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香港第一部電影偷燒鴨

香港第一部電影偷燒鴨

發布時間:2022-10-15 08:44:13

Ⅰ 誰知道香港最早的電影

香港電影起源於一隻燒鴨
09版本的《偷燒鴨》之所以拿一隻燒鴨大做文章,是因為,香港電影其實源於一隻鴨子。早在1909年,美國人本傑明·布拉斯基便與香港人梁少坡等人合作了香港在本土拍攝的第一部故事電影《偷燒鴨》。影片由布拉斯基在上海開設的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偷燒鴨》還曾由布拉斯基帶到在美國上映,為香港在外國公映的第一部影片。被認為是香港最早的電影。《偷燒鴨》不僅比香港的黎民偉兄弟倆拍攝的《莊子試妻》早,也比上海的鄭正秋、張石川拍攝的《難夫難妻》早四年。

Ⅱ 偷燒鴨的簡介

這是香港最早的電影,但是其所有權屬於美國人賓傑門·布拉斯基(Benjamin Bradsky),是他先後在上海和香港獨資開設的電影公司所拍攝,所以都是美國影片。
1909年,布氏在上海開設亞細亞影戲公司,同年來香港,投資拍攝了《偷燒鴨》,有史料記載同時曾拍攝《瓦盆伸冤》,但無遺存亦無人見證。
《偷燒鴨》以當年流行的美國喜劇片為模仿對象,講一個又黑又瘦的小偷(梁少坡飾),正在偷肥胖商販(黃仲文飾)的燒鴨,為警察(黎北海飾)抓個正著。成為香港電影警匪片鼻祖。《莊子試妻》則維護傳統禮教,單方面要求女性守節。亦可以說是香港電影倫理片的開山作。他們恰恰反映了當年殖民地香港文化現象。
偷燒鴨也可以說是香港電影中的警匪片的開山之作發展了將近100年的歷史使得作為一種影片的類型。

Ⅲ 英雄本鴨的介紹

《偷燒鴨》,是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特別為香港電影一百年而重拍的香港第一部電影,並以四部膾炙人口的電影中精彩情節改篇為四個單元,分別是《英雄本鴨》、《阿飛正鴨》、《無鴨道》及《見鴨》。《英雄本鴨》向槍戰片致敬:在吳宇森憑借《赤壁》再次角逐金像獎的時候,向他多年前的舊作《英雄本色》致敬無疑更有意義。不過,這次金像獎的短片就保持了港片無厘頭的搞笑風格。梁漢文雖然重現了《英雄本色》中的片段,但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他手中持有的並非手槍,而是一隻大鴨翅。在《當年情》的背景音樂中,《英雄本色》被鄭中基等人盡情惡搞,經典片段都成了爭搶燒鴨的荒誕故事,直看得吳宇森導演當場笑出眼淚。

