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百慕大三角穿越時空之謎
百慕大三角之謎自出現以來就眾說紛紜,一些百慕大三角的旅行者們每次驚險回歸後就報道了他們有關電磁的古怪經歷:他們乘坐的船或者飛機會被一種奇怪的蒸汽所吞沒,而後所有的儀器都失靈、紊亂了,莫名其妙的霧會在整個海面上升起,而當時的自然天氣都不可能產生霧,也沒有任何理由來解釋這些電磁失常情況。 這種反常現象被後人百般猜測,把原因歸結為「海怪」、UFO、心靈感應、時空彎曲等等,也有人認為,百慕大之謎並不存在,這些神秘事件肯定是那些無聊的術士們在宣揚他們超自然的思想。可人們似乎沒有對一個事實太在意:這些事故的經歷者都是富有經驗的領航員、船長,甚至是海岸巡邏隊的隊員。 這些不尋常的現象形成了科學界長久不解的「百慕大三角」謎團,展示大自然中不為人類所知的神秘一面。 雖然百慕大之謎至今沒有徹底解決,但現在已經出現了最為合理的解釋,這個解釋是由加拿大物理愛好者哈奇森提出的。在他進行的多次電磁方面的實驗中,意外地發生了一些離奇現象,這些離奇現象與百慕大三角報道中出現的現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哈奇森相信,百慕大之謎與電磁有關。
誰讓物體飛了起來?
哈奇森是加拿大的一個業余物理愛好者,他喜歡鼓搗一些奇怪的科學實驗,他的家裡擺滿了實驗用品。他可能與很多奇思妙想的科幻電影主角相似,唯一的不同只是,他這個人物並不是虛構的,他的實驗也不是。 1979年的一天,哈奇森正在研究泰斯拉縱波(尼古拉?泰斯拉,無線電之父)。由於實驗場地有限,那些用來發射電磁場和波的設備,比如泰斯拉線圈、高頻發生器等等,只能勉強塞入到一個小屋子裡。哈奇森把所有機器都打開,然後安靜地等待著他的實驗結果。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哈奇森突然感到有個東西落在肩膀上,他斜眼一看,是塊金屬片,他也沒怎麼在意,把那金屬片扔了回去,它卻又飛了過來,打在他身上!這時哈奇森再觀察屋裡的其它動靜——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放在地上的一根大鐵棒竟然飛了起來,在空中懸浮了一秒鍾,然後「砰」的一聲,又摔到了地上!
發生了什麼?
為了搞清楚真相,哈奇森一次次地重復他的實驗,又有令人驚駭的現象發生。比如:物體持續飄浮起來,像木頭、塑料、泡沫塑料、銅、鋅,它們會在空中盤旋,來回穿梭,形成旋渦並且不斷升起,甚至有些物體會以驚人的速度自動拋出,撞擊到人身上。 但這樣的魔幻效應並不是時時都發生的,有時需要靜靜地等上好幾天的時間才能看到一次,而在大多數時間里,沒有任何異常狀況發生。後來,通過對儀器不斷地變換位置,比如光譜分析器、磁力計、蓋格計數器(蓋格計數器其實是輻射探測器的一種,可用來測量肉眼看不見的帶電微粒)等儀器,哈奇森終於摸透了魔幻效應的「脾性」,可以很快製造出魔幻效應了。
新奇現象接踵而來
進一步的實驗還發現:由水泥和石頭堆砌起來的屋子周圍會突然起火;鏡子自己碎裂,碎片能飛到100米之外!金屬會捲曲、破裂,甚至會碎成麵包屑狀的粉末;不同的金屬可以在室溫下熔合在一起,有的金屬可以變成果凍或泥的狀態,當儀器所產生的場被撤走後,它們會重新變硬;空中出現光束,緊接著無數光環顯現,與此同時,容器中的水開始打旋…… 真是聞所未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無數人都爭搶著去看哈奇森的實驗。哈奇森還向人們展示了無數實驗中留下的樣品——那些被「劈」開的金屬、被彎曲了的粗大鋼條、從鋁塊中冒出來的硬幣…… 上述這些奇特的現象就被稱為「哈奇森效應」,哈奇森猜測,這種效應就是那些實驗儀器的古怪組合而導致的,它們發射出的電磁波互相干涉,產生出某種奇特的能量,這些能量在某些特別的區域交疊,在這些區域中,物體會飄浮起來,多種材料會變形,物體還會莫名其妙地消失…… 但如此微弱的電磁力為何能夠產生這般強大的力量?按照傳統的知識經驗,人們以為那麼一點力並不會產生任何值得稱道的結果。因此,有些科學家猜測,哈奇森是在無意中「觸碰」到了「零點能」,此能量由物質在絕對零度時表現的振動而得名。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一種沒有任何實物粒子的物質狀態,叫「量子真空」,其場的總能量處於最低,這是一切物質運動及能量場的最初始狀態,這樣的狀態具有無限變化的潛在能力。零點能就是由量子真空中的粒子和和反粒子不斷出現和湮滅產生的。據推測,量子真空中,每立方厘米包含的能量密度有1013焦耳,足以在瞬間燒乾地球上所有海洋的水分!既然能產生這么大的能量,我們就不難想像哈奇森效應產生的種種奇異現象了。相比之下,「消失」、「瓦解」等原先曾讓我們人類驚恐萬分的現象簡直不值一提!
但是零點能是如何被激發出來的呢?
一觸即發的「零點能」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美國發明家泰德?蓋革農,他發現每個電子都具有一種獨特的電磁頻率,如果通過某些方法,讓電子都應用相同的頻率,物質本身可以在此過程中發生改變。 這樣看來,在哈奇森效應中,零點能是由於空間電磁場的相互交織和影響而被激發出來的。如果把某個物體暴露在各種電磁場相互交織的地方,其實就相當於在盡可能地破壞物體的電子軌道。如果其中一個電磁場的頻率與這個物體中某些電子的電磁頻率相同,就形成了共振,使得量子真空中最低能量的零點能被激發出來,產生了強大的破壞力。 在哈奇森的實驗中,當他把電磁能量調得更大,產生更多的共振,金屬鍵外層的電子軌道就會被共振所破壞,導致金屬原子不停地振盪,結果,原子之間的固有框架開始動搖,整個金屬也就形成了一種柔軟的、顫巍巍的「金屬果凍」,這情形看起來就像金屬在正常的室溫下自動熔化了。 當電磁場被撤走後,金屬塊開始從瞬間「噩夢」般的躁動中冷靜下來,「風平浪靜」了,金屬鍵開始在鄰近的原子之間再度形成,原子之間重新兩兩「握手」,形成穩固的扭曲的形狀。這正是我們看到的哈奇森效應。 實際上,哈奇森發展了一種新形式的電化學,就是通過改變電子軌道的共振頻率,來改變物質的化學性質。通過蓋革農的闡釋,我們就可以把難以想像的神奇而復雜的實現哈奇森效應的手段變為簡單的解釋——合乎經典物理學的解釋。 運用這些共振頻率,你就可以操作哈奇森使用的儀器,學到以下有趣的技藝:你可以把物體里的化學鍵變得更強些,增大整個材料的強度和耐受力,或者相反,你可以讓化學鍵變得弱一些,可能就讓一塊鐵在室溫下變成一堆粉末。 還有別的呢:通過適當調節頻率,你可以讓一種物質表現得如同另外一種物質,或者可能表現出我們至今從未見過的性質:模仿自然界中從未存在過的原子、元素和化合物。如果一塊鋼鐵模仿了一片羽毛,那麼它飛起來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電磁能布滿空間 在哈奇森效應之前,我們知道一個著名的「消失」實驗——1943年的費城實驗。據說,「愛爾德里奇」號驅逐艦安裝了「隱形發生器」。試驗開始後,這艘驅逐艦便從人們的視野中和雷達屏幕上消失,就好像是完全消失在另一維空間,過了一會兒軍艦才重新出現。 費城實驗的理論基礎是愛因斯坦的統一場理論,該理論認為,引力和電磁是相連、相通的,就像質量和能量通過質能公式聯系起來一樣。證明統一場理論是愛因斯坦一生最後的願望,雖然他從沒有最後解決統一場理論,但是費城實驗的結果卻讓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些什麼。 如果愛因斯坦是對的,那麼時間、空間,然後物質,都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知道有件東西是整個宇宙所共有的——電磁能。 當你看著一個麵包圈時,首先看到的是麵包外圈,還是中間的空洞?這是個心理題,但也可以幫助我們從新的視角理解哈奇森效應。按照我們現有的物理學知識,哈奇森效應不可思議,這可能因為我們總是把目光聚焦在麵包外圈上,忽略了自然界無處不在的「空虛」部分——空間,以及充斥其中的電磁能。哈奇森當然不是第一個知道電磁的人,但是他的實驗讓人們把種種奇異事件的解釋目光集中到了他所使用的所有設備的唯一產物——電磁的變換上面來。 道理很簡單:無處不在的空間實際上處處充斥著電磁能量,我們從前關注的「麵包圈」本身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只是電磁能量的一種爆發形式而已。 如果我們把100萬伏特的高壓打在自己身上,我們肯定會死,可是改變電流的頻率,到了某個特定的數值,我們就可以讓百萬伏特的高壓穿過我們的身體而不受到傷害,這個試驗自1952年就被很多人成功嘗試過。 這是不是把你嚇壞了?但的確,要實現這一點並不難,要做的就只是改變頻率。比如說,如果人體全部原子的頻率與牆壁全部原子的頻率相同,人就能隨意穿牆而過;如果人體全部原子的頻率做到整齊劃一,人就會突然消失。費城實驗中的這艘驅逐艦也許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消失的。
❷ 百慕大三角是怎麼回事
百慕大三角(英語:Bermuda Triangle;又稱魔鬼三角;又常被誤稱為百慕大三角洲:因該區域並不是三角洲地形,且不合語源,故屬積非成是的名詞),位於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是由英屬百慕大群島、美屬波多黎各及美國佛羅里達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區海域,據稱經常發生超自然現象及違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積約390萬平方公里(150萬平方英里)。
傳聞,由於百慕大三角的環境極度反常,許多經過的船隻、飛機及人員會「神秘失蹤」,但美國海岸防衛隊、各海洋保險公司及各界對此則非常不以為然。他們引用《全球海洋失事地點》統計資料證明,百慕大三角的船隻和飛機的失蹤數字,比其他繁忙地區還要少。保險業界也證實了百慕大三角並不是危險的海域。數十年間,不少所謂的「謎團」已經解開。根據許多精密的科學及事件起源考察,謎團不過是對失蹤事件的長期誤解、誤傳,甚至是誇大,並非想像中那樣不可思議。百慕大神秘失蹤事件可能屬於一種偽科學。
