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藝術家》2011年免費百度雲資源,讓·杜雅爾丹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5aV1YqWTjdVvVhVL6DLOJA
Ⅱ 急求電影(藝術家)的影評
很久沒有看黑白電影了,更不用說黑白默片,在這個充斥著3D,IMAX的時代里,這樣的電影看上去顯得這么的另類但卻古典。
沒有聲音的詮釋,人物情感的表達完全來之於肢體和表情,特寫,特寫,人物的面部特寫,肢體的全景,配樂的渲染,似乎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也不會太難去理解這個故事。
當感官少了對語言的識別之後,能夠傳達更多信息的肢體語言讓我們開始著迷。
這是一部典型致敬式的電影,黃金的默片年代,可以看見電影院外的人群和電影院內幾乎坐滿的觀眾。
看電影時候就是這種歡樂的時光,故事多少有些峰迴路轉,無聲和有聲的糾結,驕傲和自尊的考驗,讓 杜雅爾丹富有魅力的演技,對於經典的回顧。這也許就是在造夢,一個黑白色的藝術家的夢。
而我們現在的人與這樣的時代已經很遙遠,但對於藝術的夢,電影的夢卻不會停息。
愛上《藝術家》,純屬一場無言的邂逅,我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在去影院前對這部電影充滿了不屑和懷疑,黑白片?默片?在3D/IMAX視效都無法再滿足觀眾口味的年代,一部黑白默片又將如何圈住影迷們的錢包和心呢?
然而恰好是懷著這樣的心態,我在大銀幕前看它看到流淚歡笑,大聲鼓掌。
《藝術家》是一部純粹的銀幕電影,並非炫耀,可只有在影院里看到銀幕上的這段光影,才能細品它的每一分美麗,才能在懷著一份懷疑和忐忑的心情去觀影之後,深深地被這樣純粹的一個故事打動。它就像一位久違了的摯友,穿過時間帶來問候,輕易擊中我的心房。
這是一部聰明的電影,它拿起了「黑白」「默片」的噱頭,卻也拿起了票房失利的風險。在法國本土,正是因為電影宣傳的失利,加上「黑白」「默片」字樣給人留下的復古印象,票房未達預期,片方只好決定憑借奧斯卡提名的風頭,在奧斯卡頒獎後再入影院重映,試圖收回一些散落的票房。而在其他國家,它也很難叩響影院的大門,譬如筆者所在的荷蘭,藝術院線的上映也不過寥寥數周,普通院線也僅因為奧斯卡該片的提名,才遲遲跟上了上映的腳步。而在美國,《藝術家》摘得金球獎,雖是目前奧斯卡的第一大熱門,但目前美國人似乎尚未買法國人的賬,影片在近七百家影院擴大展映,票房卻低得讓人匪夷所思,根據北美票房統計機構分析,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還是因為它是一部默片。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苛責電影玩弄噱頭的評論人,是否也看到這部電影為此付出的代價呢?現今電影業的利益驅動如此之大,又有多少導演還有再興默片的魄力?能保證黑白默片會討喜觀眾呢?而實際上,若不是這位法國商業電影奇材曾經在2006年的時候憑借著雜糅拼貼諷刺復古版007的《OSS117:開羅諜影》創造了當年的票房奇跡,他或許也沒這樣的膽量再把時間推前數十年,叫板黑白默片。
而即便是這樣,電影又恰好落入了人們詬病的另外一個議題:如果電影要還原默片,卻為何沒了默片的神韻?
