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帝國一共分為那四部分,分別是那些國家
根據《亞歷山大遠征記》作者阿里安(古羅馬)。亞歷山大死後帝國被分割為四大部分:
卡山德輔佐亞歷山大之子統治希臘,
呂辛馬庫斯占據色雷斯,
被稱為「勝利者」的塞琉古一世得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
而托勒密一世(《亞歷山大大帝》電影中那個埃及老人,他就是托羅密一世,亞歷山大最好的朋友和將軍,他建立了埃及托羅密王朝,這個王朝最著名的人物是佩拉特麗克絲-埃及艷後)分得黎凡特(指地中海東部諸國)和埃及。
② 為什麼亞歷山大那麼好
1.亞歷山大大帝(Kyng Alisaunder)(前356-前323),古代馬其頓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馬其頓帝國最負盛名的締造者。他足智多謀,雄才偉略,驍勇善戰,在統治馬其頓王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伐,領軍馳騁歐亞非三大陸。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上游,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中亞的葯殺 水(今錫爾河)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使古希臘的文明發揚遠播,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公元前336年夏,亞歷山大之父、古代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突然遇刺身亡,剛滿20歲的亞歷山大繼承了王位。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臘各城邦國和色雷斯、伊利里亞等地的一些部落紛紛乘機叛亂或宣布獨立。年輕統帥亞歷山大首先率軍進至巴爾干半島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亞諸部落,把色雷斯人擊退至多瑙河濱。此時,過去曾與馬其頓作對的底比斯人謠傳亞歷山大陣亡,乘機掀起了反馬其頓的軒然大波。亞歷山大知道,底比斯是希臘諸城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如不把這次暴亂平息下去,其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他決定殺一儆百,當機立斷,火速揮師南下,以閃電般的速度出敵意外的出現在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無不驚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變成了一堆瓦礫,全部居民都被變賣為奴,只有過去和腓力二世或亞歷山大友好或贊助過馬其頓的少數人除外。
亞歷山大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底比斯的毀滅,確實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希臘諸城邦望風歸順,紛紛表示臣服。隨後雅典也表示臣服,並懇求寬恕。沒過多久,各邦國又統一在亞歷山大的領導之下,承認亞歷山大為最高統帥。於是,亞歷山大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大展宏圖,組織對東方的遠征了。
亞歷山大遠征東方波斯的借口是波斯人曾蹂躪過希臘聖地,又參與過對腓力二世的謀殺。據說,臨出征前,亞歷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全部分贈他人。當時有位將領迷惑不解的問道:「陛下,您把所有的東西分光,把什麼留給自己呢?」「希望!」亞歷山大乾脆利落的答道,「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帶來無窮的財富!」隨後,亞歷山大懷著征服世界的渴望,離開故土,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即達達尼爾海峽),開始了長達10年的東征之戰。他用以開始遠征波斯帝國的軍隊,由步兵3萬名、騎兵5千名和戰艦160艘組成。波斯帝國卻擁有數十萬大軍,戰艦400艘。而且,波斯帝國面積比馬其頓王國約大50倍,更何況遠東古老而富足的埃及、巴比倫、腓尼基等諸多國家均已被波斯征服,並入波斯版圖。盡管力量懸殊,但亞歷山大善於從本質上看問題。他深知,波斯帝國雖國土遼闊,軍隊龐大,威名猶在,但其勢已衰,內部四分五裂,皇帝大流士三世是個意志薄弱、缺智乏謀的平庸昏君。而馬其頓王國氣勢正盛,銳不可當。亞歷山大藉助一舉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之餘威,利用己方高昂的士氣,一鼓作氣,突破敵防線,首戰告捷,徹底摧毀了波斯人的士氣和抵抗的決心,開辟了向亞洲擴張的道路。不少城邦不戰而降, 甚至把亞歷山大視為將他們從波斯人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救星。
