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新媒體時代國產電影概況

新媒體時代國產電影概況

發布時間:2022-10-03 20:57:45

❶ 新媒體時代的概述

對於新媒體時代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嚴格來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媒體。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這三個階段分別代表著傳播發展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以個人為中心的新媒體已經從邊緣走向主流。其中以博客最為典型。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
從媒體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是伴隨著媒體發生和發展在不斷變化的。廣播相對報紙是新媒體,電視相對廣播是新媒體,網路相對電視是新媒體。科學技術在發展,媒體形態也在發展,我們今天恐怕是需要去關注在數字媒體之後的新媒體形態。

❷ 新媒體電影的新媒體電影的前景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李道新教授認為:「作為一個正在生成中的概念,『新媒體電影』應該是開放的,它相對於影院放映、錄像帶和影碟播放的傳統電影而存在。目前學界對『新媒體電影』表現出極大的關注,但界定它還為時尚早。在我看來,『新媒體電影』最重要的特徵是與網路平台及網路受眾聯系在一起。這是一種介於傳統電影與網路視頻短片之間的新生事物,比傳統電影更具靈活性和草根性,但比網路視頻短片更專業、更有理想和抱負。」
能否規模化發展尚難定論
「新媒體電影」彌補了傳統電影在時間、空間和互動方面的不足,受眾可以自主選擇放映終端和環境,還可以通過網路互動平台對影片進行討論和分享。業內人士稱,「新媒體電影將成為傳統電影的補充,這是行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對於「新媒體電影」的未來,李道新教授表示比較看好其前景。他說,「『新媒體電影』將為更多有志於電影和影像的個體提供表達自己和成就自己的機會,也將為網路受眾帶來新的內容。『新媒體電影』順應了網路時代的發展趨勢,也會改變中國電影的生產與傳播格局。」
不過他也表示,「在影音質量、類型拓展、人才培養等方面,『新媒體電影』還存在著無法跟傳統電影媲美的劣勢」。2010年電影在網路平台上的收益,所佔的份額並不大,日後「新媒體電影」能否規模化發展尚難定論,但是不難肯定,新媒體電影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下一站。
網路大電影動作類而言,《我的哥哥是特工》可以說是「打出了網路大電影動作片的奇跡」讓人有種這是網路大電影的疑問,一部網路大電影製作出了院線電影打鬥級別效果。 沒有特效,拳拳到肉,真刀實彈的干,真實感不言而喻,和韓國的動作影片風格有異曲同工之處,卻比韓國的動作更加流暢自然,就像我們院線動作影片《戰狼》,《殺破狼2》,《天將雄獅》這些國產大片都是巨資製作,豪華的明星陣容,炫酷的特效,除此之外,作為一部動作電影,影迷更加關注的是整體打鬥是否「過癮」是否「爽」是否「真實」,對於動作的場面要求也越來越高,相對於其他類型影片,動作類影片取得的票房,也是相當可觀。

❸ 中國電影和西方電影有些什麼不同

1、運用市場運作規則、模式差異

中國電影與歐美電影相比,還處在市場化的初級階段,在商業訴求上顯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中國電影走向產業化,不僅是電影本身從藝術電影向商業電影的過度,更是文化市場和大眾審美對電影發展的需求。

2、培育衍生品市場差異

美國電影業總收入僅有20%是從影院的票房收入中獲得的,而電影衍生品的收入高達70%。

中國電影收入的90-95%是票房和植入式廣告,一些電影衍生品的收入幾乎為零。美國電影衍生品開發與推廣給中國以啟示。

3、新舊媒體融合的宣傳營銷差異

在新媒體時代,美國抓住新媒體與電影的共性——虛擬性的特點,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增加電影的消費力量。

電影傳播的是蘊藏在影片深層的文化觀念 中國電影需培育穩固的國內市場,在挖掘電影的內涵上下功夫,表達中華文明的精髓,反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世界觀。

❹ 新媒體時代下影視人類學的發展

摘要:

多媒體時代,無論是人類的生存方式、看世界的方式、乃至自我認知的方式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影視人類學作為以"人類"本身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更需要理清發展脈絡、發揚自身優勢,對人類社會、文化發展規律的探尋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著眼於影視人類學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特點,通過對傳媒大環境的解讀和影視人類學學科特點的梳理,分析了在新媒體時代,傳播方式的變革為當代影視人類學帶來的發展契機以及在當代影視人類學學科的一些新發展與新體征。

關鍵詞:影視人類學; 民族志紀錄片; 多媒體時代; 全民參與;

參考文獻:

[1]《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 復旦大學出版社,加羅伯特·洛根,2012

[2]《影視人類學理論探究》,民族出版社 , 李光慶, 2011

[3]《影視人類學原理》,雲南大學出版社,保羅·霍金斯,2007

⑷《眾聲喧嘩——網路時代的個人表達和公共討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胡泳,2008

一 我國影視人類學的發展情況

Visual Anthropology,在我國被譯為「影視人類學」或者「視覺人類學」,顧名思義,是利用影視的手段,對人類行為、文化等進行全方位觀察研究的一門人類學分支學科。

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僅等同於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更聚焦於影視手段在人類學文化研究中的功能、性質、應用規律,以及人類學片的特徵、分類與製作方法。

