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2017大陸電影市場

2017大陸電影市場

發布時間:2022-10-15 21:56:22

⑴ 登頂2017年內地電影市場票房冠軍的電影是

《戰狼2》

戰狼2。(中國內地)票房56億,中國年度票房總冠軍,世界單一市場電影票房總冠軍,中國票房破億速度最快電影(上映4小時後破億),好萊塢電影100強,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鶴獎最佳影片。

⑵ 請問中國的電影市場到底有多大

這事誰也說不定,最後應該達500億到1000億吧

⑶ 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潛力有多大

潛力很大,只是中國人沒好好經營而已。
舉幾個例子:2017年上半年,票房佔中國電影歷史前十位的就有4部:
(2)戰狼2——26億(上映10天數據,以後可能超美人魚)
(3)速度8——26億
(7)功夫瑜伽17億
(9)西遊記伏妖

而且三部是中國國產片。只要中國作品良心製作,觀眾就會買賬的。
以戰狼2為例。10天破26億。平均每天2.6億。這種潛力,深不可測!

⑷ 2017年上映電影有哪些

1、《健忘村》

影片講述了在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村落里,因為一名不速之客的到訪和一個神秘寶物的出現而引發了一系列喜劇故事。

2、《西遊 伏妖篇》

影片講述了唐三藏在上集感化了殺死段小姐的齊天大聖,並收其為徒後,與孫悟空、豬八戒及沙僧,師徒一行四人踏上西天取經之旅的故事。

3、《功夫瑜伽》

影片講述了一位考古學家被一張千年前的地圖所吸引,在中印兩國間尋找「神秘寶石」的冒險故事。

4、《乘風破浪》

影片講述了不被父親理解的賽車手阿浪意外經歷一場奇妙冒險的故事。

5、《熊出沒》

影片講述熊大、熊二和光頭強與金鹿角守護者——鹿族女孩協力保護金鹿角,擊垮反派,最終讓森林復甦的故事。

(4)2017大陸電影市場擴展閱讀

《乘風破浪》是由上海亭東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藝輕喜劇,由韓寒執導兼編劇,鄧超、彭於晏、趙麗穎領銜主演。該片致敬了《回到未來》、《新難兄難弟》、《時光倒流七十年》等片,講述了不被父親理解的賽車手徐太浪意外經歷一場奇妙冒險的故事。該片於2017年1月28日在中國上映。

