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 自由意志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自由意志》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⑵ 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這種東西
人類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討論了上千年了,包括去年煎蛋上的《八大未解哲學問題》中也有「我們有自由意志嗎」這個問題。近幾年對於這個形而上學的根本性問題的討論也仍然沒有停止,電影《雲圖》中都可以看到對自由意志,因果關系和決定論的探討。不過,在研究這個問題的人群中,神經系統科學家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不光只是一個哲學問題了,它也是科學問題,是關於人類如何感知世界的問題,是我們從怎樣的規模和層面看待世界和宇宙和「更大的世界」的問題。每一個哲學流派都有不同的世界觀,宇宙觀和視角,你也可以說,宇宙只是一場幻影秀,所謂的自由意志,甚至可能連因果鏈,輸入與輸出結果都沒有關系——它可以是完全形而上的。
下面是 iO9 上,關於神經系統科學家版本的「為什麼我們或許真的沒有自由意志」。
的確,從歷史的角度看,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很有發言權。正是他們的思考導致宇宙決定論(Determinism)的產生。決定論認為人類的認知,舉止,決定和一切行動都是因為先前的事兒引起的,這個因果鏈從原始宇宙時期就存在著,並且從未間斷發生,所以在這個因果的宇宙中,自由意志是不可能的。所以,以時間為線索,則所有的事件都可以被預知,因為它們只是眾多選項中的一個;非決定論(Indeterminism)作為與決定論對立的觀點,認為人所作出的選擇在不同情況下不盡相同,就像昆蟲對刺激的反應一樣是不經思考而隨機的,雖然很多網路詞條認為非決定論是對自由意志的絕對肯定,不過如果是非決定論的,即隨機而沒有模式可循的,那麼自由意志的定義也會改變;剩下的也就是妥協的產物,自由主義(Liberalism)和相容論(Compatibilism)了,它們認為自由意志是存在的,而決定論和自由意志在宇宙中相容,即「弱決定論」。
上面幾條就是目前關於這個問題在哲學上的幾大論點,不過對於哲學無感的人來說,自由意志的執行過程和大腦不無關系,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需要一些實實在在的科學證據——比如那些可行可試驗。
早期的一些大腦實驗顯示(煎蛋的文章中也提到過),「人早在自己大腦意識到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決定」——有時候這一點十分明顯。這個結論的出現讓很多科學家和哲學家都感到很憂慮——我們甚至得不到對自己大腦的完全控制。
同時,不是每個人都被這個實驗說服了。要證明自由意志只是幻影,還有更多的科學實驗要做。
准備電位(Bereitschaftspotential/BP)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神經學家就意識到在大腦中存在著一些奇怪的現象。
德國科學家 Hans Helmut Kornhuber 和 Luder Deecke 發現了一個現象,他們將該現象命名為「准備電位」,英文是「readiness potential」。這個現象就是,大腦會先於我們的意識進入一種特殊的狀態。這個發現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在要求實驗對象移動他們的手指(自發性行為)後,Kornhuber 和 Deecke 的腦電圖(EEG)掃描顯示,在運動皮質區有緩慢的負電勢勢移,而勢移的發生早於實驗對象的身體移動。根據這個現象,他們不得不得出結論,潛意識決定了移動手指的行為——這完全就在他們的意料之外,也是違背常理的。
不消說,他們的發現另科學界很不安。自弗洛伊德的時代起,很多認知科學家,醫學家就接受了人類在做決定時體現出的「命運決定性」("deterministic"),只不過他們對這個理論並不十分重視,甚至在做研究的時候會有意忽略它。
