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從長鏡頭看一部電影

從長鏡頭看一部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20 06:50:52

① 運用蒙太奇 長鏡頭分析一部電影

戰爭之王》開篇就是一個長鏡頭,是電影的點睛之筆
《俄羅斯方舟》,一鏡到底,中間沒有動一剪子,堪稱變態。
《400擊》最後那個長鏡頭非常著名
《贖罪》太刻意了,為了長鏡頭而長鏡頭了
《人類之子》戰爭片,三個很長的長鏡頭
《蛇眼》從影片開始在長達13分鍾的時間里,鏡頭一直跟隨著尼古拉斯.凱奇移動
《不可撤消》99分鍾電影只有10個長鏡頭
其餘如《大事件》《悲情城市》 《戀戀風塵》 《海上花》 《霸王別姬》《撒旦的探戈》《奪魂索》《冬蔭功》等等。

② 電影中使用長鏡頭的意義是什麼

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鍾),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這樣命名主要是相對短鏡頭來對稱的。攝影機從一次開機到這次關機拍攝的內容為一個鏡頭,一般一個時間超過10秒的鏡頭稱為長鏡頭。

剪輯、機內剪輯。 長鏡頭的風格與分切鏡頭式的蒙太奇剪接相比無論是在敘事結構方面還是在時間、空間結構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

③ 你對電影中的長鏡頭有怎樣精彩的感受

《危樓愚夫》27分鍾開始的那個步行的長鏡頭,再配上維多克的那個音樂深深的觸動了我,這是影片的第一個高潮,這個移動的長鏡頭特別的抓人,特別的走心,不知不覺中就很入戲了,帶入感極強。作為一個普通人,當我們知道一個人命關天的秘密的時候,你是否有勇氣和擔當站出來去挽救這些即將失去的生命,正是主人公的這種人性的閃光點,刺痛和照耀著每一個人。正所謂真理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我相信勇氣擔當也是一樣的道理,向平民式的孤膽英雄致敬……

④ 談談電影里的「長鏡頭」

星期五言: 梁文道在《可以吹噓是奇跡,也可以為浮誇造作惋惜》這篇文章中關於《地球最後的夜晚》長鏡頭的看法與論據本人著實不敢苟同,因為在我看來,長鏡頭也好,剪輯也罷,都是表現手段之一,根本不存在對錯好壞的概念,我們與其談論長鏡頭在電影中是否是炫技、標新立異,倒不如來分析它在某個情節中的應用會對觀眾造成什麼樣的反應、擔當了怎樣的敘述職能。至於這些反應與職能是讓人犯困還是亢奮,那就是導演個人風格的問題了。

在此本人決定用個人粗鄙的電影知識談下對那些電影中「長鏡頭」的看法。這些看法的依據純粹從個人觀感出發,而非依某個「電影手冊」人物的評價或是某個大導演的從影資質再或是長鏡頭的技術含量為論據。

(註:此文需觀看電影相對應的長鏡頭視頻然後閱讀,否則會影響理解)

按照 長鏡頭 在電影中的應用所產生的職能效果,我把它們分成五大類:

一、「看」的習慣;

二、心理暗示(聯想空間);

三、情節需要;

四、節奏需要;

五、藝術隱喻。

根據這五大類劃分,我們以下文章將分別對照六部電影中的長鏡頭案例來分解與闡述 (每個案例附相關長鏡頭剪輯視頻鏈接)。

一、「看」的習慣

★《死亡錄像》(2007)

鏡頭長度:78』

導演:豪梅·巴拉格羅 / 帕科·普拉薩

國家:西班牙

▼「視頻鏈接」

▼「長鏡頭截圖」

這部西班牙恐怖片屬於長鏡頭比較極端的案例:電影全程幾乎一個鏡頭下來,全部採用模擬肩扛拍攝。

至於為什麼要使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很簡單:這是部恐怖片,講的是一個記者去采訪消防隊,結果遭遇僵屍襲擊的全過程。導演想造成一種跟蹤采訪的紀錄片假象,從而驚悚的效果。而 這種假象便是利用了人眼看的習慣(遇到有吸引力的東西不眨眼)、看的角度(去除了那些大俯視、大全景隨意選擇焦點的非人視角)、看的運動特點(受速度、視力范圍的局限,震動不穩定) 。

