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第一部電聲配樂電影

第一部電聲配樂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11 19:23:02

『壹』 電影《石破天驚》(勇闖奪命島)的最佳影評是那篇請列出

《石破天驚》又是96年美國影片的大手筆之作,還未上映,輿論就對這部巨片議論紛紛。首映立即引起轟動,被稱為是96年度夏季影片中最具驚栗性的影片之一。

影片拍攝耗資巨大,甚至直接動用美國海軍陸戰隊協助拍攝,影片中大量驚險鏡頭都採取實拍,而陣容巨大的場面,又令觀眾心驚不已。同時,又是幾個大明星聯手合作:影帝尼古拉斯·凱奇及著名派演員007的扮演者辛·康納利, 他們的加盟無疑又為影片添了不少魅力。

《石破天驚》的選材可以說是叛經離道,塑造了一位久經沙場,身獲殊榮的將軍為了替手下犧牲的大兵向政府討還公道,完全不顧惜自己的名譽地位甚至性命,率領一隊陸戰隊勇士劫持了新型毒氣彈和人質,籍此向政府索取賠款,他們被稱為叛軍。但他們摧毀了政府派來的突襲隊後,將軍卻並未真正發射毒氣彈,他不忍心將數百萬人無辜殺死,與之相比,在影片中技氣非凡,歷經艱險卻大難不死的突襲隊員看起來倒是可憐的政府走狗形象,英雄被反英雄化了,而影片對美國政府的揭露更為冷靜深刻,它寧可犧牲數百萬人員,也不願付出應該付出的賠款,那口頭上的民主偽裝一下就被無情地粉碎了。

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拍攝地阿卡拉島。這個島被稱為「惡魔島」,島上岩石險怪,地形奇特復雜,好萊塢影片對這里是樂此不疲。早在79年,就拍了《逃出惡魔島》這一次它再次出動,又獲得巨大成功,不可說不是一奇。

『貳』 電聲音樂的起源是什麼答得好的另追加加分。跪求答案。

古希臘的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開始研究聲音和物理的關系,這些理論對文藝復興以後的音樂以至電子音樂都有重大影響。在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著作《新亞特蘭蒂斯》里描寫一個幻想的國度里,有獨特的房間可以將任何聲音製造或復制出來。在此以後,不少科幻小說都曾描述類似的音樂設備。

1857年法國科學家史考特發明了錄音技術,可以將聲音紀錄,但尚未能將之播放。1878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以滾筒錄音,並以喇叭將聲音放大播放。1887年埃米爾·貝林納發明以唱片錄音並放大的留聲機。大約1900年出現以磁帶紀錄聲音的技術,但尚未成熟。1901年李·德佛瑞斯特發明真空管,自此以後,錄音技術可以廣泛地用於電子音樂、收音機廣播等等。

音樂盒是影響電子音樂的前身之一。1815年出現了第一個以彈簧控制的音樂盒。1876年美國的艾奧利安公司(AeolianCompany)發明了自動彈放鋼琴(PlayerPiano),和音樂盒一樣,以鋼琴卷簾紙(PianoRoll)紀錄音符的時間。在錄音技術尚未成熟之前,不少當時的鋼琴家都曾經透過鋼琴卷簾紙紀錄了演奏。而這種鋼琴卷簾紙的紀錄方法,後來被應用到樂器數位介面(MIDI),至今很多數碼音樂軟體(DAW)都有採用。

1897年泰岱斯·卡希爾(ThaddeusCahill)發明了第一台電子鍵盤樂器Telharmonium,但體積龐大,直至1912年技術才稍為完善。義大利鋼琴家及作曲家費盧西奧·布索尼看到卡希爾的發明後極之推崇,在1907年的著作《新音樂審美概論》,預言電子音樂是未來音樂發展的路向,它可以製造任何傳統樂器無法製造的聲音,甚至演奏比半音更微小的音階。他的想法影響了學生埃德加·瓦雷茲,日後成為電子音樂的重要先驅。這時期的義大利藝術家,常被稱為未來主義,除了布索尼,不少音樂家推崇電子聲音和噪音可以是音樂。

1912年俄羅斯科學家李昂·特雷門發明了特雷門(Theremin),以手控制無線電波來製造聲音。1929年約翰·斯凌格(JosephSchillinger)創作了《特雷門與樂隊組曲》,由發明家特雷明親自演奏。1926年法國人馬特諾(MauriceMartenot)發明了馬特諾琴(OndesMartenot),既是一個鍵盤樂器,亦可以演奏滑音,在法國作曲家梅湘的《圖蘭加里拉交響曲》(1948年)廣泛應用。1929年美國作曲家喬治·安太爾(GeorgeAntheil)首次在樂曲中應用電動機和各種電動機械的噪音。

1927年美國發明家奧奈爾(J.A.O'Neill)發明以磁帶紀錄聲音,並以鍵盤控制。1929年發明家勞倫斯·哈蒙德以此技術發明了哈蒙特風琴,這是第一部大量生產並暢銷的電子鍵盤樂器。

1935年德國的柏林收音機展覽中,AEG公司展示了磁帶錄音。磁帶比唱片在錄音技術上有更大的彈性,可以重新再錄,亦可以剪接。自此以後,磁帶被廣泛應用於收音機廣播及有聲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華特·韋伯發展了交流偏磁(ACBias)的技術,令音頻的范圍更廣闊。1942年德國AEG公司發明了立體聲。1944年當時仍是學生埃及的音樂家哈利姆·埃爾-達巴開始利用磁帶創作電子音樂。

1956年艾默特(HerbertEimert)的《樂曲五首》、施托克豪森的《青年之歌》等陸續問世。

五十年代電子音樂是計算就緒後再進行製作的,音的頻率、時值、音量、起音、衰減、混響等均記於一定的座標紙上,再用磁帶經過多次分錄及混錄而成。

1956年左右羅伯特·穆格(RobertMoog)發明包括振盪器、放大器、程序控制器等在內的功能相當復雜的「電子發聲合成裝置」,使電子音樂的製作過程大為簡化;製作者不但可以隨意獲取所需的聲音,細微控制其波形、包括曲線等,而且能聽到最後的音響。

YMO、DepecheMode、Devo等樂團成功打造出非常流行的電子音樂,當時尚未有如此強調科技感的音樂類型,使得現在許多樂手以及樂迷還是非常懷念。

電音的分類是歸在搖滾底下的,比較可信的起源是從80年代末的一家黑人Disco舞廳流行開來,大致上音樂作法採取鍵盤與合成器采樣的聲音編排而成,搭配電子鼓,重復小節循環而成,再細分就要以節拍數區分,非常多,但是電音中Ambient這類型是從古典樂→現代室內樂→Ambient演變而來的,但不一定要用到電子樂器,也不完全以節奏帶動曲調的走向。至於搖滾如果是1996年以前是不重視電音這部份的發展,有的話指的是電子音樂,NewWave時期,如NewOrder,DepecheMode諸如此類,到2000年後搖滾流行起加入電音模式。


