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柏林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德語: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俄國莫斯科電影節)。
❷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歷史記錄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回顧 第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❸ 電影節有哪些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 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❹ 第72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公布,洪尚秀與女友金敏喜頒獎禮秀恩愛
德國柏林當地時間2022年2月16日,第72屆柏林電影節閉幕紅毯,韓國導演洪尚秀(Hong Sang-soo)、女星金敏喜(Kim Min-hee)現身。
M·奈特·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濱口龍介(Ryusuke Hamaguchi)等主競賽評審團現身。
韓國導演洪尚秀憑《小說家的電影》(The Novelist's Film)獲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卡拉·西蒙(Carla Simon)憑《阿爾卡拉斯》(Alcarras)獲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
柬埔寨導演潘禮德(Rithy Panh)憑《一切都會好的》(Everything will be OK)獲主競賽單元藝術貢獻獎。
第7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如下:
主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金熊獎:《阿爾卡拉斯》卡拉·西蒙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小說家的電影》洪常秀
評審團獎銀熊獎:《寶石長袍》 娜塔莉亞·洛佩茲·加拉多
最佳導演銀熊獎:克萊爾·德尼《雙刃劍》
最佳主角銀熊獎:梅爾滕·卡普坦《庫爾納茲訴小布希》
最佳配角銀熊獎:勞拉·巴蘇基《過去,如今和之後》
最佳劇本銀熊獎:萊拉·斯蒂勒《庫爾納茲訴小布希》
特別藝術貢獻銀熊獎:潘禮德《一切安好》
特別提及銀熊獎:米夏埃爾·科赫《三個冬天》
短片競賽單元
短片金熊獎:《樊籬》Anastasia Veber
短片評審團銀熊獎:《星期日早晨》Bruno Ribeiro
短片特別提及獎:《半島之鳥》和田淳
柏林電影節選送歐洲電影獎短片:《播星者》路易斯·帕提諾
奇遇單元
最佳影片:《穆欽巴赫》魯特·貝克曼
最佳導演獎:西里爾·施布林《動盪》
評委特別獎:《星期五見,魯濱遜先生》米特拉·法拉哈尼
GWFF最佳長片首作: 《太陽》Kurdwin Ayub
紀錄片單元
最佳紀錄片:《緬甸日記》緬甸電影共同體
特別提及:《No U-Turn》Ike Nnaebue
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 :伊莎貝爾·於佩爾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主競賽:《萊昂諾拉·阿迪奧》保羅·塔維亞尼
奇遇單元:《昏迷》貝特朗·波尼洛
全景單元:《貝蒂娜》Lutz Pehnert
論壇單元:《超自然》喬治·雅科梅
新生代兒童單元
水晶熊獎:《喜劇女王》桑娜·倫肯
特別提及:《安靜的女孩》寇姆·拜爾里德
評審團大獎:《安靜的女孩》寇姆·拜爾里德
評審團特別提及:《夏布》Shamira Raphaëla
水晶熊最佳短片獎:《無瑕》Emma Branderhorst
特別提及短片:《盧斯與岩怪》Britt Raes
評審團最佳短片:《鹿》Hadi Babaeifar
評審團特別提及短片:《Vancouver》Artemis Anastasiadou
新生代青年單元
水晶熊獎:《阿莉絲》克萊爾·維斯寇普、尼古拉斯·范·赫梅爾利克
特別提及:《保持清醒》傑米·西斯利
評審團大獎:《善良的心》Olivia Rochette /《布局》法爾哈特·沙里波夫
水晶熊最佳短片獎:《誕於大馬士革》Laura Wadha
特別提及短片:《這兒沒東西看》Nicolas Bouchez
評審團最佳短片:《再見,傑羅姆!》Adam Sillard/Gabrielle Selnet/Chloé Farr
評審團特別提及短片:《藍雜訊》Simon Maria Kubiena/ 《蒂納什》Tig Terera
德國電影單元