公元前333年秋,亞歷山大又在伊蘇斯城附近以其著名的「馬其頓方陣」擊敗了不甘心初戰失敗的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率步兵4萬和騎兵7千向美索不達米亞進軍,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展開了與波斯的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決定性戰斗。大流士三世經過精心准備,擁有騎兵4萬、步兵100萬、刀輪戰車200輛和來自印度的戰象15頭,與亞歷山大軍隊相比,具有絕對優勢。但亞歷山大與大流士三世鬥智用謀,再次奇跡般的戰勝了這位波斯皇帝。特別有趣的是,當僅有不到5萬軍隊的亞歷山大命令他的士兵為即將到來的戰斗安卧休息、養精蓄銳之時,手握百萬大軍的大流士三世卻因害怕夜襲令士兵徹夜不眠。波斯士兵全副武裝,膽戰心驚的整整站了一夜,個個無精打采,毫無鬥志。次日,即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亞歷山大率精神飽滿、士氣高昂之軍進入戰場,熟練的運用其機動靈活的「馬其頓方陣」,最終戰勝了強勁的對手。亞歷山大乘勝東進,佔領了東方最大的城市、古代東方的文化中心巴比倫,並為自己加了一個稱號——「巴比倫及世界四方之王」。此後,亞歷山大又率兵從巴比倫出發,勢如破竹地佔領了波斯帝國的首都蘇撤、波斯波利斯和矣克巴塔那等三座都城。大流士三世逃至北方的大夏,被大夏的總督比索斯殺死,棄屍於路旁。最終還是亞歷山大在追趕途中發現了他的屍體,並將其送回波斯波利斯,厚葬於波斯皇陵墓。至此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馬其頓軍隊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領土,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建立起來。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軍由裏海以南地區繼續東進,經安息(帕提亞)、阿里亞、德蘭古亞那,北上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巴克特里亞(大夏)和粟特。前325年侵入印度,佔領印度河流域,他還企圖征服恆河流域,但是經過多年遠途苦戰,兵士疲憊不堪。由於印度人民的頑強抵抗,加之瘧疾的傳染,毒蛇的傷害,兵士拒絕繼續前進,要求回家。亞歷山大不得不放棄東進計劃,公元前325年7月從印度撤兵。
公元前324年,其陸軍回到波斯利斯和蘇薩,艦隊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隨後返抵巴比倫,東侵即告結束。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1]在巴比倫發高燒身亡。亞歷山大去世前深明人生的虛空,自己奮戰十餘年,戰無不勝,但卻勝不了死亡,並命部下在其死後將自己的棺材兩側留上孔將其兩只手伸出,以示後人,他雖一生奮戰終仍兩手空空離去。
亞歷山大東征歷時10年,行程逾萬里,滅亡了波斯帝國。在西起巴爾干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這一廣袤地域,建成幅員空前的亞歷山大帝國。在東侵過程中,沿途建了許多新城,有好幾座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最著名的是埃及北部沿海的亞歷山大城,今天已經發展為埃及最大的海港。亞歷山大建都巴比倫,部署入侵阿拉伯的規劃。但是在公元前323年,他發燒死去,靠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也隨之瓦解。 帝國被他的四位將領瓜分,其中多利買將軍在南面統治了埃及,巴勒斯坦,西流基將軍在東面統治了敘利亞,地中海一帶。卡幸達將軍在西統治了馬其頓和希臘一帶,呂西馬吉將軍在北統治了小亞細亞,土耳其一帶。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就如此敗落。
亞歷山大遠征,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在蘇薩一次盛大奢華的「結婚典禮」上,亞歷山大親自帶頭同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女兒斯塔提拉結了婚,許多馬其頓的將領都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同日參加婚禮的有1萬對之多。在結婚典禮上,亞歷山大鄭重宣布,馬其頓人與亞洲女子結婚,可以享受免稅權利。他還親自饋贈給新娘新郎許多禮物,以示鼓勵。他下令讓3萬名波斯男童,學習希臘語文和馬其頓的兵法。亞歷山大以後,希臘文化依然在亞洲得到不斷傳播。歷史學家稱此現象為希臘化文化,將從亞歷山大起到埃及被羅馬征服為止這一段時間(前323—前3年),稱之為希臘化時代。
③ 亞力山大帝國的簡介
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
馬其頓王腓力二世在位的時候征服了整個希臘,其子亞歷山大後來整合了希臘的力量開始東征,建立了史上有名的亞歷山大帝國。腓力二世最終征服希臘的時間是公元前338年,前337年成立「希臘聯盟」,即「科林斯聯盟」。亞歷山大死後,帝國崩潰,大體分裂為三部分,其中歐洲部分即希臘本土地區,曾幾易其主,最終為安提柯王朝所統治,公元前二世紀中葉為羅馬所滅。
亞歷山大帝國版圖包括今天的希臘、馬其頓、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普勒斯、土耳其、黎巴嫩、敘利亞、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約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全境或大部,印度小部分
