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林彪血戰四平是哪一部電影

林彪血戰四平是哪一部電影

發布時間:2022-10-11 11:33:57

A. 於和偉用黃豆演活了林彪,王勁松「秒變臉」,《大決戰》演技夠絕

4集過後,《大決戰》顯出了真容。

節奏快,不拖戲,場面恢弘,質感滿滿。

最關鍵是,堪稱一場演技派的神仙打架。

但,神仙打架,也少不了面臨比較,畢竟,30年前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版《大決戰》,早已成為經典,古月、蘇林、馬紹信的表演,更銘刻在一代觀眾心裡。

珠玉在前,能不能超越?

唐國強扮演的毛澤東、劉勁扮演的周恩來、王伍福飾演朱德,郭連文飾演的劉少奇,以及王健老師飾演的任弼時,都早已被這屆觀眾認可,幾乎無法挑毛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國強的表演,可以說無論是動作、神態還是微表情的處理,都已經進入行雲流水之境,既能展現人物豪情,又有細膩的內心世界和真實的 情感 演繹。

一場正式談判前和蔣介石的座談戲,言談間彷彿千軍布陣萬馬奔騰,文戲演出了武戲雷霆萬鈞的感覺,這樣的談笑用兵,絕對是教科書級的演繹,和古月版堪稱各有千秋。


劉勁飾演的周恩來,大氣,冷靜,威嚴。無論是第一集里與戴笠的一場談話,還是第四集對張治中的一段發言,平靜的語氣中波濤洶涌,處處見表演功力。

但,對這些早已被公認的演員,表揚的聲音夠多,分析也夠透徹,我就不錦上添花了。

我想做的,是把掌聲送給另外兩名相對「比較新的演員」,於和偉飾演的林彪,和王勁松飾演的蔣介石。

一部史詩大劇的成功,和演員的表演,關系巨大,但前人的殿堂級演繹,也可能對後來者造成觀眾先入為主的障礙,如何破局?是跟隨經典表演,還是創出新境?

這才是真挑戰。

挑戰最大的,絕對是於和偉。因為馬紹信的表演早已將觀眾的記憶填滿。

馬紹信表演中最令人信服的地方,就是他牢牢抓住了林彪這個人物的特點: 一個冷,一個藏。

冷,待人冷淡、處事冷靜,連身體都畏寒。

藏,深藏不露,不苟言笑,就愛一個人琢磨。

馬紹信的表演,真正做到了神形兼備。

從表面看,於和偉的表演面臨不少掣肘——

一是身高不一致,二是外形有差距,三

是於和偉太過精神,還略胖了一點,沒辦法,硬體如此。

最關鍵的,還是氣質。林彪的氣質,是拒人於千里之外。

於和偉上一部《覺醒年代》,還跟車夫坐在一個桌上吃火鍋,這能像?

但於和偉的表演,為什麼包容性這么大,一是能准確地控制自己的力度,把握舉手投足之間毫釐畢現的分寸感,像刀刻一樣准確。

但最關鍵的,還是於和偉的表演,總有「毛邊」。什麼意思?就是表演中,充滿人物前世今生的殘片。

有網友看過《大決戰》評價, 就知道於和偉不管演誰都要搞個怪,黃豆一直亂跑,撕紙塞耳朵、射擊脫靶…

我認為,這概括不能再精準。

因為他的表演是有毛邊的,所以他真實得無從反駁。

於和偉為林彪這個角色找到的毛邊是什麼?

是大人物化「小」。

先看第二集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怎麼出場?

大部分劇評都搞錯了,說他騎馬出場,為什麼?因為按常理,林彪騎的當然是應該是馬對不對。

但實際呢,是騎驢。

不但騎驢,還在行軍途中,在驢背上,睡著了……

直到警衛員大叫幾聲「司令員」,林彪才從睡夢中醒來。

不但這樣,醒來以後還帶著「起床氣」,白了警衛員一眼,這一眼,就帶著林彪的寒氣。

這還不夠小?

再來一場戲, 吃黃豆。

第四集,蔣介石一邊假談判,一邊全國運兵開戰,外面打得熱火朝天,於和偉飾演的林彪卻在指揮所淡定地邊吃著炒黃豆,邊用黃豆和黑豆做子,在作戰地圖上排兵布陣。

濃眉緊鎖,氣場強大,生人勿近,是不是,給人高深莫測的感覺。

就在這時,帳外槍聲響起,這是敵人打過來了?換成庸庸碌碌之輩,早已藏在桌底,他呢,第一個動作,聽。這槍響,不是敵兵,是有人練打靶。

第二個動作,塞。撤出一張紙,揉成兩個小球,塞住兩只耳朵,繼續吃黃豆,繼續舞。

不好意思被於老師帶進去了,是繼續研究作戰地圖。

但槍聲還在砰砰砰地響,下一個動作,丟掉紙球,走出大帳,對著正在練打靶的幾位高級將領走過去,一開口:陳雲同志,這是你的主意吧。

大夥一通插科打諢之後,舉槍、瞄準,對著靶子連發十槍,這氣勢,怕不是槍神?

結果戰士報靶,「一個七環,兩個五環,其餘——脫靶」。

於和偉演的林彪一扭頭,「行了,開會吧。」

一場戲下來,林彪的形象一下子就呈現出來了。

這就是把 歷史 人物化作凡人來刻畫。

具體來說,就是有這樣那樣古怪的小毛病,像個身邊的普通人。會一時沖動賣弄射擊,也會吃癟後裝作若無其事,像每個觀眾身邊的領導。

這就是人物的毛邊。

但於和偉表演的淡定,在於隱忍。他之所以總面無表情,不是因為他沒想法,而是默默蓄勢。

往後邊看,於和偉的表演,依然不聲不響,但不管是微小的眼神變化還是陣地失手後的咬牙揮手,滿滿都是細節。

唯一能出賣他的是那雙不動聲色的眼睛:關鍵時刻那一句鏗鏘有力的「我不要傷亡情況,我只要塔山!」噴火的眼睛,又讓人看到了他演技強大的爆發力。

說白了,相比《覺醒年代》中大段落的演說, 《大決戰》中,於和偉追求的是一種表演中的簡約風格,他收起自己的台詞優勢,以冷硬的風格示人,卻又是演技層面「少即是多」的絕佳證明。

也是因此,雖然到目前為止,於和偉4集出場時間不到5分鍾,但一個於和偉版本的林彪已經開始在觀眾腦海中烙下第一個印。

沒有錯,馬紹信老師當年在大決戰電影中的林彪已經成為傳世經典。於和偉不必也不可能復制馬紹信的表演,但他可以創造屬於於和偉的角色。

當表演進入軌道,不演,就是最好的表演。

再說王勁松。

可以說,王勁松早晚要演蔣介石這個角色的。

因為他一直是柔中帶剛不怒而威氣質的演員,他在《破冰行動》里演的大反派林耀東,也是自帶威攝感的人物。

此前,他在劉江執導的《光榮與夢想》中首次飾演了這個 歷史 人物。

而擺在他面前的,不是一座高山,而是好幾座。影版大決戰有趙恆多,不久前《跨過鴨綠江》的馬曉偉,經典版的孫飛虎,還有陳道明、張國立、杜雨露等,個個是演技高手。

王勁松怎麼演出自己的風格?