Ⅳ 香港電影鼻祖是誰

黎民偉:不僅是香港電影之父

黎民偉家族是香港乃至中國電影不可繞過的重要存在:黎民偉大哥黎海山、四哥黎北海都參與了香港電影事業初創;兩位妻子,一個是 「中國首位女演員」嚴珊珊,一個是「香港第一個女主角」林楚楚;四子黎鏗是中國第一個著名童星,聶耳的《賣報歌》就是為其所作;五女黎宣是香港著名演員,六子黎錫是資深攝影師,侄女黎灼灼一生拍攝影片145部。
但論及對香港電影乃至中國電影的貢獻,黎民偉才是翹楚。他一生傳奇,但始終低調謙遜,即便在香港,他的知名度也遠遜於孫女黎姿。1994年,香港第13屆電影金像獎將「最高致意獎」頒給黎民偉,贊之曰:「香港電影拓荒者,締造歷史第一人」,2005年,位於北京的中國電影博物館揭幕,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選定五位中國電影開拓者並立銅像紀念,分別是任景泰、鄭正秋、黎民偉、夏衍、袁牧之。同年,第五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尊黎民偉為「華語電影的創始人」,2009年,香港電影檔案館舉辦了《黎民偉的足跡》專題展覽,內地亦有《黎民偉評傳》出版。在去世並沉寂半個多世紀之後,他和他的家族終於得到了應得的尊重。
在《黎民偉的足跡》策展人吳月華介紹下,時代周報記者赴黎民偉六子黎錫家中采訪,黎錫曾於2003年編訂出版了《黎民偉日記》,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父親的生平研究。
《淞滬抗戰紀實》 記錄珍貴歷史
黎錫家中掛著一幅「天下為公」,這是孫中山手書贈予黎民偉的。黎錫說,中山先生為電影界人士手書「天下為公」相贈,歷史上僅黎民偉一人。
黎民偉的父親祖籍廣東新會,是從事貿易的富商。黎民偉在清光緒十九年(1893)生於日本,4歲喪母,6歲隨父返回香港,寄養在大哥家中,少時就讀香港著名的皇仁書院和聖保羅書院,孫中山、廖仲愷、陳少白、伍廷芳等是該校學生,黎民偉因此接受了東西方不同思想和革命思潮。
黎民偉16歲加入同盟會,17歲剪辮,18歲與同盟會成員共創「清平樂」劇社(辛亥革命後改組為人我鏡劇社),任演員,在香港學校、社區演出劇目,推動革命,亦用戲箱偷運槍械,支持廣州黃花崗起義。
戲劇的力量始終較小,黎民偉將目光轉向影響更為廣泛的電影,他潛心鑽研電影技術,在無任何資助的情況下,扛著笨重的攝影機械跟隨孫中山,記錄北伐,前後8年留下大量珍貴影片史料。1927年,黎民偉將這些素材剪輯成一部長紀錄片《國民革命軍陸海空大戰記》,1941年底又經過整理編成《勛業千秋》。這部黎民偉嘔心瀝血的影片首先在香港放映,曾歷經炮火而倖免於難,輾轉運至大後方,在桂林、重慶等地多次放映,反應熱烈,後還發行到東南亞地區。
1932年1月28日,日寇侵犯上海,黎民偉立即放下當時職務,帶領攝影師和創作人員趕赴現場,又沿鐵路至蘇州,拍攝中日戰事實況。1937年的「8·13」,上海遭到日軍狂轟濫炸,黎民偉攜家人和創作人員,不顧危險,參加支持抗日賑濟難民的活動,用攝影機把這些活動和敵人暴行攝入鏡頭,後編成抗戰初期上海軍民團結抗日的珍貴影像實錄《淞滬抗戰紀實》。為記錄日軍暴行,從空中俯瞰地面情景,他不顧危險把自己綁在飛機上進行拍攝。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空中攝影。
1953年,黎民偉病危,雖然當時家境困難,他依舊託付妻子林楚楚將《勛業千秋》與《淞滬抗戰紀實》無償送往北京,他說:「這是我替國家拍的,不要收取報酬。」
和那個時期國外影人拍攝中國紀錄片大多集中在風景異趣相比,黎民偉的鏡頭更多對准了中國現實,除了人物傳記與時政要聞外,還涉及戲曲演出、公眾活動等。1923年初黎民偉東渡日本拍攝了《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1923年底又率羅永祥等人赴北平為梅蘭芳拍攝影片。
