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跪求電影《新包法利夫人》中的兩首插曲的名字
主題曲:羅震環的《靠近》插曲有:蔡卓妍的《白頭到頭》《明明》《為什麼》(這一首是明明的國語版,國語版電影里放的)還有鄭伊健的《ForU&Me》
2. 讀《包法利夫人》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讀《包法利夫人》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重點不在於寫她的愛情故事,而在於寫她的純真到墮落,從墮落到毀滅的前因後果,揭露資本主義摧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惡資本。
包法利夫人的致命錯誤,在於她不懂得豪華淫逸的生活和浪漫傳奇的愛情,需要物質財富做基礎。而她的家庭環境,無論是她父親還是她丈夫的家境,都不具備這種物質條件,而她偏偏要去追求那種不可能屬於她的生活,在她尋求愛情和幸福,卻淪為別人的玩物過程中,她不知不覺地將丈夫的薄產揮霍盡。這便給貸者提供了可乘之機。請保留此標記作為誘餌,讓她簽署一張又一張借據,使她積債如山,而一旦發現她身上再也沒有油水可榨時,便串通法院,扣押包法利家的財產抵債,並且張貼布告宣布拍賣。包法利夫人被逼到了家庭破產,身敗名裂的絕境。她求助於情人,情人們推諉搪塞;她求助於稅吏,稅吏無動於衷;她求助於公證人,公證人花言巧語,企圖稱其危難佔有她。這時的人世,對包法利夫人是那樣冷酷無情!在她面前只剩下一條路,就是結束她尚年輕的生命。
作者本人就說過:「就在此刻,我可憐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國的十二個村莊里受罪、哭泣。
《包法利夫人》這本傳世之作揭露和批判的正是第二帝國的社會現實,讓人們認清資本主義下的真面目。
讀完《包法利夫人》這本書後,心中的感觸很多,可能和年齡有關,最初發這本書時,劉老師說在二十年前就讀過了,我相信二十年前和現在讀的感受肯定是截然不同的,這就是經典的魅力所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婚姻的沉澱,感覺到自己一點一點的成長,幸福的婚姻生活對於女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艾瑪少女般單純的思想,對愛情的浪漫幻想,相信是許多女人年輕時都有過的,但是現實中的矛盾在於她偏嫁了一個平凡的醫生為妻,跟她想要的浪漫生活相差甚遠,但是她為了虛無縹緲的浪漫愛情,背叛了婚姻,為此債台高築,甚至連自己的孩子都沒有認真養育過,至此只能說明艾瑪是打著愛情幌子的虛榮女人,假如她沒有那麼多的慾望,不追求奢侈的貴族生活,而是幫助丈夫打理醫院,認真經營自己的家庭,也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而且她的丈夫是那樣的迷戀並忠實於她。從另一方面來說,她的丈夫也是有責任的,夏爾對妻子百依百順,關懷備至,但都是物質的滿足,他幾乎沒有深入了解艾瑪到底喜歡什麼,真正需要什麼,他們缺少溝通和交流。
在過往的幾十年裡,開心過、憂傷過、憤怒過,但是都已經經歷過,沒有對與錯。通過讀這本書,我的最大收獲是認真的對待自己的人生,腳踏實地的工作,用心經營自己的婚姻家庭。感謝劉老師提供這樣的機會!對自己是一種督促,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長!
看完後,感覺到這部文學作品把人性寫的非常真實,與現實生活很近。包法利夫人是典型的充滿幻想的浪漫主義感性派,也代表了大多數女性的心理,是一個在愛情面前單純而狂熱的女子,對待感情多憑感覺與想像,對愛情寄予了太高的期望,總是在尋找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忽視了現實的生活,這種心態就像是一個活在童話故事裡的小女孩,對待眼前的愛卻視而不見,完全將希望寄託在美好的幻想之中,日日無法安心。而且在愛情面前愛得失去了自我,沒了尊嚴,到後面甚至到了哀求的姿態,還讓自己債台高築。這種愛不是真正的愛,是自我的情慾需求。包法利夫人的內心是無比匱乏的,也是非常脆弱而缺愛的。真正的原因:一方面是包法利夫人對愛情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另一方面是包法利夫人對自我的認知是盲目的。
沒有思考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為什麼想要那樣的生活?思考的非常淺顯,只是知道自己想要浪漫而優雅的奢華的生活。但是浪漫難道就一定是穿著優雅在舞池和紳士跳舞?奢華的生活真的能夠讓自己快樂?愛是什麼?答案當然因人而異。從現實生活的角度看,我覺得包法利夫人的選擇是不理智的,一個女人進入了婚姻生活,當盡好一個做妻子和孩子媽媽的.責任,況且夏爾是一個對她很好的男人,也有一定的賺錢能力。如果真的很痛苦,也當和夏爾開誠布公,不可腳踏兩只船。追逐自己幻想的東西是一種勇敢,但也要兼顧現實生活,做些理性思考,做到感性與理性的結合。
很不錯的一本女性心理成長教科書,推薦女性朋友們閱讀!