大獎:Rebana Liz JOHN《僅限女性》
發展單元
「夥伴」獎:《Kurinji》Payal Sethi/《She makes and unmakes》Jonas Bak
榮譽提及:《Traces of the Phoenix》Jide Akinleminu
國際藝術電影獎:《Girls Will Be Girls》Shuchi Talati
EURIMAGES製片獎:《My Favorite Cake》Behtash Sanaeeh、Maryam Moghaddam
VFF天才獎:《Girls Will Be Girls》Shuchi Talati
萬事達天才軌跡獎:Ammar Aziz 少女防xin gqin 項目;Laura Helena Bermudez Mesquita「第三電影院」;Shuchi Talati 「Bright Squad」
❺ 柏林電影節有什麼特點
柏林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 2~3 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金熊獎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到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羅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標志物是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到了21世紀初,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萊那·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羅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❻ 世界幾大電影節以及對應的電影獎項的名稱,解釋,由來
推薦你看看這個
現世界各大電影節
第一部分:名詞解釋
A級國際電影節: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有先後之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註:1.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種電影節數目繁多,不勝枚舉,但是從電影節的規模,參展電影的層次,參加電影節的演員陣容,只有以法國戛納電影節為首的這11大電影節能夠達到國際A級標准。2.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華麗的分割線======================================
再看看這個
世界著名電影節及其獎項
一、國外知名的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回答的字數不能超過1萬字,剩下你自己去看這里吧http://ke..com/view/14509.htm
我的回答應該算滿意了吧
❼ 歐洲三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特色各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戛納國際電影節有歐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場,偏重商業與藝術結合電影;柏林國際電影節最為關注政治性和社會性。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最高獎項為金獅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宗旨在於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以藝術性作為評判標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辦。與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
❽ 世界霧都
重慶、柏林、與倫敦為世界三大 "霧都"~~~
市徽
柏林(德語:Berlin),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現有居民約340萬。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維爾河流經該市。柏林市也是德國十六個聯州州之一,因此也稱為柏林州,和漢堡、不來梅三個城市同為德國的城市州。
中文名稱: 柏林
外文名稱: 德語:Berlin
行政區類別: 外國首都
所屬地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地理位置: 德國東北部
面積: 883平方公里