⑸ 中國電影現狀和未來

藉助於開放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國電影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生產力有所提高,市場穩步擴展,國產影片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增強,電影業似乎正面臨一個步出困境、再度振興的契機。同時,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仍然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電影市場潛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的嚴重失衡,大城市市場與中小城市和農村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對比,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製片業利益沖突的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歷史機遇 1979年,中國電影曾經創造293.1億的觀眾人次紀錄,這一數字意味著當時10億中國人人均年觀影次數近30次。但80年代後,中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連年減少,盡管這期間仍然有一些國產影片的觀眾人次過億,但從總體上來說,除了產量還基本維持以外,電影的觀眾人次、放映場次、票房收入和發行收入以及銀幕數量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一下降趨勢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現明顯緩解。1993年至1994年的電影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後,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的國際性話題重新將觀眾從對電視的關注中引向了電影,引進國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軟的電影市場,以及都市消費社會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文化消費慾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這一年成為了中國電影業期待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轉機,但電影事業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處在生長和發展時期。 1.發展中的電影生產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平均年產量基本處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產量的前5名之列。從90年到97年,中國電影總產量為1,079部,平均年產量約為135部。其中92年產量最多,從96年開始明顯減少,97年產量最低,比平均年產量低約35%,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產年。 電影減產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從總體上來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中國電影產量如此明顯地減少恰恰出現在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時期,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影片量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97年的電影大幅度減產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美國近年電影平均年產量約在350—400部左右、印度為450部左右、香港為150部左右、法國為100部左右、巴西為60部左右、英國為40部左右、台灣為20—30部左右、墨西哥為10部左右。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大陸電影90年代平均年產量135部,可以說是電影生產的大國之一,電影年產量約為世界投入商業發行的電影產量的1/30。 從投資規模來看,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也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每年都有幾部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製作影片,如《鴉片戰爭》已經創造了單片投資近億元的紀錄。 在世界范圍內,為了與電視競爭,為了提高電影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也為了增加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電影的投資成本越來越高。1996年美國電影的平均成本為每部3,980萬美元,1997年為5,340萬美元,增長34%。1997年影片平均發行宣傳費用為2,220萬美元,每部電影實際成本高達7,560萬美元。(注1)近年中國電影生產的平均投資規模盡管不到美國電影的1%,但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平均投資40萬,1992年為150萬,1997年則在300萬以上,年增長幅度為10%以上。預計1998年電影的投資規模還會有所擴大,平均成本約在350萬元人民幣左右(注2)。這一投資規模已經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萬—500萬的投資規模。電影投資的增加,為提高電影的創作、製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 2.復甦中的電影市場 盡管80年代世界電影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危機,但從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的票房收入卻有增有減,香港從95年的13.39億港幣的票房收入,到96年減少到12.22億,97年則減少為11.90億,遞減8.7%、2.5%,而美國電影國內外票房收入卻在逐年上升,國內收入從96年的50億美元到97年超過了60億,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觀眾人次也開始緩慢回升,電影的票房收入則增長迅猛。1995年,全國票房增長幅度平均達到15%,上海則達到40%,北京更是達到80%,而且還保持了三年的持續增長(1995年9267萬;1996年1.1億;1997年1.2億)。 隨著電影市場的升溫,電影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從1979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觀眾人次上升的趨勢。據1997年6月《中國電影雜志社》、北京市電影公司等機構所進行的「北京電影市場消費調查」所統計,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有46.42%的觀眾平均每月都看一次電影以上,這說明電影的消費市場正在擴展。(注3) 此外,中國電影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中國電影公司共向國外電影市場輸出國產影片126部次,銷售總額達3,816.5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300%(注4)。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尋求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3.變革中的電影體制 90年代中國電影體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曲折地展開的。電影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製片業的改革。首先,增擴了電影製作機構。電影製作機構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後來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龍江等都成立了電影製片廠。