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完《無問西東》這部電影有什麼感受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電影《無問西東》是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獻禮片, 電影名出自清華大學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靜坐聽雨無畏,無問西東求真,我想,我們亦應該如此。
《無問西東》講述了四代人,四個故事,穿越了一個世紀相互呼應,闡述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時代不同,青春卻殊途同歸。
⑵ 《無問西東》這部電影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
在我看來,《無問西東》是一部會使自我意識覺醒的電影,能夠靜下心讓自己來有所思,思考自我,思考本心,足以撫慰陰霾下的心靈,雖談不上震撼,但能起到讓人思考自我的第一步,尤為珍貴!那個時代的一幅幅畫面、青年們一顆顆赤誠的心,讓無數觀眾熱淚盈眶。
看完《無問西東》這部電影,給我最深的感觸就是「真實」二字。「真實」是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礎上,正如電影中所說,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你就是你自己,你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想要什麼、在做什麼,不會因為世俗的力量而干擾自己前行的腳步與內心的平靜。只有自己的內心沒有雜念和疑問,才能堅定的勇往直前。
⑶ 《飛鳥集》與泰戈爾
雖然泰戈爾是上個世紀早期的人物,但有關於他留下的印記,從現在的很多地方和渠道中都能夠尋覓出來。朴樹的專輯《生如夏花》,即是來自於泰戈爾的詩句: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英文也很唯美,忍不住貼上來了)。這句話即來自於他的詩集《飛鳥集》。此外,在前些年的電影《無問西東》之中,也出現了有關泰戈爾的情節。在影片中,泰戈爾在清華演講時,讓學生們去思考「留給這個世紀的禮物」是什麼。他的演講,以及周圍的當時代的文學大拿們(梁啟超,梁思成,王國維,林徽因,徐志摩等)的自信與篤定,讓主人公吳嶺瀾重新思考自己的心之所向,從而下定決心去追隨自己熱愛的文科。
話題扯遠了。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文豪泰戈爾看似離我們遙遠,但生活中還是能不時地尋覓到他所帶來的影響。在他的諸多作品中,《飛鳥集》是相對流傳比較廣的。《飛鳥集》是一部短詩集,一共315首,有些詩只有幾句話,而且朗朗上口,更增加了其傳播度。不過,分析詩歌與詩集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況且我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愛好者。所以,我也只能就我目前讀到的包括《飛鳥集》在內的詩歌,談一談我的看法。
我在前些時間,由於某些需要,學習了python方面的相關知識。其中,有一塊內容是關於詞雲(wordcloud)的調用與使用。後來突發奇想,在網上找到了txt的英文版飛鳥集版本,試著用python的十行左右的詞雲程序,對《飛鳥集》的詞頻進行統計,生成了如下的圖像:
這種方法讓我感到很新鮮,也很有趣。當然,分析起來也能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結論。圖片中,字型大小越大的單詞在文本中出現的頻率越多,而且詞雲程序已經把a, the這些常用冠詞給去掉了。所以,可以看到,在圖片中最大的幾個單詞是 world(世界), love(愛), heart(心), thy(你的), flower(花), life(生命), earth(大地, 土地), let(讓我們) 等等。可以說,315首詩中,幾乎絕大部分,都會出現至少一個剛才所提到的單詞。比如「生如夏花」那句詩,就提到了let, life和flower。
從這些詞來進行分析,我們可以試著摸索出《飛鳥集》以及泰戈爾詩歌的一些特點。 首先,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歌頌了很多有關世界和大自然的種種景緻與現象,這其中就包括「世界」一詞本身。有的詩句就直接以「世界」一詞作為主語或是歌頌的對象。與此同時,自然界的種種現象,也成為了泰戈爾的靈感來源。自然界中的白天與黑夜,天空與大地,風、雨、雲等,都成為了他寄託情感的對象。其次,人本身以及與人有關的種種意象與情感,也構成了他筆下的詩句。泰戈爾歌頌來自於人的愛,其中包括母親對孩子悉心呵護的愛,跨越輪回的戀人之間的愛,也對人的內心、喜悅、悲傷和靜默等情感進行了描述。