人口: 340萬
著名景點: 勃蘭登堡門,菩提樹下大街,夏洛騰堡宮,威廉皇帝紀念教堂
市長: 克勞斯·沃維萊特
時區: 歐洲中部時間(UTC+1)
夏令時間: 歐洲中部夏季時間(UTC+2)
人口: 3,415,742(2007-11-30)
人口密度: 3,818人每平方千米
柏林的自我重塑
作為歐洲大陸中心的世界級城市,柏林從未像現在一樣充滿創意和生機。每年柏林都吸引著數百萬遊客到此一游,並作為一座開放、國際化和好客的大都會,代表著世界眼中的德國形象。快樂奔放,充滿活力,也許還有些放肆,寬容友愛,輕松隨意。 「整個柏林就像一片白雲。」這是一句古老的諺語,卻是無比貼切。
歐洲的創意大都會:從傳統正派到離經叛道
攝政王來了又走,但柏林一直留存了下來,如今柏林牆已經倒下了20 多年,這是一個嶄新而偉大的時代。創意之都、全世界藝術家的聖地、景觀之城、時尚之城、設計之都與音樂之都,柏林被冠上種種美譽,當然這座城市還將給世界呈現出更多。
從建築方面能夠清楚地看出整座城市的演變,比如首屈一指的波茨坦廣場 (Potsdamer Platz) 設計大膽、規模宏大,是一座後現代主義的豐碑。這樣的環境塑造了柏林富有創造力的氛圍、推動了獨創性思想的發展、促進了快速且永不停歇的創作意志,從而最好地刻畫出新柏林的形象。
無論是在普魯士帝國時期還是在「黃金二十年代」(Goldenen 20er Jahren),柏林始終充滿了蓬勃的創造力,戲劇、舞蹈、文學、小型歌舞、音樂、繪畫,每種藝術形式和每種形式的藝術都對這座城市柏林的自我重塑
作為歐洲大陸中心的世界級城市,柏林從未像現在一樣充滿創意和生機。每年柏林都吸引著數百萬遊客到此一游,並作為一座開放、國際化和好客的大都會,代表著世界眼中的德國形象。快樂奔放,充滿活力,也許還有些放肆,寬容友愛,輕松隨意。 「整個柏林就像一片白雲。」這是一句古老的諺語,卻是無比貼切。
歐洲的創意大都會:從傳統正派到離經叛道
攝政王來了又走,但柏林一直留存了下來,如今柏林牆已經倒下了20 多年,這是一個嶄新而偉大的時代。創意之都、全世界藝術家的聖地、景觀之城、時尚之城、設計之都與音樂之都,柏林被冠上種種美譽,當然這座城市還將給世界呈現出更多。
從建築方面能夠清楚地看出整座城市的演變,比如首屈一指的波茨坦廣場 (Potsdamer Platz) 設計大膽、規模宏大,是一座後現代主義的豐碑。這樣的環境塑造了柏林富有創造力的氛圍、推動了獨創性思想的發展、促進了快速且永不停歇的創作意志,從而最好地刻畫出新柏林的形象。
無論是在普魯士帝國時期還是在「黃金二十年代」(Goldenen 20er Jahren),柏林始終充滿了蓬勃的創造力,戲劇、舞蹈、文學、小型歌舞、音樂、繪畫,每種藝術形式和每種形式的藝術都對這座城市產生過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影響。
柏林還有數不勝數的博物館,其中大部分位於城市東部,與繁華的菩提樹下大街 (Unter den Linden) 比鄰,展示著這座城市輝煌燦爛的藝術和文化。但今天情況又一次發生了變化:20,000 名繪畫藝術家使得藝術無處不在,這一點您在克羅伊茨貝格 (Kreuzberg) 或普倫茨勞貝格區 (Prenzlauer Berg) 等時髦城區的眾多後院中可以感覺到,在各種形式的畫廊和房屋牆壁以及藝術中心都可以看到。
在獨立藝術界,柏林也是全球最活躍、最重要的據點之一,世界級別的大會和展會在柏林佔有一席之地。無論您有怎樣的預期:在柏林總能物有所值。這不僅僅因為柏林是一座物價適中的城市,也可以說,這是一座物美價廉的正直城市。當您在柏林眾多小吃店中品嘗到柏林的特色菜 - 著名的咖喱香腸 (Currywurst) 時,您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柏林人確實正直、坦率、淳樸。您一定會樂不思蜀,從此成為柏林和柏林人忠實的回頭客。
柏林的另一面:河流、湖泊、沙灘、森林
在柏林也可以體會到單純的休閑和放鬆。不僅是在內城區的公園,如蒂爾加滕公園或夏洛藤堡王宮花園,別忘了柏林還有全德國最大的城市森林,面積大約有29,000 公頃,您可以在這里盡情地閑散漫步。在城區有360公里的河岸散步道,沿著13個湖泊和5條河流徐徐前行,帶領遊客進入一個遠離大都市喧囂的寧靜世界。蜿蜒的蘭克湖和萬湖,寬廣的哈弗爾河,和柏林最大的湖泊,城市東南部的米格爾湖 (Müggelsee),這些湖泊及其周邊綠地簡直就是大自然的天堂。
柏林城市建築特色
鳥瞰柏林,其周圍被森林、湖泊、河流環抱,城市彷彿沉浸在一片綠色海洋中,施普雷河從南面緩緩流過市區。亞歷山大廣場電視塔,四周環以現代化的旅館、商店、會議廳、教師會館等大型建築,氣魄雄偉、造型美觀。庫爾費斯騰達姆商業街長3千米,商店、服飾店、畫廊鱗次櫛比。
著名的菩提樹街,是歐洲最著名的林蔭大道。此外,用乳白色花崗岩築成的勃蘭登堡門、有800年歷史的聖母教堂、市政廳、博物館島上的古老建築群、「水晶宮」共和國宮、洪堡大學等亦十分著名。