1928年,黎民偉以1925年拍攝的上海「五卅慘案」紀錄片為基礎,導演攝制了《祖國山河淚》。同年,擔任《蔡公時》的導演,描寫1926年5月3日「濟南慘案」。影片攝制中威逼恫嚇便不斷襲來,完成後租界禁映,黎民偉便拿到上海南市中國人聚居區小影院放映,大為轟動。無論從開始時間、題材廣度、影片質量等角度考慮,黎民偉都無愧於「中國紀錄片之父」的稱譽。
《木蘭從軍》 輝煌與衰落
走出黎錫位於香港天後廟道的家,吳月華帶著時代周報記者去尋找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製片部原址。那時的天後廟前還是郊區,而如今放眼望去,只有一棟棟半山高檔住宅樓,哪裡還有半點影棚印跡?幸好轉個彎,當年因民新公司而得名的「銀幕街」街名依舊,算是有所慰藉。
民新公司是黎民偉「電影救國」理想的起步。他在日記中寫道:「電影『能對家對國』『有莫大之補助力』、『善用之,可以媾通文化,普及教育』。」1923年,黎民偉、黎海山兄弟及好友集資,在香港成立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額定資本50萬元,公開向社會招股。黎民偉先後任董事、監理、總理,並將天後廟前新建住宅廉價租於公司。公司斥巨資從美國購買電影器械設備,高薪聘用德國攝影師,但因港府阻撓,攝影場的申請久未獲准,不得已在廣州西關租房拍片。
民新是香港最早的製片公司,黎民偉將此前做生意賺的大筆收入投入其中。民新成立後的兩年間,攝制了一部故事片和多部紀錄片,其中故事片《胭脂》由黎民偉妻子林楚楚擔任女主角,邁出港影重要一步。《胭脂》連映10天,收入近萬元,在當時已是了不起的票房。
1925年5月「五卅慘案」爆發,黎民偉決定北遷,與李應生合辦上海民新影片公司。當時上海民新公司佔地10餘畝,器材先進設備齊全,建有玻璃攝影棚,擁有一批有實力的導演演員,並設立學校培養人才,幾年間攝制了《玉潔冰清》等頗受歡迎的電影,並迅速躋身於上海幾大影片公司行列。
影片《木蘭從軍》的命運是民新公司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的一個縮影。一方面該片製作精良、投資巨大,影片質量很高;另一方面因製作成本高,不利於商戰,所以導致入不敷出。民新當時每部影片成本超出10萬元,而當時公司一般職工月工資僅一二十元。《木蘭從軍》劇組長途跋涉,至西北荒漠、湖北、河南、河北,再回到南京、蘇州取景,動用幾千人馬,搭建一百多頂帳篷,場面浩大,歷時數月,實屬中國電影「大片」之鼻祖。但卻因天一公司同類型粗製影片《花木蘭》捷足先登而票房大失,損失慘重,原定的眾多計劃也無法實現。
1929年,黎民偉赴北平與華北電影公司羅明佑合作攝制《故都春夢》,影片上映大獲成功,被譽為復興國片運動之「嚆矢先聲 」,隨之又有《野草閑花》《戀愛與義務》問世,此三片「各地賣座特盛,破前紀錄」。黎民偉的電影事業也因三部片而進入鼎盛,他協助羅明佑經營聯華影業公司,則是其事業的輝煌頂點。聯華背景雄厚,資本充足,產銷一體,下轄6個製片廠,並開辦歌舞班和電影學校,形成一個龐大的電影集團和實體。影片除在轄下的二十幾家影院放映,還聯絡上海、香港、哈爾濱、廣州等地的影院公映,盛極一時。
聯華在戰爭背景下逐漸衰落,1940年,黎民偉接管設在九龍的啟明製片廠,一年多時間里攝制了《情人四萬萬》《春色滿園》等近十部影片,整理編輯紀錄片《勛業千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敵機襲港,啟明廠毀於一旦,也摧毀了黎民偉「電影救國」夢。
僅在民新的短短幾年裡,黎民偉便損失了私產40多萬元(按今天估值約一億元),之後在聯華和啟明,他也不時拿出私產來苦苦支撐,以致妻子過生日只得清茶一杯。抗戰期間,黎民偉在桂林時,田漢以詩相贈,其中有雲:「卅年銀壇苦鬥人」,算是道出了黎民偉的偉大與辛酸。
1953年,黎民偉因頸部腫瘤去世,僅留下現金22元和價值港幣6200元的財產。親友們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開追悼會送別他,十一位電影前輩翹楚共同擬定,為黎民偉贈上了「國片之父」四字。

