的巫術色彩極為濃厚。

       關於薩滿教,國易堂在http://www.guoyi360.com/wushu/mjws/4662.html中有一段比較詳細的描述:

       薩滿教從嚴格意義上講,薩滿教主要是指古代中國北方各民族所信仰的一種宗教,盡管也有學者廣義地將世界各地原始社會土著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也稱為薩滿教。一般認為,薩滿教起於原始漁獵時代。直到各種外來宗教先後傳入之前,薩滿教幾乎獨佔了中國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壇。它在中國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間的影響根深蒂固。直到後來,甚至在佛教或伊斯蘭教成為主流信仰的中國北方的一些民族當中,仍可明顯見到薩滿教的遺留。滿、錫伯、赫哲、鄂倫春、鄂溫克、蒙古、土、東鄉、保安、達斡爾、維吾爾、撒拉、烏孜別克、塔塔爾、裕固,以及朝鮮等民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薩滿教信仰活動。但是相對地說,薩滿教在科爾沁草原的東部蒙古、三江流域的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以及部分錫伯族當中得到了較為完整的繼承。它曾廣泛流傳於中國東北到西北邊疆地區操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蒙古、突厥語族的許多民族中,特別是鄂倫春、鄂溫克、赫哲和達斡爾族,到20世紀50年代初仍保存該教的信仰。因為通古斯語稱巫師為薩滿,故得此稱謂。

       薩滿教有較復雜的靈魂觀念,在萬物有靈信念支配下,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靈為主,兼及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的內容。崇拜對象極為廣泛,有各種神靈、動植物以及無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它沒有成文的經典,沒有宗教組織和特定的創始人,沒有寺廟,也沒有統一、規范化的宗教禮儀。巫師的職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傳身授世代嬗遞。隨著原始公社解體和階級社會的出現,薩滿教日益衰落,社會上層人士陸續皈依藏傳佛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等。該教的一些原始因素不同程度地為上述宗教所汲取和融合。但在民間,仍有其濃厚的影響,甚至以變異了的形態殘存下來。

       有些學者認為,「薩滿」一詞源自通古斯語,意指興奮的人、激動的人或壯烈的人,為薩滿教巫師即跳神之人的專稱,也被理解為這些氏族中薩滿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薩滿一般分為職業薩滿和家庭薩滿,前者為整個部落、村或屯之薩滿教的領,負責全族跳神活動;後者則是家庭中的女成員,主持家庭跳神活動。薩滿,被稱為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他可以將人的祈求、願望轉達給神,也可以將神的意志傳達給人。薩滿企圖以各種精神方式掌握超級生命形態的秘密和能力,獲取這些秘密和神靈奇力是薩滿的一種生命實踐內容在中國東北諸民族薩滿的跳神儀式中,盡管不同民族的薩滿有不同的儀式,甚至不同的氏族之間亦不盡相同,但基木程序是完全相同的:請神——向神靈獻祭;降神——用鼓語呼喚神靈的到來;領神-神靈附體後薩滿代神立言;送神——將神靈送走。這樣,請神(獻牲)、降神(脫魂)、領神(憑靈)、送神便構成了阿爾泰語系諸族薩滿儀式的基本架構。此外,阿爾泰語系諸族中的一些民族還有許多相同內容的祭祀儀式,譬如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都有祭敖包的薩滿儀節;鄂溫克族的「奧米那楞」,鄂倫春族的「奧米南」,達斡爾族的「斡米南」,都是同一性質的薩滿集會活動。

       概括起來,薩滿教的世界觀可以歸結於三點:1.萬物都是活的;2.萬物相系;3.萬物皆神聖。薩滿教常賦予火、山川、樹木、日月星辰、雷電、雲霧、冰雪、風雨、彩虹和某些動物以人格化的想像和神秘化的靈性,視為主宰自然和人間的神靈。特別是由祖先亡靈所形成的鬼神觀念以及人間的各種疾病與死亡造成的恐懼,是薩滿教神靈觀念的核心。認為各種神靈同人類一樣有意志、願望和情慾,更有善惡之分,不能違拗、觸犯。各類神靈具有不同的屬性和功能,各主其事,各行一方,地位大體平等,極少統屬,絕大多數尚無等級差別,也沒有主宰一切的上帝。薩滿教崇拜的主體是祖神。比如鄂倫春人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祖神,多是氏族內亡故的曾祖父以上男祖先。在祖神崇拜觀念的支配下,對於人畜患病多加進祖神作祟的解釋。同時特別重視夢境和日常現象的徵兆,認為這是祖神預兆吉凶,因此規定了許多祭祀、禁忌和禳解之法。