『叄』 有哪些著名的電影配樂大師

TOP1:電影音樂的王者——— 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約翰.威廉姆斯是電影配樂家中的佼佼者,曾超過24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提名,並5次獲獎。同時,他的配樂還15次獲得格萊美獎。其著名代表作有:《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戰》三部曲、《辛德勒名單》、《第三類接觸》、《大白鯊》、《E.T.》、《愛國者》等。
主題式變化是威廉斯配樂的慣用手法,他常為電影中的主角或主題事件譜寫一段主題旋律,然後在影片中隨著角色的遭遇和劇情的轉折,將這個主題變化出各種情緒的變奏,這樣的技巧實際上是出自瓦格納歌劇,但同樣的手法在不同的音樂家手上,自然是各有巧妙不同。約翰威廉斯的主題往往呈現精確的詮釋和高度的可辨識性,使得音樂和電影中的情節形成密不可分的結合,大白鯊的神出鬼沒,印第安那瓊斯的傳奇冒險,絕地武士的神秘力量,銀河帝國的大軍壓境,正義化身的超人,流落他鄉的E.T.,在約翰威廉斯的音樂中彷佛歷歷在目,這也使得他的音樂不僅深受影迷與樂迷的喜愛,更一再受到金像獎與葛萊美獎的垂青。
很難再找到一個如同約翰威廉斯般,跨越古典與流行,電影界與音樂界的多元化作曲家,如果沒有了約翰威廉斯的音樂,我們又怎能想像這世上竟然有這樣一顆心,它可以容得下這兩款截然不同的曲風繆斯;你或許更難想像這位鼎鼎大名的作曲家,從來都不願讀劇本,他只相信眼睛看到的,因為他獨具慧眼,不但可以看到影片風情,還可以讀出電影無法捕捉到的愛。
TOP2:電影音樂的唯美主義者———約翰·巴瑞(John Barry)
約翰·巴瑞原名JonathanBarryPredergast,1933年9月3日生於英國的約克鎮,是電影配樂史上最負盛名的老一輩電影音樂大師之一。他早期為11部007系列影片所譜寫的配樂中,帶有爵士搖滾風格的邦德主題膾炙人口、歷久不衰。約翰·巴瑞曾獲得4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獎———《生的自由》、《冬獅》、《走出非洲》和《與狼共舞》,以及1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生的自由》中的《BornFree》。約翰·巴瑞的作品大致可以區分成早期的爵士搖滾,與近期的唯美管弦樂兩種典型風格。
他的代表作為大家所熟知的有:《007系列》前期的作品、《午夜牛郎》、《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與狼共舞》、《時光倒流70年》(Somewhere in time)、《桃色交易》、《卓別林和他的情人》(Chaplin)。
TOP3:電影音樂靈魂詩人—— 埃里奧.莫利康內(Ennio Morricone)
在眾多的配樂大師中,埃尼奧·莫里康內是一個絕對無法被忽視的名字。從工作時間上,他已經浸淫配樂屆超過50年之久;從作品數量上,他參與製作的影視配樂近500部,絕對稱得上是高產;從涉獵領域來看,電影、電視全面開花,而且從歐洲到亞洲再到好萊塢,配樂作品涵蓋全球各大國,建樹頗豐;在業界獲得的榮譽也堪稱重量級,第79屆奧斯卡所賦予他的終身成就獎,更是對這位配樂大師的最大肯定。回望他的配樂作品,《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美國往事》《鏢客三部曲》《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埃尼奧·莫里康內經手的經典之作不勝枚舉。
TOP4:獨樹一幟的風笛——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
詹姆斯·霍納1953年8月14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早年師從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古典音樂大師GyorgiLigeti,後在南加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獲得音樂作曲碩士和博士學位。在他獲得博士學位後,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轉入電影界,為美國電影學院及新世界電影公司出品的一些低成本恐怖片或科幻片配樂。詹姆斯·霍納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高手,他所創作的情感主題音樂以其優雅的旋律、強烈的情節暗示帶出唯美華麗、充滿詩意的配樂風格,在樂壇獨樹一幟。
其代表作有:《光榮》、《燃情歲月》(legends of the fall)、《勇敢的心》(Brave heart)、《阿波羅13號》(Apollo 13)、《泰坦尼克》、《蒙面佐羅》(The mask of Zorro)、 《Deep impact>(末日大撞擊)、《The devil』s own》 (Harrison Ford)、《美國鼠潭》。
TOP5:如日中天的配樂大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
漢斯.季默是最近最如日中天、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大師之一,擅長將傳統的弦樂與先進的電腦合成樂相結合,他的創意和膽識令他足以勝任不同類型影片的音樂創作,成為當今樂壇不可多得的電聲配樂奇才。
其著名的作品有:《獅子王》(The Lion King)、《埃及王子》(Prince of Egypt)、《The Thin Red Line》、《獵殺紅色十月》(Crimson Tide)、 《石破天驚》(the rock)、《斷箭》(Broken Arrow)、《雨人》、《黑雨》(Black Rain)、《綠卡》(Green Card)。
TOP6:電聲配樂的高手—— 范吉利斯(Vangelis)
范吉利斯(Vangelis)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集創作,演奏和音樂製作於一身,一個真正的全才。被人們稱為現代的瓦格納(Richard Wagner)。他的許多史詩般的電子音樂作品和電影配樂深得樂迷們的鍾愛。如 『Chariots Of Fire』 影片〖火的戰車〗配樂,『Theme from Antarctica』電影〖南極〗主題曲,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影片〖哥倫布〗配樂等等。