幾乎所有恐怖驚悚片都會用到這種肩拍,但不一定所有長鏡頭都會用在恐怖片里。像索科洛夫的《俄羅斯方舟》(2002)年,它沒有恐怖元素,講的是一位藝術家在畫廊參觀的全過程,同樣是一個鏡頭跟著主角走到底,同樣是模擬了大家看的習慣。

注意, 這種看的習慣雖是左右游移,走走停停,但卻是不間斷的。一旦間斷,那就叫剪輯了,就有創作者主觀意識的介入 。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歐洲電影理論家說「剪輯即蒙太奇」的原因所在。

二、心理暗示

★《奪命狂凶》(1972)

鏡頭長度:1』30

導演:希區柯克

國家:英國

▼「視頻鏈接」

▼「長鏡頭截圖」

《奪命狂凶》里的這段長鏡頭從兩人(一男一女)進樓、上樓到進門、關門,再到鏡頭倒退著下樓、出樓,直到最後退到大街上,長度約一分半鍾。

我想在看這一分半時間的戲時,即便不知道前後劇情的觀眾也會感覺到危險了!這便是這個「長鏡頭」的魅力所在:它幾乎沒用什麼台詞,沒用什麼特殊道具,更沒用剪輯蒙太奇,便把人物境況的以及情緒感覺傳達給了觀眾。

希區柯克是那種典型的實驗高於理論的導演, 對他來說用什麼拍攝方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這種拍攝方法能給觀眾帶來什麼反應,而這種反應多半是心理和生理上的,而非文學解讀 。

三、情節交代

★《美國往事》(1984)

鏡頭長度:1』50

導演:賽爾喬·萊昂內

國家:義大利

▼「視頻鏈接」

▼「長鏡頭截圖」

《美國往事》里的這段長鏡頭的故事背景是主人公「面條」回到了自己闊別已久的城市,找到了自己當年的朋友「胖子」——

鏡頭從胖子所在酒吧外的牌子上起,透過玻璃窗,我們看到胖子在酒吧內打發走了客人,隨即在前台拿起電話,進而又把最後一個客人送出了門,鏡頭隨即跟著拉高、拉遠,最後落到酒吧外不遠處的電話亭,「面條」在裡面拿著電話看向酒吧...

這段戲不到兩分鍾,而就在這短短的兩分鍾內,導演向我們交代了所有兩人見面前該交代的東西 ——

我們能看到「胖子」在多年以後經營起了酒吧;那個酒吧並不是太景氣;胖子似乎有心事,耿耿於懷的樣子;胖子要提前打烊,情不由衷;而這不由衷似乎是因為那個電話;最終面條的出現讓我們知道電話那頭的人是誰,知道了胖子打發人以及耿耿於懷的原因,並且知道兩人的見面似乎並不是太讓人暢快的事情。

再次提醒,以上所有的信息用的是一個長鏡頭,一氣呵成。大家可以試想以上元素如果用剪輯的方式是否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我自己嘗試過,不是不可能,但那會完全變成另外一種感覺。而且那種效果完全沒有這種長鏡頭來的簡練,情感上更不會如此強烈。

四、節奏需要

★《刺殺肯尼迪》(1991)

鏡頭長度:1』

導演:奧利佛·斯通

國家:美國

▼「視頻鏈接」

▼「長鏡頭截圖」

《刺殺肯尼迪》的這段長鏡頭講的是檢察官巡視命案現場的過程,主觀鏡頭代入,從進屋,到死者屍體出現、眾警察記者現場勘查、死者桌面上的遺物展示,再到檢察官拿著葯瓶看向死者,進而起身走到鏡子旁看到鏡中的自己。

短短一分鍾的時間, 那些一個個像抖包袱一樣被鏡頭抖出來的線索,除了起到「情節交代」的職能外,還起到了「節奏重音」的作用,就好像那個長鏡頭的運動是一段音樂的主旋律,而這些「線索」是架子鼓打的節奏一樣 。