馬其頓是希臘北部一個貧瘠落後,默默無聞的城邦,到腓力二世時,這個城邦走向強盛。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擊敗反對他的希臘聯邦,真正確立起他在全希臘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波斯派來的刺客殺死在他女兒的婚禮上。亞歷山大,腓力二世的兒子,當年年僅20歲就繼位了。
亞歷山大從小興趣廣泛又聰明勇敢,12歲時曾馴服過別的騎手不能駕馭的烈馬。13歲到16歲,他的父親為他聘請了當時希臘「最博學的人」亞里斯多德作家庭教師,他向老師學習了哲學、醫學、科學等各方面的知識。他最喜歡的書是《伊利亞特》,他一心想向阿喀琉斯學習,創下輝煌的偉績。腓力二世被害後,希臘被征服的城邦認為這是擺脫馬其頓帝國控制與奴役的天賜良機,他們紛紛起義暴動,但年輕的亞歷山大在短短的兩年裡就平息了騷動。為了維持龐大的軍隊以鎮壓希臘各城邦的反馬其頓運動,為了實現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亞歷山大把目光放向了領土遼闊、資料豐富、財富滾滾的波斯。
公元前334年的春天,亞歷山大率領35000人的大軍和160艘戰艦,開始了遠征東方的行動。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分贈給人。一位大將迷惑地問道:「請問陛下,您把財產分光,給自己留下什麼?」
「希望」。亞歷山大說:「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無窮的財富!」
將士們被亞歷山大的雄心所激勵,他們決心隨他到東方去掠奪更多的財富。
亞歷山大率領部隊首先佔領了小亞細亞,消滅了那裡少量的波斯軍隊;然後他又揮師北上,向敘利亞進軍在伊蘇城,他打敗波斯王大流世三世,並俘獲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看著大流士豪華的宮殿,亞歷山大贊不絕口:「這樣才象個國王!」
接著,亞歷山大向南進軍敘利亞和腓尼基,又派手下大將攻佔了大馬士革,從大流士的軍械庫里獲得大量戰利品。他親自率領部隊南下,經過7個月的艱苦戰斗,攻下了推羅城,把推羅城的3萬居民賣為奴隸。
亞歷山大圍攻推羅城時,大流士三世曾派使者求見亞歷山大,願意出巨款贖回他的母親、妻子和女兒。還要割讓半個波斯帝國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的一員大將帕曼紐心滿意足地說:「如果我是亞歷山大,我就接受這個條件。」亞歷山大則毫不動心,他說:「我不是帕曼紐,我是亞歷山大。」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切斷波斯陸軍與海上艦隊的聯系後,長驅直入埃及,自稱是太陽神「阿蒙之子」。他親自勘查設計,在尼羅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亞歷山大城,他要它永存人世,做為他偉大戰績的紀念碑。埃及的法老為亞歷山大加上了「法老」的稱號。在慶功的宴會上,亞歷山大分外興奮,他說:「英雄的偉大就在於不斷開拓疆土,不斷增加權力,盡情享受美味佳餚和少女美色。」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率軍穿過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在高加米拉平原和波斯進行生死決戰。大流士三世敗退,被自己的部下殺死。亞歷山大在巴比倫、蘇薩、波斯波利斯和埃克巴坦各波斯王宮,掠奪了金銀財富達15萬塔蘭特。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徹底擊敗了大流士的繼位人,征服了整個波斯帝國。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領軍隊離開中亞,南下侵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兩座亞歷山大城,迅速佔領了西北印度的廣大地區。他想進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臟地帶,向恆河流域進發。但此時亞歷山大的士兵已厭倦了長期的緊張戰爭,再加上印度的炎熱、暴雨和疾病,他們拒絕前進,要求回家。他們紛紛舉行集會,發生嘩變,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擊。亞歷山大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公元前325年,將大部隊撤出印度。
亞歷山大的部隊分兩路撤回。一路在海軍將領涅阿霍斯的率領下取海道由伊朗海灣入波斯灣;一路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從陸路經卡曼尼亞沙漠而歸。公元前324年初,兩路大軍會師在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由於長途跋涉,亞歷山大的部隊損傷極大。將近10年的亞歷山大遠征,終於結束了。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首都。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它的版圖西起希臘、馬斯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葯殺水。
