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都是剪輯連接起來的,有時一個場景就要拍攝多天。另外攝像場地搭建,演員,演出服裝等等都拍攝前都要花時間准備。有的電影好幾個拍攝地,還要轉場拍攝,時間當然長了。在電影拍攝前需要編寫劇本,挑選演員,拍攝的時候每個鏡頭都可能重拍還幾遍才過,再加上後期的剪
3.後期製作
後期製作包括停機後完成該片所必須的一切工作。停機後,工作只完成了20%,工作樣片還需要剪輯,音響效果需要錄製成聲帶,所有聲帶,包括對白、音響效果、音樂、解說等要混錄合成,字幕需要設計並拍攝,光學效果需要製作,底片要按照樣片搭配好,最後要送審,並合成拷貝洗印,然後發行。這個過程比拍攝更重要因為電影出來的效果都是經過這個過程去修飾。 在影片攝制生產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難度大成本高或危險性大及難以在生活中拍攝的一些鏡頭和景象。 大約時間:半年到一年不等
2. 為什麼美國電影拍攝時間兩三年那麼長
電影都是剪輯連接起來的,有時一個場景就要拍攝多天。另外攝像場地搭建,演員,演出服裝等等都拍攝前都要花時間准備。有的電影好幾個拍攝地,還要轉場拍攝,時間當然長了。在電影拍攝前需要編寫劇本,挑選演員,拍攝的時候每個鏡頭都可能重拍還幾遍才過,再加上後期的剪輯,配音,發行等等。劇本寫作 組織攝制組成員 准備工作。
拉贊助可貫穿整個製作過程。 此外,宣傳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了確保電影票房宣傳工作大都從電影開始開機後不久就開始了。大約時間:整個電影製作過程
3. 為什麼拍一部電影要那麼長時間
一部電影的投資相對於相同時間的幾集電視劇的投資較大,因此對於場景的選擇,鏡頭的拍攝,導演的剪輯等等...都要求盡善盡美。
電視劇講究的是人物,劇情,台詞等,而電影是更加濃縮的表達,所以對於鏡頭的要求更高,往往一個場景拍不好,或一個演員無法表達出導演所要表達的感情,都要重拍好幾遍,甚至十幾遍。
之後導演又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剪輯,修改,可能十分鍾的一個鏡頭是由一個小時的原始片子剪輯而成。
電影需要劇本,台詞,演員,場景,特效,剪輯,宣傳等.......都做到最好,而電視劇完全可以用時間與數量來彌補,因此拍電影很費功夫。
4. 為什麼電影一般要花近一年甚至幾年時間拍攝,而電視劇
因為電影時間短,所以講故事需要非常高超的藝術技巧。
如何在一個半小時到二個小時的時間里,將一個精彩的故事,講得鬆弛有度,有沖突迭起,充滿張力,實在需要打磨再打磨。
很多時候許多細節還需要通過光線、角度以及演員的一些非常細微的表情來讓觀眾提起注意,但又不能非常直白的去表現。
所以一部好的電影實際上就是一件工藝精湛的藝術品。
5. 為什麼有的電影拍攝完幾個月就上映了而有的需要一年甚至兩年,我看多數都是一年以後上映
一個是做宣傳,一個是要做後期效果,都需要時間,特別是後期效果,要把電影里每一幀的圖都是要做出效果的。普通電影都是一秒四幀約一個半到兩個半小時,可想而知工作量還是有夠大的。電影變化越多,特效越強,時間越長,以及像以前阿凡達那樣完全沒有實景的工作量更大,所用的時間也就越久。
6. 為什麼拍一部電影或者一集戲都要那麼久呢
時間:電影的時間。有很多決定因素。1.本身原素材夠多。所以要拍很久。2.所需要的道具。包括假城市這些大的道具。建設起來耗費時間。3.特技是眾所周知的耗費時間。看分鏡頭多少了。。越多越費時間。4.有些電影。個別情節需要特殊的地理氣候表現。所以必須等。
情節台詞:在其他地方。這些東西只是編劇給個初稿而已。導演 演員 看你夠不夠分量。夠的可以改。。。。當然。如果這些人可以改。。那麼。。廣告商。贊助商之類也可以改了。。。但是。。嚴重鄙視樓上兩位一個問題:在美國。劇本確定是什麼樣子。。就必須是什麼樣子。你演員在表演的時候一個字都不能多,一個字都不能少。不然是違約。後果很嚴重。
7. 為什麼一部電影能籌備好幾年,是精益求精嗎