愛瑪的人生中,最愛她的男人,除了她爹,就是夏爾了。但愛瑪卻不懂得珍惜這個在生活中處處包容她、滿足她、愛她的男人,一次又一次的傷著夏爾的心。
愛瑪先後愛上了萊昂和羅多爾夫,過程都很甜蜜浪漫,但他們對愛瑪都是始亂終棄,沒有一個願意給愛瑪一個家。愛瑪只顧著一次又一次的傷心,卻始終看不見身邊一直默默陪伴著她的丈夫。
愛上了不該愛的人,就該及時止損。
但愛瑪顯然並不懂得這個道理。她只顧著沉浸在自己美好的對愛情的想像中,忽略了丈夫,也忽略了女兒,這些在她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人。
愛瑪被羅多爾夫的甜言蜜語哄騙了身心;愛瑪坐上了萊昂的馬車,和萊昂在馬車里做著不可描述的事;愛瑪一次又一次淪陷在漂亮的包包首飾里,欠下了難以負擔的高利貸,陷入了生活的沼澤。
所有自身負擔不起的放縱,都會迎來生活最猛烈的打擊報復。
愛瑪被勒侯追債,被萊昂和羅多爾夫拋棄,被鄰居熟人所鄙夷。唯獨夏爾,依舊用著自身那份略顯遲鈍的愛情呵護著愛瑪,時刻都在關心著她,從來也沒有想過放棄她。
夏爾雖然在生活中,顯得很平庸無能,但卻是個不可多得的好丈夫,好父親。夏爾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給愛瑪一個更好的人生。
和愛瑪一起參加舞會、為了愛瑪搬家到更大的地方、替愛瑪還清債務......愛瑪身邊的男人,只有夏爾是真正不計較得失的愛著她的,但她卻不懂得珍惜。
如果愛瑪改過自新,她依舊可以迎來閃閃發光的人生。
如果愛瑪能夠看清渣男的本質,回歸生活本身,珍惜自己的丈夫和女兒,那麼她的人生,也不會那麼凄慘。如果她在發現愛錯了人的時候,能夠及時止損,該有多好。
嘗試了幾次,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不要相信需要堅持的不是真愛,有些時候你得逼自己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完全靠興趣。你每天下班刷抖音,看短視頻,可以一直刷到睡覺,難道這是你的興趣。
為什麼讀不下去,我讀完後,找了找原因。譯本很平淡,讀起來費勁不流暢,人物也是一會兒叫醫生,一會兒叫名字。反正我看這本書,完全沒有感受出書評人說的那麼偉大,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
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故事裡面的場景現在還在發生著。就跟高曉松說金瓶梅一樣,人還是那些人,什麼都沒有變,唯一變的只有時間。或許這才是一部作品最偉大的地方,無論放在那個年代,你都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彷彿就說著身邊的事情。看看現在的,各種借貸平台靠世界第八大奇跡,復利來賺錢。無需抵押,輕松貸款。不知道多少人妻離子散,命喪黃泉。看看現在的出軌,娛樂圈尤甚。吃瓜群眾熱議的就是這些話題,明星出軌曝光,頭條幾天不散。
積極的事情也有,包法利深深地愛著包法利夫人,哪怕她出軌,都百依百順。愛情從來都有,只是看是一個人的事情,還是二個人,或者三個?