       薩滿教供奉的神靈偶像用石、骨、木刻削或草扎、獸皮毛編結,也有彩繪在獸皮或紙上的,多類似人形。製作完成後須經祭祀方具有神聖的性質。每種神像常是數個一組,或—男一女、一雄一雌,兩相並列,置於帳篷的上方、家宅門楣以及住地近旁樹上,或專門搭蓋的小木屋內。遷徙流動則隨身攜帶,禁止婦女接近觸摸。鄂倫春和鄂溫克人喪葬時,多舉行薩滿送魂儀式,即扎一草人,繫上多根細線,身著孝服的死者子女或其他親人各牽一線,薩滿也握一線念咒禱告,請死者勿戀家人舊地,趕快離去。然後用神棒將線一一打斷,盡力將草人遠拋,認為死者靈魂就隨之遠去。屍體入棺後,放在山林風葬,或土葬。赫哲族下葬送魂時,做個穿衣服的小木人,代表死者,點香燒紙上供,或請薩滿跳神,用酒肉招待親友三天。第三天由薩滿射箭三支,為亡靈指示去陰間的方向。

       薩滿教在祈求大自然的庇護時也使用巫術。比如鄂溫克、鄂倫春獵人每遇出獵不利,常舉行這類儀式,即用柳條編制鹿、犴的模型,置於平常供奉神像的位置上,以弓箭或卸掉彈頭的獵槍向模型射擊,在場的氏族或家族成員紛紛說:打中了!打中了!獵人隨即佯裝剝皮掏取內臟,放在棚架上祭祀;或於夜間在獵場上置一空鍋,獵人們對月叩禱,次日清晨察看鍋內有何種獸毛,就認為可能狩獲何種野獸。冬季難以獵獲經濟價值較高的細毛獸時,便請薩滿祈求吉卧克神賜予好運。在求雨和止雨時,林區鄂溫克人將打死的啄木鳥放在水上,鳥嘴朝上張開,然後掛置樹上,認為可以得雨。取松樹條穗,倒綁在細木桿上,再將薄木片一端穿孔繫上繩線,用手快速搖轉,發出風聲,認為可以吹散烏雲,止雨放晴。

       薩滿教在對付仇敵時,薩滿教更是表現出了巫術色彩。相傳草原鄂溫克人只需知道仇人或盜賊的姓名和年齡,便可請薩滿來念咒,並用油麵做個正三角形放在紅木盤上,在不被對方發覺時,向被咒詛者方向扔去,認為施以這樣的巫術,便可使對方遭到不幸。如對方察覺,也可用同樣方式報復。傳說有些薩滿在跳神驅鬼時,還常顯示「法術」,如赤腳在炭火或鋼刀上行走,舌舔燒紅的烙鐵、丟火噴焰,或割破自己唇舌,把鮮血噴到病人臉上等。而在為人治病進行跳神時,這種巫術色彩就更加明顯了。薩滿為人治病的跳神儀式是這樣的:傍晚,在患者居住的地方,人們圍坐在周圍,在跳神前點燃一種木本植物,發出香氣,凈化污濁空氣,以便神靈能夠到來。屆時,薩滿身穿神衣,頭戴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盤腿坐在西北角的專門位置上,病人坐在東南位置上。薩滿在請神前,雙眼半睜半閉,打幾個哈欠後,開始擊鼓,然後起身,邊擊鼓,邊跳躍,邊吟唱,音調極其深沉。薩滿唱一句,二神和參加跳神儀式的人們就伴隨著合唱。鼓聲漸緊,薩滿下巴哆嗦,牙齒咬得格格作響,雙目緊閉,周身搖晃,表現出神靈附體時的痛苦情狀。這時,有人拿出一團燒紅的火炭,放在薩滿腳前,為神引路。薩滿鼓聲突停,渾身大抖,這是神已附體的表現。這時附體的是祖先神,借薩滿之口詢問:「你們請我來有什麼事?」二神及病人親屬便代答因某人患病,驚動祖先來給看病。」這時薩滿再擊鼓吟唱,通過逐一恭請諸神,探尋病人沖犯哪位神。如果薩滿提到某一位神的名字,病人不由地顫抖起來則認為是此神在作祟病人;有時作祟之神借薩滿之口,自認是他所為,要求供祭某種犧牲,患者家屬趕緊應允,答應病好後就還願。有的薩滿看病人的病情嚴重,就讓病人裸體躺在床上,向其身噴開水。如果認為危重病人的靈魂被惡神掠去,薩滿就要藉助祖先神的力量,於想像中遠征沙場,與惡鬼搏鬥,把患者的靈魂奪回來,病人方能得救。

