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空頭》給中國經濟帶來什麼啟發
《大空頭》展現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全過程——低利率促使人們瘋狂貸款買房,從而導致房地產及其金融市場異常火爆。他們越來越意識到金融危機即將爆發,他們希望游說金融業同行、媒體和評級機構挽救危機。但在2008年,隨著雷曼兄弟的倒閉和危機的爆發,一切都無法避免。四支隊伍感受到的不是暴利帶來的喜悅,而是困惑和沮喪。
這部電影讓我深深地感到,判斷經濟風險是錯誤的。有時候,過於相信政府可能是個錯誤。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官員不是故意撒謊,而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欺騙。當他們到了那裡,他們都是假的。那他就很難想要真正的東西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經歷了一場經濟危機。老百姓為任何經濟危機買單。在這次經濟危機中,中產階級受到的傷害最大。名義上,沒有經濟危機,但我們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經濟運行,當信用開始過度,也就是離危機越近,當社會開始不誠信,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捂緊口袋的時候,我需要檢討很多東西,需要認識很多東西。這些事情與國家和經濟本身無關。它們關乎信用和真正的社會誠信。
2. 大空頭電影劇情 講的是什麼故事
1、劇情簡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操縱CDS市場,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2、賈瑞德·韋內特(瑞恩·高斯林飾)是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邁克爾·布瑞(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布拉德·皮特飾)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3.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
電影《大空頭》的評價是:
《大空頭》並沒有呈現出全部內容,影片太側重描寫按揭貸款,而沒有充分表現催生泡沫並令危機加劇的更為復雜的經濟因素。
影片將金融危機主要歸咎於華爾街的貪婪,卻忽略了不那麼邪惡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故事中包含很多枯燥的金融原理,這也是該類題材的電影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原因。
劇情簡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操縱CDS市場,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賈瑞德·韋內特是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邁克爾·布瑞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4. 為什麼說《大空頭》是部值得看n遍的金融電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CDS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賈瑞德·韋內特(瑞恩·高斯林飾)將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邁克爾·布瑞(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布拉德·皮特飾)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6)
第73屆金球獎 (2016)
第6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2016)
第68屆美國導演工會獎 (2016)
第22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2016)
電影《大空頭》取材邁克爾·劉易斯的同名小說,是金融危機後最著名的暢銷書之一。
提起這部電影,復旦大學金融中心主任孫立堅教授的第一句話是「我看了兩遍」。他坦言,第一遍主要關注劇情,第二遍則是從專業角度出發去理解導演要傳達的一些意圖,這部影片在對金融問題的剖析上非常值得稱道,因而引發的反思也是多維度的。
在影片情節的鋪陳中,幾組主人公在美國房地產市場崩盤前,預測到MBS(住房抵押貸款證券)遲早會發生問題,並通過做空獲得回報。
傳統思維中,空頭被認為是作惡者,是他們導致了市場的混亂甚至崩盤,然而影片卻認為:不是空頭創造了危機,而是問題本身就在那裡,空頭只是發現了沒有解決的問題而已。
孫立堅談到,經濟學課堂上,老師經常會告訴學生,投機是資產價格發現的必要機制,如果沒有投機,價格要麼單邊升、要麼單邊降,而正是由於投機的存在,資產才能在市場中維持其應有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看,空頭不僅不是一種惡,還是一種使金融體系健康運轉的要素。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有問題空頭才會「找麻煩」。由此聯想到去年A股的股災,在市場急劇下跌的時候,不少人都把矛頭指向做空,股指期貨等做空工具也被迫「斷了手腳」,但之後人們發現,沒了做空市場還在跌,這已充分說明了問題。
