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顧長衛的電影《孔雀》
張靜初演得挺好。每個人都演得挺好。高衛紅是個理想主義者。為了追求內心的自由,她可以把世俗姑娘覺得重要的東西都拋掉。弟弟高衛強起初像個沉默的影子,把突破禁錮的願望投射在姐姐身上,後來自己用夢想的頭顱撞現實的牆壁。姐弟倆都經歷了理想的幻滅。這個幻滅感最好的隱喻就是那場大雨里流散的煤機。好好的煤機就被突如其來的暴雨沖得一片狼藉,讓人束手無策。導演顧長衛說:「其實我原本講的,恰恰是理想的重生,但是重生就意味著一定要先幻滅。」所以,這是人生的前傳,幻滅後可能一敗塗地,也可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2. 電影《孔雀》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導演想說明什麼問題呢
雄孔雀求偶時,會竭力展示自己美麗的尾羽,但是當他展示自己尾羽的時候,也會露出醜陋的屁股來。人生,也是如此,即使萬丈光芒籠罩著你,你仍然無法掩飾自己曾經的不堪。
《孔雀》是一部由顧長衛執導,張靜初、呂聿來、馮瓅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生活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陽的一個五口之家的故事。
(2)孔雀是一部好電影嗎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高衛紅
面孔清秀,也可以說是清淡,人淡如菊。她有一種清教徒式的氣質,外表安靜,內心強烈執拗。她笑起來很單純,不笑的時候很冷清。
性格倔犟,因為理想遲遲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一個過於唯美或理想化的人,她一生都活在她的夢想里。外人看起來以為她不是最被生活吸引的人,對她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望,這樣的女孩子在封閉的小城市裡肯定是個異類。
高衛國
外號「胖子」,患有腦疾,傻乎乎的,總遭人欺負,看上去很憨厚,實際上也很寬厚,以至於有些愚鈍。但他的眼睛又大又明亮,與他愚鈍的身體很不協調,看著讓人替他著急。
他的笑容很燦爛,隨便的笑都會格外開心似的。他胖胖的臉上有一種兒童氣還沒有脫去,很善良,純真。你看他笨頭笨腦的,可心裡很明白。
高衛強
沉默得像一個影子,卻是這家唯一的希望,內心過於豐富,以至於人累得有些慵懶。眼睛很靈動,像隨時會逃跑的鹿,氣質很復雜,很難一句話說清,因為他還處在青春期,人還沒定型。
看上去又清純又陰郁。這孩子的未來不好說,把握不準,或許是個好孩子,也可能會去殺人。但外表還是文秀的,就像在風雨中搖擺不定的一株纖弱的樹。
3. 《孔雀》好看嗎,結局是什麼
我們彼此都是動物園里的動物,被人觀賞。我們所有人都像孔雀,身上長滿故事,一生中經歷過的愛恨情仇,如同色彩各異的羽毛長滿人生。人生就是個籠子,我們每個人都被關在裡面,別人觀賞我們,我們也觀賞別人,同時我們也觀賞著自己。」但我執意認為電影以孔雀命名是因為姐姐騎著自行車那段,後面降落傘大大的張開的樣子,姐姐開心的笑著,兩個酒窩掛在嘴邊,像極了一隻驕傲的孔雀。而這個畫面在我腦海裡面一直揮灑不,一想起,就會有無數的感動和心酸。 至於李檣表達的這個意思,在《立春》裡面的王彩玲與董璇扮演的鄰居之間體現得更明顯。 「你能把我當朋友,是因為我比你更不幸。我么你好看,么你年輕,又么有家庭。有我這種人在你身邊墊底兒,你會安慰的,對哇?不管是誰,他不幸的時候就會跟我同病相憐。我要是比你幸福,你還會跟我說了?」一語道破了這人世間人情的冷淡與殘忍。 《孔雀》里的姐姐和《立春》里的王彩玲都是現實的犧牲品,懷抱著夢想,可惜生在一個卑微的地方有著一個卑微的身份。有人說一個膽小謹慎的人不見得不會想入非非,那麼一個無法抵抗現實的人不見得就不能擁有一個不現實的夢想。或許生在大城市,有一個好家庭,姐姐和王彩玲的夢想會輕易實現,但是在一些小城市,夢想和尊嚴被隨處踐踏,但讓人感動的是她們依舊對平庸生活對峙著。 