一部電影要籌備幾年是很常見的事,就算是一切都准備就緒,還要選擇上映的時間,不管是看電影還是電視劇上面的順序,都是他們一場一場拍的,可能他們拍攝的順序與我們看的不同,最後經過不斷的剪輯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那樣。就比如說黃渤的《一出好戲》,就花了8年的時間,准備3年的時間拍攝,還有準備加拍攝時間長達12年的電影。
後期上映決不能馬虎,選擇一個好的上映時間,拍片量會增加,票房也會增加,比如各個節日春節情人節,國慶節就是上映的好時間,一般大電影製作都會選擇這樣的時間,但是一些小電影製作往往會避開這樣的時間,不去跟大製作爭。後期的宣傳發行也是一筆很大的費用,但有時候恰恰人算不如天算,疫情期間很多電影的宣傳幾乎是白白浪費,就比如唐人街探案,陳思成據說浪費了2億宣傳費。
8. 我們至今仍未明白,為啥電影都在越拍越長
文/王中中
如果以「一部電影的時長」為單位,你會覺得那是多長的時間?
90分鍾120分鍾甚至200分鍾都成為了可以接受的電影時長。當然啦,如果你認為電影越長越值回票價,那就是「我賺了電影行業虧了」。
最近進過電影院的人大概都經歷過,所有片長超過2小時的「超時」電影都需要幕間休息5分鍾,才能再繼續播放。
觀影2小時,休息5分鍾。我總覺得這句slogan怪怪的……像是感冒葯廣告。
我看了5場電影,1次《星際穿越》、1次《極速車王》和3次《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確實是有工作人員提醒離場,然後進行座位消毒。
比起吐槽這個形式大於內容的舉動,我更感興趣的是,似乎不知不覺間所有的電影都在越拍越長。
比如最近宛如過年的DC粉絲。扎克·施奈德導演剪輯版的《正義聯盟》發布了正式預告,將於2021年登陸HBO Max,時長4小時。
像我這種路人4小時剪輯版真的無福消受,只能向DC粉奉上最誠摯的祝福——恭喜你們守得雲開見月明!
更迷惑的是扎導解釋說這一版《正義聯盟》將分為4個部分分別播出,每部分時長1小時;然後也承諾會提供一個讓觀眾們完整觀看整部電影的方式。
說實話無論DC也好漫威也好,像這種「英雄集結打敗敵人再一次拯救世界成功」一句話就能總結完的超英電影套路,真的有必要拍這么長嗎?
思前想後,只能勉強用「因為電影都越拍越長了」解釋的我其實並沒有被自己說服,於是我去做了點功課——所有的電影真的是越拍越長嗎?
說起來電影越拍越長,熱愛「導演剪輯版」的諸君也要負點責任。比如我看過最長的導演剪輯版,《指環王》三部曲加起來快12小時。
凡影公眾號曾經拿IMDB的數據做過分析。從1906年到2013年的百年間,電影的平均片長明顯長了很多,但近些年有輕微下降趨勢。
但並沒有我們想像中多。20世紀50年代之前,電影片長增長了15-30分鍾,而50年代之後,平均片長一直在90分鍾徘徊。
再直接一點。20世紀40年代,電視的普及讓當 時尚 未成熟的電影行業突然天降一個勁敵——電視劇。為了對付這個更加親民方便、走鄰家哥哥式路線容的「敵人」,為了搶走那些沙發土豆,電影只能另闢新徑。
還是數據最直觀。這樣看來,電影百年的時長均值並沒有相差很大。
比起電視,電影的優勢在於電影院能給觀眾更強的浸入感,更適合展現宏大的場面。因此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電影製作方選擇提高成本拍攝史詩大片,來留住在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
所以從1931年到1960年,高票房電影的片長上漲了30分鍾,120分鍾的片長也幾乎成為了接下來50年裡的行業標准。
也就是說,2小時的電影我們作為觀眾已經看了半個世紀,早已習慣這種長片。
根據希德菲爾德「三幕論」,一個被完整敘述的故事應該包含三部分:
1.開端——建置(25~30分鍾);
2.中段——對抗(50~60分鍾);
3結尾——結局(25~30分鍾)。
要完整講完一個故事,一般來說90~120分鍾足夠了。但為什麼我們依然會覺得電影在越拍越長?
