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北京第一部3d電影在線觀看

北京第一部3d電影在線觀看

發布時間:2022-09-14 05:26:04

Ⅰ 北京哪個電影院可以看IMAX版的3D電影

只有三家:
華星國際影城雙榆樹店
是北京最早的IMAX廳,比電影博物館的稍微小點,但整體效果是最好的.訂票可以通過三個方式,第一個方式是現場購買,第二個方式是官方網站訂票,第三個方式是去網票網(www.wangpiao.com)購票.其中推薦後兩項,免去排隊之苦,非常便捷.
萬達國際影城石景山店
IMAX幕是三家最小的.會員可以在官方網站訂票,非會員目前只能到現場購票.
電影博物館
IMAX屏幕是最大的,但放的是膠片版,對於阿凡達的數字拍攝處理的不是太好,而且不能滿屏.買票方式,只能到現場購買,預售票也只售最多售第二天的場次.
PS:樓上的匿名朋友貼的網址錯啦,應該把piaowang顛倒個個,應該是wangpiao
呵呵~

Ⅱ 中國最早的3D電影是那一年

中國第一部3D電影是《定軍山》,在1905年,不過那時候大多數人連電影都沒看過,更不用說3D電影了,所以其實3D電影並不普及。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誕生,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劇情簡介

《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建安廿年,即公元215年,曹操平漢中,並派大將夏侯淵、張郃等留守,駐兵定軍山和天盪山各隘口。

劉備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將進兵漢中,老將黃忠打敗了駐守天盪山的張郃後,又奮勇取定軍山,經法正指點,奪得定軍山以西的擋箭牌山的山頭,居高臨下,直取夏侯淵,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腰斬,從而奪得了定軍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定軍山

Ⅲ 中國最早的3D電影是那一年

1962年,《魔術師的奇遇》。是新中國第一部立體電影。

主要故事情節為:被反動派逼出國外的魔術師陸幻奇回到上海,尋找失散二十多年的兒子阿毛和老友王小六。他不知道阿毛已改名為張志誠,在公共汽車上做了售票員,王小六也早已不耍猴現已當上了動物園的主任。

在尋找過程中祖國的種種新氣象給了他深刻的感受。老魔術師萬萬沒有想到他不僅找到了兒子而且找到孫子,陸幻奇決定不再離開祖國了;本片是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影片。

(3)北京第一部3d電影在線觀看擴展閱讀

主要創作人員:

1、桑弧

四十年代初,在老一輩電影導演朱石麟幫助和指點下,開始電影編導和創作。五十多年來,編劇、導演了三十多部影片: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在1957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金獎、1954年第八屆卡羅維伐利國際電影節音樂片獎和1955年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主獎。

《祝福》獲1957年第十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特別獎和1958年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擔任編劇的水墨動畫片《鹿鈴》獲1983年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和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終動畫片獎;《她倆和他倆》、《郵緣》獲文化部1979年和1984年優秀影片獎。

2、陳強

1936年在太原並州中學讀書時參加業余劇團。1937年隨戰地總動員會宣傳團在晉西北演出。1938年至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習。1939年畢業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文工團演員。1942年主演喜劇《二大伯》受到歡迎。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4年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工團演員,1945年因在歌劇《白毛女》中飾演惡霸地主黃世仁而知名。1947年任東北電影製片廠演員。後在《留下他打老蔣》、《橋》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53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55年入北京電影學校表演專修班學習。

1961年在影片《紅色娘子軍》中飾演地主南霸天,於1962年獲第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1964年獲印度尼西亞第三屆亞非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不僅擅演反派角色,還參加拍攝多部喜劇片。如《三年早知道》、《父與子》、《瞧這一家子》等。

