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鐵血大動脈》觀後感
鐵血大動脈觀後感 今日我觀看了鐵血大動脈,該電影的內容是50年代,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朝鮮戰場的美軍為了奪得戰爭的勝利,運用飛機對我鐵路等運輸路線進行全面狂轟濫炸,實行所謂的「絞殺戰」,妄圖憑借空中優勢,扼殺我運輸線,奪回戰場上的主動權。中朝軍民用自己的生命保證了鐵路運輸線的暢通無阻,保證了我軍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在「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嘹亮號角聲中,上世紀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戰爭,由於中朝軍隊的英勇作戰,給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以狠狠的打擊。在這樣的背景下,影片的開頭是美國負責朝鮮戰爭的指揮官李奇微等在討論:怎麼樣才能把中國志願軍的鐵路炸掉。美國人知道對於中國的軍隊來說,我軍每天需要成千上萬噸軍用物資和補給物資送上前線,除公路運輸外,鐵路運輸成為最重要的運輸手段。因此,鐵路運輸線作為當時的主要補給運輸路線對整個戰局的影響就至關重要。因此,美軍妄圖通過掐斷我志願軍的「咽喉」,也就是說,要以切斷我作戰前線的後勤供應來戰勝我軍。因此,美軍調動大量飛機對我鐵路沿線狂轟濫炸,實施戰略性的空中封鎖,即所謂的「絞殺戰」。 一開始,鐵路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之下損失慘重。不僅鐵路癱瘓,公路橋梁等也被炸毀,物資運輸困難,不僅影響了戰場的戰局,甚至犧牲了不少志願軍和朝鮮軍民。例如,我軍火車需通過新川鐵路,可此時的鐵路早已被敵軍炸成一片廢墟,人們努力不停,堅持不懈,終於又修建好,沒料到敵機突現,新川鐵路再次淪為廢墟——這只是當時運輸線上的一個縮影。1951年,我軍反絞殺戰進入到了一個最殘酷的階段。 遵照彭德懷司令員的指示,雖然一開始志願軍缺少高炮空軍等掩護,在絞殺戰之中志願軍處於劣勢,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司令員梁軍英率領運輸戰線上的志願軍勇士們,發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遍布炸彈與地雷和敵人狂轟濫炸之下的「317」地段搶搭橋梁、搶修鐵路、搶運物資,與敵人鬥志斗勇,保證了鐵路運輸的暢通,使之成為真正的「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千招萬招,運輸第一招」。為了抵抗敵人的絞殺戰,志願軍和朝鮮軍民一起齊心協力,無數英勇的志願軍戰士與敵機想方設法地斗爭,「火車飛機打游擊」,在敵人的炮火之下修復鐵路,確保鐵路的運輸。這樣,志願軍和朝鮮軍民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朝鮮人民鑄成了一條炸不毀的鐵路。 首先,從這部影片之後我首先是切身感受到了當時志願軍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無私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這也就是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之所以能夠勝利的原因,最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志願軍的頑強的精神帶來的強大戰鬥力,這也是所有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還有無數的烈士,為了搶修路段,保障運輸,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確保運輸,英勇的戰士手舉沖鋒槍,以血肉之軀與飛機進行戰斗,直至生命消逝的最後一刻,其表現出的軍人的精神真真切切感動了我。 其次,我的感受是戰爭的殘酷性,在當時的戰爭中,在戰爭中受傷害的不僅是軍人,影片之中的藍天白雲在戰火燃燒的戰場之上只能是海市蜃樓。沒有和平的日子是恐怖的,在影片中的317路段的一列火車上,手無寸鐵的傷員們,護士們在轟炸之中失去了生命,在每兩米就有一枚炸彈的戰場上,鮮血染紅了大地,