1970年代的范吉利斯全心投入電子音樂創作,並轉往倫敦為電影製作配樂,開啟他輝煌的電影配樂時代,其中包括1981年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的「火戰車」、1982年的「銀翼殺手」、1983年的「南極物語」、1992年的「1492征服天堂」等重要作品,范吉利斯開創了電子音樂與電影配樂的嶄新前景,奠定了所謂未來太空音樂的發展,可謂居功厥偉。
也許正是因為范吉利斯的無師自通,他的音樂具有獨特的無法復制性,他以鍵盤音樂為基礎,巧妙融合古典、流行、電子、new age 等音樂元素,發展出綿密的管弦樂法以及嶄新的電子音樂語法,而他身兼作曲、編曲、製作的能力,更完整地呈現他的音樂理念,從早期古典樂器到後來的新電子音樂,在范吉利斯手中誕生出嶄新的表現方式,成為一種未來感十足的新音樂。范吉利斯的成就,不僅反應在全球的唱片銷售數字以及無數的得獎紀錄,國際天文聯盟更決定將新發現的「6354號星雲」正式定名為「Vangelis」,藉以向這位音樂大師致敬。
TOP7:電影配樂多面手——莫里斯.賈爾(Maurice Jarre)
大家熟知的《人鬼情未了》(Ghost)的主題曲,就是他的佳作之一。電影配樂多面手-莫里斯.賈爾(Maurice Jarre):作為著名導演大衛.里恩的親密合作夥伴,電影配樂多面手-莫里斯.賈爾無疑是本世紀電影音樂創作領域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
莫里斯1924年9月13日出生於法國里昂,少年時代,和乎對音樂一竅不通。一次偶然的機會,莫斯被父親播放的一張唱片《匈牙利狂想曲》深深吸引,於是便立志成為一名指揮。在朋友的鼓勵下,莫里斯考取了巴黎國家音樂學院,畢業之後,他加盟聖路易斯馬胡劇院管弦樂團擔任編曲和指揮。從50年代起,莫里斯正式開始他的電影音樂創作生涯。由於他精通俄羅斯、印度、日本、南美和阿拉伯等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文化,因此被稱為「電影配樂多面手」。
在莫里斯眾多的配樂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作品皆來自大衛.里恩執導的影片,它們是《阿位伯的勞倫斯》(1962年),《日瓦戈醫生》(1965年)和《印度之路》(1984年),他精湛的配樂藝術使他三次登上奧斯卡領獎台。其中,他為電影《日瓦戈醫生》創作的「拉拉主題曲」更是當年最為暢銷的單曲。60年代中期以後,莫里斯獎創作重心轉移到了萊塢,他與不少世界級名導如希區柯克、約翰.休斯頓、伊里來.卡贊等都有成功合作。1988年,由他為電影《霧中的猩猩》創作的音樂使他再度榮獲奧斯卡提名。1991年,影片《人鬼情未了》中的精彩音樂又賦予他ASCAP大獎得主這一無上榮耀。莫里斯.賈爾輝煌的音樂生涯足以他成為世界電影音樂創作史上最具光彩的人物之一。
TOP8:日本電影配樂的殿堂級人物——喜多郎
說喜多郎是天才,是因為他從未接受過音樂方面的教育,甚至看不懂五線譜,從前用他自己的方式記錄音樂(有點類似圖畫),但他的確是個多才多藝的音樂家,除了演奏吉他、貝斯、鍵盤、簫及許多其他的樂器之外,他還作曲、編曲、製作。
可以說,早在70年代便開始致力於研究電子合成音樂的喜多郎(kitaro),是New Age音樂的首席代表,他的作品有著日本New Age音樂開路先鋒的獨特風格。
將古典、流行、爵士融入電子音樂,這種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方魅力,使得kitaro從首部作品《天界》面世開始,就得到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聽眾的肯定(當然很多人對於他的音樂比對他本人更為熟悉)。
1980年喜多郎與美國GeffenRecords簽約,(他現在的唱片公司是DomoRecords),喜多郎的專輯正式進軍美國。1993年及1997年,喜多郎完成了兩張原聲帶:《天地》和《宋家皇朝》。前者獲得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後者則贏得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在喜多郎的音樂生涯中,共被格萊美獎提名多次。喜多郎後來的風格和早期不同了,樂器的使用也更為廣泛,有人說少了早期的寧靜,但是,不論過去現在或是未來,不論曲風再怎麼改變,喜多郎作曲的用心及對大自然的關懷是永遠不會變的。
TOP9:電影音樂家——托馬斯.紐曼Thomas Newman
一般來說,Thomas Newman的音樂並不像典型的好萊塢電影音樂,具有高度的戲劇性和煽動力,反而呈現內斂沈穩的性靈色彩,看似平淡卻另有一番省思沉靜的意境,其間也不乏令人意外的輕狂,活力與熱情。
Thomas Newman到目前為止,曾在1994年以《新小婦人》與《肖申克的救贖》同時入圍金像獎,並在次年以《Unstrung Heroes》再度入圍金像獎喜劇既音樂劇類最佳電影音樂,1999年的《美國麗人》更是大受矚目,此外Thomas Newman也一再受到其它影展與影評人的肯定,配樂的邀約不斷,雖然如此,有一位聲名顯赫的父親,對於電影配樂的工作,Thomas Newman偶爾還是會感慨:I Never Felt Easy。但從Thomas的成績與受到的歡迎來看,他已然走出自己的音樂生涯,並且走的有聲有色,
TOP10:用真誠感動人們——澤貝紐·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
澤貝紐·普瑞斯納,1955年出生於波蘭的Bielsko-Biaka,第一部電影配樂是在1978年,由Antoni Krauze導演的《The Weather Forecast》。從此,普瑞斯納與電影配樂結下不解之緣,尤其是與波蘭大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合作,更讓普瑞斯納一躍而成為國際知名配樂大師。
普瑞斯納所獲得的榮耀獎項包括:1997年柏林影展銀熊獎;1996年吉恩·貝克(Jean Becker)導演的《愛麗莎的情人》(Elisa),以及1995年《紅**深》兩片讓他獲得兩次法國影藝學院愷撒獎;1995年獲得波蘭錄音工業獎;1994年獲得The Mayor of Krakow』s Medal終生成就獎;1991年、1992年、1993年三度獲得洛杉磯評論協會年度最傑出電影配樂獎;1992年、1993年兩度獲得金球獎;1992年因為向海外介紹波蘭文化的傑出成就,獲得最佳外交總理獎等等。目前普瑞斯納是法國影藝學院會員。
在電影原聲帶的銷售成績上,《雙面維羅妮卡》原聲帶自1991年發行後,至今全球銷售超過三十萬張,1992年獲得法國金唱片。紅白藍三部曲全球銷售超過七十萬套;另外《普瑞斯納的音樂》(Preisner』s Music)專輯收錄近十年來他的電影音樂創作,在波蘭銷售超過六萬張成為白金唱片。