Ⅳ 想找一個動漫電影或者不是電影,很早很早出的了,好像是3D的

2009年《阿凡達》在全球上映,一場觀影體驗的革命熱潮由此在世界范圍內掀起。3D成為了未來電影製作的發展趨勢,前途不可限量,《阿凡達》的成功正好說明了一切。
動作片做為華語電影的主力類型,這么多年來,華影在國際市場也都靠著它搶灘登陸,有遠見的華語電影人知道3D是必經之路,早早謀求著搶佔先機。華語電影人花了50多年的時光,一步一步地在實現著華語3D電影的脫胎換骨。
《千刀萬里追》《十三女尼》參加法國戛納影展會外市場展覽
紅藍立體是最早期最傳統的3D電影技術,1960年代就已經誕生。這種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兩部攝影機拍攝,然後再用兩部放映機放映,從不同位置投射紅藍兩色畫面到幕布上形成重迭,再透過紅藍眼鏡觀看就能產生「視差」,從而讓觀眾眼前出現立體效果。
在我國,196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利用這種技術拍攝的影片。1962年,由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桑弧導演、陳強主演的《魔術師的奇遇》,算是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將3D電影技術運用到武打片拍攝,是由台灣電影人首創。
在1970年代末,因功夫片題材抄襲成風,已逐現衰落跡象。為了挽留日益減少的觀眾,台灣富華影業公司嘗試用紅藍技術拍攝立體武打片,先後推出了由導演張美君執導的3D立體功夫片《千刀萬里追》及《十三女尼》。
這兩部立體電影雖好看,但看著看著觀眾總會有暈眩嘔心的感覺,這便是當時3D技術最大缺陷之一:紅藍立體最早大都用於黑白電影畫面。比如《魔術師的奇遇》就是,對畫面品質沒什麼影響,然而用在彩色電影畫面,便有了色彩不清晰、不自然的問題,加之兩色影像迭合很不穩定,很容易會讓觀眾適應不良。
雖然觀眾會感覺不舒服,但效果新奇刺激,還是具有相當高的吸引力。事後也證明,3D立體技術確實適合拍功夫片,因為其中的動作、兵器的出現頻率很高,「劍指觀眾」、「萬箭穿心」的立體效果讓銀幕外的觀眾避閃不及,震撼無比。
立體武打片在台灣成功後,也相繼在日本及香港上映,轟動一時,當年還參加法國戛納影展會外市場展覽,獲得影展大會金箭獎等五項榮譽。可惜的是,在一次視察外景場地時,兩部影片的製片人被直升機螺旋槳擊斃。
當時一部立體電影所用的膠片,至少是普通影片的兩倍。因為投資實在太大,3D立體電影逐漸在影院消失了。
《俠女十三妹》劇照
1980年代,3D電影再度在好萊塢興起,技術也出現了革新,進入到單機拍攝的偏光立體時代。這種技術利用偏光鏡有方向性過濾光的特性,當裝有不同偏光方向的偏光片的兩架投射器投射出畫面,觀眾透過眼鏡上的偏光膜,左眼和右眼只能分別看到其中一邊的影像,於是就產生了「視差」而有了立體感。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採用偏振光雙眼立體原理的拍攝技術也進入內地,曾風靡一時。製作推出了不少3D立體電影,如《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等,其中還有一部武打片,那就是著名的《俠女十三妹》。
1984年,北京608廠研製出可以裝在阿里攝影機前的「雙鏡頭立體分光攝影裝置」,並用單機拍攝了《俠女十三妹》影片中的部分鏡頭。不久後,日本電影人對合拍這部影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特別提供當時最先進的雙鏡頭分光35毫米單機立體攝影裝置,並主動邀請著名導演、攝影師擔任顧問,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單機偏光立體電影《俠女十三妹》。