另一個被認為類似百慕大三角的海域,是位於日本及台灣附近的福爾摩沙三角(又稱魔鬼海或龍三角)。
百慕大三角最後一次著名出事是2007年時,其後鮮少有失蹤事件。當時有一艘美國海軍潛艇「聖胡安號」在百慕大三角附近海域進行演習時,竟然離奇失聯了10個小時。在10個小時之後,聖胡安號奇跡似的和美軍司令部恢復通訊,表示船上官兵一切安好,只是因為錯過了通訊時間才會失聯。不過,當時船上官兵達140人,不可能有人忘記通聯時間,況且聖胡安號還發射了紅色求救彈。這些疑點讓五角大廈人員也百思不得其解。10小時之中,船上發生了什麼事,讓各界人士不解。[1]
目錄 [隱藏]
1 歷史
1.1 首批引證
2 備受質疑
3 科學研究
3.1 對百慕大三角的質疑
3.2 Kusche的研究
4 對失蹤現象的解釋
4.1 可燃冰
4.2 潮汐波
4.3 無形颮
5 著名事件
5.1 美國空軍19號機隊
5.2 "星虎"
6 電影/電視敘述
7 小說/作曲
8 參見
9 參考
10 外部鏈接
[編輯] 歷史[編輯] 首批引證E.V.W. Jones在1950年最先提及百慕大三角的失蹤事件,作為美聯社有線服務的花邊新聞,是關於近來船隻的失蹤情況的,Jones的報道記錄了該地區的艦艇和飛機的神秘失蹤事件,並將事件歸咎於「魔鬼三角」,隨後,作者George X. Sand在1952年也將事件報道,概述了幾宗不可思議的船隊失蹤事件,刊登於《命運》雜志(Fate),但「百慕大三角」(Bermuda Triangle)一詞卻一直到1964年才被Vincent Gaddis的一篇文章里首次使用,刊登於《大商船隊》雜志。
[編輯] 備受質疑批評人士指控貝立茲對於某些神秘失蹤事件的過份誇大(貝立茲當時並未提出任何對於超自然現象的解釋),並辯稱相較於其他海域,百慕大三角並未再傳出更多的失蹤事件,隨後,倫敦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也表示,百慕大三角不再是最危險的海域,且行經此區域的船隻,也不曾再提出保險索賠,而美國海岸防衛隊方面也證實了此說法。
[編輯] 科學研究[編輯] 對百慕大三角的質疑倫敦勞合社海洋保險公司已確定百慕大三角不再比其他海域危險,並不會收取出入該區域的高風險費用,美國海岸防衛隊的檔案也確認了該公司的推論。
懷疑者談道,若以火車列車在兩車站間失蹤的事件,說明超自然現象,會更令人信服,然而,這樣的事情從沒有發生,換言之,船隻和飛機在毫無預兆一望無際的大洋中失蹤的事件,是用不著超自然解說的。
[編輯] Kusche的研究Lawrence Kusche是一名圖書館管理員,在19號航班事件發生時,不少學生向他查找百慕大三角的資料,令他大惑不解,於是聯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著手研究先前的報告,Lawrence Kusche的研究後來在1975年出版的《百慕大三角之謎:已解開》(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Solved)一書中展示。
Kusche的研究顯示,不論是貝立茲的記述,還是目擊者、參與者、涉案者等眾多人的陳述,都有許多錯誤、矛盾,他還注意到,案件的相關資料沒有記述,例如:駕駛遊艇環游世界的Donald Crowhurst船長失蹤事件,被貝立茲寫成謎團,實情是,Crowhurst可能因偽造航海帳目而自殺,又如礦砂船事件,貝立茲就推論為,在駛出大西洋一港口後的第三日不見蹤影,但事實上,那艘船是在太平洋的港口失蹤的,Kusche更發現,有更多失蹤事件是發生在百慕大三角以外的地點,卻被貝立茲寫為發生在百慕大三角內,隨後,也有許多研究者提出貝立茲之所以會這樣做,很可能是為了使自己的書更暢銷。
Kusche的研究得出幾個結論:
按比例來說,百慕大三角的船隻和飛機的失蹤數字,遠少於其他海洋地區。
在熱帶風暴頻繁的地區,其失蹤事件的數字是不成比例、不可靠、不可思議的。
失蹤事件的數字被草率的研究誇大了,小船的失蹤報道出來,卻未提及事件的結果,可能是誤期或折返。
已證實的失蹤事件,屢次在貝立茲的記述中誤報,例如:船隻據稱當時天氣平靜,與當時刊載的天氣報告不符。
[編輯] 對失蹤現象的解釋在一些研究認為百慕大三角並沒有特別之處的同時,一些人堅持認為百慕大三角有不尋常的船隻和飛機的失蹤,並給出一些可能的原因。
[編輯] 可燃冰主條目:甲烷氣水包合物
一些失蹤事件的解說集中於大陸礁層上的大片可燃冰。1981年,美國地質調查所出版了一份論文,是關於遠離美國東南岸的布雷克海脊(Blake Ridge)地區的水合物現象的。甲烷間歇的噴發可能產生水汽層,而這些水汽無法提供船隻適當的浮力。如果以上是真的, 在船隻周圍形成這樣的區域會造成船隻快速且毫無預警的沉沒。實驗室里的試驗已經證明氣泡確實會減少水的密度而使模型船下沉。但是這項效應因為物理牽涉,在實際尺寸的船可能不會發生。
另外,甲烷氣也假設與飛機的墜毀有關。甲烷氣比常態的空氣稀薄,因此不會產生保持飛機飛行所需的浮力。此外,甲烷可能會干擾飛機測高儀的功能,而測高儀的功能是藉由量測周圍空氣的密度來測定高度。因為甲烷密度較小,測高儀會顯示飛機正在爬升,如此一來造成飛行員降低飛行高度而墜落。另一個可能是甲烷在引擎中使燃料混合物和空氣分解,可能會造成停止燃燒和引擎熄火。這些甲烷的影響已經在實驗上已被證明。
[編輯] 潮汐波主條目:畸形波
(Rogue wave)
研究顯示,潮汐波(又稱畸形波)可卷至30米(100英尺)高,足以在瞬間打沉大船。潮汐波非常罕見,但在一些海流,潮汐波就偶爾發生。現在,潮汐波被假定為近年許多船舶無故失蹤的成因。
有研究表示一些潮汐波是因為甲烷的大氣泡上升到水面。這種巨大的氣泡會產生是因為甲烷在海底排出時堵住,然後氣壓增加到最後氣體突然爆破並快速的升到海面,因此產生潮汐。研究顯示這樣的氣泡可以極輕易和快速的使模型船沉沒。
[編輯] 無形颮主條目:無形颮
(White squall)
一種類似微下擊暴流的天氣型態,以神出鬼沒聞名,遭遇者難有生存。
[編輯] 著名事件
US Navy TBF Grumman Avenger flight, similar to Flight 19. This photo had been used by various Triangle authors to illustrate Flight 19 itself. (US Navy)[編輯] 美國空軍19號機隊主條目:en:Flight 19
百慕大三角事件中,以美國空軍19號機隊(Flight 19)事件最為著名。1945年12月5日,一支由有五架美國海軍TBM復仇者式轟炸機(U.S. Navy TBM Avenger)組成了14人的訓練飛行中隊離開了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Fort Lauderdale)。據貝立茲所述,機上的一位海軍陸戰隊飛行專家,在報告了幾項他所見的怪異現象後便消失無蹤,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此外,貝立茲稱復仇者轟炸機的設計足以長時間浮在水上,而據報意外翌日天氣清朗,海面平靜,理應發現飛機殘骸才對。然而,不只沒有發現這些飛機,就連出動搜救的海軍海上飛機也失蹤了。而海軍的調查報告說因為「未確知的原因」引致意外,使事件更耐人尋味。
貝立茲的版本中的基本資料大都正確,不過一些重要的資料卻有缺失。意外中的空軍中隊並非富於經驗的戰斗機機師,當時亦不是天氣晴朗的下午;而是一隊沒有經驗的迷途訓練飛行員,駕著缺少燃料的飛機,被迫在黑暗中闖入風雨之中。至於空軍的報告,據稱原來的版本把意外歸咎於司令員的混亂(泰萊少尉曾兩次在太平洋因為回歸航空母艦迷途而棄機),不過後來因為尊重他的遺屬的意願,才修改成現時的版本。
另一考慮因素是復仇者轟炸機的設計,不適合在水面緊急降落。從太平洋戰爭時的經驗可知,復仇者在水面會快速沉沒;要是駕駛員是初學者,即使在平靜的水面降落也夠困難了,在百慕大三角波濤洶涌的海面更不用說。
而後來在BBC製作的百慕大神秘三角州(dive to the Bermuda Triangle)節目之中,就證實了當年機隊是由於在航程途中受風向所影響偏離航道。及後飛行員以為自己飛到離原來預定位置220哩外的墨西哥灣(其實只是附近群島形狀近似),令飛行員們以為自己的指南針出錯,加上天氣極度惡劣的情況,使飛行員患上了「空間迷失」(一種飛行中迷失方向感的病症),在極度緊張及焦慮的情況下,即使控制塔提供正確指示,飛行員仍堅持要從「墨西哥灣駛回內陸」(但實際上是遠離並駛出大西洋)。最後,本來多花二十五分鍾的路程就回到內陸,但飛行員的決定導致隊伍作三網路轉向,在風雨之中在外海緊急降落而造成所謂的失蹤事件。節目之中描述整件事變成神秘事件的原因為:因在飛行前無法預計的強風導致航向錯誤、相似的地型而造成指南針失誤的錯覺、飛行員長期處於惡劣環境而患上「空間迷失」導致作出錯誤決定等。
關於後來出動搜救的海軍海上飛機,就證實為飛機在惡劣氣候中發生空中爆炸而造成。 統計已經證實該款飛機因為小火花而導致空中爆炸的次數、飛行員的煙蒂導致空中爆炸的次數亦是非常的多。加上其後翻查證供,當時有在該區水域工作的水手錶示,當晚曾在上空看到有爆炸聲響及閃光。
[編輯] "星虎"如果美國空軍19號機隊的失蹤事件證實為純粹意外,還剩下另一個現代航空的謎團——一架名為"星虎"(Star Tiger)的四引擎圖多爾(Tudor IV)客機,在1948年1月31日清晨時份,隨著一片混亂的無線電信息消失。
"星虎"當時搭載了29名機員及乘客,由B. W. McMillan機長,原定從英國倫敦飛往古巴哈瓦那,事發時剛離開其中一個加油點亞速群島的聖瑪利亞數小時。
前往百慕大途中,McMillan機長如常跟下一加油站Kindley Field聯絡,要求提供方向以調整導航系統,確定航機保持航道。當時因為獲知航機稍為偏離航道,航機於是根據百慕大從Kindley Field轉達的一級方向72度作修正。在還剩不足兩小時航程的當兒,McMillan機長確認"星虎"的估計到達時間為早上5時,因為強勁的頭風而延後一小時;這亦是"星虎"的最後信息。