再後來,萬科、大洋等民營企業也開始電影製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企業投資生產的。這一改革,使電影的生產規模擴大,也為電影生產引進了競爭機制。其次,電影的出品權逐漸擴大。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擁有電影出品權,1995年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其他國營電影製片廠的出品權,同時因為放鬆了生產指標的控制,許多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電影出品權。廣電部電影局1997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關於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的通知》,規定在中國大陸的國有省級以上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市級電影單位、電視台、電視劇製作單位,均可以國家倡導的、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電影文學劇本向廣電部電影局申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這些措施,進一步放開了對製片行業的壟斷,使製片業向市場化方向跨進了有限的一步。 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第二條戰線是發行體制的改革。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實施細則》,1994年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各電影製片廠直接面對各個基層發行放映企業。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靈活多樣。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製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製片人制、地區版權制、分帳發行制、招標放映、院線放映等各種製作、發行和放映方式都陸續出現,這對擴展電影的消費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內容提要90年代中期,中國電影出現了一次歷史轉機:電影市場復甦,國產電影呈現出重新振興的跡象。但事實上現實困境仍然束縛著中國電影的發展:國產影片面臨著「信譽危機」,電影市場份額比例失調,製片、發行和放映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電影市場片源不足,市場潛力沒有充分發掘。中國電影亟待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轉化管理機制,提高影片質量,以創造民族電影工業的燦爛前景。 關鍵詞電影體制市場份額信譽危機後電影市場 作者簡介尹鴻,1961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唐科,1972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博士生。 藉助於開放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國電影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生產力有所提高,市場穩步擴展,國產影片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增強,電影業似乎正面臨一個步出困境、再度振興的契機。同時,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仍然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電影市場潛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的嚴重失衡,大城市市場與中小城市和農村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對比,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製片業利益沖突的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歷史機遇 1979年,中國電影曾經創造293.1億的觀眾人次紀錄,這一數字意味著當時10億中國人人均年觀影次數近30次。但80年代後,中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連年減少,盡管這期間仍然有一些國產影片的觀眾人次過億,但從總體上來說,除了產量還基本維持以外,電影的觀眾人次、放映場次、票房收入和發行收入以及銀幕數量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一下降趨勢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現明顯緩解。1993年至1994年的電影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後,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的國際性話題重新將觀眾從對電視的關注中引向了電影,引進國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軟的電影市場,以及都市消費社會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文化消費慾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這一年成為了中國電影業期待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轉機,但電影事業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處在生長和發展時期。 1.發展中的電影生產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平均年產量基本處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產量的前5名之列。從90年到97年,中國電影總產量為1,079部,平均年產量約為135部。其中92年產量最多,從96年開始明顯減少,97年產量最低,比平均年產量低約35%,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產年。 電影減產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從總體上來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中國電影產量如此明顯地減少恰恰出現在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時期,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影片量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97年的電影大幅度減產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美國近年電影平均年產量約在350—400部左右、印度為450部左右、香港為150部左右、法國為100部左右、巴西為60部左右、英國為40部左右、台灣為20—30部左右、墨西哥為10部左右。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大陸電影90年代平均年產量135部,可以說是電影生產的大國之一,電影年產量約為世界投入商業發行的電影產量的1/30。 從投資規模來看,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也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每年都有幾部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製作影片,如《鴉片戰爭》已經創造了單片投資近億元的紀錄。 在世界范圍內,為了與電視競爭,為了提高電影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也為了增加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電影的投資成本越來越高。