古老的夏洛特堡宮周圍分布著埃及博物館、古董博物館、史前早期博物館和應用美術館等重要文化建築,其內收藏著許多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古老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直側建有八角形的新教堂。1957年落成的銀色、屋頂呈蚌殼狀的會議大廳是現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柏林必游景點
*通往歷史的走廊:勃蘭登堡門
1788 至 1791 年由 C.G.朗漢斯 (C.G. Langhans) 設計的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 位於柏林市中心, 坐落在巴黎廣場 (Pariser Platz) 旁,是舉世聞名的柏林標志性建築。 隨著 1961 年柏林牆的建造,勃蘭登堡門在其後 28 年間始終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城門。 作為德國重新統一的標志和象徵,它凝聚著這座城市的當代與歷史。 勃蘭登堡門前後各以六根多立克式立柱為支撐,通道只對行人開放。 著名的女神四銅馬 (Quadriga) 雕像於 1794 年安放在城門上,展現勝利維多利亞 (Viktoria) 女神駕駛一輛四馬兩輪戰車的英姿。
*優雅的政府機構:政府區
跨過威廉大街 (Wilhelmstraße) 的一條道路橫穿新舊政府區 (Regierungsviertel) 和使館區 (Botschaftsviertel),通往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 和國會大廈 (Reichstag) 方向。 政府區將新老建築巧妙結合,極具代表性又不失典雅之風,聯邦總理府 (Bundeskanzleramt) 尤為醒目。 您可在此瞭望國會大廈 (Reichstag),柏林最重要景點之一。 英國明星建築師諾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為其設計的圓形玻璃穹頂魅力無限,牢牢吸引各國遊客的目光。
*明星之約:柏林電影節
與美國奧斯卡頒獎禮一樣,德國柏林電影節 (Berlinale Filmfestspiele) 是這座城市最隆重的文化事件之一,也是國際電影界最重要的盛事之一。 這場匯聚明星與新星、藝術與商業、光彩與魅力的頂級盛宴,吸引著 27 萬遊客及 4000 名記者的關注和參與。400 部影片在此爭芳斗艷,這里通常是它們的世界或歐洲首映之處。 這是一次聲勢浩大的集會,也是一個相約電影、討論電影的節日。 國際化影院、獨立的影院、藝術的影院、年輕的影院、德國電影新發現、「遙遠的」電影國度、實驗性影院:柏林電影節囊括萬象於其中。
*人類的寶庫:博物館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博物館島」(Museumsinsel) 坐落於柏林市中心,是全世界遊客甚至柏林本地人都十分熱衷參觀的最具吸引力的景點之一。 這座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館群之一由老博物館 (Altes Museum)、新博物館 (Neues Museum)、老國家美術館 (Alte Nationalgalerie)、博德博物館 (Bode-Museum) 和佩加蒙博物館 (Pergamonmuseum) 五部分構成,展覽無與倫比的世界級文化瑰寶,帶領參觀者一路從兩河流域到埃及、希臘、羅馬、拜占庭、伊斯蘭世界,再到中世紀、現代, 及至 19 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堪稱一場精彩絕倫的藝術與文化之旅。
*永不停息的演出:弗里德里希皇宮劇院
弗里德里希皇宮劇院 (Friedrichstadtpalast) 是德國最值得推薦的 20 世紀 20 年代傳統歌舞劇院。 它為觀眾奉獻奢華的歌舞劇、燈光與色彩襯托下的迷人演出,以及各種舞蹈和雜技表演,傾力打造輝煌與魅力——此外,各國演藝明星也紛紛在這個充滿文化歷史氛 圍的舞台上登場亮相。 這座位於弗里德里希大街廣場 (Friedrichstraße Platz) 附近的劇院可以容納近 1,900 名觀眾,也用作各種規模媒體活動的舉辦場所。
*宛若曾經的柏林:哈克庭院
哈克庭院 (Hackesche Höfe) 以其獨特的環境講述著柏林米特區 (Berlin-Mitte) 的歷史和這里曾經的生活方式。 這里是德國最大的庭院區,1977 年成為文物保護建築。 這片極受歡迎的建築群重新喚醒了真正老柏林片區的生命。 在典型的柏林後院氛圍中,藝術畫廊、電影院、劇院、音樂廳、酒館、餐館、酒吧、可愛的小店鋪、大公司的旗艦店等完美融合,異彩紛呈。
*查理檢查站旁的柏林牆博物館
