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歐洲三大電影節最年輕影帝影後

歐洲三大電影節最年輕影帝影後

發布時間:2022-09-15 04:54:25

Ⅰ 詹妮弗·勞倫斯是不是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後

最年輕影帝 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就是在2003年憑《鋼琴家》得獎的阿德里安??布羅迪,不過當年他也快30歲,其實不算很年輕,應該能做最年輕戛納影帝柳樂優彌的爸爸啰! 最年輕影後 1987年,芳齡21歲的瑪莉瑪特蓮憑《無言的愛》奪得影後獎,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後。而從小已經失聰的她也是史上唯一的傷殘影後,聾了也能成為影後哦,這不就比那些走音也能獲獎的香港歌星還要強啰! 最小得獎人 奧斯卡史上有不少年紀小的得獎人,比如12歲時(1994年)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的安娜??帕奎因(《鋼琴別戀》),以及11歲時(1974年)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的塔特姆奧尼爾(《紙月亮》)。但說到最小的得獎人就應該是在1935年奪得特別獎的秀蘭??鄧波兒,當年她只有7歲,大會還安排由和路迪斯尼頒獎給她,但是我想當年的她應該比較喜歡米奇老鼠!
記得採納啊

Ⅱ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哪些

歐洲三大電影節分別是: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1、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獅獎」,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每年8月至9月間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在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

2、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或坎城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46年,因兼有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最初是為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而創辦,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戛納國際電影節於每年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

3、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創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以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為宗旨。柏林國際電影節於每年2月間舉辦,為期兩周。

(2)歐洲三大電影節最年輕影帝影後擴展閱讀

歐洲三大電影節「三大滿貫」獲得記錄

1、最高獎大滿貫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夜》柏林金熊(1961)、《紅色沙漠》威尼斯金獅(1964)、《放大》戛納金棕櫚(1966)。

羅伯特·奧特曼:《陸軍野戰醫院》戛納金棕櫚(1970)、《西塞英雄譜》柏林金熊(1976)、《人生交叉點》威尼斯金獅(1993)。

2、最佳導演大滿貫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狂野之愛》戛納最佳導演(2002)、《血色將至》柏林最佳導演(2008)《大師》威尼斯最佳導演(2012)。

3、二等獎大滿貫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1964年《馬太福音》威尼斯評審團大獎、1971年《十日談》柏林評審團大獎、1974年《一千零一夜》戛納評審團大獎。

張藝謀: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威尼斯銀獅獎、1994年《活著》戛納評審團大獎、1999年《我的父親母親》柏林評審團大獎。

4、最佳男演員大滿貫

傑克·萊蒙:1979《中國綜合症》戛納影帝、1981《奉獻》柏林影帝、1982《大失蹤》戛納影帝、1992《大亨游戲》威尼斯影帝。

西恩·潘:1996《死囚漫步》柏林影帝、1997《可人兒》戛納影帝、1998《浮世男女》威尼斯影帝、2003《21克》威尼斯影帝。

5、最佳女演員大滿貫

朱麗葉·比諾什:1993《藍》威尼斯影後、1997《英國病人》柏林影後、2010《合法副本》戛納影後。

朱麗安·摩爾:2002年《遠離天堂》威尼斯影後、2003年《時時刻刻》柏林影後、2014年《星圖》戛納影後。

6、終身成就獎滿貫

讓娜·莫羅:1992年終生成就金獅獎、2000年終生成就金熊獎、2003年終生成就金棕櫚獎。

7、主演最高獎滿貫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1960年《甜蜜的生活》戛納金棕櫚獎、1961年《夜》柏林金熊獎、1962年《家庭日記》威尼斯金獅獎。

鞏俐:1987年《紅高粱》柏林金熊獎、1992年《秋菊打官司》威尼斯金獅獎、1993年《霸王別姬》戛納金棕櫚獎。

Ⅲ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歷屆之最

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金棕櫚獎的中國導演: 陳凱歌

中國導演陳凱歌於1993年第46屆憑《霸王別姬》獲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也是截止目前唯一一位獲得過金棕櫚獎的中國導演(包括華語影人)。

最年輕的影帝/影後:

柳樂優彌

2004年第57屆年僅14歲的日本演員柳樂優彌憑《無人知曉》擊敗中國男演員梁朝偉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戛納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喬迪·梅

1988年第41屆年僅13歲的英國演員喬迪·梅憑借《分離的世界》與同片的另兩位女演員芭芭拉·赫希、琳達·姆夫西一起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戛納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後。

唯一榮獲金棕櫚獎的紀錄片:《華氏911》

邁克爾·摩爾的《華氏911》於2004年第57屆獲得金棕櫚獎,從而成為歷屆上唯一一部榮獲金棕櫚獎的紀錄片。

首位獲得榮譽金棕櫚獎的女性影人:阿涅斯·瓦爾達

2015年在第68屆戛納電影節閉幕典禮上,將頒發榮譽金棕櫚獎給阿涅斯·瓦爾達。阿涅斯·瓦爾達是首位領到該獎座的女性導演:她以傳奇性的幽默感發表感言:「我的電影從來沒像他們的賣座!」

Ⅳ 鞏俐和陳沖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更大

陳沖當年和劉曉慶拍完電影《小花》,大火。劉曉慶一路上揚,走到人生高峰。而陳沖卻選擇了遠赴重洋。

陳沖既美國電影《大班》之後,在好萊塢也演繹一些其他角色。中年以後才又轉戰國內,在《太陽照常升起》等影片中,也有過些很好的表現。

鞏俐就不說了,謀女郎出身,和張藝謀合作若乾重磅之作,加之和張藝謀的戀情,一度風光無限。如今雖然也已經是高齡演員,但依然自帶光環。氣場滿滿。

個人覺得到了這個咖位,就沒啥可比性了,不同的人生經歷、生活軌跡。表演風格迥異、藝術造詣已經形成。

如果要說她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是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的人。都是人生定位清晰的演員。正因為如此,雖然時代變遷,但依然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且不可動搖。

問世間是否此山最高?或者另有高山比天高?女演員能做到她們幾個這個程度的,可謂鳳毛麟角。就不必再分高低了吧?

1、個人感覺還是陳沖,雖然鞏俐年輕一些、獲得的名頭多些、國際上的獎項多些、還是很多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但是,就首創性、開拓新、革命性來說,感覺還是陳沖走得早、走得快、步子也相對大很多,可能很多現在的國際電影行家、機構對鞏俐的評價要高些,國內輿論更是把鞏俐推向了「鞏皇」的位置了;

2、但我還是認為,在中國電影史上真正走出去了的、真正在好萊塢這個世界電影中心立住腳了的、對整個中國電影的國際化道路有開創意義的、從華裔電影演員被世界承認的角度來看的,還是首推陳沖,而且非陳沖莫屬;

3、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就不用說了,美、蘇兩大超級大國都封鎖過中國,中國幾乎是與世界主要國家絕緣的,聯合國合法席位也是1971年10月恢復的,奧運會恢復參賽甚至到了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了。那麼,中國電影全面復甦是哪一年?

4、應該是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1980年恢復的第三屆電影百花獎為標志的,而陳沖就是時隔十七年後,中國電影評獎的第一個百花女皇;而鞏俐第一次獲獎是1987年,還是當時並不被人熟知的柏林金熊獎,第一次獲國內的金雞獎就更晚了,是 1992年了;

5、陳沖只比鞏俐年長4歲,基本上是同一個時代的演員了,陳沖因主演《小花》一炮走紅、大紅大紫的時候,鞏俐還在濟南泉城中學讀書;陳沖隻身闖盪好萊塢,主演《大班》的時候,鞏俐還在中戲讀書;陳沖因主演《末代皇帝》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時候,鞏俐因為主演《紅高粱》才剛剛成名,成為了風頭可以比肩當年陳沖那麼大名氣唯一潛在的明星;

6、陳沖的頂峰之作應該是《小花》、《末代皇帝》,還有出任導演拍攝的《天浴》;鞏俐的代表作應該是《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和《霸王別姬》,相比之下,唯有《末代皇帝》是好萊塢獲獎作品;在國際影壇的地位而言,鞏俐是戛納、柏林、威尼斯、東京等數個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而陳沖也擔任過台灣電影金馬獎評委會主席;鞏俐哪些職位,其實跟中國大國地位的崛起有關,而跟電影藝術本身關系似乎不是很大;