1996年美國電影的平均成本為每部3,980萬美元,1997年為5,340萬美元,增長34%。1997年影片平均發行宣傳費用為2,220萬美元,每部電影實際成本高達7,560萬美元。(注1)近年中國電影生產的平均投資規模盡管不到美國電影的1%,但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平均投資40萬,1992年為150萬,1997年則在300萬以上,年增長幅度為10%以上。預計1998年電影的投資規模還會有所擴大,平均成本約在350萬元人民幣左右(注2)。這一投資規模已經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萬—500萬的投資規模。電影投資的增加,為提高電影的創作、製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 2.復甦中的電影市場 盡管80年代世界電影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危機,但從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的票房收入卻有增有減,香港從95年的13.39億港幣的票房收入,到96年減少到12.22億,97年則減少為11.90億,遞減8.7%、2.5%,而美國電影國內外票房收入卻在逐年上升,國內收入從96年的50億美元到97年超過了60億,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觀眾人次也開始緩慢回升,電影的票房收入則增長迅猛。1995年,全國票房增長幅度平均達到15%,上海則達到40%,北京更是達到80%,而且還保持了三年的持續增長(1995年9267萬;1996年1.1億;1997年1.2億)。 隨著電影市場的升溫,電影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從1979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觀眾人次上升的趨勢。據1997年6月《中國電影雜志社》、北京市電影公司等機構所進行的「北京電影市場消費調查」所統計,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有46.42%的觀眾平均每月都看一次電影以上,這說明電影的消費市場正在擴展。(注3) 此外,中國電影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中國電影公司共向國外電影市場輸出國產影片126部次,銷售總額達3,816.5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300%(注4)。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尋求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3.變革中的電影體制 90年代中國電影體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曲折地展開的。電影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製片業的改革。首先,增擴了電影製作機構。電影製作機構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後來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龍江等都成立了電影製片廠。再後來,萬科、大洋等民營企業也開始電影製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企業投資生產的。這一改革,使電影的生產規模擴大,也為電影生產引進了競爭機制。其次,電影的出品權逐漸擴大。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擁有電影出品權,1995年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其他國營電影製片廠的出品權,同時因為放鬆了生產指標的控制,許多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電影出品權。廣電部電影局1997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關於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的通知》,規定在中國大陸的國有省級以上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市級電影單位、電視台、電視劇製作單位,均可以國家倡導的、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電影文學劇本向廣電部電影局申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這些措施,進一步放開了對製片行業的壟斷,使製片業向市場化方向跨進了有限的一步。 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第二條戰線是發行體制的改革。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實施細則》,1994年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各電影製片廠直接面對各個基層發行放映企業。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靈活多樣。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製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製片人制、地區版權制、分帳發行制、招標放映、院線放映等各種製作、發行和放映方式都陸續出現,這對擴展電影的消費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4.生長中的國產電影市場競爭力 美國電影一直瘋狂地佔領和吞食著世界電影市場。除了香港、印度等少數例外,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美國電影都超過了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既包括法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包括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一直都在採取各種措施支持和保護本土電影和民族電影的發展。如巴西政府就明確規定了每一年全國的電影放映單位放映國產影片的時間;中國也由原廣電部作出了國產電影必須保證佔有2/3的放映場次的明確規定。但另一方面,文化保護政策並不能真正保護國產電影的發展,提高國產電影本身的市場競爭力才是民族電影發展的根本出路。 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越來越重視本土電影的市場競爭力,一些本土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已經可以與美國電影抗衡,使國產電影擴大了市場佔有率。如香港曾經連續多年本土電影的票房收入、觀眾人次等都超過了外來電影;日本1997年票房紀錄前10位的影片中也有3部本土電影,其中《幽靈公主》還以100億日元的票房高居榜首(注5)。波蘭1997年國產影片《兇手》的票房收入達到了1340萬茲羅提(約合380萬美元),超過了美國影片《空中大摜籃》860萬茲羅提(合240萬美元)的票房紀錄(注6)。而近年來在中國大陸,面對進口外國「大片」的挑戰,電影製作和發行者充分利用了各種機遇,使國產影片的生產和發行也取得了突破,從1995年到1997年,進口影片包括分帳進口影片的排片、市場份額逐漸受到了平抑,各地都有國產影片突破進口大片的票房紀錄的現象。 電影生產的發展、電影市場的復甦,電影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國產電影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可以說都意味著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面臨一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轉折時期。 二現實困境 中國電影面對機會,同時也面對困境、面對挑戰、面對危機。