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歐洲三大電影節入圍殺青時間

歐洲三大電影節入圍殺青時間

發布時間:2022-09-25 21:56:24

❶ 戛納電影節介紹

戛納電影節介紹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迄今為止,華語電影只有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金棕櫚獎)和張藝謀《活著》(評委會大獎)、《鬼子來了》(評委會大獎)獲得過有分量的大獎。

1發展歷史

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 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辦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2創辦歷程

戛納電影節自創辦之日起,就得到法國外交部、教育部、國家電影中心的支持和資助。除了1981年第34屆電影節,因法國政局變動以及教皇保羅二世在電影節開幕這天遇刺的原因,法國政府當局無人參加開幕式外,一般每屆電影節的`開幕式上,都有一名法國部長級的官員親自出席並致辭。在戛納50歲的大典上,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專程從巴黎飛抵戛納致賀。這是戛納半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有總統大駕光臨。

戛納電影節是歷時逾60載的電影界盛事,一般於每年5月在法國戛納舉行,為期十天。在電影節期間,各類競賽影片獎項包括:金棕櫚獎、評審團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男/女演員獎、一種注目獎、電影基金會獎等。

戛納電影節 - 發展歷史

創辦初期

戛納電影節

19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特別是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1936年大力運作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當年的柏林奧運,之後便成為1938年的紀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強勢入圍1938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並還奪下最佳外國影片“穆索里尼獎”;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

的國際電影節;第一屆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film)。選擇戛納是因為那邊氣候舒適。

1939年6月,路易·盧米埃(Louis Lumière)擔任第一屆“國際電影節”主席,第一屆電影節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

1939年8月開始,美國片商米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用豪華郵輪載著好萊塢明星如 Tyrone Power、賈利·古柏(Gary Cooper)、Annabella、Norman Shearer、George Raft 來到戛納辦派對、慶宴,一時之間吸引不少影迷駐足。但是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電影節隨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國、英國對德國宣戰。

二戰之後

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辦戛納電影節,這是實實在在的第一屆。第一屆戛納電影節是在戛納的一家舊賭場舉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

自1946年第一屆以來,1948年跟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止舉辦。但是在1949年,電影節在新的大樓“電影節大樓”(Palais des festivals)舉辦;法國人亦稱之為“紅地毯大樓”。

1968年5月19日因為受到“五月風暴”的影響被迫中斷。前一天5月18日,評審之一路易·馬盧辭職,楚浮、克勞德·貝黎(Claude Berri)、尚-蓋布里耶·艾比柯寇(Jean-Gabriel Albicocco)、克勞德·勒路許(Claude Lelouche)、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跟尚盧·高達沖進“電影節大樓”的大廳,堅持要中斷影片的放映,目的是要“跟罷工的學生、勞工站在一起”。

2002年之後

一直到2002年,電影節才把官方名稱定為“戛納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

;

❷ 歐洲三大電影節成立時間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全球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著名的三個電影節,它們分別為: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和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創辦時間: 威尼斯1932、戛納1939、柏林1951

❸ 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電影節是什麼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
歐洲三大電影節:
柏林(德國)
--------金熊獎
戛納(法國)
--------金棕櫚獎
威尼斯(義大利)-----金獅獎

❹ 歐洲三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特色各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戛納國際電影節有歐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場,偏重商業與藝術結合電影;柏林國際電影節最為關注政治性和社會性。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最高獎項為金獅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宗旨在於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以藝術性作為評判標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辦。與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

❺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柏林國際電影節主辦方28日宣布,中國香港導演王家衛將出任第63屆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里克評價王家衛為「當代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之一」,稱贊他的作品「特點鮮明、充滿詩意」。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柏林電影節一直將自己作為中國當代電影的一個展示平台,」科斯里克說,「這也是我們有幸邀請王家衛出任2013年(電影節)國際評委會主席的另一個原因。」
王家衛生於上海,長於香港。1988年,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1991年《阿飛正傳》在柏林電影節展映。此後,他執導的《重慶森林》《墮落天使》和《一代宗師》等影片先後在柏林亮相。1997年,王家衛憑借《春光乍泄》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6年,王家衛成為戛納電影節歷史上首名來自中國的評委會主席。
獲知將出任第63屆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王家衛表示榮幸。他說:「很高興回到柏林,看到全球各地導演們最新的作品。這對於任何一名電影人都是一次充實的體驗。」
柏林國際電影節創始於1951年,以突出文藝色彩和鼓勵新人新作著稱,與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電影節」。第63屆柏林電影節定於2013年2月7日至17日舉行。
入圍名單當地時間12月13日,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公布首批入圍名單,格斯·范·桑特執導,馬特·達蒙編劇兼主演的《應許之地》入圍主競賽單元,並將在電影節舉行國際首映。夢工廠3D動畫《克魯德一家》進入非競賽單元展映,同時會在電影節舉行全球首映禮。
《應許之地》的故事靈感源自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天然氣之地》,講述了兩個天然氣公司職員來到小鎮尋找天然氣的故事。這部針砭實事的作品也是今年好萊塢頒獎季的熱點影片之一,將於12月28日在北美上映。《克魯德一家》則是夢工廠在明年春季檔主打的力作,將於3月22日在北美上映。
此外,韓國知名文藝片導演洪常秀的新作《惠媛》也入圍了主競賽單元,奧地利導演尤里西·塞德爾《天堂》系列三部曲的收官作《天堂:希望》同樣在主競賽單元榜上有名。此前的《天堂:愛》與《天堂:信仰》分別入圍了今年戛納和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天堂》系列成為繼《藍白紅》之後又一套分別入圍三大電影節的三部曲電影。
2013年開幕的第63屆柏林電影節,目前已經公布了第一批入駐全景單元的影片名單,這個單元,將集結大量的來自歐洲、北美、亞洲和拉丁美洲的電人,為他們步入國際影壇提供平台。在已經公布的第一批影片中,約瑟夫·高登-萊維特的導演長片處女作《唐璜之癮》赫然在列,而講述《深喉》艷星琳達·拉芙蕾絲生平故事的傳記片《拉芙蕾絲》也將在參加完聖丹斯之後來到柏林。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將於2013年2月7日至17日舉行。知名香港導演王家衛擔任評委會主席。
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作為第63屆柏林電影節開幕影片。