我想是觀者的心態不同吧,《藝術家》的立足點很討巧,可正是因為太討巧,觀者的解讀也會不盡相同。許多人把《藝術家》看做一場默片的復興,認為《藝術家》是要對默片進行一次禮贊,並還原曾經的默片時代的遺風。然而事實上,《藝術家》的初衷其實並不盡然如此。人們過分解讀了《藝術家》作為電影所應承載的藝術價值,卻忽視了電影的娛樂價值。《藝術家》從一開始就並未打算百分之百地還原默片時代的元素,更多地,卻是通過暗喻和明喻,對曾經的默片和有聲片的交接時代,輕松地回顧和揶揄。從開場便設定的「說話」一詞的雙關運用,到後來有聲電影的介入和興盛,甚至是電影中那滑稽的「砰」的一聲,電影都可謂無時不刻在輕松伶俐地提醒著觀眾:默片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可默片的藝術的價值卻永遠存在著,正如電影中喬治•瓦倫丁這位大藝術家一樣,歷經時間洗禮才華依然不減。靈巧的構思和智慧的「對白」,《藝術家》也用本身烙上的「黑白默片」字樣,和電影中的劇情如出一轍地證明:藝術並不存在過時一說,這恐怕才是《藝術家》內里的本真。
若是研究《藝術家》是否百分之百還原了默片時代,去死摳技術的瑕疵,爭議女主的眉目,慨嘆復制的粗劣,觀者恐怕真正落入了電影里那位大藝術家的境地:過分執著於那個年代,執著於「默片」二字的分量,卻忽視了電影作為藝術載體的發展歷程,二十一世紀的電影技術和當年的默片技術豈可同日而語,電影也不過是藝術的載體,從曾經的黑白映畫,到現在的真人捕捉,電影仍舊是電影,仍舊是我們在銀幕前放下憂愁,隨之神往的時光機。
與其說《藝術家》是對默片藝術的謳歌禮贊,不如說它是一場我們和默片的邂逅和重逢,它說的是愛情,是喬治為佩皮點上的一顆痣,是佩皮在車里看到孤獨的喬治流下的一滴淚,是喬治在大火中死死抱著不鬆手的,那麼一段美麗的邂逅光影
http://wenku..com/view/054b583d376baf1ffc4fad88.html
Ⅲ 著名的表演藝術家
TOP.1 郭蘭英
郭蘭英,1929年12月出生,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歌劇表演藝術家,女高音歌唱家。籍貫是山西平遙縣,主演了《秦香蓮》、 《李三娘挑水》、《..[詳細介紹]
票數:206 人氣:366
投票
TOP.2 孫道臨
2007年12月28日,中國著名電影演員、表演藝術家,1921年生於北京,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他參與了《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詳細介紹]
票數:130 人氣:347
投票
TOP.3 秦怡
秦怡(1922.1.31——)女,中國著名演員、藝術家。2009年10月17日獲得第18屆金雞百花終生成就獎。代表作品: 《女籃5號》;《鐵道游擊隊》..[詳細介紹]
票數:114 人氣:247
投票
TOP.4 陳強
陳強1918出生,原名陳慶三,籍貫河北寧晉徐家河,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是著名演員陳佩斯的父親。陳強從藝數十年,參演多部歌劇和影片..[詳細介紹]
票數:98 人氣:248
投票
TOP.5 王心剛
王心剛,遼寧大連人,1932年生,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家。被稱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軍人」,有很多的作品,並且獲得了很多的榮譽。代表作有..[詳細介紹]
票數:95 人氣:283
投票
TOP.6 王曉棠
王曉棠( 1934─) ,演員,導演,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家,曾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2001年王曉棠自編自導的《芬芳誓言》,再次榮獲當年度《大..[詳細介紹]
票數:93 人氣:264
投票
TOP.7 謝芳
謝芳,原名謝懷復,原籍湖南益陽,生於湖北黃陂,1935年年11月1日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謝芳是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銀幕代言人,雖然扮演的..[詳細介紹]
票數:86 人氣:208
投票
TOP.8 張勇手