在遠征以前,亞歷山大認為希臘民族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民族,只有這個民族才真正具有開化的文明,而其他非希臘民族都是野蠻的民族。隨著東征,亞歷山大逐漸認識到波斯人和希臘人一樣具有傑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們也應該受到尊敬。因而亞歷山大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他認為各民族應該是公平平、等和睦相處。他因此產生了一個偉大的計劃,想讓波斯人、希臘人與馬其頓人結為友好的同伴。為了促進馬其頓人和波斯人、東方人的融合,亞歷山大和大夏貴族羅克珊娜結婚,並鼓勵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在蘇薩城,亞歷山大舉行了一次盛大奢華的結婚典禮,他親自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斯塔提拉結婚。同一天舉行婚禮的馬其頓將士有1萬對之多。在婚禮上,亞歷山大宣布: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可以享受免稅權利,他還給新婚夫婦饋贈了許多禮物。
在巴比倫,亞歷山大還整編一隻龐大的軍隊,將3萬波斯青年編入馬其頓部隊。並准備繼續進行遠征。他計劃侵入阿拉伯與波斯帝國北面的土地,還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羅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區。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從發病到生命結束僅10天時間。他匆匆離開了世界。
由於死亡的突然降臨,亞歷山大未明確他的接班人,導致爭奪王權的激烈斗爭。在斗爭中,他的母親、妻子與兒女都被反對黨殺死。將領們紛紛擁兵自立為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王國從此分裂為若干個希臘化的國家。亞歷山大龐大的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亞歷山大的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開拓了人們的眼界。東方的城市出現了優美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築,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希臘、西方,豐富了西方的知識寶庫。亞歷山大的東征,還開辟了東西方貿易的通路。他在東方建立的幾十座城市,都逐漸發展成為商業中心。如埃及的亞歷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
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的統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亞歷山大三世在波斯積極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馬其頓人)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枝。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④ 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憑什麼能締造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
在世界歷史上,曾經有一個短暫的帝國。當時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它的疆域如此之大,甚至超過了東方戰國七雄的總疆域。亞歷山大大帝只有二十幾歲,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這個巨大的帝國。在他想繼續進攻印度時,十年戰爭耗盡了戰士們的熱血,只好班師回朝。可是就在歸途中得了怪病,不到10天就去世了,年僅33歲。
為了「把戰爭帶到亞洲,把財富帶回希臘」,也為了征服曾經入侵希臘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4年率領遠征隊前往比希臘強大得多的波斯帝國。經過數十年的戰斗,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和兩河流域,最終建立了橫跨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⑤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馬其頓帝國分裂成哪幾個王國
根據《亞歷山大遠征記》作者阿里安(古羅馬)。亞歷山大死後帝國被分割為四大部分,卡山德輔佐亞歷山大之子統治希臘,呂辛馬庫斯占據色雷斯,被稱為「勝利者」的塞琉古一世得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而托勒密一世(《亞歷山大大帝》電影中那個埃及老人,他就是托羅密一世,亞歷山大最好的朋友和將軍,他建立了埃及托羅密王朝,這個王朝最著名的人物是佩拉特麗克絲-埃及艷後)分得黎凡特(指地中海東部諸國)和埃及。
⑥ 亞歷山大帝國統治措施
