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南京獨立電影節

南京獨立電影節

發布時間:2022-09-02 20:00:57

⑴ 南京南京 在國外公映 票房高嗎

沒有這方面的數據,但是肯定挺高的,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在日本的票房為0

下面是一則信息:希望採納!!1

馬克·穆勒稱《南京!南京!》 「完美」
日前,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先生在中影和星美製片人及導演陸川的陪同下觀看了《南京!南京!》。觀影結束後,他稱影片「太完美了」。他表示,之前同類題材的電影觀點都陳舊了,而《南京!南京!》「絕對是地道的2009年電影,太多場面令人難忘。影片的角度獨特,完全出乎意料,中國人的形象特別感人,日本人的形象很公正」。馬克甚至表示:「如果威尼斯電影節選擇了《南京!南京!》,我相信至少90%的人會投它的票」。
看哭好萊塢獨立電影界「教父」
美國電影人哈維·溫斯頓曾任美國米拉麥克斯公司總裁,他製作的影片共獲得過240多項奧斯卡提名,並斬獲其中的60多項,他被美國獨立電影界稱之為「教父」。前不久,他的朋友在香港偶然看到正在製作特效階段的電影《南京!南京!》片段,隨即向哈維·溫斯坦推薦。哈維·溫斯坦改變了在巴黎的工作旅行計劃,直飛香港,在香港觀看了《南京!南京!》的粗剪片。據稱他在觀影過程中數度感動落淚。次日他乘坐當天最早的航班到達北京,在懷柔密會本片總製片人韓三平,表達了購買《南京!南京!》全球發行權的強烈願望。哈維對《南京!南京!》給予高度認可,用「太震撼了,太震驚了!」來表達他的態度。他尤其指出,影片在戰爭場面等動作場面上的呈現水準讓他十分驚異;戰爭場面的風格是他在以往的戰爭影片中從未看見過的,他對陸川的導演能力感到吃驚。除了要購買《南京!南京!》的全球版權,他還提出要和陸川導演合作拍攝影片。據悉,哈維的公司已經將劇本送到陸川的經紀人手中

⑵ 全國大學生電影節舉辦時間

中國大學生電影節,又稱「大學生電影節」,是個綜合性質的集合概念。具體是以中國官辦高校為核心,相關機構聯合舉辦的電影文化評獎活動。每年一屆頒獎典禮,有很多名人風采,這種境界,在千萬人的掌聲和叫喊聲中微笑自如走上舞台。成功來自成功的心態,大學生電影節主題是青春激情,擁有年輕就擁有資本。目前主要以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為時間最長,至2007年已舉辦了14屆。此外,還有:中國杭州大學生電影節、中國天津大學生電影節、中國上海大學生電影節、中國南京大學生電影節、中國成都大學生電影節。

⑶ 紀錄片《南京》影評

給你三篇,你綜合一下:

南京是一座傷城。
我記得很久以前有人對我說,南京這座城市不吉祥。它承受了太多苦難。它就是一個巨大的墳場。
前幾天在旅順的時候,我聽別人在說,真正的旅順人?只有36個。當年被留下來抬屍體的。
我也忘記我有多久沒有在電影院里哭了。從中間開始幾乎都是用手壓著嘴唇的。眼淚先於我的意識湧出來滾了滿臉。上一次這樣的哭是在白居寺。看見那些古老的壁畫殘破冷清的樣子。
結束散場的時候我們沒有站起來。後來電影字幕上打出來「獻給張純如女士」。
有人在燈光亮起來的時候喊「打倒日本」。但是我不想討論這個。

我也不想談政治。不想談這部美國記錄片是不是打著真相的旗號進行文化輸出販賣美國的人道主義。也不想談對日本的仇恨。我知道一個詞語叫「勿忘國恥」,我也知道另外一個詞語叫「憤青誤國」。
網上的大多數自以為是的評論讓我苦笑中國真是一個盛產憤青的國度。憤青喪失的僅僅是兩個字。客觀。
客觀。不管這部美國的記錄片多麼的「居心叵測」,最起碼它與張純如的書一樣告訴了全世界,南京大屠殺是真實存在的。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而我們也只有保持客觀的態度,歷史才有它的價值。而不是在影片結束之後大喊一聲打倒日本,不是在每次小泉又參拜靖國神社之後砸掉城市裡的味千拉麵的落地玻璃。