在當年,眾多頭一次接觸立體電影的觀眾們,無不被十三妹一劍刺出銀幕的畫面所震撼。
《俠女十三妹》前後拍攝兩年,耗資幾百萬人民幣,在當時來說算是大投資,但已是利用偏光立體技術大大降低製作成本之後的數字。
除此優點以外,偏光立體技術仍存在重影及畫面不清晰的問題,立體效果雖然比紅藍技術稍好一些,但我們看了之後便知,對於立體武打片來講,3D立體效果仍是以演員朝鏡頭做武打動作或是投擲兵器這種簡單的方式來突顯。
1989年,台灣經濟受挫,電影業也是一路下滑,當時的金格影業公司再次利用偏光立體技術,拍出《立體奇兵》試圖救市,但無奈影片在立體效果上煞費苦心,也不能挽救台產影片的票房暗淡。自此之後,3D立體武打片乃至3D立體在華語電影圈都少人問津。
2000年後,立體電影慢慢走近數字時代,由傳統色差的假性立體感來欺騙觀眾大腦的方式,被用畫面速度感製造立體感的新科技所取代。數字立體電影畫面更穩定,克服了觀看傳統膠片立體電影時的頭暈、疲勞等弊端,能給觀眾以特殊的觀影體驗和視覺享受。
《龍刀奇緣》海報
數字立體技術運用到武打片之上,香港電影人早在2005年就進行過嘗試,不過是一部以功夫為主題的3D動畫電影,名字叫《龍刀奇緣》,這部片首創以拍攝真人來捕捉武打動作,噱頭雖好,但票房成績卻平平。
2009年,中國內地首部3D歌舞片《樂火男孩》上映,影片的票房表現雖然很一般,但為華語片的3D化作出了不錯的貢獻。2010年,由袁和平打造的3D版《蘇乞兒》,可謂是數字3D技術在真人武打片之上的第一次。盡管這部電影中只有20分鍾的3D武打片段,但算是開了一個先河,讓不少內地觀眾有幸在大銀幕上首次看到3D的武打場面。
影片的3D部分雖然只有20分鍾,但劇組卻花了多半年的時間才完成。論技術、動作設計難度與動畫3D可以純粹靠電腦特技不同,甚至遠遠超過以往2D或是普通3D電影的拍攝難度。
傳統3D技術下的立體武打片,所謂「效果」不是以武打動作為重點,多是由朝著屏幕飛來的兵器、石頭之類的形式來展現,雖然感覺震撼,但始終存在效果單一的缺點。運用數字立體技術拍攝的影片,則要求每個動作都有立體感,這對於動作頻繁的武打片來講,無疑是很復雜的工程。
《蘇乞兒》採用分層3D技術,無論從演員的古裝造型的衣服和長發,還是從內景、外景、日出、黃昏、夜晚的景別變換,每一場戲都用不同的技巧將層數分離,每一層畫面都進行逐層的特效處理,1分鍾的特技就要處理5000多格,很多畫面細節還需要製作人員調校,工作量相當龐大。正因如此,《蘇乞兒》僅20分鍾的3D畫面,才投入了300多名人力,製作多半年的時間。
技術標準的提高,同時也給武打片中的動作設計制定了嚴格的要求。在傳統的2D武打片中,即便是演員只懂得花拳綉腿,也可以通過借位、替身等方式來彌補,讓動作打出來更好看;利用膠片拍攝的3D武打片,重點不在打鬥動作上,這種方法還基本可行。
但是,在利用數字3D技術拍攝的武打片中,借機位的辦法是絕對不能用的。因為數字3D版的畫面,每秒鍾畫面的格數已超出傳統2D影片數倍,精細度不言而喻,即便動作再快,演員的一個小動作也會被放大成數倍,假如用借位或替身那結果只有穿幫,所以必須要求演員有真功夫,這正是《蘇乞兒》為什麼選趙文卓做主角的原因,連周傑倫、安志傑這些「非打星」,也要經過相當嚴格的訓練才能達到要求。
《蘇乞兒》是全新技術時代之下的首部3D立體武打片,3D效果只佔全片的五分之一,主要集中在蘇乞兒和武神在萬佛崖的「巔峰對決」,以及蘇乞兒和大反派袁烈的「千蛇洞對決」,雖說只有20分鍾,但武打動作有著全面的立體效果,拳拳打到你面前的視覺沖擊力,呈現給觀眾的震撼遠超傳統立體武打片,可謂是武術電影的又一創舉。
此後,市場上國產3D電影出現了「扎堆」之勢,很多影片都想借3D東風穩賺一把。但如此眾多的紛爭蠶食,高投入快產出的形式讓諸多電影企業血本無歸。一些影片貌似搶到了3D熱潮,分食到了3D技術帶來的巨額效益,但製作誠意卻難以言說。<龍影大象觀:回味成龍電影,窺見小人物的大世界>