此外,也可以注意到像 thy 和 let (即「你的」和「讓我們」)這樣的第一第二人稱表達方式,也有著比較高的頻率。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來,相比於置身物外,以旁人的角度來進行描述,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更願意直接參與到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與讀者進行溝通。"thy"即為古英語中的"your",通過用這個詞,泰戈爾直接向我們讀者提問,讓我們跟隨著他的脈絡去思考、去感受世界。而"let"一詞,更表現出了在《飛鳥集》中,泰戈爾不希望我們把他看作是一位存在於上個世紀的遙不可及的人物,而是希望我們把他看作與我們同行的一位夥伴、一位朋友,共同感受這個世界的悲與喜,共同去體會它的美侖美奐,去探索它的奧秘。
這樣下來,《飛鳥集》以及其他泰戈爾的作品,都充滿了唯美的氣息,而且語氣也非常親切。所以,很多地方也以小清新來形容他的風格。那麼,他的風格,真的只是小清新嗎?直接從《飛鳥集》中的大多數詩來看,這么形容也確實可以。因為《飛鳥集》每首詩的篇幅較短,所以多以寄託意象,歌頌情感為主。這樣的篇幅長度和主題,確實也難以把具有議論和論述特徵的語言給加進去。我記得在我第一次讀《飛鳥集》的時候,我正處於情緒的一個低谷。當時,每每休憩下來,閱讀其中的幾句詩句,並選擇性地抄寫下來時,內心就像品嘗到了甘露一樣甜蜜。不過,暫時退出文檔後(當時讀的是電子版的),沒過一會兒,這種如甘露般甜蜜的感覺就慢慢地消失了,由這些詩句所治癒的情緒又慢慢地回到了原先的狀態。這樣的循環一直持續著,直到我把《飛鳥集》給翻閱完。最後慢慢從情緒低谷中走出來,靠的還是學業上的調整,而並不單是這些詩句。
那個時候,用英文來講,我有些感覺泰戈爾的詩不夠resilient,也就是比較清新、唯美,但不夠堅韌,不足以讓我通過它們來更好地面對生活上潛在的困難與打擊。
不過那個時候我所了解的主要就是《飛鳥集》一部。那現在呢?實話實說,泰戈爾的詩歌實在是太多了,我後來了解的也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雖然後來購買了紙質版的選集,但不再像最初看《飛鳥集》那般一首一首地進行翻閱了,而且那些留下了印象的詩,現在回想起來,也記不得是源自於哪一部詩集了。
不過有幾首詩留下的印象,到現在還留存在我的腦海之中。比如這首:
這是《園丁集》中的一首詩。首先可以看到,像「世界」、「陽光」、「夜」、「心」、「天空」以及「死亡」這些在《飛鳥集》中經常出現的詞彙,在這首詩中也同樣得以出現。而且,這首詩也是以「我」和「你」這樣的第一第二人稱進行描述的。這些也進一步說明了之前用詞雲分析出來的結果,比較准確地捕捉到了泰戈爾的詩歌風格。其次,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首詩也反應出來了泰戈爾所歌頌的財富觀。前兩句詩,運用了大量美侖美奐的比喻和擬人。後面兩句話鋒一轉,表明出擁有再多的金錢與財富,若是沒有這樣的對美的感知,那它們的作用也有限,終將隨著生命的消失而離去,「碎成塵土」。相比於《飛鳥集》中的短詩,這首詩的篇幅要稍長一些,也明顯地表達出了泰戈爾對精神財富和「對美的感知」的青睞。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首詩與《飛鳥集》中的詩歌相比,其不同之處在於泰戈爾直接給出了他的觀點,也可以說是向我們讀者提供了建議,而不單單是對景象進行描繪。所以,我們依舊能從這首詩里感受到唯美的風格,但它比《飛鳥集》所表達的內容更擴大了一步。
還有另外一首:
這首詩來自於《渡》。說實話,第一次看到這首詩的時候,確實有些讓我感到震撼。這首詩是以一種反否定的角度來描述的,連續四句以「也不是已經毀了完了」來結尾,表明出即使前面的種種理想與願望沒有實現,我們的生命也不是從此就變得黯淡無光了,我們還依舊要前行。在我看來,這首詩一改《飛鳥集》中一以貫之的「小清新」和唯美風格,雖然文辭依舊優美,但更多了一層堅韌的力量,變得足夠resilient了。
如此看來,把泰戈爾僅描繪成是「那個時代的小清新」是不大准確的。對他的作品接觸的越多,就越能發現他作品風格的廣泛。《飛鳥集》是一種風格,《新月集》是另一種風格,而他的獲諾貝爾文學獎之作《吉檀迦利》又是另外一種不同的風格。詞頻統計確實撲捉到了泰戈爾的行文特點,他的詩歌也確實可以用唯美主義和理想主義來大致上概括。但不同作品集中所表達出的意象,細細品味,就能發現其各有千秋。我也會繼續閱覽、品味他的詩歌,因為每逢閑暇之時拿出來翻閱一下,確實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最後,就以他的《渡》中的另外一首詩,來作為結尾共勉吧。
⑷ 《青春派》觀後感
《青春派》主要是講述高三學生的生活與心理、情感。男主角是一個浪漫派人士,他在高考前拍畢業照時,鼓起勇氣當眾朗誦泰戈爾的詩,向心儀的女生表白,獲得了對方的接受。不妨看看。
不瘋狂,怎叫青春?當他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大聲對她讀出泰戈爾的詩時,當他為了她高考交白卷的時候,當他站在站台望著她遠去的背影的時候,我知道我做不到那種瘋狂,我也很想如此瘋狂。高考都離我有兩年半的時間了,卻勾起了我緬懷青春,祭奠高考的心。與居然(男主角)相比,我的高中生活就是一張白紙,搜腸刮肚想了一番,無非是無休止的考試和題海,頂多就是兩周一次的「放風」時間。總之,我的高中一片空白,或許,也不是一片空白,只是少了一種類似QQ空間的東西來記錄心情吧。整個高中時代,我究竟收獲了什麼?
除了上課、吃飯、睡覺,我不記得自己有過什麼其他的活動了,按著老師的安排,重復著同一件事,雖然也會因為成績時好時壞而傷心,在成績出來前膽戰心驚,真不知道那些題海教會了我什麼,我又從中學到了什麼,如果是堅持,我只能「呵呵」了,當時用心做的試卷,現在又記得多少,該是都還給老師了吧!