『肆』 電聲樂隊的歷史!!急用!!

電聲樂隊指由電子樂器為主組成的樂隊。電子樂器指運用電子元件產生和修飾音響的樂器。包括一般電子樂器和電子音響合成器。
目前比較多見的電聲樂隊有以下兩類:第一類,主要由架子鼓、電吉他、電貝司和電子合成器組成。有時還加一個電子鋼琴。第二類,以電聲樂隊為基礎,或者加進銅管樂,如薩克斯、小號、長號,或者加進弦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或者加進民族樂曲,如二胡、笛子、古箏等。近年來電聲樂隊的發展、變化很快,新的樂器和演奏形式不斷涌現。
一、何為電聲樂隊
由各種不同電聲樂器演奏員混合組編,專門演奏通俗音樂和為通俗歌曲伴奏的樂隊,稱為電聲樂隊。電聲樂隊所用樂器有電吉他,電貝司,電子琴,合成器和架子鼓等,另外有時為了音樂的需要還要擴增小提琴、薩克斯管、小號、長號或嗩吶、三弦等其它西洋或民族樂器。電聲樂器的出現,大約在本世紀 30年代,早在 1938年,美國的一些音樂家就試圖開發半電聲樂器電子小提琴與電子大提琴。本世紀60年代,電吉他在美國的搖滾樂隊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通俗音樂樂隊中應用,並逐漸有電貝司,電子琴,合成器和架子鼓,一起形成電聲樂隊。我國自本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封閉狀態的結束,開放政策的實施,在引進通俗音樂與通俗歌曲的基礎上,引進了電聲樂隊。電聲樂隊演奏的音樂題材新穎,通俗易懂,節奏活潑,音響豐富,給人以輕松、愉快、熱烈的感受,所以深受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歡迎。
二、電聲樂隊的編制與席點陣圖
電聲樂隊從編制規模來看,相差較大,最少時4人可組成小樂隊,即電吉他、電貝司、電子琴和架子鼓各1人,最多時可有15人左右。電聲樂隊的演出,一般在舞台中央靠後一些位置排定,從席位上來講,架子鼓在中央,兩旁分別排列高音樂器和低音樂器。
電聲樂隊編製表
以上樂隊編制圖表中,小樂隊和中型樂隊的合成器和電子琴可以互相代替。電聲樂隊席位,一般弱音樂器在前排,強音樂器在後排,高音旋律樂器一般排在舞台的右邊,低音樂器排在舞台的左邊,這樣便於樂隊整體在演奏時獲得音量平衡及好的聲音效果,另外從外表上看來也比較對稱、美觀。
三、電聲樂隊的演奏形式
電聲樂隊的演奏形式,大致可分為4種:舞台演出形式,舞廳演奏形式,錄音棚演奏形式和庭院演奏形式。
1、舞台演出形式
電聲樂隊在舞台上或大型體育場館里音樂會上的演出,稱作舞台演出形式,在這種演出形式中,一般在電聲樂隊里要加一些西洋樂器,比如小提琴、薩克斯管,小號和長號等,有時為了風格民族化,演奏時也適當加一些民族樂器,比如笛子、琵琶或打擊樂等。這種形式是我們在音樂會上或電視屏幕上經常可以見到的,如一些通俗歌星的伴奏樂隊。有時在舞台上演出時,也用一些人少的樂隊,如1992年元月份,香港的秀苑搖滾樂樂隊,在可容納1萬五千人的上海體育館演出樂隊就很小。電聲樂隊在這種舞台形式演出中,演奏員們個個神采飛揚,姿勢優美,尤其是架子鼓演奏員手舞足蹈,就像舞蹈演員在表演一般,給人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另外電聲樂隊在為獨唱或重唱的演員伴奏時,主次分明,強弱對比顯著,再加上在前奏,間奏,後奏時充分發揮了電聲技術的長處,常常給人以生動清新的感受,有時還能產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很好地渲染了音樂氣氛。
2、舞廳演奏形式
這里一般指在舞廳伴奏的電聲樂隊演奏,它的規模一般比舞台演出時電聲樂隊的規模要小一些,但它發揮了電聲的優勢,通過揚聲器,將音量放大可以造成整個舞廳的回響效果;調小,則適合少部分人在小場合跳舞。它不但能很好地演奏各種節奏的舞曲,包括一些改編的流行歌曲樂曲,還可以演奏各種世界名曲,加上各種演奏技術,以及電子琴和合成器模擬音色的變化,可製造一個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的氛圍,使人們盡情地沉醉在舞場的氣氛之中。
3、錄音棚演奏形式
為了給電影、電視配樂,為了給錄音盒帶歌曲配樂,也為了給卡拉OK錄像帶配樂,電聲樂隊在錄音棚的演奏稱作錄音棚演奏形式,這時的電聲樂隊不要求人多,而要求精煉,配合默契,能夠細膩地進行音樂表現,圓滿地完成作曲家的意圖,使作品的錄音獲得良好的效果。
4、庭院演奏形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現在的社會上,有好多家庭都買了電子琴等樂器,茶餘飯後,有時一個家庭在居室里,有時幾家坐在庭院里,或年輕人在大街小巷的電聲樂器沙龍演奏,便稱作電聲樂隊的庭院演奏形式。琴、棋、書、畫本來就是中國人追求的美德,所以這一種形式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普及,加之通過演奏,不僅可以消閑助興,還可以陶冶情操,消除煩惱,增進身心健康。
四、電聲樂隊的一般編配
電聲樂隊的一般編配,需要注意下列幾方面:
1、編配中的聲部處理
電聲樂隊的編制,一般分為基本樂器和色彩樂器。基本樂器包括電吉他、電貝司、電子琴和電子合成器等樂器;色彩樂器包括擴增的小提琴、單簧管、薩克斯管、小號、長號以及民族樂器等。然而不管基本樂器還是色彩樂器,它們都屬於高音或低音樂器,編制里沒有中音樂器,象管弦樂隊中的圓號,中提琴等樂器。這大概是為了突出輕便的特點,所以我們在為電聲樂隊寫總譜時,從聲部的處理上來講,應該高音樂器演奏旋律聲部,低音樂器演奏低音聲部,中音聲部一般由電子琴或鋼琴來填充。架子鼓基本上是通篇演奏,但寫譜時一定給它留出空隙,便於它即興發揮。
2、編配中的節奏處理
在考慮電聲樂隊的演奏節奏時,一定要注意一般情況和特殊情況。一般通俗音樂的樂隊配器,節奏較一致,好像鋼琴變奏曲中,某一變奏的鋼琴音型一般,以一小節為單位的模式音型,通篇演奏,這屬於一般情況。另外從通俗音樂作品本身節奏來看,是變化多端,豐富多彩的,有些甚至比起嚴肅音樂的節奏還要復雜,比如美國搖滾樂的布魯斯節奏和拉格泰姆節奏的應用,對電聲樂隊尤其是架子鼓的演奏要求是非常講究的,比如在4/4拍中,往往把樂隊的重音演奏放在第二拍和第四拍上奏,和4/4拍的常規強、弱、次強、弱的有規律循環,故意造成矛盾,形成一種輕重顛倒,搖擺不定的效果,這種特殊情況我們在寫總譜時一定要給予注意。
3、編配中的復調技術
復調技術在電聲樂隊里的應用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尤其是在為通俗歌曲伴奏時,樂隊里低音樂器演奏節奏,高音樂器演奏對位聲部,而聲樂演員唱主旋律,三者以聲部交響的方式來完成作品的表現,可以獲得非常好的效果,另外,有時全體電聲樂隊演奏音型,而聲樂演員可充分發揮和表現,以增大通俗歌曲表現的自由度。
4、編配中的和聲技術
至於整個電聲樂隊在編配時和聲的應用則較為簡單,從和聲的骨架來看,基本上屬於一小節或二小節配置一個和弦,在和弦的應用上,常使用各種類形的七和弦,包括平時不常用的大七和弦等,有時也用高迭和弦,也有時用一些四度迭置和聲,原則是根據旋律的進行,給予多聲配置。
5、編配中前奏、間奏、尾聲的處理
通俗音樂中的前奏、間奏、尾聲也和嚴肅音樂一樣,一般在作品中作者都已經寫好旋律,我們只進行一下配器即可,但也有一些作品,作曲者沒寫出前奏、間奏和尾聲,這就需要我們在為作品配器時自己動手編寫一下前奏、間奏和尾聲,當我們做這項工作時,首先要看一看作品所要表達的形象和內容,然後要掌握好以下原則:前奏為揭示作品的調性、速度、風格、意境與基本情緒,間奏是樂曲中間起承上啟下作用的,尾聲一定要使它達到對整個作品的圓滿補充,至於材料,主要應從作品內部尋找,也可以拿新材料來進行編寫,但一定要達到整首作品和諧統一。
五、電聲樂隊的現狀
就現狀來看,電聲樂隊在世界各國都有著廣闊的市場。在法國,電聲音樂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追其淵源,可達十一世紀的通俗音樂,他們稱作「尚松」的演唱,應用電聲樂隊伴奏。在美國,大家都非常熟悉並常提到的,由美國黑人民間音樂——爵士樂派生出來的,歌聲粗獷、節奏強烈的搖滾,便是用電聲樂隊伴奏的。在義大利有流行歌曲,在電聲樂隊伴奏下演唱,這種形式有些美聲歌唱演員也嘗試,以施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華。在西班牙,由東方旋律、本土舞蹈及歐洲和聲組合而成,隨舞而歌的流行歌曲,稱之為彈唱流行樂,也用電聲樂隊伴奏。在德國,國家為發展本國的輕音樂和搖滾樂,專門設有大型的音樂會比賽,當然需要大批電聲樂隊。在日本,則有卡拉OK電聲樂隊錄制的音像帶,這種形式已傳入我國。在俄羅斯則有滾石樂也稱羅可樂的電聲樂隊,在維也納有茶座的通俗音樂電聲樂隊,另外國外的一些交響樂團為演奏通俗交響樂也加進了電聲樂隊。從上我們不以看到電聲樂隊的廣闊市場,至於它模擬人聲,模擬各種樂器的演奏,則說明了它的功能多用,同時也反映了電聲樂器本身音色的獨立性稍差。另外,對於一些通俗音樂中的不健康的,商品化的,低級趣味的東西,我們也應加以區別對待。
電聲樂隊的概念:指電子樂器為主組成的樂隊。電子樂器指運用電子元件產生和修飾音響的樂器。
電子音樂:即電子合成音樂,指運用電子方法產生和修飾的音樂。

『伍』 請介紹一下久石讓

提起久石讓,宮崎駿迷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只要你留意每部宮氏電影的開頭或結尾,就會看見這個名字——音樂:久石讓。在你為動畫中曲折的情節、宏大的場景、精細的製作而感嘆時,是否同時亦被出色的音樂而迷倒呢?

久石讓,1950生於日本的長野,是日本最多產,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現代音樂藝人之一。在長達二十年的傲人音樂生涯中,他擔任作曲、製作、編曲和演奏等多項工作。久石曾為超過二十部電影擔任配樂工作,並曾四度贏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他還從1992年起連續三年獲得日本最高電影音樂大賞,1999年又第四次獲得此獎。他還為許多電視連續劇以及數不清的電視廣告製作配樂。這位以獨特的極簡風格著稱的鋼琴兼鍵盤手曾出版超過20張以上的暢銷個人專輯,每張都是數一數二的佳作,可謂碩果累累!