回過頭來,人們都弄明白了,去除場外配置的高杠桿是導致2015年股災的真正原因,而導致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也正是房地產市場的去杠桿。在孫立堅看來,是美國政府和寬松貨幣政策製造了資產泡沫游戲,是他們放任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稱,由於全球經濟、金融的失衡,使得各國資金都投向美國債券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撐了美國超寬松的貨幣政策,風險源是美國自身及其他市場集聚起來的那麼多資金。
創新應分散風險不是隱藏風險
當然,華爾街也難辭其咎。他們把金融搞得異常復雜,各種兜兜轉轉之後,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甚至產生了嚴重脫節。
通常情況下,基礎產品價格調整會影響衍生品價格,而現實中,這樣的傳導是扭曲的。相信大家肯定對影片中這樣一個情節印象深刻:當美國樓市開始調整,房貸違約率不斷上升,但從房貸中衍生出來的金融產品CDO(擔保債務憑證)卻沒有和一級市場產生聯動,即價格不降反升,這令一向堅持自己判斷的空頭也自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錯了?這也是金融市場的殘酷所在,有時即使看準了方向,也熬不到勝利那天。
而華爾街真正的「惡」在於,兜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時,不把風險充分揭示,投資者並不了解自己購買的金融產品中究竟「打包」著什麼,甚至不知道一旦出現問題後,自己所要蒙受的損失。「人們只看評級機構的評價來進行投資,這也是一二級市場脫節的重要原因之一。」孫立堅說,把原本應該金融機構自己承擔的風險「轉嫁」給毫不知情的投資者,而且他們能夠獲得的投資者回報還是非常低的,這是一種道德上的惡。
孫立堅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最值得反思的是道德層面。「2008年金融危機不是傳統的金融危機,而是一場道德風險的危機,華爾街非常清楚凶險在哪裡,但對他們來說,只要賣掉就和自己沒關系了。而且賣得越多,賣到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的地步,就能倒逼央行救市。」
那麼,各種金融創新、日益復雜的金融衍生品本身有沒有錯?孫立堅認為,金融創新的出發點是好的,金融衍生品大多也是分散風險的產物,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於如何監管、如何規范。
理論上來說,風險只能分散,而不能完全規避,金融創新如資產證券化就是分散風險的一種手段,為的是把分母做大,那樣每個分子所需承擔的風險就小了,一個好的金融體系設計,風險能夠降低到接近於零。眼下,我國正大力度推進金融創新,開發各類金融衍生品,就是按照分散風險的思路在操作,但切記,是分散風險而不是隱藏風險。
大量流動性會不會醞釀更大空頭
影片結尾處提到,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造成巨大動盪的金融衍生品正死灰復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擔心市場重蹈覆轍嗎?
孫立堅認為,當下全球經濟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只會用應對傳統經濟衰退的方式來刺激經濟,投放大量流動性,卻又收不到效果,反而在金融市場上製造著一場場跌宕起伏。流動性之下,多樣的金融工具都運轉了起來,然而只是在金融市場空轉,沒有為實體經濟服務,這才是問題所在,但這也不能說是金融工具的錯。這些流動性的「橫沖直撞」,確實可能正在醞釀更加凶險的大空頭。
「當前我們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狀態,投放的流動性都被卷進金融體系內部,而不是應該去的實體經濟里。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問題值得好好思考。」孫立堅說,這種惡性循環一定要找到解決辦法,因為實體經濟需要金融,尤其是創新創業這種高風險買賣需要金融支持。
邵宇同樣認為,當流動性過剩成為常態,實體經濟跟不上虛擬經濟的腳步,風險會逐漸放大,「金融創新一定要回到支持實體經濟的本源上來」。
「次貸危機」會上演中國版嗎?
看完電影再看看我們身邊,像「大空頭」引爆前夜那樣的樓市瘋狂似乎正在重現,因此不少人會問,「次貸危機」會上演嗎?
「形式不一樣,但本質是一樣的。」孫立堅指出,對於復雜的金融產品我們不用太過憂慮,因為目前中國的金融衍生品遠不如美國發達,類似電影中CDS(信用違約條款)、CDO這類產品國內並沒有,但需要警惕問題的本質,即寬松的貨幣政策注入流動性,資金最終流向房地產市場。資金堆砌起了價格,而價格效應會吸引更多資金進場。
邵宇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有泡沫,但問題沒那麼嚴重。一方面,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杠桿沒那麼大,目前首付三成的總體杠桿是合理的,而美國5%甚至零首付都有過。另一方面,中國的金融衍生產品沒那麼復雜與龐大,美國在房貸上建築了幾百倍乃至上千倍的衍生品市場,造成極不穩定的「倒金字塔」。中國的資產證券化還是最基本的形式,要對金融體系造成傷害,沒有那麼多的傳導鏈條。
不過,孫立堅也談到,雖然此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到房貸占銀行貸款比例並不高,但房貸只是一級市場,基金、信託通過影子銀行也進入了房貸領域,這是銀行表內不體現的,其杠桿顯然更高。當買基金也可以分享房地產泡沫時,問題就在那裡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此時此刻觀影《大空頭》最大的啟示或許是,我們有必要對房地產市場保持最大警醒。正如影片開頭引用馬克·吐溫的金句所言:讓你陷入麻煩的,並不是你未知的東西,而是那些你確信無疑、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的東西。
5. 電影《大空頭》都看懂了嗎
《大空頭》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傳記劇情片,由亞當·麥凱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聯合主演。