與處在轉型期的整個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息息相關,由於電影體制改革仍然還沒有到位,計劃經濟模式在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化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行業後遺症,從電影業的各級管理層到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層都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觀念和操作方式的誤區,整個電影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也還有待提高,整個社會的電影消費水平受經濟和文化條件的制約也還處在初級階段,這一切都是中國電影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 1.影片數量短缺 按照經營經驗,電影院需要250—350部電影供應才能正常運轉,而按照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管理條例規定,國產影片必須佔2/3放映時間,這就意味著除了80—120部進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國產影片提供給市場。而這些影片中應該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場效果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的,正如電影發行人員所意識到的那樣,「片源供給是否充足,國產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撐市場的『拳頭』作品,是目前國產片市場經營能否保證良性循環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障,2/3時間放映國產影片才可能落到實處,顯示出實際的效果。」(注7) 近年來,每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新片投放量(國產片和進口片)大約維持在150至200部之間。如北京95年投放市場新片共197部,其中大片9部,普通進口影片44部,國產新片144部,此外還有復映片72部。而1997年,全年投放市場的影片有大幅度下降,國產電影為120部左右,其中不少都是往年的積壓影片。進口電影30部左右,共150部。市場差額越來越大。一方面限制進口影片的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國產影片的產量又明顯不足,特別是已有的大多數國產影片根本無法佔有市場份額,這對97年的電影市場帶來了明顯的消極影響。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口片不是擠占而是填補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真空。電影產量的不足,將導致電影市場的萎縮、觀眾流失,使其他音像媒介搶占電影的生存空間,同時也會使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地被外來影片所代替。 導致電影生產量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是電影市場機制不健全,製片方的利益回報率太低、投資風險太高,影響了電影的生產規模。二是電影管理制度還不夠合理,規劃、審查的尺度與電影本身的特點不完全吻合,特別是制度性和操作性不夠帶來了某種生產的不可預見性,使電影創作和投資者的積極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三是過多的非市場因素使電影生產和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受到干擾,也對電影生產產生了某些誤導作用。 2.製片、發行、放映業的矛盾激化 和整個中國的改革形勢相仿,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也已經進入到了攻關階段,進入到了要影響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權力格局的關鍵時期,因而,近年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業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正如廣電部電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認為,「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注8)中國電影發展面臨「電影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注9)。 而這種矛盾的集中體現之一,就是電影市場的無序和雜亂。中國的電影行業雖然一直以影片發行為紐帶貫穿全行業,但由於各級發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區域設置的,各級發行、放映單位分別屬於各級政府管轄,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已經嚴重製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改革現行經營格局和經濟體制迫在眉睫。93年以來廣電部一直推動「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收效並不明顯。原因在於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並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市場依然條塊分割、塊塊壟斷、沒有競爭、分配不公。電影市場的無序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更是嚴重地影響到製片業的利益。在整個影片業中製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70%影片的製作方虧損。據有關人士估計,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注10)。 目前,美國製片與放映的票房分成比例為48∶52左右,其中發行費用佔去製片費用的10—12%,製片方得到的票房收入為35%。目前中國電影公司的大片引進即參照這一比例。而國產片通常的分帳比例是製片、發行、放映分別占票房的35%、17%、48%。但製片方卻要負擔相當部分的拷貝費和宣傳費,而發行方的發行成本和風險系數與其利益所得相比卻並不相稱。此外,加上各種市場統計數字的弄虛作假,更使得製片方的利益受到損害。 製片、發行、放映業矛盾的加劇,一方面傷害了電影生產的積極性,使電影的產量和質量都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也傷害了電影的市場效果,電影片源嚴重缺乏,國產片的發行放映都面臨重重阻力。其結果必然是惡性循環,生產、發行、放映三個環節不是形成一種發展的合力,而是相互制約、相互抵消。因此,加速整個電影業的市場經濟轉軌、重組利益集團、打破市場壟斷、規范電影市場、加強電影經濟的法規建設和執行力度是解決電影業內部困境的出路。 3.市場潛力沒有充分發掘 如果將中國的電影產量和電影票房收入與中國的人口相比的話,中國可以說完全是一個電影小國。盡管中國的電影產量約為世界電影產量的1/30,但中國人口卻佔世界人口的1/4。盡管95年以後,中國電影的市場狀況有所回升,但全國票房收入估計還不到40億,觀眾人次沒有明顯的增加。而1997年,除北京等極少數地區的票房保持上升或與96年持平以外,大部分地區的票房都下降了20%左右,而且,進口分帳美國影片的票房也在同時下降,這無疑是對中國電影市場敲響的警鍾。(注11) 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收入無論是與中國的人口數量相比,還是與美國等國家的電影票房收入相比,都還有很大的距離。1997年,《鴉片戰爭》全國票房收入為8,000萬,是國產影片中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之一,而美國97年票房收入排在第20名的影片其國內收入已經為2,400萬美元,接近2億人民幣,是《鴉片戰爭》的2倍以上。美國《泰坦尼克號》全美票房收入超過4億美元,合35億人民幣,更是《鴉片戰爭》的44倍。1997年,美國共發行395部影片,觀眾人次達14億,國內票房的總收入超過了60億美元(注12),是中國全國電影票房的數十倍。這樣大的差距,說明中國電影市場還有著巨大的潛力,電影消費還有廣闊的市場。 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也很不平衡。以分帳進口影片的市場份額佔有率為例,僅僅上海就佔全國分帳影片市場份額的16%,北京和浙江各佔14%,三個城市竟然佔有份額的44%。全國幾十個省、上千個大中城市和廣大的小城市、農村才佔有全國市場的56%(注13)。這說明,在大城市電影的消費市場還處在培育階段,而在廣大的中小城市,電影文化的普及還遠遠不足,大眾的電影消費需求沒有被充分調動,而農村電影市場目前基本處在未開放的蕭條狀態。