就算記得,拿到現在又有多少有用呢?現在想想,高考成績出來時我也沒必要那麼在乎,在擠破頭的這場大戰中,我走過了獨木橋,但我是失敗者,因為我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我自感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也不敢談及此類話題,但事實是,我不比任何人差。
在人生的道路上,高考是一個出路,並不是唯一的出路,是折點,非終點。怎麼辦,高中三年,我真的回憶不起來什麼,或許真的是我太沉默了,因為在那種環境下,我根本不想表現什麼,比成績我是失敗者,在那裡便會受到冷落(事實上,不管在什麼地方,你做的優秀,便會是大家簇擁的對象)但是每個人都有閃光點,都該成為一個中心。糟了,高中的那些戰友我又還記得哪些?我都記得,可是有什麼用呢?只有幾個交心的朋友,真心相待。
當需要一雙手的時候,會不吝的伸出來嗎?大概,不踢你一腳就是好事了吧!回到現在,大學生活,沒有了束縛,沒有了限制,一切都是自主,我反而覺得很輕松(雖然偶爾會因為一些事感到壓力到)但我是開心的,我有自己的安排,有自己的目標。好了,大學里也還有好多目標沒有完成呢,言盡於此吧。很是期待第二部,從別人的故事中找尋自己的影子,藉以安慰自己吧。
那天去了一個朋友家去玩,他給我推薦了一部電影叫《青春派》,回家之後我就用電腦看了,挺不錯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一個16歲高三生因早戀而未考上大學然後復課,但他沒有忘記那個女生,但那個女生卻已經不再理他,然後他在墮落與奮斗中掙扎的一個故事,他也有一群好夥伴,有的很富,有的非常非常刻苦,他們有一個很負責任的班主任,影片片尾,主人公代全班說出來了他們的心聲,主人公也考上了一個較好的大學。
我認為電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我們不應該輕易地收外部客觀條件而影響了我們堅定不移的新念,我們應該堅定不移的向自己的夢想前進。但我們也應該去奮力爭取我們想要的,哪怕最後失敗了,我們至少以後不會後悔。
主人公經歷也告訴了我們一點,錯誤的我們應該趁早放棄,不能太過頑固,不然這樣的後果只能是傷人傷己,我們應該學會辨別是非,早點清楚那條路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並及時的改正過來。?電影也涉及到了親情,主人公最終拋棄了自己要去上海追那個女生的錯誤想法而選擇留在北京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這也告訴了我們,家才是最溫馨的港灣,家人才是會永遠陪伴我們的。不論我們做什麼,只要是正確的,只要是我們喜歡的,家人總會不遺餘力的去支持我們。
也許我只讀懂了電影的一部分含義,雖然影片標簽是青春愛情,我更認為它是一部勵志的,不得不說,影片很精彩,很現實也比較貼近生活。
中國人向來有悠久的考試歷史,長達1300多年的漫長科舉制度為我們提供了無數考試的素材。時至今日,范進中舉時的瘋狂或許已經不再呈現,但對於考試本身的熱衷卻仍然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工作,初考、中考、高考、考研、考博、托福、雅思、考公務員……中國人可謂活到老考到老。
當然,在眾多的考試中,高考依然是最重要的一環。每逢六月則各種奇招倍出,紛紛為之讓道,所謂天大地大高考最大,全民關注的目光每年都讓原本就悶熱的六月更加熱浪滾滾。說到底,在這個沒有更多驚奇的年代,高考已經是一道另類的奇觀,讓我們體驗著不同平常的感覺。
在這種氛圍之下,由劉傑執導的《青春派》的出現或許不算突兀。相對於前段時間那部在黃岡中學拍攝的《全城高考》,這部由黃岡廣電出品的作品更關注高考者的內心自我,於是本片觀眾也會注意到出品方裡面的黃岡要素。說起來,黃岡作為高考的神跡之一,全國百分之九十的同學大概都曾經咬牙切齒地做著他們的試卷復習高考。只是不知道兩部關於高考話題的作品都跟它有關,到底是巧合還是故意。
作為一個喜歡邊緣題材的導演,劉傑選擇高考這一熱門話題確實有些一反常態。然而,相對於國內娛樂氛圍中高考近乎被禁忌的現狀,或許拍攝高考題材其實才是一種真正的另類。而且,雖然是拍攝這樣相當嚴肅的話題,他也試圖以一種非主流非官方的方式來詮釋。
高考是一大群人陪著一個人在受罪,哦,或者也可以說是在成長。漫長卻又煎熬的時間里考驗的不光是自己,董子健飾演的居然,就在表白失敗、高四復讀重新開始高考沖刺,此間的利害關系,父母、老師、老師和同學都會給予壓力,當然更為緊要的是自我對個人的認知。
世界從來都不是我內心的世界,雖然叔本華、尼采都以為世界是他們的意志,但至少不是我們的意志,當然也不是居然的意志。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高考更像是一個加速器,它讓那些稚嫩的心靈在煎熬中迅速成熟。或許,只有在復讀的過程中,居然才看到黃晶晶(安悅溪飾演)之外的世界。