柏林牆博物館 (Mauermuseum) 於 1962 年柏林牆建成不久後對外開放。它位於極富傳奇色彩的過境關卡查理檢查站 (Checkpoint Charlie) 旁邊,記錄了德國分裂的歷史,是這座城市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作為世界強國之間斗爭的標志,查理檢查站曾是當時內城最著名的檢查點。 查理檢查站旁的柏林牆博物館常年展出柏林牆歷史及諸多相關主題——從前東德國家安全到反對、抵抗,再到 1989 年 11 月 9 日柏林牆倒塌。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位於威廉大街 (Wilhelmstraße) 北端、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 附近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 無聲訴說著那源於柏林的無以名狀的罪行。 在近 19,000 平方米的土地上,豎立著由紐約建築師彼得 艾森曼 (Peter Eisenman) 設計的 2,711 根碑柱。 波浪起伏的碑柱區地下設有一個「信息廳」(Ort der Information) ,以展覽的形式再現歐洲猶太人遭迫害和殺害的情況。 這是一個悲傷之地、撫慰之地,或許還是一個寬恕之地,但更是一個永不忘卻之地。
*盧斯特花園旁的寧靜反思之地: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 (Berliner Dom) 建於施普雷島 (Spreeinsel) 北部,是柏林最大的教堂,德國新教教會中心之一。 每年有成千上萬名國內外遊客慕名前來教堂參觀,遠不止教區和這座城市的居民。 教堂於 1894 年至 1905 年由尤利烏斯·拉什多夫 (Julius Raschdorff) 設計建造,這座帶有巴洛克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鼎盛時期風格的大教堂是德國最重要的教堂建築之一。 穿過盧斯特花園 (Lustgarten) 的公園小道就可到達教堂正門。
*和平的紀念碑:凱撒-威廉紀念教堂
1895 年 9 月 1 日落成的凱撒-威廉紀念教堂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是一座融入了哥特式元素的新羅馬式建築。 著名藝術家們為其鑄造了宏偉的馬賽克裝飾、浮雕和雕塑。 1943 年 11 月,這座教堂在一次空襲中被摧毀;其塔樓廢墟不久後被布置成紀念碑,並最終成為這座城市西部的標志性建築。 由埃貢·埃爾曼 (Egon Eiermann) 設計的新教堂於 1961 年 12 月竣工,以其藍色的玻璃牆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內部音效聞名於世:站在這座百萬人口大都市的市中心,竟然可以聽見大頭針掉在地上的聲音。
*高端商品與奢侈品:206 號客棧
奢華時尚的服裝、化妝品和室內裝飾品! 在這里,您將發現唐那凱倫 (DKNY)、艾特羅 (Etro)、斯坦伯麗 (Strenesse)、史瑞莉 (Gabriele Strehle)、古琦 (Gucci)、B54 光學眼鏡 (Optiker B54)、Out of Asia 家居用品店的身影。 採用玻璃棱鏡、地中海中庭和威尼斯馬賽克的建築風格值得細細品味。 這是一座絕對高端的消費殿堂。 206 號客棧百貨商店 (Quartier 206) 為您精選世界各地最美(也最奢侈)的用品、收藏品和服裝,部分商品更是德國市場上的「首發品」。
*兩千年的德國猶太史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 (Jüdisches Museum Berlin) 是每位柏林遊客的必游之地。 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博物館由建築師丹尼爾·里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設計,其常年展覽邀您進入一場德國猶太史的探索之旅。 在從中世紀到現代的 13 幅時代影像中,向遊客介紹猶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藝術品、照片、信件,以及猶太文化在德國的互動元素和媒體站,展示著猶太人生活與德國歷史的密切聯系。 博物館還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進行補充和完善。
*德國歷史博物館
現今的德國歷史博物館 (Deutsches Historische Museum) 由兩座建築構成:位於菩提樹下大街 (Unter den Linden) 的軍械庫大樓 (Zeughaus) 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巴洛克式建築,這里常年舉辦「德國歷史——圖片與見證」展 (Deutsche Geschichte in Bildern und Zeugnissen),陳列的 8,000 多件展品在歐洲背景下為您講述德國歷史。 由著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I. M. Pei) 設計的現代展覽館 (moderne Ausstellungshalle) 分為四層展區,舉辦大量專題展介紹重要歷史事件。
*隨時間而推移:白湖猶太公墓