張勇手,原名張永壽,電影演員、導演。山西汾陽人。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十八兵團隨營學校學習,1958年後相繼在《英雄虎膽》、《縣..[詳細介紹]
票數:82 人氣:312
投票
TOP.9 田華
田華,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原名劉天花,1928年8月3日出生。電影「白毛女」被選中扮演女主人公喜兒,這是她第一次登上銀幕,憑借著自..[詳細介紹]
票數:80 人氣:213
投票
TOP.10 王昆
王昆,我國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河北人。她1937年赴晉察冀邊區參加革命,1945年在歌劇《白毛女》的首場演出中扮演喜兒。代表作品有《南泥..[詳細介紹]
票數:77 人氣:170
投票
TOP.11 郭振清
郭振清 1927年生於天津。電影表演藝術家。畢業於華北職工幹部學校。先後為天津總工會文工團演員,天津藝術劇院演員,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詳細介紹]
票數:77 人氣:196
投票
TOP.12 張瑞芳
張瑞芳(1918年6月15日—2012年6月28日),中國著名表演藝術家。原籍北京,生於河北保定。塑造了新中國電影經典形象「李雙雙」。 張瑞芳曾是..[詳細介紹]
票數:77 人氣:194
投票
TOP.13 於洋
於洋(1930.10.4-) ,原名於延江,祖籍山東龍口市。中國影視演員、導演。主要作品有《英雄虎膽》、《青春之歌》、《暴風驟雨》、《大浪淘..[詳細介紹]
票數:71 人氣:172
投票
TOP.14 劉江
劉江,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家。1925年生於遼寧遼陽。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部隊文工團員、分隊長、副隊長等..[詳細介紹]
票數:66 人氣:207
投票
TOP.15 葛存壯
葛存壯,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著名演員葛優的父親。在多年的表演工作中,用精彩的演技為觀眾奉獻了眾多經典的反面角色,..[詳細介紹]
票數:63 人氣:191
投票
TOP.16 李仁堂
李仁堂(1930.2.28—2002.6.24),中國話劇、電影演員。原籍山東諸城郭家屯鎮,早年在北京讀書。主演的影片有《元帥之死》、《子夜》等。..[詳細介紹]
票數:63 人氣:145
投票
TOP.17 程之
程之(1926.2.3-1995.2.14)電影、話劇表演藝術家,演員程之的父親。從藝五十年,他以善演反派角色著稱,被觀眾戲稱作「南方特務」;他還..[詳細介紹]
票數:56 人氣:152
投票
TOP.18 於藍
於藍,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一部《烈火中永生》,讓億萬觀眾記住了於藍這樣一個名字。除了江姐以外,《龍須溝》里的北京舊式勞動婦女程娘..[詳細介紹]
票數:56 人氣:168
投票
TOP.19 黃宗洛
黃宗洛(1926.9.26-2012.6.30),原名黃宗河,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瑞安。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話劇演員,大哥黃宗江是著名劇作家,三姐黃宗英是..[詳細介紹]
票數:56 人氣:159
投票
TOP.20 項堃
項堃(Xiang Kun,1915-2009),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全國政協第六屆、第七屆委員。原名王象坤。原籍山東德州市,1937年開始從事電影..[詳細介紹]
票數:55 人氣:192
投票
TOP.21 方化
方化,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1945年始,先後在東北電影公司,東北劇社,大黃河歌劇團,北京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任..[詳細介紹]
票數:48 人氣:238
投票
TOP.22 李默然
李默然(1927-2012.11.8),原名李紹誠,生於黑龍江省尚志縣,1947年正式開始演藝生涯,1962年因在影片《甲午風雲》中出演愛國將領鄧世昌贏..[詳細介紹]
票數:48 人氣:135
投票
TOP.23 陳述