為了能當上傘兵,甘願花掉自己辛辛苦苦存的所有的零花錢;為了降落傘,甘願獻出自己的身體;為了好工作,甘願嫁給一個認識不久的人……她總是喜歡在陽台上面仰望著天空,那個抬頭的姿勢美極了,像是一株盛開的薔薇,並且是血紅色的,強烈生命,強烈地開放。後來一次次失敗,但她永遠是那隻驕傲的孔雀,沒有人比得上她在開屏時候的美麗。姐姐雖然對生活有一些妥協,但是她妥協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就這樣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旋轉。卑微的靈魂就不配有一顆高遠的心嗎,在你不知道的世界裡,我的夢想其實在以它自己的方式開屏。 在某個瞬間,我覺得自己很王彩玲,但在更多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像她。我想是像她是因為同樣也是悲劇性的收尾,不像她是因為她比我更堅持。身邊總有人極其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就像CQ老覺得自己是歌星和影帝一樣,每天都沉溺在自己的戲里戲外,其實能夠完全沉浸在自己夢里的人何嘗不是擁有一種幸福的能力,雖然最後夢會醒來,但至少能存在一瞬間的幻想。 心地善良,擁有夢想,努力奮斗,真心付出,這些應該都是人的好品質,但這樣的人不見得會有好的收場。雖然拉康說容易成功的人不容易快樂,但是對於從未成功的人或許連快樂都沒有資格吧。電影有一幕是王彩玲穿著演出的禮服想要跳塔自殺,滑稽的是上天吝嗇得讓她想死都不能。好吧,生活其實本來就很殘酷,但幸好上天都賜予了她們一個堅強的靈魂。 電影裡面還有個悲劇性人物,就是胡金泉,如果說王彩玲的生活是悲劇但畢竟最後悲劇色彩逐漸變淡,而胡金泉整個人生都帶有一種濃烈的悲劇色彩,直到最後也沒淡。王彩玲至少懂得自己是這個命就得擔待的道理。他說:「我一直以為,時間長了,這個城市會習慣我。但是我發現,我一直像根魚刺一樣,扎在很多人的嗓子哈兒。我真是個怪物,像六指兒一樣。」後來他為了拔掉那顆刺,強迫自己做出那樣的事情。王彩玲監獄看他,他說這里的鞋和芭蕾舞鞋一樣,還墊腳給她看。突然想起王彩玲對他說:我是不甘平庸,而你是在劫難逃。 「每年的春天一來,實際上也不意味著甚,但我總覺得要有甚大事發生似的,我心哈兒總是蠢蠢欲動。可等春天整個兒都過可了,根本甚也么發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錯過了甚似的。」電影最後片段,王彩玲終於站在大劇院中間,在各種燈光聚焦當中,當了一次孔雀。我知道那是導演的願景,也是我們的願景,但是始終相信在另一個時空的王彩玲就是那樣光彩奪目。 電影要表達的很多,設計每個畫面和台詞都很耐人琢磨。兩部電影表達的寓意一脈相承,或許是因為一個編劇的原因,揮之不的悲劇氣息,但同時也是揮之不的現實氣息。與其說是電影殘酷,導演殘酷,編劇殘酷,還不如說是現實殘酷。
4. 《孔雀》影評
〈孔雀〉這部影片自始至終給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真實。真實的讓人心痛。三個主人公都有過自己偉大的夢想,姐姐的飛行員夢,哥哥娶媳婦和工作夢,而弟弟呢,要的是自由。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人類心靈和思想的真實表現。而結局卻是三個人平淡的一生。那春心萌動的一刻,恰如投入心湖的一粒石子,盪漾許久,卻總歸平靜。這種結局,情理之中,細細品味,也在觀眾的意料之中。該片的片名為《孔雀》,而孔雀只在片尾的幾分鍾方才出現。觀眾和演員都知道孔雀在冬季是不會開屏的,可是卻奇跡般地撐起了它傲人的羽翅。這就給全片做了總結並喻意著一些道理:在夢想觸手可及的時候,人總會盡力去抓住它,即使叛逆也是對靈魂的釋放,對人生的有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可是當它不適時宜地開放,「我」和那些擁有夢想的人卻老了,離它而去。