白湖猶太公墓 (Jüdische Friedhof Weißensee) 是歐洲最美麗的地方之一。 這里以特殊的方式映照出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 猶太人社區的繁榮興旺,同時也訴說著他們毀滅的慘劇。 這座公墓建於 1880 年,有 115,000 座墳墓,是歐洲現存面積最大的猶太人公墓。 20 世紀 70 年代,這里被列為文物保護建築。 在公墓主路旁和特別修建的榮譽墓地中,安眠著榮譽猶太公民;這里還建有一座紀念碑,悼念被納粹殺害的猶太人。
*蔥蔥綠意中的水上運動天堂:萬湖
每到陽光普照時,萬湖 (Wannsee) 總是吸引著柏林人的眼光。 這里不僅彌漫著遠離大都市愜意散步的悠閑氛圍,也是水上運動愛好者們的真正天堂。 這里交通便捷,距萬湖市郊火車站 (S-Bahnhof) 僅幾分鍾路程。這里項目多樣,您可以游泳、潛水、劃船、賽艇、駕駛帆船——盡情享受輕鬆快樂的一天。 如果乘船游覽萬湖,周圍的各式園林將為你奉上壯麗美景,一眾小湖灣是休憩和野餐的絕佳選擇。 在綠樹成蔭的花園飯店中品嘗柏林白啤 (Berliner Weiße) 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編輯本段
柏林簡介
柏林位於中歐平原,施普雷河注入哈弗爾河口處,有750年悠久的歷史,1991年成為德國的新首都。
柏林的建築多姿多彩,蔚為壯觀。人們徜徉街頭,隨處可見到一座座古老的大教堂、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和巍然挺立的連雲高樓。既有巴洛克風格的燦爛絢麗的弗里德里希廣場,也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申克爾劇院,既有富麗堂皇的宮殿,也有蜚聲世界的現代建築流派作品。這些美不勝收而又經歷了歷史滄桑的各具特色的建築,使人強烈感受著柏林的古典與現代、浪漫與嚴謹的氛圍。柏林是座文化名城,全年幾乎都有文化節,常常瞬眼間,街道就變成了舞台,行人變成了觀眾。
柏林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學術交流場所之一,有柏林愛樂樂團、柏林電影節、還有音樂劇目「巴黎聖母」和眾多國際著名的展覽和博物館。
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韋爾河流經該市。柏林扼東西歐交通要處,北部距離波羅的海、南部距離捷克均不到200公里。柏林位於歐洲的心臟,是東西方的交匯點。城市面積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園、森林、湖泊和河流約占城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整個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環抱之中,宛若一個綠色大島。現有居民約340萬,其中同性戀者約有30萬。
從十九世紀普魯士王國開始,柏林一直是「日耳曼帝國」的首都。柏林早在 柏林13世紀時已成為貿易集鎮,17世紀發展成為地方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它是德國首都和最大城市。戰後,東、西柏林分道揚鑣、各自發展。1990年兩德統一,柏林結束了一個城市、兩種制度的局面,重新成為德國的首都。
柏林經濟、文化事業均非常發達。鳥瞰柏林,其周圍被森林、湖泊、河流環抱,城市彷彿沉浸在一片綠色海洋中。施普雷河從南面緩緩流過市區。亞歷山大廣場電視塔,四周環以現代化的旅館、商店、會議廳、教師會館等大型建築,氣魄雄偉、造型美觀。庫爾費斯騰達姆商業街長3千米,商店、服飾店、畫廊鱗次林比。著名的菩提樹街,是歐洲最著名的林蔭大道。
此外,用乳白色花崗岩築成的勃蘭登堡門、有800年歷史的聖母教堂、市政廳、博物館島上的古老建築群、「水晶宮」共和國官、洪堡大學等亦十分著名。古老的夏洛特堡宮周圍分布著埃及博物館、古董博物館、史前早期博物館和應用美術館等重要文化建築,其內收藏著許多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古老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直側建有八角形的新教堂。1957年落成的銀色、屋頂呈蚌殼狀的會議大廳是現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柏林還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學術交流場所之一,建有現代化的國際會議中心。兩年一度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也吸引著世界級影星和電影愛好者的關注。
柏林作為德國主要的工業城市,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子、機器製造、化工、印刷、紡織和食品加工等。