如今的世界早已經不是當初的蒙昧年代,所以也不會再有那種天真到一無所知的女生。其實就生理發育而言,女生要比男生成熟的更早。在一個不再有各種強制限制的年代,十七八歲的女生事實上已經遠非同齡的男生所能理解。對於剛剛開始的戀愛感覺來說,青春其實就是一場錯位的故事,而在這其中誰先成熟誰掌握著主動。於是,本片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一樣,又明顯處在內心世界女強男弱的局面,即便電影中的戀愛不能成功,事實上也會給一些觀眾以某種自我認可式的期待。
青春是稀里糊塗的,橫沖直撞的,口號的,口號的,口號的,經歷過高考的青春更是。那時候總懵懂卻覺得前路很清晰,那時候總迷茫卻覺得有夢想就有無限可能,那時候還是暗戀不敢說出口卻再也不會有那樣的單純,那時候高三,殘酷,高壓,沉悶,卻在愣頭愣腦的青春面孔中透露著一股子鮮活。這樣多美好,可惜沒有這樣美好的電影,拍過的幾部關於高考的青春片,實在不敢恭維。直到《青春派》——這實在不是一個討巧的片名。
《青春派》之所以成為第一部高考青春的美好影片,完全因為它建立在童話的雲端上,盡量少地去描寫那些壓抑的存在,將更多視角放在了青春的情感上,並且這種情感美好而剔透,完全不像在中國高三所想像的那般,所以,美好出現了。當一種你想像中的美好突然襲擊到你,而你潛意識中一直期待這種美好,那麼火花就這么倏忽而至。
今天夏天北京很熱,全國也很熱,青春片也跟著熱。我是盼著像《青春派》這樣的小成本影片走紅的,不僅是因為它這樣如童話一樣美好,還因為它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典範。如果走打鬥路線,中等成本的電影《激戰》應該是一個標本。但小清新的,唯《青春派》。這部片子的檔期不咋地,前有狼後有虎,對於中國院線經理而言,沒有大明星的《青春派》不會討他們的喜歡。但我說的正是明星這塊。該片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選角成功。雖然秦海璐貢獻了這兩年她最棒的配角演出,但男一號董子健才是亮點。這個據說是某大牌經紀人公子的90後演員,一出道就風華正茂。客觀地說,很不錯。無論是那股子青澀勁兒還是生猛的眼神,甚至有時候你都會想,這樣的沉穩,像一個93年生的孩子嘛。前途無量。片中的幾個女學生選得特別像高三生,很有代入感,而男一號周邊的幾個小夥伴,則各有性格,很好的調動了觀眾情緒,讓人墜入其中,重回高三。嗯,多美好的高三啊。
青春電影能讓人回到自己的青春,那便是最基本的成功了。《青春派》做到了。想起我高三時,跟同學在宿舍說著臟話說著理想,在課間休息時對著走過的女生吹口哨,跟同桌看到喜歡的女孩經過,她的小腿像蔥白一樣干凈,想起那年4月1日逝去的張國榮,想起自己的愛情和友情,眼淚飄灑而至。看之前並沒有對這部影片抱多少期待,拭去眼角淚的剎那扭頭看了下四周,正有與我一樣的動作在想念著各自的青春。
明天,8月2日,由劉傑導演執導的《青春派》將盛大起航全國放映。這是部怎樣的片子?講述了什麼?
《青春派》主要是講述高三學生的生活與心理、情感。男主角是一個浪漫派人士,他在高考前拍畢業照時,鼓起勇氣當眾朗誦泰戈爾的詩,向心儀的女生表白,獲得了對方的接受。然而,甜蜜的初戀剛剛開始卻被聞訊而至的母親所破壞。倒霉的事情總是接踵而至。當他想要爬牆去追回離開的戀人時,卻摔傷了尾骨。失戀的低落,受傷的難受,這些都讓男主角高考失利,最終沒能考入戀人所在的學校。
男主角決定復讀,追上戀人黃晶晶的腳步,追上這段令人心酸又甜蜜的愛情。而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了不少講義氣的哥們兒,與他們共同度過了一個精彩的高四歲月。
看到《青春派》的時候,我腦子里閃現的就是,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到《小時代》再到《青春派》,這些都是講述的青春。青春電影扎堆放,是我們缺少青春嗎?
是也不是。
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青春解讀,有的無理取鬧,製造了一些笑點後歸於沉寂;有的高高在上,只為了編織那不切實際的夢;有的卻希望從更接地氣的角度來詮釋大眾的青春,成功與否,還待明日你我的反應。
青春電影道出了我們隱秘的白日夢,也拍出了我們的搖擺不定,更讓我們再次面對那精彩又緊張的高三生活。這些電影讓我們懷念著那年歲月,對於早已過了青春歲月,抓著青春尾巴的我們來說,這些電影似乎也不無道理,不無看頭。
很多人說,《致青春》讓我們明白了「只有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而《小時代》則進一步「深化」了,說「只有長得好看又有錢的人才有青春」。而《青春派》會告訴我們什麼呢?也許只有瘋狂的人才有青春?還是高三是最值得回憶的青春,也是最殘酷的青春?我們難以定義。
青春,就在你我心間。就如童心,不拘於年齡,不拘於外貌,誰都可以擁有,只要她真正擁抱青春。
青春尚未丟失,為何要看著青春電影緬懷你逝去的青春?走出電影院,走出你的「狗窩」,走出你狹隘的世界,向新的世界邁進,你會發現電影中的青春只是藝術品,唯有生活才能讓你真正走進青春!