由於知道精確的最後位置,在確定航機誤點後,營救行動馬上展開;不過飛機卻不見蹤影。
在民航局快速完成的報告中,提出了航機最後兩小時遇到的事故的多個假設,但最後都被否定了:
沒有理據假定航機因為失去無線電通訊、無法找到目的地或耗盡燃料而墜入海中。
有理由假定航機沒有發出過求救訊息,因為很多無線電接收站都有聆聽飛機用的頻道,但沒有接收站報告過有關訊息。
當時天氣穩定,沒有出現足以引致飛機結構損毀的大氣干擾,也沒有雷暴。
報告認為航機沒有偏離航道,因為根據百慕大發出的方向飛行,若有順風之助,航機應會到達離目的地三十公里范圍:
以當時的能見度,該飛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找不到目的地。
引擎問題亦被排除,因為以當時的航程和沒有額外燃料的重量所累,即使四個引擎壞掉一個甚至兩個,飛機亦可能可以安全飛行。而報告認為飛機在兩小時內壞掉三個引擎近乎荒謬。
在大量證據(或缺乏證據)之下,調查小組講述"星虎"失蹤事件甚有技巧:
在報告的結尾,這次遇上的問題,實在是進行調查工作以來最令人困惑者。由於完全沒有任何關於'星虎'事件的性質或成因的可靠證據,法庭目前只能提出一些假設,當中沒有任何一個能談得上'得可能',在涉及人與機械的操作中,有兩個性質大異的元素;其一是人這個不可預計的因素,我們對此未完全明白;另一個是根據十分不同的定律運作的機械因素。在兩個元素互相作用時,兩方面可能各自或同時出現問題。或者外來的原因亦可能使人或機械不能應付。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到底今次事故中發生過什麼事,而'星虎'』的命運只有繼續成為懸案。
[編輯] 電影/電視敘述華特迪士尼公司的電視動畫《唐老鴨俱樂部》(DuckTales)的第27集《百慕大三角混亂》中,史高治因尋找其失蹤的船艦被困在神秘的馬尾藻海。
時空怪客(Quantum Leap)的一集中,身為飛行員的山姆飛越百慕大三角,遇上神秘的鬼船和20年前失蹤的奇特的飛機傳動裝置。
《Rocko's Modern Life》其中一集中,眾主角乘游輪出海,但到了百慕大三角後,當中的年輕人變了老人,老人卻變年輕了,還出現了一個飛機狀的外星人,引起大亂。
《X檔案》第六季有一出《大三角》,一艘1939年的豪華客輪從百慕大三角來到今日。
尼克國際兒童頻道(Nickelodeon)的《正義雙親》(The Fairly Odd Parents)的一集中,Timmy最危險的願望是前往百慕大三角的一個島嶼。Jorgan Von Strangle解析個中的原因:百慕大三角是十分危險的,沒有人敢去。
1977年的電視連續劇《魔幻賭船》(The Fantastic Journey)中,眾主角在不同的地方和時間旅行,嘗試離出百慕大三角。
1977年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電影中,一艘外星人的太空船將19號班機的全體機員載回地球,降落在懷俄明州的魔鬼塔。復仇者飛機較早返回,深夜於索諾拉沙漠(Sonora Desert)著陸。
1987年的《史酷比》(Scooby-Doo)的一集《A Creepy Tangle in the Bermuda Triangle》中,一群歹徒由邪惡的船長掌舵,乘船闖入了百慕大三角,捲入很多神秘事件中。
1987年的動畫連續劇《魔鬼剋星》(The Real Ghostbusters)的一集《Venkman's Ghost Repellers》,魔鬼剋星(Ghostbusters)被吸進一個位於紐約沿岸,類似百慕大三角的地區──新澤西平行四邊形(New Jersey Parallelogram)。
1989年的《百慕大三角》電影。
1991年的電影《愛登士家庭》(The Addams Family),Abigail Craven嘗試將她的兒子冒充成好久不見的GordonUncle Fester,以他在百慕大三角度假期遭受失憶,解釋其長久以來的失蹤。
2001年的《幽靈船:神出鬼沒》(Lost Voyage)電影,講述一艘船於百慕大三角失蹤,並於30年後歸來。
2005年12月5日,美國科幻頻道(Sci Fi Channel)開始播放為期三篇的連續劇《三角》(The Triangle),連續劇講述電磁體分裂與時空洞的理論,2006年5月27日-5月29日於英國BBC放映。
2006年的《天才小子傑米的冒險》(The Adventures of Jimmy Neutron: Boy Genius)的一集《The Evil Beneath》,Jimmy和朋友去一個名為Bahama Quadrangle的地方旅行。
2010年的《格列佛游記》(The Adventures of Jimmy Neutron: Boy Genius)的一集《The Evil Beneath》,Jimmy和朋友去一個名為Bahama Quadrangle的地方旅行。
[編輯] 小說/作曲Barry Manilow於1981年因主唱《百慕大三角》一曲登上了英國榜第15位。
Fleetwood Mac的《百慕大三角》一曲收錄於他們1974年的專輯《Heroes are Hard to Find》。
DC Comics的多人線上戲游「天堂島」(Paradise Island)中,城國由女戰士(Amazons)操控。而神奇女俠(Wonder Woman)的居所正是百慕大三角。
Marvel Comics的連續劇《Skull the Slayer》中,有一個世界住滿了被百慕大三角吞噬的人,而百慕大三角正是僑民的陷阱。
Milton Bradley於1975年推出一個名為「百慕大三角」的棋盤游戲。
Buckethead於2002年推出名為一張《百慕大三角》的音樂專輯。
英國漫畫《Starlord》有一則名為《Planet of the Damned》的故事:百慕大三角扮演太空和時間的旋渦,製造了一個敵對的行星,在那裡百慕大三角的生還者在僑民環境中掙扎求存。故事以一些有記錄的失蹤事件作為背景。故事始於1987年5月13日。
猶太作家Peter Benchley撰寫了一部名為《島》(The Island)的長篇小說,講述一名新聞記者調查百慕大三角,發現了失蹤事件是海盜所為──與文明世界隔絕的海盜後裔靠掠劫船隻求活。1980年,該書改篇成電影,由Michael Ritchie執導,Michael Caine主演。
Chuck Palahniuk的長篇小說《Diary》常將失蹤的事物解釋為「百慕大三角化」("Bermuda triangulated")。
英國劇作家Snoo Wilson憑戲劇幻想曲《The Glad Hand》於1978年奪得懷丁作家獎(John Whiting Award)。劇中一名南非百萬富翁僱用演員重演美國西部的加油機飛越百慕大三角的歷史,希望鼓起敵基督參與槍戰。
重搖滾樂隊Vengeance於1997年推出了一張名為《從19號班機歸來》(Back From Flight 19)的音樂專輯。
《百慕大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Charles Berlitz 著(ISBN 0-385-04114-4):現時已絕版;坊間還有其他大同小異的資料。
《百慕大三角:已解開》(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Solved),Lawrence David Kusche著,1975年(ISBN 0-87975-971-2)
《進入百慕大三角:追蹤世界最大謎團背後的實情》(Into the Bermuda Triangle: Pursuing the Truth Behind the World's Greatest Mystery),Gian J. Quasar著,2004年(ISBN 0-07-142640-X)
《失蹤事件的地獄邊緣》(Limbo Of The Lost),John Wallace Spencer著(ISBN 0-686-10658-X)
梁科慶小說《Q版特工3百慕大三角》
雷克·萊爾頓小說《波西傑克森—妖魔之海》的妖魔之海就是百慕大三角。
[編輯] 參見百慕大三角事件列表
Chuck Wakely Incident
Vile Vortices
福爾摩沙三角
超自然現象
大西洋
[編輯] 參考^ [http://www.navy.mil/search/display.asp?story_id=28304 SUBLANT Statement Regarding USS San Juan and Missing Submarine Proceres - www.navy.mil]
[編輯] 外部鏈接Google Maps 百慕大三角地圖
Skeptic's Dictionary 百慕大三角條目 線上的超自然與偽科學辭典
世界地圖集 百慕大三角地圖 地圖及資料
美國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地質學家對於天然氣水合物理論的意見
美國地質調查局 天然氣水合物 封面
海軍歷史中心 FAQ
19號班機的失蹤 FAQ
百慕大三角「偽博物館」
❸ 有關百慕大三角的科教片或影片
我給你講一點了大西洋有一片海域是以恐怖著稱的——那就是讓進入者消失的百慕大三角區。首先,任何地圖上也找不到它,它只是人們想像中由百慕大、佛羅里達、波多黎各(接近北美洲)三條海岸線合圍的區域。這個恐怖的大西洋海區有1035996平方公里。
百慕大三角的傳說是這樣的:1000多人以及幾百條船、上百架飛機在這片海域消失了……沒留下一點蹤跡。
很多神秘的事件已經被記錄下來。一些經過百慕大三角的船員和飛行員抱怨,電力系統曾停止工作,盡管天氣晴朗,但是在略呈綠色的雲層里發出奪目的閃光。
克瑞司特佛·哥倫布是記錄一切不尋常的偶發事件的第一人。哥倫布第一次航海,正在風平浪靜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個火柱呼嘯著從天而降!船上的指南針突然轉到相反的方向!