我對日本是有仇恨。但是仇恨的載體是二戰的戰犯與抹殺歷史者。而不是日本無辜的人民與日本的文化。讓這種仇恨肆意而盲目的蔓延的結果就是讓我們在仇恨施暴者的同時也變成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施暴者。遷怒本身就是一種不客觀。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都避免不了血腥,避免不了屠城這種殘酷。遠的項羽火燒阿房宮又或者是走不出童年陰影的慕容沖血洗長安城,近的就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農民起義的覺悟也就局限在攻城之後許諾手下恣意搶劫財富女人。曾經有個英國人看見中國無知青年穿著納粹符號的TEE招搖過市的時候把這種憤怒比喻成「成吉思汗當年殺了你們那麼多漢人」,可是我告訴他成吉思汗在中國的歷史書里是一個正面人物。因為蒙古被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
自己人之間的殺戮可以被原諒被姑息,民族自尊告訴我們對於異族的侵略是恥辱是仇恨。在有著強烈民族自尊心同時,我只是想說,對於那些戰爭中的無辜百姓對於那些缺乏反抗能力的平民,面對的蹂躪與暴力是一樣。都是殺戮都是鮮血與生命。
我只是想說我恨的是戰爭。

對於被剝落生存權力的無辜百姓來說都是一樣的,不管施暴者是異族還是同類。正如有人說的廣島那些百姓也不是死有餘辜的。
在此之上我們可以談民族的尊嚴,談家國仇恨,談我們必須把侵略從我們的國土上趕出去。可是這不是這本電影的高度。它的立場是第三方沒有帶著屬於我們的民族的仇恨,它的受眾也不是中國人民而是全世界,它的性質也不是主旋律的愛國主義教育片而是記錄片,它只是客觀地告訴世界,南京大屠殺是存在的。

電影的最後一位外國講述者說他並不恨日本人,他恨的只是當時日本的政策,假如哪天日本人也遭遇了這樣的悲劇,他們也會採取相同的措施去救助受苦的日本人。
我討厭憤青著眼於狹隘的民族主義。生命的尊嚴才是高於一切的。電影站在的是人道主義與人性的立場。百姓是無辜的,生命是平等的。
列儂唱,你們說著這個主義那個主義,我只是想說,請給和平一個機會。

導演說。怎麼能夠把『大屠殺』和『遺忘』放在同一個句子里?
電影里的華女士說,我忘記不了血腥的味道,即使我回家洗手消毒噴香水,我也消除不了那種味道。即使過去很多年,那種味道依然沒有散去。
後來她精神崩潰,1940年回國之後自殺。
張純如公開誓言以「挑戰社會的不正義」為職志而奮斗,但最終卻選擇了自殺告別世界。
這樣沉重的歷史與苦難是一種不勝負荷之痛終身難醒的噩夢。因為它挑戰的是人性的底線——電影里的救助者之一說淪陷之前他曾經安慰百姓要對日本軍人的人性有信心,被中國人笑成幼稚。後來,在他敘述的沉痛的語氣里他也狠狠嘲笑自己的愚蠢了。
這個世界有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侵略。而所有的不義之戰都打著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幌子。在信息不對稱又或者站在各種不同利益所驅使的立場里,能夠做到震撼人心是因為面向無辜百姓的殘忍殺戮蔑視了起碼的人性,踐踏了人道主義。
我承認我流眼淚是因為那些難民恐懼的表情,因為孩子無辜而清澈的眼神,因為那個白發老人回憶的時候泣不成聲的樣子:他在說他母親身中數刀依然抱著他的小弟弟餵奶,小弟弟不懂事不知道這是母親最後一次給他乳汁,喂著喂著母親頭一歪就這樣死去了。看到這里我的眼淚嘩啦一聲徹底沖下來止都止不住。我想我哭是因為偉大的母愛。對的,母愛也是人性里最光輝最美好的一種。
撇開愛國主義,如果置換成一個波蘭人民與德國納粹,同樣的苦難與邪惡,我想我也會哭的。

黃葯師可以蔑視繁文縟節可以無視禮法,可是他說他最尊敬的是忠義仁孝。因為這是人性的底線。
就像一個人可以貧窮可以無知但是只要是一個人品沒有缺陷他就值得尊敬。因為這也是底線。

