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一部在大腦裝入納米細胞的電影

一部在大腦裝入納米細胞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2-10-16 14:42:04

1. 以前在cctv6看過的一部外國電影,男主被植入東西到大腦,然後就一直看到各種廣告,求片名

英國版黑鏡第一部第二集?
《一千五百萬的價值》:在未來世界,衣著統一的人們只通過虛擬網路交流,依靠日復一日騎自行車賺取賴以為生的消費點數。不甘做行屍走肉的Bing(丹尼爾·卡盧亞 Daniel Kaluuya 飾)傾盡自己所有點數幫助天籟般歌聲的Abi(傑西卡·布朗-芬德利 Jessica Brown-Findlay 飾)登上選秀舞台,卻被Abi淪為艷星的事實深深打擊。

2. 《奇點臨近》

關於作者

雷·庫茲韋爾,一位真正的技術達人、世界領先的發明家,他入選了美國國家發明名人堂,是美國國家科技獎章獲得者,擁有13項榮譽博士頭銜,曾經獲得3位總統嘉獎,被媒體譽為「托馬斯·愛迪生的法定繼承人」。

關於本書

這本《奇點臨近》是近十年最火的商業暢銷書之一,是商業圈必讀的經典。總的來說,《奇點臨近》記錄的不是文科生對技術世界的幻想,而是一位世界頂尖技術達人對未來的洞見。讀這本書能讓你更早地釐清人類技術發展的脈絡,理解人類未來究竟會轉向哪個岔路口,也能啟迪你對當下和自我進行更深刻地思考。   

核心內容

《奇點臨近》這本書告訴我們,未來人類技術進步的速度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這會大大改變我們人類的生存狀態,甚至技術會幫人類在1000年內佔領宇宙。

今天為你解讀的是《奇點臨近》,這本書還有一個副標題:2045年,當計算機智能超越人類。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40萬字,我會用大概20分鍾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精髓:技術進步讓人類距離奇點越來越。

這本《奇點臨近》是近十年最火的商業暢銷書之一,是商業圈必讀的經典。總的來說呢,《奇點臨近》這本書告訴我們,未來人類技術進步的速度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這會大大改變我們人類的生存狀態,甚至技術會幫人類在1000年內佔領宇宙。

美國從來都不乏未來主義的書籍,也滋生了一批以預測未來著稱的未來學大師。不過,大部分未來學暢銷書的作者並不懂技術,但是《奇點臨近》的作者雷·庫茲韋爾不一樣。他是一位世界領先的發明家,他入選了美國國家發明名人堂,是美國國家科技獎章獲得者,擁有13項榮譽博士頭銜,曾經獲得3位總統嘉獎,被媒體譽為「托馬斯·愛迪生的法定繼承人」。

所以,這本《奇點臨近》記錄的不是文科生對技術世界的幻想,而是一位世界頂尖技術達人對未來的洞見。讀這本書能讓你更早地釐清人類技術發展的脈絡,理解人類未來究竟會轉向哪個岔路口,也能啟迪你對當下和自我進行更深刻的思考。

具體來說,這本書告訴我們以下三個觀點:第一,摩爾定律會讓技術呈指數級增長,人類會在2045年到達奇點;第二,生理層面的人類不過是一套演算法,未來必將被更高級的演算法智能取代;第三,人類到達奇點後,演算法智能高度發達,我們能迅速統治整個宇宙。

第一部分

下面我們一個一個來看。首先來看看:摩爾定律會讓技術呈指數級增長,人類會在2045年到達奇點。奇點這個詞,可以說是《奇點臨近》這本書的題眼,弄清楚這個詞的意思,你就知道這本書在說什麼了。不過,在解釋奇點這個概念之前,我們需要先說說另一個詞,摩爾定律。

咱們都知道,計算機領域有一個著名的規律叫摩爾定律,這個摩爾定律有好多種說法,最初是說每24個月,計算機集成電路上面的元器件會增加一倍,計算能力提高一倍,價格下降一半。當然,後來也有說是18個月、12個月的,沒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呢,不管摩爾定律究竟是幾個月,大家的共識是差不多的,就是說在摩爾定律之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會越來越快。而且,這種快不是線性的,它是指數級的,這是很驚人的。