上世紀80年代,一個叫 Benjamin Libet 的科學家做了一些後續的實驗,更加鞏固了 Kornhuber 和Deecke 的工作成果。他採用的是相似的「動手指」實驗,只不過在實驗中加入了時間的觀測。後來他所得到的數據是,人腦的准備電位比人類的意識還要快0.35秒。
根據這些數據和現象,Benjamin Libet 總結出人類沒有自由意志。我們所認為的自由意志,或許只是一種類似「否決權」的存在,即我們並沒有能力決定開始某個行為,只是在它被實施之前,大腦能夠提出否定的意見,在最後一步決定行為是否能夠有效。
現代檢測手段顯示相同結果
新近的神經科學家運用了更多的先進技術來研究這一現象,其中包括使用功能磁共振(fMRI)和植入式電極,不過加上了這些最新的科技之後,准備電位(BP 現象)凸顯得更加明顯了。
舉個例子,一項2008年由 John-Dylan Haynes 帶頭進行的研究結果與 Libet 在實驗中所收集到的數據和得出的結論很類似。在讓參與者進入磁共振掃貓儀後, Haynes 告訴參與者們在閑暇時用左手食指或右手食指按下一個按鈕,不過他們必須要記住自己按按鈕的具體時間點和按了按鈕之後屏幕上所顯示的一個數字。
實驗結果相當驚人。Haynes 的數據顯示,BP 比參與者的自覺意識(conscious awareness)快了整整一秒——而在其它幾次相同的實驗中,這個時間差甚至達到過10秒。隨著自己研究報告的發表,他告訴《自然》的記者:
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得去檢查下這個數字是不是出錯了。'在這個研究中,我們做了很多合理性檢查(sanity checks),比其它任何實驗都要多。
他說,所謂的「認知延遲」,可能是由大腦中一個更加高級的控制區網路造成的,它在做決定和判斷進入自覺意識之前就已經提前做好了准備。基本上,大腦的這一部分會在無自覺意識的狀態下提前進入准備狀態,一旦某種特定組合的情況或條件出現,並滿足大腦中的一種「備案」,就會傳達給意識,隨後行為被實施。
在另一個研究中,神經學學者 Itzhak Fried 暫時拋開了功能磁共振儀,希望能更直接地「挖掘大腦深處」。最後,他在參與者的大腦中植入電極,用於記錄單個神經元的狀態——這種操作能夠為他提供精確到驚人的數據,具象化大腦作出決定的整個過程。
他的實驗顯示,在實驗者有意識地作出決定按下按鈕之前1.5秒鍾,神經元就已經做出了反應。在700微秒的時間內,Fried 和他的同事們根據大腦中神經元的信號對實驗者即將作出的決定作出了預測,准確率達到80%。一些特定情況下,這個數字甚至還能上升到90%。
各種實驗,得出的都是類似的結果。
Fried 推測,當由大腦內部產生的神經元交合的信號發射速度變化,並且上升到一個臨界點時,人類的「決斷力」就產生了——即是說,內側額葉皮層(medial frontal cortex)能在一個人意識到之前就做好決定。
「在某個時間,這些被預先決定好的事會被『准許』進入到意識層,」他告訴《自然》。
而在林一個由 Stefan Bode 帶頭的實驗中,他詳細精確的功能磁共振實驗顯示,在決定最終到達人的意識層中的前幾秒鍾,他們就能根據大腦中的信號來「破譯」和預測所謂的自由意志。
⑶ 自由意志的影片評價
毫無疑問,《自由意志》是一部大膽而無所畏懼的電影作品,如果近三個小時的片長不完全是為了娛樂,那麼也許能夠給人們一些啟示。
——《歐洲電影》
德國導演馬提亞·甘斯勒的《自由意志》,會讓你看過本片之後至少有17分鍾的回憶再也揮之不去。
——《首映雜志》
兩個引人入勝的主要角色,由德國經驗豐富的男演員約根·沃格爾,和相對而言算是新手的瑞士女演員莎賓·蒂莫提歐領銜擔綱,支撐起了一部《自由意志》。
——《綜藝雜志》
是一部長達近3小時的電影,描述了一個強奸犯西奧因為被診斷出有精神疾病,因此除了一般的監禁之外,還要接受精神治療,方能重新進入社會.他在觀護與自製下開始新生,甚至交了一個女友,最後卻再次失控犯罪,絕望的他選擇了割脈自盡,了結生命.
整個故事看得十分壓抑,我們跟隨著主人公的一舉一動,從他犯案.被捕.治療.重入社會.戀愛,再度犯罪,自殺,就如同紀錄片一般詳實地貼近他的生活,節奏不疾不徐,雖然略顯冗長,但卻並不沉悶,許多細節安排十分精巧,暗示了主角的心境轉折,全片充斥著一股淡淡的悲傷.透露出一種宿命難違的氣息.