從人類童年的創作早期岩畫開始,到電視、電影等視頻載體的出現,視覺技術的發展不斷豐富著這門學科的形式與內涵。

到 20 世紀 70 年代,由於已具備獨立的理論、方法和研究體系,影視人類學逐步發展壯大並建立起自己的學科理論體系和研究框架。

二 多媒體時代的到來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率先提出的。

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這三個階段分別代表著傳播發展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

新媒體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

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以個人為中心的新媒體已經從邊緣走向主流,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

新老媒體的激烈交鋒與網路媒體的迅猛發展,真正意義上的多媒體時代到來。

三 新媒體語境下影視人類學的新變化

當大眾傳媒時代與自媒體時代依次來臨,當下新老媒體的激烈交鋒與網路媒體的迅猛發展,加上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使得各階層利益表達、情感宣洩、思想碰撞的更加的自信與無障礙。影視人類學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影視人類學的研究方式遠遠不再像早期作品《北方的納努克》一般,由人類學家扛著笨重老舊的錄像機到遠離城市的另一個族群中用近乎於靜止的方式對其宗教儀式與日常生活進行描摹,

此外影視人類學的研究范疇、設備技術,觀察方法,都在新的技術條件與新語境下開辟出更多元的選擇、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廣闊的外延。

1 多媒體時代以全新的技術手段詮釋和保護世界文化

相較於過去人類學家進行大規模人員組織田野調查,或者用文本撰寫民族志的習慣來說,用人類學民族志紀錄片的方式也就是影視的手段,進行在田野調查和撰寫民族志的基礎上的補充觀察和記錄毫無疑問是完整記錄文化、多角度理解文化的較佳途徑。

在多媒體時代下,全新的技術手段為人類學研究工作開辟了更多的可能性,互聯網技術、便攜的攝制機器以及傳輸方式使田野工作者不再受制於書寫化的文字記錄和單一的記錄模式,而是用圖像、聲音等全方位的鏡頭語言,還原一個族群最真實的形貌,具體到每個人的體態、情緒、眼神。

同時,技術不斷創新的多媒體設備對於人類學工作的開展帶來新變化。影視資料的存儲復制變得快捷與私密,田野調查也越來越專業化和科學化。互聯網帶來的海量信息與資源,也幫助人類學家以一種便宜快捷的渠道及時獲得認知。

2 多媒體時代豐富了學科的傳播方式

在當今這個被媒介改變了生活方式的人類世界,所有的人際傳播乃至大眾傳播,都是通過移動媒體和社交網路認識世界。

每天查看大量更新的網路視頻以及斷刷新社交網路獲取信息成為人類徹底顛覆傳統的行為模式。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越來越依賴多媒體發展帶來的變化。

於是,從這一角度來說,影視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文化成果不再以一種封閉的狀態去進行傳播。多媒體的發展讓學科以一種更有趣的方式鋪展在受眾面前,從而這一種傳播方式的變化也使得影視人類學片可以擁有更豐富的選題和素材,並且經過文化背景迥異的人們多次解碼之後獲得更多延伸的意義。

3 全民參與促進學科發展

多媒體時代下,人人發聲,人人擁有麥克風,每個個人都有對於內容的自我解碼與自我解讀的權利。

同時,結合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觀點來講,當每個個體將自己拍攝編輯的人類學議題相關的影視短片呈現在互聯網、社交媒體上並引發大量交流討論時。

這種全民參與提供的議題,方式,道路,途徑以及產生的新問題都成為了人類學家研究的新視角新命題,不斷推動著學科的發展。

四 總結

影視人類學是一門不斷更新的學科,因為人類本身從未有一日停下其變化的腳步,因為技術,傳播語境具有多變性。在多媒體時代下,影視人類學的新發展不是只言片語就可概括,透同時,影視人類學也面臨多種機遇與挑戰,學科發展也在大步向前。

❺ 新媒體時代的介紹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

❻ 新媒體時代電影產業發展呈現出哪些新趨勢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

新媒體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
媒介特徵
(1)海量信息承載特徵
(2)碎片化信息傳播特徵
(3)虛擬化信息傳播環境特徵
( 4 ) 及時性信息傳播特徵
中國現狀
互聯網和移動增值作為新媒體最重要的兩個領域,在2007年得到了快速發展。2007年互聯網市場規模超過400億元,並保持超過40%的年均增長速度,各細分市場如網路游戲、B2B、網路教育、搜索引擎是目前盈利的主流,佔59%的市場比例。
2007年移動增值市場規模達到733億元,同比增長23%。2006年移動互聯網規模不到70億元,2007年達到11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0%,市場格局也發生變化,騰訊、三訊門戶和空中網佔領先地位。
此外,在發展迅速的新媒體市場中,還有一類戶外電子屏廣告市場,2007年這塊市場規模達到41.8億元,同比增長91%。
2007年,新媒體產業快速發展,廣闊的市場與日漸凸顯的影響力,吸引資本大規模流入,營銷價值加強,國際化競爭加劇,整體產業向縱深挺進。
2008北京奧運會,新媒體首次作為奧運會獨立傳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被列入奧運會的傳播體系。互聯網等新媒體平台被正式納入賽事轉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傳播渠道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奧運的巨大商機推動新媒體布局和發展,新媒體版權保護受到重視。 [1]