1929年,一艘叫做卡羅A-迪瑞號的船平穩地駛進位於北美的北卡羅來納港。可是當碼頭工人爬上船,沒發現一個人影!一鍋滿滿的、熱氣騰騰的飯煮在瞭望台的火爐上!
1945年12月,有一宗稱為「飛行19號」的意外事故。那是海軍五架轟炸機消失在百慕大那場事故的代號。當天,飛機起飛執行例行的巡邏使命,一個小時之後,其中一個飛行員報告出事了,聽到過幾次信號,之後……一切歸於沉寂!
本世紀以來所發生的各種奇異事件,最讓人費解的大概就要算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連串飛機與輪船的失案蹤了。
所謂百慕大三角,即指北起百慕大,西到美國佛羅里達洲的邁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個三角形海域。在這片面積達400O00平方英里的海面上,從1945年開始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在這里神秘地失蹤。當然,這些失蹤事件不包括那些機械故障、政治綁架和海匪打劫等,因為這些本不屬於那種神秘失蹤的范疇。
由於事件疊出,人們賦予這片海域以「魔鬼三角」、「惡運海」、「魔海」、「海輪的墓地」等渾號。這些渾號反過來又烘託了這里特有的神秘而怖恐的氣氛。
現在,百慕大三角已經成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種失蹤事件的代名詞。
在我們熟悉的地球上,怎麼獨獨有這么一個神奇而無法解釋的角落?怎麼會發生一連串不可思儀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在百慕大三角作祟?
1.失蹤的飛機群
美國空軍上尉泰勒,是一位極有經驗的飛行員。他已經駕駛飛機在空中飛行了2500個小時,這個飛行記錄並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1945年12月5日,泰勒上尉作為第19飛行隊的隊長,他事領飛行隊從佛羅里達洲的勞德代爾堡機場起飛。他和14位飛行員駕駛著5架復仇式魚雷轟炸機,去執行一項飛行訓練任務。
一切正常,天氣良好,這是個理想的飛行天氣。
他們的任務是飛一個三角形航程,向正東方向飛過巴哈馬群島,接著向北飛行,然後沿三角形最後一個邊線返航。
當飛行隊越過巴哈馬群島上空時,基地突然收到泰勒中尉和飛行員鮑爾斯的報告,稱羅盤失靈,他們弄不清楚自己的高度。片到,基地指揮部收到的信號越來越糟糕,好像所有的飛行員都慌了神。當然指揮部也慌了。
下午4點鍾,指揮部聽到了泰勒上尉志願而顫抖的呼叫:
「發生了異常現象!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偏離了航向。」
指揮部道,「報告你們的位置!」
泰勒:「我弄不清自己的位置,不知在什麼地方!」
指揮部:「那麼你們向西飛行!」
泰勒:「方位儀出了故障,指針不動。我們辨不清方向,看到的只是大海」,
基地指揮部當時末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因為,飛機上燃料充足,可以座付四個小時的飛行。再說,泰勒上尉的飛行技術是讓人放心的。指揮部遂即命令另一架儀表正常的飛機替代泰勒。
可是十幾分鍾後,基地指揮部又接到報告:
「警報!我們現在又迷航了,看不見陸地……一切全亂套了,連大海也好像和往常不一樣了!」
這時候也傳來勒泰上尉的聲音: 「我們好像在墨西哥灣上空……」
基地吃驚了,他們怎麼偏離航向飛到墨西哥灣去了?下午d時,這5架飛機不知位於何處,還盲目地在飛行,他們之間彼此聯系的對話,讓基地大大震驚,所有的儀表都失靈了。他們的讀數都不相同,連西斜的夕陽都役看見,如果看見太陽他們就會校正航向的。最後,終於傳來令基地心碎的聲音:
「我們完了……開始往水裡沉了……」
電波訊號越來越微弱,直至一片沉寂。這時候,時針正指7點零4分。泰勒上尉連同他的14個夥伴,以及那五架飛機,也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指揮部感到這事不可理解,立刻決定派機尋找。
幾分鍾之後,一架「馬丁」式海上搜索機應命起飛。這架搜索機由13名機組人員駕駛。
但是,這架海上搜索機也失蹤了。它好像直奔那個失蹤的虎口,連點聲息都沒有傳回,便悄悄地消失了。
短短幾個小時,6架飛機、27位飛行員都不見了,簡直是莫名其妙。難道他們被天空吞噬了嗎?
次日,美國當局對這次事件予以高度的重視,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搜尋救援活動。美國海軍出動了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21艘艦艇,數百艘快艇和摩托艇,3O0多架飛機,也就是說美國海軍動用了佛羅里達海域附近所有能夠動用的艦船和飛機。搜索海域從百慕大到墨西哥灣每一寸海面,結果一無所獲。
按常理分析,假如飛機墜人海中,那麼起碼也應當在海面上留下漂浮的油花等痕跡。然而,什麼也沒留下,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似地。大海依然那麼蔚藍、那麼寧靜。
負責嫂尋救援的官員沮喪地對上司說:
「天知道發生了什麼,我們甚至無法估計可能發生了什麼!」
當這件事披露之後,百慕大海域就出了名。隨著人們對這片海域的關注,不可思議的飛機失蹤事件,就顯得越發令人感到恐怖——
1948年12月27日22點30分,一架 DC—3型大型民航班機,從舊金山機場起飛,途經百慕大海域上空,地面指揮塔曾聽到機長驚詫的話聲:
「這是怎麼回事?都在唱聖誕歌哪?」
誰也沒有想到這句話里所包涵的意味是什麼。
28日凌晨4點30分,班機還向機場發過電訊—— 「接近機場,燈光可見,准備降落。」機場做好接受著陸的各項准備。
可是這架DC—3型班機始終沒在機場降落。它在降落前就消失了,機組人員和全部乘客當然無一生還。
一分鍾前還與機場保持著正常聯系,這次失蹤彷彿是在一瞬間之內發生的。就像天空破了個洞,飛機一下掉進洞里而無聲無息了。
現在位置主頁不解之謎回頁首
2.航海者的墓地
百慕大三角究竟是一片什麼樣的海域呢?我們從最早揚帆駛過這片海域的哥倫布的見聞中,也許能窺見300年前這片海域的若干情況。
1502年,哥倫布第四次度過美洲時,曾途經百慕大三角。
這天,哥倫布仁立船頭,但見晴空萬里,海面平靜。突然間,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幾十米高的巨浪像牆一樣向船隊撲來。
水手們齊心協力試圖調轉航向,但船上所有的導航儀器全部失靈,磁羅盤上的指針不是指著正北方向,而是指向西北方向,偏離6度。船失控了,任隨風浪推打。
哥倫布是幸運的,經過幾天幾夜曲顛筋,船總算沒有沉沒。令他奇怪的是,這場從天而降的風暴結束竟是嘎然而止的,風浪說結束就結束,馬上就風平浪靜了。
哥倫布把這一切詳細地寫在他的航海日記里。他在給西班牙國王的信中,也談到這次難忘的經歷——
當時,浪濤翻滾,一連八九天時間,我們看不到太陽和星辰……我這輩子見過各種風暴,可是從來沒遇到過時間這么長,這么狂烈的風暴。
問題在於哥倫布活過來了,他的經歷至少說屬於那些尚可解釋的遭遇。那麼,那些沒能活過來的人,他們的遭遇呢?當然,那是一種不可解釋的、誰也沒看到的經歷——
1840年8月,一艘法國帆船「洛查理」號正在百慕大海面航行。這艘船扯著帆,而且風帆飽滿,說明它在乎靜地航行著。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它好像沒有目標似地隨風漂浮。人們感到奇怪,便劃船靠上去。他們發現船上靜悄悄的。上船後才知道,船上空無一人,但貨艙里裝著的綢緞等貨物完整無損,水果仍很新鮮,也投人碰過。然而,為什麼船上的水手都跑光了呢?沒有人能夠解答,船上唯一健在的生物,就是一隻餓得半死的金絲鳥,可惜它不能說話。
到底船上發生了什麼,投入知道,但誰都敢肯定船上肯定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1872年,這一帶海面又發生了一件怪事。
一艘雙桅船「瑪麗亞·采列斯特」號,在亞速爾群島以西100海里的地方漂浮。當它被人們發現時,船上又是空無一人,而且船艙的餐桌上還擺著美味佳看,茶杯里還盛著沒喝完的咖啡和水。壁上的掛鍾正常地走動,縫紉機台板上還放著裝著機油的小瓶子。這一切除了說明這艘船沒有遇到風浪之外,絲毫不能解釋它的主人為何棄船而去。
1944年,古巴籍的貨船「魯比康」號在同一海域同樣出現人去船空的奇案。當人們登上這艘漂浮不定的船時,只有一隻狗孤獨地躺在甲板上。
1963年,美國籍油輪「瑪林·凱思」號穿過這片海域,航行的第2天,船上的報務員還向岸上通報說:「航行正常,位置北緯26度4分,西經73度。」但這是「瑪林·凱思」號傳給世界的最後訊息,它從此失蹤了。誰也無法想像這樣一艘裝有現代化導航和通訊設備的油輪,竟然連一點油花都沒留下,就從這片海域上失蹤了。
美國籍貨輪「獨眼」號是一艘長達542英尺、擁有309名水手的巨型貨輪。1918年3月,它在巴西裝滿錳礦砂,返回弗吉尼亞的諾福克的途中失蹤了。當時天氣很好,不存在風浪掀翻船隻的可能。有人推測說當時正值戰爭期間,「獨眼」號很可能遭德軍潛艇的襲擊。可是戰後人們查閱了德國海軍的戰時記錄,發現當時沒有一艘德國潛艇在「獨眼」號航線上出現過。如此龐大的一條巨輪,又有無線電通訊設備,它怎麼連個「SOS」的信號都沒發出就失蹤了呢?