那慘烈的畫面深深映在了我們這些從未見過戰爭的人的心裡。影片裡面說到「這里的血都是黑的……」由此我感受到,在戰爭之中,生命是那麼的可貴,又是那麼的脆弱。因此,不論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的戰爭,不論戰爭的結果是勝利還是失敗,戰爭的代價都是巨大的。 第三,不同於以往的戰爭片主要描述戰場上志願軍戰士的英勇戰斗,該片是以梁軍英鐵道司令為主人公,以後勤和運輸為主要事項,描述了在當時惡劣的環境下,戰爭的補給和後勤,其作用和戰爭的戰鬥力息息相關。而且,朝鮮戰爭與以往的國內戰爭也不同,鐵路等運輸在戰爭中的作用也大大增加。主人公梁軍英一開始在戰場遭遇了「絞殺戰」的挫折,所以不敢接受主管鐵道運輸司令的任命。但是最後在彭德懷司令和洪學智副司令的理解之下樑軍英毅然接受了這個任務。有了鐵路的保障,軍隊在戰爭中的補給就能得到保障,這樣也進一步確保了戰場中的戰鬥力。中美雙方其實各有優勢,志願軍的戰鬥力強,而美國的軍事武器發達。志願軍之所以能摧毀敵人的「絞殺戰」,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關鍵就在於長期的作戰經驗與軍事准備。 第四,戰爭不只是戰場上的戰斗。戰爭不是一個人,一隻槍,一個部隊的事,戰爭的發動與其過程和結果都與國家,軍隊全局息息相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古代軍事總結的經驗。影片中彭德懷描述了周總理了解到「前線缺鐵軌,就把東北的鐵路拆了送來,前線缺鋼梁,就把黃河鐵橋的鋼梁吊來」。從這些為了戰爭而採取的措施來看,一場戰爭的進行必定伴隨著一個國家對全體政治經濟和全體人民的影響。在中國千百年來的軍事歷史中「不打無准備之戰」是軍事家們的共識。即使在今天軍事武器高度發達的時期,也不可鬆懈戰爭的准備,負責將在戰爭中居於不利地位。 最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旋律,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中國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在過去的數千年中,世界上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戰爭,而近百年來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歷史留下了無盡的創傷。目前,整個世界總體和平,但仍有局部戰爭。我個人認為,戰爭是非正義的侵略和正義的反侵略所採取的必然趨勢。戰爭的最終結果應該是和平,通過戰爭人們越能發現和平的寶貴。但是,我們不可對軍事有懈怠之心,沒有強大的國家和軍事力量作為後盾,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因此,我們如今既要注重軍事的發展,也要努力維護和平,防止戰爭的破壞性的發展。朝鮮戰爭結束半個世紀了,我們應全面吸取戰爭的經驗教訓,全面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既不忘過去的戰爭歷史和經驗,發展軍事,保衛祖國,又要想辦法防止戰爭的產生,維護和平是我觀看影片的最重要認識。
② 找一部關於自願軍汽車運輸兵的電影
《神龍車隊》
國產戰爭片里算是一部經典了
同題材的還有《鐵血大動脈》
《神龍車隊》
編劇:石固甫、李三義、於業華
導演:李三義、於業華
主要演員:儲智博(郭連長)、余立(陶靜)、唐亞東(二排長)、
王艷梅(李護士長)、李洪濤(崔大隊長)
故事梗概:
1951年,朝鮮戰場。我志願軍某部汽車連連長郭玉奉命向前線高馬山陣地
緊張強運彈葯。美軍為了切斷志願軍的後方運輸,空中派飛機轟炸掃射,地面派潛伏敵特偷襲破壞,車隊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志願軍報》的女記者陶靜和李護士長隨車隊去前線。途中有三位傷員要求搭車歸隊,郭玉不允,人民軍「崔大隊長」突然出現,建議把搭車的傷員放在一部車上以便管理,郭玉只好同意傷員上車。金達萊山口地勢險要,是車隊的必經之路。夜幕降臨時,趁敵機未來,汽車開著大燈在山間疾駛,快到隘口時,郭玉感到情況有異,命車隊暫停。陶靜和李護士長下車後無意中發現了潛伏的敵人,郭玉也發現三個傷員是特務,他將計就計,聲東擊西,引開了敵人火力,車隊乘機沖出山口。搭車的特務刀疤臉見事情敗露,用槍逼住二排長、陶靜等人,企圖劫車破壞中途加油站,早有準備的二排長、飛車王等人巧妙地消滅了敵人,車隊化險為夷。「崔大隊長」還從敵人留下的拐杖中發現了偽裝的炸彈,排除了隱患。