六、畫家柳芭

       2004年,遲子建正是因為在報紙上看到鄂溫克族女畫家柳芭的故事,觸發了靈感,決定動筆寫這個民族的歷史。她追尋馴鹿的足跡,找到筆下鄂溫克女酋長原型,推出了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

       柳芭是出生在大興安嶺林區的鄂溫克畫家,1981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經歷了十年枯燥乏味的城市生活後,她選擇辭職回到故鄉山林。她的愛情生活並不如意,漸漸地開始借酒消愁。一次她喝醉後到河邊洗衣,不幸跌入河中溺亡。

       遲子建曾經去醫院看望過柳芭的母親芭拉傑依。老人家悲傷地對她說:「柳芭太愛畫畫了,她那天去河邊,還帶著一瓶水。她沒想去死啊。」遲子建離開醫院時,淚水悄悄沾濕雙眼。她為柳芭和她的母親流淚,也為脆弱的鄂溫克民族文化流淚。與此同時,一粒沉甸甸的長篇小說的種子,也在她心靈深處種下了。

       關於柳芭,將另文描述,致敬這位傳奇的鄂溫克女畫家。

㈦ 加西亞馬而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有沒有拍成電影

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獨》一直未能改編成電影,業內普遍認為小說的情節龐雜,改編成電影的難度系數太大,所以一直沒有電影人敢於去嘗試。
馬爾克斯與日本名導黑澤明熟識,兩人曾在1990年的新拉美電影節會晤。馬爾克斯曾說,《百年孤獨》只有黑澤明能拍成電影。但隨後不久,黑澤明去世,加上馬爾克斯的阻止,《百年孤獨》改編電影一事就此擱置。

㈧ 根據百年孤獨改編的電影叫什麼

沒有,因為加西亞.馬爾克斯不同意拍成電影。

關於《百年孤獨》為什麼沒有被拍成電影,法國雜志《巴黎評論》曾采訪馬爾克斯問過他是否有興趣將《百年孤獨》這部作品拍成電影。

馬爾克斯自己表示「只要我能阻止,就不會發生。我喜歡在讀者和作品之間保留一種私人關系」。這也許真的是馬爾克斯心中要保持作品的純凈性。但是就在馬爾克斯與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明曾在1990年新拉美電影節會晤。

馬爾克斯又說到《百年孤獨》只有黑澤明能拍成電影。但隨後不久,黑澤明離世。再加上他本人的阻止,《百年孤獨》改編電影一事就此沒有後話。

也許這就是天意,在馬爾克斯心中,並不是真心不願意將《百年孤獨》拍成電影,而是他沒有找到那個鍾意的對象。當他遇上知音的時候,有將《百年孤獨》改編拍成電影的意向的時候,知音卻不久就離去了。

這正如我國春秋時期伯牙與子期的故事一樣,當子期離世之後,伯牙盡斷琴弦,終不再鼓琴。也許馬爾克斯認為失去了知音,就沒有人再能將《百年孤獨》拍成他想要的電影,所以頻繁阻止。意為失去知音,終不再改變自己的意志。

(8)百年孤獨電影節擴展閱讀:

在《百年孤獨》發表之前,馬爾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壇之外並不廣為人知。《百年孤獨》剛一面世即震驚拉丁美洲文壇及整個西班牙語世界,並很快被翻譯為多種語言。馬爾克斯也一躍成為名噪一時的世界級作家。

