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理學中決定論的重要性
決定論(又稱拉普拉斯信條)是一種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客觀規律和因果聯系的理論和學說。心理學中的決定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先前某種原因和幾種原因導致的結果,人的行為是可以根據先前的條件、經歷來預測的。非決定論則否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著客觀規律和必然的因果聯系,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不可預測的、事物內在的「自由意志」決定的。
決定論的直覺觀念可以這樣概括,即世界就像一部影片:正在放映的影片或者劇照是現在,影片已放映過的那些部分構成過去,尚未放映的那些部分構成未來。在影片中,未來和過去並存;在和過去完全相同的意義上,未來是確定的。盡管觀眾可能不知道未來,每一個未來事件原則上卻毫無例外地是確然一定的,恰如過去一樣,因為未來「存在」的意義與過去「存在」的意義相同。實際上,製片人――造物主-如果存在的話-會知道未來。決定論是這樣的哲學命題:所有事件,包括人的認知和行為、決定和行動,是因果地被一個由先在的因素所構成的不可打破的鏈條所決定的。
心理學中決定論對科學界的影響:
決定論在18、19世紀基本上統治了科學界。它認為一切都是有「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一切世界的運動都是由確定的規律決定的;知道了原因以後就一定能知道結果,現在發生的一切都是由過去所決定的,它們是通過因果建立起關系來的。在這一基礎上,科學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例如,用牛頓力學算出的天體運動,對未來具有準確的預見性。
在這種思想下,世界就像一部鍾,像鍾表一樣走動,人們可以預知未來的一切,這也稱為機械論。這種觀點得到了當時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許多科學家的支持。愛因斯坦在給波耳的一封信中寫道:「你信仰投骰子的上帝,我卻信仰完備的定律和秩序。 」
所以,在牛頓主義者看來,世界都是有序的,都是按照著嚴格的定律來的,它的行為完全可以預測,都有因果關系決定。
http://ke..com/view/40707.htm
㈡ 愛因斯坦為什麼說一切都是設計好的
宇宙冰冷無情,世界如此荒謬,個人渺小不堪,生命脆弱無比。人類對未知世界認識的跨度越大,掌握的規律越有普遍性且不失精確性!就越會認為一切都是設計好的!
比如,數學中的黃金分割率0.618,可以在繪畫中應用,如,蒙娜麗莎!可以在生物結構上出現,如海螺!可以在星系結構上出現如,銀河系結構!等等!如果還是覺的不精確不過癮,
那麼把黃金分割率,應用到世界的演化,生物的進化,人類的發展時空序列離!精確到完美的程度,就不得不讓人嘆為觀止的說出,一切都是設計好的!
我們以1/25秒為最小時間(視神經反應的最小時間),反復像更久遠時代追溯,歷史上所有的時代便完美的切合了這樣的分期!而且是高度精確的!
這樣的追溯可以得到90個時代!就是世界進化的半程,另外過了這個1/25秒的時間,又有90個時代和前邊的90個時代的時間成中心對稱!
這樣宇宙就在180個黃金分割率分割的時代走出全程,從一百多億年前來,走向一百多億年後!然而,時代長度的平方和時代的發展規模成反比!如果引入時間的密度這個概念,那麼就簡單完美的表達為,世界發展中,時間和空間成反比!進化量守恆!如果第一個時代的起初規模認為是10萬那麼發展180個時代後就能增加到10的80次方那麼大的規模,正好等於900多億光年內全宇宙所有基本粒子的總和!
以180個黃金分割率劃分的時代為最大周期,用2或3或5或它們的組合來裂變這個最大周期,就能得到所有種類的進化發展周期!
如果太陽離地球遠1%,海水會全部冷凝固,人類便無法生存。 而若近5%,海水會全部燒干,早已人類絕跡。 地球的重力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否則大氣就會太厚、或沒有大氣,這樣,會導致無法存活。地殼不能太厚,不能太薄,要恰到好處。地球的自轉、還有月球的引力,這一切的一切(諸多客觀的因素)不能有一絲差錯,要全都恰到好處。請問,這些都是誰設計的呢?
當人沒有見過房子的設計者時,就宣稱:這房子,必然有設計者。
好像房子的存在,已經顯明設計者的存在。而我們住在如此奇妙、富足、美麗、「充滿愛」的地球上,我們說,所有這些美、需要,都是亂碰碰出來的。 就像孩子到冰箱拿吃的,說:「哎呀!你看我多偉大!又發現了好吃的!」
我們賴以生存、並不可或缺的陽光、空氣、雨水、氣候、食物......一切必須的照顧,全都一應俱全(不缺乏的)處在人身邊。並且,我們內在有美的需要,身上就有耳朵的存在,而外在就有音樂,配合給我們享受。我們有一個鼻子,外在就有許多花草,把清香給我們。我們有食慾,外在就有各種美食,豐富供應給我們......,這又都是誰設計的呢?
