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丁丁歷險記》85%是動畫 電影還要真人演員嗎
今年,這種新的電影技術已經日臻成熟,並且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一大批披著3D皮的影片濫竽充數後,好萊塢貢獻了幾部值得一看的佳作。尤其是演員的表情和肢體動作的捕捉技術,終於讓3D在今年有了非常不一樣的變化。 說到動作表情捕捉,不得不提到詹姆斯·卡梅隆。不知當年有多少人看到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黑人女星佐伊·索爾達娜,曾經發出過「她竟然是《阿凡達》女主角」的驚嘆。 到目前為止,常用的運動捕捉技術從原理上就多達機械式、聲學式、電磁式和光學式四種。也正是從《阿凡達》開始,人們才真正開始擔心電影會不會有「不再需要真人演員表演」的一天到來。 而《丁丁歷險記》將「動作表情捕捉」這一技術進行了一次「完美升級」。「動作表情捕捉+3DCG」的全新電影拍攝技術,被人們視為繼「3D」技術之後,電影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導演斯皮爾伯格和製片人彼得·傑克遜借用卡梅隆的虛擬環境系統,完成了真人電影難以企及的電影效果,讓丁丁的歷險彷彿發生在真實世界。 《阿凡達》40%的畫面由真實場景拍攝,60%由電腦動畫製作而成。《丁丁歷險記》則有85%是動畫,只有15%是來源於真人的表演。盡管如此,《丁丁歷險記》里的每個角色,都由真人通過動作捕捉技術進行演出和配音。 技術消滅演員?帶著感應器的表演是否還可以稱之為「表演」?好萊塢大腕們會失業?對於這些棘手的問題,斯皮爾伯格說,「在虛擬片場里的表演,當然可以稱之為表演」。傑克遜則認為,使用動作表情捕捉技術,只是想證明用虛擬場景反映一個真實的世界究竟有多大難度。塑造一個「丁丁」絕不是炫耀技術,更不是像有些電影那樣拿「動作捕捉技術」當成票房的噱頭。 隨同這一技術一同被人所熟知的,是「好萊塢表演捕捉第一人」安迪·瑟金斯。 《猩球崛起》里的猩猩凱撒,讓人類從「世界唯我獨尊」的美夢中徹底驚醒。 安迪所要做的是穿上布滿光學反射點的動作捕捉服,成為片場上的一員。這是一個復雜繁瑣的過程。 首先安迪要與飾演對手戲的演員演一遍,然後他單獨再到攝影棚里,穿上特製的服裝,對著空氣重復剛才的表演,這一遍用於收集動作捕捉數據。當導演和攝影師在片場拍攝的同時,技術人員收到安迪的表演數據,並根據他的動作、聲線和面部特徵來製作凱撒。同時又要考慮到鏡頭所有的光線和場景構成。在漫長的運算後,CG動作完成,被重新安放到第一遍所拍攝的鏡頭中,替代安迪本人的形象。 」(陸芳 裘晟佳)
② 求丁丁歷險記演員表,丁丁歷險記女主角丁丁歷險記男主角是誰
據我一個穿越回來的哥們講,丁丁在明年奧斯卡除了拿下最佳動畫,還有最佳攝影的提名,動作捕捉專業戶安迪瑟金斯憑借猩猩凱撒和阿道克船長雙提最佳男配。我問沒有劇本獎啊?他說你腦子進水了,評委伯伯連奪寶奇兵的台詞都會默啦!