柏林還是國際交通樞紐。1838年柏林-波斯坦鐵路通車,揭開了歐洲鐵路時代的序幕,1881年,世界上第一輛有軌電車在柏林投入使用。柏林地鐵始建於1897年,戰前全長達75公里,設有92個車站,為歐洲最完善的地鐵系統之一。現在的柏林有3個主要機場,3座國際性火車站,公路長5170公里,公共交通網2387公里。
1994年4月5日,柏林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
編輯本段
地理環境
柏林的位置在德國東北部平原上,坐落在易北河美麗的支流施普雷河(Spree)注入哈弗爾河(Havel)的河口。 柏林的地理位置北距波羅的海約180公里,南距捷克190公里,扼東西歐交通要道,不僅是全國交通中心,也是毆洲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柏林總面積為878平方公里。地勢低平稍有起伏,平均海拔35米,地層屬於沙質,施普雷河和大量湖泊、運河點綴其間,為柏林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同時也使柏林地區森林茂盛。自然最高點位於克羅伊茨堡,海拔66米。施普雷河橫貫市區,西流注入哈弗爾河。後者蜿蜒曲折,形成串狀哈弗爾湖泊群,東端分布有米格爾湖等湖群,大湖泊成為城市的水源,有幾大片森林分布其間。因多森林、湖泊 ,被譽為「森林與湖泊之都」。
柏林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但是西歐的暖濕氣團使其冬季氣候比較溫暖。夏季則涼爽宜人,全年雨量分配平均。
編輯本段
行政區劃
柏林原來分為23個區。2001年1月,柏林實施行政改革,把23個區合並為12個區(Bezirke)。每一個區再細分成為分區(Stadtteile),代表著傳統的都市化地方。在行政改革以後,地方政府之間的重組仍然不斷。現時,整個柏林的12區合共有96個地方政府,而每個地方政府亦再由數個街道(Kiez)組成。 柏林柏林12區都有各自的區議會(Bezirksamt),有五位評議員(Bezirksstadträte)及一位區長(Bezirksbürgermeister)。區議會成員由區大會(Bezirksverordnetenversammlung)經選舉產生。不過,柏林市的區並不是獨立的都市,因為區政府的權力有限,而且隸屬於柏林的參議員。各區的區長合組成為區長議會,並由柏林市的市長領導,向柏林參議員提供意見。
分區並沒有各自的政府。
柏林共分12個區,行政區劃如下:
1 米特區 Mitte
2 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克羅伊茨貝格區
(菲特烈斯海因-克羅伊茨貝格區) Friedrichshain-Kreuzberg
3 潘科區 Pankow
4 夏洛滕堡-威默爾斯多夫區 Charlottenburg-Wilmersdorf
5 施潘道區 Spandau
6 施特格利茨-策倫多夫區 Steglitz-Zehlendorf
7 藤珀爾霍夫-舍內貝格區 Tempelhof-Schöneberg
8 新克爾恩區 Neukölln 柏林9 特雷普托-克佩尼克區 Treptow-Köpenick
10 馬燦-海勒斯多夫區 Marzahn-Hellersdorf
11 利希滕貝格區 Lichtenberg
12 賴尼肯多夫區 Reinickendorf
編輯本段
人口狀況
總人口 (2007/11/30) 3,415,742 柏林人口密度 3,818/km² (9,889/mi²)
市區 3,700,000
都會區 4,262,480
編輯本段
自然氣候
柏林市處於德國東北部的低地平原上,平均海拔在70米以下,緯度較高,因而一年四季氣溫較低,但柏林即使是冰冷刺骨、湖面冰封的時候,也算得上非常美麗,不過不容質疑這是個適合夏季旅遊的城市。 柏林因為從5月開始,嚴冬般的柏林才開始轉暖,而9月以後柏林又開始進入「嚴冬」了,所以去柏林旅遊,最好避免冬季出行。
柏林氣候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之間的過渡型,年平均氣溫9.4℃。冬季較冷,1月平均氣溫-1℃;夏季涼爽,7月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580毫米,年內分配較均勻,惟夏雨略多。冬季常有降雪,降雪約占年總降水量的1/4~1/5。年平均積雪期50天。
地處北德冰磧平原上,地勢低平稍有起伏 ,平均海拔35米。自然最高點位於克羅伊茨堡,海拔66米。施普雷河橫貫市區,西流注入哈弗爾河。後者蜿蜒曲折,形成串狀哈弗爾湖泊群,東端分布有米格爾湖等湖群,大湖泊成為城市的水源,有幾大片森林分布其間。因多森林、湖泊 ,被譽為「森林與湖泊之都」。
編輯本段
歷史沿革
勃蘭登堡公國
柏林是一個很古老的城市。這里最初是易北河東北的一片沼澤地,有西斯拉夫人部落的兩個聚落點, 柏林名字分別是柏林(Berlin)和科恩(Cölln)。直到12世紀,日耳曼人驅逐了定居在這里的斯拉夫人後,才在施普雷河畔建立兩個村鎮,並且沿用了其斯拉夫名字。柏林在1237年建成,位於施普雷河東岸,是商人的聚居區,科恩位於施普雷河西岸,是漁村。