你可能會問,技術呈指數級增長有什麼驚人的呢?不是整天聽人這么說嗎?你要知道,這一點會影響人類的未來,用本書作者庫茲韋爾的話說,這是撕裂歷史的力量。為什麼呢?你想想,什麼是指數級增長?今年是去年的兩倍,明年是四倍,後年是八倍,再後年十六倍。按這個速度增長下去,結果是非常非常驚人的,二三十年後,就是現在的幾百幾千萬倍,甚至達到十億倍。

這么說不夠沖擊,我們舉個例子。我們小學數學課上學過一個故事,不知道你還記得不,說有一個印度宰相,他發明了國際象棋,國王很高興,要賞他。宰相說,我也不要什麼,您在這個棋盤里放點糧食賞給我吧,第一個格子里放一粒麥子,第二格子里放兩粒麥子,第三格里放四粒麥子,第四格里放八粒麥子,每次都是前一格的兩倍就行了。國王說,這好啊,太簡單了。結果是什麼呢?最後把人類有史以來生產的所有糧食加起來,都不夠給這個宰相的。這個數學演算法咱們都會算,就是從2的1次方,加2的2次方、3次方,一直加到2的63次方,可是誰也想不到,會是這么大一個數。這就是說明,指數增長它帶有很大的迷惑性。

還有一個經濟學上的名詞叫荷塘效應,意思是說一個池塘里邊,荷葉如果每天都比前一天增加一倍的話,到三十天的時候,它就把整個池塘蓋滿了,里邊的魚啊、蝦啊就完全沒法呼吸了,這就造成了生態災難。可是我們到第二十九天的時候,依然沒有發現危機即將到來。為什麼呢?因為第二十九天的時候,荷葉只布滿了池塘的一半,你會覺得沒什麼,明天再撈也來得及,結果第二天這個池塘就徹底完了。這就是摩爾定律指數級增長的破壞力。

人類技術一直是在加速進步。庫茲韋爾說,我們今天每14年就相當於過去一百年的技術進步,未來7年就相當於我們這14年,再之後的3.5年就相當於那7年。總有一天,我們人類一秒鍾所造成的技術進步和對文明的貢獻,將超過我們之前上萬年所做的一切。所以,如果我們懂得指數增長是這么可怕的話,我們就會知道,這個指數將可能顛覆歷史,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歷史和未來是完全不一樣的,正如我們今天看古人往往覺得不可理喻。遺憾的是,就算很多科學家,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庫茲韋爾說,一般技術人員沉浸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看到技術進步存在著很多客觀條件約束,比如資金不夠啊,無法應用啊,或者說一些障礙,幾十年都突破不了,所以就覺得哪至於像摩爾定律那麼邪乎,今年兩倍,明年四倍,再後年八倍,不可能的事情嘛。但庫茲韋爾說,你看某個具體細節,技術增長確實比較慢,但如果我們從人類整體看,那這個增長是非常快的。幾十年前,大家還沒用互聯網,幾年前大家都還沒有手機上網,可是今天這些給我們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而且呢,摩爾定律到今天已經維持了四十年,中間不斷有人說,摩爾定律是暫時現象,總有一天會停下來,無數次媒體都宣布,摩爾定律已經破產了,可是到今天為止,技術進步依然基本保持了摩爾定律的速度。那你可能會問,證明了摩爾定律確實存在,跟奇點有什麼關系呢?那麼我們就講講什麼是奇點。

奇點原本是個數學名詞,我們在做數學的時候都知道,做除法的時候,除數不能等於0,這是一個鐵律,如果除數等於0就沒法算了,10÷0等於幾?一般小學數學老師會告訴我們,0當除數沒意義。那這個沒有意義的時刻,我們就可以說這是奇點,因為那個規則我們不了解,一旦進入這個點,所有的數學規則就顛覆了。物理上也有奇點,比如說黑洞,我們理解不了黑洞,就知道它的引力足夠大,連光都逃不出來。黑洞里邊的世界是什麼樣,我們想像不出來,所以我們說黑洞是我們物理世界的奇點。所以很明顯,奇點是指一個非常極限的狀態。那庫茲韋爾呢,就把奇點這個概念引用到了技術上。他用奇點來指代,我們人類的技術在摩爾定律的支配下,不斷指數級增長,到達某一個極限之後的狀況。

庫茲韋爾認為,人類正在加速地向奇點方向進發。這就是《奇點臨近》這本書標題的意思。按照庫茲韋爾對技術進化速度的理解,他預測,到2045年,人類的技術就會突破到一個新的高度,也就是到達奇點,那時候人類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第二部分