但不一會兒,成群的飛機向車隊飛來。原來,「崔大隊長」是敵人的「偵察英雄」,他用信號燈引來了敵機。飛車王為掩護車隊,隻身駕車引開敵機,不幸墜崖犧牲。已暴露身份、僥幸逃脫的「崔大隊長」事先將定時炸彈拋到二排長的彈葯車上,企圖在車隊到達油庫時引爆。在炸彈即將爆炸的緊急關頭,郭玉將汽車開出油庫沖向深澗,他機敏地跳車脫險。為了盡快將彈葯送到前線,他們趁雷雨天敵機不易出動冒雨前進。到臨津江時,大橋已遭敵機破壞。在人民軍高炮火力的掩護下,車隊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沖上水下暗橋,二排長在江中指揮車輛行進,身中數彈,倒在血染的江水中。九重天是通向高馬山的最後一關,地勢險要,是敵機的重點封鎖區。「崔大隊長」率領敵特意欲將汽車炸毀在狹窄彎道上,阻塞了道路,敵機也傾斜下成噸炸彈把該區域變成了一片火海。郭玉率車隊勇敢地沖進九重天。經過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搏鬥,他們擊斃了「崔大隊長」、戰勝了氣焰狂妄的「夜狼」,終於勝利地沖出封鎖區,把彈葯送到了前線。
③ 朝鮮高官兒子開車一路綠燈是什麼電影
不是電影,是2019年玄彬,孫藝珍主演的韓劇《愛的迫降》,望採納
④ 《共助2:國際》上映近一個月再次蟬聯韓國票房冠軍,這部片好在哪
這部影片當中的經典看點還是比較多的,就比如說他們的動作戲以及打戲這一方面看的很讓人過癮。玄彬新片《共助2:國際》奪得韓國票房
⑤ 007有一部電影是在冰面上面飆車的,那部電影叫什麼
擇日再死 片名:Die Another Day 導演:李·塔瑪霍瑞Lee Tamahori 編劇:尼爾·普威斯Neal Purvis/羅伯特·韋德Robert Wade 主演:皮爾斯·布魯斯南 哈莉·貝瑞 上映日期:2002年11月22日(全美) [劇情簡介] 永遠的任務、永遠的冒險,無盡的驚奇與刺激,仍然是007系列第20部--《擇日再死》的主題。這一回我們的英雄--代號007的英國特工詹姆斯·邦德,在北朝鮮發現了另一位世界級的媒體大亨,蓋斯特維·格瑞烏斯的陰謀詭計。這個邪惡的陰謀家妄圖利用一枚宛如第二顆太陽的衛星來挑起戰爭、控制地球。而經過調查,007發現蓋斯特維實際上只不過是經過特殊整容處理後的原北朝鮮領導人Zao。現在,被捕的007必須抓緊時間逃出監獄並找到Zao,以阻止戰爭的爆發,制止整個陰謀。 你說得那個場景是007駕駛著會隱形的車再和蓋斯特維手下的較量! 007總是會有很多先進的東西!
⑥ 看過韓國電影《十字路口》後對朝鮮這個國家簡直感到嘔吐,請問韓國人拍朝鮮式電影用意何在
這部電影故意的歪曲誇張了朝鮮的現狀,其目的當然也是為了引起韓國國內對統一的期盼。達到政治宣傳和民族情緒渲染。朝鮮現在並沒有那麼黑暗,畢竟是受過孔孟教育的國家不會落後到那種程度的。他們現在跟中國的七十年代是一樣的。也需要一個過程來慢慢地實現經濟發展。
⑦ 1986年,《上甘嶺》在貴州熱映,一老漢問:這電影里怎麼沒有我
1986年的一天,貴州省務川縣的一個小山村裡,風靡全國的《上甘嶺》正在熱映。《上甘嶺》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堅守在上甘嶺,與美軍浴血奮戰的真實事件,誕生了許多催人淚下的故事。村裡的鄉親們觀看電影時,看到志願軍殺敵的場面,忍不住齊聲叫好,看到志願軍犧牲後,又在嚴寒中集體落淚。
電影落幕時,鄉親們久久不願離去,無不為志願軍視死如歸的精神所感動,紛紛落淚不止。在人群中,一位拄著拐杖的老漢顯得十分顯眼,他的眼睛裡飽含淚水,忍不住長吁短嘆,從牙縫中擠出幾個字:「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比電影里演的還慘烈,可是,電影里怎麼沒有我呢? 」
老漢此話一出,頓時迎來一片驚呼聲,其中一位和老漢相熟的村民用說笑的語氣說道:「我說鄒老頭,你是不是糊塗了,這裡面可都是志願軍的英雄,你怎麼可能出現在電影里?」
老漢沒有過多辯解,而是小聲嘀咕了一句:「 想當初,我還參加過電影的拍攝呢 。」說完便拄著拐杖離開了。
1993年,老漢在平靜中離開了人世,老漢的三個兒女在處理完喪事後,按慣例收拾父親的遺物。他們來到父親平日住的一間屋子,發現角落裡放著一隻布滿灰塵的皮箱。這個皮箱他們小時候見過,父親一直把它當寶貝,從不讓別人觸碰。如今父親不在了,兒女們才有機會一睹皮箱的真容。
很快,這只皮箱被打開,裡面存放的東西卻讓兒女們驚得說不出話來。 只見裡面放著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枚枚軍功章和一張張獎狀,其中更是有一枚二等功臣勛章和一張志願軍政治部授予的「冷槍英雄」獎狀!