1935年8月,義大利籍的貨輪「萊克斯」號的水手們,親眼看到美國籍縱帆船「拉達荷馬」號被海浪漸漸吞沒,他們奮不顧身地從海上救起了「拉達荷馬」號溺水的水手。但5天之後,「萊克斯」號的水手卻驚訝地發現,「拉達荷馬」竟然漂浮在海上。這並不是幻覺,因為「萊克斯」號上的水手,連同被他們救起的「拉達荷馬」號上的水手,一同登上了「拉達荷馬」號縱帆船。
一艘已經沉沒了的船,怎麼可能又重新漂游海上呢?人們無從解釋。
現在位置主頁不解之謎回頁首
3.究竟誰在這里作怪
既然這里出現如此眾多的奇異事件,那麼,人們當然要問究竟是什麼在這里搗鬼?
1951年10月,一艘巴西的軍艦在亞洛爾群島西南方向的海面上航行,後來船和水兵一起神奇地失蹤了。次日,巴西方面派出飛機和艦船前往找尋,一架水上飛機在海面上搜尋時發現,海面下有一個龐大的黑色物體在飛速前進,而且速度快得驚人。這說明這絕非海底生物,同時龐大的體積又說明,它又非水中的魚類。在這天夜裡和次日凌晨,有人在這一海域看見了一種奇異的極其明亮的光,但誰也無法說清這奇異的物體和奇異的光芒從何而來。
從這片魔鬼三角海域僥幸逃脫出來的人,他們的回憶也許能給我們提供一點線索。
美國海難救助公司一船長說,他有一次從波多黎各返回佛羅里達,途中船上羅盤的指針突然猛烈擺動,雖然柴油機仍在運轉,但毫無功率。海浪從四面八方朝船撲來,看不到水平線,船的四面都是濃濃的大霧。他急忙命令輪機手全速前進,終於沖出大霧。奇怪的是這大霧以外的海面浪並不大,也沒有霧。水手們都說,這輩子從未見過這種怪事。
1972年9月,美國籍貨輪「惡夢」號航經百慕大三角海域時,突然船上所有的燈都暗了下來,羅盤也失靈了。水手們感到事情不妙,趕緊根據陸地的燈光定向,把船朝西駛去。航行片刻,他們發現船原本是向北行駛,但無論如何他們也糾正不了航向。這時候,天空出現一個龐大的黑色物體,遮住了星星。一道亮光射進這個物體。不久,它又不見了,船也恢復了正常航行。
天空中這個黑色物體和前面說到的水下的那個黑色物體有無聯系?或者說,它們是否為同一物體?沒有人能夠回答。人們只能說:這是耐人尋味的。
顯然,這里存在著一股神秘而強大的、看不見的力量。
1977年2月,一架私人水上飛機掠過百慕大三角海域,飛機上的幾值朋友正在吃飯,突然發現盤子里的刀叉都變彎了。當時羅盤指針偏轉了幾十度,他們加速逃離這個可怕的航區。返航後他們發現,錄音機磁帶里錄下了強烈的海的噪音。
海,怎麼能發出嗓音呢?
一位老飛行員說了件怪事。一次,他在百慕大三角海域7000米高空做夜間飛行。起初,一切正常。忽然他發現機翼兩側光芒閃閃,他以為是機艙玻璃反光,但反光不可能這么強烈,強光刺得他睜不開眼,連儀表也看不清楚,而飛機亮得像個透明的玻璃物體。他抬起頭,覺得天空亮得連星星都看不見了。他趕緊關閉自動操縱桿,改用手操縱著飛機飛行。幾分鍾後,亮光漸漸消失,一切恢復正常。
夜空中的亮光從何發射而來?老飛行員答不上來,相信你也答不出來。
現在位置主頁不解之謎回頁首
4.科學家們的種種解釋
全世界的科學家似乎都不允許百慕大三角的謎繼續存在下去。他們運佣自己已知的各種知識,去解釋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種種怪事。
在各種解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的這幾種:
(l)磁場說。在百慕大三角出現的各種奇異事件中,羅盤失靈是最常發生的。這使人把它和地磁異常聯系在一起。人們還注意到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失事的時間多在陰歷月初和月中,這是月球對地球潮汐作用最強的時候。
地球的磁場有兩個磁極,即地磁南極和地磁北極。但它們的位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變化中。地磁異常容易造成羅盤失誤而使機船迷航。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百慕大三角海域的海底有巨大的磁場,它能造成羅盤和儀表失靈。
1943年,一位名叫襲薩的博士曾在美國海軍配合下,做過一次有趣的試驗。他們在百慕大三角區架起兩台磁力發生機,輸以十幾倍的磁力,看會出現什麼情況。試驗一開始,怪事就出現了。船體周圍立刻湧起綠色的煙霧,船和人都消失了。試驗結束後,船上的人都受到了某種刺激,有些人經治療恢復正常,有的人卻因此而神經失常。事後,襲薩博士卻莫名其妙地自殺了。臨死前,他說試驗出現的情況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關。他沒有留下任何論述,以致連試驗的本身也成了一個謎。
(2)黑洞說。黑洞是指天體中那些晚期恆星所具有的高磁場超密度的聚吸現象。它雖看不見,卻能吞噬一切物質。不少學者指出,出現在百慕大三角區機船不留痕跡的失蹤事件,頗似宇宙黑洞的現象,舍此便難以解釋它何以剎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3)次聲說。聲音產生於物體的振盪。人所能聽到的聲音之所以有低渾、尖脆之分,這是由於物體不同的振盪頻率所致。頻率低於20次/秒的聲音是人的耳朵聽不見的次聲。歡聲雖聽不見,卻有極強的破壞力。
百慕大海域地形的復雜性,加劇了次聲的產生及其強度。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爆發、海浪和海溫的波動與變化都是產生次聲的原因。
(4)水橋說。據認為百慕大三角區的海底有一般不同於海面潮水涌動流向的潛流。因為,有人在太平洋東南部的聖大杜島沿海,發現了在百慕大失蹤船隻的殘骸。當然只有這股潛流才能把這船的殘骸推到聖大杜島來;當上下兩股潮流發生沖突時,就是海難產生的時候。而海難發生之後,那些船的殘骸又被那股潛流拖到遠處,這就是為什麼在失事現場找不到失事船隻的原因了。
(5)晴空湍流說。晴空湍流是一種極特殊的風。這種風產生於高空,當風速達到一定強度時,便會產生風向的角度改變的現象。這種突如其來的風速方向改變,常常又伴隨著次聲的出現,這又稱」氣穴」。航行的飛機碰上它便會激烈震顫。當然嚴重的時候,飛機就會被它撕得粉碎。
可惜,這些僅僅是假說而已,而且,每一種假說只能解釋某種現象,而無法徹底解開百幕大之謎。何況,除了飛機和船隻無端失蹤之外,百慕大海底和海面還有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怪事呢!
現在位置主頁不解之謎回頁首
5,永無休止的怪事
1963年,美國海軍在波多黎各東南部的海面下,發現一個不明物體以極高的速度在潛行。美國海軍派出一艘驅逐艦和一艘潛水艇前去追尋。他們追蹤了四天,還是讓那東西跑脫了。這個水下不明物體,不僅行速快,而且又有奇異的潛水功能,可以下潛至8000米以下的深海,令聲納都無法搜摘。人們只看到它有個帶螺旋槳的尾巴,麗無法窺清其真實面目。
消息披露後,有人估計可能是前蘇聯的潛艇。然而,美國方面稱,以現代的加工製造技術,莫說是前蘇聯。連美國都無法製造這種可高速行駛,又可下潛深海的物體。
是什麼?讀者只能自己想像,因為美國海軍部也沒法解釋。
l979年.由美國和法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聯合考察組,意外地在這一帶的海底,發現了一個水下金字塔。當然,這個水下金字塔絕非自然界的產物,而是件人工作品。考察隊隊長、美國邁阿密博物館名譽館長查爾斯·柏里茲聞訊後,立刻派人攜水下攝影機再次下潛拍照。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看見高大雄偉的水下大金宇塔。塔身上有兩個巨大的黑洞、海水高速穿過這兩個洞,致使這里的海面波濤洶涌、水霧彌空。
據稱這個水下金字塔,比埃及胡夫大金字塔還要雄偉。它的發現使人推測這一帶海難多系它引起。同時,它又給史學家帶來一個新的難題——即由來已久的亞特蘭蒂斯帝國是否存在的爭論,又再度掀起。
海底的事情夠讓人忙亂的了。但天上呢? 1981年,一群旅客正在巴哈馬島上遊玩。突然間,天空傳來一陣馬達聲,人們抬頭一看,只見一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使用的「野馬」式戰斗機呼嘯而來。
遊客們起初以為這是旅遊公司特定安排的事先未宣布的節目,高興地鼓起了拳。不料,戰斗機竟不分清紅皂白地朝遊客開火了。遊客嚇得四處跑散,而戰斗機即刻便消失在雲中。
所幸當時有人拍下了飛機的照片。旅遊公司據此向法院控告美國空軍。不料,美國空軍見到照片大吃一驚說,不錯,這架飛機是他們的,但這架飛機早在49年前就在百幕大三角上空失蹤了。
天哪,40年前失蹤的飛機怎麼又飛回來了?請先不要吃驚。如果你看到下面一則報道,不知你將作何感想。
據報道:美國一架舊式轟炸機,出現於月球一座環形山頂。蘇聯航天探測器從太空傳回的照片,不僅表明這架飛機完整無損,而且還清晰地呈現了它的機號。美國空軍經核對,發現這又是一架40年前失蹤於百慕大三角區的飛機。
是誰把它弄到了月球?把它弄到月球又想做些什麼?