開場便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強暴戲,西奧在與同事發生爭執之後,情緒暴躁的他瘋狂地砸爛餐具後被迫離開,隨後對一個騎車女子實施性侵犯,之前的鋪墊告訴我們,西奧的行徑很有些異常性慾亢進症的特徵,導演採取了迫近手提攝影的拍攝手法,使得臨場感與壓迫性十足,在整個過程我們看到行為失控的西奧不只是強奸行為,更包括他以暴力毆打受害人的前奏,令人觸目驚心.
作為對應,影片後段,開始新生的西奧再次犯罪,依然是一場強暴戲,導演卻著重刻畫了其心境的轉變.他本是在超市購物(此時他已和女主角同居),卻接到女友電話說要參加一個離職同事的聚會而不回家吃飯,有些失落的西奧無聊之餘,竟跑去偷窺女友聚會,看見她有說有笑,充滿挫折與嫉妒的他獨自走在街頭,突然被一個要開車進車庫的女人按喇叭要求讓道,一時惱怒失控的他立即尾隨進去,又是一番暴打,強暴的過程反而不再用細節呈現.
《自由意志》這個片名更象是一種反諷,整個影片其實是在講禁慾,西奧出獄後,為了剋制自己的性沖動,他除了工作,運動,自慰外,甚至在一次晚上和一名的女子等車時,他放棄坐同一班車,而寧願再等下一班.當他對一個餐廳女招待有好感時,他說:我喜歡她,但我也不喜歡她. 喜歡她是真實的感覺,而不喜歡她則是害怕慾望可能再次帶來無法自製的後果.
西奧寄以厚望的愛情,最終未能阻止他再次犯罪,片中女主角的適時出現,本來給了他一個改變人生的契機,西奧第一次感受到男女情愛的關懷,他顯然也付出了最真摯的感情,只是正常生活下暗藏在他體內的性慾惡魔始終在伺機而動,猶如戴著雙重面具生活的方式,一次一次不斷挑戰他的抗壓性,因此當他再度犯罪之後,堅決提出跟女友分手,西奧在天橋上大聲告訴她:我恨你.這殘酷的話語背後,其實是西奧原以為兩人的愛情與關系,足以治癒他的疾病,但最終卻失敗了,恨的是重新燃起的生活希望再度破滅,恨的是因此鬆懈了的自我防範.
影片用冷靜的筆觸講述了一個足夠震撼的悲劇故事,從某種角度來說更象是一篇精神病學報告,也是關於體制規范和自由意志之間如何制衡之間的探討,西奧在恢復理智之後,會對自己所做的事痛哭失聲,而第一場強暴戲結束後,雙眼被紗布蒙住的受害者倉皇逃走,卻一腳踏空倒在荊棘叢里而忍不住哭喊時,西奧並沒有是馬上逃走,而是跑回車里拿急救箱想幫她,諷刺的是急救箱里的物品既是他用來捆綁受害者的工具,也是他想用來救人的工具.從他身上看得出,強奸行為總是無法控制,事後良心發現才是他的自由意志,這一點也讓他痛苦不已.
導演並非表達自己對犯罪的同情,只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對復雜人性面進行了冷靜客觀的剖析,沒有什麼刻意煽情的段落,卻讓我們有了更多思索的空間.影片對白很少,大量的內心戲讓男女主角都有不俗的發揮.在畫面處理上尤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第一場強暴戲,再比如男女主角在公寓里的激情戲,都採取了逆光處理,尤其是最後一幕在海灘上,西奧在女友面前割腕,女友抱著他痛哭嘶吼之後,畫面中二人的背影面向大海,日升又日落,影像靜默而充滿復雜層次的平靜情緒:西奧終結了罪惡的沖動,生命永遠歸於平靜.
很喜歡電影的結尾,即使錐心刺痛,依然相伴至終,留下的不僅是無助與絕望,更有莫名的心痛與感動.
幾個世紀來,科學被排斥在善惡對錯的問題之外,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這樣的終極話題長久地供奉在哲學和神學的聖壇上。
認知神經科學家薩姆·哈里斯勇猛地將自己的科學之劍指向道德世界。他提出科學不但可以,而且更應當成為道德問題的准則,科學可以為人類設立新的價值觀,帶領我們走向真正幸福的生活。
在《自由意志》一書中,哈里斯以睿智、妙趣橫生的方式向我們揭開了「自由意志」的秘密,心理學、物理學、哲學「自由意志」原來是場幻象,我們該不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我們不能,世界是否會變得更糟。書中不但有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博士的精彩導讀,更有作者與著名哲學家、認知科學家丹尼爾·丹尼特的激情辯論。
⑷ 自由意志存在嗎
自由意志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在電影《勇敢的心》中主人公華萊士臨死之前高呼的那聲「自由」打動震撼了無數熱血青年。而在現實中,卻有人對自由意志的存在性提出了質疑。《自然》播客(Nature Podcast)編輯凱利·史密斯(Kerri Smith)在《自然》雜志撰文介紹了心理學實驗對「自由意志」的挑戰。
自由意識只是「後知後覺」?