還沒走到夢想的盡頭,「我」已選擇平庸。孔雀開屏的剎那,我先是驚奇,後是煩憂,似乎那張開的,是一幅酸辣的人生。影片中以回憶蒙太奇的手法將三個主人公在青蔥歲月的點點滴滴依次刻錄,並將「我」回憶家裡五口人在樓道吃晚飯的情景平行穿插其中。一部寫實的影片,究竟要告訴人什麼呢?不得不說,編導安排的故事與場景讓我震驚。當姐姐在樹林中裸露著身軀呈現給那個拿走她「降落傘」的男人時,我為編導那種讓觀眾刻骨銘心的「毒辣」的拍攝手段而啞然,只是為了一個已然沒有希望的夢想而用自己的貞操去換回自己青春時突發的夢,籌碼似乎太過於沉重。並且在當時的那個年代,這種事是絕不允許發生的。最後姐姐突然就找了一個司機嫁走了。太多太多的叛逆在姐姐身上發生。當她看到軍官與一個 富家 小姐打乒乓球的時候,她就已經認命了。窮苦人家的孩子,註定沒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努力不一定成功,在這個錢權的社會,普通老百姓的一些奢望般的夢想,到頭來也只是夢而已。影片著重闡述姐姐的一部分人生,是現代青年人的心理,並諷刺當時人們的思想。思想固化封建是建國後人們心理上的疾病。或許正因為這樣,中國當時的幾億人才只會開墾田地,而不懂為理想為夢想而活。有或許,該片是激勵人們努力為夢想而奮斗吧!在弟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為人所要的一種「尊嚴」。肥胖而又不懂禮數的哥哥去給弟弟送傘,卻鬧出了一連串的讓人心酸的事。不被承認是哥哥,別人又誤以為他是偷看女生的流氓。滴滴受不了有這種「敗類」哥哥的打擊,於是沖開人群,用傘狠狠扎了哥哥一下。雖然他日後找朋友假裝軍人和他的哥哥到他們班去送傘,卻仍被同學發現,並鄙視般地變相隔絕了他。編導以次為反面教材再次表達了對於人們畸形心理的批判。無論是在七八十年代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不成熟乃至有些變態的「尊嚴」仍然無處不在。只為了人們面前的那一點「面子」,便不承認自己的哥哥,實則有些大逆不道的滋味。觀眾對人性的探討與反思全在編導的掌控之中。影片最後,兄妹三人全都過上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而平淡之中的奇葩,便是哥哥。不僅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並且有了善良之心,對從前欺負他的人不計前嫌,盡力幫助。我想,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吧。在色彩方面,由於當時的年代流行的色彩並不艷麗,所以在全片僅有的幾次滿目綠意盎然的鏡頭讓觀眾眼前一亮,才不至於視覺疲勞。滿目的綠色一下子擁入眼簾,給觀眾一個很強烈的視覺沖擊,並以次能調節觀眾的心情,由壓抑到歡快,是一個很好的「調節劑」。顧長衛原本是攝影師,這部右他編導的影片卻並沒有令人決眥的拍攝手段和技巧。或許他也是如此理解人生「平淡中出奇跡,奇跡中看人生」。
5. 求電影《孔雀》的解析
近期,中國導演顧長衛的作品《孔雀》,在2005年度柏林電影節獲得銀熊獎,在觀眾中引起較大的轟動,這種轟動不是造勢出來的,也並非因獲獎而引發,更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這部作品有思想性,並非是單純的藝術的展現。現在,能看到美的作品太多了,但能從美的欣賞中引發思考的精品則少見,《孔雀》屬之。影片描寫了七十年代末,河南一個城鎮普通家庭的故事。樸素的人物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片斷的情節,對於經過那個時代的人們看來都似曾經歷或參與。那灰藍的主色調,讓人們感受到並不久遠的時空和不願多回憶的微痛。敘事過程並沒有準確的時間,但卻非常巧妙的採用當時在社會上較為流行的音樂和電影來隱述時間,如蘇聯音樂、《賣花姑娘》主題曲和電影《追捕》的畫面等,而這些普通百姓當時所能接受到的熟之能詳的文化經典,使觀眾一下子能將時間定格在了某一天,真實感和認同感猶然而生。