這種處理方法跟「奧利佛·斯通」的風格再吻合不過了,你看他的電影就跟聽節奏感很強的搖滾樂一樣,幾乎每個段落都像MV。即便是不用剪輯的方式而是長鏡頭,照樣出來這種節奏感。

五、藝術隱喻

★ 《秋菊打官司》(1992)

鏡頭長度:1』30

導演:張藝謀

國家:中國

▼「視頻鏈接」

▼「長鏡頭截圖」

電影開端的這一分半的固定長鏡頭看似沒什麼內容:全景、沒焦點,雜七雜八的趕集的人分成兩部分不斷地走進鏡頭、走出鏡頭。

如果非得說有什麼不一樣的,那就是有一些穿著紅衣服的人了,可這簡直是強詞奪理。漸漸地,遠處似乎又有個稍微顯眼的穿紅衣服的女人向我們走來,這次可不是強詞奪理了,因為滿屏幕的人就她裹著頭巾。再漸漸地,直到演員鞏俐走到鏡頭前,全景變成了「特寫」,我們才知道主角出現了。這個長鏡頭到此結束。

這段長鏡頭設計十分高明,它高明之處不止在於起到了一種講故事的代入感,還在於它讓觀眾產生了一種「尋找」的心理反應 。尋找什麼,當然是尋找故事的主角了,尋找鏡頭的焦點了,而這個主角和焦點就隱藏在茫茫人海中,准確的說是隱藏在茫茫的底層農民之中。而就當你在這種心理反應和思考中猶豫之時,產生視覺疲勞之前,主角恰好走到了鏡頭前,送上了門,導演火候拿捏的恰到好處。

當我們看完整部電影,了解了秋菊打官司的整個艱辛過程後,再回頭來看開端這一分半鍾的長鏡頭,便會產生一種不一樣的效果:一種由主人公的個別遭遇上升到對主人公所代表的整個底層社會的聯想。

這種聯想也許是虛的,但開頭那一分鍾的戲給觀眾的「潛意識強加」是的的確確的。

六、長鏡頭的綜合應用

★ 《羅馬》(2018)

鏡頭長度:4』30

導演:阿方索·卡隆

國家:墨西哥

▼「視頻鏈接」

▼「長鏡頭截圖」

最後我們用這部去年威尼斯電影節大獎作品來對長鏡頭做個總結吧,它用在電影的開端,時長超過四分半。

前三分半鍾鏡頭壓根就沒動,但鏡頭沒動不代表鏡頭內沒戲!透過地板水面的倒影,我們看到了天上的飛機:一個天上一個地上,俯視,好巧妙的 藝術隱喻 ;

之後「ROMA」的電影名出現,這個名字像是被那些洗地板的肥皂水沖出來的;

隨之我們的主人公出現了。鏡頭的搖動遵循了我們「看」的習慣,從而向我們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社會地位、人物性格以及精神狀態( 情節交代 );

又有那麼接近30秒的「空鏡頭」——主人公進屋了。導演真的是處心積慮,他利用長鏡頭的不間斷性以及開放式空間,給觀眾留足了喘息的氣孔( 聯想空間 ),等你對他要講的環境有了一定的緩沖後,主人公再出來,繼續干她的活。

至此,這段長鏡頭結束了,電影故事正式進入了正文。可注意,這個「長鏡頭」的作用與職能還沒有結束——

直到我們看完這部電影,才發現結尾還有一個長達六分鍾的長鏡頭(包括片尾字幕)。而這段長鏡頭與電影開端的那個長鏡頭形成了超強的「藝術對比( 藝術隱喻 )」,我們來看——

一個俯拍,一個仰拍;一個是主人公在擦地板,一個是主人公登房頂曬被子;一個是飛機在水中的倒影,一個是真正的飛機在天上飛過...