海恩斯(Haynes)是柏林計算神經科學伯恩斯坦中心的一名神經學家。他在2007年做的一個實驗,足以撼動自由意志存在的可能性。在實驗中,他給志願者安上大腦掃描儀,並讓他們觀看屏幕上隨機顯示的字母。他告訴參與者可以隨時按下左手或右手食指下的按鈕,並且記住在做出這個決定時,屏幕上出現的字母。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研究者能揭示出大腦在面臨選擇時產生的活動。實驗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當時我們的第一個想法是,得重新檢查一下結果的真實性,」海恩斯說,「於是我們又更加細致地檢查了一遍。」有意識地按按鈕的決定通常是在做出按按鈕這個行為之前約一秒做出的。但是研究小組發現的一種大腦活動模式,似乎能在長達7秒之前預示決定行為的發生!也就是說,早在主體意識到他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大腦就已經自己做出了決定。
我們人類往往認為我們的決定是在有意識的作用下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哲學家們在「自由意志」這個概念上爭論了好幾個世紀。現在海恩斯和其他幾個實驗神經學家拋出了新的挑戰。他們認為,做出決定的意識僅僅只是一種生理上的「後知後覺」,跟人類的行為無關。沿著這個邏輯,他們提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倫敦大學的神經學家帕特里克·海加德(Patrick Haggard)這樣說道:「我們以為我們在做出選擇,事實上根本就沒這事兒。」
你也許曾以為你能決定今天早上是喝茶還是咖啡,但事實上早在你意識到之前大腦就已經幫你做出了決定。這個事實令海恩斯感到不安:「如果我連我的想法是什麼以及它是什麼時候產生的都不知道,那我怎麼還能將它稱為『我的想法』?」
無獨有偶
海恩斯並不是第一個研究無意識決定的神經學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神經學家本傑明·里比特(Benjamin Libet)就曾運用腦電圖(EGG)技術研究參與者。他要求參與者觀看一個黑點掃過的鍾面。當參與者想要動手指時,他們必須記下黑點的位置。里比特的結果顯示,在參與者有意識地表達出想要移動的意圖之前的幾十分之一秒,大腦就已經有了活動的記錄。
這項結果在所難免地引起了爭議。批評者認為鍾會分散人的注意力,而且這種讓參與者自己報告決定意識的方式太過主觀。神經學實驗通常具有可控的輸入變數——例如在一個精確的時刻給人看圖片,並且觀察大腦的反應。然而在里比特的實驗中,手指移動的時機是由參與者主觀決定的。除此之外,批評者們認為里比特觀察到結果——大腦在做出有意識的決定之前的活動,無法推出大腦在人意識到之前就做出了決定。這些活動可能正是大腦為做出決定而作的准備。
海恩斯在2008年改進了這項研究:里比特的EGG技術只能觀察大腦的有限幾個區域,而海恩斯的fMRI裝置可以觀察整個大腦的活動;里比特的參與者只是決定什麼時候移動手指,而海恩斯的實驗卻迫使參與者在兩個選項(左按鈕或右按鈕)中做出選擇。但是批評者們仍能在其中挑出漏洞。他們指出海恩斯和他的團隊對於按左邊還是右邊按鈕的預測最高只能達到60%的精度。達特茅斯學院研究自由意志的神經學家和哲學家艾迪娜·羅斯基(Adina Roskies)認為,雖然海恩斯的預測結果比完全隨機要強,但仍不足以說明大腦在意識前就做出了決定。除此之外,「這一切只是暗示著有一些生理因素影響著決定的形成」,不足為奇。她還補充道,那些了解科學的哲學家並不認為這能有力地證明自由意志並不存在,因為實驗中的動手指不過是對現實中『做出決定』行為的拙劣模仿。即使表面看上去非常簡單的決定,諸如喝茶還是喝咖啡,也比決定用哪只手按按鈕要復雜得多。
海恩斯又進行兩項研究來完善他的結論。一個運用更精確的掃描技術來確認他之前研究中大腦的活動區域。而在另一個准備發表的研究中,海恩斯和他的團隊要求參與者將屏幕上的一系列數中拿兩個來進行相加或相減。決定相加或相減相比的意圖比決定按按鈕更加復雜。海恩斯認為這能更好地模擬我們日常生活中做出決定的模式。他說:「研究發現,即使是面對這種更為抽象的任務,大腦仍在參與者意識到決定的四秒之前就產生了活動。」
雖然爭議仍在繼續,海恩斯的實驗還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但是不得不說,所有人都得重新思考「自由意志」這個概念了。尤其在哲學界,神經學家的研究成果,勢必會引發新的激烈討論。請繼續關註:《 自由意志——科學與哲學的對決 》。