從外形看,光頭一剃,小鬍子一留,制服一穿,模樣清瘦,雙目藏光,和人物是有幾分接近,但距離特型演員還很遠。

如何演?

第一,取形求神。

一上來,王勁松先把「態」做得特別足。這種態,就是人物形象的深不見底。

表面上雲淡風輕,但實際上多疑陰冷,看上去舉止優雅,實際上自帶一股匪氣。

無論何時,王勁松的表演都有一種極其穩重的、屬於他自己的節奏。

換句話說, 他一站在那,場子就鎮住了,戲就來了。

於是就有了第二步: 綿里藏針。

就說他飾演的蔣介石迎接毛主席的戲份,全是在戲里藏的針。

第一根針:手杖。

一出場,就坐在前往迎接毛主席一行人的路上,但一路上他卻若有所思。

忽然讓司機停車:我不去了,讓他們替我去。

不去,是為了展示所謂的領袖威嚴,但不去,他又心虛,怕被人議論,結果就不斷轉動的他的手杖,猶豫不決。

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到達,他壓軸出場,還自帶配樂。

握手的時候,不伸手,毛主席主動跟其握手。他單手握過去,另一隻手,牢牢握著拐杖,什麼意思,那是手杖嗎?是不是,更像是蔣介石拿不起放不下的權杖?

外強中乾的人物性格,有了。

第二根針:一罐辣椒。

為了盡地主之誼,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的程潛,托自己夫人專程送了一罐辣椒到餐廳毛主席的位子上。

蔣介石轉悠的時候看到了,問及辣椒的來歷,臉上掛著一絲不悅,說西式的晚宴,帶著土辣椒來,不太合適。

服務員補了嘴,湖南人無辣不歡。

他就有些動怒,對辣椒一臉嫌棄, 最後用了八個字形容:鄉野村夫土蠻劣匪,然後把辣椒扔在一旁。

但最後這罐辣椒依然出現在了毛主席的飯桌上。

談笑之間,毛主席邀請:「委員長要不要也嘗一嘗?」

看王勁松此刻的表情,真演出了皮笑肉不笑,表面面帶笑容,卻冷冰冰地答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啊,毛先生自便吧。」

之後,蔣介石說乾杯,毛主席舉起酒杯說「為中國的持久和平,乾杯」,蔣介石則眼神閃爍,盯著自己手中的水杯…

假和談真內戰的心理,有了。

第三根針:一頂禮帽。

蔣介石和毛澤東座談,蔣一上來言語間就有恐嚇的意味:有的人講,我這里是龍潭虎穴。

又自我標榜:我蔣某人是公僕。

毛主席順坡下驢:跟公僕會面,我坦坦盪盪。

重慶之行,毛主席戴了一頂孫中山當年戴過的盔式禮帽,表示自己和談的誠意。蔣介石談起了這個帽子,卻將話題引到了道路和中國未來發展上。

毛主席呢,談笑間既表達出和談的誠意,又反襯出對方小人休戚戚。想要借題發揮的,反倒被毛主席蓋了帽。

這一段的表演,王勁松在講話的過程中,幾乎沒有正眼看過去,偶然望向對方的眼神,也是帶著傲慢自負。每每毛主席談到和平,他的表情就讓氣氛驟然變冷。

但又只是看上去氣勢洶洶,實則不斷吃癟。

一場戲,雙方風度和格局,有了。

不難看出,王勁松演蔣介石,一直在變臉。

或者說,是擁有多個「面孔」,隨時掙扎在猜忌猶疑與傲慢自負之間。「秒變臉」的神切換,成為王勁松每集必有的表演。

但這一切,還只是水面之上,水面之下呢,則是明顯的「如履薄冰」,說到底,還是蔣介石已經彷彿看到了自己終將迎來的結局,越是因為失去主動權和控制權而恐懼,越是拚命強裝鎮定來掩飾。

人物越是平靜,內心就越不是風平浪靜,而是惶惶不可終日的翻江倒海。

王勁松整個表演都是不動聲色的,但是完全沒有撼動表演的分量,因為他的表演,已經真正融入了角色。

假,是他表演的核心。

可他越假,觀眾看著便越覺荒誕, 歷史 的軌跡,就越真。

某種意義上,從劇版《大決戰》開拍,就面臨一個現實考驗,如何超越前作。

劇中熱血的場景、人物,都是真實的 歷史 。

但要如何鮮活地再現了每一個從前只存在於教科書里的人物和 歷史 事件,讓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更直觀地感受到大決戰的 歷史 意義,這是現實考驗。

劇版《大決戰》累計主要角色240人,特約演員高達550人,群眾演員則達到了3萬人!

道具方面,火炮107門、坦克6輛、槍支1400支,國共兩軍的裝備設計1300套,共計12000件,軍隊陳設道具1800件,其他陳設道具4300件,製作用心程度可見一斑。

但要真正拍出那場波瀾壯闊,酣暢淋漓的大決戰,一大關鍵,還是表演。

而這屆演員的表演也告訴了我們關於主旋律創作的兩個啟示。

第一,用心,是任何時代優秀影視劇創作一致的必要條件。

《大決戰》除了以上兩位,其他的演員也非常出色,這是一部幾乎沒有弱演員的劇集。

第二,任何的創作,都不應落入窠臼,也不應被經典前作束縛了手腳。

就像於和偉王勁松的表演,經典在前,但這些人物可挖掘的方向還有很多。

關鍵是讓「演員」真正地活在故事裡。

對於這屆觀眾來說,也應該接受更多元的標准,更多與經典版的「不一樣」,因為真正的史詩劇創作,不應該只有一種模板,經典 歷史 人物的演繹,也不是只有一個版本。

相比當年經典版演繹追求的像,這屆演員更傾向於將 歷史 人物拍「小」,又將小人物拍「大」。

當然,做到這點並不容易。

但只有演了,才能演出一條路來。

應該相信,影版《大決戰》絕不會是國產影視劇高山仰止的頂點。

中國主旋律創作,應該是蒼穹無限。

B. 著名藝術家馬紹信因病去世,享年86歲,他有著怎樣的一生

著名藝術家馬紹信3月14日因病去世,馬紹信出生於1936年,在一個偶然機會下成為一名演員,擅長於塑造各種穩重人物形象。上世紀八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籌拍《大決戰》,馬紹信因為形象與表演狀態非常貼合,所以被劇組邀請過去飾演林彪元帥,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人在屏幕上,飾滿林彪正面形象而且大獲成功。在這以後馬紹信在多部影視作品當中塑造林彪形象,比如電影《大進軍》。後來又嘗試在《鐵血昆侖關》《黃土嶺1939》當中飾演反派人物,將其殘忍演得惟妙惟肖。馬紹信先後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文化部"文化獎”,"曹禺戲劇獎“等獎項,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著名藝術家。

1、年青時就擅長於塑造各種人物形象


馬紹信成功塑造了林彪形象,但並沒有把自己固定到這個形象當中去。此後他在《鐵血昆侖關》《黃土嶺1939》中扮演了日軍將領阿部規秀和中將正雄,將其殘忍表達入木三分。並在各種影視劇中扮演性格迥異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因此他先後獲得了“五個一工程”獎,國家文化部“文化獎”,“曹禺戲劇獎”等,並成為雞西市第十屆勞動模範。