拍高考題材的電影不少,但是能做到如此掌控的電影卻很少見。
16歲的時候,高考失敗,重新復讀,覺得這個世界所有東西都在跟自己作對,家長、老師、高考、女友、同學、鄰居。而正是在這個復讀的一年中,加速了成熟的腳步,復讀的不只是高考,而是從青蔥到青春的成長。
青春的成長就是不斷經歷第一次的過程。沒有戀愛過,沒有告白過,青春的熱血會沖破自己的懦弱。但是青春的熱血一般伴隨的都是頭破血流的反省。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總會在你熱血的時候給你當頭一擊棒喝,人難免就又會縮了回去。走一步,退兩步,思第三步,哪一段第一次不是這樣。
青春的成長總會伴隨著亦敵亦友的朋友,他們會跟你爭妹子打得頭破血流,也會在外敵當前的時候做你最堅強的後盾。他們可能跟你在同一個宿舍,你們沒有深交,但當他消失的那一刻,好像又掏空了你生命中的某一種習慣。他們可能外向可能內斂可能單純可能細膩,但你總能接受各種多樣性而又不帶成見。
青春的成長就是第一次的戀愛,大千世界的戀愛故事大體是你愛的人愛別人,而愛你的你不愛。這個基本的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體驗了第一次才知道為什麼戀愛的魔力讓你對不愛你的人專情,而對愛你的傲慢。男主角居然也只有在自己失戀的深淵才能體會父母要離婚的傷感,哪怕他早就知道這是一個局。也就只有在時間和對戀愛新的體驗中,才知道應該欣賞愛你的人對你的付出,雙宿雙飛去了人大。
所以說,青春的成長就是從懵懂到體諒。電影裡面,像我們影子的中學生們都像我們曾經一樣,老說別人幼稚,而自己干著沒有擔當的幼稚的事情。而我們接觸了社會,知道我們無法保護同伴,知道我們身邊看起來跟我們一樣人有著不同的`身家,知道我們對朋友背負的重擔的無知程度,知道我們父母老師所經歷的不能言說的痛。知道了這些,很難再幼稚下去。所以,我們體諒、我們擔當、我們分擔、我們才可能進化成更好的人。
雖然字幕的最後,居然和曉凡都考去了人大,雖然居然懂得了曉凡換發型的原因,雖然看起來居然這一次要緊緊抓住愛自己的那個人的付出,但青春總伴隨著來來回回。說不定他會再次放棄愛他的人選擇他愛的人。但是,在復讀戀愛的這一段旅程,他只是更清楚了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想要什麼。所以,青春的第一次,總要嘗試,不在嘗試中失敗,哪能從失敗中找到成功呢?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時代青春的故事。很明顯,80後90後的青春不是北京胡同家屬大院,山西汾陽晃盪迷茫。但對於青春的叛逆,青春的成長,每個重新翻看這一段的人,總會敲擊到內心的共鳴。
PS:秦海璐的老師演技真是神一般的,前面潑辣又幽默,最後說心裡話那一段說到動情的地方,忍住眼淚而上嘴唇還一直抽動,真是細膩到家了。
各位中學生主角更是非常搶鏡,男主角讓人想起當年的夏雨,而李飛的飾演者每一場戲都讓電影院充滿歡樂。
昨晚看了好久以前一直想看的《青春派》。
這部電影是四五年前的了,在我初中畢業的時候上映的。一直沒機會去看,當時要會員又找不到資源,久而久之也便忘了。之前和現在觀看的這兩個時間段都挺尷尬的。如果在那時候看,一隻腳還沒踏進高中可能還不能感同身受,而現在呢另一隻腳已經離開高中一年了,更多的成了回憶與念舊。
影片以泰戈爾說開始,以泰戈爾說結尾。講述的是一個高三畢業生因早戀而高考失利,重新走上復讀的道路,再次經歷了一次艱辛充實瘋狂的高三生活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相比其他的一系列青春片,我在裡面感受到了現實中你我最真實的高中樣子。董子健憑電影一炮而紅,不覺得他長的帥,但是卻舒服的平易近人,感覺就像是身邊的同學,盡管他現在快當爹了。
看完電影,想起了我的高中班主任,和電影里的撒老師很像。有著一頭刻板的短發、凌厲的目光、利落的動作和說一不二的威嚴。說實話,很多時候很怕她,但在心裡又很佩服她,因為她說的每句話都很在理。在過去的讀書生涯里遇見過很多的好老師,有兩類不會忘記。一類是相處時就如同朋友,沒有高高在上,在那時便喜歡畢業後還是會懷念他對我們好的那種;另一類便是相處時不喜歡不理解甚至是厭惡,到畢業後才會漸漸發現讀書時他對我們的付出與愛。而撒老師和我高中時的班主任是屬於後者,就像男主結尾時對老師表達愛意時所說「我們永遠不會忘了您,說恨您,但也很愛您。」
我們用一個6月進行高考,卻在以後的每個6月里來懷念這場考試。但是,我並不喜歡中國的高考制度,不喜歡一考定終生的說辭,甚至不喜歡高考。什麼「不苦不累,人生無味,不拼不博,高三白活」「拼一載春秋,搏一生無悔」這些誓言太為誇大。就在今年的浙江新高考改革中,看到落榜生的數量大大增加,那些原本是二本的考生到最後卻只能走上專科與復讀的道路,真的挺唏噓,實力的較量里最終卻成了憑運氣所決定去留。寒窗苦讀十二年,不注重結果是假的,即使到最後懷念的是過程,那也是在考上大學以後。