現在位置主頁不解之謎回頁首
❹ 神奇百慕大的介紹
神奇百慕大是由尼克·萊昂執導的動作科幻冒險電影,漢斯·捷尼克、卡洛琳·艾奇霍恩、貝提娜·齊摩曼等參加演出。
❺ 百慕大三角洲這部電影
飛機、船隻和人員為何神秘消失
百慕大三角洲,它位於大西洋上,面積45萬平方英里。這里的惡劣天氣能夠摧毀飛機和船隻。即便在風平浪靜時,這片以邁阿密、北部的百慕大、南部的波多黎各為頂點的三角形水域,也奪走了很多人的性命。
有的人憑空消失了,沒有發出任何求救信號,也沒有生還者能告訴我們到底發生了什麼。還有的人葬身巨浪之下,長眠在飛機、船隻構成的墳墓中。我們無從得知確切的統計數據。但有的飛機、船隻和人員確實是神秘消失了。
最近,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對百慕大進行了詳實的調查。他們的調查將幫助人們了解這些離奇失蹤背後存在的真實原因。
事件回放(一)神秘的第19飛行小隊失蹤事件
一起失蹤事件,最能增加百慕大三角洲的神秘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某一天,風和日麗。5架載有14名年輕空軍士兵的海軍飛機憑空消失了。美國海軍第19飛行小隊的神秘失蹤,激起了人們的無限想像,成為百慕大三角洲的第一大謎題。關於第19飛行小隊的神秘失蹤,有許多離奇的說法。但真相到底是什麼?
兩個羅盤都失靈了,飛行員失去了方位
關於百慕大三角洲的這一悲劇,沒有人比熱衷研究百慕大的專家、《百慕大三角洲》一書的作者吉安·庫薩知道得更多。庫薩研究過所有有關第19飛行小隊的歷史資料,也聽過目擊證人的講述。
在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查爾斯·泰勒的領導下,第19飛行小隊從羅德岱堡國際機場起飛。其中4架飛機上各有3個人,另一架飛機上只有兩名飛行員,預計飛行四段,從羅德岱堡起飛,飛往比麥尼群島、大港礁、大巴哈馬島,然後返回基地。
60年前的第19飛行小隊遇到的第一個麻煩,是查爾斯·泰勒上尉通過無線電報告,說他確定不了方位。無線電報務員吉姆·瓦德當時就在附近一艘海軍艦艇上,他聽到了第19飛行小隊之間的無線電通訊。吉姆·瓦德說:「我們聽到飛行小隊長呼叫塔台,問對方能不能用無線電確定機隊的方位,因為他確定不了自己的位置。」
無線電通訊的准確記錄顯示泰勒遇到了麻煩。泰勒說:「兩個羅盤都失靈了。我正在找佛羅里達州的羅德岱堡。我下方是零散的陸地,我確信這兒就是佛羅里達群島,但不知道多遠,也不知道怎樣才能飛往羅德岱堡。」
燃油告急,緊跟著夜晚來臨
從起飛到現在已經過了3個小時,燃料至少還夠再飛3小時,機組成員開始爭論不休。此時的第19飛行小隊可能已經分不清方向。燃油告急,而且夜晚即將來臨。
最後,第19飛行小隊始終沒有轉彎往西。這5架飛機就這樣繼續飛行,眼看燃油即將耗盡,它們仍在繼續向東,飛入空曠的海洋和越來越濃的黑暗。
泰勒說:「我們將按270度航向飛行,一直到看到陸地或者燃油耗盡。從某架飛機的燃油剩下10加侖開始,我們就一起在海面迫降。大家都清楚了嗎?」
吉姆·瓦德說:「那是他們最後的無線電通話。塔台問他還剩下多少油,他說大約還能飛二三十分鍾。我們等了半個小時,無線電再也沒了動靜。我們知道他們已經墜機了,但不知道具體地點,所以我們出動了所有的艦艇和飛機前去搜尋。」
海軍規定,在遇到類似的危機時,編隊中所有的飛機都要迫降。沒有人知道第19飛行小隊到底遭遇了什麼,為什麼連一個組員、救生衣或一片殘骸都找不到?
60年後的重飛,兩架飛機兩次儀表失靈
如果我們沿著當時的路線再飛一次,能否獲得新的信息?
歐比·歐布萊恩(美國海軍退役中校)說:「我們決定乘坐服役於二戰期間的『復仇者』飛機,進行這次史無前例的重新飛行,完全按照第19飛行小隊的飛行路線,穿越百慕大三角洲。」
歐比·歐布萊恩是前海軍飛行員、戰斗英雄。他將負責駕駛與第19飛行小隊的5架飛機相同的「復仇者」魚雷轟炸機。
歐比·歐布萊恩說:「第19飛行小隊的飛行員和其他飛行員使用了多年的基本導航方式,是靠羅盤以及下方的島嶼來確定方位。為了讓這次飛行更有說服力,我們的飛機也將使用相同方法。我們從羅德岱堡的相同跑道起飛,和當年的第19飛行小隊一樣。時間是下午2點10分,然而天氣狀況要比當時好些。經過一段時間的順利飛行後,我們的飛機也出了問題。驚人的是,故障時間幾乎和泰勒報告儀表失靈的時間相同,都是在3點50分左右。我們的『復仇者』魚雷轟炸機的轉彎側滑儀開始失靈,這使得飛行員很難平穩有效地轉彎。」
歐比·歐布萊恩的模仿飛行又順利度過了一個小時。下方的大港礁安全在望。歐比·歐布萊恩說:「我們左轉彎,向北飛往大巴哈馬。它是我們這次飛行的最北端,還有一小時航程。第19飛行小隊本來應該在這里向西轉彎返航,但最終他們沒有轉彎往西。而是繼續向東飛行,一直飛入空曠的海洋和越來越濃的黑暗。」
不可思議的是,另一個問題又發生在這次模仿飛行中。跟拍「復仇者」轟炸機的飛機上的轉彎側滑儀也發生了故障,已經完全失靈。
模擬第19飛行小隊飛行近兩小時,兩架飛機,兩次儀表失靈。對於這兩次奇怪的儀表失靈,沒有人知道是為什麼。飛行員說,或許我們那兩架飛機的儀表本來就有故障?
事件回放(二)
另外幾次 神秘失蹤事件
第19飛行小隊的神秘失蹤和緊隨其後的媒體狂熱,使百慕大三角洲的傳說更加牢不可破。
1948年12月27日,一架麥道DC3客機自波多黎各的聖胡安起飛,預計飛往邁阿密,卻在途中神秘失蹤。
1963年8月28日,兩架巨型KC-135軍用空中加油機,在返回邁阿密附近的霍姆斯特德空軍基地時墜毀。兩架飛機距離為5百英尺,卻同時墜機,當時的高度約為3萬6千英尺。但這兩架飛機並沒有憑空消失,它們的殘骸最終還是找到了。但這兩架飛機在空中相撞了嗎?是否只是飛行員的失誤?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事件的真相。事實很容易被迷霧籠罩,此次飛行也變成了百慕大三角洲傳說的一部分。
名詞解釋
「百慕大三角洲」的由來
1918年,美國籍的補給船獨眼巨人號駛離巴貝多後不久,便再也聯系不上了。1963年,美國海運硫磺皇後號從基韋斯特附近進行了一次例行呼叫,從此杳無音信。科學家相信,百慕大並沒有奇特之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和傳說卻越來越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冷戰開始了。發生核戰爭的可能,讓人們感到恐懼。這種疑惑和恐懼感也滋生出了許多神秘的謎團,充斥於電影和通俗文化中。同時,隨著海、空運輸量的增長,人員傷亡也在大幅度增加。
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商船隊》雜志的一位作者首創了「百慕大三角洲」一詞,使這個謎團更加撲朔迷離。
百慕大三角洲至今仍是一片神奇的區域。
颶風
科學為百慕大三角洲之謎提供了一些合理的解釋。最常見的解釋都跟天氣有關。全世界的極端天氣都會給海運、空運帶來巨大的災難,百慕大三角洲也不例外。龐大的雲雨氣團,會演變成地球上最猛烈的暴風雨,寬度可達100英里,風速高達每小時200英里。颶風所到之處,飛機、船隻無一能逃脫厄運。颶風的破壞力巨大,也因此成為了人們研究最多的天氣現象之一。說不定,關於百慕大三角洲發生的悲劇,它就是最合理的解釋。
如今,衛星技術能夠提前警告位於百慕大區域內的人,颶風即將到來。衛星技術加上更先進的導航系統,或許就是傷亡及失蹤事件逐年減少的原因。
但這個解釋並不全面。颶風季節只有6個月,也就是從6月份到11月份,但有許多失蹤事件發生在這6個月之外。那麼,是否還有其他自然現象能夠解釋謎團呢?
海龍卷、雷暴和閃電
海龍卷,就是在海上形成的龍卷風,經常在佛羅里達南部沿海出現。它也同樣致命。有時,海龍卷,風速高達每小時110英里。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的氣象學家羅伯特·羅傑斯說:「佛羅里達南部經常有海龍卷。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常會有好幾個海龍卷,一個接一個,能持續5到10分鍾左右。」
雖然很危險、而且難以捉摸,但海龍卷的力量很弱,無法掀翻大船,也無法擊落高空的飛機。
那些我們更熟悉的現象,例如雷暴呢?百慕大之謎是否和它有關?