電影里的外國的救助者沒有把自身上升任何國際主義的崇高里去。他們只是知道做為一個內心有良知的人在面對苦難眾生面前決不能坐視不理。如果我說我的理想是拯救全人類又或者是保衛地球一定沒有人相信,可是如果讓我親歷這樣的歷史坐標,我也一定會那麼做。這不是因為我這樣的頑劣小孩有多麼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而僅僅是因為人性。
我負不了太多的責任,但是我僅僅知道我要對我的人性對道德的底線負責。
電影里展示馬吉奮不顧身換來的那些史料照片。那個時候我很想再次向那個在槍林彈雨里說過「如果你拍的不夠好是因為離的不夠近」的英雄致敬——永遠的羅伯特卡帕。

很喜歡影片開始與結尾那一段在城牆上的長鏡頭。黃昏並且逆光。慢慢移下來的時候是與記錄片黑暗影調對比鮮明的光線明媚的現在的南京。恍如隔世。
這讓我想起第一次來南京的時候,就因為這一段城牆而愛上這座城市。曾經中國的首都。
那是某年是12月12號。他們說第2天全城會拉警報,以示勿忘國恥銘記那個苦難的日子。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

很期待陸川導演關於大屠殺的《南京》。我第一次近距離地見到這個中國我最喜歡的新生代導演是他在中國美院的禮堂里,他正用好聽的讓我著迷的口音說「我在南京讀了四年的大學——」

P。S。據說南京差點因為擔心票房想取消電影的公映。讓我檢起冷落在一邊的愛國主義四個字,深呼吸一口說——果然瞎起鬨抗日遊行抵制日貨砸日本汽車的人比去電影看《NANKING》的要多的多啊。
============================================================
廢墟的南京,寂靜的影院,淚水與炮聲.

某一刻,為了抑制住哽咽的淚水,全身都在顫抖.

走出影院,走進擁擠的午夜人流,感慨兩重天下.

稍稍平復情緒,才能客觀地說:

這是一部美國人拍的站在西方人角度看到的南京浩劫,但畢竟向西方打開了一個了解陌生歷史的窗口.

中國人的歷史,要想被西方理解,必須置換成西方的敘事語言.

這些語言包括,西方人作為正面主角, 西方人作為敘述者,以人道主義、國際法、宗教精神為依託。講述一個西方人拯救的故事。這樣西方人在感受救世主式的滿足的同時,會來關注、庇護自己的子民。

然而,我們仍要感激這部影片的製作者。

我們更要毫無保留地感激那些在戰亂中挺身而出的人道主義者,他們的確是上帝的兒子,他們的確是救世主。面對著待宰的羔羊。

我不希望渲染苦難和仇恨,但是仍感遺憾資料的缺失。

單純截取第三方的記述,固然超越被告與原告的申訴和證言,更為可信,但是,由於這些西方人畢竟屬於安全者,旁觀者,他們不曾邁進最危險最血腥的時空,所以他們無心留下的記述只能管窺一二。

震撼人心的,還是兩個中國人,那時候還是孩子對親身經歷的描述,其中一個眼看著日本兵把自己的母親戳了三刀躺到地上,為了止住哭喊而正餵奶的孩子摔到地上,隨即被另一個日本兵用刺刀從背後戳進去,挑起來,甩出去。這位當年九歲的老人講述母親口吐白沫,說不出話來看著他,他於是去尋找小弟弟,看到這個吃奶的孩子背上流著血往一個土堆上爬,他喊他小發,那孩子轉頭看見哥哥,哇哇地大哭著爬過來,他抱到母親身邊,看到母親拚命扯開自己的衣服給孩子餵奶,而母親的胸口上就是汩汩流血的傷口,他說弟弟不懂事,母親的胸口上都是血了,還在哪裡吃奶,他只好過去給母親捂住傷口,說媽媽堅持住,我給你捂著。但是沒一會,媽媽和弟弟都死了,他說,我該怎麼辦呢?

這樣的案例相信在那個黑色的1937年不計其數,但歷史正在被遮蔽和遺忘。正如一個當時滯留在南京的美國人寫到的,當他在美國展示當時的照片時,一個日本人說這不會是真的,因為日本人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如果事情沒有親見,誰會相信這樣的殘暴呢?多少親歷戰爭的中國人的講述,不是仍然不能讓西方人相信么?仍然不能說服日本人么?

