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上海國際電影節泰坦尼克號

上海國際電影節泰坦尼克號

發布時間:2022-09-19 00:07:42

① 《泰坦尼克》的拍攝過程或花絮

《National Geographic重返泰坦尼克》(Return.To.Titanic)[TVRip]:
http://lib.verycd.com/2006/07/08/0000109885.html

中文名稱:National Geographic重返泰坦尼克
英文名稱:Return.To.Titanic
資源類型:TVRip
發行時間:2005年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簡介:隨著水下攝象機的鏡頭,在這艘夢幻巨輪沉沒93年之後,再次造訪:距海平面4600M的黑暗而寂靜的世界,安詳著1500多個懷著夢想與希望的靈魂,然而 93年前的那個夜晚,當死亡襲來的時候,無論貧富貴賤,這1500多人終究沒有逃脫死神的魔爪。在那個充滿混亂和恐懼的夜晚,縱然有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一線生機……
撥開眼前層層的浮游生物,TITANIC的船首赫然出現在眼前,即使多年的海水侵蝕,也沒能讓她褪去當時的宏偉和大氣,那仍舊屹立的白色欄桿上似乎還可以看到JACK和ROSE兩人幸福的笑顏,一切似乎在瞬間定格……
但是另人遺憾和痛心的是,由於認為的破壞,當年的瞭望台已經不見蹤影,只有掛過銅鍾的鐵片,彷彿在告訴我們當時的瞭望員是怎樣看見冰山幽靈般的浮現眼前……
還記得JACK和ROSE待過的那個貨艙嗎?遺憾的是它早就隨著主控室一同坍塌,不見「芳蹤」。剩下的只有一個深淵般的洞口……
昔日的鋼鐵巨人在沉入海底後,首尾距離竟達800多米,就是這800多米的距離,是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一隻小巧的女鞋靜靜地躺在那裡,似乎在等待這主人的歸來,我們無法想像它的主人是漂亮的貴婦,還是C3的普通少女,也許當時她躲過災難,也許沒能倖免……殘破的鏡子斜插在泥沙里,再也無法映照主人俏麗的容顏,零落的梳子再也無法為主人梳理那滿頭青絲……洗漱室里的剃須刀從旋窗向外張望,期待重見天日,不知躺在泥里縮成人型的風衣下面是不是當年那個盡忠職守的大副,無論他是誰,都盡到自己的責任,與船共存亡……一切的一切,在瞬間成為永恆……
重新回到船首,此刻的TITANIC比任何時刻都更為肅穆庄嚴,這艘在、承載了無數人的希望與夢想,卻駛向地獄的巨輪,彷彿在緩緩移動,抄著美國努力航行,甲板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彷彿從來都不曾離去,伸出雙手,彷彿就能觸摸他們曾經鮮活的靈魂……

《BBC泰坦尼克號--一個神話的誕生》(Titanic: Birth of a Legend )[DVDRip]:
http://lib.verycd.com/2006/04/18/0000099388.html

中文名稱:BBC泰坦尼克號--一個神話的誕生
英文名稱:Titanic: Birth of a Legend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2005年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簡介: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台灣和香港稱為鐵達尼號,是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 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

建造過程
泰坦尼克號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 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二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遊船。泰坦尼克號有260米長,28米寬,總重46329噸 (凈重21831噸) , 動力3000匹馬力, 航速23~24 里。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她的船體還是和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一模一樣大。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因為她也運送郵件,所以也叫皇家郵汽船泰坦尼克號。同樣碩大無比的4個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工作。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唯一的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

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對一等艙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機;作為一種革新,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機。經濟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她最著名的一個特點就是她豪華的樓梯了。詹姆士 ·卡梅倫在他的電影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16個水密(不進水的)艙防止她沉沒。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二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處女航

鐵達尼號的沉沒地點鐵達尼號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敦出發,開往美國紐約。船長叫愛德華·史密斯,於日正午離開了南安普頓 (Southampton)港, 預定渡過北大西洋, 直達美國紐約。當她即將啟航時,另一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為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導致了一小時的誤點。啟程後,鐵達尼號先穿過英吉利海峽停泊在法國瑟堡,接納了更多旅客,之後又停泊在了愛爾蘭的昆士敦(Queenstown,皇後城),最終她載著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員駛向紐約。鐵達尼號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這一類的乘客身分多為計畫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艙與一般客房的裝潢擺設,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一般船隻的頭等艙一樣的等級,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隻上定位頭等艙,卻因為了鐵達尼的航行,將煤炭能源轉移給鐵達尼號而作罷;一等艙是整艘船隻最為昂貴奢華的部分,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幾位名人就在這趟旅程上。較為有名的是當時的百萬富翁(理論上是以英鎊或是以美金計算)John Jacob Astor和他的妻子,企業家Benjamin Guggenheim,Macy's Department Store owners Isador and Ida Staus, the 「不沉的」Molly Brown and others. 而白星郵輪的主管級人物 J. Bruce Ismay 以及總設計師湯瑪士.安德魯 Thomas Andrews 也在這艘船的頭等艙旅行。在4月14日晚上,她撞上了一座冰山。在與冰山碰撞的過程中,由於判斷失誤在高速航行下進行緊急轉彎,結果變成轉彎加上前進的同時,冰山在船底劃下長長的一道裂縫,不但右舷水線下的鉚丁因此一撞擊松脫,六個水密艙進水。最後由於進水量太多,造成船身傾斜達到接近船身鉛垂(垂直於水平面)的驚人狀況,又因為傾斜使得水可以繼續灌入。最後船身支撐不住重量,當時在水面上的一半船身便折斷並且落下,隨後伴隨著1522人沉入海底。

在船的左舷,救生船隻裝載婦女和兒童。在右舷,則是婦女優先逃生之後允許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獲救的人數比在左舷獲救的多。