若我告訴你:在月球上發現一台電視,而那並不是宇航員以前放上去的,它只是通過了上億次的巧合、並偶然的碰撞,就形成的,你信不信? 進化論對於任何難解釋的地方,都是用巧合、亂碰....,就解決問題。
人的眼睛,是所有器官中,最美的之一。但科學證實:人的眼睛並無法通過遞進的方式進化,因眼睛的多個部件,若除掉任何其中一件,就會造成整個系統的癱瘓。而除非眼睛在一開始,就是這樣設計好,不然它是沒有辦法以自然選擇的方式:被保留下來。只能在過程中(沒有完善時)被『自然選擇』淘汰。在微觀世界中,「不可簡化 的 復雜性」是進化論者的難題。
科學的盡頭,就是神學!愛因斯坦說一切都是設計好的,是因他已走到了科學的盡頭,相信社會中已有不少這樣的人,就象是老子所說的眾妙之門,而一些人是以科學的路線,觸碰了宇宙天地的玄妙之門,他肯定發現了他一生所研究的一切成果,在另外的世界裡和空間中,早已發生和存在,而自己只是在按部就班的,按著命運的安排,在走和在做人生該走的路,和該做的事。
當把該走的走完,和做完該做的事,就會發現,願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必然的結果,人一生所有的成就感,在一剎那就像是一個笑話,就像一部電影,那怕演的是皇上,戲完之後也要回歸平凡,人一生又何償不是如此,哪怕是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到最後也不得不承認,這一切都是設計好的,這才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而這最後的一句話,一切都是設計好的,則就是對人一生最正確的總結,也是對科學的最後總結!
就像是每天的日出日落,四季的春夏秋冬,人的生老病死,這一切則都是設計好的,生命萬物皆在其中,不能自己!天地玄妙的大門,隨時在為眾生打開,就象道德經所講,道,可道,非常道!
㈢ 誰知道《莫生氣》呀 就是「人生就像一場戲」
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
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㈣ 關於愛因斯坦的人生觀,世界觀,科學觀
他為什麼能成就偉大的科學家——讀《愛因斯坦》有感
近日認真地讀了《愛因斯坦》一書,准確地說是重新讀了一遍。我一直想知道,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對於他的事跡,其實以前也略知一二,不過沒有仔細研究而已。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很清楚,我本人沒有特殊的天才。好奇心,專心一致和頑強的耐心,結合自我批評的精神,這些給我帶來了我的概念。關於特別強思維能力,我是沒有的,就是有,也只是中等的程度。有許多人思維能力,比我強許多,但未做出任何驚人的事業。」前面的一句話無疑是他對自己非常深刻的總結,後面的一句我們就權當是他的謙虛的說法吧。當然,正如我在下面的分析一樣,思維能力在他的成功要素中並非居於最重要的位置。
一 熱愛科學,淡泊名利
毫無疑問,在愛因斯坦所有的的成功要素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熱愛科學,淡泊名利。人的一生,總會有個追求,有人追求金錢,有人追求出名,有人追求權力,有人追求享受。正是由於追求的人生目標不同,決定了一個人最終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並為之奮斗,是人的最高品質之一。」
所有有成功的人士都熱愛自己的工作。作為一個科學家,只有對科學充滿無限的熱愛才能耐得住寂寞,才能潛心研究,最終有所成就。而且這種熱愛本身不是來自於對成就的渴望,而是簡單地來自於探求未知真理的好奇。就像一個人的業余愛好一樣,他不一定想在這個領域取得世界冠軍的成績,但卻是真心地喜歡這項活動。在愛因斯坦的科學生涯中,他認為,一個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顛倒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這是一種幸運,因為它可避開世人的荒唐和愚蠢所帶來的痛苦。外部世界的未解之迷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他。愛因斯坦說過:「在我們之外有一個巨大的世界,它不依賴於我們人類而存在,它在我們面前就像一個偉大而永恆的謎,然而至少部分在是我們的知覺和我們的理解所能及的。研究這個世界,就像解放一樣吸引著我們,而且我們不久就注意到了,許多我所欽佩和尊敬的人,完全獻身於這項事業,從而找到了內心的自由和信心。」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對科學,對探究未知真理的熱愛是一種本性。當世人對愛因斯坦科學貢獻給予巨大的榮譽時,他卻覺得不安。他說:「苦和甜來自外界,堅強則來自內心,來自一個人的自我努力。我所做的絕大部分事情都是我自己的本性驅使我去做的。它居然會得到那麼多的尊重和愛好,那是我深為不安的。」 他虔誠地相信,科學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嚮往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
人的追求只能有一個。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真理,是科學上的發現,那他就不可能同時又去追求名利。所以,真正熱愛科學科學家們他們都是淡泊名利的。當愛因斯坦在1906年晉升為專利局二級技術專家時,他的工資漲至4500法郎。當會計告訴他工資已提級時,他不禁說出這樣一句很少聽到的問話:這么多的錢叫我怎麼辦呢?1933年,愛因斯坦接受普林斯頓的邀請,打算去離開德國去那裡工作。他對普林斯頓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要接受他的助手邁耶爾給他正式職位。二是他的年薪只要3000美元。並表示如果在普林斯頓維持一年生活不需要3000美元,還可以再低一些。第一個要求得到了滿足。第二個要求卻遇到了麻煩,普林斯頓擔心答應給他這么低的年薪,讓不知情的人知道還以為他們在虐待愛因斯坦呢。於是一次又一次地懇求愛因斯坦提高年薪,最後幾經討價還價,總算說服愛因斯坦接受16000美元的年薪。
諾貝爾獎是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獲得諾貝爾獎是許多科學家畢生最大的願望。可是,在1922年11月,愛因斯坦在路經上海時得知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只是哈哈一笑,並未顯得過分激動。因為在他看來,獲獎不過是一種名而已,而這不是很重要的。