可怕的是這決不是孤立事件,幸運的是還有拉貝先生、華群小姐這些勇敢的人。

1940年,國際安全區主要負責人員,金陵女子學院的華群小姐回國後精神崩潰。
而安全區的主席,德國納粹商人拉貝先生回到德國後,把膠片寄給希特勒,隨即被逮捕,蘇聯攻克柏林後,再次被逮捕,後來,中國人聽說他活得很苦,當時的南京市長帶著數千美金送給他,這些錢都是那些在安全區里被拯救的中國人自發捐給他的。

南京大屠殺,會讓人記住一個民族的傷痛,另一個民族的惡,人類的人性惡。

昨天,77事變爆發70周年
沒有刻意去紀念這個日子,碰巧電影院在上映《南京》,就和老婆買了票去看了。
星美影院只有2個小廳在放,我選了下午四點二十的六廳,大概100個以內座位,沒有滿,座了80%的樣子。從年齡結構來看,年輕人比較少。
我進去的時候電影已經開始了,日軍正在轟炸上海,同時有流言傳到南京,說日本鬼子肯定要進攻南京,而且,老百姓都說日本鬼子很壞,實行三光政策。南京的老百姓開始逃亡(當官的÷有錢的已經開始逃亡,只剩下貧窮的老百姓無路可逃)。接下來,大約15個外國人為了保護不能出逃的老百姓,商議建立難民區的事情。電影從這里開始。
整部片子都是採用紀實的手法來拍攝,有歷史照片,有歷史錄像,也有倖存人士的回憶,加上旁白,構成了整部片子的框架。
電影在放映,電影院里一片寂靜,很冷,彷彿70年前的那場屠殺就發生在我的身邊。
這是真正的屠殺,中國人的唯一權利是選擇死於刺刀,還是死於燃燒彈,還是死於機槍掃射。日本人的獸行,甚至令外國人懷疑自己對日本人人性的最初判斷:最開始他們還以為日本軍隊不會進行屠殺。
看完電影,我很憤怒,也很感激:
首先我對中國軍隊的崩潰,中國士兵的膽怯÷懦弱感到憤怒;
其次,我對日本人的獸行,活著日本兵在回憶那段屠殺時所表現的冷漠和輕視表示憤怒,對日本右翼穿著二戰時期的軍服,誇張的在靖國神社前邊歡呼那場戰爭,而感到憤怒;
最後,我對選擇留在南京,並且用自己的能力保護了無辜百姓的外國人,表示衷心的感激。盡管它們的國家對屠殺保持了沉默,但是他們的個人行為挽救了成千上萬中國人的性命。最重要的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記錄用雙眼,用筆,用膠片記錄了日本鬼子的獸行,使得我們今天仍可以認識那場戰爭的殘酷,認識到大談人權的日本人罪惡的人性本質。
這就是我看完《南京》這部電影的一點感受,也許你覺得語言不通,也許你覺得錯字連篇,但是這是我真是的感受,一個沒有強大實力的國家,永遠不會獲得尊嚴。
因此,我支持中國擴張軍備,增加國防支出,假設日本支出400億美元,那麼中國國防支出必須是日本的2-10倍。永遠不要把防禦自己的能力寄託在別人身上,自己的命運只能那個由自己來拯救!

前不久在上海電影節上亮相時,《南京》就已經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許多媒體都對它作了重點報道,7月4日的《新聞晨報》還以《全場的觀眾都哭了》為題,用整版的篇幅報道了影片在上海某影院首映時的場景。在抗日戰爭爆發70周年和南京大屠殺70周年之際,每個人都知道《南京》這樣一部電影所包含的特殊意義。而這部以真實史料和錄像拍攝而成的紀錄片,以最大程度的真實直指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把真相告訴全世界的人

比爾·古登塔格曾五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其中《你不必去死》(1988年)和《世貿雙塔》(2003年)都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南京》是由他和丹·斯塔曼聯合執導的。講述1937年日軍佔領南京後,滯留當地的十幾位西方人出於人道主義建立國際安全區,保護近20萬南京市民免遭日軍殺害的故事。影片中展現了大量真實的歷史圖片和文獻、當年西方人士留下的對日軍屠城暴行的親筆記錄以及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和日軍老兵的采訪,從第三方的角度講述了70年前發生在中國的這場浩劫。比爾·古登塔格說:「這不是一部劇情片,所以不可以進行藝術上的再加工,我們必須保持它的真實性,才可以把真相告訴全世界的人。」