影片的前部有一騎車拉傘的優美畫面,這既表現了女主人公對理想執著,甚至略有偏執的追求,同時也體現了少女豐富的想像力。快樂的表情,疾馳的速度,滿展的傘,觀眾彷彿看到了一隻開屏的孔雀在追逐……中間有一個在那個年代很多家庭都發生過的打煤磚場景,長時間的定格。一家人,頂著烈日,緊張地忙碌著……一場突來的暴雨,自己的勞動成果要泡湯了。他們用盡可能的方式在挽救,母親兩次所能找到的塑料布僅能遮蓋住很小的一片,他們無助地站在屋檐下。這時,母親又沖出來,盡力地挽救和女兒因極度失望地放棄形成對角線,希望和失望,母親和女兒,呆視與滑倒……都在煤磚化成污水的大背景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預示著人們在大自然面前的嬴弱,在大的社會環境壓力下的無助,充滿希望的能挽救什麼?失望放棄的又能失去什麼?另一條對角線,似乎只能默默地注視、等待……影片的神來之構思應是「毒鵝」,場景選擇了影片多次出現的走廊午餐,長時間的定格。母親對骨肉相殘甚至相弒,已到了忿而無言、悲而無語的境地,哥哥心愛的鵝死前優美掙扎的身姿被全家人悲哀的、驚恐的、游戲的面部表情陪襯著,哀婉的大提琴更是從聲音烘托著這一經典畫面,我從沒見過什麼動物死的如此優美,使每一位觀眾都能為之顫栗。簡潔、悲愴、優美的畫面所表現出來的振撼力絕不遜於大的戰爭場面的悲慘景象. 接下來的和解是本劇最讓人感到仁愛、欣慰、新生的場景。平實而又浪漫,當那隻鞋盒放在桌上時,觀眾都會想:是什麼?那隻幼小的生命站起並展翅的陽光畫面和剛才大鵝死前的陰霾畫面所形成的對比,使觀眾從剛剛還緊揪的心情一下就得到了歡欣的、重生似的舒放。假如由於悲哀使眼裡產生了淚,優美的掙扎身姿和哀婉的音樂阻滯了淚地流出,這只黃茸茸的小生命,一下就會將眼內的淚催湧出來,悲傷的淚也轉瞬間即變成幸福的淚水了…… 整個故事有多次暴力表現,形式各異,但卻對那個時代的暴力體現的較為充分。場景一:姐姐因騎車拖傘的創意壯舉,被家人們視為精神不正常而強行注射葯物。暴力場面不現,只聽到抵抗和強制的聲音,與外屋兄弟的茫然的靜的畫面形成對比。場景二:哥哥因累而不想再掙「朋友」的煙時,得到了「朋友」在面垛後的非常隱諱的暴力。當觀眾看到這種「友情」時,是不會感到無所謂的,當看到後來的借錢時,也一定會感到痛快的。場景三:姐姐因隨意的親情寄託而受到暴打,以「同志們」的靜默為主景定格,暴力在畫外兇殘地進行,甚至將這個倔強的弱者拋入冷漠的、死寂的主畫面,又被拽回。畫內與畫外,殘暴與冷漠,劇烈的畫外音和懵靜的畫內景,這些對比以及相互的沖擊都對這一暴力場景起到了強烈的渲染,讓觀眾在顫栗的同時,幾乎要喊出來:「幫幫她!」。這些同志,就是大眾的化身,她們沒有辨別力,她們不知道什麼是應該和不該,她們似乎只有漠然視之而無它法,或許還有些無奈……場景四:校園群毆哥哥,這是唯一直接的、記錄式的展現暴力。一種「流氓「輿論竟可使眾多的、幼稚的強悍,集體地,用真正流氓方式地傷害著一個那麼原始的自然。似乎能看到某種極端地延續,那些低級沖動的「勇士們」喊出的只是「打流氓」而非打倒什麼……做為手足,也可以僅僅為了與這種愚昧的輿論劃清界限,使人性扭曲,良心泯滅,無情而殘忍地刺向了只是頭腦不健全的哥哥。他要表現什麼?他要得到什麼?只有那個年代能給出答案。無知、盲從、無制的暴力和那聲自然人性的哀號……還有一個無場景卻有結果的當時常見的暴力方式,安排得也很巧妙,就是為兄報仇一場。影片在細節處理上也運用了大量的攝影藝術手法,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做為優秀攝影師出身的顧長衛的藝術表現力。場景一:女兒把孩子摔了,母親在受著家長的指責。畫面中的暗部從寬,通過平移使角度變化漸窄……直到聚焦到幾乎看不到身影的母親。大片的明亮,不合諧地壓迫著狹窄的陰暗,喻示著社會、家庭對這位主婦的擠壓。開場即告訴人們了這位堅韌女性的承重。場景二:招新兵走時,躊躇滿志的青年軍官對著一面陰暗的、模糊的鏡子敬禮。鏡頭則採用漸進式,似乎從現實進入了未來,對後來的結果已做出了某種喻示。場景三:小王騎車娶走了姐姐,鏡頭採用原地轉角度,將兩人從很寬的街景拐進了一條窄巷,然後又轉回寬景的.