陳述(1920-2006)演員,原名陳致通,浙江省上虞縣人,生於上海。陳述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喻戶曉的電影演員,陳述以扮演反派角色出名,陳..[詳細介紹]
票數:44 人氣:151
投票
TOP.24 趙丹
趙丹(1915-1980),原名趙鳳翱,中國著名電影演員,祖籍山東肥城,出生於江蘇揚州,長大在江蘇南通。1937年主演《十字街頭》和《馬路天..[詳細介紹]
票數:30 人氣:142
Ⅳ 世界十大著名導演
排名不分先後:
詹姆斯·卡梅隆
可以說卡梅隆是當今重工業電影的開拓者,享譽世界的《泰坦尼克號》和第一部3D電影《阿凡達》,還有承載了我國80後對於科幻小說記憶的《終結者》都是他的作品。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Ⅳ 默片時期的著名電影藝術家要五名
阮玲玉、樂蒂、夏夢、藍蘋、凌波等
阮玲玉
人生如戲。
化妝間,一個人對著鏡子,慢慢地抬起右手,畫眉。
從後台一路奔波,在幕後悄悄凝望等待開場,再走過連接幕後和舞台的虎度門,你不再是你自己,你已經成了戲中人。
阮玲玉就活在戲中。1936年3月8日,就在今天上海的新閘路沁園村9號,阮玲玉徘徊在自己的家裡,也徘徊在生死的邊緣,在接下來的幾分鍾里,她在平日里最喜歡吃的八寶粥里放下三瓶安眠葯,她選擇的是永遠的安睡和心境的安寧。
阮玲玉是整個中國電影默片時代的超級明星,她的一顰一笑中散發了當時上海的優雅氣息,從處女作《掛名夫妻》開始,先後拍攝了《自殺合同》、《故都春夢》、《野草閑花》等29部影片。1930年5月,《影戲雜志》舉辦「電影明星選舉」中,阮玲玉以6179票當選第一名,這個時候的巨星胡蝶也僅僅得票3784票,然而所有的這些沒有給阮玲玉帶來所謂的幸福。
25歲的阮玲玉最終死在舞台上,沒有能從虎度門退回來。「我死了,你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好快樂。」,她把遺書留給了下來。她活在公眾的目光中,活在媒體的報道里,活在街頭巷尾的流言蜚語,唯獨沒有活在屬於她自己的世界中。
你認識這些人么?你見過這些電影畫報和美人照片么?如果你年過80,並且曾經做過追隨時尚的年輕人,相信你給出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她們都是解放前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樂蒂、藍蘋……一代名伶,估計不少都已經香消玉殞,這里留下的是她們人生最美的時刻。
樂蒂
「古典美人」樂蒂小姐(1937-1968)以31歲的芳華離世,她從影的15年間,共計參演過44部電影。雖然短暫了些,但憑借著她獨一無二的古典韻味及精湛演技,影壇至今仍無人能取代其特殊的成就及地位;與世長辭幾十年後,仍能令無數老中青影迷心心念念魂牽夢縈的魅力,可謂永不停格的一則傳奇。
夏夢
有「上帝傑作」之美譽的夏夢,曾經是長城電影公司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與石慧及陳思思合稱「長城三公主」。在中國內地觀眾最早看到的香港電影中,夏夢主演的《搶新郎》《董小婉》和《故園春夢》無疑成為了代表作。而與今天的香港女影星相比,美麗高貴且多才多藝的夏夢至今無人能敵。
藍蘋
在三十年代,一個年輕女演員開始在上海嶄露頭角,她先後主演了幾部進步電影,但她自己卻經歷了被捕和婚變等戲劇性的變故,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後,她做了一個改變她一生、也改變幾十年中國現代史的決定:去延安。
她在做女演員的時候叫藍蘋,她去了延安後叫江青。她在1981年1月25日被判死緩時,估計許多現在讀到這篇文章的小朋友們,都還沒有出生。
藍蘋給世人留下了《自由神》、《都市風光》、《狼山喋血記》、《聯華交響曲》、《王老五》五部電影,在過去幾十年裡的中國,只有極少數人可以看到這些電影.
凌波
凌波原名君海棠,英文名Ivy,福建省人,香港黃梅調歌唱電影的代表人物。十四歲以「小娟」的藝名開始演出廈語(即閩南語)電影,外銷台灣及東南亞各地。
凌波於1962年開始演出國語片,大部份均是反串男裝演出的黃梅調電影,她亦因此成為此類電影的代表人物。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七仙女》(1963)、《花木蘭》(1964)、《宋宮秘史》(1965)、《西廂記》(1965)、《魚美人》(1965)、《三笑》(1969)等等,其中以《梁山伯與祝英台》最著名。此片在台灣上映時轟動全島,連映數月不輟,凌波因此榮獲第二屆金馬獎「最佳演技特別獎」。據說由於凌波是以女扮男裝演出,不便領取「最佳男主角獎」,於是評審當局巧立「最佳演技特別獎」名目以贈。時至今日,台灣傳媒提到凌波,無不以「梁兄哥」呼之,可見《梁山伯與祝英台》餘威猶在。