比爾·古登塔格告訴記者,發生在歐洲戰場上的大屠殺事件已經廣為人知,而他身邊的美國朋友幾乎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殺的存在。「很難想像的是,美國人通常都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殺。而70年過去了,這一事件仍然是報紙的頭版頭條。張純如的書中說這是一場被遺忘的大屠殺,但我認為大屠殺永遠不能與遺忘畫等號。」

陸川的《南京!南京!》將於下個月開拍,有記者問比爾對這部影片有什麼樣的建議。比爾說:「任何拍攝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只要把它的真實情況展現出來就可以了,因為真實就是它的力量,導演需要找到這種力量的根!」

日本演員曾遭死亡威脅

為了拍攝《南京》,劇組去日本尋訪當年的侵華日軍士兵。「我去日本采訪當年參與大屠殺的士兵,得到了日本和平組織的幫助,他們多年來走訪過250多個老兵,但是只有3個人願意告訴我們真相。我以為,老兵回顧歷史會懺悔,但結果讓我很難過。我問一個日本士兵,當時在南京最難受的事情是什麼,他的回答竟是『天太熱了,沒有水喝』。」據比爾·古登塔格透露,《南京》劇組中有3位日本工作人員,影片拍攝到中途,「可能是迫於某方面壓力」,3人先後辭職退出。

目前,《南京》的發行情況還不錯,歐洲和亞洲一些國家的版權都已售出,12月份將在美國全面上映。「我很遺憾至今沒有日本公司提出購買本片,南京大屠殺中,很多人被殘忍殺害,很多人被侮辱強奸,這是一個悲劇,但是日本人至今都不肯正視這段歷史,這是一個更大的悲劇。」比爾說,「我們並不反對日本人,只是反對戰爭!」

當《南京》在聖丹斯電影節、翠貝卡電影節上引起轟動後,扮演日本軍官的日本演員博客上也被人發了死亡威脅書,「他自己覺得很不可理解,他只拍了一天的戲,為什麼會受到這樣的對待?」目前,日本右翼組織開始籌拍電影《南京真相》,聲稱要「客觀重現那段歷史」。對此,比爾覺得不可思議:「這還有什麼必要嗎?這么多的史料、圖片,這么多的錄像……這還要否認嗎?」

感謝《南京》的同時,我們都需要反思

就像這部電影一樣,真相總會讓人覺得沉重。《南京》在上海的遭遇,並非像上海媒體「渲染」的那樣熱烈和轟動。7月4日晚,記者到上海影城,發現這座擁有八個影廳、號稱上海第一家五星級影城的電影院中,《南京》只在它最小的影廳里排了晚上6點半一個場次,而《加勒比海盜3》則從早到晚每間隔半小時就有一場。當晚6點半,電影開始後,連我在內只有8名觀眾。在美國大片《變形金剛》7月11日氣勢洶洶地殺到之前,《南京》的放映空間著實讓人擔心。而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南京》在本月陸續登陸全國各院線,但卻無緣南京,整個江蘇地區只有無錫和平影院擁有一個拷貝。原因很簡單,在暑期檔商業大片的包圍下,院線只能選擇「暫時」放棄《南京》……

這是一種很復雜的困境,很難解釋。但不得不承認,在「怎樣記住歷史」這個問題上,我們遠遠沒能做得盡善盡美。對於那些屈辱和苦難,滿足於一般性的紀念、膚淺的活動、枯燥的文字是不可取的。乏味的傳播歷史的方式,消解了歷史的深沉,反而會使人們生厭甚至淡忘。記憶是有重量的。我總覺得,讓人們銘記歷史的最好方式,應當是那些生動、有震撼力的作品。就像當年,斯皮爾伯格用一部《辛德勒的名單》,承載起了人類關於奧斯維辛的記憶。

一部舶來的《南京》也許不是我們最需要的宏篇巨制,但它的確應當成為一聲振聾發聵的質詢,提示我們對於我們民族歷史應有的負疚感,也提示我們,對於南京大屠殺的記憶,不光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也不應僅僅成為日本右翼篡改歷史之後的精神應急。它是我們必須承載的重量,心靈與記憶最終的救贖之道,也更是一個民族可以保持清醒並汲取力量的源泉。

應該感謝美國的電影人為我們送來一部《南京》。但我們需要自己的《南京》,自己的《辛德勒名單》。我們曾經有過吳子牛執導的《1937南京大屠殺》,但它缺乏全景式震撼心靈、震撼世界的力量。南京大屠殺70周年之際,國內也陸續有《南京!南京!》等影片投拍或籌拍。但它們仍不能掩蓋長久以來中國影視界乃至文化界、歷史界的長久「失聲」。