事故的後果和影響

鐵達尼號撞擊示意圖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的確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爾斯電碼遇難信號SOS,但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大海上,國際無線電通訊會議第一次提議了SOS信號。1908年國際社會認可了這個提議並慢慢開始廣泛使用,這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 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信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因為她並沒有24 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於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根本不能造船。鐵達尼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冰冷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的今天,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沉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她下沉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沉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

另一方面,鐵達尼號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 包括全船沉沒;船身近第二及第三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沉沒;船身近第三及第四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 直至1985年,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三百八十英裏海域找到鐵達尼號殘骸,分別是前兩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三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占士金馬倫執導電影"鐵達尼號"體驗出來. 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三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 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十二米乘二十七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 "雙截論".科學家相信鐵達尼號,是折開三截後沉沒.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極大的影響了船的製造和無線電電報通訊。 1913年12月12日,英國倫敦因此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大會制定的條約導致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改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她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條約也一致達成一個新規定:所有的載人船隻應該有足夠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在船上的人,並且適當的相關訓練也應該進行。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二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的信號。條約也同意:從船上發送任何火箭必須被解釋為一種求救信號。

《鐵達尼號之深淵幽魂》(Ghosts Of The Abyss)[DVDRip]:

http://lib.verycd.com/2004/06/02/0000014348.html

http://lib.verycd.com/2004/03/04/0000006407.html

【原 片 名】Ghosts.Of.The.Abyss (Extended Edition)
【中 文 名】深淵幽靈
【出品公司】迪斯尼影業 WALT DISNEY Pictures
【出品年代】2003
【首映日期】2003年4月11日
【IMDB鏈接】http://us.imdb.com/title/tt0297144
【IMDB評分】6.8/10 (402 votes)
【國 家】美國
【類 別】記錄片 / 歷史題材
【導 演】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主 演】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比爾·帕克頓 Bill Paxton
里威斯·阿伯納斯 Lewis Abernathy
羅里·約翰斯頓教授 Dr. Lori Johnston
指導教師林其 Don Lynch

【文件格式】XviD + MP3
【文件大小】1CD 49x15MB
【視頻尺寸】608 x 336
【影片長度】91 Mins
【對白語言】英語
【字幕語言】中/英文字幕

【內容簡介】
《鐵達尼號之深淵幽魂》(Ghosts of the Abyss)是迪士尼2003年所推出的一部紀錄片,這是一部3D立體電影,由 James Cameron 執導。

金像獎大導演 James Cameron 繼1997年執導《鐵達尼號》(Titanic)大放異彩之後,引起他對鐵達尼號更進一步想去揭露面紗的興趣,因此決定再度執導這部探索鐵達尼號的紀錄片。James Cameron 在2001年帶著本片拍攝人員,重新潛入大西洋,回到那艘史上最有名的沈船上,運用特別研發的許多拍攝技術,完成了本片辛苦的拍攝作業,之後再配合電腦技術,完成了本片的後制,其中更運用許多當初拍攝《鐵達尼號》電影時的場景,回復這艘船當年的風采,更將本片拍成一部3D立體電影,帶領觀眾更身歷其境地展開這場旅程。

James Cameron 擔任本片製片及導演,他過去曾導過《異形》、《魔鬼終結者》…等著名電影,1997年的《鐵達尼號》更是他從影生涯的高峰,該片共拿下該屆奧斯卡金像獎 11座獎項,包括最佳影片以及他執導拿下的最佳導演。在《鐵達尼號》該片當中,扮演探索鐵達尼號之謎探險家的演員是 Bill Paxton ,而如今在《鐵達尼號之深淵幽魂》這部紀錄片當中,Bill Paxton 真的由假變真了!他在本片中擔任引述者,並親身參與這場冒險。Bill Paxton 曾經參與主演的迪士尼電影還包括有《巨猩喬揚》。本片是由 Joel McNeely 擔任配樂,電影原聲帶則由 Hollywood 唱片發行。

《鐵達尼號之深淵幽魂》在美國是安排於IMAX以及一些有特殊設備的立體電影院上映。

重返泰坦尼克

說起電影《泰坦尼克》,恐怕無人不知。這部1997年拍攝的講述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沉船的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它是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電影,高達6 億美元,足足比第二名《星球大戰》高出了1.5億。多年之後,「泰坦尼克」迷們現在又有了一個大飽眼福的機會:《泰坦尼克》的「續集」4月11日就要在美上映。

這里的「續集」之所以打了引號,是因為這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續集。導演卡梅隆(James Cameron)這次壓根沒打算將羅斯和傑克的愛情故事再繼續講下去,而是雄心勃勃地准備當一回導游,帶領觀眾親臨其境地參觀這艘沉船,看看她在幾千米下的海底到底是什麼樣子,並用3D虛擬現實技術,完全再現在幽暗的海底漫步於沉船中的感覺。所以,這其實是一部長約45分鍾的記錄片,名為《海底幽靈》(Ghosts of the Abyss)。

是不是感覺有點失望?那你可就錯了。這部記錄片號稱是「有史以來最壯觀的記錄片」,卡梅隆一人就包了編劇、導演、製片三項職務,光因為這一點,這部記錄片就不容錯過。要知道卡梅隆出手的片子是從來不會讓人失望的,在他名下,是一部部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像《終結者》(1984)、《異形》(1986)、《真實的謊言》(1991)和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1997)。

卡梅隆感興趣的其實並不是電影中的故事情節,而是在科學和技術手段上的問題,他本人拿到的大學學位就是物理學的。這次要投身海底,告訴世人近乎一個世紀前沉沒的巨輪現在是什麼樣子,海底又是怎樣的情景,無疑在技術上有巨大的難度,具體到燈光該如何解決、怎麼將鏡頭深入到船體的內部等等。但這些困難之處只會激勵卡梅隆迎難而上。他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讓泰坦尼克復活、並賦予她生命的機會。他說:「對我來說,泰坦尼克是一個傳奇、一個神話,只有當我親眼看到她,我才意識到這是真的,這是一個發生在真人身上真實的故事。」