當暖濕氣流上升與冷氣流相遇,就會形成雷雨,由於總有不斷上升的暖氣流,百慕大三角洲等地區是孕育雷暴的絕佳地點。雷暴能在海面上快速形成,釋放出巨大的毀滅性力量,襲擊還渾然不知的飛機與船隻。雷暴通常還會伴有閃電,這也是該地區始終存在的威脅。
閃電會讓人失去方向感,甚至喪生。但較大的船隻和飛機通常都裝有保護裝置,可以躲過單次的雷擊。
就像海龍卷和雷暴一樣,閃電也只能提供部分解釋。
人為原因 飛行員失去方向感
要揭開百慕大三角洲之謎,就不能放過任何細微線索。研究人員首先研究了機械故障或者飛行員人為錯誤的可能性。人為錯誤及空間定向障礙是否就是某些飛機失蹤的原因?
在海洋上空飛行時,飛行員很容易失去方向感,有時甚至上下左右不分。人類不適合在空中的三維空間里快速移動,即便是在晴朗的日子裡,也可能誤把海洋當成天空,尤其是在海面有陽光反射時。這種現象在這一帶很常見,有霧時問題則會更嚴重。如果分不清上下,就很容易飛進海里。
佛羅里達州的飛行教官卡羅爾·柯林斯,非常清楚飛行員失去方向感的危險性。她認為,百慕大三角洲頻繁發生事故的原因可能很簡單。
柯林斯說:「在白天,如果能見度比較低,地平線會變得很不明顯。從這個方向看還能看得到地平線,但到另一邊看,就沒有那麼清楚了。我要讓飛機略微傾斜一下。如果我們正在慢慢進入爬升轉彎。你會發現,其實你感覺不到任何變化。我可以讓飛機非常緩慢地下降,如果下降速度不是很快,那麼你的耳朵就不會有脹脹的感覺,這時你就不會知道自己正在下降。」
很顯然,她不相信那些百慕大的傳說。在柯林斯看來,百慕大三角洲的許多空難都可以歸結為壓力太大、過度疲勞或者失去空間方位感。
反常的天氣、人為失誤或者單純的機械故障
但那些失蹤的船隻呢?難道也是由於人為失誤?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氣象學家克里斯·藍西認為,大多數事件都有同一個解釋。克里斯·藍西說:「如果不是以科學家而是以普通人的身分,我會說,百慕大三角洲的意外事故中有許多都是人為錯誤導致的。很多人幹了蠢事,被困在愚蠢的地方,還要把責任推給別人。」
關於那些在百慕大失事的大小船隻,有一個組織獨家擁有第一手資料。它就是美國海岸警衛隊。在美國各地沿海發生的事故,他們都要參與救援。作為邁阿密海岸警衛站的直升機機組成員、三級軍士長約翰·格斯里在全球海上救援任務最繁忙的區域執勤,並深感自豪。他很清楚失去空中方向感有多容易。
約翰·格斯里說:「有時候空中會有薄霧。如果這時又是風平浪靜,你就可能分辨不出哪兒是海面,哪兒是天空。」
美國海岸警衛隊對60年來、該地區發生的船隻和飛機事故進行了分析,發現人員傷亡幾乎全是人為失誤或機械故障造成的。美國海岸警衛隊平均每天拯救11人,為130多個遇險者提供援助。
近年來,那些迫切需要援助的人安全獲救的比例越來越高。這要歸功於一種更新、更精確的救援裝置,它們被稱為應急定位無線電信標。這種裝置在1982年推出後,已幫助拯救了1.4萬多人。百慕大三角洲每年有成千上萬次救援行動,其中應急定位無線電信標在確定遇難船隻位置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美國海岸警衛隊不公開承認百慕大三角洲的存在。但有時,即使船上有應急定位無線電信標,海岸警衛隊也仍然找不到船隻的蹤影。
磁場異常
關於百慕大三角洲,我們早就知道一個事實,有些人認為,也許是它造成了這個地區的導航問題———因為這是地球上少數幾個磁北極和地理北極重合的地方。另一個類似的區域位於日本海岸外,那裡也發生過船隻神秘失蹤的事件。
一項發現指出,百慕大三角洲上方磁氣圈的變化速度,比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從這一點來看,百慕大三角洲不同於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地方。
證據就來自400英里外的太空。199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了一顆由丹麥科學家製造的,重132磅的小衛星。從那以後,奧斯特衛星已經2.5 萬多次通過百慕大三角洲水域上方,對地球磁場的強度進行測量。
丹麥氣象學院斯陶寧說:「我們發現,主磁場,也就是來自地球的液態地核的磁場,在百慕大地區的變化特別大。」
一群丹麥科學家將自己的數據與20年前美國磁場衛星取得的數據進行了比較。這是他們第一次專門研究百慕大三角洲地區,並取得了驚人的結果。
斯陶寧說:「我們比較了磁場衛星和奧斯特衛星所取得的磁場資料。它們顯示,在過去的20年中,百慕大地區的磁場減弱了大約6%。」
百慕大三角洲磁場減弱的速度,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這是一項重要發現。但20年來,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些改變?
科學家推測,磁場的改變可能來自一陣強烈的亂流,就像一場暴風雨。它起源於地核中的液態鐵,就位於百慕大三角洲的正下方。
但研究人員又說,很難想像,百慕大地區磁場的變化速率快了那麼一點,就能影響到導航、船隻和飛機,或者船隻、飛機上的人員。盡管這合乎邏輯,但相信百慕大之謎的人還有其他疑問
❻ 超級金剛捍衛「百慕大」,死亡三角地底真有另一個世界嗎
這里很多人將會聯想到了UFO,百慕大三角是外星人在的確的一個秘密基地。讓人聯想到可能埃及金字塔也是外星人建造的這種說法。的確,就目前科學計算來說無法做出相應的解釋說明。而且現在的推測也有許多種。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科技愈發先進,謎底也就慢慢的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了。你我仍需等待科學的考證說明。
❼ 有沒有關於「百慕大三角洲」的電影
《百莫大三角》就有這部電影,好幾個鍾頭的,講了一些奇幻異常的事,
不過據我了解百莫大雖然的確存在,但從我對百莫大相關資料研究2年來看,
百莫大的傳說可以說是神乎其境,先有飛機遇難,船隻沉底,
然後又到奇異現象,劇烈磁場,
最後有成了穿越之謎,時間之旅,但是這些都無從考證,網上的信息也都是道聽途說而來的,
其實從近百年的真實事件來看百莫大並不神奇,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有強烈磁場,只是人們相互傳言將事實誇大了,如果真的有如此恐怖的話,那麼保險公司就不會有這個險種,但是據了解,保險公司並未取消百莫大的沉船,飛機失逝的險種,而且百莫大的飛機。船隻失逝中,只算中等,可見百莫大的神奇性並未得到證實與科學依據。
不過印尼爪哇谷洞倒是世界上最為恐怖的地方,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它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❽ 跟隨電影,來看看百慕大三角的神秘之處吧
說起百慕大,就是神秘,是吞噬船隻和飛機的神秘領域,至今也沒有確切的科學解釋。那些在那失蹤的船隻和飛機,也無人知曉到底它們出了什麼事。
百慕大,確實存在這樣的地方,位於北美佛羅里達半島東南部,具體是由百慕大群島、美國的邁阿密和波多黎各的聖胡安三點連線形成的一個西大西洋三角地帶,每邊長約2000千米。
最先提到百慕大的神秘和危險的人,是著名的航海學家哥倫布,公元1502年,他率領的遠洋船隊第四次遠航美洲,當船隊靠近百慕大時,海面突然狂風大作,幾乎看不見天日,船隊像是在水上峽谷中航行,穿上所有的儀器全部失靈,舵手和船員也被顛得暈頭轉向,無法辨清方向!好在有豐富航海經驗的哥倫布指揮船隊掉轉航向,向佛羅里達海岸靠攏,避免了這次風暴。事後檢查船隻,發現船上的磁羅盤指針方向已經從正北方嚮往西北偏離36 !