讀完感嘆,壞人總是在當道,好人總是被欺負。葯劑師,典型的小人,欺上瞞下,兩面三刀。最後得到騎士勛章。包法利,被帶綠帽,被搞破產,依然選擇原諒她。
或許再過百年,還是會發生這樣的事和這樣的人,人性的進化是漫長的,可能永遠也進化不了。如果你也讀不下去,我建議你還是努力的讀一讀這本書,或許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收獲。
《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因為她的幸福觀離現實太遠莫名其妙的離開。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1821—1880),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法國19世紀小說史上三位巨人之一。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此書通過愛瑪的曲折的愛情故事,揭露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
包法利夫人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就因為這樣,包法利夫人才會不滿於醫生夏爾的膽小懦弱,遲鈍無能。就因為這樣,她才踏上了尋找理想中的愛情之路。但當時的法國正在被黑雲籠罩。她最終在被騙與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結束了她的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屈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在繁華和虛榮里,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
缺乏智慧的幻想產生怪物,與智慧相結合的幻想是藝術之母和奇跡之源。——哥雅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艾瑪(即包法利夫人)就是個充滿愛情幻想的人,但由於缺乏理智與思考,她的愛情幻想最終把她拉進死亡的深淵。
艾瑪,是一個深受浪漫主義文學影響的富裕農家獨生女,原期待通過結婚來實現她的愛情幻想,但丈夫包法利的平庸和無能卻使她大為失望。她先後碰到了年輕的實習生萊昂和情場老手羅多夫,渴望在他們身上得到她所嚮往的愛情和激情,但一個軟弱無能,一個對她始亂終棄。最後,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這些人卻一個個斷然的將她拋棄,艾瑪的心靈受到重創而又走投無路,最後選擇了自殺。她終於為她的浪漫主義幻想和行為付出了最慘重的代價。
幻想不只是停留在腦海之中,更多的是付出行動。
像張海迪,從小時就高位截癱,在別人看來她的一生是無望了,做什麼都是徒勞的,可她卻不甘命運的蹂躪,發奮學習,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後張海迪以她驚人的毅力學會了四國外語,還成為了碩士、博士!她用行動闡述了幻想變成現實的奧秘。
愛因斯坦,小時被認為是傻瓜、笨蛋,可後來人家不也成為了名譽全球的物理學家了嗎!
自古人們就有上天、飛翔、探索宇宙的幻想,這在以前看起來似乎不可能,可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飛機、火箭不照樣造出來了嗎!
可見,無論做什麼,努力才是硬道理!古人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以即使是幻想,只要努力去實現,就一定能夢想成真!可千萬不能像小說中的艾瑪一樣整日停留在幻想之中,最終走向毀滅。
幻想雖貶,但不努力只怕連一點點念想都將成為奢望。所以,朋友,請讓我們腳踏實地地向夢想前進!
理想(文學、閱讀)與現實(生活)的矛盾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而《包法利夫人》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比《堂吉訶德》更進一步。總體來說,我的閱讀體驗認為,《包法利夫人》不僅僅是現實主義的,它往往還現出現代主義的端倪。福樓拜呈現出來的世界讓人絕望,生活是庸常的,似乎一切都是命運所致,而愛瑪的悲劇在於她並未清楚地認識到生活的本質是雜亂無章與平淡,毫無意義。她嚮往的只是海市蜃樓,這就涉及到如何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這里,我僅僅說文學(閱讀)與生活的思考。
米蘭昆德拉說過:「小說不研究現實,而是研究存在。存在並不是已經發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場所,是一切可以成為的,一切人所能夠的。」這里也強調了小說研究的不是現實,只是一種虛空,是必須在現實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一點補充。對我來說,文學無用,但是是每個人都會做的夢,只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是夢而已,如鏡中的世界,可望而不可即。