❻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哪三個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1、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2、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或坎城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46年,因兼有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

3、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創立。

介紹:

1、雙料主席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不同於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英國學院獎等等頒獎禮的千人投票制度,而是採取「精英政治」的方式評獎。每一個競賽單元均設有獨立的「評委會主席」和「評委會成員」,以主席領導並在10人以下,通常邀請電影圈、文學界的權威人士,他們將在討論和論證中決定獎項的歸屬。

2、華人評審

截至2015年,擔任過評審團主席(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人共四位:鞏俐、王家衛、張藝謀、李安;擔任過全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評委(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人共三位:陳凱歌、鞏俐、張曼玉。

❼ 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電影節是什麼

柏林國際電影節:

愷撒電影獎: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吧勒達西尼 愷撒命名(因愷撒獎座由他設計)。始於一九七六年,每年一屆。首屆設十三個單項獎,即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一九八二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獎。一九八四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歷史最久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創辦於一九四六年,於每年的七月五日至十五日舉行。一九四六年第一屆至一九四九年第四屆在捷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一九五零年起改在療病地卡羅維法利舉行。一九五八年以前,除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五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一九五九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為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六、七月間舉行,為期兩周。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一九四八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前蘇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和前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創辦於一九五九年,兩年一次,一九九九年起改為一年一屆,原定七月舉行。一九七九年為了紀念蘇聯電影事業誕生六十周年,改為八月舉行,為期兩周左右,地點在莫斯科市。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最高獎名稱為「聖 喬治獎」,靠政府撥款。該電影節向來是規模大,參加國多,而且東西方客人並重,亞非拉國家也很踴躍,七十至八十年代,常有一百多個國家,五百至六百多部電影參展或參賽。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要活動項目有:一由三個評委會分別對故事片、兒童片、短片進行評獎。二舉行會外演映和專場演映;三分別召開各種專題討論會;四舉辦回顧展;五開設電影市場。故事片獎項原來分為大獎、金質獎、銀質獎三種。一九六九年起取消大獎,相應增加金質獎和銀質獎的數量。以上獎項授予最佳故事片、兒童片、短片。此外,還有最佳導演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榮譽獎、紀念獎等。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七七年,於每年的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四日舉行。最高 獎名稱為「美洲大獎」。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謂「世界電影節」。此電影節的活動有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一九九五年為了紀念世界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該電影節邀請全世界最具影響的一批影評人評出本世紀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電影導演給予表彰,舉行表彰大會,在這十名導演中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名列第七,也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電影導演。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一九三二年八月六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一九三四年舉辦第二屆後每年八月底至九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一九四六年恢復舉行。一九三二至一九四五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取消了「墨杯」。一九四九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 「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電影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二戰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一九四六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電影節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第一個,也是該國最大的電影節(全稱為多諾斯蒂亞 聖 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被稱為「西班牙國際電影節之父」。創辦於一九五三年,於每年的9月21-30日舉行,最高獎為「金貝殼獎」。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進行合作,以促進世界電影藝術和電影事業的發展。電影節規定,凡參賽或參展影片都要打上西班牙字幕,並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批准。獎項設正式獎和非正式獎二種。正式獎以「貝殼」命名,分金貝殼獎(大獎)、銀貝殼;非正式獎有雅典娜獎、西班牙旅館獎、堂 吉訶德獎等。