C. 電視劇《大決戰》和電影《大決戰》有何區別

區別很大,首先是顧問陣容和演員陣容,顧問:張震,楊國宇,蘇靜,葉子龍,崔月犁,陳荒煤,丁嶠。都是親身經歷過大決戰的國家功臣,而演員陣容,古月扮演的毛澤東,趙恆多扮演的蔣中正,馬紹信扮演的林彪,相似度和演技,都是一流的。

電影在拍攝的時候,從五個軍區調動海、陸、空三軍部隊,除此之外還有軍事院校、武警部隊共20多個軍級單位30多個獨立師團單位。動用的臨時演員達到13萬人之巨,還不包括其他的臨時演員。

為了拍攝真實的戰場鏡像,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動用的TNT炸葯就達160噸之多,另外還有 汽車 100多輛,真坦克50輛,火炮百餘門,空炮彈170多萬發,真炮彈1萬多發。

強大的顧問團隊和拍攝團隊,加上波瀾壯闊的實景的投入,使這部電影版的大決戰成為永恆的經典。

電視劇版的《大決戰》,無論是劇本台詞,還是演員的演技,比電影版的,差得不是一點點。

於和偉扮演的林彪,面相沒有馬紹信版的陰柔,甚至有時還微微笑一下(真實林彪身邊的工作人員,沒有人見過林彪微笑,他的臉色一直都那麼陰沉古板)。於和偉動不動就大聲朝著別人叫,還在電話里吼,有時候還被劉亞樓搶台詞,根本沒有馬紹信版林彪的霸氣和沉著,顯得優柔寡斷,完全不像林彪。

歷史 上真實的林彪,一人集東北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寡言少語,整天不是看書就是坐在地圖旁邊思索,一旦下了決心,部署任務干凈利索,也容不得別人的質疑。東總上下,無論是羅榮桓還是劉亞樓,誰敢左右林彪的思維?

唯一能夠左右他的,就是來自陝北那邊的電報。

在攻長春還是打錦州的問題上,林彪確實臨時動搖過,遠在陝北的毛澤東不明白東北戰場的形勢變化,電報督促林彪。在電影版中,馬紹信一句「我准備了一桌菜,結果來了兩桌客人」。就一句台詞,將林彪復雜而霸氣的性格體現出來了,也體現了一個職業軍人的文化素養。而後來林彪部署任務,對幾個縱隊的調度,口述那麼多台詞,沒有一絲含糊,果斷而堅決,站在旁邊的劉亞樓只有登記和復述一遍的份,哪裡會像電視劇版的那樣,對著林彪不客氣地指責呢?

《大決戰》電視劇演員的演技失真,以及台詞的低劣,成為網友們吐槽的原因。總之一句話:不是於和偉演不了林彪,而是他的演技被導演玩砸了。

反正我看了兩三集,就看不下去了,還是去看了一遍電影版的《大決戰》,不知網友們怎麼認為呢?

電影《大決戰》是經典,電視劇是向經典致敬;電影是大哥,電視劇是小弟。

電視劇《大決戰》有一處最大硬傷:演員表演參差不齊,比如於和偉演的林總、劉濤演的宋美齡、趙亮演的衛立煌,胡亞捷演的范漢傑,都有失水準。

唐國強、劉勁、王五福等老一代特型演員,一如既往的穩定發揮,美中不足有些年齡偏大;而王勁松飾演的老蔣,堪稱經典,無論外形還是神采,都與原型人物吻合、附體,也是本劇最大的亮點和驚喜。

三十年前的電影版《大決戰》,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可以說每一位演員都是精挑細選、完美無缺的,幾乎挑不出來任何瑕疵,包括只露了幾面的群演,也都嚴絲合縫,半點也不露怯。具體原因和內幕餅叔不清楚,但有一點是公認的:電影版籌備工作認真細致,而電視劇版顯得有些倉促,有蘿卜快了不洗泥之嫌。

另外,電影版《大決戰》塑造國軍將領時,並沒有明顯的醜化傾向,盡量還原 歷史 真實面貌,不帶入勝者王侯敗者寇的有色眼鏡,冷峻、客觀敘事。

而電視劇版《大決戰》中,有一些國軍高級將領的刻畫上,簡單和臉譜化了,比如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完全沒有將軍的威嚴和氣場,反而有市井油滑世故的萎縮之氣:在老蔣面前點頭哈腰、唯唯諾諾;背後又滿臉的不在乎。