原題:「大屠殺永遠不能與遺忘畫等號」
=================================================
看完《南京》沒有太大的震撼。小的時候學校里給看的歷史教育片要比這個紀實的多。當時人小,看到眾多南京難民被日本士兵活埋的場景會用雙手死命的捂住自己的眼睛,心裡念叨,「日本人真壞!」那種感受是會帶著民族沖動的。但是這部由美國導演執導拍攝的《南京》卻完全沒有,甚至讓我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言多少帶著些不快。

整部片子的敘事結構都帶著美國人的風格:請幾位與當事人長相相似的人進行充滿演繹技巧的對當事人各種文字記錄的念白;主敘事人與主敘事對象都以美國當時留守南京救助中國難民的那些人物為主線,宣揚著一種強國對弱國的無私奉獻的人道主義精神。南京大屠殺成了故事的背景,南京城千千萬萬位無辜苦難的難民成了突出宣揚人道主義精神的有效配角——那些難民越悲慘他們的人道主義就越有價值。而當時那些人性泯滅的天皇士兵也只是人道主義駁斥甚至不屑的敵人。最讓我難以接受的是,全片所有中方敘述者在影片的結尾一一滿懷崇敬的感謝那些美方援助人員,似乎他們是拯救了他們生命真正的救世主。

其實很明顯,《南京》不是中國人拍的,也不是拍給中國人看的。西方強勢文明國家的人民只能用這樣的切入點才能接受南京大屠殺這一事實。或者換言之,只有通過把南京大屠殺夾雜在對人道主義精神的宣揚中,他們才會真正正視這一事件的存在。偉大的是人道主義精神,但悲慘的不是南京大屠殺。這樣的紀錄片結構上哪裡都能被套用:伊拉克戰爭,巴以戰爭,非洲難民——隔靴搔癢,不存在切膚之痛。所以,今天日本人繼續參拜靖國神社也不會有哪個西方強國跑出來譴責,但是事情如果換在德國法西斯他們一定會強力譴責難以接受。

這世界施捨有兩種心態:一種是真心同情,感同身受,忍著淚微笑著來幫助你。他微笑,因為他希望你能堅強,能相信世間的溫暖。另一種是居高臨下,忍著笑得流淚來「幫助」你。他流淚,因為他想讓你認為他是同情你的。但是被同情的人往往需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心而是對他的尊重和適當的幫助。

⑷ 中國有哪些電影節

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聯聯合主辦 金雞百花電影節每年一屆,為期4天!在全國各大城市輪流舉辦!金雞百花電影節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影響和規模最大,最專業,最具權威性的電影評獎活動!被外界譽為『中國奧斯卡』。同時金雞百花電影節也是我國唯一一個國家級的電影節!

長春國際電影節

長春國際電影節(CHANGCHU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C.I.F.F),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屆,口號是「電影搭台,經貿唱戲」,內容上集電影、文化、經濟、貿易、科技、旅遊於一體,藝術上強調「弘揚時代主旋律」,追求「電影文化大普及,經貿活動大豐收」和「質量高、效益好、影響大」。自創辦以來,長春國際電影節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它與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珠海電影節並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辦於1993年,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在中國有很高的重要性。上海國際電影節是經國務院批准、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同意的中國第一個的國際A類電影節,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政府主辦,上海電影節組織委員會承辦。上海電影節始辦於1993年10月,每兩年一屆。電影節宗旨是:增進各國、各地區電影界人士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世界電影藝術的繁榮。從第5屆(2001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屆。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每兩年一屆,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中國珠海電影節」。1998年因中宣部整頓電影節市場而決定停辦。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攝影獎等獎項,分別頒發獎杯和獎金。

中國大學生電影節

中國大學生電影節,是個綜合性質的集合概念。具體是以高校為核心,相關機構聯合舉辦的電影文化評獎活動。目前主要以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為時間最長。此外,著名的大學生電影節還有:中國杭州大學生電影節、中國天津大學生電影節、中國上海大學生電影節、中國南京大學生電影節、中國成都大學生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香港市政局於1977年在香港大會堂創辦的綜合性國際電影節,是香港最大型的電影界盛事,每年電影節為期16天,每年一次,放映超過200部新電影及多個經典回顧節目。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製作協會聯盟成員。自1978年起獲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的承認與支持,規模日益擴大。主要目的是把香港變成國際電影中心地之一,密切本港與世界電影工作者間的聯系與交流,並使香港電影界人士及觀眾了解世界影壇的發展。