以上就是本書的第一個觀點,人類正向著奇點進發。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生理層面的人類不過是一套演算法,未來必將被更高級的演算法智能取代。現在各大媒體經常討論一個問題,人工智慧到底會替代哪些人的工作。這事兒呢,其實取決於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啥時候能超越人類。咱們剛才講了摩爾定律,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越來越高,但啥時候能超越人類,除了它自身的進步速度,還要取決於人類大腦究竟有多大能耐。科學對人腦的研究還不夠透徹,所以人腦的極限現在還不好算,但是我們可以大概地做一個估算。

科學家已經知道,人類的視神經每秒鍾大概能處理視頻信號1000萬次,那麼人類視神經的重量大概是多少?0.02克,相當於大腦重量的7.5萬分之一。這樣算起來,我們就大概能推算出整個大腦的計算總量,每秒大概能處理信息10的14次方次。你可能會說,人腦還有些比視覺更高級的功能,有可能比這個計算量更大吧?那好,我們再乘1000倍,這樣就是10的17次方,充其量也就這個計算能力了吧。那麼電腦今天它的運算能力是多少?已經達到10的15次方了。這10的15次方是什麼概念呢?就是說最頂級的電腦,差不多是人腦計算能力的百分之一,但是有摩爾定律啊,所以今年是百分之一,明年可能就是五十分之一了,後年就是二十五分之一,最多也就是七八年的工夫,電腦的計算能力就可以跟人腦完全一致。

而且不要忘了,這個摩爾定律還說了,價格也是每年降一半。那麼到2020年的時候,一台1000美元的計算機,就已經超過了人類的計算能力。到2030年的時候,它就相當於人類計算能力的1000倍了。所以庫茲韋爾才敢大膽預測,2045年人類會到達奇點。也許你會說,我們人類有創造力,計算機可沒有,它僅僅是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是為我們服務的,我們想讓它怎麼樣,它就得怎麼樣,所以它就算比我們運算能力強一千倍,也沒什麼啊。你看我們現在算數也沒有計算器快,那又怎麼樣,它不還是我們的工具嗎?所以沒什麼可怕的。

這種觀點前幾年可能還比較有市場,這兩年可能就有點受質疑了。你比如說,從2016年開始,谷歌的 AlphaGo 開始挑戰人類棋手,從李世石到柯潔,全部落敗。這件事兒就說明,我們覺得很有創造力的圍棋已經被計算機攻陷了。

再比如說,這幾年都在熱炒自動駕駛汽車,很多人覺得駕駛汽車只有人類能幹,計算機不可能替代人。這東西多復雜啊,需要人來應付各種突如其來的情況,計算機一個只會機械執行指令的東西,怎麼能開車呢?但是現在一切都變了,自動駕駛汽車都上路了。哪怕藝術創作,也正在被人工智慧佔領。咱們「每天聽本書」之前講過《未來簡史》這本書,書裡面就講過一個例子,說美國有個音樂學院的教授,寫了一個人工智慧程序,它會寫古典音樂,一晚上寫5000多段,全部模仿音樂家巴赫的風格,然後拿到音樂會上讓大夥兒聽,竟然沒人懷疑是機器作的曲子。所以說,你怎麼能以為人類有什麼東西是機器替代不了的呢?

那為什麼看起來冷冰冰的計算機,能替代人類做這么復雜的事情呢?就是因為人腦運作的方式,本質來說和計算機沒啥區別。你可能說,我們有情緒,機器人沒有啊。但科學上看來,情緒無非就是一些大腦皮層上的電子活動。我們憤怒,不過是因為我們分泌了一點化學激素,產生化學反應,帶動著產生了一些電子活動,刺激了大腦皮層的某個區域。那麼計算機一模擬不就完了?它也會發火,它也有情緒,它也能產生愛,它也能夠產生記憶。所有這些,電腦都可以用程序模仿,而且人家計算能力還是你的上千倍,說白了,它完全可以模仿你,而且模仿的比你自己還像你。

說到底,我們人類思維最大的優勢就是所謂的自組織功能,我們看到雙節棍,就能想起周傑倫,我們能把不同的意象串聯起來,這個是以往其它動物所不具備的。這讓我們成為萬物之靈,站上地球生物鏈的最頂端。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你的大腦怎麼從雙節棍想到周傑倫的,現代科學可以通過核磁共振成像,知道你是怎麼建立聯系的,發生了哪些電子活動,這就好辦了,只要用一個軟體模仿一下,計算機見到雙節棍也能想到周傑倫,所以計算機也能運用聯想能力,寫出一首好詩,一首好歌。