帝國的建立: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是怎樣統治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的?亞歷山大東侵的過程就是帝國建立的過程。面對日益擴大的帝國亞,歷山大來不及對當地的統治機構進行認真的改造,基本上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馬其頓——希臘的因素。
所以亞歷山大的帝國統治呈現出東方、馬其頓、希臘城邦三種因素的混合現象。
一、亞歷山大把馬其頓與東方的政治制度相結合,實行特殊的專制君主政體。
亞歷山大是以馬其頓國王的身份進入亞洲的,但每到一地就自認為是當地原來統治者的繼承人。
他崇尚威嚴赫赫的東方宮廷禮節,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衣服,要求人們向他行匍匐禮,對他敬若神明。
然而東方化是形式,而擴大統治基礎,加強他個人的地位與權力,乃是目的與實質。
二、亞歷山大基本上沿襲了波斯帝國的行省制,但削弱地方權力,實行軍事、財政、民政,三權分離。
各地的總督轄區大致上維持舊日的規模,總督中既有馬其頓人、希臘人也有不少的當地人。
亞歷山大主要是依靠希臘、馬其頓人進行統治,對於本地人利用而不重用,當地人總督一般只管民政,軍政和財政另外有馬其頓人或者希臘人來掌握。
在一個行程內有三種平行權力,在同時發揮作用,他們各自向國王負責。
除了巴比倫以外,各行省原本擁有的鑄幣全都被取消。
亞歷山大在一些重要的地區駐有軍隊,以防止不測。
三、為了使被征服地區忠心歸屬,亞歷山大採取了宗教寬容的政策。
他在埃及拜阿蒙神廟,為女神伊西斯建廟;在巴比倫向當地的主神馬都克獻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毀掉的馬都克神廟。
這個舉動獲得了巴比倫祭司的好感,他們的擁戴給亞歷山大的統治罩上了一層神聖的光圈。
四、為了擴大統治基礎,亞歷山大還採取聯姻、招募軍隊等方法打破民族界限,籠絡當地的貴族,並緩解兵力來源的不足。
他在遠征中亞的時候,與當地的貴族女子羅克珊結婚,回到蘇撒以後又舉行盛況空前的集體婚禮。
他和他的80個戰友都採用波斯禮儀與當地貴族的姑娘結婚,大流士的長女成為亞歷山大的第二個妻子。
在他的帶動下,與亞洲女子通婚的馬其頓戰士有1萬人之多。
他的帳幕里有當地的貴族對他進行效忠。
他的軍中有受過馬其頓軍事訓練的波斯人步兵服役,還有拿著馬其頓長矛的波斯人騎兵供其驅使。
他們與馬其頓人混合編隊,但小隊長有馬其頓人擔任。
五、對於帝國境內的希臘城邦,亞歷山大名義上恢復他們的自由,但實際上往往干預其內政,反對他們彼此爭斗,禁止他們擴大城市的領土。
對於鞭長莫及的地區,比如說小亞的內陸高原和印度、中亞的一些地區,他僅僅要求當地的王公貴族承認他的統治權和征稅權。
六、征服的擴大和帝國的維持都離不開雄厚的物資,亞歷山大一方面通過掠奪補充軍用,一方面依靠稅收來獲得財富。
此外他到處建立城市,先後建城大約有20座,最遠的一個在粟格狄亞納,在今天的塔吉克境內。
這些城市的建築形式與市政制度是希臘式的,但在政治上沒有獨立的自主權,他們只是國王統治下的一些行政單位。
七、亞歷山大設置財政監察官專門執掌鑄幣大權,他採用阿提卡標准鑄銀幣,金幣則是自創式樣。
從波斯金庫中獲得的金銀被鑄成貨幣流入流通領域,使原本波斯帝國的經濟與希臘愛琴海經濟進一步連接在一起。
八、馬不停蹄的征服,使亞歷山大來不及在文化上有所建樹,但他建立的帝國使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接觸、交流必不可免。
他的遠征可謂是一次異國文化的探秘,遠征軍中有工程師、哲學家、地理學家、測量師等專門人才。
他們沿途收集資料、繪制地圖與當地的哲學思想家交往,實際上已經開始了文化的交流。
亞歷山大回到巴比倫以後,並不滿足於已有的征服與成就。
他派人考察阿拉伯半島,在巴比倫建立碼頭,打算改造幼發拉底河灌溉系統,甚至設想溝通裏海與海洋。
他還想向西征服西北的非洲、義大利和西班牙。
但是不久,一場惡性的疾病突然奪走了他的生命。
亞歷山大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和歷史上罕見的大征服者。他一連串的征服固然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也開創了歐亞非文化交流的新時代。
⑦ 分析亞歷山大和波斯帝國那場戰役的影片有什麼不要純電影。要有分析的。
《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2004)
關尼卡卡之戰
劇情梗概:
亞歷山大大帝生於紀元前356年為馬其頓王(菲利普)之子,是歷史上第一位征服歐亞大陸的著名帝王。亞歷山大自幼聰穎過人,曾受教於大師(亞里士多德),稍長即被授予首府總督之職,並以平定山賊有功而任命為馬其頓大軍統帥,隨父橫掃希臘城邦之亂。
西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亞歷山大繼任王位並繼承乃夫遺志,率領希臘聯軍進攻波斯,關尼卡卡一役大敗波斯並直入小亞細亞攻佔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崩潰,波斯王大流士被殺,又進軍埃及又越過印度河進入恆河流域,因軍士思鄉被迫退回。亞歷山大融合東西文化,鼓勵民族間通婚,並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講希臘思想律法散布各地,開創希臘化時代文化,死時卻年僅33歲。
⑧ 亞歷山大的帝國能打過當時的中國嗎
不能,中國勝算很大。然這段歷史沒有發生,但最能夠證明當時中國勝利概率的,就是同時代的各種出土文物。