影片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早戀。早戀害男主成了班裡唯一的落榜生,同時早戀也蛻變了男主,讓他逐步成熟,之後考上了名牌大學。早戀是好是壞?很多青春片告訴我們,青春是用來追憶的,早戀是沒有結果的,但是沒有早戀的青春是會後悔的。看過關於早戀的所有影片中,最喜歡的是來自泰國的《初戀這件小事》,裡面的女主為了靠近優秀的男主,努力讓自己成為了更好的自己,用同樣優秀的自己去吸引了優秀的他。這種正能量的喜歡在青春里才顯得有意義。
⑸ 泰戈爾的作品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
1、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飛鳥集》(1916)、《邊緣集》(1938)、《生辰集》(1941)。
2、小說:短篇《還債》(1891)、《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1894),《四個人》(1916),《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
3、劇作:《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紅夾竹桃》(1926)。
4、散文:《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
⑹ 泰戈爾的哪一部小說改變為電影《眼中沙》
《眼中沙》根據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的小說《碧娜蒂尼》改編。
⑺ 因無問西東而死,因無問西東而生
《無問西東》的英譯為:Forever Young,2012年殺青,為了清華百年校慶獻禮,由李安的師妹李芳芳執導的劇情片。
總體而言,李芳芳講故事的手段還是非常純熟的,四個時間點的故事有條不紊,把握輕重之後分配的時間也使敘事詳略得當,而在敘述多個不同場景的故事,尤其是時間跨度比較大的,其實最考驗的就是轉場的時間以及手法,每個片段的故事應該讓它講多久再切,在哪裡切,切到哪,順序應該是怎樣... 這都是非常考驗導演能不能夠講好一個故事的地方,而李芳芳不愧為李安的師妹,在敘事鏡頭上的安排深得我心,不能理解的一個點是許多網友竟然吐槽它的敘事混亂,不能好好地講一個故事?
這真是冤枉了李芳芳了,無問西東的故事線自始至終都特別清晰,該詳的詳該略的略,影片一開始講的是21世紀的張果果,五分鍾左右,切到1962年李想、陳鵬、王敏佳三人的清華校園,五分鍾左右、切到了1937年西南聯大敘述沈光耀的線,五分鍾左右,再調到1923年敘述吳嶺瀾的故事,同樣也是五分鍾左右,顯然這是一個倒攀時間線的敘述,之後的敘述恰恰相反,是正向時間線的敘述,影片一開始先溯源,引出四個不同時空的故事片段,然後按照時間順序發展,到最後四個時空連成一線,這樣的敘事竟被詬病?實在令人費解,李有這樣的野心,本身操作的難度就和普通敘事電影不是一個量級的,何況我認為她完成的非常之出色(稍後論述),甚至與昆汀獲1995年奧斯卡的《低俗小說》都是一個級別、各有千秋,竟然會被詬病敘事混亂復雜,有甚者還稱其「又臭又長」,真是讓人忍俊不禁,如果四個時空的敘事您都理不過來,覺得它混亂,那我真替您感到遺憾,永遠也無法領會到昆汀《低俗小說》里六個不同時空的故事同時敘事,最後靠剪輯拼接成一個完整故事的這種快感了。
接下來我來說說,這四個時空的敘事為什麼牛逼,首先,這四個不同時空起初揭開之時是相互獨立的,但是這其中已經有三條線貫穿了。
①時間線:1923年的吳嶺瀾收到梅貽琦和泰戈爾的影響,由理轉文,並於其後跟隨前往西南聯大,在一次飛機轟炸中,拿著一籠格子,遇見了沈光耀。而1937年出場的沈光耀於其後當上空軍,常常為一個西南小鎮空投物資,而這些物資養活了一歲時被撿來的陳鵬,1962年,陳鵬長大了,就讀清華大學,還有兩個特別要好的朋友,王美佳和李想,經過一系列變故,理想之後去支援了邊疆,在一次災難之中,舍棄自己的生命救了一對夫婦,這對夫婦的孩子就是21世紀的張果果。
②空間線:1923年吳嶺瀾在清華,1937年雖在西南聯大,但西南聯大也包含了當時的清華,1962年,王李陳三人也在清華,21實際的張果果的故事雖然不主要在清華發生,但是他居於北京,片中還拍攝了他在清華園跑步的片段。
③主旨線:整部電影的主旨非常清晰,正如其名,因為Forever young,所以何必問西東。1923年吳嶺瀾思考人生的意義,最終遵從了自己內心對於文藝的渴望,在西南聯大為學生念了泰戈爾的事,感染了沈光耀,而沈光耀遵從了自己內心想為國家效力的渴望,參加空軍,為小鎮空投物資,養活了陳鵬,陳鵬遵從了自己內心對於愛情的渴望,回來找到並救活了王美佳,還教育了一番李想,而李想謹記著陳鵬跟他說的「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在生命的最後關頭,遵從自己內心的渴望,救活了那對夫婦,才有了張果果,最終,張果果隨父母到墓前聆聽了李想當年的故事,遵從了自己內心的良知渴望,拒絕了Robert的骯臟交易,並負擔起撫養四胞胎的費用。
這就是這四個時空,五個主要人物之間的聯系,有這么三條線,非常的清晰而且易懂,敘事混亂?我並未見其然!