拍攝本身就是探險

拍攝工作正式開始於2001年8月13日,那天整個拍攝隊啟程,開赴泰坦尼克的出事海域。然後在海上整整工作6個星期。

整個探險隊分了三個部分:創作小組、專家小組和技術小組。創作小組主要包括導演卡梅隆和探險隊隊長比爾·潘克斯頓(Bill Paxton),潘克斯頓是卡梅隆的好朋友,在《泰坦尼克》中扮演過潛水員,這次是真正的「重操舊業」。專家小組里包括了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科學家,甚至還有專門研究泰坦尼克的專欄作家,其中有不少是1997年拍《泰坦尼克》時的原班人馬。技術小組主要負責技術設備和3D畫面製作,卡梅隆的一個弟弟也在其中工作。

探險隊雇了俄羅斯海洋研究所的考察船凱爾提緒號(Keldysh),作為為期一個半月的整個考察活動的基地。拍《泰坦尼克》時用的也是這艘船。凱爾提緒號隨船配備了兩艘深海考察小潛艇,分別命名為米爾一號和米爾二號(米爾Mir在俄語里的意思是和平)。世界上只有四艘科學潛艇可以降到泰坦尼克沉沒的海底那樣的深度,米爾一號和二號就在其中。它長7.8米,寬3.6米,內部直徑2.1米,大小就如同一個小型的家用衛生間,如果要有三個人同時乘坐,那每個人差不多都是緊挨著另外兩個人。它每次可以在海底持續工作10到12個小時。

40噸高技術裝備

在深海拍記錄片可不是輕而易舉的,光各種各樣的設備卡梅隆就帶了40噸,完全是好萊塢大片的規格。在這么多的設備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這次專門製造的。比如兩個專門用於深入船體拍攝的小型的深海遙控機器人,它們每個只有80磅重,能夠到達一些以前進不去的地方,當深海潛艇到達海底時,就把它們放出去,慢慢地進入沉船內部。再比如,這部記錄片是立體的,所以拍攝的時候需要兩個鏡頭同時拍,一個模擬人類的左眼視覺,另一個模擬右眼視覺,然後重疊播放,就會產生立體效果,所以拍的時候要用專用的立體攝像機,它不僅體積較大,而且還必須能夠防水、抗壓。

至於燈光問題,船體內部的燈光可以由遙控機器人攜帶的隨身光源來解決,但整個船體的外部燈光怎麼辦呢?這就不得不採用外置的光源來解決,所以這次就專門製造了一個巨大的、包含十個發光點的發光器。它的體積太大,以至於不得不採用專門的船隻來運送。拍攝的時候,就把它降到2.5英里深的海底,懸掛在泰坦尼克廢墟的上方,看上去有點像一個巨型的樹枝狀的裝飾燈。

潛艇用一種無線的通訊設備和海面上的指揮中心保持聯系,這種設備利用低頻的波段,在海水中傳遞和接受聲波,並把聲波還原成聲音。聲波在傳遞過程中難免要受到海洋中其他聲音的干擾,所以通過這種設備,有時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比如海豚和鯨魚的叫聲。

借IMAX現身

出海回來,拍攝工作就轉入了同樣艱難的後期製作階段。2002年3月卡梅隆剪出了一個20分鍾的樣片,供日本和西班牙的海外發行商觀看。同年5月,迪斯尼公司取得了這部片子美國國內發行權,初步定於當年秋天上映。

同年11月,迪斯尼宣布正式上映將推遲到2003年4月11日,同時這部記錄片的電視版在發行頻道播出,不過內容並不是泰坦尼克,而是那次深海探險的另一個副產品——二戰期間德國的戰列艦「俾斯麥」號,它也沉沒在大西洋中。2003年1月,這部記錄片在美國東西兩岸分別試映,反響非常熱烈。

現在這部記錄片採用IMAX格式,也叫做大電影格式,它與傳統電影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的屏幕特別巨大,長30米高20米,放映時的情景非常壯觀。它的屏幕大,所以拍攝用的膠片也很大,為70mm,而一般的電影膠片僅為35mm,前者的感光面積是後者的10倍,所以能夠容納更多的細節,當然這樣的代價就是它單位時間的拍攝成本要遠遠大於一般電影。卡梅隆用這種電影格式就是看中它能夠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順便說一句,IMAX電影院2001年底就登陸國內,落戶在上海科技館。

除了IMAX版本,這部記錄片還會推出一個35mm的3D立體版和一個35mm的2D版,這就意味著如果你在普通電影院觀看,將無緣享受它的立體效果。雖然整個記錄片的長度是45分鍾,但它的DVD版將有90分鍾,對於只能看到DVD的影迷來說,也算是個小小的安慰。

② 泰坦尼克號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從英國南安普敦(Southampton)出發,途經法國 瑟堡-奧克特維爾(Cherbourg-Octeville)以及愛爾蘭 昆士敦(Queenstown),計劃中的目的地為美國紐約(New York),開始了這艘「夢幻客輪」的處女航。4月14日晚11點40分,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大約在41°43'55.66"N 49°56'45.02"W附近),兩小時四十分鍾後,4月15日凌晨2點20分沉沒,由於只有20艘救生艇,1523人葬身海底,造成了當時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