《百年孤獨》的故事發生在虛構的馬孔多鎮(馬爾克斯稱威廉·福克納為導師,顯然深受其影響),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和文化與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其內容涉及社會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文化的濃縮投影。

《百年孤獨》風格獨特,既氣勢恢宏又奇幻詭麗。粗獷處寥寥數筆勾勒出數十年內戰的血腥冷酷;細膩處描寫熱戀中情慾煎熬如慕如訴;

奇詭處人間鬼界過去未來變幻莫測。輕靈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稱為「20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的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

㈨ 空中花園謀殺案的主創團隊

導演孟京輝
孟京輝是當前亞洲劇壇最具影響力的著名實驗戲劇導演。現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他以獨具個性的創造力,多元化的藝術風格,不僅開拓了中國當代戲劇的新 局面,而且已經成為一種值得矚目的文化現象。他執導的《思凡》、《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百年孤獨》、《戀愛的犀牛》、《臭蟲》、《關於愛情歸 宿的最新觀念》、《琥珀》、《鏡花水月》、《艷遇》、《兩只狗的生活意見》、《愛比死更冷酷》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使中國實驗戲劇在美學的高度上日臻完 善,為中國戲劇舞台多元化的新局面注入了活力。由他擔任導演的電影《像雞毛一樣飛》獲香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影評人大獎,洛加諾國際電影節青年評委會特別 獎。孟京輝導演在國際戲劇領域有著廣泛的知名度,他的戲劇作品曾在多個國際藝術節上演出。2008創立北京青年戲劇節並任藝術總監。
編劇 史航
史航,編劇、策劃人,網路紅人。在西祠胡同活動時他是北方影武者,如今在天涯社區,他是北方影武士。史航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本科,1993年開 始從事電視劇創作至今,影視作品有《京城鏢局》《一馬走江湖》《鳳求凰》《雷雨》《明鏡高懸》《大漠豪情》《完全婚姻手冊》《綠茵小子》《魂斷秦淮》《財 神到》《鐵齒銅牙紀曉嵐》(一)(三)《天命因緣》《風雲世家》《射鵰英雄傳》《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劍出江南》《新敵後武工隊》《黛玉傳》
話劇作品:《我愛XXX》 《迷宮》《魔山》《艷遇》
策劃欄目:《藝術人生》(央視) 《星夜故事秀》(北京) 《五星夜話》(北京) 《萬家燈火》(江蘇)等
主持欄目:《麻瓜看電影》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里出演世航大師(和尚),史航說這個角色是導演和編劇為了他量身定做的。而且,蘭曉龍之前在《士兵突擊》里寫了一個班長名叫史今,那是史航的哥哥的名字,並且還借鑒了他哥哥的個性.

㈩ 百年孤獨 有沒有電影

百年孤獨是沒有電影的。

拓展資料:

1、《百年孤獨》介紹:《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這部作品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這部作品講述了布恩迪家族和加勒比海沿岸小鎮的百年故事。這部作品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的歷史變化,其中還有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宗教典故等,是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

閱讀全文

與百年孤獨電影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主角叫羅賓的電影 瀏覽:401
小賣部污衊偷東西什麼電影 瀏覽:469
道口奧斯卡電影院影訊 瀏覽:144
在電影中使用音樂的叫什麼 瀏覽:986
初戀核潛艇電影大全 瀏覽:328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全部演員表 瀏覽:864
哥斯拉大戰金剛電影完整版視頻 瀏覽:307
描述小學的台灣電影 瀏覽:459
高分國產愛情微電影 瀏覽:352
舒淇大尺碼電影 瀏覽:641
梅隴鎮電影院 瀏覽:231
電影推薦女生必看愛情英國 瀏覽:499
法國電影義海雄風 瀏覽:672
電影英雄本色原聲音樂 瀏覽:393
哈西萬達電影院 瀏覽:779
艾梅柏希爾德大尺寸電影 瀏覽:805
有畢業典禮場面的英文電影 瀏覽:490
電影怦然心動的英文原著小說 瀏覽:38
電影獅子王開頭曲英文版 瀏覽:560
怪物電影韓劇在線觀看完整版免費 瀏覽: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