同時,料想作者企圖尋求生活的本質,或者說是世界的真理,即盡管此書以一種看透悲劇高度的寫法,但並未揭示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作者可能已經意識到,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生命中充滿著喧嘩與騷動,但找不到一點意義。我們對此無能為力。不難想像,福樓拜在寫到愛瑪服毒自殺時的失聲痛哭,不僅僅是對自己筆下人物的同情,同時也是他對於自己的境遇,關於人生的思考的痛苦和無奈。愛瑪或許並沒有錯,錯的只是命,不用去感嘆命運的不公平,因為那是人力不及的。這也就是我閱讀勵志小說《平凡的世界》帶給我的感受只是絕望,不管你怎麼掙扎,結局,到最後,只是平凡,如此而已。所以,到現在,思考也變成了無意義。所以,我認為《包法利夫人》具有現代主義的氣息。
3. 包法利夫人電影百度雲
《包法利夫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PTHS41lRDcBsMqC86Spdw
《包法利夫人》是蘇菲·巴瑟斯執導的劇情片,由米婭·華希科沃斯卡、埃茲拉·米勒等出演,於2015年6月12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福樓拜同名小說,講述了愛瑪為追求浪漫和優雅的生活而自甘墮落與人通姦,最終因為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而身敗名裂,服毒自殺的故事。
4.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誰裡面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名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包法利夫人》這篇小說,相信有的人讀過,有的人沒有讀過,首先小編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誰,他叫做居斯塔夫·福樓拜,他出生於法國盧昂的一個傳統醫生家庭,他喜歡對真實的生活進行描寫,可以說他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作家。《包法利夫人》就是他很著名的一篇代表作,裡面有許多的名句值得我們學習,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簡單的說幾句。
除了小編上述的那兩句之外,這本書裡面還有很多優美的句子,也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的東西,如果你喜歡小編以上的分享的話,小編建議你可以去讀一讀這本書哦。
5.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包法利夫人》中,講述了一個受過教育的農家女艾瑪,不滿足自己目前的狀況,不滿足自己丈夫的地位,瘋狂的偷情並用高利貸滿足自己的虛榮,最終走投無路,服毒自盡。
這種不滿足於現狀的女人,那個時代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項鏈》中的瑪蒂爾德也是這樣,她們不是很有錢,但是都是很漂亮迷人的女人。她們的丈夫很平庸,不懂得她們對上流社會的渴望,不能理解她們不甘平庸的願望。她們貪戀上流社會的生活,整天巴望著能有某個認識的上流社會的人邀請她們參加舞會,她們喜歡在舞會上旋轉、喜歡被男士們恭維、聽到舞曲腳就忍不住要跳起來。
這些女人是可悲的,因為她們不甘於被上流社會拋棄卻沒有錢買漂亮的衣服和首飾,往往為了參加一次舞會要辛苦工作很多天。還有一種女人,她們是真正的上流社會的小姐,她們從小就被教育做一個得體的小姐,她們有錢做各種新衣服,她們有所謂的教養,知道任何時候都要表現的淑女,聽到恐怖的事情就算不害怕也要說「我的天啊,這太可怕了!」甚至要暈過去,不然就不像是一個有教養的小姐。
其實,哪個女孩子,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子,誰不想見識一下這樣的舞會呢?想像一下吧,收拾得體大房子,裝飾著各種漂亮的燈飾和壁畫,滿屋子的紳士和小姐太太,人人都穿著得體,光鮮亮麗,男士們儒雅有風度,幽默又不失溫和,小姐太太們都穿著優雅的裙子,帶著插著羽毛的帽子,她們調皮可愛又保持著淑女形象。他們互相攀談著,喝著香檳,男士恭維小姐漂亮可愛,小姐恭維男士見識多有風度。然後,舞會開始,紳士和小姐們開始翩翩起舞,直到黑夜,才拖著疲倦的身子戀戀不舍的上樓睡覺,並且保證今天晚上玩得很開心。