也許在常人看來,科學探索是枯燥而煩味的。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之前是承受了多麼巨大的痛苦啊。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快樂來自於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當一個人的需要是追求探索真理時,不僅科學上的成就能帶給他們巨大的快樂,就是埋頭探索的過程也一樣是充滿歡喜的。這是一種常人無法體會的快樂。如果要一個正常的人去吃泥土,他肯定會覺得無法下咽。可是,體內缺乏某種元素的人可能會出現異食癖,他們卻有可能津津有味地吃正常人無法下咽的泥土,因為其中含有他們所需要的元素,吃後他們的需要得到了滿足。
當一個人的真正需要是探求真理時,他不會喪失人生的樂趣,相反能體會到常人無法體會到樂趣。
二 愛好沉思,善做思想實驗
愛好沉思是理論家的共同特徵。作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科學貢獻深深地得益於他那愛好沉思的性格。喜愛沉思可以說是他的一種天性。他喜歡一個人很長時間地靜靜地思考一個問題,正是這種對問題的深度思考,往往可以導致重大發現。上中學時,他對探索自然奧秘有著無比濃厚的興趣,時常一個人靜靜地思考一些科學特別是物理學方面的問題。
愛因斯坦愛好沉思的性格突出地表現在做思想實驗上。在他16歲時,他曾經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以光的速度跟著光波跑,結果會怎樣呢?他還思考過另外一個問題:設想一個人在自由下降的升降機里,那會發生什麼呢?前一個思想實驗最終導致了狹義相對論,而後一個思想實驗最終導致了廣義相對論。
進行一個思想實驗,有它的目的和條件,有思想實驗所必備的設備和測量工具(指概念上的),有嚴格的測定方法和操作手續,有實驗的有效標志和實驗結果,還有必不可少的從事實驗的觀察者。
做思想實驗是愛因斯坦的拿手本領,他的學生英費爾德說是愛因斯坦的癖好。盡管愛因斯坦的思想實驗並非個個成功,但卻是他獲取科學探索勝利的重要階梯。
三 思維的執著性
許多人也喜歡思考,可他們為什麼卻沒有重大的發現呢?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在土地里埋藏著許多寶藏,每個人都會習慣在地里的淺層挖幾下,這樣,表層的寶藏就很快被挖光了。以後的人如果還是輕松地在表層挖幾下再也不能發現寶藏了。而只有很少的人才會認准一個點,連續幾年,幾十年地向下挖,由於他挖的是別人未曾到過的地方,而且越深的地方寶藏越多,所以,這個能夠選准一個點執著地向下挖的人最終獲得了最多的寶藏。
以上說的即是思維的執著性,指的是能對同一個問題進行持久深入的思考。愛好思考的人比較多,可以又有幾人能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十年幾十年長久思考呢?愛因斯坦小時候喜愛一個人默默地做那些需要耐心和堅韌的游戲,比如用薄薄的紙片搭房子,不成功決不罷休。
追光,這個問題他一直想弄清楚 ,為此沉思了10年。如果他雖然提出了追光的問題,可是想了一下,或者更長一點,一年之後就去想其它的事情去了,可以肯定他不可能提出狹義相對論來。
思維的執著性是我看完這本書後最重要的一個收獲之一。也許因為它是我比較欠缺的吧!事實上,它是所有有所成就的科學家的共性。
四 不迷信權威,具有批判意識
不迷信權威,具有批判意識是科學家必需具備的品質之一。科學應該相信的是事實,而不是權威的論斷或者已有的理論。因為,真理是具有相對性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在一定條件下是具有局限性的,是不可能完全全面和正確的。隨著實踐的發展,隨著科學的進步,以往認為正確的東西可能就會被新的認識取代。
相對論是物理學上一次偉大的革命,它完全變革了傳統的時空觀,使人們對物質,時空等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只有不迷信權威,不為經典的物理學知識所束縛,相信實踐,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才能做出如此成就。愛因斯坦在思想方法上沒有任何保守性,他很少顧及權威和因襲的教條。 他曾經說過:「為了懲罰我蔑視權威,命運使我自己竟成為一個權威。」正因為他的親身體驗,他長告誡青年人要發展批判的獨立思考。他說:「使青年人發展批判的獨立思考,對於有價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關的。」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自己也持有嚴格的自我批判態度。他曾說過,如果逐漸增長著的知識,否認是自己還是別人達到的,否定了他自己的科學論斷,他一點也不會感到難堪。他能毫不惋惜的拋棄自己的錯誤結論。他有一種積極尋找錯誤,不為錯誤辯解,堅決改正錯誤的態度,正是一種自我批判精神的體現。
五 好奇心
只有具有強烈好奇心的人才會熱愛科學,把探索未知世界作為自己的一種需要。霍夫曼在研究幼年愛因斯坦成長的道路時說:「關鍵是自學,這同他的強烈的好奇心以及他的驚奇感聯系在一起,就有了決定性的意義。」在愛因斯坦看來,好奇心是科學創造的出發點,動機和推動力,實際上這些作用是好奇心對科學研究僅有的。他認為,好奇心是科學工作者產生無窮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他強調好奇心的影響,他他贊賞科學上的懷疑精神和重視發現問題是一致的。
那麼好奇心的火花怎樣才能不斷地放射光芒呢?愛因斯坦回顧自己一生的道路,提出了兩條,一是鼓勵,鼓勵是必需的條件之一,二是自由。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人會逐漸喪失好奇心,只有那些能夠長久保持好奇心的人才能長久地保持創造力和對科學的興趣。愛因斯坦則是那些能夠長久保持好奇心的人之一。直到高齡他「還以孩子般的好奇的眼睛窺視著這個世界,使自己從理解其相互聯系中求得樂趣,而沒有別的要求。」他說過:「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驚訝的感覺,他就無異於行屍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
六 獨立的個性和人格