一、河南淮陽馬鞍冢楚墓出土戰車
亞歷山大東征的一路征塵里,最拿手的殺招,就是著名的「馬其頓方陣」,這個以長槍陣輔以輕騎兵和輔助投槍弓箭投石兵的混編戰陣,一路表現堪稱遇魔殺魔,尤其是全殲波斯大流士刀輪戰車一仗,幾乎讓西方世界拜服。
和波斯當時的雙馬刀輪戰車不同,中國戰國時代的戰車,是由四匹馬拉動的四馬戰車。而且當時波斯乃至西方國家,都採用「「頸式系駕法」,即把帶子綁在馬匹脖子上,雖說駕駛穩當,卻十分限制馬的呼吸運動。
而中國戰車呢?卻早於歐洲八百年,創造性採用了軛靷式系駕法,即以馬的肩胛兩側為受力部分。呼吸得到解放的馬兒,自然能撒歡狂奔。只看這一條,中國戰車的速度與沖擊力,就遠遠強於同時代的西方戰車。
和波斯當時的雙馬刀輪戰車不同,中國戰國時代的戰車,是由四匹馬拉動的四馬戰車。而且當時波斯乃至西方國家,都採用「「頸式系駕法」,即把帶子綁在馬匹脖子上,雖說駕駛穩當,卻十分限制馬的呼吸運動。
而中國戰車呢?卻早於歐洲八百年,創造性採用了軛靷式系駕法,即以馬的肩胛兩側為受力部分。呼吸得到解放的馬兒,自然能撒歡狂奔。只看這一條,中國戰車的速度與沖擊力,就遠遠強於同時代的西方戰車。
二、河北易縣燕下都墓葬出土鐵器
比起齊國秦國楚國這些戰國強國來,同為大國的燕國,國力顯然要弱一些。但是,當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進入發掘階段後,其出土的文物,卻是迅速驚艷了世界——看上去並不是最強的燕國,軍工竟然如此強大!
其出土的兵器遺址,面積就有三萬多平方米。還有三處鑄鐵作坊,最大的一處更有十七萬平方米。而更令考古學者震驚的是:燕國的冶鐵業,已經不止生產鐵農具,更生產各種鐵制兵器。在這個還以青銅器為主的戰爭年代裡,如此發現,顯然震撼。
在這個遺址里,共出土了包括胄甲矛盾刀劍在內的鐵兵器52件,還有銅鐵合金的弩簇20件。其中的15把鐵劍,長度更在90厘米以上,包括三把鋼劍,另外還有鋼矛等裝備。這類裝備都是以淬火技術打造。
當亞歷山大正朝著東方隆隆開進時,東方的中國戰國列強們,一如這些驚艷發現證明的那樣,已然開始了軍事裝備的悄然升級。
三、山西長治青銅兵器
當然,雖說燕國遺址的鐵兵器叫人震撼,但在亞歷山大隆隆開進時,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還是以青銅兵器為主。
在戰國爭霸風雲里,山西長治地區曾是主戰場,相關的遺址與出土兵器也極多。上世紀90年代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者,曾經把山西長治出土的一把戰國青銅戈與一把青銅劍拿來,以X射線與顯微鏡觀察等科學手段,進行全面檢測。
戰國早期時的青銅戈,在X光的照射下,整個武器歷經兩千多年,竟毫無斷裂痕跡。而同樣接受測試的青銅劍,除了劍身後部有斷裂外,其他也保存完好。全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高品質。
更重要的,卻是成分檢測結果,兩件戰國初期軍隊標準的制式青銅武器,其成分卻不止是青銅,其成分里也有少量的鐵元素,硬度因此強於春秋時代的青銅裝備。
(8)大亞歷山大帝國電影擴展閱讀:
亞歷山大東征:
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亞歷山大東征。歷時十年,經過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戰役、吉達斯普河戰役,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最終建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掠奪性遠征,對亞洲文明造成一些毀壞性的破壞,但是客觀上也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聯系,雙方貿易往來更加頻繁,許多希臘人移民到了西亞,其生活方式、風俗、語言和文字由此傳入東方,同時西方也從東方汲取了不少文化養分。
經這一途徑,希臘和與東方文化獲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機會。
⑨ 歐洲十大帝國
影響歐洲歷史進程的十大帝國
1,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的創建者是亞歷山大大帝,存在於前336年—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軍隊從希臘向東方進軍,不僅滅亡了統治西亞和埃及的波斯帝國,還遠徵到了印度北部,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超級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3年去世後,帝國逐漸走向分裂,然而,希臘文化向歐、亞、非三洲的傳遍並未停止,此後兩百多年,整個東歐和西亞都處在希臘文化的影響下。
2,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的創建者是屋大維,存在於前27年—476年。羅馬帝國的前身是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統一了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國家。羅馬共和國轉變為羅馬帝國後,為地中海地區帶來了近二百年的和平與繁榮。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伴隨著蠻族的持續入侵,西羅馬帝國在476年宣告滅亡,西歐從此進入了中世紀時代。