"RMS Titanic"的命名
RMS Titanic的翻譯為皇家郵輪泰坦尼克號[1](港台譯為鐵達尼號)。此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在遠洋郵輪盛行時,所有英國的大型郵輪均屬於英國皇家,因此在船名前加上「Royal Mail Steamship(皇家郵船)」,而「RMS」就是「Royal Mail Steamship」的縮寫。 Titanic的意思可以分成兩部分:「Titan | ic」 ,「Titan」是希臘神話中的泰坦神的名字,"ic"是白星航運公司慣用的船名後綴。也許英國人的意思就是為了表明這艘船是絕不會沉沒的。所以泰坦尼克號的官方名稱是RMS Titanic。
建造背景
1901年英國白星航運公司被美國財閥朱利厄斯·皮爾龐特·摩根的IMM國際海運公司收購之後,他的目標是卡納德公司。而財政狀況窘迫的卡納德公司則被迫向英國政府尋求幫助。1907年,兩艘空前規模的快船——首次使用大型蒸汽輪機的盧西塔尼亞號和茅利塔尼亞號加入了卡納德公司龐大的郵船隊。現在白星公司在競賽中被甩到了後面。有IMM做後盾,白星公司決定迎頭趕上。 1908年的一天晚上,哈蘭·沃爾夫船廠老闆皮爾里勛爵和白星公司主席布魯斯·伊斯梅,在皮里勛爵位於倫敦貝爾格萊維亞區的大宅中共進晚餐。貝爾法斯特的哈蘭·沃爾夫船廠(Harland & Wolff,HW)從1871年起就是白星公司的忠誠合作夥伴。他們談到了卡納德公司的兩艘新船。伊斯梅提出在HW船廠建造兩艘空前規模的巨輪,每艘有三座煙囪,噸位要超出卡納德公司兩艘新船15000噸左右。隨著兩人在皮爾里的書房裡,兩艘船變成了三艘,三個煙囪變成了四個煙囪。這三艘史無前例的巨船,將成為無可爭議的大西洋航線霸主,不光是在噸位上,而且在速度和豪華程度上。新船將擁有高度跨三層甲板的頭等餐廳,甚至三等艙的裝潢也將遠比其它的郵船要舒適高級。新船要達到26至27節的高速。白星公司准備在新船上安裝三副螺旋槳。為了試驗這種新配置的可靠性,白星公司於1909年從「自治領海運公司」購買了兩艘15000噸級的客船--雙螺旋槳的梅甘尼克號和三螺旋槳的勞倫鐵克號,作對比試驗。三個螺旋槳被證明可以給郵船帶來速度上的優勢。 奧林匹克號(左)與泰坦尼克號(右,未完工)奧林匹克級郵船中的第一艘「400號船」在1908年12月16日在哈蘭·沃爾夫船廠開工。與其他公司新船下水前名字保密的做法不同,白星公司很快公布了三艘船的名字——奧林匹克號(RMS Olympic)、泰坦尼克號(RMS Titanic)和巨人號(RMS Gigantic,泰坦尼克號海難後改名不列顛尼克號,RMS Britannic)。由於船體尺寸太大——長達880英尺,哈倫·沃爾夫船廠的造船台顯然不能同時開工三條船。他們決定先建造1號(泰坦尼克號)和2號船(奧林匹克號)等1號船下水之後再開工建造3號船(巨人號)。
建造概況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號開始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全部工程於次年的3月31日完成。泰坦尼克號由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廠長威廉·皮列里(William Pirrie)、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Thomas Andrews)以及總經理亞歷山大·卡利斯勒(Alexander Carlisle)設計。白星航運公司常務董事布魯斯·伊斯梅(Bruce Ismay)在設計過程中提供了很多意見。泰坦尼克號的建造資金來自摩根(J. P. Morgan)和他的國際商業海運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郵船。泰坦尼克號全長約269.06米(882.75英尺),寬28.19米(92.5英尺),吃水線到甲板的高度為18.4米(60英尺),注冊噸位46328噸(凈重21831噸),排水量達到了規模空前的66000噸!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比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多出1600噸)。4個碩大無比的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用於排出煤煙。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和通風。船上的25五台雙端以及四台單端鍋爐的動力來自159台煤炭熔爐,強大的動力使泰坦尼克號的最大速度達到25節。動力系統有三套主機:其中兩套為四汽缸往復式蒸汽機,一套蒸汽輪機,主機功率達到51000馬力。船上有891名船員,可以運載2200名以上乘客。 但是白星公司的興趣不在追求速度這方面。在當時,泰坦尼克號的奢華和精緻堪稱空前。船上配有室內游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圖書館、升降機和一個壁球室。頭等艙的公共休息室由精細的木質鑲板裝飾,配有高級傢具以及其他各種高級裝飾,並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陽光充裕的巴黎咖啡館為頭等艙乘客提供各種高級點心。泰坦尼克號的二等艙甚至是三等艙的居住環境和休息室都同樣高檔,甚至可以和當時許多客輪的頭等艙相比。三台電梯專門為頭等艙乘客服務;作為革新,二等艙乘客也有一台電梯使用,不過,三等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泰坦尼克號的麵包師比格斯回憶說:「……再不會有像她那樣的船了。我曾經在奧林匹克號、庄嚴號、伊麗莎白王後號……上工作過。它們都比不上泰坦尼克號。……不錯,就像奧林匹克號一樣,不過豪華得多。比方大餐廳,奧林匹克號甚至連地毯都沒有。泰坦尼克號的地毯則厚得可以沒過膝蓋……然後就是傢具,重得你都抬不動。還有那些護牆板……他們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號卻把全部力量放在營建一個豪華與舒適的空間上……她的確是一艘了不起的船……」。比格斯說出來的是一種普遍的看法。泰坦尼克號使得所有建造與設計她的人都受到誘惑。這種誘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後,越來越膾炙人口。用《造船家》雜志的話說,泰坦尼克號「在許多細節方面模仿了凡爾賽宮……擺滿路易十五風格傢具的休息室,風格類似法國的小特里亞農宮沙龍,壁爐上的雕刻作品是《凡爾賽宮的狩獵女神》。還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藝術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黃銅裝飾,吊燈和壁畫,印度和波斯的地毯」。甚至三等艙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頭取暖設備。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 船上最為奢華之處是頭等艙的大樓梯,位於第一和第二煙囪之間。配有橡木鑲板以及鍍金欄桿的大樓梯一直延伸到E層甲板,頂部是由熟鐵支架支撐的玻璃穹頂,使自然光灑滿大樓梯。樓梯頂部的牆上鑲有一盞鍾,鍾兩側雕刻著象徵高貴和榮譽的寓言人物。在第三和第四煙囪之間還有一個相對樸素的類似樓梯。詹姆斯·卡梅隆在他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奧林匹克號和泰坦尼克號盡管是姐妹船,但是一些細節部位並不一樣。在經過奧林匹克號首航的觀察發現,A甲板的乘客會被水霧淋到,貫通B甲板的散步走廊利用率不高。這兩處缺陷都在泰坦尼克號上得到了改進,其中B甲板的一部分被改裝為頭等艙豪華套房的私人專用露台。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泰坦尼克號更津津樂道的是安全性。兩層船底,由帶自動水密門的15道水密隔牆分為16個水密隔艙,跨越全船。16個水密(不進水的)隔艙防止她沉沒。奇怪的是,這些水密隔艙並沒有延伸得很高。頭兩道水密隔牆與最後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間的八道牆則只設到了低一層的E甲板。雖然如此,其中任意兩個隔艙灌滿了水,她仍然能夠行駛,甚至四個隔艙灌滿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狀態。當時的人們再也設想不出更糟糕的情況了,所以《造船專家》(The Shipbuilder)雜志認為其「根本不可能沉沒」。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2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機械原理