7、還有一點,就是鞏俐再多的評委會主席都比不了的,陳沖還是奧斯卡金像獎評委,是好萊塢編劇家協會會員;陳沖是上海外國語學院畢業的,英語比漢語說得都要流暢,而且常年生活在美國,在好萊塢圈子裡出入,內在的那種國際范、國際視野、國際思維,肯定是鞏俐比不了了;

8、就拿兩個人的現狀來看,同是最近上映的兩部片子,鞏俐是《奪冠》的主演,陳沖是《誤殺》的配角,但我們實事求是地評價,盡管鞏俐的郎平是《奪冠》中最出色的,但跟陳沖比較一下,陳沖的功夫還是要比鞏俐老道些,刻畫人物的內心還是要深刻些,陳沖是那種骨子裡面都出戲的人,是人戲合一、滲入到了角色靈魂中的人。

9、雖然兩個人都已經加入外國籍了,但鞏俐在國內比陳沖的活動范圍要大,特別是因為有當今國內第一大導張藝謀呵護著,鞏俐和陳沖,有點像一個是體制內的模範演員、出場的機會多、評獎的頻率高,而一個是民間的武功高手、行走於江湖、混跡於市場、見好就收、閑雲野鶴般的存在著,總體上感覺呢,還是老陳的武功強大些、江湖地位要高些。

鞏俐和陳沖誰在國際上影響力大?我覺得是鞏俐,陳沖是曾經去老美好萊塢求發展多年,後來回到國內發展,偶爾表演角色,有時作個電影或電視劇的製片人,大概是她成立了自己公司後的一些露面而已。
鞏俐雖然已經出嫁,此前給大家留下諸多不滅的記憶,個人淺談在國外電影節中,鞏俐受過多次邀請包括去做評委,無論她的個人氣質或者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中,走紅毯都是最靚麗的風景線。
就她倆而言:陳沖出國發展更早,而鞏俐參演的國外電影都是國外大導演的邀請。陳沖是用美國的方式改變自己,而鞏俐是用自己的方式來證明中國民族的文化精神,就此說來:我感覺鞏俐在國際上的影響更大!
1、陳沖在1979年拍攝完電影《小花》之後不久,被義大利導演在停車場發現,由此她去國外拍攝了美國電影《大班》,在1990年才在好萊塢開始演繹一些角色。
2、鞏俐比陳沖小四歲,從1987年的電影《紅高粱》一炮而紅,而獲柏林第三十八屆金熊獎,成為華語電影首部影片連獲歐洲三大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及亮點。1996年鞏俐的電影《菊豆》再獲第四十三屆嘎納電影獎項。
本人回答的不夠完全,僅從獎項上看鞏俐獲國際獎項較多,名氣大振,應邀多次受邀做國際電影節評委,遠比陳沖更優秀。

鞏俐和陳沖都是老牌女演員,按資列陳沖在演藝圈最早出名,如今聽到妹妹找哥淚花流這首歌讓人記憶猶新,1979年陳沖演《小花》17歲就獲得了百花金雞獎,不同凡響,劇中的人物主演陳沖和唐國強,劉曉慶…都是實力派演員,那時《小花》這部電影,顛覆了70.80年代人對戰爭片的熱愛,陳沖成為了許多人心中女神,包括劉曉慶,電影中的唐國強英資帥氣。

唐國強和陳沖

那時陣沖很火,上過《大眾電影》封面,她演的《未代皇帝》在影史中成為經典,獲得了第六十局九個獎項,金馬獎 評委團主席 ,2007年陳沖和鞏俐為了兩部威侖斯競賽電影,兩個人產生心結負相打壓。

小花

1987年鞏俐演的《紅高梁》一炮走紅,成為演藝界演技最好的女演員,出生於北方的鞏俐身高體長,豐滿迷人,很有氣質,顯露出東方女性的獨特,她演的《紅高梁》《秋菊》《大紅燈高高掛》電影,還有和陣凱歌合作《霸王別姬》帶有文藝,紀錄性,比較封建的電影,演出女性被壓抑又反抗意識,獲得許多獎項,影響力極大,2020年9月25日參賽電影奪冠,