老漢的大兒子忍不住泣不成聲,喃喃地說道:「 我只知道咱爸槍打得好,哪裡知道他竟是一位志願軍功臣! 」
很快,老漢是志願軍功臣的消息傳揚開來,各級機關負責人紛紛前來追悼,村裡的鄉親們才知道,這位七年前宣稱自己應該出現在《上甘嶺》電影中的老人,竟然真的有著一段傳奇過往。
時間一轉眼來到2021年,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在全國熱播,在恢弘的戰爭場景中,一位名叫鄒習祥的志願軍戰士逐漸被人們所熟知。鄒習祥被這樣介紹道: 他在上甘嶺戰役中,曾用206發子彈斃敵203人,精準度比「狙神」張桃芳還高。美軍高級將領無奈地表示,他們的飛機大炮齊上陣,但拿鄒習祥沒有一點辦法。
鄒習祥,正是1993年去世的那位老人的名字,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在他去世28年後終於被緩緩揭開......
鄒習祥能在上甘嶺戰役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於他的成長經歷。1922年,鄒習祥出生於貴州遵義務川縣的一戶仡佬族百姓人家。仡佬族生活於大山之中,靠山吃山,孕育出這個民族吃苦耐勞、粗獷剽悍的優良品質。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阻擊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 天賦異稟、後天勤學苦練、再加上那麼一點點運氣 。幸運的是,鄒習祥這三點都具備。
由於土地貧瘠,仡佬族的族人多以打獵為生,鄒習祥的祖輩都是玩槍高手,因此鄒習祥自帶狙擊手的基因。與此同時,鄒習祥和「狙神」張桃芳一樣,都是天生的遠視眼。
7歲那年,鄒習祥就端起火葯槍,跟隨父親進山狩獵。他無數次看著父親舉槍、瞄準、射擊,然後將獵物獵殺在地。耳濡目染間,他早已將這些動作銘記於心。
鄒習祥的成長速度極快,他從打固定目標學起,然後開始找野兔、野雞練手,到20歲成年時,只要有活物出現在鄒習祥的視線中,哪怕只有一點風吹草動,他都能敏銳判斷出活物的具體位置,然後進入伏擊地點,一槍斃命。萬事俱備,鄒習祥等待的,就是上陣殺敵的機會了。
1949年,國民黨胡宗南部敗退西南,到處抓壯丁,鄒習祥不幸被抓,參加了國民黨的隊伍。不過很快,解放軍就解放了貴州,鄒習祥所在的部隊起義投誠。得知解放軍是一支仁義之師後,鄒習祥毅然告別了家人,成為解放軍17軍51師的一名戰士。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鑒於朝鮮的嚴峻形勢,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作出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首批6個軍共25萬人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前四次戰役中,志願軍將士英勇作戰,將「聯合國軍」趕回到三八線以南,取得了輝煌戰果。
為了擴大戰果,1951年3月,中央軍委調遣15軍入朝。15軍軍長秦基偉早已摩拳擦掌,准備在朝鮮戰場打一場大勝仗。從3月24日起,15軍將士依次入朝,隨即參加第五次戰役。而此時的鄒習祥,正是 15軍45師135團1營1連機槍排 的一名戰士。
不同於前四次戰役,第五次戰役志願軍打得十分艱苦,在三八線附近與「聯合國軍」反復拉鋸。15軍趕到漣川一帶時,隨即與美軍王牌第三師和土耳其旅展開了遭遇戰。
戰斗剛剛打響,美軍就展開了瘋狂的進攻。面對這一不利形勢,鄒習祥主動請纓,帶著一支小分隊穿插到敵人背後,端起機槍向敵人掃射,放倒了大片敵人。此戰過後,鄒習祥榮立三等功,並被提拔為機槍排排長。
真正讓鄒習祥大放光彩的,是1952年10月爆發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是美軍的「傷心嶺」,卻是鄒習祥的英雄之地。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開展拉鋸,而拉鋸的主要地點正是五聖山。五聖山作為志願軍的防禦核心區域,一旦失守,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就會長驅直入,暢通無阻。因此,彭德懷司令員命令秦基偉,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守住五聖山。