泰坦尼克號以煤為燃料產生蒸汽推動蒸汽機工作
處女航
1912年2月3日,泰坦尼克號完成了裝潢工作,處女航最初被定在了3月20日。但奧林匹克號在1911年9月的那次倒霉的碰撞(與皇家海軍的霍克號巡洋艦相撞)耽擱了泰坦尼克號的最後收工。她的處女航被安排在了4月10日。在此之前,還要在4月1日進行海上試航。一切圓滿。泰坦尼克號於3日抵達南安普敦港,停泊在41號錨地,等待10號那天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作為不愉快的小小插曲,由於南安普敦港煤炭工人罷工,加煤工作遇到了一點挫折。IMM公司不想再推遲泰坦尼克號的處女航,所以從公司所有停泊在南安普敦港的郵船煤艙里搜刮干凈了所有的煤塊。 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碼頭,「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啟程駛往新世界。船長叫愛德華·史密斯(Adward·Smith)。碼頭上擠滿了乘客、來送行的家屬、行李搬運工和海關的檢查人員。上午11點,一號煙囪噴出了白色的蒸汽。29台鍋爐中的25台開始依次生火。中午12點整,泰坦尼克號在拖船的拉動下慢慢離開了碼頭。兩個外側螺旋槳開始攪動南安普敦港海水。泰坦尼克號依次駛過了停泊在港口中的庄嚴號(不是後來德國賠償的那艘)、費城號、聖劉易斯號、海洋號和紐約號郵船,鳴笛向它們致意。這艘46000噸的大船似乎對其它船隻很有吸引力。當它即將起航時,另一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為在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導致了一小時的誤點。泰坦尼克號的拖船伏爾甘號把紐約號的船身頂了回去。世界上最大的郵船開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航行。 泰坦尼克號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這一類的乘客身份多為計劃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艙與一般客房的裝潢擺設,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一般船隻的頭等艙一樣的等級,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隻上定位頭等艙,卻因為了泰坦尼克號的航行,將煤炭能源轉移給泰坦尼克號而作罷。一等艙是整艘船隻最為昂貴奢華的部分,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幾位名人就在這趟旅程上。 當天晚7點,泰坦尼克號抵達法國瑟堡港。另一批乘客和貨物搭乘「游牧」號和「交通」號兩艘專用擺渡船登上了泰坦尼克號,包括美國富翁阿斯特和瑪格麗特·布朗夫人——後來被報紙稱作「永不沉沒的尊貴的布朗夫人」。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號抵達愛爾蘭的昆斯敦。一批對新世界充滿憧憬和希望的愛爾蘭移民登上了船。一個乘客在這里上岸,他拍下的照片後來成了泰坦尼克號的絕版照片,今天在收藏家眼裡價值連城。 為了以比奧林匹克號更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泰坦尼克號選擇了距離較短的北航線。氣溫不斷地下降。但天氣非常晴朗。事後倖存的船員說,他們以前從來沒看到過這么寧靜的北大西洋。 按照伊斯梅的命令,泰坦尼克號在第二天就把速度加快到了25節。盡管認為卡納德公司只求快速的策略降低了公司形象,但白星公司也很想得到藍飄帶來炫耀一下。一路上,泰坦尼克號沒有發生什麼大事。船上的電報員菲利普忙著替頭等艙乘客們拍發昂貴的私人電報,大多是報平安的和股票買賣交割的指令。
冰海沉船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甚至一點風都沒有。如果有的話,船員會發現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點點磷光。泰坦尼克號以22.3節的速度在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隻發來的冰情通報,史密斯船長命令瞭望員仔細觀察。這一年因為是暖冬,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遠。但是,泰坦尼克號的船員忘記帶上望遠鏡,瞭望員不得不用肉眼觀測。23點40分,瞭望員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後來生還)發現遠處有「兩張桌子大小」的一塊黑影,以很快的速度變大。他敲了3下駕駛台的警鍾,抓起電話:「正前方有冰山!」。接電話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邊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減速,左滿舵,停船倒車。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最愚蠢的決定。當時最好的選擇是減速的同時用堅固的船頭去撞冰山。1912年4月那個寒冷的夜晚,泰坦尼克號和冰山發生死亡之吻。 而在13小時之前,電報員菲利普在接收來自加拿大的較微弱的無線電訊號,附近的加州人號的電報員伊利斯向泰坦尼克號發送電報。加州人號的電報聲音過大,就要把菲利普的耳鼓膜震聾了,於是他把這封電報截斷了,盡管這有關冰山情況。同時,伊利斯輸入的格式錯誤,忘了加上MEG,而且他在發送一遍以後,就去睡覺了。 冰山撞擊了船體,導致船底的鉚釘承受不了撞擊因而毀壞,當初製造時也有考慮鉚釘的材質使用較脆弱,而在鉚釘製造過程中加入了礦渣,但礦渣分布過密,因而使鉚釘變得脆弱無法承受撞擊(當時鉚釘撞擊時承受壓力為約為1萬44磅),鉚釘斷裂後,海水涌進水密艙,但當時泰坦尼克號水密艙最大承受極限為4個,而進水部分為5個超過承受極限。 這次碰撞的結果,後來為人們所熟知。但當時船上的乘客和船員們卻反應不一。頭等艙和二等艙一些睡得不熟的乘客被一陣輕微的金屬刮擦聲驚醒了。船身輕微震動了一下。有人以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為是觸礁了,還有人以為是螺旋槳發生了故障。但是下面船艙的乘客感覺到的震動劇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過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塊掉到了船艙里。