❼ 淺談網路新媒體電影評論論文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傳播,電影評論的網路新媒體形態也必將越來越多。電影評論的多元化,豐富了電影作品,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網路化的電影評論使得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電影評論的角度也越來越深入和新穎,在迎接電影評論事業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網路化給電影評論帶來的商業化性質的弊端。從長遠來看,網路新媒體電影評論將得到長足的發展。

[關鍵詞]網路 新媒體形態 電影評論

目前,隨著電影資源的豐富,各大網站先後開設了不少電影論壇、電影版塊,以滿足網民參與電影話語權的需要。隨著電影評論在社會上重視度的提高,電影評論的形態紛紛涌現。

一、網路電影評論的基本概況

網路電影評論是指藉助互聯網這一平台對一部電影的劇情、線索、電影的色彩、背景以及電影演員導演、編劇以及美術、音樂、動作等進行分析和評價。目前,傳統的紙質評論已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網路電影評論出現了很多新的形態,如專欄影評、論壇影評以及博客影評等。

影視評論,作為文藝評論的重

要組成部分,著重於對各個電影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以揭示和挖掘電影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以及其思想意義,探索和總結電影的創作規律,並深入研究其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電影評論的重要意義就在於一方面在通過評論將信息反饋給相關部門,提高影片的質量,另一方面幫助觀眾從多個角度來正確看待一部電影作品,培養觀眾的藝術鑒賞能力,陶冶生活情操和藝術情操。電影評論是以藝術欣賞為基礎,在形象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審美評論。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有感而發,率性而為。因為它屬於議論的范疇,這就需要你去冷眼旁觀的分析,要感性欣賞和理性欣賞相結合。

二、網路電影評論新形態

1、綜合性站專欄影評

綜合性的站主要是為新聞、娛樂咨詢等提供搜索服務和目錄等業務,其包含新聞、產品、展會、供求、招聘以及行業導航等一條龍式的服務。目前我國比較典型的綜合性站主要有騰訊、新浪、搜狐等。

綜合性站專欄影評有三個顯著特徵:第一,稿件來源途徑多元。網路電影專欄評論的稿件途徑一般有三種:

一、將傳統的紙質的電影評論電子化後上傳至網上;

二、有一些網站的專業的影評家所撰寫的影評稿件;

三、廣大網民的評論,這類評論由於其開放性,因此具有最廣泛的市場。

第二,影片評論具有史學性。

所謂史學性,是指對專欄影評中對影片的評論具有從新到舊排列的時間性,更新速度快;還具有空間性,涵蓋范圍從電影的籌劃到演員的選拔再到電影的拍攝一直到最後電影開播後的反響等均有評論。由於網站具有極大的儲存空間和強大的保存能力,因此電影評論伴隨著影片的成型而成為一部時間跨度極大的「史學史」。

第三,電影評論的商業化。電影評論具有宣傳、評價和推廣的功能網路作為最大的最有影響力的媒介,面對著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影評也出現商業化的趨勢,為了追求商業利潤,不惜製造一些虛假的炒作,喪失評價標准。

站的專欄影評一般由比較專業的影評寫手來擔任,因此專業性質比較強。專業寫手在寫影評時繼承了傳統的'紙質影評的傳統,因此具有極強的時效性。這主要表現為專欄影評主要將目光集中於熱點電影,對熱點電影的進度進行密切跟蹤。同時通過互聯網傳播,大大縮短了影評與觀眾的見面時間,具有與新聞相似的功效。其次,專欄影評具有針對性,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挑選影片中的一個方面深入切入。此外,專欄影評的標題十分的新穎,最常見的是採用三段結構,即評論來源、影片名稱以及文章的看點。

2、論壇影評

網路論壇又稱電子公告板或者公告板服務,論壇影評主要是通過論壇這一平台來對影評進行評價。

論壇影評的基本格局是在影視這個大門戶下再根據網民的興趣愛好,分模塊分影片進行評價。如電影原創區、連續劇原創區、綜藝轉帖區、游戲和動漫轉帖區等。論壇影評通過超鏈接來連接。

論壇影評具有網路虛擬的特徵。

從論壇的組織形式上來看,網民必須首先注冊成為會員,注冊包括登錄名、密碼以及昵稱,前兩者是隱蔽的,不可見,只有昵稱作為會員的虛擬身份進入論壇。各網民根據自己的愛好參與同一個論壇。這一組織形態對電影評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①會員採用昵稱的形式進入論壇,不用受真實身份的限制,因此評論更加開放;②具有極強的交互性,每個人都可以交流,沒有任何門檻的限制,不受國籍、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條件的制約,世界各地的網路用戶都有可能成為作者,只要通過注冊,便有權利發表自己的看法。③專業性要求不強,以往的專欄、紙質影評都需要專業的寫手,這就限制了大部分網名的參與;④論壇影評渠道多元,角度新穎,吸引力高。

3、博客影評

博客影評基本上是發表在個人博客上以網路日誌和部落格形式的電影評論。博客影評也具有極強的時效性,更新速度快,根據張貼的時間,由新到舊採用倒序的方式排列。博客影評有很多有機組成部分,包括文字、圖像、相關網站、博客和主體媒體的鏈接等。

博客影評的主要特徵:第一,真實朴實。博客影評更多的是電影愛好者對於所觀電影的一些內心感想,純屬內心獨白,遠離了商業利潤等的考慮,在自己的私人領域內可以更自由的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類評論往往彰顯著作者的個人修養和文化內涵,體現了作者獨有的個性。第二,風格化突出。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於身份背景的不同,每篇博客影評的側重點也不同,所寫的風格也迥然不同,這主要取決於博客主體自身的因素。