AlphaGo 能夠戰勝李世石,就是因為它有自組織的功能,它能夠根據幾十萬盤棋總結出規律,這是一種理性的總結,如果它的計算量足夠的話,它也可以總結出一些情緒,見到有些事它也會憤怒、流淚、掛牽。自組織能力就是一種演算法而已,演算法的東西,不僅是人類可以掌握,計算機也可以掌握。這么看,人和電腦也就沒啥區別了,大家都是一套演算法,只不過計算機是一套更高效的演算法。

第三部分

以上就是本書的第二個觀點,生理上的人類不過是一套演算法。最後我們來看看,人類到達奇點後,演算法智能高度發達,我們能迅速統治整個宇宙。

既然人類不如計算機是板上釘釘的事兒,那就有一個終極哲學問題:人類的未來到底在哪裡?會像好萊塢電影那樣,被機器人消滅嗎?這是個特別宏大的話題,我們得一點一點往前推演。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這本書里,提出了一個獨特的世界觀,他認為人類歷史可以分成六大階段,每一個階段的信息傳輸效率都比前一個階段大幅提高。

比如說,第一階段就是物理和化學階段,這時候世界是沒有生命的,通過物理化學反應來交換和傳遞一些信息,這太低效了,所以地球早期的時候,可能過個幾萬年,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第二階段就是生物與 DNA 階段。有了生命以後,信息就開始靠 DNA 傳遞了,這時候信息傳輸效率就大大提高了。所以有了生命之後,地球就變得熱鬧了,地球環境被大大改變了。這就說明,用 DNA 傳遞信息要比物理和化學快得多。

第三個階段就是人腦。人出現是非常近的事情了,不過就是五萬年前,可是地球自從出現人以後,信息量空前增長,整個地球被人類大幅度改變了。

第四個階段是所謂的人工智慧時代。人工智慧今天能戰勝柯潔,明年就是兩個柯潔綁一塊兒來戰也沒戲,再後年四個柯潔一起上也沒戲,這就是人工智慧處理信息的效率,呈現指數級增長。人腦幾十萬年也進化不了多少,原始人的大腦和我們現代人大腦基本沒啥差別。可是計算機就不一樣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一台計算機得占幾間屋子,今天我們一個筆記本,比那會兒的計算機強至少上萬倍。阿波羅登月用的計算機,運算能力只相當於一台iPhone4的千分之一。我們的信息處理能力,是按指數級別增長的。有了這個指數級別增長,我們就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工具來維持這種增長,顯然人工智慧是比人腦更好的工具。

第五個階段是人類智能與人工智慧的結合,也就是所謂的人機文明時代。

第六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叫宇宙覺醒,這個階段人類智能將佔領宇宙。

很明顯,就庫茲韋爾提的這6個階段來說,前三個階段咱們都好理解,畢竟已經是歷史了嘛,第四個階段人工智慧已經到來了,咱們也逐漸感受到了,也不難想像,那你說第五個階段人類智能和人工智慧的結合是什麼意思呢?第六個階段,宇宙覺醒又是什麼意思呢?

咱們前面說了,庫茲韋爾認為,隨著我們計算機能力越來越高,到2030年的時候,它會達到人類計算能力的上千倍。那麼,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把我們大腦里的數據傳到計算機里。那我們的感受、痛苦、認知,包括我們的理性思維等等這些演算法,就在計算機里生存了。而只要這個演算法繼續維持,我們實際上還算活著,只不過不再依靠現在的軀體了。說得更白一點,我們可以造一個更適合的軀體,把人類這套演算法輸入進去,雖然這個人的肉體長相和原先的你完全不一樣了,但你的思維、意識、記憶、認識、偏好都在這個新軀體里,所以你還是你。如果這一天來臨的話,用庫茲韋爾的話說,就是奇點來臨。這一天,人類的歷史就將發生徹底的改變。

可能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這有可能嗎?庫茲韋爾說,現在基因技術、納米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這三種技術正在完全融合,彼此結合成一體,推動著人類正在加速地按指數級別增長,向著奇點靠攏。就拿納米機器人技術來說,納米機器人就是幾個分子拼成的機器人,有了納米機器人,我們就能想像我們未來人體會有多大的改變。比如這個人是貧血,紅細胞不完整,攜帶氧氣的能力不夠,所以老覺得憋氣,身體好多地方養料送不到。現在很簡單,把這個納米機器人輸到血管里,一個機器人帶八個氧分子,給你送到肺里邊,對它來說很容易。所以,我們血管里放幾百萬個納米機器人,我們就不再需要紅細胞了,也不再需要血液了。