底層統艙的移民乘客更是心驚肉跳地發現,冰冷刺骨的海水正從不知道的什麼地方漫過門縫。船很快停了下來。一些乘客披上外套來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閃爍,氣溫則低達零下一度。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號的窗戶里發出溫暖的淡黃色燈光。四根高大的黃黑兩色煙囪中冒著白色的蒸汽煙霧。突然,有三根突然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和嘶叫聲。懂得蒸汽機的乘客知道,這是船上的鍋爐安全閥門在釋放掉多餘的過熱高壓蒸汽。得到通知的史密斯船長和哈蘭?沃爾夫公司的首席造船工程師托馬斯·安德魯一道檢查受損情況。前面的五個隔艙都涌進了海水。海水似乎正在有條不紊地漫過H甲板。在郵件艙昏暗的燈光照耀下,成包的郵件漂浮在海水上。檢查過所有水密艙之後,安德魯平靜地對史密斯船長說:「這艘船沒救了」。史密斯船長問還能剩下多少時間,得到的答復是一個小時,最多兩小時。之後發生的事情,大家已經都很清楚了。15日凌晨0點5分,史密斯船長下令准備放救生艇。0點15分,泰坦尼克號發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號。CQD是當時通用的遇險信號,MGY是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呼叫代號。不久又發出了新近被國際海事協會確定的SOS求救信號。很多大西洋上的船隻都收到了求救電報。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聖殿山號、卡納德公司的卡佩西亞號、俄國貨船緬甸號,還有法蘭克福號、弗吉尼亞號、奧林匹克號......都在加速向出事地點趕來。例外的是,就在18海里外的不定期客船加州人號的收發報員則已經關掉電報機睡覺去了。這艘船已經被浮冰困了將近一天,船上一晚上都沒什麼大事,好像也不會發生什麼大事。 0點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發射了第一枚遇險火箭。一片閃亮的白色火星緩緩落下。0點55分,泰坦尼克號的船頭已經沒入水中。救生艇邊的工作則是亂七八糟,盡管婦女和兒童(頭等艙和二等艙的婦女兒童)先登上救生艇的美德得到了遵守,但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狀態下就被放了下去。不過這也不能怪船員,當時的航海界都認為如果救生艇滿載人員放下去的話,會造成損壞甚至傾覆。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設計得很結實,但是船員們不知道這一點。結果可以搭載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還有一些人是跳海之後被救上救生艇)。在船的左舷,救生船隻載婦女和兒童。在右舷,則是婦女優先逃生之後允許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獲救的人數比在左舷獲救的多。到1點40分,最後一艘折疊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樂隊陪伴著乘客,用音樂安撫著這些註定要在幾十分鍾後死去的人們,一直演奏到最後一刻。面對生死抉擇,有些人選擇象紳士一樣地死去,富翁古根海姆穿上夜禮服,「即使死去,也要死得象個紳士」。來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讓給一個孩子的母親,而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則拋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員、他的船,在最後一刻跳進救生艇。人性的善與惡,在這里被揭露無遺。隨著湧入船身前部的海水越來越多,船尾逐漸離開水面,高高地翹起。凌晨1點35分,海水浸入了鍋爐室。2點10分,一直堅守崗位的菲利普斯發出最後一封呼救電報。2點13分,船上29台大型鍋爐紛紛離開底座,互相沖撞著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牆,在船頭部位砸開大洞落入海水中。2點17分,海水湧入中央電力控制室,引發短路,全船燈光熄滅。2點18分,伴隨一陣巨大的斷裂聲,泰坦尼克號船身從三、四號煙囪中間的地方斷為兩截。2點20分,船頭部分沉入海中,後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鍾之內就緊跟著泰坦尼克號前半部分一道沉入了水中。1523名乘客和船員隨它而去。 許多乘客雖然逃離了船身,但因為未能搭上救生船,而在沉船時一起被吸進海內,或者是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失溫而死。不少乘客的屍體未能尋回,他們很有可能被困在船艙內活活淹死。 落入水中的人們很快就失去了知覺。等待他們的是迅速的體溫喪失,神經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們也被凍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憑借堅強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緊緊扒住翻覆的2號救生艇。一直到3點30分,卡納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亞號最先趕到了出事現場。4點鍾,卡帕西亞號的船員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發現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早上8點30分,第12號救生艇被繫上救援纜繩。泰坦尼克號上2208名船員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還。卡帕西亞號的船長和牧師在大餐廳主持了一次悼念儀式。8點50分,掉頭返回紐約。 4月18日,卡帕西亞號抵達紐約港。經過自由女神像時,上萬人在曼哈頓島的巴特雷海岸觀看。在54號碼頭,大約3萬人佇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號上的倖存者。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消息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當時人們的震驚程度,不亞於本世紀美國的9.11事件。大西洋兩岸許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美國總統塔夫脫互致唁電。德皇威廉二世也拍發了弔唁電報。
海難後果和影響