把這一頭一尾的戲放在一起來看,你會恍然發現,那位「女僕」的地位在這個家庭所有成員的心目中得到了升華,升華到你需要去仰視她的「偉大」了,哪怕她只是爬到樓頂去曬被子。

最後回到長鏡頭的主題上來,它當然不是不可替代的, 任何一種電影故事、電影情感、電影思想的表達都有 N 種可行方法,換句話說,任何一個導演都有自己看上去最舒服的一種鏡頭表達方式 。以上我們所舉那些「長鏡頭案例」當然可以用剪輯手法替換。

可問題是,也許替換後那就不是奧利弗·斯通或者阿方索·卡隆、的電影了!就像戈達爾的電影要改的像好萊塢大片一樣通俗易懂,那還是戈達爾的電影

因此,我們在看待一部電影的長鏡頭時,與其判斷其對錯好壞,不如去了解並接受導演的個性與拍攝習慣。當然,前提拍攝者得先達到藝術上的誠實。

與我們一起觀看經典電影,閱讀經典圖書,請關注【星期五文藝】

⑤ 如何鑒賞電影從專業角度。。。比如長鏡頭之類的。。。

呃,首先我也不算是個專業人員,但是還是屬於准發燒友,應該可以給你一點自己的理解。
我看到你的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希區柯克的電影,經典中的經典,那麼,我就以《愛德華醫生》為例來給你鑒賞一下。
對於電影,最直觀的首先是它的色彩。這是一部黑白電影,黑白條紋在開頭就造成了一種緊張和壓迫的感覺,並且在剛剛開始最經典的一個鏡頭:希區柯克的常用方式,長鏡頭慢調焦,短鏡頭逼近,隨主角的視角緩慢移動,一步一步的上樓梯的鏡頭,再加上驚悚的配樂,就能夠感受到演員心中的恐懼和害怕。然後在夢境中,暗色背景和名色的雲,在加上不明顯的屋頂,亦真亦幻,從屋頂的一個變形的輪子,站在煙囪後的人,整個景物框不大,緊湊,動作發生連續,緊張。
兩次對台階的特寫,同時渲染了這種焦慮。
這是一個大概的賞析。
同樣,還有一部國產電影《那山那人那狗》
整個電影的拍攝取景顯得慢而從容,從遠處視野鏡頭邊到另一邊的緩慢變動,光影變化卻相當的明顯。。。。。。尤其是長長的郵遞員的路的慢寫和靜靜的雨夜和長長的野草隨風飄動,,,,,這就是另一種變換的鏡頭手法。
嗯,個人講的專業知識有限,特別推薦中央十台的《第十放映室》,他對電影的分析很是透徹到位。我的一部分就是從中得來的。

⑥ 什麼是長鏡頭長鏡頭有什麼用有什麼能被稱作影史上經典的長鏡頭

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它相對於蒙太奇拍攝方法。
一、長鏡頭
(1)長鏡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鍾),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這樣命名主要是相對短鏡頭來對稱的。攝影機從一次開機到這次關機拍攝的內容為一個鏡頭,一般一個時間超過10秒的鏡頭稱為長鏡頭。長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於由若干短鏡頭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長度並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是相對於『短鏡頭』的講法。
(2)這里的「長鏡頭」,指的不是實體鏡頭外觀的長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的遠近,而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長鏡頭並沒有絕對的標准,是相對而言較長的單一鏡頭。通常用來表達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例如文場戲的演員內心描寫、武打場面的真功夫等。
二、長鏡頭種類
1.固定長鏡頭:機位固定不動、連續拍攝一個場面所形成的鏡頭,稱固定長鏡頭。最早的電影拍攝的方法就是用固定長鏡頭來記錄現實或舞台演出過程的。盧米埃爾1897年初發行的358部影片,幾乎都是一個鏡頭拍完的。