然而,因為她們並不是貴族小姐,所以這樣的生活對他們卻是高不可攀。他們知道有這樣的生活存在,但是又永遠得不到,所以造成了生命的悲劇。這么看來,如今的社會是多麼幸福,只要你肯努力,你都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起碼不會差太多。艾瑪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6.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讀罷這本書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閱讀是一次讀者與作者的神交,閱讀過的書籍是一個人的成長史,在書籍中汲取精神上的營養,在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書中自有黃金屋,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前段時間讀法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主人公艾瑪不斷地追求愛情,屢次出軌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墮落,一步步走向死亡。是虛榮?是叛逆?是放盪?回憶小說情節,艾瑪是一個愛幻想愛做夢的女人,當包法利先生向艾瑪的父親提起婚事的時候,聽到的回答是「我不能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樓下等半個時辰,如果看見窗戶的燈是亮的,就表示艾瑪同意了」,沒有深入了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因為艾瑪還未成熟,她期待美好的愛戀。但事與願違,包法利先生是一個平庸的人,固執木訥,沒有浪漫,沒有激情。「在她的靈魂深處,她一直等待著發生什麼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遙望著天邊的朦朧霧色,希望看到一張白帆,她睜大了絕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處搜尋」。
他們在鄉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可艾瑪的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平淡的婚姻生活並不像她想像的美好。新婚之後的寂寞,迷茫,無聊,使她對感情生活的嚮往,對自己婚姻的某種悔恨和生不逢時的想法時刻迸發,如小說寫的「愛情彷彿是一隻玫瑰色的大鳥,只在充滿詩意的萬里長空的燦爛光輝中飛翔;可是現在,她也不能想像,這樣平靜的生活,就是她從前朝思暮想的幸福。」
於是,當萊昂趕著馬車來到小鎮時,艾瑪動心了,萊昂不俗的談吐,紳士的風度,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打動了艾瑪,他們努力尋找共同語言,從文學,從音樂,一步步相互試探,就像是精神式的柏拉圖的戀愛,他們都保持著道德的原則,不敢越界。本以為艾瑪就這么和萊昂發展下去,可鎮里的議論紛紛,萊昂家裡的催促,萊昂走了。只剩下艾瑪的鬱郁寡歡與等待。
如果將艾瑪對愛情的追求看做一隻風箏,那麼萊昂就是牽著風箏飛翔的人,當萊昂離開,風箏斷線,摔在地上,艾瑪的心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尋找飛翔的快樂,她渴望飛的更高,飛的更遠!慾望就是這樣慢慢積累的,就像給飢餓的人一口麵包,結果只能是想要的越來越多。
命運好像給了艾瑪一次機遇,羅多爾夫的到來,給了艾瑪希望。羅多爾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連於眾多女人中間,他看中了艾瑪的年輕美貌,艾瑪看中了他的英俊瀟灑,甜言蜜語。小說有個很諷刺的情節,他們挑選的約會地點不是羅多爾夫的木屋,也不是艾瑪喜歡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里。其間,羅多爾夫對愛瑪的甜言蜜語式的語言攻勢一直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就和令人發笑的「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從此以後,艾瑪偷偷與情人約會,甚至為了准備約會的服裝,飾品,禮物等,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負債累累,最後在悔恨中自殺。
我第一次看這部小說時,很討厭艾瑪,覺得她屬於紅杏出牆的類型,不符合倫理道德規范,但是,隨著我對西方文化的慢慢了解,對人性的逐漸探究,現在,可以很釋懷的談起艾瑪的故事,甚至可以站在艾瑪的角度,重新審視《包法利夫人》。
從小,艾瑪的父母就送她去修道院學習,修道院是禁慾的,可艾瑪卻對世界充滿好奇。當別人都讀聖經時,她正津津有味的看言情小說,品味男女主人公浪漫曲折的愛情故事,嚮往溫柔的騎士和富麗的宮廷。她愛大海,只是為了海上的洶涌波濤;她愛草地,只是因為青草點綴了斷壁殘垣,她多才多藝,但並不真心喜歡音樂和藝術,她尋求的只是主觀的情,而不是客觀的景……這一切反映了艾瑪的內心是豐富的,她渴望自由,渴望愛。但現實卻沒有給她快樂成長的土壤,所以她需要去尋找另一片天空,可以給她自由呼吸的清新空氣。