⑸ 沒想到今年尺度最大的電影竟然是一部動畫片
繼《大聖歸來》、《大魚海棠》之後,又一部「大」字輩的國產動畫電影橫空出世,它就是標明「PG-13」(13歲以下兒童不宜觀看)的限制級電影《大護法》。在眾多網友甘當自來水,奔走安利之後,這部動畫電影大有刷屏暑期檔的勢頭。「感謝給我逆境的眾生」,鹿豹座小編發現電影海報上的文字形容得很貼切。
影片結尾,大護法滿臉血污,導演借這個鏡頭向觀眾喊出一句話——「你還有勇氣直面你的恐懼嗎?」
⑹ 為什麼《戲夢巴黎》的評價很高
因為這部電影感覺我的笨嘴都沒法說出來他多優秀了,觀眾就算了,但是只要是搞傳媒的人應該是都看過這部《戲夢巴黎》的,可見這部戲的地步。
⑺ 自由意志的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2007年初,這部長達163分鍾的德國影片在柏林電影節舉行首映,當場就在觀眾中引起震驚,成為近年來最受爭議和討論的一部電影。「我先告訴你看這部電影絕對不可能是享受,」導演馬提亞·甘斯勒在柏林電影節該片的首映式前警告觀眾,這和我們以往聽到的任何宣傳口號都不一樣。他還說放映結束後他和影片主演都不會對任何的問題做出回答,因為通常人們都不會對這部電影及其結尾感到賞心悅目的。正如導演所表示的那樣,他希望更加近距離地展現強奸犯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強奸行為本身。很顯然這部電影並不適合所有的人,而且即使觀看的時候對於每一個人而言都不會很好受,但是對於那些知道能夠從中獲得什麼的人而言,這段奇特的愛情故事所做的努力是有價值的。
片名《The Free Will》的意思是「自由意志」,這本來是基督教的用語,基督教相信人有「自由意志」,並將人類的一切罪行歸咎於此。在色調陰暗的《自由意志》中,德國導演馬提亞·甘斯勒試圖讓觀眾了解一名系列強奸犯如何抑制自己的性慾,並且努力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還有開出新的愛情之花。影片開場前20分鍾就詳盡描繪了一起強奸案,已令人瞠目結舌,而片中除了幾場逼真駭人的強暴戲之外,還包括有手淫、精神病和結束時候的自殺等場景,令人看過之後久久難以平靜。談到為什麼要給觀眾一個如此震撼的開始,馬提亞·甘斯勒說:「若不是這樣,就是另一種開始。開始的震撼是讓觀眾更貼近西奧的角色,為遇害者感到心痛的當兒,也看到西奧很壞的一面,然後讓觀眾慢慢花時間在西奧角色上。」
關於編導
1965年,馬提亞·甘斯勒出生於德國漢堡。最初他是以電視作品聞名於世的,曾經拍攝過著名的偵探電視劇《犯罪現場》和《西曼斯基》(Schimanski)。1995年完成了第一部電影作品愛情喜劇《普普通通》。馬提亞·甘斯勒在首部作品中即展現其多樣化的才華,集導演、編劇、製片等多重身份於一身,並以此片獲歐洲藝術獎。《普普通通》合作之後,馬提亞甘斯勒與該片演員約根·沃格爾結下了不解之緣。2000年推出第二部電影長片《DJ共我行》(Fandango)。《自由意志》則是馬提亞·甘斯勒的第三部電影作品。他自己透露說小報媒體往往熱衷於強奸這個主題,這讓他第一次有了拍攝這部影片的想法:「有龐大的觀眾群對這一題材感興趣,《自由意志》則是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展現這一主題。」期間准備和撰寫劇本的時間長達六年,也曾經想到過放棄。最後還是在全體演職員的合力與堅持下共同完成了這部作品。
全片的戲劇張力可以說是緊張到極至,從頭到尾絕無冷場,這部充滿了戲劇性、心理性、社會性、道德性和復雜的情感性的影片,以另類卻爭議的觀點,讓觀眾近距離感受一個充滿了強暴與愛的世界。影片的基調比較安靜,很少使用音樂和對話,主要段落幾乎全部集中在西奧與奈特西之間剛剛建立起的關繫上。這部近三個小時的電影同樣點綴了宗教元素:奈特西試圖將西奧從其無法抵禦的暴利的慾望中拯救出來。在柏林電影節該片的媒體看片會之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馬提亞·甘斯勒說:「贖罪的想法是電影的主題,從一開始就是這樣。我想讓觀眾知道身為一名強奸犯的感覺,一個人如何能在這樣一種狀態下生存,哪些東西是可以忍受的,哪些東西不能。」
關於演員