天才往往具有異於常人的個性,他們特立獨行,不為世俗的喜好所束縛,不為外界的影響所制約,堅持走自己認為正確的路。並且他習慣於自學,自己選擇他認為重要的東西去學習。愛因斯坦不止一次地以離經叛道來描繪自己。1936年他在給格羅斯曼夫人的信中稱自己是「一個離經叛道的和好夢想的人」。在他逝世前一個月還說自己是「流浪漢和離經叛道的怪人」。上中學時,當他的中學同學們還在墨守成規地死死啃著教條的知識和為初等數學而絞盡腦汁時,他卻早已在高等數學的海洋里遨遊,並已奠定了充實的自然科學知識基礎了。
上大學時,他選修了數學,物理以及哲學,歷史,經濟和文學方面的一些專門課程,但卻很少去聽物理和數學的主要講課。他不追求做一句所謂的優秀學生,而是抱著負疚的心情滿足於做一個中等的成績的學生。他刷掉了許多課程,而以極大的熱情在家中向理論物理學的大師們學習。大學時,愛因斯坦常常逃課,他的老師閔可夫斯基曾經罵他是「懶胚」。其實他不是懶,而是不想去學他認為不值得學的東西罷了。
七 深刻的洞察力
洞察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簡而言之,洞察力是指當一個人面對十分復雜的情況時,迅速地抓住問題的關鍵並找到解決辦法的能力。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講,洞察力就是變無意識為有意識。國外的科學家評價一個人,最喜歡說的是某某對科學有很好的感覺,也就是很有直覺和洞察力。愛因斯坦曾表示,在物理領域,他很快就學會了識別出那種能導致深邃知識的東西,而把其它許多東西撇開不管,把許多充塞腦袋,並使它偏離主要目標的東西撇開不管。
八 相信直覺
在構建相對論的理論時,直覺起了特殊的作用。愛因斯坦總結自己的科學探索,對直覺的作用有一整套理論的見解,並將其納入自己的認識論觀點之中。他認為,邏輯方法並非萬能的,有邏輯方法不能起作用的地方,或許正是直覺會發生有效作用。按他說法,直覺和邏輯在認識中同樣具有引導作用,但其作用的表現是不同的,邏輯的引導作用表現為推理,直覺的引導作用表現為領悟和了解。當缺乏實驗證據和邏輯理由時,在他看來,直覺就可以成為理由。正因為如此,愛因斯坦在同 別人爭辯不休時,他會說:「我信任直覺」。
九 崇尚寧靜,偏好孤獨的性格
崇尚寧靜,偏好孤獨是愛因斯坦的個性。愛因斯坦小時習慣於獨來獨往,時常故意躲開小夥伴。即使同親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個沉默的聽眾。他曾說過:「我實在是一個「孤獨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屬於我的國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親人;在所有這些關系面前,我總是感覺到有一定距離並且需要保持孤獨——而這種感受正與年俱增。」 「就我個人來說,我總是傾向於孤獨,這種性格通常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發突出。」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期間,他像一個流浪漢。他心懷不滿,也不為人喜歡,同老師的關系搞不好。
關於孤獨,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總是生活在寂寞之中,這種寂寞在青年時代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時卻覺得其味無窮。」這是一種從孤獨走向寧靜,從行為上的獨特與寂寞走向心靈的安謐與寧靜,這是一種執著於事業,避免俗世羈絆的寧靜。
崇尚寧靜,偏好孤獨是科學家共有的性格之一。愛因斯坦認為,建造科學殿堂的科學家,「他們大多數是相當怪僻,沉默寡言和孤獨的人」。早在少年時代,愛因斯坦就想擺脫純屬個人日常生活的興趣。他還說「首先我同意叔本華所說的,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強烈的動機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和絕望的沉悶,是要擺脫人們自己反復無常的慾望的桎梏。一個修養有素的人總是渴望逃避個人生活而進入客觀知覺和思維的世界;這種願望好比城市裡的人渴望逃避喧囂擁擠的環境,而到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靜的生活…..」
十 人文與哲學修養
科學是離不開哲學的指導的,真正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愛因斯坦就自認為:與其說我是物理學家,還不如說我是哲學家。他作為哲學家和思想家,在世界觀、人生觀、社會觀、科學觀、經濟觀、教育觀、道德觀、宗教觀等諸多方面提出了精闢見解,留下了許多啟迪人們的思想財富。
十一 益友的幫助
愛因斯坦是幸運的。因為,雖然他習慣於孤獨,但在他的一生中,卻經常受益於好朋友。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上學時,他滿足於做一個中等的成績的學生。他刷掉了許多課程,而以極大的熱情在家中向理論物理學的大師們學習。雖然按瑞士的教育制度,大學只有兩次考試,但是也還得應付考試。幸運的是,愛因斯坦有位最好的同學馬塞爾.格羅斯曼,他正好具備愛因斯坦所欠缺的的那些品質,在考試前可以同他分享他那條理分明的筆記以使他順利通過考試。貝索是他在伯爾尼專利局的一位非常要好的同事和朋友。貝索在哲學,社會學,醫學,技術 ,數學和物理學方面有淵博的知識,而且他具有接受新思想和給它增加某些非常重要的欠缺的線條的驚人能力。愛因斯坦稱他是在全歐洲都找不到的新思想更好的共振器。有了什麼問題,愛因斯坦很喜歡與貝索進行討論各交鋒。正是有了貝索的幫助,相對論才得以順利產生。在創立廣義相對論時,由於他在大學期間忽視了數學,缺乏必要的數學工具。1912年他回到蘇黎世,得到了他的朋友數學家格羅斯曼的幫助問題才得以解決。
十二 歷史的呼喚
時勢造英雄,如果離愛因斯坦所處的時代去談論他的成就無疑是不實際的。愛因斯坦如果不是出生於十九世紀末,而是出生於十八世紀或者其它的時代,那他是不可能創立相對論的。他也許能成為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但卻不能做出如此偉大的成就。他在聯邦工業大學學習和進入伯爾尼專利局工作的那些年,物理學的歷史的發展正經歷著一個令人困惑,危機四伏並預示著一場偉大的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物理學領域出現了許多經典物理學不能解釋的現象。如放射現象的發現,光的波動論和粒子論都不能解釋的光學現象,以太假說的矛盾等等。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要是我沒有發現狹義相對論,也會有人發現的,問題已經成熟了。」正是這些事實呼喚著新的理論的提出,而愛因斯坦恰好生逢其時。