當然,你也不太需要肺了。肺的功能,無非就是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你讓納米機器人直接從外部把氧分子帶進來,送到你身體各部分,然後把二氧化碳帶出來,就不再需要呼吸了,我們的肺就成擺設了。吃飯也不需要了,吃飯多麻煩,把東西吃到胃裡,由胃給你分解開,然後再到腸道,然後腸子負責把中間的養分吸收,剩下的就是大便了,再排出去,這個過程效率低,還很容易出現疾病。現在簡單了,納米機器人直接帶著營養物質,送到你需要的地方,你就不需要再吃東西了。用庫茲韋爾的話說,有了納米機器人,人類就變成了人類3.0。

如果真這樣的話,死亡就不存在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實際上相當於變成軟體了,存在電腦里邊了,你軀體得病了,OK,扔了,我們換一個人體3.0就是了,把數據拷進去,你就是一個新的你了。那麼這一天會什麼時候到來呢?庫茲韋爾的推測,2045年,這個時候奇點來臨,我們的歷史都將重寫。那如果真有這么一天,人類通過把自己軟體化,獲得了永生,我們就可以去探索宇宙了。

我們怎麼去探索宇宙呢?庫茲韋爾給了我們一個很簡單的解決方案,那會兒人不是已經數字化了嘛,關於人的所有數據演算法都存進計算機了,那星際旅行就變得很容易了,我們先把納米機器人發射到其他各星球去。

我們那時候的技術,應該可以按光速去旅行。如果我們技術能穿越蟲洞,那納米機器人到其他星球的速度甚至超光速。到了那兒以後,納米機器人就可以不斷地自我復制,復制速度是指數級的,就算1秒鍾自我復制1次,2秒鍾它就變成4個,3秒鍾變8個,最多一兩分鍾,一個人體3.0就造出來了。這個時候計算機再把電腦中關於你的數據,用光速傳輸過去,那邊一接收,輸入到人體3.0里邊去,這樣就等於你從地球跑到了其他星球,完成了一次星際旅行。用這種方式,大概一千年左右,我們就可以把整個宇宙都佔領了。用庫茲韋爾的話說,這就是第六個階段,人類智能終將喚醒宇宙,也是人類的終極歸宿。

總結

到這里這本書的內容就全部講完了。我們最後再來回顧一下,通過讀《奇點臨近》這本書,首先,我們了解了,由於摩爾定律的存在,技術呈現指數級增長,我們越來越逼近技術的極限,也就是奇點,這個過程很可能在2045年就能實現。然後呢,我們發現,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的身體將逐漸被機器替代,因為人體也不過是一套演算法,計算機的數據處理能力是比人類這套演算法更強大的存在。最後呢,我們講到,人類的歸宿是自我數據化,實現人機結合。人機結合會讓人類獲得前所未有的星際穿越能力,最終人類智能將會佔領宇宙。

3. 一個講用納米技術代替大腦的電影叫什麼生死什麼的,請高手求教。電影頻道今天18點多播的!!

《天地逃生》

4. 求一部納米機器人控制大腦的科幻電影,罪犯大腦被玩家控制,玩類似CS的游戲,另外還有虛擬社區,

《真人游戲》

是由耐沃爾登導演的一部動作/驚悚/科幻類電影。 主角們參加比賽的過程顯得過於漫長,讓這部電影成了一部完全異展現殺戮鏡頭的血漿之作。被稱為殘忍無極限的動作電影。

5. 前幾年出的一個科幻電影,講述的是人類可以通過記憶晶元存儲記憶,並且在大腦中重復顯現。

《黑鏡》的《你的人生》吧,不是電影

6. 求一部很久美國電影,一個科學家發明了一個晶元插入大腦,晶元就能看出他以前的所有記憶

捍衛機密 ?