2.景深長鏡頭:用拍攝大景深的技術手段拍攝,使處在縱深處不同位置上的景物(從前景到後景)都能看清,這樣的鏡頭稱景深長鏡頭。例拍火車呼嘯而來,用大景深鏡頭,可以使火車出現在遠處(相當於遠景)、逐漸駛近(相當於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都能看清。一個景深長鏡頭實際上相當於一組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鏡頭組合起來所表現的內容。
3.運動長鏡頭:用攝影機的推、拉、搖、移、跟等運動拍攝的方法形成多景別、多拍攝角度(方位、高度)變化長鏡頭,稱為運動長鏡頭。一個運動長鏡頭可以起到一組由不同景別、不同角度鏡頭構成的蒙太奇鏡頭的表現任務。
三、長鏡頭拍攝的特點
(1)所記錄的時空是連續的、實際的時空。長鏡頭不打斷時間的自然過程,保持了時間進程的不間斷性--與實際時間、過程一致,排除了蒙太奇通過鏡頭分切壓縮或延長實際時間的可能性。長鏡頭表現的空間是實際存在著的真實空間,在鏡頭的運動中實現空間的自然轉換,實現局部與整體的聯系,排除了蒙太奇鏡頭剪接拼湊新空間的可能性。
(2)所表現的事態的進展是連續的。用一個長鏡頭對一個場景、一場戲(一個過程)進行連續的不間斷的拍攝,再現了事件發展的真實過程和真實的現場氣氛。例如在《中國藝術團訪問拉美三國》中,表現朱逢博在蓋亞那演唱蓋亞那歌曲受到歡迎的段落,由於只能一次拍成,但又要表現演員、觀眾和現場情境,作者用了一個長鏡頭來表現,通過鏡頭的運動來完成分切鏡頭的表現任務。這個長鏡頭段落是這樣的,朱逢博的近景,演唱;唱完一小節後鏡頭漫漫拉開,成全景,停三秒,隨著音樂的節奏,鏡頭慢慢右搖,清楚地展現觀眾歡快的情景;然後鏡頭移動橫掃全場。移動中發現一位黑人觀眾特別聚精會神,象著了迷,鏡頭推成他的特寫,繞他轉180o。這時演唱已快結束,鏡頭隨即又從特寫邊拉邊移退到觀眾背後,全景透過觀眾拍台上演員,直到全場歡呼鼓掌,演員謝幕。一個長鏡頭共3分20秒,唱歌的聲音沒有間斷,鏡頭在運動中忽而突出細節、忽而強調氣氛,保持了整段內容的完整,產生了一種真實、自然、生動的效果。
(3)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實性。長鏡頭具有時間真、空間真、過程真、氣氛真、事實真,排除了一切作假、替身的可能性,具有不可置疑的真實性。
(4)與短鏡頭功能的區別。電影中長鏡頭和短鏡頭是兩種發揮著截然不同作用的鏡頭,二者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持續時間的長短。攝影機從開機到關機之間的時間長短決定了鏡頭的長短,即長鏡頭經常是持續時間比較長,而短鏡頭反之。長鏡頭大多應用在紀實的電影作品當中,因為長鏡頭不間斷的記錄一件事情,是觀眾感受到真實的過程,而短鏡頭由於持續時間短,編創人員有可能把沒有關系的鏡頭接在一起從而產生新的意義,因此短鏡頭適合於故事片敘事蒙太奇的創作。
四、長鏡頭理論學
(1)理論學派認為電影在藝術上的特徵就是照相的延伸,因此它的本質特徵就是「物質現實的復原」,「當影片紀錄和揭示物質現實時,它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影片」。
(2)專家批評蒙太奇理論使電影喪失了真實。專家看來,蒙太奇在拍攝中把一定的事件分割為若乾片斷,當把它們重新組織起來的時候,不論個別鏡頭是如何現實主義的,但敘述的實質和思想主要是從這些片斷之間的(剪輯)關系中產生的,這個結果的本源在任何具體的因素中都是找不到的。
五、長鏡頭的美學觀
(1)長鏡頭的出現,被認為是「電影美學的革命」。在這之前,蒙太奇理論作為唯一的電影理論,基本上支配了電影藝術家們的思維活動。人們研究蒙太奇理論,很少涉及電影與照相的關系,也很少從這一角度去研究電影的特性。巴贊標新立異,把電影的特性歸結為照相性,並從這一特性出發,強調電影的逼真性、紀實性。巴贊的寫實主義的美學思想,以及他總結的景深鏡頭和長鏡頭的美學功能,極大地推動了電影語言的發展,帶來了電影表現手段的一次革命,造就了新的銀幕形態,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長鏡頭,就不會有現代電影。
(2)長鏡頭學派對蒙太奇絕對地排斥,認為蒙太奇是「最反電影手段」的。巴贊的理論片面地強調真實地再現生活的原來形態,把一切必要的藝術加工都斥為「不真實」,這種主張容易導致藝術作中的自然主義傾向。
(3)蒙太奇與長鏡頭是電影表現手段的兩大形態,它們雖然有某些對立,但絕非水火不相容,也就是說,我們既要認識電影的「照相本性」,也要看到它的「藝術」的本性,二者是辯證的統一。