博客影評突出的體現了作者個人的喜惡所在。第三,文本形式的多元。

博客本身的主頁設置等取決於作者的個人設計,在博客影評中會出現大量的作者自創的符號、表情等。在博客的文字評論中也常常伴隨著影片的截圖、音樂等,更好的將問者引入具體情境,引起共鳴。

三、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傳播,電影評論的網路新媒體形態也必將越來越多。電影評論的多元化,豐富了電影作品,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網路化的電影評論使得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電影評論的角度也越來越深入和新穎,在迎接電影評論事業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網路化給電影評論帶來的商業化性質的弊端。從長遠來看,網路新媒體電影評論將得到長足的發展。

❽ 當今電影市場的概況

當今電影市場概況
核心提示:從去年開始,幾乎所有的中國電影人都開始把「我們這么好的市場」掛在了嘴上。當然,2010年中國電影的成績的確不差,100億的票房也的確是歷史新高。但是,逐漸走高的市場背後卻凸顯出一個很讓人悲哀的事實:如果說當年的中國電影人有著優秀的作品,卻囿於市場無法得到觀眾的響應,那麼現在在市場已經成熟的情況下,中國電影不論從製作還是發行都陷入了創意不足的境地。
並非危言聳聽。因為從今年3月開始中國電影市場所展露的各種跡象來看,大家都已經喪失了創新的激情,進而引發了各種怪現狀:在創作方面,大家扎堆去搞同樣的題材,就算不扎堆去搞古典名著,也不約而同地扎堆來拍續集,甚至在發行電影方面,我們的發行商也開始懶得動腦子:大片來了就躲一下,沒有大片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地上映,而對於這種「一窩蜂」現象,有分析家認為,這對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而言,絕對應該屬於「狼來了」的警示信號。
怪現狀:同樣題材大撞車
3月22日的香港電影節上,由王寶強、葉璇等人主演的《蔡李佛拳2010》宣布在5月10日上映。僅僅過了兩天,由洪金寶和其子洪天照一同出演的《蔡李佛拳》則宣布了他們4月2日的檔期。雖然故事不同,主演也不同,但你絕對可以看出,這兩部電影其實屬於同類題材,都是在講述關於蔡李佛拳的故事。兩個月內上映兩部《蔡李佛》,其實不過是今年華語電影界題材撞車的一個縮影。根據廣電總局公布的今年立項及拍攝的電影名單,從4月份開始,觀眾們即將會看到五個關雲長,四個孫悟空,三個穆桂英,三個白娘子,然後還要准備三桌鴻門宴。以至於有人評論說,「導演再這么撞車的話,觀眾們只能去撞牆了。」這其中,五個關雲長最早跟大家見面的是4月份即將上映的甄子丹與姜文合作的《關雲長》;而田壯壯執導的《關公》、楊子擔任製片人的《武聖雲長》、陳木勝執導的《武神傳》以及高希希執導的《三國•關雲長》雖然都沒有拍完,但都開始了大肆宣傳;四個孫悟空同樣也都在爭奪時間,甄子丹主演的《大鬧天宮》、周星馳的《大話西遊2》、張紀中的《美猴王》和另一部《孫悟空》都在籌備中,但誰能最先上映,現在還都沒譜兒;至於「許仙與白娘子」的傳說,除了由李連傑和黃聖依主演的《白蛇傳說》,還有博納影業的《新白蛇傳》和另一部相關題材動畫片;而三桌鴻門宴爭奪得更離譜:陸川的《鴻門宴》甚至被逼著改成了《王的盛宴》,因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經在廣電總局那裡報備了《鴻門宴》這個名字,而與他們倆爭奪的,還有一部同樣性質的《劉邦和項羽》。而在這些傳統名著題材改編的電影之外,周星馳和李連傑鬥起了《太極》;吳宇森的《飛虎》則遭遇了安曉芬的《飛虎月亮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撞車的題材里,幾乎囊括了目前華語電影市場中的主流導演和演員。姜文、甄子丹、李連傑、陸川、周星馳、吳宇森……也就是說,這並不是一些小的製片方出於「撈一把就走」的心態進行的惡意干擾,而是華語電影界在創作題材方面,真的已經到了這種「肉搏」的地步了。
平心而論,在這些撞車題材之中,「手慢」的項目卻很有可能是這一題材類型的最初創意來源。最簡單的例子:2007年時,王家衛告訴大家,他接下來的電影會拍一個關於葉問的故事。但是,兩年下來名字中含有《葉問》的電影已經出現了五六部,甚至甄子丹都憑借這個題材成了年度票房冠軍,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依然還在「拍攝中」。與之情形相似的還有陸川、周星馳和吳宇森。陸川此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為拍攝期拖得太長,導致被《拉貝日記》搶了風頭;而周星馳兩年前宣布要拍《太極》,結果到如今也沒籌備完成,反倒被李連傑和陳國富搶先一步,宣稱在今年年底前會把一部同名電影拍攝完成。
成因分析:編劇原創能力,是荒蕪還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仔細觀察這些「撞車」的題材,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除了周星馳的《太極》屬於武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關羽、孫悟空、白娘子、穆桂英,無一例外地在中國傳統文學名著中有所體現。關羽和孫悟空作為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早已被我們熟知,關於白娘子和穆桂英的故事,也早在宋元話本中就已經出現。