③ 丁丁歷險記不是說讓托馬斯桑斯特來演的嗎怎麼換人了呢
傑米·貝爾(Jamie Bell)將頂替英國17歲演員托馬斯·桑斯特(Thomas Sangster)出演「丁丁」一角,後者因為個人檔期沖突及去年秋季本片的遲拍(金融危機、片方分家)而最終辭演
Jamie 也很可愛啊=v=
④ 丁丁歷險記簡介50字
講述了一個名叫丁丁的年輕記者和他忠實的搭檔——小狗米盧,以及他的夥伴們——阿道克船長、向日葵教授、偵探杜邦兄弟一起周遊世界各地,懲惡揚善,歷險探奇的精彩故事。
《丁丁》的漫畫故事以冒險為主,輔以科學幻想的內容,內容幽默,同時倡導反戰、和平和人道主義思想,在西方國家非常著名。故事的靈感來自於丹麥作家和演員帕勒·哈爾德的環球旅行經歷,當時年僅15歲的他44天環遊了世界。
《丁丁歷險記》有多種翻譯版本和衍生作品。舊譯「天天歷險記」,又名:亭亭歷險記。《丁丁歷險記》自1929年1月10日起在比利時報紙上開始雙周連載。《丁丁歷險記》的漫畫故事以探險發現為主,輔以科學幻想的內容,同時倡導反戰、和平和人道主義思想。在全世界都非常著名。
世界經典連環畫《丁丁歷險記》在誕生整整90周年之際,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推出《丁丁歷險記》中文精裝版新書,包括《藍蓮花》《獨角獸號的秘密》《奔向月球》等8冊暢銷經典讀本。
該作品問世以來,備受全世界人們的喜愛,先後被翻譯成70多種文字,全球銷量超過3億冊,遍及世界各大洲。
⑤ 丁丁歷險記的內容簡介
該系列第一次出現在法國在一月10日1929小vingtiè我,一個青年的補充,比利時報紙Le vingtiè我司èCLE。該系列的成功看連載條刊登在比利時的主要報紙Le Soir紡成一個成功的新雜志。1950,HERGé創建工作室HERGé,產生二十四丁丁專輯標准系列。丁丁歷險記已被改編為廣播,電視,戲劇,電影。
該系列是集基本上是一個現實的[ 3 ]在第二十世紀。它的主人公是丁丁,一個年輕的比利時記者。他忠實的狐狸梗狗雪一直輔助他完成任務(米盧在原來的法文版)。後來,在鑄造流行增加包括傲慢和憤世嫉俗的阿道克船長,高度智能化的但聽障教授微積分(法語:Professeur石蕊),和其他支持的角色,如無能的偵探湯姆森和湯普森(法語:杜邦和杜龐)和歌劇女主角比安卡卡斯塔菲爾。
註:本詞條中的譯名均以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翻譯版本為准,如存在翻譯歧義或多義另行標出。
《丁丁》的漫畫故事以冒險為主,輔以科學幻想的內容,內容幽默,同時倡導反戰、和平和人道主義思想,在西方國家非常著名。故事的靈感來自於丹麥作家和演員帕勒·哈爾德的環球旅行經歷,當時年僅15歲的他44天環遊了世界。
《黑島》在1960年代曾經重新繪制。根據埃爾熱的授權,法國在60年代曾經拍攝過兩部獨立於漫畫之外的電影《丁丁和金羊毛》及《丁丁和藍橘》,並結集出版。埃爾熱工作室在70年代曾經創作過《丁丁在鯊魚湖》。埃爾熱去世後,根據他的遺願,《丁丁》系列不再創作後續漫畫。
《丁丁》的故事雖然已成為百年歷史,但時到今天仍然擁有相當的愛好者和紀念者,在歐洲,其系列漫畫仍在不斷重版之中。
⑥ 移動迷宮的紐特是誰扮演的
移動迷宮的紐特(Newt)是托馬斯·桑斯特扮演的。
影片內容改編自詹姆斯·達什納撰寫的同名反烏托邦科幻小說三部曲的第一本,講述男孩托馬斯醒來時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巨石組成的巨大迷宮中,他只記得自己的名字,和他一樣在這個迷宮中的還有一些同樣不記得自己是怎麼到這里的孩子,每天早晨迷宮的大門會被打開,而到了晚上就會關閉。每個月就會有一個新的男孩到來,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托馬斯之後來的卻是個女孩,她帶來了令人驚訝的訊息:只有托馬斯才能帶領大家走出迷宮,而前提是托馬斯必須首先解開埋藏在他記憶深處的黑暗秘密。
影片定於2014年9月19日在美國上映,2014年10月2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⑦ 丁丁歷險記的作者(生日、出生地和第一部正式丁丁作品名)
1/作者名字:「埃爾熱」
上文基本是對的。但,補充:喬治雷米GeorgesP.Remi比較沒人知道。在所有《丁丁歷險記》書上或是相關產品看到的作者名字都是他的筆名"Hergé",中文譯作「埃爾熱」。(Herge在法文里讀如「RG」,也就是他本名縮寫GR的倒置。)