⑦ 電影裡面經常出現長鏡頭,究竟有什麼好處

能讓我我們從不同的視角去看。讓我們更加直觀的理解電影的內容。

長鏡頭通常有三種:固定長鏡頭 就是指沒有運動,機位固定的鏡頭。運動長鏡頭 指使用攝影機的推、拉、搖、移、跟 升、降等運動拍攝的方法形成多景別、多拍攝角度(方位、高度)變化長鏡頭,稱為運動長鏡頭。景深長鏡頭 是用拍攝大景深的技術手段拍攝,使處在縱深處不同位置上的景物(從前景到後景)都能看清 。在好萊塢的電影中。運動長鏡頭的運用更加廣泛,並逐漸成為主流。2007年喬·懷特的《贖罪》中為了展現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的全景畫面,導演攝制了一段五分鍾的運動長鏡頭 。

長鏡頭的作用:如實記錄,客觀反映、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可以連續的拍攝、完全符合觀眾的觀察習慣長鏡頭可以用來表達比較復雜的情節、能夠更好的將觀眾帶入角色,營造特殊的氛圍。電影,作為一門由鏡頭組接起來的藝術,幾乎在其誕生之初就與長鏡頭有著聲息相通的血脈。世界上的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就是一個只有50秒的鏡頭。

各位小夥伴們你們對長鏡頭的理解和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留下你的建議和想法我們一起交流溝通一下。