十三 選擇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即使天才如愛因斯坦,如果選擇了一條不適合自己的道路,也難以獲得成功。如果他選擇的不是他是了適合的理論物理,而是實驗物理或者是其它的學科,如醫學,文學等等,那人類就要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了。他的性格屬於「科學家型性格」,也屬於「理論家型性格」:愛好沉思,喜好孤獨,善於做思想實驗,對自然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種性格的人最適合從事的職業就是理論方面的科學研究了。
㈤ 人生如電影,電影如人生嗎
電影取之於人的思想,而人生比電影更精彩。
人生像下棋,人生像喝茶,人生像旅行,人生還像是在拍電影。
每個人都是自己電影人生的導演,自導自演。
有的人生下來就獲得拍大製作的機會,獲得巨額投資,不過很多時候都不能按自己的真正意願執行。多數人只能拍中小成本製作,有才華的人也能夠拍出像《洛奇》、《兩桿大煙槍》這樣的「黑馬神作」。
也有人是不幸的,幾乎沒有投資,又幾乎沒有話語權,拍電影只是一份工作,能吃飽飯已經是萬幸,他們的人生,很難拍成一部像樣的作品。在正式開拍之前,每一位導演都需要籌備,這期間最好是找准影片的方向和定位,並學習研究相關的知識。
除非你像王家衛那樣的能耐,隨隨便便光靠感覺也可以拍出傳世之作,或者有神奇的運氣,拍片中途獲得煤老闆的一筆巨額投資,否則你得准備好一個劇本,對作品有一個良好的規劃,才能更好的完成拍攝任務。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准備得越充分,目標越是明確,拍攝過程便會越發順利,整體品質也能得到保證,吸引更多投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人的身體就像是膠片。
越早開拍,就越容易拍得精彩紛呈,五彩繽紛,如果等青春期的膠片過期,就很難擁有活力四射的感覺了。如何使用膠片,決定你的人生將會是怎樣的一部電影。
有人渾渾噩噩之中開了機,最終卻只拍出一部爛片,連自己都看不過去;有人耗盡了所有膠片,卻只拍出了一部平庸之作,抱憾終身;有人不想拍什麼震驚世界的大作,一部溫暖幸福的普通家庭片不枉此生;有人依靠自己的才華拍出了神作,被世人所歌頌傳唱。
比如金庸就拍出了一部武俠巨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拿破崙拍出了一部戰爭史詩,最後的滑鐵盧悲歌令人惋惜。愛因斯坦拍了一部燒腦大作,引得無數人用自己的膠片去分析解密。
㈥ 愛因斯坦人生價值名言
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覺得都是可鄙的。 —— 愛因斯坦
我們所能經歷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源泉。 —— 愛因斯坦
啟發我並永遠使我充滿生活樂趣的理想是真、善、美。 —— 愛因斯坦
「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 愛因斯坦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 愛因斯坦
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現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科學的一大貢獻。那種證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就讓我來做吧。 —— 愛因斯坦
科學是永無止境的,它是一個永恆之謎。 —— 愛因斯坦
一個獲得成功的人,前蘇聯作家高爾基從他的同胞那裡所取得的,總是無可比擬地超過他對他們所做的貢獻。 —— 愛因斯坦
誰要是把自己標榜為真理和知識領域里的裁判官,他就會被神的笑聲所覆滅。 —— 愛因斯坦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 愛因斯坦
人生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 —— 愛因斯坦
㈦ 有沒有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關的電影
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關的電影有BBC拍攝的電影《愛因斯坦與愛丁頓》。
中文名:愛因斯坦與愛丁頓
外文名:Einstein And Eddington
製片地區:美國/英國
導 演:Philip Martin
類 型:劇情/歷史
片 長:88分鍾
上映時間:2008年
劇情介紹:
本片主要回顧了愛因斯坦當初發明相對論的過程,以及他與英國著名學者亞瑟·斯坦利·愛丁頓之間的友情,後者是第一個理解愛因斯坦理論的物理學家。
愛丁頓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推廣者,同時他也是第一位理解愛因斯坦相對論並證明其正確的科學家。電影講述了1914年到1919 年之間亞瑟·愛丁頓和愛因斯坦兩個天才科學家的不一樣的人生軌跡。
亞瑟·愛丁頓:故事起始於1914年英國劍橋,當時的亞瑟·愛丁頓和他的好友william在劍橋求學並在一起搭檔了三年的網球,但遺憾的是他們沒有獲得一場勝利,一直到電影的開始。亞瑟愛丁頓是一個貴格會信徒,不崇尚暴力,所以愛丁頓在得知好友william即將參軍的消息時時,表現得十分的震驚。不過震驚的原因不是由於他的宗教信仰,而是由於他與william有著深厚的友誼,但是由於一個很偶然的原因讓亞瑟·愛丁頓失去了最後在火車站與william見最後一面的機會。
William:亞瑟·愛丁頓的好友,他和愛丁頓一起在劍橋求學,最後參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於德軍毒氣戰,那時候愛丁頓頂著輿論的壓力,頂著心中的悲痛,證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但是沒有證明它的正確性,這時英國學者愛丁頓向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關於水星的問題,希望愛因斯坦給出預測,愛因斯坦給出了預測,最後亞瑟·愛丁頓證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讓愛因斯坦名揚四海。