況且李的轉場鏡頭用的那叫一個巧妙,鏡頭的剪輯拼接讓我覺得隱約有著中島哲也般的瘋狂,再選取非常貼切的背景音樂諸如 G弦上的詠嘆調 和 Amazing Grace,這部電影絕對是一個藝術品,是入得了外國人法眼的電影,可悲的是中國觀眾欣賞不來著大有人在,中國電影敘事藝術化的路有多難走,可見一斑。
選取幾個點來說說:
吳嶺瀾故事結束時的轉場,是由他在黑板上教授泰戈爾的詩開始,用的是他在1937年跟學生們講課的聲音,但是此時的畫面是1923年他在一個冬雪之晨起來聽到外面的小提琴聲而做出了他自己「無問西東」的決定,直到最後才把畫面鏡頭切到黑板,停留在泰戈爾三個字上,而此時主人公的話音剛好落在「泰戈爾」三個字上,此時觀眾恍然大悟,原來這個老師就是當年的吳嶺瀾,所以這吳嶺瀾之後到底怎麼選擇自然也就清晰了,用了一個鏡頭把整個敘事無縫銜接,並且不失故事的完整性,這種高明的敘事轉場手法,竟然落得個「吳嶺瀾的故事為什麼草草了結了」的質問,就算沒看過什麼文學著作,難道不應該知道敘事的高明之處,正在於這種精煉嗎?說一個人物十年前發生了什麼什麼事,然後在一個關鍵節點中斷對他的敘事,然後十年之後他再出現,我只需要對他的形象和身份進行一個刻畫,讀者自然可以腦補出十年前的那個節點之後他發生了什麼,這樣的手法是成熟的文學作品才會有的,寡知勿噴。
再選一個沈光耀的轉場,是進行到沈光耀和一群中國飛行員空投物資之後,幾架飛機排著隊形在天上飛,而後畫面突然變成了一群大雁,也排成了機隊的形狀,然後鏡頭往下拉,拉到鐵軌,開始了1962年的敘事,轉場鏡頭非常靈活而自然。
最厲害的鏡頭在於批鬥大會,一牆之隔,一邊是李想支援邊疆的獲獎報告發言,一邊是對王美佳的批鬥會,這兩邊的鏡頭切換十分之迅速,幾乎是五秒一換,而且有心的人會注意到,當畫面鏡頭給到李想的時候,聲音卻還停留在王美佳被批鬥的嘈雜聲中,而畫面鏡頭轉到王美佳的時候,卻出現了李想報告會這邊的掌聲,尤其在王美佳被揪起鞭子准備被剪掉的同時,是李想發言到:「與一切惡勢力、舊勢力劃清界限。」,「劃清界限」四字一落,王美佳的鞭子應聲而掉。一牆之隔下聲音與畫面的錯位,卻使得整場戲的張力特別之大,也是本片中最棒的一段鏡頭。
而之後淑芬跳井的那段鏡頭也非常之精緻,從四合院的左邊進門,走到右邊的井,她邊走邊往中間看,她與丈夫年輕的美好歲月浮現,迴光返照結束後,她僵屍跳一般地墜入井中。
以及西南聯大暴雨時,先生寫下「靜坐聽雨」後,鏡頭教室中、屋頂上、不斷切換,雨聲愈發大,直到沈光耀推開窗,鏡頭開始在教師中、屋檐上、屋檐下避雨的孩子、河邊釣魚的老翁、以及冒雨跑步的體育生之間不斷地急促切換,一場暴雨,都如此可圈可點。
聊完敘事鏡頭,來聊一聊故事本身:
顯然這是一個難以操作的龐大故事,線多且故事冗雜,但是每一個人的故事想說的道理其實不難懂,我之前在時間線和主旨線中已經說了個大概,他們幾個人物都為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和被影響的關系,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遵從內心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無問西東。
我認為這是一個四個人因「無問西東」而犧牲,而後在二十一世紀藉由另一個「無問西東」而重生的故事。
本片當中,因為無問西東而死去的人有四個:
①:沈光耀因為無問西東,放棄學業而去當飛行員,死於戰爭。
②:李想因無問西東,去支援邊疆,死於邊疆的惡劣天氣。
③:王美佳無問西東,去大漠戈壁找尋陳鵬,雖然未明確交代,但應該是死在大漠了。
④:陳鵬無問西東,去大西北造原子彈,受了很強的核輻射,八成也是英年早逝了。
而他們的犧牲,一代一代影響下去,到了張果果這里,他最終選擇無問西東,最從內心最初的良知,使這四胞胎得以出生與生存。
犧牲了四個人,生的是四胞胎,而為什麼不是三胞胎五胞胎,想必觀眾心裡應該也有個判斷了。
四胞胎的出生正是他們那四個人的「無問西東」精神在當代的重生,結尾的時候,看似只有張果果和四胞胎站在房間里,念著很長的一段旁白,實際上,是沈光耀、李想、王美佳、陳鵬和張果果五個人都在場。整部電影的故事構思是非常嚴密的,我不認為有存在邏輯漏洞,從張果果的現代時空發端,在不斷的溯源中完整了整個故事,但其實這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張果果身上幾乎什麼也沒發生,他不知道飛行員沈光耀也不知道核物理學家陳鵬,但最終回歸到張果果的現代時空,他卻很默契地和那四個人做出相同的選擇——「無問西東」,影片最終的主旨得以傳達——Forever Young 。不僅是最後張震讀的旁白,更是在老早,梅貽琦校長就和吳嶺瀾說的:「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有人說,芳華和它比不了,它講的是幾代人的芳華啊。我贊同前一半,不贊同後一半。在我心目中,《無問西東》可以打到8分多一些,其中0.5是給的情懷分。單從故事構造和敘事手法來講,《無問西東》就勝出《芳華》很多,首先他們就不是一個操作難度的,人家馮導好不容易才講好了一個故事,今天李芳芳卻講好了四個不同時空的故事。但我從不認為《無問西東》是講幾代人的芳華,如果這個是他的主旨,那就真叫故事沒講好了,她想講的就是一個無問西東的理,所以所有的故事圍繞著這個核心而有了詳略,這也就是為什麼吳嶺瀾那麼早就領盒飯,而其他人的線卻仍在進行,看看導演想突出講什麼就很容易明白了,後面的四胞胎和你吳嶺瀾沒啥關系。