Ⅳ 身材好為什麼不給人看 對不對 是哪部電影台詞

身材好為什麼不給人看,對不對?這句台詞來自於香港電影《蜜桃成熟時》。

富家女阿珍(李麗珍 飾)狂野不羈,自幼受父母溺愛的她深信自己的處世哲學,只想要追尋自由簡單生活與浪漫熾熱的愛情。

暑假期間,父母安排其前往英國參加夏令營, 她卻想趁此機會計劃一個屬於自己的假期,暗地裡將機票送給好友,自己卻前往男友處准備與其過甜蜜的二人世界。豈料發現男友正與另一女子鬼混,她一氣之下開始自己的孤獨旅途,一路上遇到了各色人士,有好色的流氓、不羈的浪子、有趣的夫妻......

(5)香港第一部電影偷燒鴨擴展閱讀: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1897年電影開始傳入香港。

1898年開始有商業性電影放映。

1901年出現第一家電影院喜來園。

1909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了影片《偷燒鴨》。

1913年,黎民偉和美國人布羅斯基合辦了香港第一家製片機構──華美影片公司,攝制了故事短片《莊子試妻》。

1923年,黎民偉又和他的兄弟等創辦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資的製片機構──民新影片公司,

1925年上映了它拍攝的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

Ⅵ 最早的香港電影

電影何時傳入香港?香港最早攝制的電影是哪一部?誰是真正的香港電影第一人?
《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研究和探討了1897年至1945年的香港早期電影史,作者重新梳理史實,以專題研究的方式,確認及闡述了電影傳入香港的時間,布拉斯基催生香港電影的角色,黎北海對香港早期電影的貢獻,羅明佑在內地、香港電影中的地位,戰時南來影人壯大香港電影事業的功勞,以及淪陷時期香港影人不屈不撓的氣節等。香港電影起源於一隻燒鴨
09版本的《偷燒鴨》之所以拿一隻燒鴨大做文章,是因為,香港電影其實源於一隻鴨子。早在1909年,美國人本傑明·布拉斯基便與香港人梁少坡等人合作了香港在本土拍攝的第一部故事電影《偷燒鴨》。影片由布拉斯基在上海開設的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偷燒鴨》還曾由布拉斯基帶到在美國上映,為香港在外國公映的第一部影片。被認為是香港最早的電影。《偷燒鴨》不僅比香港的黎民偉兄弟倆拍攝的《莊子試妻》早,也比上海的鄭正秋、張石川拍攝的《難夫難妻》早四年。

Ⅶ 香港拍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香港拍的第一部電影是《偷燒鴨》!

Ⅷ 香港電影如何從黃金時代跌落神壇,二十年間發生了什麼

每個事物發展都有最高峰,當過了最高峰的時候就會開始走下坡路,這是歷史的必然,香港電影也是如此,從最開始的經典港片到現在基本上無人問津,大市場已經放在內地,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沒有常青的樹,電影產業亦是如此。尤其是現在已經21世紀了,掃黑除惡抓的那麼嚴格,電影的內容題材還總喜歡抓著黑幫不放,完全不真實,也給不了很強的說服力,香港電影的口碑也就慢慢的開始下滑了,這也導致香港電影的評獎的含金量也有所下降,不知道他們何時才能放棄如此老套的題材,靜下心去沉澱一些好的影視作品。

Ⅸ 香港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偷燒鴨》

2009年4月19日為了紀念香港電影一百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特別重拍了香港的第一部電影《偷燒鴨》。

Ⅹ 《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社會意義》

啟蒙期(1896-1912)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這幾部有新聞紀錄的電影雖然不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們是在香港拍攝的,內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們稱為「香港電影」。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萌芽期(1913-1925)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黎民偉原為劇社的主持人,又怎樣開始拍起電影來?原來他對電影一向很有興趣,於是透過羅永祥的介紹,認識了路經香港的布拉斯基,他們商談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設備和基金,利用劇社的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製片和發行,拍成了《莊子試妻》一片。

《莊子試妻》改編自當時的粵劇《莊周蝴蝶夢》,取材於其中「扇墳」一段。劇情大意是:「莊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為了討好新歡,她不惜擾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墳墓。而這個新歡實則是莊子扮的,他只是詐死來考驗他的妻子對他是否忠貞。」

《庄》片的主角是莊子之妻,由黎民偉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嚴不僅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個電影女演員,還是中國第一個電影女演員。

《庄》片利用陽光露天拍攝,香港實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裝。本片更使用攝影特技,把莊子的鬼魂拍得忽隱忽現,加強戲劇效果。

這部電影創下不少香港電影紀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電影女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及其兄長海山、北海於192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全由香港人投資創辦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他們並非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動香港,以至中國的電影工業。

「民新」的成立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又在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香港第一個演員培訓所-「民新演員養成所」,發掘有演戲潛質的人。

此外,「民新」還攝制了香港出產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於1924年,珍貴的新聞紀錄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大會》、《孫大元帥檢閱軍團警會操》以及1925年出產的《孫大總統東較場閱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實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已漸漸成長,可惜受到25年6月的大罷工影響,剛萌芽的香港電影發展被迫中止了。 中止期(1925-1929)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 追裝展 、罷課,以示抗議。

同年6月,大陸的罷工熱潮擴展到香港,香港電車工人及不少學生加入罷工、罷課的行列,而香港政府亦開始加以鎮壓。

當時香港人口不過六十多萬人,但參加罷工的人數已高達廿五萬,其中超過廿萬更離開了香港到達廣州。香港大罷工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

受到工潮影響,「大漢」、「兩儀」等電影公司被迫結業,「民新」、「光亞」分別遷往上海和廣州。原本在香港工作的電影工業者,不少都到廣州求發展,其中梁少坡(香港第一部正式電影《偷燒鴨》的主角)便在廣州創設了「鑽石影片公司」。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卻令廣州的電影事業蓬勃一時。