泰坦尼克號是人類的美好夢想達到頂峰時的產物,反映了人類掌握世界的強大自信心。她的沉沒,向人類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運的不可預測。到泰坦尼克號沉沒那天為止,西方世界的人們已經享受了100年的安穩和太平。科技穩定地進步,工業迅速地發展,人們對未來信心十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驚醒了這一切。這艘「永不沉沒的輪船」——埃菲爾鐵塔之後最大的人工鋼鐵構造物,工業時代的偉大成就,因為對自然的威力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處女航中就沉沒了。泰坦尼克號將永遠讓人們牢記人類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價。人們永遠也忘不了這幅畫面:泰坦尼克號在海底昂著頭,殘破和污跡也掩蓋不了她的高貴。這就是她的歸宿。歷史就這樣演變成了傳奇。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與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長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號撞擊示意圖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包括全船沉沒;船身近第2及第3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沉沒;船身近第3及第4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直至1985年9月1日,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380英裏海域找到泰坦尼克號殘骸,分別是前2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3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詹姆斯?卡梅倫執導電影「泰坦尼克」體驗出來。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3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12米乘27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雙截論」。科學家相信泰坦尼克號,是折開3截後沉沒。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沉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 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在那時,國際通用的海事安全規則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載人數是船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可以搭載一半的乘客,白星公司還為這種「對乘客安全高度負責」的額外配置沒有引起公眾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泰坦尼克號沉沒後,制訂了新的海上安全法規。對救生艇的要求很簡單:必須能容納下船上的所有人員。各大海運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來進行改造工作。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她下沉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沉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它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據專家分析,困在船尾的人在船隻沉入海底後十分鍾左右因為水壓導致船尾內爆,或立即被海水或船身壓死,或窒息致死。
航海事故生還者
泰坦尼克號最後存活於世的3名皆為女性。2006年5月6日,一名見證事件的生還者逝世,終年99歲,事發當時5歲。2007年10月16日,另外一位生還者逝世,終年96歲,事發當時她不足一歲,因此對事件沒有回憶。2009年5月31日,泰坦尼克號最後一名倖存者英國人米莉維娜·迪恩在英國一家養老院中逝世,享年97歲。但她在意外時只有兩個月大,同樣對事件沒有回憶。
海難的死亡人數比較
不過從遇難的人數上講,泰坦尼克號的還不算世界最大海難,世界最大的海難是1948年12月3日在上海吳淞口外洋面上突然爆炸沉沒的豪華客輪「江亞輪」慘案,3000多人遇難!誤觸魚雷和超載是造成沉沒的主要原因。
泰坦尼克號日誌
1907的夏天,皮爾里勛爵-Harland Wolff的主席和White Star Line 的主席布魯斯·伊斯梅決定建造奧林匹克級郵輪;1909/3/31,奧林匹克級郵輪的1號和2號船——奧林匹克號及泰坦尼克號建造工程開始了;1911/5/31,泰坦尼克號下水,開始曬裝和裝潢工程;1911/9/,奧林匹克號與皇家海軍的霍克號巡洋艦相撞,耽擱了泰坦尼克號的最後收工;1912/2/3,泰坦尼克號完成了裝潢工作;1912/3/31,泰坦尼克號准備離開Belfast,駛向SouthAmpton;1912/4/2 ,泰坦尼克號在早上8:00離開Belfast,駛向SouthAmpton;1912/4/12 ,泰坦尼克號收到第一封恭喜她的處女航,順便提醒了她周圍有很多冰山的信息,史密斯船長決定往南走;12/4/13 ,23:00 無線電機器壞了, 傑克·菲利普和他的助理Harold Bride,整晚都在修機器,一定要在早上5:00前修好 ;1912/4/14 ,21:00 泰坦尼克號從Caronia收到了一份冰山警告,Cap. Smith把它寄給了值班的警衛 ;23:40 瞭望員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後來生還)發現冰山,並敲了3下駕駛台的警鍾; 24:00前 泰坦尼克號和冰山發生死亡之吻;1912/4/15,0:05 史密斯船長下令准備放救生艇;0:15 泰坦尼克號發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號。CQD是當時通用的遇險信號,MGY是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呼叫代號。不久又發出了新近被國際海事協會確認的SOS求救信號。很多大西洋上的船隻都收到了求救電報;0:45 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發射了第一枚遇險火箭。一片閃亮的白色火星緩緩落下;0:55 泰坦尼 沉沒的泰坦尼克--船頭克號的船頭已經沒入水中;1:35 海水浸入了鍋爐室;1:40 最後一艘折疊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樂隊陪伴著乘客,用音樂安撫著這些註定要在幾十分鍾後死去的人們,一直演奏到最後一刻;2:10 一直堅守崗位的菲利普斯發出最後一封呼救電報;2:13 船上29台大型鍋爐紛紛離開底座,互相沖撞著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牆,在船頭部位砸開大洞落入海水中;2:17 海水湧入中央電力控制室,引發短路,全船燈光熄滅;2:18 伴隨一陣巨大的斷裂聲,泰坦尼克號船身從三、四號煙囪中間的地方斷為兩截;2:20 船頭部分沉入海中,後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鍾之內就緊跟著泰坦尼克號前半部分一道沉入了水中。1523名乘客和船員隨它而去;3:30 卡納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亞號最先趕到了出事現場;4:00 卡帕西亞號船員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發現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早上8點30分,第12號救生艇被繫上救援纜繩;8:50 卡帕西亞號掉頭返回紐約;1985/9/1海洋勘察人員在大西洋底終於發現了已沉睡73年的泰坦尼克號船頭;部分殘骸