為什麼導演們如此青睞傳統文學名著?導演們給出了自己的說法。甄子丹版《關雲長》的導演麥兆輝和庄文強就曾經表示,選擇這樣的題材起碼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相對安全。對於進軍內地的香港導演而言,古裝歷史題材遠比警匪片和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更容易通過審查。第二,群眾基礎雄厚。因為大家就算對這些人物不是特別了解,起碼也都知道這些角色的名字和部分事跡,在電影上映前更容易造成宣傳方面的優勢;第三,在中國國力日強的大背景下,整個社會都在呼籲重視中華傳統文化,而電影作為一個載體,能夠向全世界宣揚中國的文化精神,拍攝諸如關羽、孫悟空之類已經被全世界華人所認同的文化符號,更容易賺到錢,也更容易拉到投資。
不過,這樣的一窩蜂撲上來拍古典名著,也有著顯而易見的缺陷。根據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葛穎的說法,這種題材撞車的最大缺陷在於,很多劇本都是在熱錢湧入的情況下,以「短平快」的策略進行項目製作顯然有著很大的局限,因為這樣做起來,「只要某部作品火了,沒人會去研究它為什麼火,大家只是簡單認為這是題材好,然後就有一群人圍上去,照著這個題材如法炮製。古裝片比較保險,也不用受意識形態上的限制。但翻開歷史書,耳熟能詳的故事來來回回也就那麼幾個,自然避免不了撞車。這樣下去只有等到市場惡化的那天,大家才能覺悟。」葛穎說。而影評人郎諾林則認為,大家搶著啃這塊骨頭,除了證明華語電影人視野狹窄,更說明編劇的原創能力已經陷入荒蕪。
針對編劇原創能力的「荒蕪說」,影評人黃辰星的看法略顯不同。在他看來,到目前為止,國內的電影編劇根本就不是原創能力下降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沒有形成「原創」:「中國有多少真正的、通過原創劇本形成的經典電影?尤其是近三十年。盤點這些年來的經典中國電影,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導演們『偶然』間發現了一個小說,然後拿去改編成了劇本。張藝謀的《紅高粱》是莫言的小說,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是李碧華的小說,馮小剛早些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是王朔的小說,就連去年創造最高票房的《讓子彈飛》也是馬識途的小說。所以,如果單論中國內地電影,我們必須承認,編劇的原創能力從來就沒有達到過可以支撐起票房的地步——— 必須有一個優秀的小說為藍本。
怪現狀:續集成風
續集當然不見得是壞事。但中國電影在2011年除了雷同的題材之外同時還出現諸多續集,一方面是同類題材的重復,另一方面又是同類題材的延續,很顯然,這也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是的,就像你不會願意一年去看五次關雲長,你同樣也不會樂意每年都看一集《畫皮》,《將愛》或者《武林外傳》。畢竟這是電影院,這不是電視機,我們還沒有奢侈到想在電影院里看電視劇——— 每次進去起碼要80塊錢呢。
對於電影市場而言,拍續集是一個很常見的事情。今年好萊塢就有27部續集上映,打破了2003年的24部續集的紀錄,幾乎每兩周就有一部續集出現。但是,相比於好萊塢大片著力打造的「系列電影」,中國這些掛著「2」字頭的電影,最缺乏的不僅是原創能力,而是一個系統的包裝意識。最簡單的例子,美國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如今已經拍到了第七部,但從第一部開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會是個系列電影。該片的投資方和發行方也會根據其中不同的電影制訂不同的宣傳策略。而在中國,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續集電影都是被動而拍,不管是取得近4億票房的《非誠勿擾2》還是口碑和票房雙贏的《葉問2》,在第一部上映之前,導演給大家的回答都是「看第一部的票房如何,如果票房好的話,才會考慮拍續集。」
這種被動的典型,從2月底在香港宣布開拍的《竊聽風雲2》就可見一斑。在《竊聽風雲》的結尾,古天樂、吳彥祖兩人的角色其實都已經死掉,劉青雲也鋃鐺入獄。而由於該片之前的反響不錯,監制爾冬升總結的原因是這三個人的組合能夠帶來好票房,所以在籌備新片的時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沿用這三個角色,但不論角色姓名還是身份都跟《竊聽風雲》沒有任何關系,因為第一集根本就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繼續」的空間。而這一「續集」,其實完全就是在利用舊片的口碑,屬於一種過度開發的類型。
與之相似的還有《畫皮2》。2009年陳嘉上的《畫皮》在結尾處同樣沒有留出多少餘地:雖然主要正面角色並沒有多大損傷,但最大的賣點、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經散盡功力,幾乎等於已經死掉了,所以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馬來拍攝關於「畫皮」的故事,也已經幾乎不太可能。
事實上,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與中國編劇缺乏系列眼光也有很大關系,以目前世界上賺錢最多的系列電影《007》系列為例,幾乎每一集的007故事,主角都會遭遇到新問題,而只要007本人不死,換掉其他任何主角這部電影都可以繼續下去。而中國的續集電影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投資方對於單個主角的影響力估計不足,更希望保留第一集成功時正反角色的「原班人馬」,而一旦在第一集里主角有所損傷,人們對這種「偽續集」的期待指數必然下降。