東京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八五年,於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5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最高獎名稱為「東京大獎」。它起步較晚,但是由於財大氣粗的日本財團和政府的資助,電影節的經費富足,所以規模大,起點高。每兩年舉行一屆,活動內容豐富,僅電影節大賽就有二種:國際電影節大賽和青年導演作品大賽。國際電影大賽設: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等。而表年導演作品獎設:金櫻花獎、銀櫻花獎、銅櫻花獎。獲此三獎同時還頒發巨額獎金。由於獎金豐厚,青年導演作品大賽更具吸引力。但此項大獎規定,凡參加比賽的導演年齡要在三十五周歲以下,作品不滿五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賽在發掘青年導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瑞士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創辦於一九四六年(另一說是一九四八年),每年七至八月間舉行,為期兩周。每年有二三十個國家參加,放映幾十部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放映瑞士從來沒有看過的外國影片,鼓勵各國青年導演或新導演拍攝具有新風格的新內容的影片。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BAFTA):

在英國的地位等同於好萊塢的「奧斯卡」,故此亦被稱為「英國奧斯卡」地位同樣崇高。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一九四七年,一九五九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一九七五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Fli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一九四七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等。第二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三屆增設聯合國獎。第六屆增設最佳英國男女演員、最佳外國男女演員獎,最有前途新人獎等五項。第八屆增設最佳動畫片、最佳電影劇作(英國)兩項獎。第十三屆增設最佳短片獎。第十七屆增設最佳英國片攝影獎。第十八屆增設了最佳英國片藝術指導、最佳英國片服裝設計兩項獎。第二十由增設最佳英國片剪輯獎。第二十二屆增設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一九六七年前,電影和電視分開授獎,一九六八年起,每屆同時授獎。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得提名,獎項敢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類似。

歐洲電影獎:

一九八八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的歐洲電影獎。其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當時柏林是電影獎的永久舉行地。進入九十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

開羅國際電影節:
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創辦於一九七六年,於每年的11月七日至18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國王的王後娜菲蒂蒂命名,娜菲蒂蒂以美貌著稱,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此金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奧斯卡金像獎:

一九二七年五月四日,當時美國電影界的三十六位領導人在一次集會上發起組織一個以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為宗旨的非贏利團體。這就是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的前身。電影屆領導人梅耶建議學院用頒獎的方式,為正在繁榮和發展中的電影業帶來了聲望和榮譽的人頒獎,於是產生了學院獎,選定了二十四歲的雕塑家喬治 斯坦利創作的鍍金雕像偢獎品,因為塑像為金色,故稱金像獎。首屆頒發儀式是一九二九年五月十六日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當時 ,這項活動只限於電影界內部,報道與金像獎有關的活動也只有當地的《洛杉磯時報》。一九三一年第四頭昏腦脹授獎時,該學院圖書館的管理員瑪格麗特 赫利奇看到金像,無意中說了句:「這個人像,使我想起了我的叔父。」原來,她的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奧斯卡 沃爾德。她說的那句話,恰好被一群記者聽到,於是就被廣泛宣揚出去,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把這座獎稱為「奧斯卡」。瑪格麗特 赫利奇後來成為該學院的副院長。一九三四年,洛杉磯廣播電台首次對奧斯卡頒獎儀式作了一個小時的實況廣播,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人們把這次實況轉播稱為奧斯

❽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什麼

分別為: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權威、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三個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特色各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戛納國際電影節有歐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場,偏重商業與藝術結合電影;柏林國際電影節最為關注政治性和社會性。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宗旨在於「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以「藝術性」作為評判標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辦。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地平線」、「未來之獅」、「VR競賽」、「非競賽展映」、「國際影評人周」、「威尼斯日」等單元。在電影黃金年代(20世紀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2018年5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入選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成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❾ 三大電影節有哪些

如下:

1、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❿ 世界三個最重要的電影節是什麼

1、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2、金棕櫚獎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金棕櫚獎是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從1957年開始頒發。前身為"金鴨獎",即"電影節大獎",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金棕櫚獎與金獅獎、金熊獎並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徵。

迄今為止,中國電影只有陳凱歌執導的由張國榮、鞏俐主演的電影《霸王別姬》獲得了該獎。
3、金熊獎和銀熊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名稱威尼斯創辦。

閱讀全文

與歐洲三大電影節入圍殺青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惡狼電影高清完整版 瀏覽:340
石家莊北國超市電影院 瀏覽:745
蘇聯電影夏伯陽圖片 瀏覽:49
德州電影院4d電影片 瀏覽:222
大年初一完整版電影 瀏覽:619
那個網站免費下電影票 瀏覽:583
賭俠粵語電影完整版免費觀看 瀏覽:807
為什麼香港音樂電影情 瀏覽:581
六個法國警察電影喜劇 瀏覽:681
二刷電影是什麼感覺 瀏覽:720
一部女主叫阿雅和娜娜的泰國電影 瀏覽:920
後來的我們電影結局是悲是喜 瀏覽:841
有女王的英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90
找個愛情電影看一看 瀏覽:829
浴血無名川電影觀後感作文 瀏覽:432
微信公眾號免費領取電影票 瀏覽:638
孫紅雷電影大全決戰剎馬鎮 瀏覽:219
一個關於蒼蠅的泰國電影 瀏覽:681
網站在線觀看電影 瀏覽:894
阿拉丁電影英文影評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