③ 泰坦尼克號 的男主角叫什麼名字

叫做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1974年11月11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美國影視演員、製作人。

1990年,16歲的他參加了電視劇《成長的煩惱》的拍攝。1993年,他憑借《不一樣的天空》中的表演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和第51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1995年,拍攝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榮膺第4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3)上海國際電影節泰坦尼克號擴展閱讀:

演藝經歷

1993年,萊昂納多參加了《不如重新開始》的拍攝,和羅伯特·德尼羅搭檔,在片中飾演一位受繼父虐待、內心無比壓抑、痛苦的少年形象,他的演技受到公眾和媒體的關注。

1997年,萊昂納多主演了《泰坦尼克號》。影片獲11項奧斯卡大獎,打破了美國和世界各地的票房記錄。萊昂納多也因在此片中的表演而成了「世紀末的票房炸彈」。

2002年,萊昂納多出演了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逍遙法外》和馬丁西科塞斯導演的《紐約黑幫》 ,前者得到3.5億美元票房,萊昂納多的表現被提名金球獎男主角。

2008年,萊昂納多有《謊言之軀》和《革命之路》兩部影片上映,在《革命之路》中,他和《泰坦尼克號》里的拍檔凱特·溫斯萊特再度攜手。

④ 泰坦尼克號的 演員導演陣容及簡介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啟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處於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窮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最終傑克把生命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

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飾 傑克

凱特·溫斯萊特 飾 露絲

比利·贊恩 飾 卡爾

格勞瑞亞·斯圖爾特 飾 老年露絲

凱茜·貝茨 飾 莫莉·布朗

弗蘭西絲·費舍 飾 Ruth Dewitt Bukater

比爾·帕克斯頓 飾 Brock Lovett

伯納德·希爾 飾 Captain Edward James Smith

大衛·沃納 飾 Spicer Lovejoy

維克托·加柏 飾 Thomas Andrews

喬納森·菲利普斯 飾 Bruce Ismay

蘇茜·愛米斯 飾 Lizzy Calvert

Lewis Abernathy 飾 Lewis Bodine

Nicholas Cascone 飾 Bobby Buell

丹尼·努齊 飾 Fabrizio

傑森·貝瑞 飾 Tommy Ryan

伊萬·斯圖爾特 飾 1st Officer Murdoch

艾恩·格拉法德 飾 Fifth Officer Lowe

喬納森·菲利普斯 飾 2nd Officer Lightoller

馬克·林德塞·查普曼 飾 Chief Officer Wilde

Linda Kerns 飾 3rd Class Woman

Amy Gaipa 飾 Trudy Bolt

Martin Jarvis 飾 Sir Duff Gordon

Rosalind Ayres 飾 Lady Duff Gordon

Rochelle Rose 飾 Countess of Rothes

Jonathan Evans-Jones 飾 Wallace Hartley

Brian Walsh 飾 Irish Man

Rocky Taylor 飾 Bert Cartmell

Alexandrea Owens 飾 Cora Cartmell

西蒙·克萊恩 飾 4th Officer Boxhall

(4)上海國際電影節泰坦尼克號擴展閱讀:

《泰坦尼克號》是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愛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溫斯萊特領銜主演。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啟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處於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窮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最終傑克把生命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

該片於1997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1998年4月3日在中國在內地上映,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國內地重映 。

⑤ 奧斯卡獲獎電影

1、《綠皮書》

《綠皮書》是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於2018年9月11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 ;2019年3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意裔美國人保鏢托尼,他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無間行者》角色介紹:

比利——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比利和父親在波士頓機場打工,因為沒錢交保護費,父親被波士頓黑街的老大克斯特羅活活打死,比利就決定長大要當個除暴安良的警察,親手逮捕克斯特羅,為慘死的父親報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無間行者

⑥ 泰坦尼克號是哪一年在中國大陸上映的

該片於1997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1998年4月3日在中國在內地上映,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國內地重映。

《泰坦尼克號》是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愛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溫斯萊特領銜主演。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啟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處於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窮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最終傑克把生命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

《泰坦尼克號》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EEjVAVX5SSZz_ryH829HVg

?pwd=43c7 提取碼:43c7

⑦ 電影《泰坦尼克號》上映23年,女主嫁3次生了3個娃,男主為何至今未婚

1997年上映的愛情災難電影《泰坦尼克號》當年累計票房達到了21億多美元,由於電影的成功上映,劇中兩位主角也隨即走紅娛樂圈,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國際明星。

惠特尼可以說是童星出身,才華橫溢的她一度是美國樂壇上的風雲人物,可惜遇人不淑,

嫁給鮑比·布朗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就走向了悲劇。盡管最後兩人離婚了,但是惠特尼已陷太深,無法回頭。反觀凱文,他因為愛好,放棄工作追逐夢想,能夠在好萊塢立足並且紅到現在,靠的是不斷地努力超越自己,學表演學導演,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⑧ 電影冷知識有哪些

跟電影有關的冷知識

1、《寂靜嶺》拍攝的地點是美國賓州的森特勒利亞小鎮,那裡陰森可怖,根本沒有人住,已經被荒廢了,但荒廢的地方那麼多,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小鎮呢?其實是因為《寂靜嶺》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原本就是按照這個小鎮而設定的,不得不說這這種詭異的地方真是讓人心裡發慌啊。

閱讀全文

與上海國際電影節泰坦尼克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部女主叫朱里的韓國電影 瀏覽:186
歐美古典愛情電影有啥 瀏覽:177
能在手機上能看的網站迅雷下載電影 瀏覽:131
無敵福祿壽電影粵語在線觀看 瀏覽:861
金環蛇電影圖片 瀏覽:45
解說動漫電影搞笑圖片 瀏覽:800
冰川愛情電影 瀏覽:967
齊天大聖之大鬧天宮大電影 瀏覽:914
2012世界末日電影免費中文版 瀏覽:493
精品自慰電影院 瀏覽:242
台灣電影中國鐵人 瀏覽:572
電影湘西秘藏免費觀看完整 瀏覽:770
嫁到上海電影完整版 瀏覽:493
大奧惡女電影 瀏覽:288
高清男女愛情電影歐美 瀏覽:920
讓我說電影票 瀏覽:379
愛情就像一盤散沙是什麼電影 瀏覽:145
64屆柏林電影節提名 瀏覽:56
特種兵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6
電影位置搞笑圖片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