㈧ 愛因斯坦的成功故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3.14-1955.4.18)是著名的德國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思想家及哲學家。他有著很多成功勵志的小故事。以下是我分享的愛因斯坦的成功故事,一起來和我看看吧。
愛因斯坦,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科學革命的旗手。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國烏爾姆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和叔父開的電氣小工廠和家庭的自由派思想,使他童年就受到科學和哲學的啟蒙加上音樂熏陶.他從小腦中就充滿許多奇思還想,例如4歲時就奇怪為什麼羅盤針總是轉向南方?它周圍有什麼東西推動它?小學時排猶浪潮、軍國主義教育方式和宗教禮儀等使他厭惡權威,他說:“我這個教徒在12歲時突然終結了,通過閱讀科普書籍,我很快領悟到聖經里的許多故事不是真的.我認為青年被政府用謊言故意地欺騙了”.12歲時他一口氣讀完《幾何學原》本,並練慣用自己的方法證明定理.他特別喜歡讀《自然科學通俗叢書》中如《力與物質》等書.13歲時讀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使他的思考轉向宇宙、哲學和自然現象中的邏輯.他的數學物理很出色,但其餘學業成績不佳.15歲時,即他中學畢業前一年本已准備“因神經系統狀況不佳”休學,學校卻以其自由主義思想令其退學.他在輾轉義大利和瑞士的高校人學考試中曾因無中學文會和外語、生物課成績不佳而落榜.1895年在阿。勞人大學預科班,過了一年愉快的學習生活.他隨時將思考記人身邊的小本,例如“追光問題”:觀察者隨光前進時,會不會看見電磁波形成停止的駐波?1896年,他進人瑞士蘇黎世工科大學師范系(實即數理系).他喜歡在物理實驗室觀察實際現象.讀科學原著和思考現代物理學中的重大問題.1900年畢業後失業兩年才到瑞士專利局任三級鑒定員,這里的七年是他輝煌的科學創造時期.1902~1905年,他和兩個青年朋友每晚閱讀和討論哲學與自然科學著作,戲稱為“奧林比亞科學院”.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國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教授.1914年任柏林大學教授和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法西斯政權建立後。愛因斯坦受到迫害,被迫離開德國.1933年移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在美期間,1940年取得美國國籍.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中最具創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開創了物理學的四個領域: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和統一場論.他是量子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他在分子運動論和量子統計理論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貢獻.
1905年,愛因斯坦利用在專利局的業余時間寫了6篇論文.其中4月、5月、12月的3篇是關於液體中懸浮粒子布朗運動的理論.他設想通過觀測由分子運動的漲落現象所產生的懸浮粒子的無規則運動,來測定分子的實際大小,試圖解決科學界和哲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問題.3年後由法國物理學家佩蘭的精密實驗證實.3月的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推測性的觀點、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應用到光的傳播,認為光是由光量子組成的,它們既具有波動性又有粒子性,從而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10年後由密立根實驗證實).因此,愛因斯坦獲得了192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6月的論體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中,完整地提出了狹義相對性理論.由於這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才使他在1908年有緣進人學術機構工作.狹義相對論建立以後,愛因斯坦並不滿足,力圖把相對性原理推廣到非慣性系.他從慣性質量!司引力質量相等這一事實出發,經過10年艱苦探索,於1915~1916年創立了廣義相對論.隨後,愛因斯坦用廣義相對論的結果來研究整個宇宙的時空結構.1917年發表論文《根據廣義相對論對宇宙學所作的考查》,他以科學論據推論宇宙在空間上是有限無界的,這是宇宙觀的一次革命.1924年與印度物理學家玻色提出草原子氣體的量子統計理論,即玻色一愛因斯坦統計.1925年至1955年間,愛因斯坦幾乎全力以赴地去探索統一場論.他力圖把廣義相對論再加以推廣,使它不僅包括引力場,也包括電磁場,即尋求一種統一場理論.遺憾的是他始終沒有成功.然而,從70年代開始,統一場論的思想以新的形式重新顯示出生命力,為物理學未來的發展指出了方向.
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與他的哲學思想密切相關,他堅持了一個自然科學家必然具有的自然科學唯物論的傳統,吸收了斯賓諾莎等的唯理論思想以及休漠和馬赫的經驗論的批判精神,經過畢生對真理的追求和科學實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研究方法.堅信B然界的統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維能力,求得對自然界的統一性和規像姓的理解,是他生活的最高目標.統一性思想、簡單性思想、相對性思想、對稱性思想作為科學活動的指導思想始終貫穿和廣泛應用於他的科學探索之中.他也是一位純熟地運用思實證、想像與邏輯、直覺與數學等科學方法的大師.