自1952年4月起,鄒習祥和135團的戰友們進入五聖山南側的上甘嶺,與美軍最前沿的碉堡對壘相向。為了彌補武器裝備的劣勢,志願軍開展「冷槍運動」,將狙擊手分散作戰,在移動中殲滅敵人。
正是在「冷槍運動」中,鄒習祥立下大功。
由於美軍所處的陣地地形稍高,再加上有巨大的武器裝備優勢,美軍顯得十分囂張。他們毫不避諱地走出營地,在外面唱歌跳舞,逗留嬉戲,甚至朝著志願軍的方向撒尿,出言不遜。
鄒習祥從瞭望孔看到這一景象,頓時恨得牙癢癢,發誓要給美軍一個教訓。第二天,鄒習祥觀察到一個撐著拐杖的美軍軍官來到陣地前沿,對著志願軍陣地指手畫腳。鄒習祥心想,對方一定是個大官,於是從戰壕中探出頭來,精確瞄準, 隨著一聲槍響,美軍軍官應聲倒地,一命嗚呼,美軍陣地亂作一團。
消息傳來,志願軍守衛的北山高地一片歡呼,團領導興奮地找到鄒習祥,鼓勵他說:「 打得好,就這么打下去! 」鄒習祥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了用冷槍殺敵的決心。
在此後半年時間里,志願軍用冷槍的方式斃敵3558人,其中,鄒習祥更是用206發子彈,擊殺203名敵人,擊殺率高得出奇。 為了追殺這個「狙擊兵中的神話」,美軍甚至出動了數架飛機,集結整個炮兵陣地的火力,集中攻擊他一個人。但鄒習祥依託坑道,幾次在炮火中脫險。
與此同時,鄒習祥也在戰役中負傷,他的耳朵被打下來一塊,左臂被美軍刺刀刺殺,腹部、腿部到處都是被燒傷、爆破的痕跡。但鄒習祥重傷不下火線,始終堅守在陣地上。
戰役結束後,鄒習祥被志願軍司令部授予二級戰斗英雄和冷槍英雄榮譽稱號,威名響徹全軍。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司令部派專人登上上甘嶺,對鄒習祥和他所在的部隊進行采訪報道,拍攝紀錄片,其中部分影像資料被收入《上甘嶺》中,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1954年,鄒習祥跟隨15軍回國。兩年後,在大裁軍的浪潮中,鄒習祥主動提出退伍還鄉。部隊首長不忍心看這位志願軍功臣受苦,想要把他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但鄒習祥婉言拒絕了首長的好意,說道:「 我的很多戰友都犧牲在戰場上,我能活著回來就是最大的幸運了,不能再給國家添麻煩。相比於大城市,村裡的鄉親們更需要我。 」
鄒習祥言出必行,回鄉前,他特意去了一趟東北,將東北的優良稻種帶回了務川縣。從1956年開始,他不斷培育和努力推廣,讓村民們第一次吃上了大米,告別了刀耕火種的原生態生活。
英雄的晚年是沉默的,他將在上甘嶺奮戰的經歷深埋心底,從不向外人提起,那些代表著他榮譽的軍功章和獎狀,都被他放在一個皮箱里,連家人都不讓隨意觸碰。直到1986年,村裡組織大家看《上甘嶺》,鄒習祥那段記憶被喚起,才道出了心中的疑問:「電影里怎麼沒有我?」不過並沒有引起鄉親們的注意。
1993年3月,71歲的鄒習祥與世長辭,直到去世都沒有公布自己志願軍功臣的身份。如果不是兒女們收拾遺物,恐怕老人的這段傳奇經歷就此淹沒在 歷史 長河中。鄉親們得知內情後也感嘆不已:「 原來我們身邊隱居著一位大英雄,他怎麼一直都不介紹呢?藏得太深了! 」
鄒習祥的兒子也感慨道:「父親從未和我們提起他參軍的經歷,有時候突然說一句『打槍?我打得很准喲』,沒想到竟然說的是真的。」
如今,鄒習祥的名字已被廣為人知,這樣一位革命先烈,他會永遠存在於共和國的功勞簿上,世代傳頌。至於他為何不願透露身份,或許,他從未把功績放在心上,他希望看到的,是中華大地繁花盛開,英雄灑下的熱血才不會白流。
⑧ 金剛川故事原型
電影《金剛川》的故事原型是人民志願軍在金城前線的渡江戰斗故事
《金剛川》的故事發生在1953年金城戰役前夕,夏季金城反擊戰打響後,敵人持續對這里進行毀滅性轟炸。張振智帶領工兵三連奉命在岩里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它暢通無阻。
金剛山位於今朝鮮和韓國交界處。大部分山峰位於朝鮮境內。素有朝鮮第一山之稱。金剛川是金剛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最寬處可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根本無法通過。