⑧ 世界電影中的十大經典長鏡頭

一、《站台》的二人世界: 就我看來,《站台》是賈樟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一部電影,影片通過時代的變遷傳達出太多復雜的情緒,而賈樟柯的長鏡頭電影美學也在影片中得以完美的呈現。在那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段落中,長鏡頭沉穩地記錄著一切,城牆上的二人世界也不再是溫馨和甜蜜。尹瑞娟和崔明亮一人一句,一對一答,一出一進,呈現出一種情感上的疏離,也預示著兩人今後很難聚合在一起! 二、《冬蔭功》的打鬥: 長鏡頭並不是現實主義影片或者文藝電影的專利,在泰國商業大片《冬蔭功》中,導演巴猜平橋就令人驚訝地創造出一個四分鍾的打鬥長鏡頭,讓動作巨星托尼賈從樓下一直打到樓上,而且時常採用不同的方式來擊倒對手。這的確需要相當深厚的執導功底,各方面的准備工作都要考慮周全,因為稍有不慎就要NG,前面那一系列的拍攝努力都會付諸東流! 三、《大事件》的開頭: 從一個匪徒走上樓去同團伙會合,到樓下街道上重案組警員的守株待兔;從匪徒同巡警的小小糾紛,到重案組故意製造紛爭來引開巡警......直至最後的警匪街頭火拚,《大事件》開頭的7分鍾長鏡頭運用了靈活異常的鏡頭內部場面調度,為我們記錄了同一時間段中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沒有任何奇觀式的動作展示,只有匪徒、警察兩大團體的各自活動和最後的動作交匯。拋棄了強制性的畫面剪接,長鏡頭的銀幕時空看起來更自然! 四、《愛情萬歲》的哭: 哭!又哭!還是哭!一個勁的哭!哭得沒完沒了!怎麼還再哭啊!該哭玩了吧!我想這大概就是觀眾在毫無心理准備的狀況下看《愛情萬歲》結尾時的感受。蔡明亮那長達七分多鍾的長鏡頭一動不動,將這個女人的感情宣洩殘忍地記錄了下來。無盡的淚水引誘我們進入她的世界,跟著她一起心碎,一起傷悲 五、《雨月物語》的超現實主義: 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中有一個震驚世界影壇的長鏡頭:男主人公源十郎從正門走進家中,發現裡面空無一人,於是一邊喊著妻子的名字一邊從側門走了出去。鏡頭從側門又重新搖回正門,我們可以從窗戶的縫隙間看到焦急尋找的源十郎,他轉了一圈重新從正門中走了進來。而這個時候,我們驚奇地發現,宮木已經安靜地坐在屋子中間圍著柴火燒飯了。該長鏡頭將超現實主義的色彩融入到高超的場面調度技巧中,盡顯東方電影之神韻! 六、《德州巴黎》的「獨白」: 文德斯的《德州巴黎》展現了時間的綿延,當男主人公塔維斯和曾經的妻子簡在那個色情表演小包間中再次相遇時,他背對著簡將自己這么多年來的內心感受和苦難經歷用一種舒緩的語調娓娓道來。演員哈里·斯坦頓的情感自然流露,完全沒有雕琢的痕跡,這也體現了長鏡頭一大優點,就是給演員的表演帶來充分的自由,有助於人物情緒的連貫,使重要的戲劇動作能完整而富有層次地表現出來! 七、《職業:記者》的結尾: 安東尼奧尼的《職業:記者》呈現出現代人身份的迷失和一種無法言說的荒謬感,結尾處那個顛覆傳統敘事手法的奇妙長鏡頭絕對是全片的精華所在。只見洛克躺在一個小旅館的床上,鏡頭從裝有鐵柵欄的窗子緩緩地向外推攝,在掃視整個廣場後又從外面的視角向屋內窺探(此間出現了不少看似無邏輯,其實卻對事件的發展起到主導作用的元素),而此時的場景則是洛克的死亡,警察的到來和妻子臉上的驚愕之情! 八、《不可撤銷》全片: 帶有實驗性質的《不可撤銷》,全片99分鍾的時間總共只有10個長鏡頭,於是每個鏡頭足足有10分鍾那麼長。從一開始同性戀俱樂部中晃得令人發暈的陰暗畫面到那個長達10分鍾的著名強暴鏡頭再到最後陽光草地的和諧溫馨,導演加斯帕諾實在是有點膽大妄為,他讓銀幕時間的進程完全違背了物理學上的熵變定律! 九、《奪魂索》全片: 《奪魂索》根據著名案件改編,在影像上卻成了希區柯克的一次大膽實驗。影片中他把長鏡頭發揮到了極致,看上去幾乎不用剪輯,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規則,沒有切換,沒有正反打,一個鏡頭從頭到尾,完整記錄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但實際上希區柯克還是採用了演員身體逐漸占滿整個畫面然後拉開等小技巧,使得鏡頭間的銜接在銀幕上呈現出天衣無縫的效果,於是整個攝影就感覺像是一氣呵成的模樣了! 十、《俄羅斯方舟》全片: 這是一部真正只用一個鏡頭完成拍攝的長片。整部影片在聖.彼得堡美術博物館中一氣呵成不間斷拍攝長達96分鍾,索科洛夫的攝影機穿過35個展廳及850人組成的空間,走了兩公里多的路程。從古裝到時裝,在一個個精雕細琢的畫面中演員所有的演出都依據事先設計做到精確無誤,美輪美奐,真正做到了拍攝時間和電影時間的同步。於是,一個長鏡頭掠過了俄羅斯300年的浩瀚歷史,也成就了電影史上的不朽奇跡。

⑨ 你最愛的長鏡頭出自哪部電影

相信很多朋友看影評、電影推薦,或者跟身邊一些閱片量豐富的朋友聊天的時候,偶爾就會聽到或看到「長鏡頭」這個概念。

「長鏡頭」,在一些時候的確是進階影迷最愛拿來炫耀的資本,對長鏡頭的意識,或許就是區分影迷與普通觀眾的界限。

它可以用貼近第一人稱的視角,表現出片中人物或驚奇或焦躁的情緒,如《好傢伙》當中,兩位主人公通過旁門進入夜總會的長鏡頭。

它可以在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視角之間來回轉換,同時體現出史詩式的宏大氣魄,和小人物的無奈與悲愴(《贖罪》中的敦刻爾克海灘長鏡頭)。