2/出生地: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個叫「依特比克」的地方)。
3/第一部作品:《丁丁在蘇聯》
⑧ 丁丁的《丁丁歷險記》主人公
丁丁是一名年輕的記者,但他從不做記者做的事情,他更像一個偵探。勇敢、善良,不懼怕任何人和任何勢力,和平和正義的象徵。丁丁從來都是坐不住的,在非洲,在美洲,在印度,在中國西藏、上海,都留下了丁丁的腳印。甚至他成為了在月球上探險的第一人。
《丁丁歷險記》大事件
1.1907年5月22日,喬治·雷米出生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2.1924年,喬治·雷米開始使用埃爾熱(Herge)這個筆名。
3.1926年,埃爾熱首次在雜志《比利時童子軍》上創造了《冒失鬼巡邏隊長托托爾》。(Totor,Leader of the Cockchafer Patrol),這就是丁丁的前身。
4.1928年,埃爾熱給《冒》的故事增加了一條叫白雪(法語譯成Milow也就是米盧)的小狗。它是丁丁的好夥伴。
5.1929年1月10日,丁丁和白雪在兒童讀物《小20世紀報》(Le Petit vingtieme)上誕生。
6.1930年,埃爾熱創造了Quick和Flupke兩個布魯塞爾壞蛋.他們在Le Petit vintieme上以獨立的小故事形式出現.出版丁丁第一集<記者丁丁在剛果>。
7.1934年,比利時的Casterman出版社成為《丁丁歷險記》的出版局。同年,埃爾熱與中國留學生張充仁遇見,促成他創作生涯的關鍵性轉折。埃爾熱開始重視故事主線的重要性和真實背景的必要性。他開始認真對待丁丁的創作,而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游戲。
8.1939年,因埃爾熱的作品《藍蓮花》產生的深遠意義,作為《丁丁歷險記》的創造者受到宋美齡的邀請,但即將到來的歐洲戰爭使之不能成行。
9.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比利時,Le Vingtieme siecle報和Le Petit vingtieme報停辦。《黑金之國》的創作擱淺,中止了八年。
10.1942年,Casterman出版社決定將《丁丁歷險記》以全彩色(62頁)印刷出版發行。
11.1946年,《丁丁歷險記》雜志第一期在比利時出版,這是一份由Raymond Leblanc的反對派為年輕人創辦的。
12.1953年,《月球探險》中的丁丁「登上月球」,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早了16年。
13.1960年,丁丁真人版電影登上銀幕。比利時年青演員Talbot在《丁丁和金羊毛》中飾演丁丁。1964年這名演員在影片《丁丁和藍桔子》中再度出演丁丁。埃爾熱發現了這種現代藝術形式,這給他帶來了新的創作熱情的源泉。
14.1969年,布魯塞爾的Belvision工作室根據《太陽的囚徒》創作了同名卡通片。
15.1973年,Casterman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卷埃爾熱全集。由此《丁丁在蘇聯》在絕跡40多年後再度問世。
16.1976年,紀錄片《丁丁》出現在屏幕上。此片主要圍繞丁丁和他的創作者。同年9月29日,一尊丁丁和白雪的銅像在布魯塞爾落成。
17.1982年,為了慶祝埃爾熱75歲生日,比利時天文協會將一顆新發現的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埃爾熱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中間。
18.1983年3月,埃爾熱與世長辭,共創作《丁丁歷險記》25部。
19.1986年,《丁丁和阿爾發藝術》(《丁丁和字母藝術》)出版。這是《丁丁歷險記》的最後一部未完作品。
20.1988年,《丁丁歷險記》黑白連環畫在中國銷售量達到300萬冊。
21.2001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丁丁歷險記》22冊彩色版全書,採用國際標準的16開大開本。
22.2004年1月10日,是「丁丁」75歲誕辰。比利時將丁丁形象鑄成一枚面值10歐元紀念銀幣,並作為新版的歐元硬幣流通使用。
23.2004年1月份,《丁丁歷險記》系列動畫片首次在中央電視台青少頻道播出。
2004年4月,鴻運視聽製作有限公司計劃推出該部動畫片的音像製品在全國同步發行。
2004年1月10日,風靡世界的系列漫畫《丁丁歷險記》的主角丁丁75歲了!