悵然目送的家人,非常巧妙地暗示了這場婚姻的過程和結果。場景四:哥哥兩口收工回家,兩人從幾乎沒有一絲光的黑暗街道中走出,鏡頭採用平移式,慢慢地走進了僅有路燈光的另一條街道,朦朧地喻示了他們的生活將越走越好。從表演方面最到位的一場應是姐姐見到了久違的初愛,這種初愛維系著多年心靈深處的愛之幻想,這種幻夢破滅了。這個當年天之驕子的男人竟然不記得她;這個當年也曾含情的男人竟然娶了那麼心機、勢力的小婦人;這個當年英武絕倫的男人竟然變成了「吃貨」。這種幻滅,使她只能維持短暫的心理承受,竟然等不到夜晚,等不到自己,在鮮紅的西紅柿映襯中極致地釋放,這種釋放是將心靈深處的魔障放逐。那片鮮紅也預示著新的、真實的情感會很快填補這顆現已空寂的心。片中的一個小角色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胖姑娘的姐姐,她把那種小人物的智謀演繹得較為到位,她不僅成功地使妹妹當上了傘兵,後來還嫁給了那位帥氣的軍官,從她身上竟然能讓人聯想到《紅樓夢》中的花襲人。可是不管多麼優秀的男人和這樣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其結果也實在是難料。能夠引起思考的富有想像力的標題式結尾,定格在了一對美麗的孔雀,還是按敘事順序。姐姐一家新的生活開始了,帶有涉外婚姻暗喻的丈夫背著像她一樣繼續的女兒,看到孔雀不為她們開屏時,孩子天真地直白:「我們的孔雀都是假的。」哥哥倆口,儼然一副暴富們的「尊容」,他們的理念也還是停留在了:「咱買個動物園回家,天天看。」的可悲境界。弟弟一家,主題突出在了深睡的孩子上。一個天真的孩子,在動物園,在美麗的孔雀前,卻在沉睡。人們在縱欲自己的同時是否也該想想未來,他們也只能:「跟著走……」了。影片最後的那句希望之語:「父親死的那天,離農歷立春就差幾天!」。那種僵化、頑固和愚昧走了,萬物復甦的春天不遠了。可是今天,明媚的春光也將逝去,生機勃勃的盛夏也已臨近。我們去澆灌和施肥的同時,另一項重要的、耗力的、生效的工作就是鋤雜草了。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收獲豐碩的、和諧的果實。大眾在歡迎弘揚先進文化,歌頌時代主旋律的同時,也在盼望著批判現實主義弊端的精品。如果說,這部影片有什麼瑕疵的話,我個人認為,小樹林那場為追求、為夢想、為創意而無知和倔強的獻身,安排得略顯牽強。一部優秀的電影,應有較強的藝術性,它的畫面能使觀眾產生豐富的想像力,強烈的震撼力,還有美感。它的故事,可以是大歷史、大事實、大虛構,但這部作品的難得之處就在於,用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最朴實的百姓的經歷,能如此真實地、有思想地、藝術地,甚至是震撼地回現了那個時代。這部作品必將成為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一,它不可能過時,它不光能使曾經歷過的人們引起回憶,它還更能引發現代人的一些思考。現在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好多了,如果發現孩子接觸那種裸畫時,雖不會用那種愚昧的、無力的野蠻趕走自己的孩子,但也一定會如臨大敵的。多少早戀孩子的家長們用著比片中父親高明不了多少的方式在阻撓著,防範著。現實中又有多少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正在用片中哥哥的方式得意地消費,這種價值觀,現正在被無意中地、非批判地,甚至推崇地廣泛傳播著,它會產生什麼後果呢?片中的一個長時間定格場景:弟弟用一個年輕人所有的,或者說是僅剩的銳氣在和一老頭兒爭悔棋,那副站不直的身軀,看上去就像幾根朽木支撐著的確實還年輕的肉體。一個年輕人沒有激情並沒有什麼,這只能使他緩進;一個年輕人隨天應候、碌碌無為也不可怕,它只能使人止步不前。最可怕的是一個年輕生命的頹廢,這種頹廢可以使一個個體消退,甚至消亡。當一個民族,這種人多了,會有什麼後果呢?現實中的年輕人已經有多少類似於他的思想和行為呢?藝術家的作品是定式,而觀眾的欣賞卻迥然,此或為其一。 http://www.96990.com/blog/Topic/200711/23/49182.html