影片能夠取得這些成就,除了不同凡響的劇本之外,兩位主角的賣力演出同樣功不可沒。約根·沃格爾1968年出生於德國漢堡,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從事表演,至今從影時間長達二十餘年。約根·沃格爾屬於天才型的演員,1990年,約根·沃格爾在《羅莎蒙德》片中飾演一名性情多變的綁匪,鮮明突出的表現為他贏得巴伐利亞影展最佳新進演員獎,從影至今已獲得德國影帝四項殊榮以及國際電影節上多項大獎。他在《自由意志》中不僅身兼男主角、製片人,還首次嘗試與導演馬提亞·甘斯勒合作編寫劇本。
演出近84部電影的約根·沃格爾並非第一次挑戰邊緣人角色,不過他坦承戲演完後,得花一點時間抽離這個有著不堪心理歷程的角色:「演完後,影片到不少國家參展,每回面對媒體,都會再度挑起對這個角色的情緒,不過還好繼《自由意志》後,我投入了兩部喜劇的拍攝,心情容易舒緩。如果10年後有人還記得這個角色,對我再提起,我想我又會回到角色中。」
女主角莎賓·蒂莫提歐1975年在瑞士首都柏恩出生,之後跟隨父母移居美國新墨西哥州,長大後才又搬回瑞士西部的洛桑。1996年,莎賓·蒂莫提歐在慕尼黑的一場演員研習會中巧遇導演菲利普·格羅因(《大寧靜》Große Stille,Die(2005)),並受邀在他的影片《Amour, l'argent, l'amour, L'》(Love,Money,Love)中挑梁出演女主角;然而,這部片於1997年拍攝完成,卻一直到2000年才陸續在各大電影節露臉。莎賓·蒂莫提歐自此終結多舛的星途,並以此片深獲肯定而一舉囊獲盧卡諾電影節與瑞士電影節雙影後大獎。莎賓蒂·莫提歐在《自由意志》中飾演一個愛上強暴犯的女子,一心想用愛來救贖她那飽受肉體慾望煎熬的男人。她細膩、純熟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尤其當影片結束前,她懷抱著男主角冰冷的軀體發出凄厲的哭嚎時,那種心碎欲裂的無力感,環繞身旁而久久無法散去。
⑻ 關於自由的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新基督山伯爵》《楚門的世界》《自由意志》,這樣的電影有很多,希望能幫到樓主。
⑼ 自由意志是什麼
是一部電影,《自由意志》中的主要角色西奧(約根·沃格爾飾),被送往精神病院強行接受治療。九年過去了,西奧從精神病院釋放出來,經歷了長期的囚禁和治療之後,他一直試圖努力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⑽ 心理學基礎30講——第九節 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自由意志都是假象
意識的核心——自由意志。匈牙利著名的愛國詩人裴多菲寫過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里的自由,指的就是我們的自由意志。
在我們以往的認識中,我們會認為,因為我們有自由意志,所以我們能根據自己的意願作出決定和行動。隨著科學的發展,對心理和意識認識的深化,有越來越多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認為我們的 自由意志只是一個副現象,也就是說,它只是一個副產品,和我們的行為沒有任何因果關系。
你的一切在宇宙誕生的那一瞬間就已被決定
哲學家提出了一個稱為「宇宙大爆炸決定論」的假說。137億年前,一個緻密熾熱的點爆炸後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宇宙,在爆炸之前沒有空間、時間、沒有物理規則;當爆炸產生之後,就有了各種物理規則和粒子的各種欲動。所以,在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間,物理規則就定下來了,粒子的運動初始值也定下來了,宇宙作為一個系統,它的每一步都是可以推導的了。即如果我們能夠知道宇宙大爆炸的所有初始值,以及所有的規則和公式,那麼我們就可以推導出從宇宙大爆炸到現在甚至到未來的每一個狀態和每一件事情。更直白的說,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包含我現在嘴裡說出的每一個字,以及我將要說出的每一個字,其實在137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的那個瞬間就已經決定了。既然你每一刻的言語、思想、行動都是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間就已經定下來了,那麼自由意志的作用是什麼?