一個有著非常中國化名字的漫畫系列———《丁丁歷險記》,在網上、在書店留住了更多成年人的目光,它就像一個書箱,打開它們,觸及那些陳舊的書頁和記憶中一幅幅畫面,彷彿打開了我們對童年的隱約回憶、年輕時代的瘋狂痴迷及對未來的憧憬與幻想,一切都歷歷在目,讓我們感慨不已。憑借對那個時代發生的大事的濃厚興趣,埃爾熱將歷史時間和虛構情節巧妙結合。通過他的明快的繪畫藝術和清晰的敘述能力,埃爾熱為歐洲的漫畫奪得了極高的榮譽。
⑨ 移動迷宮紐特扮演者
移動迷宮的紐特(Newt)是托馬斯·桑斯特扮演的。
紐特:「林間空地」中的50個男孩之一,也是副指揮,是托馬斯的好朋友,是第二個被送來迷宮的人,負責保護林間空地的土地與作物 。
托馬斯·桑斯特(Thomas Sangster),1990年5月16日出生於倫敦,英國演員。
2003年的《真愛至上》是他第一部在大銀幕上上映的作品,並最終憑借連姆·尼森繼子的角色一舉成名,還獲得了金衛星獎的年輕男演員獎提名。
2008年3月,17歲的托馬斯·桑斯特確定在動作捕捉電影《丁丁歷險記》中扮演主人公「丁丁」 。
2009年,托馬斯在約翰·列儂的傳記片《無處的男孩》中扮演保羅·麥卡特尼 。
2013年1月,他在《權力的游戲》第三季中亮相,飾演玖健·黎德。
2014年,托馬斯·桑斯特參演的科幻冒險電影《移動迷宮》在美國上映。
⑩ 1,丁丁歷險記的丁丁是哪國人
1丁丁------全名丁丁. 熱內艾爾,比利時籍,生於1929年1月19日,巴黎。 職業:記者,職業撰稿人,冒險家;J
2作者埃爾熱生平簡介憑借對那個時代發生的大事的濃厚興趣,埃爾熱將歷史時間和虛構情節巧妙結合。通過他的明快的繪畫藝術和清晰的敘述能力,埃爾熱為歐洲的漫畫奪得了極高的榮譽。
1907年5月22日,GeorgesRemi在比利時的布魯賽爾出生。
1920年,年輕的Georges在布魯賽爾的聖邦尼菲斯學校開始學業。
1921年,埃爾熱在高中參加了童子軍,在那裡他獲得綽號:「好奇的狐狸」。他的第一部繪畫作品出現童子軍學校雜志Jamaisassez上。並於1923年開始連載在月刊比利時童子軍上。
1924年,GeorgesRemi開始使用Herge這個筆名。Herge的發音和他的名字的開頭字母RG的法語發音相同。
1925年,埃爾熱畢業,在LeVingtiemesiecle報紙的訂閱部作工人。
1926年,埃爾熱在雜志比利時童子軍上創造樂Totor,LeaderoftheCockchaferPatrol《冒失鬼巡邏隊長托托爾》,這是丁丁的前身。
1927年,埃爾熱服兵役。
1928年,埃爾熱回到布魯賽爾,他別任命為LeVintiemesiecle報紙的兒童增刊LePetitvingtieme的主編。11月1日創刊號發行。
1929年1月10日,丁丁和白雪在兒童讀物LePetitvingtieme上誕生.
1930年,埃爾熱創造了Quick和Flupke兩個布魯塞爾壞蛋.他們在LePetitvintieme上以獨立的小故事形
式出現.出版丁丁第一集《記者丁丁在蘇聯》.
1932年,埃爾熱與LeVingtiemesiecle的主編的秘書GermaineKieckens結婚。
1934年,比利時Tournai的Casterman出版社成為《丁丁歷險記》的出版商.遇見中國學生張仲仁,促成埃爾熱創作生涯的關鍵轉折.