當然,整體電視劇版《大決戰》還是很好看的,也是近年來同類電視台中,拍攝最精良、質量最上乘的作品了,收視率從開播到現在,都是名列第一。

餅叔提了這么多毛病,也是愛之深、責之切,這么重量級的題材,我們都應該認真對待吧

D. 除了四平保衛白衣將軍孫儀之還有沒有其他反映血戰四平題材的電影給個鏈接,國共傷亡各是多少

四平保衛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次較大規模的城市防禦戰,歷時月余,東北民主聯軍以8000餘人的傷亡,殲國民黨軍1萬餘人,遲滯了國民黨軍向北滿解放區的大舉進攻,配合了停戰談判。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東北民主聯軍在遼北省(今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各一部)四平地區,抗擊國民黨軍進攻的一次防禦戰役。
由秦皇島登陸進軍東北的國民黨軍,於3月13日從蘇聯紅軍手中接收了沈陽防務後,相繼佔領撫順,鐵嶺和遼陽。3月下旬,國民黨軍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和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憑借其美式裝備和兵力數量上的優勢,乘蘇軍撤退之機,公然破壞3月27日由國共雙方代表和美國馬歇爾組成「三人小組」簽訂的調處東北停戰的協議,提前於3月31日開始行動,集中5個軍11個師的兵力由沈陽地區沿中長路(自哈爾濱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和安沈路(安東至沈陽)向南滿和北滿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在東北停戰協定簽訂前奪取中長路兩側地區並控制遼東半島。其部署是:以新編第1軍、第71軍向沈陽以北進攻,預期在4月2 日奪取四平;以新編第6軍、第52軍及第94軍第5師,向沈陽以南進攻,完成對鞍山、本溪等南滿工業區的佔領。然後准備集中新1軍、新6軍等部沿中長鐵路向四平以北發展進攻,企圖將民主聯軍主力壓迫於松花江南岸消滅之。
為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配合重慶談判,促進東北和全國和平民主的實現,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確定全力控制北滿地區及長春、哈爾濱兩市與中長路滿洲里至綏芬河段。遂於3月24日電示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民主聯軍總司令部,要求東北民主聯軍迅速集中主力,堅決扼守四平地區,給北進之敵以有力的打擊;南滿主力則集中於本溪地區,打擊和牽制敵人。配合四平地區作戰;在蘇軍撤出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市後,迅速殲滅三市的匪偽武裝而奪取之。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彭真,遵照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指示,決定以一部兵力保衛南滿本溪;一部兵力解放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置主力於四平地區阻止國民黨軍向北滿進攻。具體部署是:以新四軍第3師第10旅在鐵嶺以北、四平以南地區採取運動防禦,遲滯、殺傷北進之敵,掩護第1、第2師,第7縱隊(原濱海支隊擴建),新四軍第3師之第7旅、第8旅主力、獨立旅等向四平地區集中,乘北進之敵在運動中或立足未穩時,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之;以南滿第3、第4縱隊及保3旅等部擔任本溪地區作戰;以山東第7師主力等部奪取長春,以第359旅等部奪取哈爾濱,以新四軍第3師一部奪取齊齊哈爾。
四平街位於東北中部平原,系中長、四(平)洮(南)、四(平)梅(河口)鐵路的交叉點,是東北的重要戰略樞紐之一。由沈陽沿中長路北進的國民黨軍新1軍、第71軍(欠88師),佔領開原、法庫後,於4月上旬繼續向四平方向進攻。至4月中旬,向北滿進攻的國民黨軍先後佔領鐵嶺、昌圖、法庫等地。民主聯軍在四平以南實施運動防禦,節節阻擊。殲滅新1軍2000餘人。4月16日,民主聯軍集中山東第1師、第7縱隊、新四軍第3師第8旅等部,以優勢兵力在四平西南的大窪、金山堡地區殲滅國民黨軍第71軍第87師大部。17日,新編第1軍進至四平以東、以南地區,形成對四平街的弧形包圍。與此同時,南滿我軍在保衛本溪作戰中,兩度擊退敵人的進攻,殲敵4000餘人。4月中下旬,國民黨軍按預定計劃解放長、哈、齊三市,殲土匪武裝2.6萬餘人。
此時,我黨與國民黨關於東北問題的談判已進行到有可能迅速達成協議的緊要階段。但國民黨為使自己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仍企圖奪佔四平、長春、吉林和更多的地方。黨中央指示東北民主聯軍堅守四平,在四平地區大量殲滅敵軍,以利談判。東北民主聯軍為堅決扼守四平,決定以保安第1旅組成四平衛戍司令部,由保安第 1旅旅長馬仁興統一指揮該旅和第7縱隊第56團共6000人防守四平,保安第1旅1團守衛鐵路以西,第7縱隊56團守衛鐵路以東;集中主要兵力於四平以西、以北地域,待機殲敵;並先後令山東第7師、第359旅等部南下,令位於南滿的第3縱隊第7、第8旅和保安第3旅北上,參加四平保衛戰。
4月18日,在飛機和炮火掩護下,新1軍新30師由南面,新38師由西面和西北面,向四平輪番進攻,持續達3日之久。民主聯軍守城部隊保安第1旅和第7縱隊依託工事頑強抗擊,並組織多次反沖擊,給國民黨軍以重大殺傷,使其進展甚微。
此時,國民黨第71軍推進至八面城和四平間,向民主聯軍陣地右側實施迂迴,同時,新1軍一部亦展開於四平東南。民主聯軍為加強四平左右兩翼的防禦,以第 1、第2師和第3師第8旅、第10旅向四平西北方向延伸布防;第3師第7旅由城北三道林子轉至四平以東哈福、火石嶺一帶,增強第7縱隊防禦;以第7師楊國夫部接替第7旅之三道林子北山陣地。至此,民主聯軍以四平為中心,從東(火石嶺)到西(八面城)組成一條蜿蜒百餘里的防線,部署了6個師(旅)的機動部隊。這樣,民主聯軍雖然挫敗了國民黨軍迂迴四平的企圖,但我軍也因此而無機動兵力實施有力的反擊。民主聯軍守城部隊憑借臨時構築的土木工事,使用搜繳來的日雜式輕武器,同全副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搏鬥,打得十分英勇頑強。四平街主要防禦陣地上平均每分鍾遭受近30發炮彈和炸彈的轟擊。民主聯軍守城部隊白天冒著空中和地面的猛烈火力作戰,夜間組織搶修,加固工事激戰中,民主聯軍56團3連傷亡過半,但在政治指導員孫永章的指揮下,仍堅持戰斗。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為集中兵力進攻本溪,於4月27日停止對四平街的進攻,雙方在四平街戰場形成對峙。
4月26日,黨中央指示東北民主聯軍:「馬歇爾已提出停戰方案,有停戰之可能,望加強四平守備兵力,鼓勵堅守,挫敵銳氣,爭取時間」。4月27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特電林彪,稱贊「四平守軍甚為英勇」,另提出「請考慮增加一部分守軍(例如一至二個團),化四平街為馬德里」。5月1日,中央又指出:「東北戰爭,中外矚目。蔣介石已拒絕馬歇爾、民盟和我黨三方同意之停戰方案,堅持要打到長春。因此,我們必須在四平、本溪兩處堅持奮戰,將兩處頑軍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銳氣,使其以6個月時間調集的兵力、武器、彈葯,受到最大消耗,來不及補充,……那時,便可能求得有利於我之和平」。
民主聯軍為集中兵力於四平主要作戰方向,增調第7縱隊19旅,第7師第20旅及第21旅防守四平街東南面,以第1、第2師防守四平街以北;又調第359旅由哈爾濱南下,於公主嶺擔任預備隊;調第3縱隊主力和保安第3旅由南滿北上參加四平作戰,除在四平正面頑強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外,還以第3縱隊第7、第8 旅和第3師獨立旅,分由四平東西兩翼繞道深入國民黨軍之側後,斷其交通運輸,威脅其後方。
國民黨軍為了集中更多的兵力攻佔四平,乘民主聯軍第3縱隊主力北調的時機,於4月28日起在南滿以5個師再次進攻本溪。我軍經6天英勇抗擊,在大量殺傷敵人後,於5月3日撤出本溪。國民黨軍領本溪後,即將南滿之新6軍、第52軍第195師及第71軍第88師北調四平方向,使四平地區國民黨軍的兵力增加到 10個師。
12日,新6軍等部進至開原一帶,民主聯軍第3縱隊沿開原、葉赫站、西豐一線節節阻擊。14日,國民黨軍在飛機、坦克和大量火炮掩護下,對四平實施輪番攻擊,企圖將民主聯軍主力「壓迫於遼河(河)套內而消滅之」。其部署為:右翼兵團為新編第6軍14師,新22師,第71軍第88師及第52軍第195師,沿開原至葉赫公路向四平街東南陣地進攻;中央兵團為新1軍的3個師,從四平街西南近郊進攻;左翼兵團為第71軍第87師,第91師,協同中央兵團向雙山方向十包圍攻擊;第60軍第182師擔任四平以南護路任務。
15日拂曉,四平前線國民黨軍共10個師,分左、中、右3個兵團,向四平發起全面進攻。並採用波浪式的集團沖鋒。在獾子洞陣地前,竟以2個團的兵力整日輪番攻擊10次之多,均被民主聯軍擊退。在民主聯軍頑強抗擊下,國民黨軍中央兵團新1軍(附195師)、左翼兵團第71軍主力數次進攻均無進展,只有新1軍第50師在258高地,以十倍於民主聯軍守軍的兵力向258高地沖擊,佔領258高地。而右翼兵團新6軍等部4個師進展迅速,16日,國民黨軍向四平街東南331.5高地強攻,民主聯軍頑強奮戰,連續擊退7次沖擊,終因大部火器被擊毀而失守。17日,國民黨軍攻佔火石嶺,隨即又集中兵力向塔子山陣地發起突擊,塔子山陣地為四平街防禦陣地左翼最後1個制高點,關繫到東南陣地的安危。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58團1營浴血奮戰,連續打退12次沖鋒,後因傷亡過大,改由西滿3師7旅19團防守。18日拂曉,塔子山再次鏖戰,19團的指戰員,乘國民黨軍進攻炮火延伸,從血泊中爬起,以白刃肉搏抗擊國民黨軍一次次的沖鋒,終因傷亡過大,塔子山陣地失守當晚。18日,國民黨軍右翼兵團的195師佔領哈福。至此,民主聯軍四平的防禦處於十分不利的態勢,國民黨軍欲迂迴四平東北,企圖封閉我四平守軍退路。我軍在持續1個多月的防禦作戰中,已傷亡8000餘人,為擺脫被動,避免被截斷退路,保持戰鬥力,經請示中共中央決定,遂於18日夜到19日凌晨前自四平地區逐次撤退。部分主力千6月初到達松花江北岸休整,其餘部隊分別轉移到東滿、西滿地區休整,並從事建設根據地的工作。國民黨軍於19日佔領四平街。
點評:四平保衛戰持續月余,民主聯軍以損失8000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萬餘人。此戰是黨中央從全國的戰略出發,為配合談判斗爭而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城市防禦戰。在這次作戰中,我軍推遲了敵人的北進計劃,對鞏固北滿根據地起到了重要作用。黨中央指出:「四平我軍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頑強英勇精神,這一斗爭是有歷史意義的」。後又指出:「四平防禦戰為一時特殊條件所致,不能成為我一般的作戰方針」。而國民黨軍4月2日佔領四平街的原計劃被迫推遲47天。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史政局編的《綏靖第一年重要戰役提要》關於「進攻四平街作戰檢討」中說:「雖獲得四平最後決戰之勝利,然已遷延兩月以上之時間,使敵得從容脫離戰場,未能將敵主力徹底擊破,貽爾後東北剿共軍事以無窮之後患」。