成因分析:想賺錢,又怕有風險

關於華語電影導演扎堆拍續集的問題,《竊聽風雲》的兩位編劇兼導演麥兆輝、庄文強就表示,其實他們一開始寫《竊聽風雲》的時候,曾經想過這個故事拍成一個系列電影,但由於對該片反映的經濟犯罪題材前景並不明朗,所以根據投資方的意見,依然是著力打造好第一個故事。而在該片內地票房超過8000萬之後,投資方才表態願意拍攝續集,而這個時候原故事已經沒有多少可發掘的空間,所以只能另起爐灶。
對於這種「短視」現象,《畫皮2》導演烏爾善表示很正常,在他看來,這恰恰是中國電影市場開始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因為第一集已經被證明了適合這片市場,有了相應的觀影人群,「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現在諸多熱錢湧入的華語電影,基本上拍攝的都是一些新故事,而拍攝續集的,大都是已經在市場中有過成功經驗的投資商。這也就是說,投資方也開始轉向謹慎,知道這種類型片、系列片可以賺到錢,才繼續去投資。」成功的電影續集,往往不是第一集的導演拍的,這是成熟的電影工業的慣例。像《異形》系列的四集就有四個導演,體現的是成熟製片人制度保持著一個電影的系列存在。」
當然,內地電影人也不是沒有主動打造系列電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電影企業中影集團,其負責人韓三平就在各路電影中尋找適合拍成系列片的題材。但是他的這種選擇模式存在著不小的爭議。比如他很看好《硬漢》這部電影,雖然第一集本身只取得了1000萬的成績,不論票房還是口碑都反響平平,但他就是覺得這種城市英雄題材適合拍成系列電影,所以該片的導演丁晟幾乎是被他趕鴨子上架一樣地建議繼續拍下去。而丁晟自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承認,「說到續集,其實我自己都沒准備好。」
而且,幾乎所有被采訪者都承認,如果要打造好一部成功的電影續集,最重要的是續集本身的風格要確立,要給觀眾保持新鮮感。「脫離第一集的存在也能成為一部完整的電影 , 才 算 是 一 部 合 格 的 續集。」而從現在的狀況看,由於投資方在目光上的欠缺,拍攝續集時往往要求跟第一部有一定聯系,因此短時間內我們能看到的只會是一種低質量的重復,而這種重復對於之前那些經典商業片所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投資方所要考慮的內容。
怪現狀:「影院一日游」
如果說題材重復和續集泛濫只是會導致觀眾的觀影熱情下跌,那麼為數眾多的中小成本電影的「影院一日游」對於中國電影從百億票房向更高目標邁進的傷害更大。因為不想去看關雲長,我們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但如果影院里充斥的都是「聽都沒聽說過」的電影,作為觀眾而言,甚至連影院都不想進去。
最簡單的例子,3月份有20多部電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這種「影院一日游」產品。某日記者打算去看一部電影,但到了影院之後卻發現,想看的電影已經下線了,好容易從密集的排片表中選擇了另一部,但進到影廳才發現,該場電影只有可憐的4個人在看。這種現象並非個例。2010年我國故事片產量達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而票房過億的電影不過20部左右,此外的絕大部分電影,這些有幸進入影院的影片,不少都曾遇到過上映一兩天便被撤下的尷尬命運。3月份,就有《倖存日》、《雲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電影遭遇到了這一情況。而這些小片影院一日游的結果,使整個中國的電影票房都因此被拉低。根據記者就國內各主流院線通報的票房數字粗略統計,2011年第11周(3月7日-13日)全國總票房只有1.18億。而在此前的一周(3月1日-7日),全國票房也不過1.2億。第7周由於有情人節,票房大約為2.9億,第8周只是略有下降,而到了第9周開始,就暴跌到了1.45億。而這個數字,直到3月份的第三周,隨著好萊塢大片《洛杉磯之戰》的引進才終於有所改觀。
小片扎堆上映的現象其實並非偶然。事實上,所謂的「淡季理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盛行,而幾部小成本電影在淡季的成功發型,也使得為數眾多的片方開始「盲目」地重視起這一理論。但是,諸如《喜羊羊》系列獨闖寒假檔《越光寶盒》在3月份票房過億這樣的例子不過是個案,前者是抓住了學生們放假的空隙,而後者則有很大程度是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達》上映之後的空檔期。因此,一窩蜂地「照搬」所謂的先進經驗而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眾多小片發行方目前面臨的最大窘境。
對於這一點,江蘇幸福藍海影視公司負責人章傑的認識就很清楚。他表示,小片扎堆,大家都不賺錢的現象其實完全是發行方懶於「動腦筋」所導致「目前的中國電影發行市場可以說很簡單,也可以說很復雜。之所以說簡單,就是它總有一兩條原則在那裡,比如大片來了要躲一下,淡季宣傳要增強。而復雜的是,幾乎每部電影都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甚至大片都不用躲。假如在情人節檔期,一部戰爭大片占據了主要的影廳,如果我手上有部愛情片,我就不會去躲它,因為這個節日,情侶們選擇愛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們發行的《甲天下》就選擇了4月份,因為當時市場上並沒有同類的電影。」