自由意志只是無意識的副現象
多年前,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腦電成分,稱為准備點位,每次我們在舉手前500到800毫秒就會出現。神經科學家們非常興奮,認為這個准備電位就是我們自由意志的神經學基礎。於是心理學家在這個發現的基礎上,做了一個更加精細的實驗,來記錄當受試者想運動手指到手指運動這個過程的兩個關鍵的時間。時間1:大腦想動一下手指的時間,也就是我們的自由意志。時間2:准備點位出現的時間。實驗結果讓人驚訝,首先,准備電位在真正動手指之前的535毫秒產生;而當我們產生了想動手指的想法的時間,僅僅比真正動手指早204毫秒。即當大腦產生一個准備動手指的准備電位之後,需要再過約300毫秒,我們的大腦才會產生想動手指這個想法。是大腦先產生了一個電活動,它決定了我要動一下手指,然後又過了300毫秒,我的自由意志才意識到,我想動一下手指。所以,我們所謂的自由意志並沒有決定我們的行動,它只是一個旁觀者。在你動手指之前,你的無意識發出了兩個信號,一個信號讓你動一下手指,而另一個信號發給你的意識,通知你手指要動一下了。而你在得知你要動手指早於你手指的真正運動,你就產生了一個錯覺,這個錯覺就是你認為你有自由意志,是你的自由意志決定了你的行動。
自由意志的意義:幫助你理解你的決定
既然我們的自由意志只是副現象,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那麼自由意志有什麼意義?為什麼我們還如此地珍惜自由意志?電影黑客帝國的一段對話可以很好地解釋自由意志的作用,先知Oracle拿出一顆糖,問尼奧,「你要吃這顆糖嗎?」尼奧回答道,「你是預言家,你已經知道了我會吃或者是不會吃這顆糖,那麼我的決定還有什麼意義?」Oracle回答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話,她說:「你到我這里來,並不是來作一個選擇,你的選擇其實已經作下來了,你到我這里來,只是來理解你的選擇。」正如Oracle所說,我們的自由意志並不是來做決定的,它是來幫助我們理解我們為什麼要作這個決定。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有著自己註定要完成的使命,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的使命是什麼。所以,我們需要在前進的路上,不斷地去反思,不停地去理解,只有當我們明白了我們的使命,我們在眾多的岔路中,就不會迷失方向,就會走的更加堅定。你的自由意志,雖然不能讓你去作選擇,但是會讓你的選擇變得更加高效,更加富有意義,讓你的腳步變得更加地堅定。所以,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說,「只有不停地回顧,你才能領悟人生,但是要活出精彩,你必須揚帆向前!」
現代心理學創始人威廉·詹姆斯說過一段話總結自由意志,他說:羅密歐想要朱麗葉就像鐵屑想要磁鐵一樣,如果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阻隔,他會奔向她,如同鐵屑與磁鐵相吸,迅如直線。但是如果他們之間有一堵牆,羅密歐與朱麗葉卻不會像鐵屑和磁鐵一樣,非常愚蠢地把臉貼在牆的兩側。對於鐵屑和磁鐵而言,路徑是註定的,而結局如何全靠偶然;對於情人而言,路徑曲折也罷,隔阻重重也罷,相逢在一起,相愛在一起,是他們註定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