下面說一下《無問西東》的缺點所在:
其中最大的一個遺憾點在於,主旨的立意低了,你給我講了一個從1923都快發展到2023年的故事了,拍了一個百年史詩的構架,最終卻告訴我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抉擇,無問西東。這就好像我搭上了你給我備好的頭等艙,看著周圍舒適的壞境,享受著周到的服務,最後期待良久的飛機餐你卻只給我發了一碗拌面還不帶清湯。我看到結尾非常的詫異且不解,前面的故事構架完全可以把整個故事的中心升華,但是這個主旨卻把它往下拉了,如果你講這么大一個史詩鴻篇,幾代人的風風雨雨,只是為了給我灌一口雞湯然後對我說教一句的話,那最後的那個彩蛋真的很沒有意義,我不希望影片的最後是「謹以此片獻給最珍貴的你們」,而是「謹以此片獻給那些無問西東的英雄們」,或者是「謹以此片獻給百年清華學子」,這樣我心裡會好受很多。
而最大的敗筆在於多餘了一些東西:
雖然電影是給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但陳鵬拉著王美佳跑那段還不夠嗎?我都快把清華園看完了,張果果還要來清華園跑步,還給景特寫,然後奶茶妹妹的客串,打羽毛球的時候諶龍的客串,還說了一句蹩腳到爆炸的台詞:「以後我四個女兒長大了,讓他們四個來打你一個,肯定打得過你。」,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還有一個最要命的點在於,把張果果這條線復雜化了,什麼億天奶粉,CELL公司,還弄出一個小秘讓我產生要發展愛情線的錯覺,然後又什麼David Robert ,太復雜了,而且敘事太簡略了,我都反應了好一會兒才弄明白張果果這條線是怎麼回事兒,但其實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跟主旨都是無關的,張果果這條線是個非常大的敗筆,感覺像是為了表達那個無問西東的低端主旨而硬湊出來的一條線,既然做不到像《假如愛有天意》那樣,現在式和過去式的敘事都很豐滿且均衡而清晰,就盡量簡化這個人物,讓其在劇情和結構上起推動作用就好了。
如果能夠完善張果果的故事,那麼之前那三個時間點的敘事簡直就是渾然天成,再到張果果這簡單地歸宗一下,引出這四胞胎,完成這「因無問西東而死,因無問西東而生」 最巧妙的呼應,那我得說,這是雞年中國院線最好的一部電影。
⑻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卻不能說我愛你出自哪部電影
這原本出自於泰戈爾的飛鳥集,,,電影的話,,大話西遊里倒是有這句
⑼ 泰戈爾詩歌精選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 《生如夏花》
眼睛為她下著雨,心卻為她打著傘,這就是愛情。——泰戈爾《吉檀迦利》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泰戈爾《飛鳥集》
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泰戈爾《飛鳥集》
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你也要再錯過群星了。——泰戈爾《飛鳥集》
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說它欺騙了我們。——泰戈爾 《飛鳥集》
我的心是曠野的鳥,在你的眼睛裡找到了它的天空。——泰戈爾《園丁集》
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縱使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道誰會愛上你的笑容。對於世界而言,你是一個人,而對於某個人,你是他的整個世界。——泰戈爾 《飛鳥集》
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爾 《飛鳥集》
泰戈爾說,沉默是一種美德。但我覺得在喜歡的人面前便是懦弱。泰戈爾還說過:盡管走下去,不必逗留著,去采鮮花來保存,因為在這一路上,花自然會繼續開放。——泰戈爾 《青春派》
拓展資料: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