Ⅳ 中國第一部3D動漫作品是什麼

動畫的話應該是《秦時明月》吧~

Ⅵ 北京哪個電影院可以看IMAX版的3D電影

只有三家:

華星國際影城雙榆樹店
是北京最早的IMAX廳,比電影博物館的稍微小點,但整體效果是最好的.訂票可以通過三個方式,第一個方式是現場購買,第二個方式是官方網站訂票,第三個方式是去網票網(www.wangpiao.com)購票.其中推薦後兩項,免去排隊之苦,非常便捷.

萬達國際影城石景山店
IMAX幕是三家最小的.會員可以在官方網站訂票,非會員目前只能到現場購票.

電影博物館
IMAX屏幕是最大的,但放的是膠片版,對於阿凡達的數字拍攝處理的不是太好,而且不能滿屏.買票方式,只能到現場購買,預售票也只售最多售第二天的場次.

PS:樓上的匿名朋友貼的網址錯啦,應該把piaowang顛倒個個,應該是wangpiao 呵呵~

Ⅶ 3D電影最早在哪一年可以看

1922年9月27日,《愛的力量》在洛杉磯大使飯店電影院放映,現場只有一名觀眾,這是第一部向公眾發行的3D電影。
中國引進的第一部3D數字電影是《地心歷險記》2008年9月29日首映;中國引進的第一部3D立體電影叫槍手哈特,2007年1月27日

Ⅷ 中國上映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哪一年上映的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影片是京劇《定軍山》是譚鑫培主演的

Ⅸ 中國什麼時期開始有放3D 電影的影院 大概時間也行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

這里有資料
http://ent.sina.com.cn/m/2009-08-12/ba2649331.shtml

3D電影簡史: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1年,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1953年,《恐怖蠟像館》等一批3D恐怖片應運而生,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3D IMAX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
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

Ⅹ 3D電影觀影需知

有的電影要有特殊眼鏡,有的電影不用。
直接套上就行,很簡單
3D電影
什麼是3D電影?D是英文Dimension(線度、維)的字頭,3D是指三維空間。國際上是以3D電影來表示立體電影。
人的視覺之所以能分辨遠近,是靠兩隻眼睛的差距。人的兩眼分開約5公分,兩隻眼睛除了瞄準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樣東西,兩眼的角度都不會相同。雖然差距很小,但經視網膜傳到大腦里,腦子就用這微小的差距,產生遠近的深度,從而產生立體感。一隻眼睛雖然能看到物體,但對物體遠近的距離卻不易分辨。根據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兩隻眼睛視角的差距製造出兩個影像,然後讓兩隻眼睛一邊一個,各看到自己一邊的影像,透過視網膜就可以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了。各式各樣的立體演示技術,也多是運用這一原理,我們稱其為「偏光原理」。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UME華星國際影城是北京唯一的五星級高檔次電影院,它引進了先進的放映設備及視聽音響,長期排映美國西蒙公司最新的根據浮士德古典名著改編的「古堡幽靈」及其他多種影片,就是使用當今高科技計算機生成圖像技術而製成的生動逼真、扣人心弦的3D立體電影。該廳是目前北京唯一用電影膠片通過電影放映機(而非使用碟片的投影儀)放映3D電影的影廳。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欲知3D電影視覺感受如何?敬請光臨、親身體驗它的新奇和驚心動魄。

閱讀全文

與北京第一部3d電影在線觀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推拿音樂分析 瀏覽:446
一個電影票看別的電影 瀏覽:992
男主角馬大力是什麼電影 瀏覽:255
湖北電影製片廠導演有哪些人 瀏覽:503
成龍戴小熊帽子是什麼電影 瀏覽:961
肖昂小蕊是什麼電影的主角 瀏覽:828
一個人在電影院坐太無聊了 瀏覽:552
4人電影片段英文版4女 瀏覽:772
復仇電影圖片 瀏覽:228
游泳電影大全韓國 瀏覽:321
關於美食的美國愛情電影 瀏覽:575
賭博默示錄2電影在線觀看免費完整版 瀏覽:853
紅河谷女主角電影 瀏覽:912
韓國古代電影三級大全 瀏覽:816
甑子丹電影視頻大全集 瀏覽:587
一部媽媽用手指給孩子換冰棒的電影 瀏覽:394
電影陷井觀後感 瀏覽:893
愛情公寓電影lol插曲 瀏覽:58
大信電影院有什麼電影 瀏覽:994
悟空動漫電影圖片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