當包法利先生出現時,艾瑪以為幸福來臨了,以為丘比特的神箭射來了,愛來了,浪漫主義小說讓她對美好生活充滿憧憬,她將踏入婚姻殿堂視作擺脫枯燥生活,實現憧憬的一個契機。於是她嫁給了包法利先生。但他們的婚姻畢竟不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愛慕的基礎上,所以從一開始就布下了危險的陷阱。
很多人都覺得包法利先生最無辜,最受委屈,但我想說的是,包法利先生的確和艾瑪不合適,即使艾瑪不出軌,他們也不會白頭偕老。包法利先生雖然對艾瑪百依百順,關懷備至,但都是淺層次的物質滿足,他幾乎沒有深入了解艾瑪到底喜歡什麼,真正需要什麼,他們缺少交流和溝通。當艾瑪把對白馬王子最美好的光環放在包法利先生的頭上時,包法利先生本身平庸木訥,不善言辭,不苟言笑,刻板無趣等性格,和艾瑪充滿熱情與幻想,浪漫與天真的性格顯得格格不入,一個缺乏生活情趣、智力平庸、感覺遲鈍的男人,與艾瑪的期望值形成了強大的反差,艾瑪困惑了,這就是所謂的愛情嗎?我的一生就這樣度過嗎?我們讀者一直強調包法利先生為艾瑪的犧牲與寬容,卻忽視了艾瑪的內心世界,何嘗不是承受著煎熬?記得小說有個情節,是寫包法利先生的眼睛像一條皮鞭抽打著艾瑪,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包法利先生用用愛和仁慈的名義在抽打艾瑪的心靈。
的確,艾瑪墮落了,她從一個美麗可愛的少女變成了一隻令人害怕的貪婪的猛虎,她在對奢華的追求中慢慢喪失了金錢,在對自由的嚮往中慢慢喪失了尊嚴,在對愛情的追逐中慢慢喪失了愛的能力,我們可以批判她,可以鄙視她,可以認為她的死亡是咎由自取,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艾瑪的悲劇不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是整個社會乃至整個時代的悲劇。
西方文化宣傳「性惡論」,認為人生來就是要犯錯的,所以每個人都需要自我約束,無論是法律層面,還是道德層面。人性的脆弱、貪婪、乖戾、殘忍和人性的堅強、美好、善良、高貴一樣,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隱藏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當時機發酵成熟,它們就會像古希臘神話的潘多拉之盒一樣,被慾望好奇的心打開,吞噬人的靈魂.我們看了艾瑪墮落的故事,不是要幸災樂禍的看著她死,而是要深入的剖析她為什麼會墮落。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看,我們創作文學的目的不是譴責艾瑪的出軌,而是解釋她如何成了出軌的女人,同情她出軌的遭遇,認識她存在的價值。畢竟,文學如果沒了同情和憐憫之心,就不是文學了。
這是一個個人奮斗與社會約束力的關系問題。一個下層平民女孩嚮往貴族的生活,合不合理;一個女人要求追求真正的愛情的權利,合不合理;一個美貌多才的女子不甘心嫁一個平庸木訥的丈夫,合不合理;一個人堅決拒絕平凡的生活,合不合理;一個心懷人生美好夢想的人最後墮落自殺,合不合理;一個浪漫主義者對殘酷現實的無聲反抗,合不合理。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當然,我們看待文學,應該是學習有利於人生營養的東西,應該盼望獲得振奮人心的東西,而《包法利夫人》無疑是一個令人痛惜的小說,可我們衡量一部小說,不能拒絕它的悲劇性,因為好的小說從來不粉飾生活,美化人生,以此來滿足讀者小小的心理安慰。好的小說應該是提供一種人生的某種片段,留足空間,讓人看見世界有多大,人性有多少可能的發展,就像張承志曾經說過的「不要因為在和平的環境,才說出我愛世界的話語,而要在了解生活的黑暗,骯臟,邪惡,醜陋之後,依然相信生活,相信美好、溫暖、信任、尊嚴這樣的字眼」。
記得小說的結尾,包法利先生給艾瑪的墓誌銘寫的是「不要踐踏一位賢妻」,這里對「賢妻」的定義是什麼?我個人認為,賢妻應該不是單指艾瑪一個人,應該是象徵一種為了自由、為了夢想而不斷追求的人性。而這種人性,我們不詆毀,不嘲諷,不褻瀆,因為我們必須承認,在我們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人性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光明的一塵不染。
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當命運在現實社會中不妥協時,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不是想像的會和現實相同。完全不盡然,因為包法利夫人就是一個現實與理想的化身。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殘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包法利夫人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就因為這樣,包法利夫人才會不滿於醫生夏爾的膽小懦弱,遲鈍無能。就因為這樣,她才踏上了尋找理想中的愛情之路。但當時的法國正在被黑雲籠罩。她最終在被騙與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結束了她的一生。從而體現出社會的另一面,也同時批判了當時的社會 黑暗。