埃爾熱開始重視故事主線的重要性和真實背景的必要性.他開始認真對待丁丁的創作,而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游戲.
1935年,埃爾熱為發文周刊Coeursvaillants創造出一些新的人物:Jo,Zette,和Jocko.將出版5本.
1939年,因埃爾熱創作的《藍蓮花》產生的深遠意義,《丁丁》的創作者受到蔣介石夫人的邀請.但即將到來的歐洲戰爭使之不能成行.
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比利時,LeVingtiemesiecle報和LePetitvingtieme報停辦.《在黑金之國》的創作擱淺,中止了八年.
1942年,Casterman出版社決定從那時起將《丁丁》以全色(64頁)印刷出版發行,並要求埃爾熱將以前的版本改成彩色以使全套統一.
1944年9月3日,比利時解放,《丁丁歷險記》的出版發行被終止.有人認為埃爾熱在德佔時期還在由德國控制的報紙上發表作品,是與德國合作.
1945年,埃爾熱繼續他的緊張創作.根據新的方針,它們將逐一被出版.
1946年9月26日,《丁丁》雜志第一期出版.這是一份由RaymondLeblanc的反對派為年輕人創辦的.
1950年,埃爾熱完成《月球探險》後意識到:就象歷史事實和細節的精確的重要性一樣,創作中應技術指數的精確性同樣重要.為此,他招募了一些合作者並建立了埃爾熱工作室.
1955年,丁丁的故事越來越成功,其受歡迎程度引起了廣告商的興趣.同時,埃爾熱發展出名叫chromos的合集,讓丁丁在其中成為一個不同知識領域的發言人.
1958年,盡管身體健康狀況不妥,《神秘的雪人》完成.
1960年,丁丁登上銀幕.比利時年青演員Talbot在《丁丁和神秘的金羊毛》中飾演丁丁.1964年這名演員在影片《丁丁和藍桔》中再度出演丁丁.埃爾熱發現了這種現代藝術形式,這給他帶來了新的創作熱情的源泉.同年,他和妻子離婚.
1969年,布魯塞爾的Belvision工作室根據《太陽的囚徒》創作了同名卡通片.
1971年,埃爾熱第一次出訪美國,遇到了一些美國土著
1973年,Casterman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卷埃爾熱全集.由此《丁丁在蘇聯》在絕跡40多年後再度問世.在35年後再度受到官方邀請後,埃爾熱出訪台灣.
1976年,紀錄片《丁丁》出現在屏幕上.此片主要圍繞丁丁和他的創作者.同年9月29日,一尊丁丁和白雪的銅像在布魯塞爾落成.
1979年,美國的現代藝術之王AndyWarhol為埃爾熱創作了一系列四幅畫像.到處都在慶祝丁丁的生日.這位埃爾熱本人最滿意的英雄的50歲慶典相當隆重.比利時郵政局為此發行了郵票,同樣丁丁博物館等都舉行了慶祝活動.
1981年,埃爾熱和張仲仁再度重逢了.張仲仁就是在45年前給予埃爾熱《藍蓮花》創作靈感的中國朋友.
1982年,為了慶祝埃爾熱的75歲生日,比利時天文協會將一顆新發現的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埃爾熱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中間.
1983年3月,埃爾熱逝世.
1986年,《丁丁和阿爾發藝術》出版.這是《丁丁歷險記》的最後一部未完作品.
1987年,根據埃爾熱的遺願,丁丁沒有讓別的漫畫家接手.他的妻字決定用埃爾熱基金來取代仍然存在的埃爾熱工作室.
1988年,在布魯塞爾地鐵站,450.6英尺高的壁畫落成:畫像是根據埃爾熱的手稿而創作的《丁丁歷險記》中的所有角色.《丁丁》雜志停辦.
1989年,在法國Angouleme國家喜劇和繪畫中心,一尊埃爾熱的半身像落成,張仲仁參加.埃爾熱基金舉行了一個名為『丁丁60年歷險『的展覽會.在布魯塞爾創立後將作環球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