鞏俐和陣沖

陳沖在最紅的時候,她像電影里的小花一樣,喜歡外面的花花草草,事業心重,後來到囯外去發展,在美國演了一部《大班》電影很火,讓美國人覺的好奇,在歐美各地播放。當然年代不同文化程度也不同,時間久了,許多人對她慢慢淡忘了,被國人吐槽,都30多年的事情,那時陣沖在香港演出身價比較高,一般影片公司存在負擔,所以陣沖在香港美國受重用的。

鞏俐

陳沖性格瀟灑的女演員,曾經在好萊塢拍一場戲幾千萬美元,隨著年齡回國內。近些年陣沖又是演員又是導演,她自己導演的《天浴》獲的了金馬最佳導演獎,還導演了許多電影,2020年陳沖和張藝謀串友。

當然鞏俐和陳沖影響力各有不同,都有獨特之處,紅高梁, 小花 經典。


兩人都是屬於國際影星,要論鞏俐和陳沖誰在國際上影響力更大?當然是 鞏俐

不過陳沖也很優秀,如果將問題換成誰的戲路更廣,演技更好,那就是非 陳沖 莫屬了。


那麼言歸正傳,回到這個問題。

鞏俐

中國女演員數不勝數,獨獨只有她能稱「 」。

還記得16年的戛納電影節,多少明星網紅擠破了腦袋,只為在紅毯上多爭取幾秒鍾時間面向各國媒體,甚至有女星賴著不走,被強制性「請」走的,如此操作讓人貽笑大方。

等到鞏俐出場時,各國媒體沸騰,相機閃光燈咔咔不停,官方直接給了鞏俐幾分鍾的開場特寫,鞏皇排面到位,氣質拿捏的足足的,這影響力沒誰了吧?

陳沖


作為鞏俐的前輩,當然也是十分優秀的,不僅限於演員身份,她還是有名的導演,作品兩次獲得金馬最佳。

但陳沖是屬於「平淡」型的風格吧,不愛熱鬧,雖然每隔幾年也會有作品問世,可在掀起一陣風波之後又突然銷聲匿跡。


現在她本人定居美國,論國內外知名度和地位,她還是略遜鞏俐一籌。

地位與資源

鞏俐55歲,陳沖也到了59歲的年齡,對於這個年紀的女星,大多淡出圈內,或者演一些配角。

要看一個人的地位如何,此刻, 商業價值和 社會 資源顯得無比重要。

55歲的鞏俐現在和婁燁合作,2020年出演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同年主演電影《奪冠》中的郎平,全球上映。

在今年獲得新時代國際電影節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十佳電影女演員獎。

59歲的陳沖,在2016年友情出演了《如懿傳》,2019年主演《誤殺》,2020年友情出演《堅如磐石》,多是接演一些配角的戲份了。

看她的社交平台動態,目前是在沉澱狀態,她將更多心思放在了家庭上。

結論

綜上所述,國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誰更大, 鞏俐實至名歸

毫無疑問,是鞏俐。

從鞏俐到「鞏皇」,她的成就和國民性接受度,在全中國都是獨一無二的,真正成為了一個傳說。

鞏俐作為第五代導演的同一「繆斯」,是大陸電影在歐美最重要的符號,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演員這個屬性本身。作品演技獎項星光榮譽,也許某一項她不是最強的,但都是最強之一,綜合起來就是頂級的代表。兩次歐洲三大主席,東京上海電影節主席已經可以說明她的國際分量了。

在A類獎項方面一騎絕塵:

1992年,第49屆 威尼斯 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秋菊打官司》。

2000年,第24屆 蒙特利爾 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漂亮媽媽》。

1993年,第43屆 柏林 國際電影節金攝影機獎。

2000年,第24屆 蒙特利爾 國際電影節藝術成就大獎。

2004年,第57屆 戛納 國際電影節紀念大獎。

2019年,第72屆 戛納 國際電影節躍動她影——卓越女性電影人獎。

與此同時,在2016年戛納電影節上,鞏俐作為開場嘉賓,戛納電影節官方給出了幾分鍾的個人特寫,歐洲三大電影節表演獎得住、奧斯卡影後茱莉安摩爾,也僅能隨其後入場,可見鞏俐在世界影壇上的地位影響和藝術成就。