影片根據邁克爾·劉易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華爾街金融危機時四個性格怪異的男人抓住機會,從全球經濟衰退中撈取了利潤,同時他們還試圖阻止全球經濟的衰退的故事。
該片於2015年12月23日在美國上映[1],於2016年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
中文名
大空頭
外文名
The Big Short
其它譯名
大賣空、沽注一擲
發行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亞當·麥凱
編劇
邁克爾·劉易斯
製片人
迪·迦納
類型
劇情、傳記
主演
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
片長
130分鍾
上映時間
2015年12月23日(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6. 求推薦幾部關於金融的美劇或電影,最好是美劇
1,華爾街
《華爾街》講述了一位名叫巴德·福克斯的年輕證券經紀人不顧一切地想要成功,並下決心跟隨心目中的英雄戈登·蓋柯,一個有錢且不擇手段企業掠奪者的故事。
(6)大空頭電影金融擴展閱讀:
美劇是中國人對美國電視劇集的簡稱,廣義上涵蓋美國所有電視節目(包括網路劇)。
美國電視劇一般攝播同步進行,傳統上以每年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為一個播出季,每周固定時間播送一集。艾美獎作為美國電視業界的最高榮譽,每年褒揚傑出的電視節目。
身為美國流行文化的重要符號,她不拘泥於熟固的選材與類型,現以精良的製作、多元的表達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持續吸引全球觀眾。
7.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
根據由邁克爾·劉易斯寫的「大空頭」小說的改編,那本自枯燥乏味的金融題材,電影卻用黑色幽默,在嬉笑怒罵間將深奧的專業術語呈現的為人忍俊不禁,略帶浮誇凌厲的剪輯,群像出色的把控更使電影極具張力,三個看似獨立的故事的交替進行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近乎完美的呈現出這場金融之戰,以08年全球經融危機為背景的時代聚焦,電影對何為資本的詮釋淋漓盡致,這是一部堪為金融教科書的佳作。 ——夢里詩書
8. 大空頭劇情詳解
《大空頭》根據邁克爾·劉易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華爾街金融危機時四個性格怪異的男人抓住機會,從全球經濟衰退中撈取了利潤,同時他們還試圖阻止全球經濟的衰退的故事。
《大空頭》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傳記劇情片,由亞當·麥凱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聯合主演。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CDS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大空頭》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將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發展直至演變為金融危機的過程融入有趣的故事當中,將次貸擔保債務權證、夾層擔保債務權證 、信用違約掉期等產品的操作技巧和手段娓娓道來,全景式地描繪了一個行業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與故事,形成了混亂的交易網,從一個角度揭示了危機的原因和真相。
該部金融喜劇把一堂信息量密集的課程變成一出後現代鬧劇,電影在講述上有種不容忽視的憤怒感,但導演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盡量把節奏放得非常快,就像是一邊讀著凱恩斯一邊騎著摩托車在跳火圈。
9.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的專業性
從電影製作過程看是非常專業的。
導演Adam McKay
(前SNL首席寫手,電影代表作:Anchorman,擅長喜劇電影)看了原著後,覺得寫得非常好。過了兩年,他的經紀人問他除了喜劇電影有什麼想拍的?他說「the
big short」. 他經紀人後來回復說劇本被Brad Pitt買下來了,可以合作製作,他當導演,然後找Paramount電影公司出品。
但是Adam
McKay對金融不懂,於是Paramount電影公司的總裁說,我家有個高級副總裁,他弟弟是金融記者,也是我朋友,你找他吧。這個記者叫Adam
Davidson(NPR記者,創立通俗經濟類Podcast, 並製作過「The Giant Pool Of Money」解釋次貸危機的成因)。
於是Adam McKay花了很長時間向Adam Davidson討教經濟上的問題,並最後聘請他當顧問,然後把劇本上經濟技術類問題鏤空讓Adam
Davidson填,並保證電影對白裡面涉及經濟術語的部分通俗易懂(他們做觀眾測試的人群有些連股票是什麼都不知道。)。例如電影最後,角色Mark
Baum說了一句「Sell every thing」是經過斟酌的,更加行內話應該是「unwind
position」之類,但是為了更加通俗,就用了電影中的語言。
類似這樣的語言修飾,就是那個金融記者Adam Davidson找到一個在(HBO關於矽谷的大熱電視喜劇"Silicon
Valley")工作的寫手,專門將術語通俗化。
另外,那個金融記者Adam
Davidson還帶劇組的道具部門,服裝部門到真正的銀行交易部門考察,甚至保證那些場景中銀行家桌面上的報告是真正的報告!
10. 求電影 大空頭 百度雲,謝謝
你好,我是元子寶唄,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