雖然其實我還挺喜歡「自虐」看長片的。比如今年被大家集體吐槽的《愛爾蘭人》我就看得很來勁甚至還看了兩遍。
這就涉及到一個新名詞——視覺動作指數(visual activity index),指的是每部電影每個鏡頭的動作數量(即一個鏡頭所包含的內容)的平均數。
簡單粗暴點,直接理解為電影畫麵包含的信息量就可以了。
在一項針對好萊塢電影變化的學術研究中(Cutting et al ,2011),研究者選擇了1935年到2015年這70年間的150部電影作為樣本,分析了這些電影的「平均鏡頭長度」和「視覺動作指數」。
請搭配上下文分析觀看。
鏡頭長度越來越短,而畫麵包含的內容越來越多。
這意味著在電影片長不變的情況下,鏡頭總數大幅增加的同時每個畫面內容也在增多——這就讓電影的節奏越來越快,信息量也越來越密集。
鏡頭的總數會因鏡頭長度減短而增加,同時每個鏡頭所包含的內容也在增多,那麼帶來的結果就是——不僅電影的節奏加快了,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電影越拍越長。因為畫面信息變多,意味著電影越來越「燒腦」,所以在觀感上我們會覺得電影變得更長了。
說了這么多,這篇「偽科普」的目的只有一個。希望下次你在電影院中場休息的時候,抓緊5分鍾時間,找上感興趣的人搭訕——嘿,你知道為什麼電影越來越長嗎?
只能幫大家到這了。這周末,歡迎大家都去影院活學活用呀。
9. 為什麼美劇一拍可以拍那麼多年
其實美劇的拍攝方式和我們中國的不一樣。
就好比我之前追過的美劇《行屍走肉》一樣,第一季播放完以後,口碑很不錯,而且很多人都覺得這部美劇的內容很好看,所以,製片方看到這部美劇反響很好,就會繼續拉廣告,拉贊助,然後繼續拍下去。
要知道,在以前的電視劇裡面,一個劇情,可能就是兩三集啊。
現在的導演,為了賺錢,都是一次性把一個小說給拍完了。
反觀人家美劇,像《權利的游戲》還有《美國眾神》,人家導演,簡直就是把小說當做劇本來拍。一個季度拍一章節,一個章節,就起碼十多集電視劇。
不像我們中國一些導演,幾個章節擠在一起,然後剪切成50集的電視劇,一次性拍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畢竟這些小說作家,可沒想過給這個完結的小說再寫個續集啊。
10. 為什麼拍一部兩個多小時的科幻,動作之類的大片會需要兩三年甚至更久呢投資一般都是要上億,這跟開發一
效製作要專業軟體、專業人員,越精細的建模花費越長,然後是材質渲染,逼真的皮膚和各種紋理需要作長時間,最後是合成,綠幕只是降低了一定的難度,但是要把演員、背景、特效完美融合在一起,看不出破綻還是很費心思的,不花錢請好的特效團隊做好的特效的話,除非是劇本過硬,走軟科幻路線(現在硬科幻沒特效完全作死,但是特效好的也不一定是科幻,雖然有些能勉強套上軟科幻的名頭,但大部分只是帶科幻要素的情感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