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

創辦於1989年的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是經國務院批准在中國舉辦的國際性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屆。由小朋友們自己投票選出自己最喜愛的兒童電影。

中國國際微電影節

中國(北京)國際微電影節是當前影響力最大、參與人群最多、輻射范圍最廣的針對微電影創作、投資、傳播的高端品牌活動之一。該微電影節立足於中國首都北京,為全球華人電影愛好者搭建一個前期創意創作、中期投資拍攝、後期展示傳播的產業鏈式交互平台。已辦3屆。

⑸ 關於《南京》這部電影具體介紹

片名:NanKing
譯名:南京
導演:比爾-古登塔格 Bill Guttentag
丹-史度曼 Dan Sturman
編劇:比爾-古登塔格 Bill Guttentag
丹-史度曼 Dan Sturman
製片人:麥克-雅各布斯
類型:紀錄片
片長:88分鍾
上映日期:2007年7月3日(中國)
發行:華夏電影發行公司
推薦指數:★★★★★

劇情簡介

屠城的血淚和屈辱不應當也不可能被人遺忘,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的痛。被美國人稱為「中國版《辛德勒名單》」的紀錄片《南京》昨日首次在內地放映,參加看片的記者大部分落下眼淚。一名畢業於南京大學的女記者甚至在中途掩面退出。
《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國人的視角回顧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從創作開始就受到全世界關注,並已在今年的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引起轟動。昨日在上海舉行媒體看片時同樣讓每個記者都大為震動。導演之一丹·史度曼曾表示:「希望避免典型的紀錄片手法,如一個又一個專家講述,展示大量靜態的照片等,而是希望通過表演和片中傳達的情感力量帶給觀眾深入心靈的震撼」。電影中有大屠殺倖存者的講述、從6個國家搜集到的各種音像和文字資料甚至包括一名叫約翰·麥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攝影機冒死拍攝的40分鍾錄影帶等珍貴資料都極大地震撼著所有觀眾,尤其是短片中直接表現日軍暴行的內容被評為「《南京》中最讓人背脊發涼的片段之一」。除了資料展示,為了把德國人約翰·拉貝、美國人米妮·沃琴(沃琴回美國不久即精神崩潰自殺身亡)等人極其真實而富有感染力的信件、日記等珍貴文獻表現出來,導演還請到如喬根·普羅斯諾、伍迪·哈里森、瑪利爾·海明威等多名好萊塢明星扮演目擊者,在片中朗讀當年這些文字記錄。

影片簡評

記憶是有重量的。在《索菲的抉擇》中,當索菲把奧斯維辛記憶向斯丁溝講述完之後,走向了死亡。在現實世界,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寫完她的《被遺忘的大屠殺》,選擇了開槍自殺。但是今天,我們誰來承受她們不能承受之重?無論如何,正像一個叫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美國導演,以一部《辛德勒名單》承載起人類關於奧斯維辛的記憶那樣,同為美國人的泰德·萊昂西斯以及比爾·古登泰格、丹·斯圖爾曼,以一部《南京》提示我們對於大屠殺歷史的記憶。

首映盛況

為紀念南京大屠殺70周年,由美國公司投資製作並以西方人視角講述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南京》,今日下午在北京正式首映。放映前的發布會上,一位大屠殺中的中國倖存者講述了自己當年的悲慘遭遇,聯系影片中對日軍暴行的揭露,區別於劇情片的煽情技巧,《南京》以其樸素的回憶話語、真實的歷史影像,讓很多觀眾動容落淚。

============================================
《南京》導演:遺憾,被采訪的日本老兵很少有悔意
由美國導彈比爾·古登塔格執導的紀錄片《南京》今日起將在全國正式公映,比爾·古登塔格前日(7月5日)現身廣州,談起了該片拍攝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國人視角回顧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主要情節圍繞以華群女士為首十幾位駐華西方人士,包括幾名美國傳教士和一個德國商人展開。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運用他們在南京的影響力,於1937年12月在南京建立了一個國際安全區,保護了25萬中國人的安全。