《贖罪》的5分鍾長鏡頭

它也可以展現一種現實與夢幻交織、過去與未來同在的奇幻世界觀,譬如《路邊野餐》里的四十分鍾長鏡頭,和《遁入虛無》中已死主人公的「靈魂出竅「長鏡頭。

而在侯孝賢與是枝裕和的早期電影中(《悲情城市》、《幻之光》),它所表明的,則是一種東方式的「靜觀」態度。

不過在很多時候,長鏡頭想表達的只是一種孩童般的情緒:「看我厲害不厲害!我連這都能做到!」我們都知道,長鏡頭的諸多拍攝環節如果出一個差錯,整個鏡頭就都要重來。

而許多長鏡頭的鏡頭軌跡,更是如魔術一般讓我們驚嘆:我們至今猜不出《我是古巴》里的攝影機,是怎樣從一座高樓「飛」到另一座高樓;也猜不到《職業:記者》中的攝影機,是怎樣穿過那兩節只有十多厘米寬的欄桿。

這些效果,在電腦特效時代都可以輕易做到(例如《謎一樣的雙眼》的電腦拼接長鏡頭),於是當代影人只好挖空心思把鏡頭做長,比如德國盜搶電影《維多利亞》,就是一個時長近140分鍾的長鏡頭。

不過也別忘了,在《歷劫佳人》中拍出過影史最佳長鏡頭之一的導演奧遜·威爾斯曾說:「電影里往往有些鏡頭,大家一眼就能看出那是導演在刻意拍一個『了不起的鏡頭』,但真正了不起的鏡頭,其實應該再稍微含蓄點。」

所以,正如大師所言,長鏡頭並不是越長越好。如果它除了炫技之外無話可說,那麼它也只是在做無用功。

相關搜索

⑩ 介紹幾部有經典長鏡頭的電影,沒什麼研究的別來添亂

1.《俄羅斯方舟》,一鏡到底,中間沒有動一剪子。堪稱變態。
2.安迪·威荷的《沉睡》用鏡頭對准一個酣睡的男人長達六個小時,絕對挑戰人類的忍耐力!!!
3.《400擊》最後那個長鏡頭非常著名
4.《贖罪》里那個,老師課上講了~ 太刻意了,為了長鏡頭而長鏡頭了~
5.《人類之子》戰爭片,一個30分鍾左右的長鏡頭,個人認為很不錯的。。。
特呂弗的《四百下》。他是巴贊的忠實擁護者嘛
6.《蛇眼》里的,那是尼古拉斯.凱奇演的一部動作片,從影片開始一直到拳擊場內槍聲響起,在長達13分鍾的時間里,鏡頭一直跟隨著尼古拉斯.凱奇移動,這期間他做了很多事,上電視、見拳王、抓小賊、會老友、跟老婆和情人打電話、盯上一個金發美女……尼古拉斯.凱奇在這13分鍾里充分展示了自己鋒芒畢露、飛揚跋扈的演技,讓我大呼過癮!
還有就是法國左岸派的和新浪潮的都有很多是長鏡頭的

與從長鏡頭看一部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6年動漫電影名字叫什麼名字 瀏覽:319
搞笑片解說電影大全 瀏覽:442
成龍給女兒復仇電影 瀏覽:259
電影演員王彩平年輕照 瀏覽:719
電影演員楊爍的經紀人 瀏覽:36
觸不可及美版電影音樂 瀏覽:909
守墓人電影演員表 瀏覽:695
愛情公寓電影劇情圖片大全 瀏覽:124
白玫瑰粵語電影 瀏覽:482
校園愛情電影感人 瀏覽:316
香港所有武俠電影的名字 瀏覽:158
好看的穿越時空電影名字叫什麼 瀏覽:748
外國經典舊電影大全集 瀏覽:881
歐美爆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706
電影打乳房圖片大全圖片 瀏覽:114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演員表 瀏覽:291
美女電影和圖片 瀏覽:510
寵愛電影截圖片段 瀏覽:453
咫尺疑婚粵語電影 瀏覽:845
托馬斯最新大電影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