凌波也拍過不少非黃梅調電影,著名的有:《萬古流芳》(1965)、《烽火萬里情》(1967)、《明日之歌》(1967)、《啞巴與新娘》(1971)等等,此外,凌波亦曾以《花木蘭》及《烽火萬里情》兩部電影榮登金馬獎影後寶座。
七十年代凌波淡出影壇,1989年舉家移民加拿大至今。
李麗華
河北省人,香港國語影壇的中流柢柱,有「影壇長青樹」的美譽。父母均為京劇名伶,李麗華因而深受薰陶,曾隨名伶章遏雲學藝。1940年從影,拍過一百二十多部電影,其中不乏經典之作,例如:《假鳳虛凰》(1946)、《誤佳期》(1951)、《小鳳仙》(1953)、《雪裡紅》(1956)、《楊貴妃》(1962)、《武則天》(1963)、《□惜姣》(1963)等等,又憑《故都春夢》(1966)及《揚子江風雲》(1969)兩部電影榮膺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李麗華多部作品中,以《小鳳仙》最為人熟悉。據說李麗華為其角色小鳳仙設計了多套戲服,該批戲服在電影上映後竟然廣受觀眾歡迎,競相仿造,一度成為東南亞的流行服飾,號稱「小鳳仙裝」,傳為影壇佳話。
李麗華1973年退出影壇,移居美國。夫婿嚴俊也是國語片的著名演員兼導演。
胡蝶
胡蝶的表演生涯一直從二十年代末延續到六十年代,然而,她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三、四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她把一個忍受丈夫虐待與壓榨而毫無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幾分愚昧的女性刻畫得相當成功。在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受到好評。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藝術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飾演有著不同生活道路的雙胞胎姐妹大寶、二寶,把兩個身份懸殊、性格各異的女性刻畫得非常成功。這部影片三十年代在國內打破國產影片有史以來上座率的最高紀錄,後來到東南亞、日本、西歐諸國演出,也大獲好評。胡蝶飾演過娘姨、慈母、女教師、女演員、娼妓、舞女、闊小姐、勞動婦女、工廠女工等多種角色,她的氣質富麗華貴、雅緻脫俗,表演上溫良敦厚、嬌美風雅,一度被觀眾評為「電影皇後」,胡蝶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成為三、四十年代我國最優秀的演員之一。
林黛
林黛,原名程月如,英文名Linda,香港歷史上最著名的國語片女演員。1934年出生於桂林,原籍廣西賓陽,1949年隨母來港定居,翌年被星探發掘,加入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成為基本演員。1951年,轉投永華電影公司,拍攝了第一部作品《翠翠》(1953),一炮而紅,成為當時兩大電影公司電懋和邵氏的爭奪對象。 林黛拍了很多等風格、形式截然不同的電影。其中《金蓮花》、《貂蟬》、《千嬌百媚》及《不了情》幾部電影更令她四度成為亞洲影後。林黛曾與多位圈中人戀愛,1961年與曾任雲南省長龍雲的兒子龍繩勛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但後來林黛與丈夫感情破裂,1964年7月17日,林黛在寓所服食過量安眠葯兼吸入煤氣自殺,失救而死,年僅三十歲。當時她尚有兩部電影《寶蓮燈》(1965)及《藍與黑》上、下集(1966)未及完 成。這兩部電影也成為林黛的最後遺作。
主要作品:
《金蓮花》(1957)
《情場如戰場》(1957)
《貂蟬》(1958)
《雲裳艷後》(1959)
白虹
尤敏
Ⅵ 著名演員、表演藝術家金迪去世,她的一生有何成就
著名演員、表演藝術家金迪,原名金慧琴,曾用名金狄,於1933年2月25日出生於上海,2022年4月3日逝世,享年89歲。
金迪的成就非常多,如:1956年獲第一屆全國話劇匯演演員獎。1960年被授予“二十二大明星”之一。1987年任導演,執導了電視劇《升華》、《豪華聚餐會》和《歌舞熒屏——深圳》。2017年獲第16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特別榮譽獎。2020年,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表彰。