成因分析:投資人的「無所謂」,發行人的任務
「影院一日游」對於整個電影市場的損害從之前的數據已經可以清楚地顯示出來,而對於這一現象,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軍認為並不能完全歸咎於發行方的簡單思維,而應該歸結為國內有實力的發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缺乏發行渠道,根本就沒有打通院線的門路。劉軍介紹說,目前國內最主要的兩家發行公司是中影集團和華影公司,分別承擔每年發行40部國產片的任務。對於這兩大公司來說,發行國產小成本影片更多隻是為了完成任務湊數而已。「只要電影在影院放映一天,也算是發行了。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就是在影院走了一圈兒。」至於華誼兄弟、保利博納等民營公司,盡管也已有些發行實力,但因人力有限,主要只發行自己投資的影片。「在國內電影產業鏈中,發行公司最為弱勢,製片、院線都很強勢,影院想怎麼放就怎麼放,發行公司缺少話語權。」劉軍感嘆,這就註定了小成本影片沒有出頭之日。
而另外一部分小成本電影的「影院一日游」則完全是因為電影的投資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帥《左右》的製片人黃斌就告訴記者,有些人投資電影壓根就是為了滿足興趣愛好,就像《觀音山》的製片人方勵。作為電影發燒友的方勵此前拍過6部影片,直到《觀音山》才第一次盈利,而他追求的,只是個人的一種心理滿足而已。還有一種類型的小片同樣也是投資人「不在乎」,就是每年各大電影廠出品的一些電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影片是地方、企業的宣傳片,上映了一天就撤了,其實並沒虧本,因為前期找到企業融資就可能已收回了成本。」
作為整個電影市場的終端,眾多小片扎堆上映「影院一日游」對於院線方面其實也有很大損害。但院線方面對此也有相當的無奈,本地中影南方新干線負責人邱晴就感慨說:「現在加盟院線的影院都是有著自己的商業考量,哪家影院是不想賺錢的?所以從影院本身的想法出發,我們最願意的就是放映那些賺錢的電影。但現在進入院線的這些小成本電影,宣傳上又不做到位,觀眾不愛看的時候我們自然不會堅持放映,而在沒有得到觀眾檢驗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排斥任何電影加入影院的排片。但院線本身有著自己對觀眾喜歡程度的判斷標准,所以,影院一日游雖然是院線所為,但也不是我們的本意。」

中國電影市場概況分析http://ins.chinafilm.com/200710/1643600.html(鏈接)
6.3.1產業政策
(1)文化產業政策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2005年以來,隨著《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台,中國政府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傾向越來越明顯。《意見》指出:政府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政府將進行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政府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創新對外文化交流體制;政府積極推進文化產業市場化;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將對文化產業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各種優惠。
(2)電影產業政策
為了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挑戰,國務院通過了《電影管理條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文化部發布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這一系列政策措施改變了中國電影市場產業結構,對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04年,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開始起草《電影促進法》並徵求各方意見,2006年已經完成草案,預計2007年將送交全國人大審議。《電影促進法》將會就如下方面的問題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1、電影的性質、功能和定位;2、創作者的合法權益;3、電影管理體制和發展體制,電影市場准入的許可制度;4、政府與電影企業、與市場的關系;5、公平競爭的制度,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影市場;6、市場監管體系;7、扶持民族電影發展的原則和相關的制度措施。
《電影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將會是中國電影產業和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巨大的機會。
6.3.2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
(1)國內電影收入狀況
中國電影經過了90年代的低谷後,隨著新千年的到來開始回升,特別是2004年以來,不論是國內票房、海外票房還是其他收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從2004年到2006年,國內票房從15億增長到26億,平均年增長率36.6%;海外票房從11億增長到18億,平均年增長率31.8%;總收益從36億增長到56億,平均增長率27.8%。從以下的圖表可以看出中國電影產業的增長趨勢。
據國際電影業專業雜志《市場與調研》(Research and Markets)2007年4月10日發表了題目為「中國電影產業即將夢想成真」的關於中國電影產業的特別報告。
此報告預計中國電影產業所創造的價值至2010年將達到近9億美金,到2015年,將升至20億美金。按照這一強勁的發展勢頭,中國電影產業將於2050年趕上當今全球電影市場的領頭羊―美國。
總之,不論從當前狀況還是未來趨勢上看,中國電影市場都將以其巨大的潛力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
(2)國內電影生產狀況
隨著中國經濟和電影產業的發展,國內對電影的投資逐年增大,從2004年到現在,不論是影片的數量、投資的金額還是推廣費用都在逐年增多。隨著WTO對中國影響的逐步增強和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國內的合拍片也逐年增多,這使得中國電影單片的製作與推廣大幅提高,同時也給國內電影帶來了海外的收益,增加了中國電影在海外的影響。
(3)國內電影銀幕數量及觀眾情況
最近幾年來,國內影院、銀幕數和觀眾人次都有高速的增長。從以下的表可以看出中國影院和觀眾的狀況:
6.3.3國內電影市場細分
在國內電影市場發行放映的影片類型,按來源、製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為:
A 進口分賬大片:每年的進口數量在20部以內,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公司統一在國內發 行,中外方根據國內的票房按比例分賬;
B 進口買斷影片:每年的進口數量在30部以內,由國內國營或民營發行公司買斷國內發行權;
C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商業大片:投資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D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中高成本電影:投資額在2000萬—1億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E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中低成本電影 :投資額在500萬—2000萬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F 國產小成本電影:投資額在500萬人民幣以下的國產影片。
6.4中美市場對比分析
中美電影市場狀況對比情況見下表:
中國的電影市場,不論是從總體還是從人均情況來看都和美國的電影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美國人均銀幕擁有數是中國的39倍,美國的年票房總收入是中國的35倍。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時,中國電影市場比美國電影市場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近6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年增長率高達30%。
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增長,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市場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資機會。