1307年,柏林和科恩合成為一市,名字定為柏林,在阿斯卡家族的統治下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14世紀,柏林加入波羅的海和北歐的重要商業同盟——漢薩同盟。但是此時的柏林只是神聖羅馬帝國邊疆的一個荒蠻城鎮。
1411年,來自德國西南地區的霍亨索倫家族的腓特烈出任邊境總督(Markgraf),平定了該地區的戰亂,並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從1415年起,柏林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的首府。1640年到1688年,腓特烈·威廉一世(大選帝侯)開創了柏林在文化和藝術上的繁榮,興建了皇宮、軍械庫、教堂和波茨坦離宮,為柏林贏得了「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美譽。
普魯士王國時期
1701年,選帝侯腓特烈一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柏林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首都。從18世紀的腓特烈·威廉一世和腓特烈大帝開始,柏林在中世紀的老城區西部修建了大量的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建築,組成了被 柏林稱為「腓特烈城」(Friedrichstadt)的新城區。其西部邊界是三座廣場及城門:巴黎廣場和勃蘭登堡門(Pariser Platz und Brandenburger Tor);萊比錫廣場和波茨坦門(Leipzig Platz und Potsdam Tor);美盟廣場和哈勒門(Belle-Alliance Platz und Hallesches Tor)。
柏林在七年戰爭中曾被奧地利和俄國軍隊佔領,1806年被法國軍隊佔領。雖然城市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拿破崙下令將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馬車拆下來運回法國,並於1814年才歸還。
從19世紀初開始,柏林再次進行大規模擴建。建築師朗漢斯(Langhans)和申克爾(Schinkel)修建了眾多新古典主義紀念建築,如國家劇院、遠古博物館、國立美術館、勃蘭登堡門、菩提樹大街,以及博物館島的眾多博物館建築:老博物館、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帕加蒙博物館、腓特烈皇帝博物館。柏林為此獲得了「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稱號。
另一方面,普魯士皇家園林總監林奈對柏林的城市綠化作出了出色的規劃,建設了以柏林動物園為中心的大規模城市綠化帶,修建了由菩提樹大街和夏洛滕堡大街組成的柏林「東西軸線」,連接起柏林東部政府區與西部商業和園林區。
1810年,柏林大學成立。從1837年起,普魯士開始了工業化進程,在柏林建立起西門子等工廠。1848年革命時,柏林也發生了起義。
德意志帝國時期
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1871年,柏林成為德意志帝國的首 柏林都。1894年,建築師瓦洛特建造了國會大廈。 到20世紀初,柏林已經在工業、經濟和城市建設上達到倫敦、紐約和巴黎的水準,成為又一個世界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期間柏林建造了大量的道路、橋梁、地鐵和車站建築,興建了豪華的辦公大樓和商業區、住宅區,在1900年,柏林人口已經達到270萬。
魏瑪共和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給柏林帶來嚴重的破壞,但是在1919年柏林爆發了工人起義和內戰。1920年發生了卡普暴動。同年4月27日,柏林同其周圍的8個城鎮、59個村莊合並為「大柏林」,柏林的人口一夜之間增長了一倍,達到400萬。魏瑪共和國時期,在深受20年代經濟危機之苦的同時,柏林也進入了新思潮、新藝術層出不窮的時期,這段時期被稱為柏林的「黃金的藝術年代」。
❾ 四大電影節是哪些
世界四大電影節分別如下:
1,奧斯卡金像獎是電影的「鼎級電影」;2,嘎納電影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and sun )又叫3S電影節;3,威尼斯電影節,1932年8月16日,由貝托-莫索里尼在水城創立,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鼓勵各國導演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4,柏林電影節也是電影藝術國都里的重要的內容,其主要獎項是「金熊獎和銀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