金迪雖然離世了,但其留下的經典作品、做人態度永遠留在我們心中,她的身影永遠留在了影視上,這也許就是老藝術家為演藝界做的貢獻,希望她一路走好。
Ⅶ 早期中國電影藝術家
1905年,任景豐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館里拍攝了中國最早的電影《定軍山》。他拍攝的是著名演員譚鑫培所表演的京劇。鄭正秋於1913年拍攝的家庭短劇《難夫難妻》,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故事片。不過,它是由美國人布拉斯基在中國的製片廠、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的。
同年,黎民偉與布拉斯基拍攝了香港的第一部電影《莊子試妻》。布拉斯基後來又把這部片子帶到美國,因此它成為最早在國外放映的中國電影。由此可見,中國電影從誕生之初便是跨國資本的產物。
在以後的歲月里,中國的民族電影是在引進的西方的電影技術、意識形態、藝術手段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壯大的[3].程季華等人在1960年代初所寫的《中國電影發展史》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在這本代表官方觀點的著作中,中國的左翼進步電影的發展是在與外國電影、特別是美國電影霸權的斗爭中成長的[4].中國民族電影工業所作的生死搏鬥與作為20世紀民族國家的中國的困境息息相關。現代性、民族建構、民族主義、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以及新的性別認同都是此類民族電影的中心主題。中國的民族電影已成為鍛冶新的民族文化所需的成分。在"軟性"娛樂電影(羅曼司、蝴蝶派小說、武打片、鬼怪片、古裝劇)
愈演愈烈的形勢下,左翼電影工作者充分利用電影這一新的視覺技術的政治與革命潛力,試圖把它發展成為自覺的社會批評的大眾藝術[5].正如其他民族電影一樣,中國電影也是"國家神話的鼓動者和國家的神話"[6].通過創造一套連貫的形象與意義、敘述集體歷史、以及上演普通民眾生活的悲喜劇,電影給有可能呈現為異質的實體提供了一個象徵性的統一體:"現代中國".
除電影的生產製作之外,電影審查、製片廠的所有權、政府幹預以及公眾輿論等都是建立一個新的、象徵的中國的重要方面。1927年國民黨統一中國後,中央政府很快便成立了電影審查委員會,來審查外國片在中國的上映。該委員會一直持續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凡是發現以藐視、不友善的方式描述中國人的影片都禁止在中國發行[7].一個很有名的審查事件,就是圍繞著1930年在上海放映的陸克(Harold Lloyd)的影片《不怕死》所引起的激烈爭論。其它受禁的西方影片包括《上海之死》(1933)、《上海快車》(1932)、《閻將軍的苦茶》(1933)、《在中國流浪》(1931)、《克勞迪科·安妮》(1936)、《貓爪》(1934),《巴格達竊賊》(1924),以及德日合拍片《新大陸》(1937)。美國電影譬如《十誡》,《佛蘭肯斯坦》和《上流社會》都被禁映。前兩部受禁的理由是有"迷信"色彩,後一部則是因為有"色情內容".
在同一時期,人們都自覺地努力阻止外國人在中國擁有電影製片廠。知識分子、民眾以及政府經常組成"統一戰線"來保護弱小的中國電影工業,抵制外國的" 文化入侵".整個20世紀的中國,電影審查和對民族電影業的保護一直都維持和繼承下來。在國民黨統治期間,政府為了文化的統一,規定國語為電影中的標准方言。這一政策時而受到中國的"地方電影"的抵抗。比如在香港,受歡迎的影片往往是粵語片而不是國語片,這就是地方抵制中心的一個例子。
多年來,民族電影已成為國家建構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手段。它是現代中國民族國家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紐帶,是中國民族主義的一個基本政治因素。正如安德魯·席格森(Andrew Higson)所寫,民族電影發揮著雙重的功能:
這一霸權化、神話化的過程,既包含一套特殊意義的生產和分配,也試圖抑制或阻止其他意義的潛在擴展。同時,民族電影這一概念幾乎總是被利用來作為文化(經濟)抵抗的策略,以及在面對(往往是好萊塢的)國際控制時主張民族自治的手段[8].