久石讓早年曾就讀於日本國立音樂學院,修習作曲。1982年,久石讓在畢業的同時推出了他的第一張個人音樂作品專輯<Information>。1983年,經人介紹,久石讓結識了宮崎駿,此時宮崎駿正致力於《風之谷》的創作。聽過久石讓創作的[風之谷]的印象音樂後,宮崎駿被深深打動了。此後影片公映後更證實了宮崎駿的眼光,久石讓為該片創作的配樂深深地打動了無數的觀眾以及評論人。因此次年宮崎駿的"GHIBLI(吉卜力)"工作室後,久石讓便一直擔當宮崎駿動畫的音樂監督至今。

久石讓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音樂創作人。如今,久石讓不但是宮崎駿的音樂代言人,更與北野武漸成黃金組合,創作了《寧靜的海》、《Kids Return~壞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等佳作。 此外的配樂大作還包括:動畫電影《阿里安》、《機器人嘉年華》,《仔鹿物語》、《水之旅人》、《寄生前夜》等等。在日本,久石讓早已是聞名遐邇的資深音樂人。1998年,久石讓 更獲邀擔任日本冬季長野殘疾人奧運會的音樂製作總監,如此重要的任務可說是對他在音樂界大師級地位的莫大肯定。

久石讓與宮崎峻

宮崎駿的動畫有幾大類:《風之谷》、《天空之城》、《幽靈公主》屬於傳奇類,《龍貓》、《魔女宅急便》、《歲月的童話》、《夢幻街少女(側耳傾聽)》、《聽見濤聲》是平實的生活類,《紅豬(飛天紅豬俠)》、《平成狸合戰》則介於前二者之間,剩下的《再見螢火蟲》就是很嚴肅的反戰片了。因而,久石讓的音樂也就跟著可以分成這幾類,電影的特徵性越明顯,其音樂給人的印象就越深。從電影原聲角度講,本人強烈推薦《天空之城》和《幽靈公主》。

《天空之城》和《幽靈公主》的故事本身有著宏大的背景和曲折的情節,讓音樂有一個很廣的發揮空間。雖同是傳奇故事,但因事距近十年,風格有著很大的區別,唯一的共性是旋律極優美,場景音樂與畫面配合得十分完美。

《天空之城》的音樂以電聲,合成器為主,加上圓號,童聲合唱,鋼琴小品等等配合,主題曲<君をのせこ(載著你走)>由井上杏美小姐演唱。其中由杉並兒童合唱團唱出的版本簡直可說是天使之聲,將《天空之城》的漂渺與悲哀表現得絲絲入扣;<シ一夕の決意>是一首鋼琴小品,描述了兩位主角初到達Laputa後所見到的情景,非常美妙,也是流傳極廣的一首。舉個例子:某大學的年度藝術節匯演,有學系用了這首音樂來作表演得背景音樂,才剛彈出幾個音符,台下有80%的人「嘩」了起來,說:是《天空之城》啊!其實不看動畫的人,一聽也會被其所迷住,許多年前廣州一電台的一個介紹散文的文化節目用這首音樂作版頭。本人現時的一位死黨好友,就是因為聽見我在宿舍中大放《天空之城》而跑過來與我結識的。其實,在久石讓的作品中,《天空之城》是最為人所熟悉的了,其一,《天空之城》是宮崎駿最早的電影之一,給人的震撼力很強;其二,音樂實在是美妙啊!在國內,即使是「托D版貨的福」也只能找到井上小姐唱出的主題曲,原聲大碟就芳蹤難覓了。
《幽靈公主》是宮崎駿最後一部作品(當然今年又突然復出是另外一回事),其場景描繪已是出神入化,配合這樣一部巨作,久石讓在電影中運用了大量弦樂,奏出交響樂般宏大的效果,讓你一聽就感到蒼涼廣闊,瑕想無邊。同時,這部片子充滿了濃郁的日本古代風情,所以在結尾ED<もののけ姬(幽靈公主)>中,米良美一(男)的假聲獨唱是極具民族特色,清澈渾厚的聲音就象一個婦人在講述遠古時期的傳說一般。這是一張絕對值得一藏的CD。因為是1997年的作品,原聲碟在國內D版也可找到,祝大家好運能碰上。

另外還要提一提《風之谷》。此片是宮崎駿的開山之作,一出驚天下,女主角的受歡迎人氣指數一直是全日本之最,其紀錄直至近年才被《EVA》的零波麗所破,可見其受歡迎程度。固然喜歡這部電影的朋友一定要去找這張電影原聲大碟。此外還曾出過一張合輯,是由兩張《風之谷》的CD合輯而成,全長七十多分鍾,非常超值。細心的人會發現,其中的一首童聲哼唱經常被港台節目用來做背景音樂。其實不止這首,日本動畫音樂經常會被電視節目所盜用,甚至在《包青天》中都能聽到。

除了宮崎駿的電影外,再為大家推薦久石先生做的一部非宮氏電影——同是大師級人馬的安彥良和的作品《Arion((阿里安)》。這是一部取材自希臘神話中大地女神之女普西芬妮和冥王之間的那段故事的片子,當然與原本的情節大有出入了。由於整部片的宗教氣氛很濃,表現神族之間的戰爭,所以音樂也是非常迷離、神秘和壯烈的,是久石讓作品中挺特別的一個。我手上的碟子名為《風·荒野》,看名字就覺得一股蕭殺之氣撲面而來吧!其中一首<レスワイ一ナ>在整張CD中象是荒野中的一汪清泉,安詳優美,十分動人。

最後為大家推薦的是久石先生的一張純鋼琴作品——<Piano Stories>,全碟十首,收錄了《天空之城》、《風之谷》、《龍貓》、《阿里安》等的主題音樂鋼琴版,在夜深人靜時聽簡直是妙不可言,見到一定要去買。現在久石先生還出了其第二及第三輯,技巧性較第一輯更強,但旋律就不如第一集動聽了,不過亦不失為一張好作品。

作品列表:

主要配樂作品

1984 「風之谷」「W的悲劇」
1986 「アリオン」「天空之城」
1988 「龍貓」
1989 「魔女宅急便」
1991 「仔鹿物語」「ふたり 」「那年夏天,平靜的海」
1992 「青春デンデケデケデケ」「紅豬」 「はるか、ノスタルジィ」
1993 「ソナチネ」「水の旅人~侍KIDS~」
1996 「壞孩子的天空」
1997 「寄生前夜」「幽靈公主」
1998 「花火」「時雨の記」
1998 「Hope~Nagano Paralympics 1998 Tribute~1998年長野殘疾人奧運會」
1999 「菊次郎的夏天」
2001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主要個人專輯

1982 <Information>
1985 <α-β-City>
1986 <Curved Music>
1988 <Piano Stories>, <Illusion>
1989 <Pretender>
1991 <I Am>
1992 <My Lost City>
1994 <地上の楽園>
1995 <Melody Blvd.>
1996 <Piano StoriesⅡ>
1997 <Works>
1998 <Nostalgia~Piano StoriesⅢ>
1999 <WorksⅡ>

『陸』 請介紹著名電影配樂大師以及他們的作品

要求原創,這個技術含量有點高,好久沒敲字了,呵呵。

「四大賤人」之一John Williams.-------

目前原聲界最具古典氣質的配樂大師之一。在電聲融入配樂越來越流行的今天,JW仍然高舉古典風格大型交響樂隊配樂的旗幟,巍然不動。(筆者在德國收聽當地的「古典音樂電台」驚奇地發現其中收錄了好多J.W的作品,其古典化受承認程度可見一斑)
而且,就是這么一個風格很古典化的配樂大師,還十分偏愛為兒童題材影片配樂,(可能也跟好友斯皮爾伯格拍攝兒童題材很多有關系)