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屈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然而從包法利夫人身上也看到了每個人都會對理想抱有一種追求的態度,只是相對於我們來說對理想幻想的少了些,而包法利夫人對理想幻想多了些。不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理想也許相對我們而言這些都是虛幻的,並不真實。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太過,而反應出的就是對於自身的不滿足。
包法利夫人(愛瑪)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愛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 也許小說就是小說太帶有情節性。之後愛瑪接二連三遇到了萊昂,這是愛瑪在幻想後遇到的第一個有共同愛好的人,而愛瑪卻想像她的世界隨後於萊昂私通,現實帶給愛瑪的卻不是好的結局。由於萊昂慢慢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萊昂最後選擇了離開。因此懷念就此慢慢沖淡了。而另一個男人與走進了她的世界。
羅多爾夫對愛瑪的氣質所迷倒。於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女人弄到手。在他的花言巧語下愛瑪被他迷的神魂顛倒。這也表現出愛瑪對於愛情的追求,寫這些當然是為了給小說的結局做鋪墊。事情也同時要伴隨著悲劇的結局。當愛瑪決定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她覺得找到了小說中嚮往的生活。可是命運卻又讓她跌進無底的深淵。之後愛瑪一蹶不振。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愛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丑態在愛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悲劇的現實卻不得不令人相信,愛情彷彿很遙遠,我們期望中是很遙遠,而我們身邊的我們卻並不認為那是愛情。艾瑪死後的情況是榮鎮象平常一樣,靜悄悄的,包法利卻睡不著,一直在想艾瑪。羅多夫為了消磨時間,整天在樹林里打獵,晚上回家睡大覺;萊昂在城裡也睡得不錯。這時偏偏還有一個人睡不著。在墓地旁,在松林間,一個小夥子跪著,哭得傷心,他的胸脯給嗚咽撕碎了,在黑暗中一起一伏,無窮的悔恨壓在他心上,像月光一樣輕,像黑夜一樣深。這個小夥子就是朱斯坦(葯劑師家的學徒)。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女人是多麼的愚蠢與令人可憎又可憐了,對她真正好的人,他卻從來不珍惜,對她虛情假意的人,她卻奉為至愛,甘願傾家盪產。艾瑪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單純的美,夏爾可以理解為一種淳樸的真與善。兩者同樣不具備智慧,而她們的結合,表面上看是一種真善美的結合,應該會幸福,但是結局卻是令人扼腕的悲劇。當愛瑪死後夏爾。包法利也隨之死去。。艾瑪的美是一種外表的美,她的心靈並不具備的美的土壤,因為那是一顆躁動的心,一顆時刻幻想的心,一顆愚蠢粗陋的心。而我們的男主人公夏爾(包法利先生)呢?不具備俊朗的外表,卻具有一顆真善的心,對於愛情,對於很多方面,而更多是表現在愛情上。這也得到一個結論:在漂亮外表掩飾下的女人是難以得到愛情的,而當平凡外表的老實人遇到這樣的女人那更大的不幸福便是必然的了。
包法利夫人造成的悲劇啟發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女人,千萬不要像包法利先生那樣痴迷其中,不可自拔,最後弄得家毀人亡。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大致明確自己的傾向,珍視自己身邊的幸福。也同時提醒廣大青年學生一定要定位好,認清自己的經濟地位,明確階段,不做超階段的消費,適度適量符合自身經濟狀況的.消費才可能長久的發展。
在現實面前,夢想和許諾是多麼可笑!生活還在繼續而悲劇還在不斷上演,現實中不要過多追求虛幻的世界,我們要在現實生活中活出自我,誰都不會代替你,應為你為自己而活。至於夢想,誰沒有夢想在自己的認真的過每一天的同時夢想的大門會想你打開!
死亡是每個人的歸宿,因為疾病或衰老或不可抗拒的外力致死,那是不值得討論的。而愛瑪的死並不屬於上述范圍,也就是說憑借她的意志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軌跡,為何她不能擺脫宿命的註定?作為現代的我們,又能從愛瑪的遭際中感悟到什麼?
家庭決定出身,性格決定命運。愛瑪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呢?