1926年10月罷工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不過,大罷工期間,仍有人用「滿天紅銀幕公司」的名義,在香港及廣州拍攝了29部新聞紀錄短片。這些短片被剪輯成一部大型新聞紀錄片,命名為《香港時事畫片》,並曾於香港的「九如坊新戲院」(位置約現時上環摩羅街附近)放映。

在這段香港電影業的中止期,唯一正式放映過的港產片是大罷工前出品的《從軍夢》,而唯一和電影有關的活動是「香港演員養成所」的成立,導師為香港電影的先軀者黎北海(黎民偉兄長)。

幸而,電影放映業到了1926年6月開始復甦起來。當時的電影院,除了以放映西片為主,亦放映過不少上海影片公司出品的電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公映的《薛平貴全集》。該片是第一部在美國攝制、由中國人主演的故事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復甦、成長至被摧毀的香港電影(1930-1949)

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黎民偉兄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

「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當全國一窩蜂地拍神怪武俠片時,它推出了一連串主題健康、風格清新的電影,包括第一部打進美國電影市場的中國電影《人道》、第一部在外國得獎的中國電影《漁光曲》等等,不但改變了國外人士對中國電影的觀感,更創造了中國電影的新浪潮。

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這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

與此同時,不少電影公司還依著傳統,拍攝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業」出品的《呆佬拜壽》(1933)、「國聯」出品的《落花飛絮》(1933,是在越南攝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間,可說是默片與有聲片共存的時期。

進入1935年,香港已沒有默片生產,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該片由關文清執導,吳楚帆、李綺年主演,電影的主題鼓吹抗日救國。當時香港政府為怕開罪日本帝國主義,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論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線》亦難逃被禁的命運,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電影。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這是由於中國政府當時正提倡「新生活運動」,及香港社會提倡的「反蓄婢運動」。邵醉翁執導的《廣州-婦人》、《博愛》即屬此類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包括關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間諜》等等。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

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一片,由林坤山、吳楚帆主演,影片以親情為主題。

1937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產量可謂驚人。

芸芸「愛國片」之中,由香港電影工作者集體編導、演出的《最後關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經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國一班大學生對「國難當頭」的覺醒。當時參與影片製作的全是義拍,可見電影工作者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團體合作的精神。

1938年,「愛國片」繼續盛行,得獎的《血濺寶山城》是其中一個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電影《廣州一婦人續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國語片《貂蟬》亦相繼出現了。隨著《貂蟬》的出現,香港進入了粵語片與國語片並存的時期,國語片的產量漸多。

同年亦有九部粵劇電影出品,《女兒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編自導之作,而馬師曾的首本戲《賊王子》亦是當時重要的粵劇電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由於戰爭期間造成的交通困難,當時大部份戲院放映的都是戰前製作的粵語片。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國民黨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大陸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達至高峰。
國粵語並存的成熟期(1950-1969)

香港電影在二次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國、粵語片,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馬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五、六十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1、戲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 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林家聲和 艷芬等等。

至於戲劇戲曲片為何會在五十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戲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戲劇戲曲。

2、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荷里活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瑛、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份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古裝武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4、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捩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狄龍和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七十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五十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70-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 舴擠己統 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香港電影的求變期(1970-1979)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捩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0年的《龍虎門》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六十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中硫底柱。

由於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閱讀全文

與香港第一部電影偷燒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語原聲電影學英語系列50部百度雲 瀏覽:886
愛情電影網愛尺花梨 瀏覽:641
有關大猩猩的外國電影大全 瀏覽:784
英文電影字幕翻譯策略之初探 瀏覽:269
搶金店姜文演的一部電影 瀏覽:331
泰國最新下蠱的電影 瀏覽:891
電影小婦人影評英語 瀏覽:111
台灣早熟電影 瀏覽:334
中國女演員演空姐的電影 瀏覽:421
電影地雷戰傳奇全部演員表 瀏覽:870
勵志電影推薦愛情 瀏覽:926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09級 瀏覽:69
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 瀏覽:176
平凡的足球電影觀後感450 瀏覽:375
劉德華吳孟達電影全集國語高清圖片 瀏覽:947
英雄集結冠狀病毒中文版大電影 瀏覽:400
在線看經典電影的網站 瀏覽:883
韓國電影蘋果中文字幕電驢下載 瀏覽:495
宮崎駿畫風的一部電影 瀏覽:991
電影貓名字叫什麼名字叫什麼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