這樣的對內霸權/對外抵抗的雙重過程限定了中國民族電影的發展道路與功能。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民族電影變成為國有企業。正如保羅·克拉克(PaulClark )所言,民族電影是毛澤東時代中國培育大眾民族文化的一個關鍵要素[9].中國竭力利用電影來建立一幅民族認同的單一化圖畫。不論是從電影工業還是從電影文本或電影美學的層次都可以看到這一點[10].電影製片廠不再為私人所有。它們經過重新組合之後形成一個新的國家電影工業。整頓調整後形成的一些大製片廠有: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等,它們都受到文化部和宣傳部的監控和領導。國家對於電影的生產與銷售擁有絕對的權利。電影常常成為政治宣傳與灌輸意識形態的工具。國內外影片都受到嚴格的審查。允許中國觀眾觀看的外國電影主要都來自於社會主義國家。好萊塢電影實際上已從中國消失。
但是,電影的國有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也沒有擺脫沖突、對抗與抵觸。西方技術的"中國化"與發展社會主義藝術的本土形式一直是中國電影藝術家至上的任務。這個過程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我們在這里只能間簡單提及。60年代中期的《舞台姐妹》就是中國電影工作著對電影美學的艱難探索的一個例子。謝晉和其他電影藝術家們面對著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創造出一種看似矛盾的藝術形式,讓它同時既是中國的也是西方的、既是馬克思主義的也是毛澤東思想的、既是革命的又是社會主義的;他們必須找到解決這一難題的途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電影究竟是怎樣的呢?正如道格拉思·微爾克森(Douglas Wilkerson )所說,"電影攝影藝術的西方模式,是與通過中世紀後占統治地位的透視體系發展起來的攝影機械相聯系的。它能被與中國傳統美學相聯系的模式所取代嗎?" [11]首先,電影文本必須對中國的歷史作出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與社會主義的解釋。
電影的主題是描繪中國人民推翻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壓迫者的革命斗爭,反映解放後的社會主義建設與民族建構。其次,藝術家們也非常有必要找到拍攝電影的綜合性方法。
它能夠融合進口的西方手段與本土的中國藝術傳統(中國的傳統繪畫、文學、詩歌、地方戲劇、民間藝術)。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尋找新的電影審美原則的奮斗之路遠非坦途。眾所周知,黨內機構的不同派別與電影界之內充滿了激烈的爭論和沖突,最終導致了批評與自我批評以及整肅運動。
在一個同質的民族認同的形成中,電影敘述的製造神話的功能和合法化的功能可以通過縮小國內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而獲得。國家與民族的統一是新政權關注的重要問題。20世紀50年代後期與60年代出現了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少數民族電影".通過將少數民族浪漫化和他者化,這種類型實際上鞏固了漢族的中心地位。不論這種電影是反映了"民族和諧與團結"或是表達了漢族把少數民族從奴隸制、封建主義與愚昧無知中解放出來,它對於中國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合法性都是至關重要的。自我的證實需要某種形式的他者的在場,將邊緣占為己有也是出於中心的意圖。消除種族、民族、階級、性別與地區之間的的真實差異和緊張狀態,目的是為了建構一個想像的、同質的國家認同。
Ⅷ 卓別林作為喜劇電影藝術家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他作為偉大的喜劇電影藝術家,最大的貢獻是他把為笑而笑的庸俗「鬧劇」,提到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度。他以獨特的喜劇藝術表演風格和辛辣的諷刺,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同時,表現出對不幸命運的抗爭,對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百折不撓的追求。我們欣賞卓別林的影片,笑,是發自內心的笑;哭,則是流著真誠眼淚的哭。卓別林對電影藝術的偉大貢獻,寫下了好萊塢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光輝的一頁。
Ⅸ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好萊塢最著名的電影藝術家是誰
01. 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生日:1907年5月12日 國籍:美國
凱瑟琳·赫本
在好萊塢的歷史上,有兩個赫赫有名的赫本:一個是奧黛麗·赫本,一個凱瑟琳·赫本。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凱瑟琳·赫本也許是好萊塢獲得奧斯卡獎次數最多的一位女明星。凱瑟琳·赫本1907年5月12日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1940年根據赫本的同名舞台戲改編而製作的影片《費城故事》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赫本同時也第三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
Ⅹ 電影藝術家張昕去世享年101歲,她生前有哪些突出事跡
在2021年的3月14日,作為原來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副教授張昕逝世,享年101歲。這一位老藝術家的逝世讓我們感到沉痛,因為我們又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表演藝術家。而張昕教授的告別儀式也將在20日上午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作為一名老藝術家,老教育家,張昕教授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表演事業中,也教出了非常多優秀的學生,這些學生如今也成為了演藝圈非常著名的演員或藝術家。
在張昕教授幾十年的教學生涯當中,她對於治學的態度是非常嚴謹的,並且有著自己的藝術追求,因此也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演員或藝術家,受到了廣大學生和教師的尊重。張昕是中國電影表演教育事業的奠基人,我們永遠你都會銘記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