與之相比的陳沖則較為遜色,她曾是百花獎史上最年輕的影後獲得者,兩度獲得金馬獎影後,憑借《天浴》榮獲金馬獎最佳導演,也曾多次作為頒獎嘉賓出席奧斯卡頒獎禮,是最早登上奧斯卡頒獎台的華人女星。

她主演的電影《末代皇帝》使她幾乎上遍了所有的美國雜志封面,她同時是澳洲影後、南斯拉夫影後、沃克電影節影後,以及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她也多次被美國《人物》(people)評選為全世界最美50人之一,曾擔任柏林、夏威夷、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評委。

雖然成績斐然又同時進軍好萊塢,但陳沖相較於「鞏皇」仍是不能與之並肩,鞏俐的獎項和成就都遠遠超過陳沖,個人影響力更是獨一無二的。

這么著說吧,其實是難分伯仲,但實際上鞏俐確實影響力要大一些。

1、嚴格的說,陳沖是好萊塢影星,盡管她近年來也涉足華語電影,但對她的定位與介紹,應該是一位在美國發展的華人女演員、女導演。

陳沖是一個完全靠在好萊塢的打拚,而被美國乃至全世界觀眾認識的演員,這一點和鞏俐完全不同。

陳沖當年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巨星,但她1980年代初去好萊塢後才發現,在國內得的那麼多獎和名氣,在好萊塢沒有任何作用,於是她從頭開始,在好萊塢從頭做起。

當然,讓她躋身好萊塢明星行列的,就是那部《末代皇帝》,當年《末代皇帝》拿了那麼多奧斯卡,陳沖表演那麼優秀,卻連個最佳女配角都沒被提名,足見好萊塢的門檻有多高,偏見有多深了。



就算是《末代皇帝》讓她出名,之後她也沒有馬上在好萊塢接到好的戲,而是奮鬥了好幾年,才在1990年代初,終於拍到大衛林奇的著名電視劇《雙峰》,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而在所謂的好萊塢A類製作,也就是大片級的電影,其實陳沖是很難擠得進去的,她多年來其實演了很多獨立製作的電影。一直到1993年的大片《天與地》,她才演到媽媽這個配角。


這之後,陳沖就好萊塢和華語片都拍,並開始嘗試當導演和製片人。2000年,她導演了電影《紐約的秋天》,雖然不是那麼成功,但終究是和好萊塢巨星合作的大製作電影。


近十來年,盡管陳沖多半的精力是在華語片這邊,但美國的作品依然還是在拍,比如《海明威與蓋爾霍恩》、《雙峰:遺失的碎片》,美劇《馬可波羅》等,應該說,陳沖在好萊塢的影響力是有的,但沒有鞏俐大。


2 來看鞏俐,她在很多國家,甚至是那裡觀眾唯一認識的中國演員,比如某一次義大利著名演員索菲亞羅蘭在接受訪談中,就說中國的演員,她只認識鞏俐。

鞏俐一開始演戲,就因為和張藝謀合作,頻頻在歐洲電影節亮相、得獎,所以她首先是在歐洲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紅高粱》拿到金熊獎,讓鞏俐一下子被全世界觀眾認識。


《秋菊打官司》是威尼斯影後,這可是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影後,含金量非常高。


她主演的《霸王別姬》更是拿到戛納金棕櫚獎,這樣,鞏俐在歐洲三大最重要電影節,都有影片得獎或她本人得獎。


鞏俐最早演的國際製作電影,是好萊塢華人導演王穎的《中國盒子》


2005年,好萊塢A類製作大片《藝伎回憶錄》,鞏俐扮演初桃,這部日本背景的電影,女主角卻多是華人女演員,這其實是華人演員的一個驕傲,因為當時日本真的找不出有國際影響力的女演員來,所以只好找鞏俐、楊紫瓊和章子怡這樣的華人女星。