7. 一個講用納米技術代替大腦的電影叫什麼 講的是一個受傷的軍人只剩下大腦還活著。。

是《源代碼》,一部很好的電影,跟《盜夢空間》一樣很好,很強的創新性,pps影音上可以看,我就是上那看的,還是在半年前

8. 有個電影裡面有個東西叫納米機器人,這個電影是什麼么

是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納米蟲可以佔領認得大腦皮層。簡介如下:影片改編自拉里·哈馬(Larry Hama)的同名美國熱門漫畫,是派拉蒙繼《變形金剛》後又一部根據孩之寶玩具改編的大製作電影,由前兩部《木乃伊》的導演斯蒂芬·索莫斯Stephen Sommers)執導。影片講述的是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G.I. Joe」特種部隊使用各種尖端武器與一個蘇格蘭軍火商建立的邪惡組織「眼鏡蛇」之間的戰斗。 地球上出現了一個極其神秘的恐怖組織,它的名字叫 「眼鏡蛇」, 而讓「眼鏡蛇」聞名全球的原因,則是源自其對埃菲爾鐵塔的一次恐怖行動,在「眼鏡蛇」的恐怖轟炸之下,這座法 國的標志性建築物頃刻之間化為烏有。很顯然,眼鏡蛇的這次行動只是一個開始,它向全世界宣告眼鏡蛇的成立,而他們的目的則隱藏得更深,許多國家開始感到不安,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眼鏡蛇」的恐怖行徑就會落到自己的國家當中,世界陷入了恐慌狀態。聯合國對此也感到大為棘手,因此這時候,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一支秘密行動小組就開始發威了他的威力。這支名為 G.I. JOE的特種部隊由霍克將軍(丹尼斯·奎德飾)擔任領頭羊,手下高手雲集,副指揮官是公爵(查寧·塔圖姆飾),參加過越南的他曾經與霍克一起多次出生入死;紅發女( 蕾切爾·尼 科爾斯 飾)是一個武術高手,她的身手可不比男人差;除此之外還有專職執行 高空任務的開傘索(馬龍·韋恩斯飾)、會七國語言的通訊員「斷路器」(薩伊德·塔馬烏伊 飾)、軍火專家「重載」(阿德沃爾·阿吉紐依-艾格拜吉)、沉默寡言的「蛇眼」(雷·帕克飾)等12名成員。他們開始追查行動,很快查明了「眼鏡蛇」的陰謀,而他們首先要解決掉的是給「眼鏡蛇」提供軍火支持的戰爭狂人的迪斯特羅(克里 斯托 弗 ·埃 克萊 斯 頓飾 ), 而「眼鏡蛇」組織里也有著不少心狠手辣的鐵腕人物,例如外表性 感漂亮,心腸卻狠毒如蛇蠍的「心腸卻狠毒如蛇蠍的「男爵夫人」(西耶娜·米 勒飾)就是當中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還有與蛇眼是兄弟的白幽靈(李秉憲飾),他一直在「眼鏡蛇」與G.I. JOE之間搖擺不定。G.I.JOE為阻止「眼鏡蛇」的陰謀而與其展開大戰,隨著兩方戰斗的白熱化,原本一直深藏不露的「眼鏡蛇」組織頭目也逐漸顯露出真身,他的真實身份 會令G.I.JOE的成員大吃一驚。

9. 以前看過一部電影,類型應該是科幻片,一個機器人大腦好像是裝了什麼晶元,受傷了只有吸收玻璃就可以恢復

美國電影 2001年斯皮爾伯格拍的電影《AI》

閱讀全文

與一部在大腦裝入納米細胞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語原聲電影學英語系列50部百度雲 瀏覽:886
愛情電影網愛尺花梨 瀏覽:641
有關大猩猩的外國電影大全 瀏覽:784
英文電影字幕翻譯策略之初探 瀏覽:269
搶金店姜文演的一部電影 瀏覽:331
泰國最新下蠱的電影 瀏覽:891
電影小婦人影評英語 瀏覽:111
台灣早熟電影 瀏覽:334
中國女演員演空姐的電影 瀏覽:421
電影地雷戰傳奇全部演員表 瀏覽:870
勵志電影推薦愛情 瀏覽:926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09級 瀏覽:69
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 瀏覽:176
平凡的足球電影觀後感450 瀏覽:375
劉德華吳孟達電影全集國語高清圖片 瀏覽:947
英雄集結冠狀病毒中文版大電影 瀏覽:400
在線看經典電影的網站 瀏覽:883
韓國電影蘋果中文字幕電驢下載 瀏覽:495
宮崎駿畫風的一部電影 瀏覽:991
電影貓名字叫什麼名字叫什麼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