E. 李天佑血戰四平觀後感

觀《李天佑血戰四平》有感
今天,我們觀看了《李天佑血戰四平》這部影片。我看了之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本片講述了1947年至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城市攻堅戰——四平攻堅戰。本片以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擔任四平攻城總指揮為主要線索,再現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城市攻堅戰。李天佑的對手是時任國民黨71軍軍長,後起義投誠並於1955年與李天佑同授解放軍上將軍銜的陳明仁。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兩位一代將才在這場慘烈的戰斗中相互博弈,鬥智斗勇。 本片從人物入手,不僅塑造了有勇有謀、愛兵如子的李天佑上將,也刻畫了一批圍繞在他身邊,既純朴、可愛又令人尊敬的戰士形象,人物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眾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從多維度完整勾畫出了這場戰史上有名的殘酷戰役。通過眾多平凡英雄們的犧牲與奉獻,展示了我軍將士敢打敢拼,勇敢無畏、能打大仗、硬仗的優良作風。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情節是:當我軍進攻敵人最後一個陣地——指揮所時,李天佑的敢死小隊拿著炸彈向著敵人的指揮所沖去。但敵人用無情的機槍射死了一個個沖向敵人陣地的戰士們。最後,只剩下一個新兵,和老班長。新兵雖然沒有經驗,但表現得十分機靈,在老班長的掩護下,一點一點接近敵人陣地。但老班長為了掩護他,身中數槍,犧牲了。而且新兵在自己唱的山歌中,用生命的代價,摧毀了敵人最後一道防線。
多麼感人啊!我不禁想起自己現在的生活。原來都是老一輩用生命為我們造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應該用更加好的成績,去回報社會,回報國家!
一部好的電影讓我獲益良多!

F. 遼沈戰役真的是「按部就班」打下來的嗎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最早舉行的一個,也是解放軍第一次在擁有相對戰略優勢的前提下與國民黨軍進行的大決戰。是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全殲國民黨軍47萬餘人,徹底解放東北全境。戰前,東北野戰軍是一支超過100萬人的龐大部隊,占據了東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而國民黨軍只有55萬人的兵力,占據著長春、沈陽、錦州等幾個首尾不能相顧的戰略要點。正因為有著這樣的戰略優勢,許多人就想當然地認為遼沈戰役是在「按部就班」地執行戰前計劃,不費吹灰之力就讓國民黨五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正如把美軍醜化成裹著毛毯射擊的少爺兵一樣幼稚,把五十萬大軍視如無物的做法也只會顯得論者無知。當我們關閉上帝視角,把自己帶入到 歷史 環境之中的時候,就會發現每一次的戰略抉擇都是那樣的艱難,卻又是那樣的精彩。

戰前的敵我態勢

國民黨在東北的55萬大軍主要分布在以沈陽為核心的長春、沈陽、錦州三個戰略要地上,除卻長春陷入了東北野戰軍的層層包圍動彈不得外,錦州和沈陽的大軍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守備和野戰能力。同時,沈陽、錦州瀕臨渤海灣,能夠得到國民黨海軍的支援。而東北野戰軍連續在四平、長春兩地的攻城不下,使得東北「剿總」司令長官衛立煌相信,在東北他雖然還做不到反攻林彪,但是依託大城市堅守自保卻還是能夠做到的。於是他斷然拒絕了蔣介石要求他率沈陽主力西撤錦州,進而入關的命令,企圖經營東北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這並不是有些人以為的衛立煌「通敵」,是內奸,是故意把國民黨軍留在東北以便被東野消滅,而是在其戰略思維和政治利益考量指引下的必然結果。

對於東北野戰軍來說,如何把戰略優勢轉化成戰略勝勢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頭等大事。《孫子兵法》有「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的經典論斷,從這個原理出發來看,東野的最佳方案當然是促使蝟集一團的國民黨軍分散開來,從而對其實施各個擊破。但是5月份攻擊長春不利,欲引沈陽集團北援而殲滅之的計劃又落空,使得林彪分敵而擊的策略失靈。三大坨敵軍究竟先吃哪一個,這是一個令人頭疼的事情。

5月份的長春之戰已經證明了長春不是最佳選擇,那麼沈陽和錦州應該先選哪一個呢?從目前的資料來看,無論是軍委還是東野,都不曾把沈陽擺在攻擊的第一位上。這是因為沈陽地處長春和錦州的中間,一旦其受到攻擊,長春、錦州之敵很有可能對其實施對進救援。即使兩地之敵作壁上觀,盤踞沈陽的第九兵團有十萬精銳之師,戰鬥力較強,這就難保沈陽會成為第二個四平、長春。所以,攻擊長春不利使得林彪除了南下北寧線攻擊錦州之外,就再無其他的選項可以選擇了。

攻城打援還是攻城阻援

在《林彪不南下——「犯上直諫」背後的戰略考量分析》一文中,我曾分析過林彪不肯南下作戰的戰略考量。再聯繫到東北在1948年7、8月間由於大雨所致洪水泛濫,道路泥濘不堪,後勤補給困難,衛立煌還以此為借口不肯撤往錦州。因此,林彪若是真的在5月間就南下錦州作戰,其結局還真不敢設想。林彪與毛澤東就錦州問題的爭執不下,最終竟意外地使其避開了雨季作戰,防範了可能的風險,這一點恐怕就連毛澤東、林彪自己都沒有想到。