2006年,鞏俐又在好萊塢拍了《邁阿密風雲》,扮演女主角,證明好萊塢對她的重視程度。

當時鞏俐連續好幾年拍好萊塢電影,2007年是《少年漢尼拔》

2010年拍了國際製作的《諜海風雲》

2020年則拍了迪士尼的大製作《花木蘭》

接下來鞏俐還演了一系列的國際大製作。

其中確認了的有著名導演馬丁坎貝爾的《阿娜》


3、這樣來說吧,鞏俐是在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華人女演員沒有之一,陳沖是之一,這就好理解了吧。


陳沖各方面都比鞏俐在國際上的影響更大。從各方面文化素質,藝術修養陳沖強得多。

紅玫瑰和白玫瑰、一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勢均力敵。
鞏俐在歐洲的影響力較大,無論是戛納,還是威尼斯,抑或柏林,鞏俐在這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的表現鋒芒畢露。
陳沖在北美的影響力較大,優秀的語言能力,通過和好萊塢知名導演的合作,積淀豐腴,演而優後又執導,奧斯卡評審身份,陳沖具有獨特的魅力。

鞏俐和陳沖都是中國內地在國際上有名氣的演員,相比之下鞏俐要比陳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大。

她們兩個都是長相很大氣的女明星,身材高挑,陳沖五官比鞏俐要漂亮,鞏俐氣質上要好些。陳沖的電影《小花》、《青春》、《末代皇帝》……,都很經典,並且通過電影《末代皇帝》得過奧斯卡多項獎項,從而在國際上嶄露頭角;鞏俐大家都知道是拍張藝謀導演的作品而在國外電影節得獎,打開國際的影視之門。

鞏俐,經常被國際上一些電影節邀請作為嘉賓,她的影響力要比陳沖大些。

Ⅳ 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影後分別是誰啊

最年輕影帝

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就是在2003年憑《鋼琴家》得獎的阿德里安•布羅迪,不過當年他也快30歲,其實不算很年輕,應該能做最年輕戛納影帝柳樂優彌的爸爸啰!

最年輕影後

1987年,芳齡21歲的瑪莉瑪特蓮憑《無言的愛》奪得影後獎,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後。而從小已經失聰的她也是史上唯一的傷殘影後,聾了也能成為影後哦,這不就比那些走音也能獲獎的香港歌星還要強啰!

最小得獎人

奧斯卡史上有不少年紀小的得獎人,比如12歲時(1994年)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的安娜•帕奎因(《鋼琴別戀》),以及11歲時(1974年)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的塔特姆奧尼爾(《紙月亮》)。但說到最小的得獎人就應該是在1935年奪得特別獎的秀蘭•鄧波兒,當年她只有7歲,大會還安排由和路迪斯尼頒獎給她,但是我想當年的她應該比較喜歡米奇老鼠!

Ⅵ 你心目中的「小影帝影後」分別是

在日前舉行的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上,育良書記張志堅屢屢拋出火葯味十足的言論,並發飆批評小鮮肉「拿天價片酬的演員認為是合理的,其實不合理,你們不配」等等。不僅贏得了現場熱烈掌聲,廣大網友也為之連連叫好。其實,小鮮肉之中也有很多實力派,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未成年就因為技驚四座的表演而出名的小鮮肉們。

1.柳樂優彌,代表作《無人知曉》。14歲以枝裕和導演的電影《無人知曉》的男主角的身份,獲得 2004年戛納電影節影帝桂冠,成為戛納電影節史上最為年輕的影帝。而那一年我們的影帝梁朝偉就敗在他手下。

當年的這些小影帝、影後無疑都是小鮮肉,雖然後面他(她)們的發展和成就各有不同,也有從事其他事業的,但是他(她)們當時帶來的精彩表演,在電影史上始終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姜還是老的辣,但也並不是所有小鮮肉都是花瓶。你說呢?