❾ 新媒體電影的新媒體電影案例

《女子分手專家》
上映時間:2014-05
主演:孫瑋倫,蒙璐,楊了,舒雅
簡介:故事講述了四個時尚都市女性,因為曾受過的感情創傷,對愛情看法偏激而組成了女子拆散隊,為了「讓更多人看清愛情的真相」而不斷拆散情侶。拆散過程中,情侶們表現出來的猜忌、口是心非、各取所需讓人們看到在這個快消品時代,感情似乎也逐漸成為一種快消品,人們輕易地界定與開始一段感情,又因一個個淺顯的誤會而草草放棄。影片的主人公董妍,既是在不斷的否定愛情,也是在找尋和期盼一份真正的感情。當她內心的想法終於開始因為一個人而動搖,卻接到對方的婚禮請柬。關於愛情的界定,有很多種,人們感慨於相濡以沫的堅守,也唏噓於成人之美的抉擇,看似找到了愛情的董妍,又在更多的選擇中領悟著愛情的真諦。影片旨在喚起人們對愛情的思考和對當下情感的珍惜與把握。
《斷片兒之婦仇者聯盟》
上映時間:2014-05
主演:裘恩典,張斯斯,靳慶玲,李瀅瑤
簡介:四位現代女性:Alice(留美女神)、麗園(恨嫁女屌絲)、Lisa(Office Lady)、斯斯(美女主婦),承受都市生活的壓力,感情的不順利,每人都有各自的苦悶,四人因借酒澆愁而相遇引出了一段爆笑故事。
《二龍湖浩哥之風雲再起》
上映時間:2014.3
主演:張浩、藍波、李野、李平、小喜子、白雪、一鳴、王東元等
簡介:藍白萬因為失誤用錯人,讓手下一鳴內外勾結李老八,失去了公司,在最失落的時候遇到了二龍湖浩哥、坤哥等人,為了奪回公司發生了許多血雨腥風的故事,最終浩哥等人成功幫助藍百萬奪回公司。一鳴等人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我是車模》
上映時間:2014
主演:王雨涵,崔筱晨,王梓琦,張沛沛
簡介:講述了一對姐妹在參加汽車模特大賽的酸甜苦辣,姐妹的感情被其他選手挑撥後出現裂痕,姐姐李冰最終在現實面前背叛了自己,而單純的妹妹孫陽陽則退出了比賽,但是意外的獲得了前往國外深造的機會。影片深刻反映了車模行業的夢想與現實的巨大差異,和成為一個著名汽車模特的辛酸。
《姥爺本紀》
上映時間:2014
導演:徐赫屾 主演: 劉雙寧
簡介:在北京打工的阿鑫,是一名電影編劇。為了生存,放棄了電影夢想,以給孤獨的老年人們寫人物傳記為生。突然有一天,他接到遠在家鄉媽媽的電話,得知姥爺病重的消息。於是不得志的他,收拾行李回到家鄉看望姥爺。在陪伴姥爺最後的日子裡,阿鑫決定為姥爺寫一部關於姥爺的故事。在寫《姥爺本紀》過程中,姥爺用他的人生故事幫助阿鑫重拾夢想。
《我的哥哥是特工》
上映時間:2015導演:帶路 主演:張晶 遲莫寒 楊可《我的哥哥是特工》由北京時光映像文化傳媒出品的,淘夢發行。帶路執導,張晶、遲莫寒、楊可、馬超、楊子喬、徐少撲、廖元武領銜主演的動作片。
該片講述一位特工「傑」(張晶 飾)女友被暗殺慘死後離職,整日醉生夢死的靠酒精麻醉自己。鄰居「酒吧女郎靜子」(遲漠寒 飾)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原有的生活軌跡,傑為了幫助靜子拯救被黑惡勢力綁架的「酒吧女郎阿雅」(楊可 飾)引發了一系列震撼心弦的故事與無以名狀的情懷。同時也讓傑深深的捲入了一場無休止的黑惡勢力爭斗中。

閱讀全文

與新媒體時代國產電影概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京德基二期電影院怎麼走 瀏覽:577
電影長城演員誰死了 瀏覽:526
美國電影獵鷹突起完整版 瀏覽:242
電影巨齒鯊英文為什麼用meg 瀏覽:265
致命的狙擊電影完整版 瀏覽:507
電影薰衣草結局 瀏覽:619
大同成龍國際電影節開幕門票 瀏覽:574
日本放盪電影大全 瀏覽:804
法國電影的經典之作 瀏覽:693
關系少女的大尺度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17
長安伏妖免費完整電影 瀏覽:281
國內警察偵破電影大全 瀏覽:552
bl男男電影視頻網站 瀏覽:778
電影代號47演員表 瀏覽:431
賞金獵人電影高清圖片 瀏覽:741
殺戮指令電影中文免費 瀏覽:714
經典愛情電影解說片段 瀏覽:583
韓國電影女主角會武功 瀏覽:234
殺戮戰場電影完整 瀏覽:35
西遊記2電影孫悟空圖片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