愛因斯坦在科學思想上的貢獻,在歷史上也許只有牛頓和達爾文可以媲美.愛因斯坦同時還以極大的熱忱關心社會進步,關心人類命運.他一貫為反對侵略戰爭,反對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反對民族壓迫和種族歧視,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愛因斯坦在一份僅有4人贊同的反戰宣言上簽了名,後又積極參加地下反戰組織的活動.戰爭結束後,他致力於恢復各國人民相互諒解的活動,為此到法、英、荷等地奔走吶喊.在匈牙利物理學家西拉德促動下,愛因斯坦於1939年建議羅斯福搶在德國之前研製原子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當他獲悉美國的原子彈轟炸人口稠密的日本城市時,大為震驚,義憤填腐.對於自己曾給羅斯福寫信一事感到無比懊悔.戰後,他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恐怖,進村了不懈的斗爭.他對水深火熱、飢寒交迫的舊中國勞動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九一八”事變後,他一再向各國呼籲採用聯合的經濟制裁製止日本對華侵略.1936年沈鈞儒等“七君子”因抗日被捕,他熱情參與營救和聲援.像愛因斯沮這樣在自然科學創造上有劃時代貢獻,在對待社會政治問題上又如此嚴肅、熱情,是很難能可貴的.
綜觀愛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說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又是一個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一個有強烈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世界公民.他的一生崇尚理性。相信人類進步一努為使科學造福於人類,把真、善、美融為一體。他認為“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標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取決於他在什麼程度上和在什麼意義上自我解放出來.遼這正是愛因斯坦一生的真實寫照和完美體現.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逝世於普林斯頓.遵照他的遺囑,不舉行任何活動.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對人保密的地方,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為聖地.
愛因斯坦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熱愛物理學,把畢生獻給了物理學的理論研究。人們稱他為20世紀的哥白尼、20世紀的牛頓。
愛因斯坦生長在物理學急劇變革的時期,通過以他為代表的一代物理學家的努力,物理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由伽利略和牛頓建立的古典物理學理論體系,經歷了將近200年的發展,到19世紀中葉,由於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發現,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的建立,特別是由於法拉第和麥克斯韋在電磁學上的發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使得當時不少物理學家認為,物理學領域中原則性的理論問題都已經解決了,留給後人的,只是在細節方面的補充和發展。可是,歷史的進程恰恰相反,接踵而來的卻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新現象:以太漂移實驗、元素的放射性、電子運動、黑體輻射、光電效應等等。在這個新形勢面前,物理學家一般企圖以在舊理論框架內部進行修補的辦法來解決矛盾,但是,年輕的愛因斯坦則不為舊傳統所束縛,在洛倫茲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對空間和時間這樣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質上的變革。這一理論上的根本性突破,開辟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愛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相對論。1905年他發表了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建立了狹義相對論。這一理論把牛頓力學作為低速運動理論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內。它揭示了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空間和時間在本質上的統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學運動和電磁運動在運動學上的統一性,而且還進一步揭示了物質和運動的統一性(質量和能量的相當性),發展了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原理,並且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隨後,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揭示了四維空時同物質的統一關系,指出空時不可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空間的結構和性質取決於物質的分布,它並不是平坦的歐幾里得空間,而是彎曲的黎曼空間。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引力論,他推斷光在引力場中不沿著直線而會沿著曲線傳播。這一理論預見,在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在日蝕觀察中得到證實,當時全世界都為之轟動。1938年,他在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上取得重大進展,即從場方程推導出物體運動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時、物質、運動和引力之間的統一性。廣義相對論和引力論的研究,60年代以來,由於實驗技術和天文學的巨大發展受到重視。 另外,愛因斯坦對宇宙學、用引力和電磁的統一場論、量子論的研究都為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同時又是一個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後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渦中心的德國和美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他深刻體會到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對社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一個知識分子要對社會負怎樣的責任。
愛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學造福於人類,但他卻目睹了科學技術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因此,他認為戰爭與和平的問題是當代的首要問題,他一生中發表得最多的也是這方面的言論。他對政治問題第一次公開表態,就是1914年簽署的一個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聲明。他對政治問題的最後一次發言,即1955年4月簽署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籲人們團結起來,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20世紀思想家的畫廊中,愛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與天地日月相爭輝,他的科學貢獻,人類將萬世景仰。
本書不僅以翔實的史實勾勒出愛因斯坦偉大的一生,而且也從人類文化的源頭上探尋著愛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蘊。在書中,玄奧的物理學理論、傳奇般的故事,在讀者理喻20世紀歷史文化進程的視野中,或許會形成一個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體畫面。同時,我們將在歷史氛圍中去理解愛因斯坦,也將在現實情境中去悄然接受愛因斯坦的精神感召。
愛因斯坦曾以理性之劍為當代物理學辟出一條新路,也曾以理性之劍揮斬人間的妖魔鬼怪,而今天,這把理性之劍在哪裡?我們是否該去尋找這把理性之劍?這是愛因斯坦留下的一個碩大問號。每一個走向21世紀的人都該在這個問號面前沉思默想,都應該接過愛因斯坦的理性之劍,為和諧、公正的21世紀而努力
愛因斯坦曾經是量子力學的催生者之一,但是他不滿意量子力學的後續發展,愛因斯坦始終認為“量子力學不完備”,但苦於沒有好的解說樣板,也就有了著名的“上帝不擲骰子”的否定式吶喊!愛因斯坦到過世前都沒有接受量子力學是一個完備的理論。愛因斯坦還有另一個名言:“月亮是否只在你看著他的時候才存在?“上帝不僅擲骰子,而且他總是把骰子扔到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斯蒂芬·威廉·霍金