推薦:(太多太多,簡單選幾個)
1.辛德勒的名單
…………與老皮的影片一樣有感天動地的強大感染力,其中帕爾曼的小提琴獨奏更是令人動容。

2.侏羅紀公園
…………2大段的標准交響樂團器樂主題音樂。End Title更是氣宇開闊之極。被筆者譽為賤威作品中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之一。

3.星戰前傳2-克隆人進攻
…………星戰就不用提了,開場曲、帝國進行曲等等多處主題可以用偉大來形容。值得一提的是前傳2中描寫的阿納金與阿米拉達愛情的主題,Across the Stars (Love Theme)非常地壯美,堪稱為沉寂已久的星戰原聲中閃亮的一筆。

附:筆者在VC的相關發布:
(大白鯊)http://lib.verycd.com/2005/12/23/0000081260.html

「四大賤人」之二 Jerry Goldsmith.-------

剛剛仙逝的大師,堪稱原聲樂壇數十年來幾塊活化石之一。
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賤狗曾經瘋狂接片、到處留情,導致現在遺作無數,多如浩淼。
在橫跨了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JG歷經了不同曲風之間的變化。令人驚奇的是,在JG後期的作品中他不斷嘗試新的風格各異的配樂,而且多獲成功,這確實不能不令許多年紀輕輕就「江郎才盡」的配樂家們汗顏!
筆者曾經在VC發布過JG的「The Mummy」,現將當時的短評截來----原聲方面:Jerry Goldsmith 負責本片的音樂創作,對影片的內容和氛圍 拿捏得極為准確,簡直准確到了讓人膛目結舌的程度。呵呵。如果大家分別聽到了賤狗的Mulan--(東方風格)、The 13th Warrior--(中東風格)、The Mummy--(埃及風格),就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大師啦~ 謹以此帖,拜祭已經逝去的大師:Jerry Goldsmith。----

附:筆者在VC的相關發布:
(木乃伊)http://lib.verycd.com/2006/01/12/0000084294.html

未完待續。。。 。。。

『柒』 《天空之城》的作者是誰

宮崎駿。

《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ュタ)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宮崎駿擔任原作、監督、腳本設計、角色設定及導演,田中真弓、橫澤啟子、初井言榮、寺田農等人配音。該片於1986年8月2日在日本上映。

(7)第一部電聲配樂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小姑娘希達(SHEETA)是傳說中「天空之城拉普達(Laputa)」王族的後裔,那曾是超越地上文明不知幾千年的空中文明,但不知為何,希達的祖先離開「天空之城」,拋棄發達的科技,在地面上過起隱居的生活。然而一天,幾個不明身份的男子出現在她家門口。

故事由希達所坐的軍隊飛行船遭到空中海盜的襲擊而開始。爭斗中希達從萬米高空的飛行船上跌落下來…… 故事另外一個主人公少年巴斯(PASU)是礦工機師的學徒,這一天收工時,發現天上有個亮晶晶的東西正在慢慢地下落。

是什麼?UFO?他飛也似的跑過去,發現是一個好可愛的女孩子,在一團藍光的包圍下從天上飄下來了……

第二天,希達在巴斯的房間里醒來,發現房裡有一張「天空之城拉普達」的照片。這是巴斯的父親冒著生命的危險歷盡艱險才拍到的真正的天空之城,但除了巴斯之外,沒有人相信他。

於是父親在鬱郁寡歡中去世了。巴斯發誓,一定要向他人證實,世上真的有天空之城存在!

嗅覺靈敏的海盜很快就找上門來了。接下來就是一段令人眼花繚亂的追捕與逃跑鏡頭,最後二人在眾目睽睽之下掉入萬丈深的礦井,希達戴的飛行石又一次發光,令他二人安全飄落。

礦井中,飛行石和井下的礦石發生共鳴,原來這里曾是開采飛行石原料的地方,但提煉飛行石的技術,傳說只有拉普達人才掌握著。

二人剛出礦井,就被軍隊的人抓住了。希達被帶往要塞,在那裡,一個叫穆斯卡的人給希達看一個巨大的機器人,說是從天空之城掉下來的,憑當時的科技無法令它再啟動。當天晚上,希達念起祖輩所流傳的尋求幫助的咒語,飛行石發出光茫,令機器人再次活起來,整個要塞變成火的海洋。

巴斯趁亂和海盜達成聯盟飛入要塞救出了希達。匆忙中希達丟失了飛行石,而穆斯卡得到了寶石,命軍隊按照寶石上聖光的指引,飛向天空之城。另一方,海盜媽媽朵拉從希達的記述中算出了天空之城的方位,帶著希達二人乘海盜飛艇全速前進!

即將到達之時,忽然前方出現龍卷風,和穆斯卡的艦艇又狹路相逢,交戰中巴斯和希達的滑翔機被捲入龍卷風里。這里是被上帝拋棄的領域,自然的恐怖與眾神的憤怒在這里集結,飛越濃重的黑暗,在縱橫飛嘯的電光中,穿過閃電的迴廊,突破生與死的界限,命運之門再次敞開在少年的面前……