6. 孔雀是什麼類型的電影
確實是難得的好電影,沒看的話看看吧,張靜初那叫一個漂亮,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7. 你覺得顧長衛的電影《孔雀》如何
《孔雀》其實不是一部單獨的電影,應該是某類電影,不是說它創造了某個類,而是說它歸屬於某個類。這類電影有個幾乎固化的流程:有那麼幾個青春年少或人到中年的主人公,他們的家庭剛好溫飽並不小康,生活地域多是小城市,或者大城市的邊緣地區或老城區。
8. 電影《孔雀》告訴我們什麼
9. 孔雀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講了什麼內容
《孔雀》是一部由顧長衛執導,張靜初、呂聿來、馮瓅、馮礫主演的劇情片,於2005年2月18日上映。
影片講述了生活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陽的一個五口之家的故事
劇情簡介
一家五口,姐姐20出頭,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種清教徒似的氣質,但內心剛烈執拗,可以為了夢想狠得下任何心;哥哥二十三四歲,小時得病落下輕微腦疾,但以為他笨的人,往往還不如他心底里透著明白;弟弟十七八歲,敏感、憂郁,內心過於豐富,以至於人累得有些慵懶,這樣的孩子,未來捉摸不定
10. 求電影《孔雀》的解析
影片描寫了七十年代末,河南一個城鎮普通家庭的故事。樸素的人物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片斷的情節,對於經過那個時代的人們看來都似曾經歷或參與。那灰藍的主色調,讓人們感受到並不久遠的時空和不願多回憶的微痛。
敘事過程並沒有準確的時間,但卻非常巧妙的採用當時在社會上較為流行的音樂和電影來隱述時間,如蘇聯音樂、《賣花姑娘》主題曲和電影《追捕》的畫面等,而這些普通百姓當時所能接受到的熟之能詳的文化經典,使觀眾一下子能將時間定格在了某一天,真實感和認同感猶然而生。
影片的前部有一騎車拉傘的優美畫面,這既表現了女主人公對理想執著,甚至略有偏執的追求,同時也體現了少女豐富的想像力。快樂的表情,疾馳的速度,滿展的傘,觀眾彷彿看到了一隻開屏的孔雀在追逐……
中間有一個在那個年代很多家庭都發生過的打煤磚場景,長時間的定格。一家人,頂著烈日,緊張地忙碌著……一場突來的暴雨,自己的勞動成果要泡湯了。他們用盡可能的方式在挽救,母親兩次所能找到的塑料布僅能遮蓋住很小的一片,他們無助地站在屋檐下。
這時,母親又沖出來,盡力地挽救和女兒因極度失望地放棄形成對角線,希望和失望,母親和女兒,呆視與滑倒……都在煤磚化成污水的大背景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預示著人們在大自然面前的嬴弱,在大的社會環境壓力下的無助,充滿希望的能挽救什麼?失望放棄的又能失去什麼?另一條對角線,似乎只能默默地注視、等待……
和解是本劇最讓人感到仁愛、欣慰、新生的場景。平實而又浪漫,當那隻鞋盒放在桌上時,觀眾都會想:是什麼?那隻幼小的生命站起並展翅的陽光畫面和剛才大鵝死前的陰霾畫面所形成的對比,使觀眾從剛剛還緊揪的心情一下就得到了歡欣的、重生似的舒放。假如由於悲哀使眼裡產生了淚,優美的掙扎身姿和哀婉的音樂阻滯了淚地流出,這只黃茸茸的小生命,一下就會將眼內的淚催湧出來,悲傷的淚也轉瞬間即變成幸福的淚水了……
(10)孔雀是一部好電影嗎擴展閱讀:
《孔雀》以三段式的結構講述了兄妹三人的故事,看來卻猶如一個人的一生。
導演顧長衛以其細膩豐富的鏡語展示了生命的一個個瞬間,它們確實是與我們現在的生命有著時空之隔,但細細讀來,卻又依稀感到與我們自身生命產生了微妙的聯結,而且這種微妙在不停地氤氳。
可以說這是以一部以描述心理見長的影片。其對影片中人物心理的解析有著深刻的時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