1948年9月12日,在經過了東北鐵路總局一個月的艱苦奮戰終於解決了東北野戰軍鐵路運輸的問題後,林彪命令各路大軍啟程南下,開始北寧線作戰,遼沈戰役就此展開。但是對於林彪來說,南下並不意味著必然攻錦,攻錦並不意味著必然攻城,這場仗該怎麼打還得細細考量。雖然毛澤東在9月3日的電文中提出「攻佔錦(錦州)、榆(山海關)後回師殲擊由沈陽撤退之敵軍」,但是林彪在9月3日給軍委的電文中還是把戰役部署重點放在了打援上,林彪稱:

「我軍擬以靠近北寧線的各部,突然包圍北寧線各城,然後待北面主力陸續到達後,進行逐一殲滅敵人,而以北線主力控制於沈陽以西及西南地區,監視沈陽敵人,並准備殲滅由沈陽向錦州增援之敵,或殲滅由長春突圍南下之敵。對長春之敵,以現有圍城兵力,繼續包圍敵人,並准備乘敵突圍時殲滅該敵。」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翻一翻粟裕在8月10日給軍委電文中提出的濟徐戰役方案,其思路跟林彪的北寧線作戰方案思路幾乎完全一致,都是企圖用攻擊敵重點防禦的城市來吸引敵軍救援,然後把重點放在打援上。不過毛澤東卻一眼看出其中的漏洞——攻敵必救的必字如何保證?所以他要求粟裕既要真攻城,也要真打援,粟裕對此也是贊嘆不已。對於林彪的計劃也是如此,而且由於林彪很雞賊地把作戰目標框定在北寧線各城,並沒有把錦州這個核心突出出來,這使得毛澤東不得不對此予以明確。9月5日,毛澤東復電林彪,原則同意其部署,但是他還是強調「你們主力不要輕易離開北寧線,要預先設想繼續打錦州、山海關、唐山諸點,控制整個北寧路(除平津段)於我手,以利爾後向兩翼機動。」7日,毛澤東再次致電林彪,指出「因為你們主力不是位於新民而是位於錦州附近,衛立煌才敢於來援」,所以他要求林彪「置長春、沈陽兩敵於不顧,並准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確立打你們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衛立煌全軍來援的時候敢於同他作戰。」這一封電報後來和10月10日的電報一起合編為《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收入《毛澤東選集》。

毛澤東的戰略構想是典型的「攻城打援」,這跟濟南戰役的思路是一致的。林彪的想法卻是「攻城阻援」或者「圍城打援」,並不願意把錦州和沈陽之敵一起收拾。雖然兵力上佔有優勢,但是攻城、打援都需要集中優勢兵力,如果同時進行勢必使得兵力緊張。林彪不喜歡把部隊兵力用到極致,他深諳《孫子兵法》「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的道理,所以他才會在攻錦問題上顯得那樣遲疑不決。一旦有些風吹草動,這根敏感的神經勢必要跳動一下。

關內還是關外

9月27日,隨著濟南戰役的勝利結束,毛澤東終於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遼沈戰役的戰略思考中去了。他在這一天給林彪發了一封電報,居然再次把之前提出的入關作戰構想拿了出來,提出「先打錦州,則沈陽之敵很可能來不及增援,繼續陷於麻痹狀態(目前已是麻痹狀態),我則可以主力移攻山海關、灤縣、唐山、塘沽,並且只要有可能便應攻佔葫蘆島、秦皇島,完全肅清錦州、塘沽之線,直迫天津城下,迫使國民黨用空運方法從沈陽調兵增防平、津。」一提到入關作戰林彪就頭疼,這是他最不願意麵對的情況。而毛澤東這次竟然改變了之前攻錦打援的方針,改變了9月5日毛澤東提出的「秋季作戰的重點應放在衛立煌、范漢傑系統」思路,甚至改變了之前把東北之敵留在關外解決的想法,這是林彪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於是,林彪再一次猶豫起來。

林彪在9月28日向軍委提出了先打錦州後打錦西的計劃,雖然得到了毛澤東的同意,但是他的心始終放不下來。10月2日,在得知國民黨新5軍及95師增兵葫蘆島的時候,林彪立刻改變主意,想以此敵情變化為借口回師攻打長春(事實上沒有回師北返)。當然,這一次的請示電文除了得到毛澤東接連兩封措辭嚴厲的責備電外,還得到了毛澤東「應集中精力,力爭於十天內外攻取錦州,並集中必要力量於錦州同時殲滅由錦西來援之敵四至五個師」的答復。於是,林彪調整部署,決心拿出六個縱隊攻擊錦州、四個縱隊對付沈陽援敵、九個獨立師對付長春。其部署動作之快,使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前一刻鍾還在猶豫不想打錦州的統帥的命令。這可能也說明了林彪真正的顧慮並不是錦州,也不是錦西,而是關內。

是戰是守還是走

與解放軍不同的是,蔣介石與衛立煌之間始終沒有能夠在是戰是守的戰略問題上達成一致。蔣介石起初想把關外國軍撤回關內,結果遭受了衛立煌的抵制。在錦州被圍很可能遭受攻擊之後,蔣介石又催促著衛立煌趕緊出兵救援。衛立煌的思路始終都是嬰城自守、各安天命,不管是長春還是錦州,他都不願意出兵去救。他認為以錦州的防禦力量,足以抵擋東野的攻擊,而如果自己出兵相救,很能墮入林彪攻城打援的計劃之中。於是我們看到,受蔣介石直接指揮的17兵團在司令長官侯鏡如的帶領下拚命攻擊塔山,從沈陽出來的廖耀湘第9兵團卻慢慢吞吞地向西開進,時刻准備退回沈陽。在這樣的相互掣肘、各行其是之中,國民黨不敗才是天理難容。

由於四縱死守塔山,國民黨軍救援不順,錦州陷入重圍之中。1948年10月9日至15日,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全殲守敵9萬餘人,生擒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17日,國民黨長春守軍60軍在軍長曾澤生率領下起義,19日,長春和平解放,東北的戰略局勢從之前的我攻敵守一下轉變成了我攻敵逃。戰略局勢的變化促使戰略行動的改變。毛澤東在18日致電林彪,稱「我們所最擔心的是沈敵從營口撤退向華中增援」,所以他要求林彪迅速攻佔營口、葫蘆島。於是原定的打援方案不得不轉變成堵截敵人逃跑的方案。不過林彪卻認為,只要抓住沈陽集團的核心廖耀湘兵團主力,在野戰中將其吃掉,營口、葫蘆島也就不成其為問題關鍵了,將其交給從長春騰出手的北線各部去攻佔即可。19日,毛澤東復電對此表示同意。