愛瑪,一個農民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化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主義小說,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個道德敗壞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個自私怯懦的文書。她的偷 情沒給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人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她揮霍殆盡,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服毒自殺。
一個人的出身,不應該受到指摘。父母將她送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閨秀的教育,以致於使她整天沉浸在貴族社會的「風雅」生活的幻夢中不能自拔。此刻,跳入我腦海的是許多父母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參加各種藝術課,盼著子女成名成家。學習一門自己喜歡的藝術,著力點如果放在陶冶情操方面將終生受益,但若執著於非成名成家不可,就與愛瑪有些相似了。這就引出了問題的本質,在做重要選擇之前要先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認識自己,才能做正確的事。很顯然,愛瑪並不了解自己抑或是不夠理性,否則她不會深陷於情人的愚弄、欺騙的怪圈中執迷不悟。
愛瑪有著怎樣的性格呢?有浪漫情懷,喜歡文學,但也被其毒害,天天幻想著白馬騎士的到來。可這一切與她的生活相隔十萬八千里。她生活圈子的人們,每天來來去去,為生活奔忙。父母不忍心讓她在田莊上操勞,她整天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和鍾擺一樣單調:沒有什麼可興奮,沒有什麼可感受,於是她期待愛情的降臨。愛瑪天天沉浸在幻夢中,但她的父親—盧歐老爹並不糊塗,偶然的機會包法利給盧歐老爹治療腿疾,老人家極力促成了這樁還算令他滿意的婚姻。如果盧歐老爹能夠及時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她,也許她不會誤入歧途。不幸的是,盧歐老爹只能幫女兒選擇適合的婚姻,卻無法將選擇的緣由讓女兒明白。婚姻成為了愛瑪不幸人生的始發站,婚後的愛瑪發現,包法利根本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愛人。他既無才幹,又無雄心,舉止無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板。按照現在的眼光,包法利大概屬於經濟適用男,長相普通,收入一般,既沒有花前月下的心思,也缺乏營造浪漫的財力。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討好女人,但對老婆忠貞不二是肯定的。如果愛瑪能明白,過日子才是正道,也就不會發生後面的慘劇。遺憾的是,愛瑪想要綺麗的愛情,包法利能給予的卻是平淡婚姻。
從愛情來看,包法利和愛瑪的確不合適。且看他們剛剛結婚後的情形:包法利剛剛出門,可又覺得自己愛她愛的不夠,於是又折回房間再看看親愛的愛瑪……,愛瑪是什麼想法呢?面對丈夫的熱情,她想,結婚以前她以為自己有愛情,可是應當從這種愛情得到的幸福不見來,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錯了。包法利的愛如燃燒的乾柴那樣濃烈,愛瑪卻絲毫感覺不到應有的幸福,只有被騷擾的膩煩。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愛瑪首先應該問問自己,結婚前考慮愛不愛的問題了嗎?沒有。她只想到這是逃離原有生活的捷徑。人是奇怪的動物,缺乏物質,毫無幸福可言,擁有物質也不保證一定幸福,是否幸福與物質的滿足有一定關系,但不會超越心靈共振的喜悅。愛瑪與包法利之間的問題,即屬於精神層面的不匹配。
面對這樣的局面,解決方法有好多種。可以嘗試著彼此多一點了解,盡管這種嘗試對愛瑪是不得已的痛苦,對包法利則是過分的折磨;退而求其次,他們還可以選擇離婚,但愛瑪並不具備自立能力,這顯然不是她敢於嘗試的解脫之路。兩條路她都沒有選擇,而是選擇了婚外戀。
在婚姻中玩火的女人不止她一個,還有俄國的優雅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她們之間有共同之處,都玩婚外戀,最後都選擇了自殺。不同的是,愛瑪是一個鄉村醫生的妻子,有一個愛她的本分的丈夫,她婚外熱戀著他人,卻先後兩次遇人不淑被拋棄;安娜則是來自上流社會的官太太,她的丈夫是一個虛偽的政客,她戀上的是一個很愛她的軍官。對安娜的死,讓人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女人大膽追求真愛未成的遺憾。而對於愛瑪的死,留下更多的則是人們對自己、愛情和人生的思考,盡可能多了解真實的自己,避免誤入傷人害己的感情漩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