(8)一部朝鮮開車暢通無阻的電影擴展閱讀:
關於電影中角色原型人物的介紹
《金剛川》主角原型名叫張振智,江蘇省東海縣人,時任抗美援朝志願軍工兵第3團3營9連連長。
金城戰役打響後,張振智等人受命要在這里架起載重橋。張振智帶領戰友先去伐木做木排。被敵軍發現後,馬上派空軍轟炸這一帶山林。頓時,山林一片火海。張振智將計就計,先讓戰友們隱蔽起來。轟炸結束後,他們將炸斷的樹木收集起來,快速捆紮成木排。
就這樣,經過了七天七夜後,全連官兵在張振智的帶領下,在岩里渡口,硬是架起了一座載重橋。張振智不屈不撓地帶領志願者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了37米長的橋。活生生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徹底保障了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
參考資料來源:
新華網-張譯解讀《金剛川》,為何能演活中國軍人?
中華網-金剛川原型人物張振智背後的故事電影金剛川的真實戰役
⑨ 《金剛川》這部電影是主要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金剛川》是為了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而推出的一部電影,是一部為表達對中國軍人的感激之情的力作。
電影《金剛川》對真實歷史事件的詮釋,他記錄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金城戰役,影片以一條名為金剛川的河上為故事發展背景,以志願軍無畏美軍炮火的攻擊,拚命架起一條運送物資的橋梁為故事主要內容,塑造了此次戰爭中戰士們有血有肉的愛國情懷,以及殊死拼搏的忠心赤膽。
英雄張振智與他的戰友在河上用7天7夜的時間建出了一條橋,但是當橋已經完工時,美軍卻派來了轟炸機,在志願軍上方狂轟亂炸,把那所7孔的橋炸的只剩下2孔。由於時間緊急,張振智與他的戰友沒有時間思考太多,只得在槍林彈雨中再次修橋。
電影中對橋修好被炸,炸好又修這一段有著濃墨重彩的描述。通過觀看這一片段,我們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當時作戰環境的艱難,以及涌現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視死如歸的勇氣。盡管天空中處處藏著危險,但是他們還是堅守到了最後,等運輸車把物資運通過這座橋運到了其他地方,他們終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無疑這部電影一定會激起許多中國人心中的愛國情懷,對於大家有很好的教育意義。能夠喚醒大家的共鳴,產生心靈上的激盪。電影《金剛川》也讓我們對於中國軍人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任何時候都不拋棄不放棄,即使用血肉也要築起一道橋梁,對於他們來說,完成自己的使命才是最重要的。
⑩ 求一部電影男主角開綠色跑車帶加特林
樓主要找的是這個吧,這個是皮爾布魯斯南主演的007系列《擇日而亡》中由尹成植扮演的反派打手駕駛的改裝跑車。電影簡介:
《擇日而亡》(Die Another Day)是第20部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於2002年上映,這是皮爾斯·布魯斯南第4次也是最後一次扮演虛構英國秘密情報局間諜詹姆斯·邦德。李·塔瑪霍瑞擔任導演,邁克爾·G·威爾森和芭芭拉·布洛柯里任製片人。2002年適逢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誕生40周年,這一系列的首部作品是1962年的《007之諾博士》,由肖恩·康納利飾演詹姆斯·邦德,特倫斯·揚執導,《擇日而亡》中包括了對之前每一部作品的紀念,並且還間接提及了多部邦德小說。
電影的劇情主要講述邦德前往朝鮮執行任務,雖然成功將一位意圖叛變並發動戰爭的朝鮮人民軍上校打下瀑布,但自己也被囚禁並受盡酷刑。超過一年後才通過囚犯交換重獲自由。之後邦德努力試圖找出令自己的掩護被朝鮮識破的秘密情報局叛徒,並抓到涉嫌此事的朝鮮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