當然,遼沈戰役勝利的功勞有一部分是要記在蔣介石頭上的。若不是他三番五次要求廖耀湘兵團出沈陽西進,又在錦州丟失後要求廖耀湘兵團奪回錦州,那麼蜷縮在沈陽的第九兵團還真不容易這么快就給打掉。同時,其依託沈陽的機場撤回關內的可能性也就會大大增加。正是在蔣介石、衛立煌的矛盾中徘徊遲疑,廖耀湘失掉了最後生機。在電影《大決戰》里,林彪有一句精彩的吐槽「不管是回沈陽還是出營口,七天之前他(指廖耀湘)干什麼去了?」最終,廖耀湘集團在林彪的亂軍從中取上將首級的戰法下一潰千里,十萬大軍盪然無存。到11月2日沈陽解放,遼沈戰役勝利結束。

結語

縱觀整個遼沈戰役,我們發現其中較為明顯的戰略變化有三項:一是變入關作戰為關外作戰,把開始的以錦、榆為主的攻擊目標變成專攻錦州,以整條北寧線為戰場變成專打北寧線北段,這其中不僅僅有林彪的猶豫,也有毛澤東的調整。二是變攻城打援為攻城阻援,在國民黨東西兩面援助錦州的態勢下,林彪沒有執行毛澤東連續大舉殲敵的命令,而是逐次展開作戰,確保了每一戰都是集中優勢兵力進行的大殲滅戰。三是變阻敵逃竄為野戰殲敵,在錦州、長春順次解決之後,林彪沒有執行毛澤東控制葫蘆島、營口的命令,而是調集大軍北上,在野戰中消滅廖耀湘。最終乘勢攻下沈陽,結束了東北戰事。

在世人印象中,林彪似乎是一個謹慎有餘、冒險不足的將領,其實遼西會戰足以證明,林彪也是很有冒險精神的,他並沒有按部就班地關門打狗,給廖耀湘戰略思考的時間,這就極大地減少了自己的傷亡,最大限度地確保了戰略效益。而其不怕打亂建制的以亂對亂的戰法更是將其戰術風格展現的淋漓盡致。從這個角度來說,林彪在遼沈戰役中的指揮是非常高明的,當然,毛澤東的戰略指導也是非常高超的。《孫子兵法》說「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以遼沈戰役觀之,古人誠不欺我!

G. 演員馬紹信去世,你對他都有哪些了解

如果說馬紹信名字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如果說他曾經在《大決戰》中飾演員林彪,那一定會知道他是誰。他是雞西市人民藝術劇院演員,於2022年3月15日去世,享年86歲。形象方面他也和林彪更貼合,因為身材瘦弱,臉型消瘦,鼻尖挺拔,眼睛銳利有神,加上經過化妝師的特效,馬紹興的形象和林彪的形象就達到了完美的契合。在拿到這一角色時,馬紹信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林彪影像資料,花了大量時間對林彪形象進行模仿,這一功夫也沒有白費,在電影上映時他的氣質完全把觀眾折服。

H. 孫立人四平重創林彪,卻在遼沈戰前被調走, 走後王牌新一軍全滅

這支部隊後來被改編為新38師,師長就是孫立人,隨後作為遠征軍參加了緬甸之戰。



而日本投降後,已經升格為新一軍的這支主力部隊,自然也是蔣介石作為發動內戰的依靠而存在。

新一軍很快就被調到了東北,而孫立人也將與林彪在戰場過招。

一,王牌部隊,毛主席特意指示要將其殲滅

1946年初,為了與林彪民主聯軍搶占東北戰略要地,國民黨重兵雲集關外,很快 ,作為主力部隊的新一軍奉命調到了東北,與其他國民黨主力集結沈陽,蔣介石誓要搶占這塊要地。

而此時作為軍長的孫立人啟程前往英國,接受英王的授勛,之後又去美國考察,不難看出,相對於蔣介石和其麾下的黃埔系將領,英美更鍾意於留美的孫立人,也正是因為出身不同,讓孫立人日後被奪了軍權 ,甚至因此被蔣介石囚禁33年之久。

國民黨軍在東北的行動很迅速,新一軍在攻佔鐵嶺後,下一步的目標便是與七十一軍進攻四平。

此時,除了本溪外,沈陽外圍重要城市都被國民黨軍佔領,本溪有民主聯軍十多萬人,四平更是有林彪親自指揮十萬大軍鎮守。

為了攻下四平,鄭洞國親自到開原指揮,採取分進合擊的戰術,由新一軍擔任主攻,但由於民主聯軍的猛烈抵抗,鄭洞國在城下一籌莫展,毫無辦法。


這時,杜聿明結束了病期休養回到了沈陽,恢復了自己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職務,他提出先打本溪,再打四平的作戰計劃,並且親自指揮攻擊。

經過一輪激戰,民主聯軍撤出本溪,而杜聿明終於可以集中兵力進攻四平了,集結之後的新一軍,新六軍,七十一軍三個軍總兵力在十萬以上,這支部隊分三路向四平進攻,由新一軍擔任正面進攻。

雖然國共雙方的兵力差不多,但國民黨清一色美式裝備,而且三支部隊都是精銳之師,加上有飛機,大炮和坦克的支援,占盡了優勢。

蔣介石在這樣關鍵的時刻終於把孫立人從美國召了回來,他命令其立刻趕往前線指揮奪取四平,並派「美齡號」專機送孫立人到沈陽。

毛澤東對新一軍非常重視,希望殲滅該軍以除心腹大患,他在致林彪的電報中說「 新一軍是緬甸遠征軍蔣軍主力,我必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養精蓄銳,待其疲憊不堪,彈糧兩缺,選擇良好地形條件,以數日之內之連續戰斗,將其各個擊破,全部或大部殲滅之,就可挫蔣軍攻勢。

二,血戰四平,雖勝猶敗

有了孫立人的到位指揮,國民黨軍士氣大增,新一軍在飛機,坦克和火炮的掩護下,從正面對四平進行輪番進攻。

新一軍的攻勢凌厲讓林彪壓力陡增,城池幾經失守又奪了回來,林彪看得出,四平城失守只是時間問題,而這時廖耀湘的新六軍與趙公武第五十二軍一部以及陳明仁的七十一軍向四平街側背夾擊,眼看全軍有被消滅的危險,林彪當機立斷,撤出四平城。



至此,歷時三十三天的四平攻防戰結束,新一軍打鼓吹號整隊進入四平城,孫立人和新一軍的將士都得意不已。

這次四平之戰完全就是一場消耗戰,據我方的統計數字,民主聯軍消滅的敵人在萬人以上,林彪所部損失達八千餘人。

就在孫立人入城的同一天,周恩來與馬歇爾進行會談,周恩來提出由一名無黨派人士擔任長春市長,軍事方面中共希望在東北駐軍五個師,但馬歇爾不同意中共的駐軍要求,建議降低兵員總數和調整軍隊配置。

但杜聿明卻趁著得勝之勢,下令部隊繼續向北攻擊,意圖一舉收復還在林彪手裡的長春和永吉。

四平失守後,遠在延安的毛澤東因尚不完全了解東北的形勢,為了爭取與蔣介石談判的砝碼,仍要求林彪「堅守公主嶺」,並保衛長春。

此時的林彪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羅榮桓也表示支持放棄長春,林彪便下了決定,而在國民黨那邊,雖說孫立人打了勝仗,但他的桀驁不馴讓上司杜聿明和鄭洞國都很不爽,鄭洞國直接對杜聿明說「 新一軍孫立人回來後,反不如他不回來好指揮。