『捌』 邁克爾貝的電影如何評價邁克爾·貝的電影《石破天驚》

網上轉載的。。
1994年至1996年,是引進大片的黃金歲月,在這一段時間中引進的大片是名符其實的大片,整體質量高,觀賞性強。想看娛樂,有《真實的謊言》;想緊張,《生死時速》;想思考,《阿甘正傳》;甚至想婚外戀,你可以去尋找《廊橋遺夢》。
姑且相信,真給了幾個億,這些自大症者們能拍出《生死時速》,甚至真能拍出《生死時速》,但他們絕對拍攝不出這部電影——《石破天驚》!《THE ROCK》!
這部電影出品於1996年,位列同年全美票房榜第四,前三位分別是《ID4獨立日》、《龍卷風》、《諜中諜1》,排其後的第五名則是州長先生在基層工作時拍攝的《蒸發密令》,當時第五名的門坎是1.1億美元票房。
中影公司同年將其引進。
這是一部十足十精品,我無意對比邁克爾貝和卡梅倫、德幫特幾人的高下,但在我心中,《石》片對娛樂性和思想性的把握要超過另幾部片子。
整體:
本片全長135分鍾,沒有那一秒鍾是讓你上洗手間、喝水、吃東西的時間。從電影開始,觀眾就只會死死盯住屏幕,而放不下每一個場景。
全片講述的是一個(群)真正的軍人悍衛尊嚴和正義的故事(內容俺就不重復了)。整部片子風格陽剛,氣氛深沉,全片沒有女主角,徹頭徹尾的男人戲。差不多10——15分鍾就有一場高潮動作戲,而且動作戲規模大但不失控,時間長而不拖杳,表現風格多樣且技術性准確。中間穿插的幽默對白生活氣息真實,但不會沖淡片子的緊張基調。
電影用娛樂片形式指明了沉重的命題——國家應該厚待為它作出了犧牲的個體。漢默將軍為了手下被漠視而犯險,而被用來對付他的梅森居然也是一個為了國家利益作出了巨大犧牲的間諜。所有的主、配角都在為了自己的職責盡忠,即便是作為陰暗面出現的聯邦調查局局長,沃麥克,也是為了保住國家機密而將梅森投入監獄。
所有的人物到最後都沒有背叛自己的國家和職責,漢默在最後一刻調轉了火箭;梅森在為國家蒙冤幾十後,也只是選擇平靜的歸去;漢德森少校在明知會被射殺的情況下,沒有放下武器,仍在盡最大努力說服對手信守《海軍誓詞》。
除開漢默的兩個新手下純粹要製造事端外,這部片子最明顯的特點可以說是沒有一個反面角色。
拍攝:
因為整部片子是個「不完整團圓」結局,所以導演在整部片子的拍攝用光上動了心思,差不多所有場景都用了人工布光,加濃、加厚了色彩度,很好的襯託了片子的沉重基調。
開頭,漢默將軍到墓地一段戲,密布的大雨和深藍的色調,再配上漢默深沉渾厚的獨白,開宗明義點明了片子主題。電影是動作片,整部片子鏡頭切換超快,但開場3分50秒的戲卻全是慢動作鏡頭。慢鏡頭最能突出主人公的偉岸和主題的凝重,而這場戲又在墓地,漢默將軍准備為了死去的被政府忘記的舊部向政府討回公道而實行兵諫,來墓地向已故妻子告別時卻正好看見士兵葬禮,亡故者卻能享受蓋國旗的待遇。透過滂沱的大雨,更加襯托出漢默將軍心中無比的憤怒。
對比開頭,中段史丹利和梅森的追車戲則是另一種鏡頭運用,在整段戲中,基本沒有超過10秒以上的鏡頭,所有鏡頭差不多都在5——8秒之間。而且鏡頭設置多樣,除了沒有俯拍,跟隨、平行、正視甚至在史丹利和梅森駕駛的車頭前方綁上攝像頭,整段戲讓觀眾目不暇給,高度興奮。和現今好萊塢的追車戲會用電腦技術修飾不同,邁克爾貝的車戲風格是實拍,發動機的聲音清晰可聞,車輛撞擊時的金屬扭曲聲都相當真實。
2003年的《BAD BOY2》他也保留了這種追車戲風格,所以我個人認為此片的車戲要超越《黑客2》的車戲。《黑2》只是開創了反向飆車,但電腦痕跡太重,不刺激。
技術:
這里的技術指本片在技術環節上的真實。據《看電影》資料,劇組邀請了幾名真實的特種部隊士兵參與拍攝,片中溜繩突襲軍火庫和直升機機降的動作即由這幾名士兵完成。
電影在具體技術細節上也頗見用心,開頭,漢默將軍手下突襲軍火庫,著裝是用於突襲作戰的全黑色作戰服,而占據了監獄後,進入陣地作戰狀態,則全部換裝成了標準的藍灰色海洋迷彩服。在該部片子出現前幾年,一直看到的美軍形象都是史泰龍、阿諾那種風格的「硬漢」,衣裳不整、袒胸露臂、混身煙火和血污痕跡。這部片子完整的展示了美軍兩支特種作戰部隊標準的配置,從戰斗開始到結束,著裝整齊、號令嚴明、行動統一、令行禁止,使觀眾耳目一新。
漢默手下使用的突擊步槍,是美軍制式准備M—16的改進行,編號好象是M733,專用於特種作戰部隊。對比M—16標准型,其槍管縮短了1分米,槍托更換為伸縮式槍托,以滿足突擊作戰戰術需要。在開頭,因為是夜裡突擊作戰,所以士兵的槍管上都掛上了戰術手電筒。而進入監獄陣地戰狀態時,都拆除了這一附加設備;再到後期進入陰暗地道查找梅森二人時,又裝上了,道具完全按照戰術要求而設置,相當用心。所有士兵持槍姿勢都是槍管向下,以避免走火傷人及進水,完全是標准姿勢。
對比我國拍攝的軍事題材戲,「一點技術性都沒有」。《突出重圍》空軍演習時,天上飛的是掛俄羅斯空軍標志的SU—27,《武裝特警》中國武警手裡拿的居然是標准型M—16。當然,要解釋為國家進口先進武器也無不可,但起碼應該是漢默手下那種M733突擊型,而不是標准型。而且,野戰部隊持槍居然是像儀仗隊一樣,隨時雄糾糾將其懷抱於前胸,槍管向上、槍托向下,也不怕傷了同伴或進水。
音樂:
擔任本片配樂的是好萊塢的德國音樂家漢斯.季默,好萊塢最具實力的三個音樂家之一,也是我最喜歡的好萊塢音樂家。他的配樂作品以陽剛、深沉為主,多數是突出硬朗、堅韌的深刻題材。他為本片配的背景音樂和為《角鬥士》配的音樂,是最精彩的兩部作品,完全可以作獨立的音樂作品,拋開背景來欣賞。
在本片中,漢斯用管弦樂和電聲音樂交替出現,極好的襯託了電影主題。
比如開頭,為突出墓地和庄嚴和漢默的沉重心情,漢斯用的就是曲調相當沉重的弦樂演奏,而且節奏舒緩,定義了電影不樂觀的基調。
接下來,鏡頭切換,突擊行動開始。加了強調急促感,漢斯將弦樂演奏節奏加快,並且加入了音階變化大的吉它揉弦技巧,加劇了緊張感。
精品例子不勝枚舉,本片配樂被廣為借用,尤其是第二段《在隧道中》。從1996年到2002年世界盃前這7年中,每當國家男足陷入水深火熱的地步,中央台5套足球節目就必然是用這段音樂配上男足隊員「任人屠宰」的畫面。(25年來的國家男足和15年來的中國電影一樣,就沒有幾天水不深火不熱的日子,2002年只不過是撞了大運)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段來自於好萊塢的音樂竟然被中央電視台2001年的慶祝建黨80周年主旋律大戲《忠誠》所用,戲里高長河同志抗洪時配的就是這一段音樂。今年,由同一個製片人胡枚女士製作的《漢武大帝》,大軍出征又配了這段音樂。
演員:
本片演員個個出色。
當時的新科影帝凱奇出演化學武器專家古斯比,在本片前,凱奇的戲路一向是另類、狂野、邊緣,就連得影帝也是扮演了一個酒鬼的角色。但古斯比這個書獃子他卻把握十分到位,因為興奮(或緊張)而隨時左顧右盼的眼睛;在機艙中緊張而不停擺動的腿;和梅森獨處強擠出的笑話,都充分體現了他的演技。
肖恩康納利,說實話老人家年青時的形象並不招人喜歡,太愣。但年老後,特別是1991年《羅賓漢》結局時客串一分鍾的「獅心王查理」;1995年《劍俠風流》中出演亞瑟王後,逐漸顯現了王者氣質。本片中的形象是其老年最完美形象,銀白的須發、滿臉縐紋、渾厚的嗓音,一個大氣雍容、沉穩睿智的老間諜出現在銀幕上。亮相第一個鏡頭,牢房裡放著《莎士比亞》、《孫子兵法》,業務學習和個人修養兩不誤。片中有一個鏡頭,梅森一拳將古斯比打倒後,習慣性的扶了扶衣領口(他這時穿著一件作戰服!),估計他還以為自己是為女王服務的,永遠西裝革履「環球進出口公司」的職員占姆士邦德。
愛德哈里斯演出的漢默將軍形象是我最喜愛的角色,開頭3分鍾的獨角戲實在是帥呆了,幾乎覆蓋了整個前胸的勛章說明了他的功績;對故去妻子的獨白又顯得情深意切,再沒有比他更完美的軍人形象了;特別是他把來襲擊自己部隊都視為自己的同袍。片中的兩段獨白,體現了他深厚的台詞功底和演技。梅森的台詞「他是軍人,不是殺人犯」;總統的台詞「我們忽略了漢默這樣偉大的軍人」,為這個角色定了性——他是愛國者。
大衛莫斯出演的麥特森少校,出場不多,過目不忘。我一個朋友曾指著《綠色奇跡》海報上的他說(他不知道名字)「這個演員是那種只要站在身後,就能讓你放心的角色」。
約翰斯賓塞扮演的聯邦查局長占姆斯沃麥克同樣相當出彩。從開頭始,你就覺得他會是一個為了完成任務而陰暗到底、不惜一切的政客,但當片中,首支突擊隊被埋伏後,是他制止了手下派出第二支突擊隊去送死。觀眾就可以體會得到,他,也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和職責。片中梅森如此恨他有點牽強,他倆年紀相近,30年前,他也只不過是普通一兵,最多是參於行動的特工之一,不可能在30年前他就少年得志當了局長,有權力未經審判關押梅森30年。
導演:
駕馭這一切人力、物力資源的是當時不過30出頭的邁克爾貝。這僅僅是他的第二部電影長片,第一部A級大製作(1995年的《BAD BOY1》應該不算A級)。但其功力足以令我國許多導演汗顏。
前幾周中央6放了陳國星導演的,講述我國核工業的《橫空出世》。陳國星是在「主旋律娛樂化」道路上探索較深的導演了,但片子還是沒能拍攝出令人激動的情節和人物。片中引用了當年國家領導人的一句話「脫下褲子當了,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而國內的導演,就算真脫下褲子當了,也決不可能拍出《石破天驚》這樣的電影!