3,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其創建者是阿卡狄烏斯,存在於395—1453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倖存了下來。東羅馬帝國曾在公元6世紀時收復義大利、北非地區和西班牙南部,實現了短暫復興,而後,東羅馬帝國專注於自己在東歐和西亞的發展,並逐漸希臘化,以拜占庭帝國的別稱延續了近千年,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拜占庭帝國作為一個強大的堡壘,為西歐獨特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4,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帝國的創建者是查理曼大帝,存在於768年—843年。查理曼大帝(768—814年在位)不僅征服了西歐眾多民族,還整合了日耳曼和古羅馬文化,為西歐的整體發展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瓜分了帝國,西部後來成為現代法國的前身,中部後來成為現代義大利的前身,東部後來成為現代德國的前身。
5,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又稱德意志第一帝國,其創建者是奧托一世,存在於961年—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以德意志地區為根據地,通過戰爭和聯姻的方式,逐漸將中歐大片疆土納入到自己名下。神聖羅馬帝國在13世紀後君權衰落,發展成為由眾多王侯領地拼湊而成的復雜國家,並最終在1806年被拿破崙滅亡。神聖羅馬帝國孕育了德國、荷蘭、瑞士、比利時、奧地利、匈牙利、盧森堡、捷克等眾多現代國家的雛形。
6,安茹帝國:安茹帝國的創建者是亨利二世,存在於1154年—1214年。中世紀的法國由眾多王侯領地拼湊而成,安茹公爵便是其中之一。1154年,安茹公爵亨利二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一個橫跨英、法兩國的帝國由此形成。安茹帝國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法國的發展,當法軍在1214年布汶戰役中擊敗英格蘭的軍隊後,安茹帝國土崩瓦解。實際上直到百年戰爭(1337—1453年)結束後,法國才徹底擊敗英國,逐漸實現了統一。
7,拿破崙帝國:拿破崙帝國的創建者是拿破崙,存在於1804年—1814年。拿破崙在位前期,通過一次次輝煌的勝利極大擴張了法國的疆土,使法國的霸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位後期,拿破崙對歐洲各民族的壓迫嚴重,以及對西班牙和俄羅斯的入侵,導致自己的統治在全歐洲人民的反抗下土崩瓦解。拿破崙雖然失敗,但他為整個歐洲輸送了自由和平等的觀念,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主義的覺醒,開啟了歐洲各國的近現代化。
8,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創建者是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存在於1867年—1918年。1867年,奧地利王國和匈牙利王國合並成為一個國家,由哈布斯堡家族出任皇帝,擔任元首。奧匈帝國是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最後的輝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崩潰瓦解,奧地利和匈牙利從此成了兩個獨立發展的國家。
9,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創建者是威廉一世,存在於1871年—1918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前身是普魯士王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治理下,普魯士王國相繼打敗了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統一了整個德意志地區,打破了歐洲列國間的勢力均衡,促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內憂外患中宣告滅亡。
10,德意志第三帝國: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創建者是希特勒,存在於1933年—1945年。希特勒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歐洲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歐洲列國為此普遍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發動了爭奪世界霸權的冷戰,使德國在1949年分裂為西部聯邦德國和東部民主德國,就連整個歐洲也被劃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1990年,蘇聯走向衰亡,東歐劇變,德國統一,歐洲從此再也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