未完,請參考http://lw23.com/paper_37085161/

⑹ 電影市場前景如何,怎麼投資啊

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市場越來越火熱,電影票房持續走高,國家對於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節節高升,國家經濟快速的發展,使人們現在的經濟水平日益提高,簡單的物質生活已然滿足不了現今社會人們的要求,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精神生活所帶來的美妙,電影也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

影視行業發展現狀

01 票房直線飆升,數據說明趨勢;

電影選擇可拆分電影和公司倆部分。

先講公司部分,出品公司決定製作一部電影,有一個預算,會拿出部分股權給社會投資,然而出品公司不是直接對接社會股民,而是授權給其他影業公司,體現在授權書上。影業公司是負責將這部分股權給社會消化,版權簽約是直接和出品公司簽約,認購金額不會經過影業公司,錢也是打到出品公司的對公賬號,流水都是透明的,電影還需要有備案,需要有拍攝許可證,這個倆個缺一不可。

電影的選擇上,可以從導演演員、劇本三方面選擇。對不熟悉的導演、演員都可以通過網路查詢到,了解他的歷史拍過哪些,口碑如何。對於演員,沒有演技的小鮮肉要慎重選擇,雖然有一定的流量,吸引一定的粉絲票房,但考慮倆個因素,小鮮肉的片酬和票房的上限。劇本上,如果有IP、關注度票房一般不會太差,比如戰狼,戰狼2票房如此好就有戰狼1的因素,另外,國人偏愛魔幻、喜劇、能反映社會的電影。電影的選擇上主要是靠自己的判斷,其他人意見可以參考。

了解合同。就我之前簽約的合同大概講幾點,首先明確一點,簽約是和出品方簽約,也就是甲方是出品方。然後進一步了解合同。電影有哪些收益、收益如何分配、何時分配都有明確寫明,電影沒有上映,違約賠款是多少。

⑺ 2017年主旋律電影市場的表現如何

日前有媒體評論稱,2017年,對於中國電影市場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主旋律電影市場表現亮眼,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

分析人士表示,事實上,以好萊塢和世界上其他電影發達地區為觀察對象,主旋律電影一直都是商業電影中的佼佼者。觀眾渴望看到國家歷史、民族英雄被生動展現,也渴望看到國家形象、英雄人物被用心抒寫,而我們的主旋律電影在這方面的探索還應繼續大步向前。

希望中國的電影事業可以持續發展!

⑻ 31年前,比《戰狼2》更彪悍的電影是哪部

說起《戰狼2》,不得不說它在2017年大陸電影市場的亮眼表現,激發無數國人自豪之情的同時,更是登頂中國內地電影票房排行榜,一時風光無限。可真要較起真來,1989年的一部電影,怕是也毫不遜色,觀影人次2億,票房破6億!它就是感動中國無數家庭的《媽媽再愛我一次》。


電影內容隨著時代會被劃分新舊,而電影里飽含的真情是永遠不變的,我相信,不管什麼時候,這份母愛永遠不會過時。如果你願意,不如再去回味一下這部《媽媽再愛我一次》。其實,哪止一次,為愛,千千萬萬次!

⑼ 2017上半年中國票房最高的十部電影 國產電影就三部!

2017上半年的電影市場可謂喜憂參半,截止2017年6月30日,中國內地影市累計票房高達271.37億元,同期增長10.34%,共上映影片221部,其中國產片169部,進口片52部,然而就票房吸金能力來看,國產片(103.94億元)卻遠不及進口片(167.43億元)。今天,鹿豹座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上半年票房排名前十的電影,其中進口片便佔了七成。

Top10《乘風破浪》

票房:10.48億元


《速8》是今年國內電影市場無可爭議的一支強心劑。上映首日起,即狂飆在打破和創造票房紀錄的快車道上。該片以6280萬元的零點場票房,創造內地零點場票房紀錄;上映首日狂攬5.057億元,一舉刷新內地影史首日和單日最高票房雙項紀錄。自上映後票房一路呈碾壓之勢,成功打破系列前作《速7》在內地創下的24.26億元總票房紀錄,成為國內影史進口電影票房新冠軍。

這十部Top10電影,大家為那幾部貢獻了票房呢?