Ⅶ 世界上有哪些舉足輕重的電影節

有: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1、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柏林電影節把自己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最高獎為「金熊獎」。

2、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39年,最初是為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如今已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又因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3、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最高獎為「金獅獎」。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在30年代至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每年8月至9月(8月30日-9月9日前後)於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舉辦。

(7)歐洲三大電影節最年輕影帝影後擴展閱讀:

1、電影節其實就是一扇窗戶,打開這扇窗戶,世界就在眼前。每年的電影節是整個娛樂圈的盛事,電影節隨著時代的發展早已跨越了單一的電影元素,參加電影節的意義也非同凡響,電影界雜糅了工業、藝術、文化和商業等領域,構成一個以新理念為主導的多元化電影盛宴。

2、電影節是電影人參與的流動的盛宴,名與利的舞會,參加電影節的意義在於你可以開拓眼界,見識到不一樣的世界,參加電影節的意義在於美好的交流。

3、電影節的開放會使整個娛樂圈大放異彩,把握住電影節這個商機,為商家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在電視上的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Ⅷ 哪些演員拿過歐洲三大電影節影帝影後

‍‍葉德嫻憑借文藝片《桃姐》獲封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後 ,真是實至名歸啊。‍‍

Ⅸ 2010年戛納電影節影帝和影後是

2010年戛納電影節影帝:賈維爾巴爾登,影後:朱麗葉比諾。

其他獲獎獎項: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評審團大獎:《人與神》,評委團獎:《尖叫的男人》,最佳導演:《巡演》馬修-阿馬立克。

最佳編劇:《詩》,最佳影片:《夏夏夏》洪尚秀,最佳短片金棕櫚獎:《母狗的故事》

官方競賽單元獎項:

1、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前身為「電影節大獎」,乃是針對參加「主競賽單元」的20餘部影片評選出的戛納電影節最高獎。

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品是1953年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前輩的《地獄門》,華語電影唯一一部榮膺金棕櫚獎的影片為陳凱歌的《霸王別姬》。

2、評委會大獎/評審團大獎

僅次於「金棕櫚」的電影節第二高獎,相當於主競賽單元影片的「第二名」。

3、評委會獎/評審團獎

不同於上述獎項,評委會獎屬於非常設獎項,頒獎原因往往是個別評委因偏愛而為其爭取的特殊表彰。

4、最佳導演、影帝、影後、編劇獎

第一、戛納的演員獎,無主角、配角之分。

第二、戛納的編劇獎,無原創、改編劇本之分。

5、短片金棕櫚獎

由「電影基石」單元評審團針對入圍「短片單元」的數十部作品評出,這些作品的長度通常都在20分鍾以下。

Ⅹ 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影後是誰

最年輕影帝 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就是在2003年憑《鋼琴家》得獎的阿德里安�6�1布羅迪,不過當年他也快30歲,其實不算很年輕,應該能做最年輕戛納影帝柳樂優彌的爸爸啰! 最年輕影後 1987年,芳齡21歲的瑪莉瑪特蓮憑《無言的愛》奪得影後獎,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後。而從小已經失聰的她也是史上唯一的傷殘影後,聾了也能成為影後哦,這不就比那些走音也能獲獎的香港歌星還要強啰! 最小得獎人 奧斯卡史上有不少年紀小的得獎人,比如12歲時(1994年)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的安娜�6�1帕奎因(《鋼琴別戀》),以及11歲時(1974年)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的塔特姆奧尼爾(《紙月亮》)。但說到最小的得獎人就應該是在1935年奪得特別獎的秀蘭�6�1鄧波兒,當年她只有7歲,大會還安排由和路迪斯尼頒獎給她,但是我想當年的她應該比較喜歡米奇老鼠!
記得採納啊

閱讀全文

與歐洲三大電影節最年輕影帝影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椅模型 瀏覽:485
dj電影完整版 瀏覽:767
電影女演員叫毛什麼的 瀏覽:279
台灣電影啟航 瀏覽:765
電影演員余浩明 瀏覽:656
催人淚下的電影愛情 瀏覽:388
關於出馬仙的電影名字 瀏覽:336
中國演的鯊魚電影大全 瀏覽:835
德陽電影院買票 瀏覽:357
電影勇敢的心女主角照片 瀏覽:248
大胸寡婦電影 瀏覽:786
樂高幻影忍者大電影中英 瀏覽:573
布魯克林電影經典圖片 瀏覽:650
查理九世電影為什麼不上暎 瀏覽:471
正式服吃雞電影院的位置 瀏覽:444
成龍新電影短片 瀏覽:257
電影女主角莎莉 瀏覽:953
電影愛戀法國觀看迅雷下載 瀏覽:834
北京獨立電影院 瀏覽:384
大尺度電影車震片段視頻 瀏覽: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