杜聿明傳令新一軍,新六軍和七十一軍,首先進入長春者獎勵東北流通券一百萬元,但是新六軍的作戰區域離長春最近,便於捷足先登,孫立人十分不滿,認為杜聿明這是在偏袒出身黃埔的廖耀湘,於是行動拖拖沓沓,十分消極。



新的作戰命令下達後,陳明仁和廖耀湘都積極行動起來,只有孫立人按兵不動。

杜聿明心急如焚,和鄭洞國連忙趕到四平和孫立人見面,兩人大吵一架,但孫立人仍不理睬杜聿明的命令,對此,這位老蔣的心腹也是無可奈何。

就在孫立人磨磨蹭蹭地向長春進發時,海城的184師遭到民主聯軍圍攻,師長潘朔端緊急求援,杜聿明急令孫立人撤回四平,以火車星夜運往鞍山,以解184師之圍。

這讓孫立人和新一軍將領感到憤憤不平,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廖耀湘的新六軍率先進入長春,其大肆宣揚的戰報讓他們頗受刺激。

這樣的結果是孫立人更加消極怠戰,杜聿明傳令他立刻進攻,孫立人卻命令部隊休息三天,氣的杜聿明向蔣介石告狀,但蔣介石考慮到處罰孫立人可能會遭到美國方面的反對,便也只能同意了孫立人休戰的做法。

等到孫立人慢吞吞前往海城的時候,潘朔端已經堅持不住,在海城宣布起義,孫立人這時來了精神,立即向海城攻擊前進,民主聯軍抵擋不住,只好撤出海城。

這下孫立人可是大出了一口氣,他大肆宣揚自己收復海城的捷報,杜聿明看到後卻憤憤的說「 你報的哪門功?如果不是你孫立人行動遲緩,早一天到達海城,潘朔端也不會投降共軍!



1946年12月17日,東北保安司令部集結了五個軍的部隊向臨江發動進攻,為大破杜聿明先南後北的作戰方陣,林彪發起了「一下江南」的戰役,殲滅了新一軍的兩個精銳主力團,隨後又再度發起「二下江南」戰役,林彪親自指揮四個師的部隊對駐守德惠的新一軍第五十師發起進攻。

雖然民主聯軍攻勢猛烈,但五十師裝備精良,而且在城內構築了大量是碉堡,讓攻堅作戰變得十分困難 ,此時,孫立人和陳明仁指揮四個師北上解圍德惠 ,新一軍主力部隊向北狂飆突進,連夜趕到了德惠附近。

與此同時,杜聿明下令打開小豐滿水庫的水閘放水,使松花江江水大漲,企圖截斷民主聯軍的退路,迫使民主聯軍在松花江南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

為了避免兩面受敵,林彪下令部隊停止攻擊 ,撤到了了松花江北岸。

雖說在四平之戰中孫立人贏了林彪,德惠之戰逼林彪退出了戰斗,但這兩場勝利實際上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反倒是他的留美背景和桀驁不馴的性格讓他在國軍中的地位變得十分尷尬,這位名將註定無法參與到遼沈大戰之中。

三,孫立人調往台灣練兵,新一軍被陳誠肢解

1947年4月,蔣介石調孫立人為東北保安司令副長官,明升暗降,架空了他的兵權,將新一軍軍長之職交給了堅守德惠而一戰成名的黃埔嫡系,第五十師師長潘裕昆。



1947年6月,春風得意的蔣介石認為解放軍已經不堪一擊,於是將孫立人調離東北,出任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部司令,接著又在台灣鳳山設立訓練基地,為蔣介石練兵。

孫立人走後的新一軍頓時成了沒人疼的孩子 ,陳誠接替杜聿明後,新一軍被肢解,打散,調其他部隊重新組成新一軍,新七軍兩個軍,這樣一來,便使得新一軍的戰鬥力大大下降,而且孫立人賴以起家的老部隊新三十八師也被劃給了新七軍,這對新一軍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

1948年9月下旬,東北野戰軍發起錦州戰役,解放軍攻佔綏中,興城,將錦州和山海關交通割斷,為了增援錦州,廖耀湘兵團所屬的新一軍奉命向新民集中。

接著廖耀湘又命令整個兵團向新立屯前進,雖然佔領了新立屯,但因為動作太過遲緩,錦州已經被東野解放,林彪的下一個目標正是猶豫不前的廖耀湘兵團。

在黑山,大虎山附近已經有大批解放軍在運動,廖耀湘頓時慌了手腳,令各部由新立屯經黑山,大虎山向大窪,營口方向撤退。

廖耀湘如果想退往沈陽或大窪,營口,黑山是可以通過的唯一通道,因而廖耀湘把攻克黑山看作是第一重要的任務,他把這個重任交給了新一軍的潘裕昆。

潘裕昆不顧一切,竭盡全力地向黑山發動進攻,但數次進攻都被解放軍打了回來,這時,廖耀湘率兵團前進指揮部到達胡家窩棚,潘裕昆立刻向其建議「 必須集中所有兵團主力全面進攻,奪取黑山走廊,徹底摧毀守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廖耀湘答應第二天全力進攻,但第二天一早他就變卦了,他對潘裕昆說「當前情況對我們越來越不利,只有速退營口才是上策,為了加強你們的力量,兵團決定把七十一軍全部編給你們,你們在黃昏後停止對黑山的進攻,立即向營口撤退。」



廖耀湘的這個決定直接葬送了新一軍,當然,他的兵團也難逃覆滅的命運。

次日清晨,潘裕昆的陣地被韓先楚縱隊突破,新一軍主力被包圍在不滿五平方公里的地區,此時的新一軍無力突圍,就這樣被解放軍干凈利落地全殲了,潘裕昆在混亂中化裝逃到沈陽,和衛立煌一同搭上飛機逃到南京,後來隱居在香港。

在遼沈戰役中,廖耀湘率領的第九兵團,包括新一軍,新三軍和新六軍共九個師被東北野戰軍全殲,而新七軍則在軍長李鴻的帶領下投降。

至此,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老班底及新一軍灰飛煙滅。

閱讀全文

與林彪血戰四平是哪一部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音樂類的勵志電影 瀏覽:551
突破口電影的導演 瀏覽:232
泰國電影一刀未剪 瀏覽:855
免費日韓電影網站迅雷下載 瀏覽:635
周星馳的電影元華 瀏覽:630
韓國韓國吻戲大全電影 瀏覽:521
女主角獨木橋異族電影 瀏覽:367
未來水世界電影中文版的 瀏覽:784
發你視頻電影網站嗎 瀏覽:171
傷物語電影圖片 瀏覽:914
網站上看電影會中毒嗎 瀏覽:888
電影謊話大爆炸主角 瀏覽:245
毒誡完整電影粵語 瀏覽:646
泰國復仇電影關於佛 瀏覽:523
電影三人床結局 瀏覽:177
經典英文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 瀏覽:14
求小電影網站地址 瀏覽:118
向上的電影圖片 瀏覽:683
周潤發槍戰火爆電影大全 瀏覽:395
開色情電影院得投資多少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