愛因斯坦常常被稱為一個孤獨的人。數學想像的領域有助於把精神從紛繁的俗物中解脫出來,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認為他確實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哲學可以叫做一種超驗的唯物論,這種哲學達到了形而上學的前沿,那裡可以完全割斷對自我世界的糾纏。對我來說,科學和藝術都是我們天性的表現,它們高出我們的生物學需要之上而具有終極價值。--泰戈爾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是一個理論物理學的獎項,1951年首次由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頒發,獎金15,000美元。後來獎金降至5,000美元。愛因斯坦曾經做過該獎評委。
1955年8月,在愛因斯坦去世四個月之後,第99號元素被命名為“鎄”(Einsteinium),以紀念愛因斯坦的貢獻。
1965年到1978年,美國郵局曾發行一套“著名美國人”系列郵票,其中包括愛因斯坦,面值8美分。
1973年3月5日發現的小行星2001被命名為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牌由瑞士波恩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學會設立並頒發,1979年首次頒發,獎勵那些在與愛因斯坦有關的事物上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愛因斯坦衛星是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和美國宇航局聯合製造的X射線觀測衛星,於1978年11月13日發射升空。其原名為HEAO-2,為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而用他的名字命名。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由世界文化委員會設立,1984年首次頒發。其宗旨在於激勵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獎金為10,000美元。
1990年,愛因斯坦的名字被鐫刻在沃爾哈拉德國名人紀念堂。這個紀念堂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雷根斯堡(Regensburg)。同年《時代》雜志將愛因斯坦評選為20世紀風雲人物。
2000年,EA[藝電公司]的命令與征服系列紅色警戒2把愛因斯坦列為其游戲人物之一。
國際純粹和應用物理聯合會把2005年定為國際物理年,以紀念愛因斯坦的“奇跡之年”100周年。
2008年,愛因斯坦進入美國新澤西州名人堂。
愛因斯坦十字和愛因斯坦環是引力透鏡效應的產物,曾被廣義相對論所預言。
德國波茨坦有一座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科學公園。公園中的愛因斯坦大廈是一座天文觀測台。
美國首都華盛頓DC有一座愛因斯坦的青銅雕像。這座雕像位於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西南角的憲法大道上。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平獎由位於芝加哥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平基金會設立,獎金為50,000美元。
1、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2、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
邏輯會把你從A帶到B,想像力能帶你去任何地方。
3、Joy in looking and comprehending is nature's most beautiful gift.
從觀察和理解中獲得樂趣是大自然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
4、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
試著不去做一個成功的人,而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5、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如果你不能把它簡單地解釋出來,那說明你還沒有很好的理解它。
6、When the solution is simple, God is answering.
當答案很簡單時,是上帝在回答。
7、A question that sometimes drives me hazy: are I am or the others crazy?
有一個問題常常把我搞迷糊:究竟是我瘋了還是別人瘋了?
8、Isn't it strange that I who have written only unpopular books should be such a popular fellow?
這件事不奇怪嗎——我寫的書從不暢銷,但我卻是個如此有名的傢伙?
9、Small is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see with their eyes and think with their minds.
只有少數人在用他們自己的眼睛觀察、用他們自己的頭腦思考。
10、The most incomprehensible thing about the world is that it is comprehensible.
這世界最無法理解的事情是它是可理解的。
11、The value of a man should be seen in what he gives and not in what he is able to receive.
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了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了什麼。
12、Only to devote oneself to the society can fi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ctuaully short and risky life.
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13、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
人生就像騎單車。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
14 沒有僥幸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事有必然的。
㈨ 《愛因斯坦談人生》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愛因斯坦談人生》((美) 杜卡斯 (H.Dukas))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SAfhJKkkUOhV4itY7bu80g
書名:愛因斯坦談人生
作者:(美) 杜卡斯 (H.Dukas)
譯者:高志凱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4
頁數:103
內容簡介: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已經把學術性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文集》納入出版計劃,總共有二十卷之多。這項浩大的工程將耗時數年,目前才剛剛起步。在工作中我們有緣見識了海倫·杜卡斯(Helen Dukas)女士的收藏。這位女士從1928年開始擔任愛因斯坦的秘書,直到他1955年逝世;此後她一直是愛因斯坦檔案的保管者。她出於個人興趣收集的大量書信及其他只言片語,堪稱愛因斯坦性格氣質的結晶。我們被藏品打動了,於是在徵得杜卡斯女士及奧托·納坦(Otto Nathan)博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遺產託管人——的慷慨同意後,我們決定印出這樣一本小冊子。紐約城市大學女王學院的巴納希·霍夫曼(Banesh Hoffmann)教授應邀在這個項目中協助杜卡斯女士。霍夫曼博士曾經是愛因斯坦的合作者,已經同杜卡斯女士合寫過一部愛因斯坦的權威傳記《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造者和叛逆者》;1973年美國物理學會及美國鋼鐵基金會為這部作品頒發了優秀科學作品獎。他和杜卡斯女士樂得再次合作,本書就是合作成果。
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這本小書給了我們特別的快樂。說起來,愛因斯坦作品在美國的首次面世就是通過我們,那是1922年出版的《相對論的含義》;我們也是他最後的出版者,因為第五版《相對論的含義》包含了愛因斯坦關於廣義相對論的最終論述。而本書提供的視角為我們補完了偉人的另一面:他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他也是偉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