《石破天驚》—— 脫下褲子當了,你也拍不出的電影 作者:千里不留行 (轉載)

『玖』 亂青春的製作發行

半野喜弘
侯孝賢電影<海上花><千禧曼波>電影配樂、日本傳奇電聲製作人
日本傳奇電聲製作人 是當代日本最活躍、最重要、最有國際知名度的電子音樂大師,也是目前日本最活躍的電子音樂家。他的創作力驚人,每年持續發表新專輯,深遠地影響了許多日本、台灣及歐洲的電子音樂人;而除了專注於本身的作品外,他更廣泛地參與電影配樂、古典戲曲、舞蹈演出,在各個不同領域融合不同的藝術形式。曾受邀來台參加「第五屆城市行動藝術節─二○○七城市寓言」及「野台開唱」的演出。
在李啟源執導的電影<亂青春>里,半野採用了鋼琴、大提琴、薩克斯風、手風琴、敲擊等原聲配器,指揮東京及大阪管弦樂團演出,展演李啟源鏡頭下那個如夢似幻的青春史詩。
他曾在名導「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海上花>、<千禧曼波>創作配樂;並曾帶領日本New Jap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繹印象樂派作曲家Maurice Ravel的<悼念公主的孔雀舞曲>(Pavane For A Dead Princess)。除了<海上花>,還有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月台>,日本電影方面則有中谷美紀主演的<永遠之子>、導演行定勛的<Kanon>等等。此外,他更成立自己的廠牌「Cirque」推廣更多電子音樂。半野喜弘往返於法國、日本之間密集地與各國音樂人交流。
半野喜弘電影 / 戲劇音樂作品
<24城記>、<站台>導演:賈樟柯
<海上花>、<千禧曼波>導演:侯孝賢
<明日天涯>導演:餘力為
<永遠之子>戲劇導演:鶴橋康夫、花堂純次、白川士
<Kanon>戲劇導演:行定勛
李奧納多
(Leonard Retel Helmrich)出生於西元1959年,1986年畢業於荷蘭電影學院。
李奧納多.瑞特.亨瑞奇發展了獨特的「單攝電影技法」(Single shot cinema),他所拍攝的<月亮的形狀>更曾經榮獲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首獎,以及美國日舞影展最佳紀錄片。
李奧納多.瑞特.亨瑞奇更打破傳統遠景、中景、特寫的分鏡概念,將所有分鏡概念都納入一個鏡頭的運動里。也因此,攝影師本身的美學風格也成為影片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李啟源導演欣賞的正是李奧納多以簡單、手持攝影機、卻又極注重構圖與影像美學、讓攝影機在某種流動的韻味中表現出影片的戲劇張力,充滿魔力般的攝影美學。兩人對於電影的理念一拍即合,因此有了這次共同合作的契機。
李奧納多以簡單、手持攝影機、卻又極注重構圖與影像美學、讓攝影機在某種流動的韻味中表現出影片的戲劇張力。他知道如何使用最簡單便宜的家庭攝影器材拍出有內容和影像風格獨具的影片,從畫面構圖下手,不須要專業器材,就可以拍出所謂電影感的攝影美學。
張芸京
海報是由台灣紅人第一屆《超偶》比賽冠軍曾經職業設計師的張芸京巧手設計的,張芸京畢業於松山家商(廣告設計科),
2009流行樂壇辨識度最強新人張芸京
初試啼聲 十首驚艷之歌 破天荒豋場
張芸京《破天荒》
從站上舞台的那一刻開始 很多人開始討論著她
有人敬而遠之 有人瘋狂追逐
她的存在 自成一種話題
從開口唱歌的那一句開始 很多人開始評論著她
有人雌雄莫辨 有人如聆天籟
她的歌聲 獨樹一款唱腔
人們討論的她 遠不及 真實的1/100
張芸京 唱自己

『拾』 電影《石破天驚》(勇闖奪命島)的最佳影評是那篇請列出

樓上的ZT中,標題的確說得很過癮。這百分百的是一部男人的電影,拍得男性味十足,「國內的導演,就算真脫下褲子當了,也決不可能拍出《石破天驚》這樣的電影」

補充一點:因為該片主要戰斗場景都發生在近距離,所以海軍陸戰隊的近距離作戰訓練是該劇拍攝前的重要訓練,該片的演員都在類似IPSC的機構(教官都是前特種部隊成員)訓練過一段時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個演員因為長時間的實彈射擊練習,右手虎口都被手槍磨傷了而貼上膠布;另一場教授演員做室內搜索的課程,詳細介紹了在持不同武器的情況下,如何進入房間搜索。同時,IPSC教官也糾正了很多劣質槍戰電影中出現的違反基本射擊要求的動作。

例如在該片里,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在HAMMER將軍帶領士兵搜索敵人的時候,後面有個持手槍的士兵,他搜索的姿勢就是非常標準的左手護頭,右手胸部以下持槍。

而令我沒有想到的是那段水中突擊的鏡頭竟然是在藍幕下電腦合成的,看似很簡單的場景,因為導演認為水中實際拍攝的效果不理想,而全部使用電腦合成場景。

如果換做國內同題材電影,絕對不會在這方面細節下功夫,凡事就是怕較真,做什麼事情一旦認真起來,一定可以做得非常出色。

閱讀全文

與第一部電聲配樂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手指粵語版電影 瀏覽:335
與海嘯有關的電影大全 瀏覽:447
十大經典恐怖片電影 瀏覽:483
銀河電影院時間表 瀏覽:552
看電影先看導演 瀏覽:749
白雪公主電影大全真人版 瀏覽:271
關於泰國監獄的一個電影 瀏覽:376
蛇視頻電影完整版 瀏覽:119
大戰異形蠍子怪是什麼電影 瀏覽:57
好用的電影app下載網站有哪些 瀏覽:914
法國鬥犬電影 瀏覽:565
恐怖電影解說美國大全集 瀏覽:633
戈達爾法國詩意電影 瀏覽:339
十大惡心日本電影 瀏覽:906
跨國追捕完整版電影 瀏覽:160
電影非誠勿擾導演編劇 瀏覽:501
陽光普照電影在線完整版 瀏覽:541
印度加勒萬河谷電影圖片 瀏覽:228
破圈電影完整版 瀏覽:632
電影院會費 瀏覽: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