⑽ 2017年春節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西遊伏妖篇》、《大鬧天竺》、《功夫瑜伽》、《乘風破浪》、《健忘村》等。

1、《西遊伏妖篇》

中國大陸上映時間:影片將於2017年1月28日。

《西遊·伏妖篇》是由浙江橫店影業有限公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裝魔幻喜劇片,由周星馳監制,徐克執導,吳亦凡、林更新、姚晨、林允領銜主演。

作為《西遊降魔篇》的後繼故事,唐三藏在上集感化了殺死段小姐的齊天大聖,並收其為徒後,帶著孫悟空、豬八戒及沙僧,一行四人踏上西天取經之旅,路途凶險,除魔伏妖,師徒四人也在取經的過程中有個各自的成長與改變。

2、《大鬧天竺》

中國大陸上映時間:該片於2017年1月28日

《大鬧天竺》是由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霍爾果斯青春光線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發行的動作喜劇電影,由王寶強執導,王寶強、白客、岳雲鵬、柳岩領銜主演,林永健、馬浴柯主演,陳佩斯、朱時茂、王祖藍、劉昊然、黃渤等友情客串,六小齡童特別出演。影片講述盛唐集團總裁唐宗突然離世並留下遺訓,讓他的兒子唐森在窮小子武空的陪同下前往印度尋找遺囑的故事。

3、《功夫瑜伽》

中國大陸上映時間:該片於2017年1月28日

《功夫瑜伽》是由北京太合娛樂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耀萊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中印合拍功夫喜劇電影,由唐季禮執導,成龍、李治廷、張藝興、迪莎·帕塔尼、母其彌雅、索努·蘇德等主演。影片講述了一位考古學家被一張千年前的地圖所吸引,在中印兩國間尋找「神秘寶石」的冒險的故事 。

4、《乘風破浪》

中國大陸上映時間:該片於2017年1月28日

《乘風破浪》是由上海亭東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藝輕喜劇,由韓寒執導兼編劇,鄧超、彭於晏、趙麗穎領銜主演 。該片致敬了《回到未來》、《新難兄難弟》、《時光倒流七十年》等片,講述了不被父親理解的賽車手徐太浪意外經歷一場奇妙冒險的故事。

5、《健忘村》

中國大陸上映時間:該片於2017年1月28日

《健忘村》是由北京影行天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的愛情喜劇片,由陳玉勛執導,舒淇、王千源、張孝全領銜主演。該片講述了在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村落里,因為一名不速之客的到訪和一個神秘寶物的出現,而引發了一系列神奇的喜劇故事。

閱讀全文

與2017大陸電影市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國最新下蠱的電影 瀏覽:891
電影小婦人影評英語 瀏覽:111
台灣早熟電影 瀏覽:334
中國女演員演空姐的電影 瀏覽:421
電影地雷戰傳奇全部演員表 瀏覽:870
勵志電影推薦愛情 瀏覽:926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09級 瀏覽:69
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 瀏覽:176
平凡的足球電影觀後感450 瀏覽:375
劉德華吳孟達電影全集國語高清圖片 瀏覽:947
英雄集結冠狀病毒中文版大電影 瀏覽:400
在線看經典電影的網站 瀏覽:883
韓國電影蘋果中文字幕電驢下載 瀏覽:495
宮崎駿畫風的一部電影 瀏覽:991
電影貓名字叫什麼名字叫什麼 瀏覽:523
昆蟲的大電影 瀏覽:486
歐錦棠電影大全 瀏覽:139
在電影院看3d 瀏覽:650
電影穿幫鏡頭大全集 瀏覽:953
北京電影節2019開幕式紅毯 瀏覽: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