哥倫布心有餘悸地寫信告知國王這次的驚險歷程,他是如此描述的當時的驚心動魄:「當時,浪濤翻卷,一連八九天,我的兩隻眼睛看不見太陽和星辰。。。。。。我這輩子看見過各種風暴,但是卻從來沒有遇到過時間這么長、這么狂烈的風暴!」
這次的哥倫布歷險記是史料首次記載了百慕大,但是因為沒有造成什麼損失,再加上航海本身風險就大,人們對百慕大的危險也並未有所提防。
最早記錄船隻和船員在百慕大失蹤事件,已經到了1840年。一艘由法國起航的船隻「羅莎力」號,載著大批的香水和葡萄酒,行駛到古巴附近失去了聯絡。幾個星期後,海軍在百慕大三角海域發現了羅莎力號,船隻沒有任何損壞痕跡,但是船上卻空無一人!他們檢查了船上,貨艙里的貨物也完好無損,水果也仍然新鮮,就是所有的船員毫無蹤跡,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船上唯一的活物就是一隻餓得半死的金絲雀,也沒人能從它嘴裡知道這一切到底怎麼了,船上發生了什麼事,船員們都去哪裡了。
至此,「百慕大三角」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更多的科學家對它開始觀測研究。
2006年四月份,來自14個國家的28位海洋學家聚集百慕大三角,進行了為期20天的物種考察,至少發現了20種浮游生物是第一次被發現,120餘種魚類中,有幾種是百慕大特產種群。
但這對於解釋船隻、飛機失蹤並沒有多大幫助,科學家們又對百慕大三角的地磁帶進行觀測,結果發現衛星記錄數據顯示南大西洋存在地磁異常,該領域只存在地球內部輻射(地球輻射帶有兩個外輻射和內輻射),被稱為范艾倫帶。
這或許能解釋一點為什麼船上、飛機上的儀器失靈問題。
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 探索 ,人們又在百慕大三角的海底下發現了「金字塔」。2012年,美、法兩國的科學家聯合其他國家正在對百慕大三角區的海床進行調查,發現了一個人類從未發現的金字塔。金字塔周圍長300米,高200米,海床上露出的部分,從底部到頂尖的高度是100米。初步推斷這個結構是由玻璃或者類似玻璃的材質組成,因為它全部都是光滑,部分屬於半透明的形態。
但是,這和人們為什麼失蹤有什麼聯系呢?那些幽靈船又是怎麼回事?至今依然沒有可靠依據解釋這一切。
於是人們提出了各種觀點和解說,試圖為百慕大三角的神秘作出一些靠譜的辯解,如:
有些科學家認為百慕大三角水域存在威力無比的神奇漩渦,能夠輕松地吞噬過往船隻。
就是指大陸板塊在漂移過程中,歷經千百萬年後,在百慕大三角區域的海底地殼上形成一些陣坑或者空穴,當地殼運動(地震)時,空穴的頂部可能會坍塌,凹陷,就像海底張開了大口,正好路過的船隻就這樣被吸入進去,不少痕跡地消失了。
在百慕大三角與東太平洋聖大社島存在一條海底橋,水下通道。因為人們在距離遙遠的聖大社島的沿海時不時地發現一些來路不明的船隻殘片,而當地並未發生什麼沉船事故,那這些船隻殘片是從哪裡來的?瑞典學者阿隆森經過再三調查和核實,證實了那些突然浮湧上來的破船、殘片,是曾經在百慕大三角經過的船隻。海底「水橋」就像是一條輸油管,把沉船從百慕大三角輸送到聖大社島這頭。但是,目前也還沒有發現是否真的存在這么一條「海底橋」,水橋說也只成一個假說之一。
百慕大魔鬼三角存在一種強烈的次聲波,破壞力極強,可以輕易地摧毀過往的船隻和飛機,強烈的次聲波也能使人焦躁不安直至死亡。但是有些學者並不同意這個學說,他們認為自然界中很難產生這么高強的次聲波。關於涉及次聲波的電影,大家可以去看看星爺的《美人魚》。
即一些具有強大吸附力的天體曾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墜落,日積月累,黑洞體積越來越大,任何物質包括光線,只要在它附近都會被吸進去。支持這種說法的是美國學者韋勒,他認為百慕大三角中有一顆1500年前墜落的高密度隕石,這顆隕石使百慕大區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黑洞,船隻和飛機一旦靠近,就會被吸入其中。但是這也不能解釋為什麼有些船還在,人卻不見蹤影的事件。也有人認為是海盜所為,船員是被海盜殺害了。但是海盜又為什麼只剠走人,船隻和貨物留下了?
有些學者認為百慕大三角是外星人經常出沒的海域,外星人掠奪了飛機、船隻以及人類!宇航員麥克奇維在飛船穿越百慕大區域太空時,拍攝到了不明碟狀飛行物。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不見了,幽靈船和飛機殘骸還在。但是人們也提出了異議,在太空遨遊的飛船,是不太可能拍到海面上的飛行物體,再者圍繞地球不停運轉的人造天體達1400多個,很難斷定碟狀飛行物到底是外星人的飛船還是這些人造天體。
穿越時空一直是文學與科學方面熱衷的題材,充滿了幻想,也在科學領域具有一定的支持理論。一架穿越百慕大三角的大型客機,曾經在該區域經過時,飛機在地面雷達熒光屏上消失了10分鍾,而儀器並未發生障礙。這又如何解釋?這樣的電影製作推薦《雷霆萬鈞》,時間穿越就像我們出門 旅遊 一樣輕松。
此外還有很多假說,可以解釋百慕大三角神秘因素中的一兩點,但是又不能提供確切的證據。甚至還有更多的反對意見,認為百慕大三角的神秘,只不過是一些人的「炒作」、「謠言」,那些丟失的船隻或者飛機可能是遭遇了自然災害、其他故障或者人為因素的劫持破壞,然後被無知的或者有意地捏造那些事件,甚至是為了掩蓋一些見不得人的行徑。
到底是怎樣的,我們還真的不知道。
但是關於這方面的影視作品,倒是被製作得十分具有觀賞性,神秘的歷險記可是很多觀眾愛看的題材。
比較有名的電影是《百慕大之夜》(2005年),也被譯做《百慕大》、《百慕大三角》、《神秘百慕大》,被分為三集播放,分別為《幽靈船》、《魔鬼漩渦》和《魔域墳場》。劇中關於百慕大的神秘現象展現得有板有眼,可謂是最為經典的百慕大三角電影,既有科普,又有情景劇情演繹的大製作。
《幽靈船》(2002年版),消失了40年的客輪突然重見天日,會發生一些什麼稀奇古怪的故事呢?
美劇《迷失》,類似於百慕大事件的飛機失事、荒島求生、神秘水域等等,劇情非常精彩,但是後期劇情有點拖沓,陣線好像開大了不好收拾,所以有點爛尾,結局沒有解釋得很好。
BBC的紀錄片《百慕大三角之謎》,用紀錄片的形式講述關於百慕大的一些神秘事件,那些未解之謎足夠吸引觀眾的好奇心,大家也不妨搜搜看看。
動畫片《精靈旅社3:瘋狂假期》涉及到一點點百慕大三角,游輪與神秘海域的畫面,確實做得非常精彩。
還有搜索到的一些關於百慕大三角失蹤事件的一些信息,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數據截止至1976年,這些飛機和船隻,已被列入海盜綁架和政治活動的調查數字,不包括某些空軍和海軍的飛機以及其他水面船隻。
❾ 從百慕大三角穿越到恐龍時代的電影叫什麼裡面還有外星人
是這個
-----------------------------------
《失落的大陸》
年紀不小的瑞克·馬紹爾(威爾·法瑞爾飾)是朋友眼裡公認的怪人,他是一名科學家,但在同行眼裡他是出了名的老不正經,經常有些荒唐的想法和行為,不過讓大家都羨慕他的是,瑞克身邊的助手霍莉(安娜·弗萊爾飾)總是能夠替有些缺心眼的瑞克整理好各種大大小小的繁忙事務,最重要的是,霍莉可是個在圈內遠近聞名的大美女!
這天,又有新想法的瑞克決定去野外進行一次探索研究,而對野外勘探不怎麼在行的他除了帶上離開了她就寸步難行的霍莉之外,他還叫上了野外營救專家威爾(丹尼·麥克布萊德飾)一起出發。相對於瑞克的不正經,威爾就顯得一絲不苟,尤其是他覺得野外遍布危險,因此必須聽他行事,而向來不按牌理出牌的瑞克可不管這么多,兩人在探險路上沒少吵架,多得霍莉在中間調停,兩人才不至於鬧得翻臉。
三個人進入了科羅拉多州,乘著皮筏漂流的時候意外的被河水的漩渦卷進一個神奇的世界,這里到處都是上古時期的生物,不但有巨大的吸血蟲、特大號的霸王龍,還有著會英語的猿人和外形不怎麼好看的外星來客……這里,就是「LandoftheLost」,失落的大陸!
瑞克面對這個世界顯得相當興奮,但棘手的問題很快就來了,在這個處處危機的世界,三人如何才能生存下去?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如何才能回到現實世界呢?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似乎都在那個名叫查卡(喬瑪·塔昆飾)身上……
--------------------------------------
自己網路上搜著看吧!
❿ 電影神奇百慕大說的是什麼
劇情如下:
一批貨船以及船上全體人員在百慕大魔鬼三角洲令人驚恐的失蹤,一位億萬富翁拿出一筆誘人的資金組織一個由無神論專家,新聞記者,航海專家,科學家,心裡學家和醫學專家組成的分隊,試圖前往神秘的百慕大魔鬼三角洲調查其原因,然而,隨著他們調查的深入和不斷接近百慕大魔鬼三角,他們發現一些惡夢般難以解釋的事情在他們周圍發生,情況越來越危急,億萬富翁希望他組織的這支專家團隊拿出一個確保他們自己安全的妥善方案,可此時面對種種詭異的情況,這支專家團隊也束手無策
億萬富翁艾瑞克的海上船隊接連在百慕大失事,為了找尋百慕大失事的真相,他邀請兩位科學家埃米尼·帕特森和布魯斯·蓋勒、一位采訪百慕大的專業記者霍華德·托馬斯、通靈的精神病專家斯坦·萊森組成一個探險小組,前去探尋事實的真相。而報酬竟是每人五百萬美元的巨額獎金,面對如此大的誘惑,四人決定冒險一試。然而在他們抵達百慕大中心區域,發現一些端倪後,卻被神秘組織劫持,後被放逐回邁阿密。
小組成員不斷有人想放棄冒險,但異象接二連三地出現。為了探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怪異現象的原因,他們再次走到一起。在尋找一位空難倖存者的家屬時,無意中發現了事實的真相。原來這一切異常現象都起源於1943年美國政府在大西洋上做的一個實驗。海軍意圖利用百慕大發現的神秘物質進行實驗,改變一艘海軍軍艦的分子結構,讓它消失不見。實驗失敗了,伴之以船上士兵離奇消失,文件嵌入甲板等異象。
這次實驗的另一個後果就是,空間出現裂縫,凡是接觸到這個區域的人,都會出現「幻象」,見到不屬於這個時空的超現象。這些超現象是真實的,但對於見到的人而言,不可思議的現象接連出現,簡直就好像自己大腦出了問題、神經失常了。但更糟糕的是,為了修復這個裂縫,海軍部長竟決定用反沖擊的方法。在四位科學家看來,這無疑將會造成更大的災難。為了阻止事情進一步惡化,他們不惜冒生命危險,最終力挽狂瀾。
四位探險者的生活更是在揭開百慕大三角的謎團中被徹底改變。離婚的記者在終結百慕大的時空裂縫後獲得第二次選擇機會,及時彌補了與妻子的感情危機,維持了失去後才知道珍貴的家庭。女科學家在終結百慕大時空裂縫中找到出生即被母親遺棄的真相。綠色環保組織成員在終結百慕大時空裂縫後終於找回正常的生活,可以安然地守護在自己的妻子與兩個兒子身邊。因為擁有了對生活的第二次選擇,他們大多能夠彌補曾經的遺憾,找到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