該片出品人、美國在線副總裁泰德·萊昂西斯2005年初看到一張舊的《紐約時報》上刊登了《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一書作者張純如自殺身亡的訃告。隨後,他購買了張純如的書並閱讀了《拉貝日記》,「我看完這些資料後完全驚呆了,沒想到在上世紀30年代還有這樣慘絕人寰的獸行發生。我覺得張純如的眼睛在告訴我,一定要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所以我決定投資拍攝這部電影。」

起初對這段歷史也不是很了解的導演比爾·古登塔格對記者說,他和泰德的心願一樣:希望有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

由美國導演比爾·古登塔格執導的紀錄片《南京》前日(7月5日)在廣州飛揚影城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放映場,日本、芬蘭、荷蘭、泰國、新加坡的各國駐廣州領事館的總領事、文化領事以及部分觀眾一起觀看了影片,之後還和導演進行了交流。導演比爾·古登塔格透露,他們目前還沒接到任何來自日本方面的意見,同意《南京》在該國公映。

記憶!遍尋各國珍貴史料

談到中國之前已有許多導演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拍過影片,對此,比爾·古登塔格說,這些影片他基本沒有看過,但他知道現在中國導演陸川正要開拍《南京!南京!》,自己在北京也和陸川見過面,覺得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導演,相信拍出來的影片也會同樣有力量。

同時,比爾·古登塔格認為,這樣題材的影片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部,就像反映德國歷史的就不應該只有《辛德勒的名單》,相信以後還會有更多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影片出現。

《南京》因為出現大量真實的歷史圖片、文獻以及當年西方人士留下的對日軍屠城暴行的親筆記錄等珍貴史料而受人注目。這些資料,是攝制組用了兩年時間,輾轉中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等地尋找到的。其中有一段長達40分鍾的真實記錄了南京大屠殺慘狀的史實片段更是首次出現在銀幕上。除此以外,影片攝制工作人員還輾轉多國,采訪了近80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當年的日軍老兵,真實地還原了那段最黑暗的歲月。

遺忘?日本老兵罕有悔意

對於這次在日本的拍攝,導演比爾·古登塔格說,他拍攝該片完全是站在中立的角度來透視歷史,但是整個拍攝中,他還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劇組共有3位日本工作人員,影片拍攝到中途,3人紛紛要求退出,「可能是迫於某方面壓力」。而扮演日本軍官的日本演員,其博客上也被人發了死亡威脅書。

不過,導演說,這些退出的員工都是年紀大的,後來重組的工作組當中,來自日本的都是年輕人,大家合作得很好。

不過,導演很遺憾地表示,他們在日本采訪的250名老兵中,只有7名表示了悔意。有的老兵在回憶這段歷史時,竟然只記得,第一天進南京城天氣很熱,只想能喝到水。此外,讓導演深感遺憾的還有,目前這段歷史的倖存者在減少,不到500個,如果5年前就開始收集資料的話,可能會更容易一些。

榮譽!觀眾熱淚高於獎項

據了解,《南京》已經開始全球發行,中國和其他亞洲地區是第一站,美國也將在下半年大規模公映該片,但比爾·古登塔格前日(7月5日)表示,「日本至今都沒有發行商來買,我個人還是希望能夠在日本公映,我拍這部電影只是呈現真相。」

《南京》曾於今年1月在美國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獲最佳紀錄片剪輯獎;4月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獲最佳人道主義影片;6月在上海第十屆電影節上映了兩場,場場爆滿。相比獎項,導演比爾·古登塔格印象更深刻的是觀眾的反應,他說,該片在美國電影節上映時,很多不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都買票進場觀看,當時還曾有一名日本皇室軍隊的觀眾握著他的手流淚。

遺憾!影片無望日本公映

除了在以上幾個電影節亮相外,導演還申請了帶該片去參加今年10月的東京電影節以及明年的奧斯卡。他本人已經拿過兩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但遺憾的是,他申請前往東京國際電影節參展的要求,迄今還未得到日本方面的回應。

不過,導演強調,雖然日本方面怕題材太敏感,而不敢接這部影片,但他相信在日本還是有群體是想看到該片的,尤其是青少年。同時他強調,自己的作品不是反日,而是反戰片,日本人如果及早認清這段歷史,對他們的將來發展也有好處。
=============================================

⑹ 南京為什麼沒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節.

納國際電影節 ,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之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⑺ 中國電影節是什麼時候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電影業也在不斷的蓬勃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中國電影進入到一個全盛時期。關於四大電影節的定義,也漸行漸遠。較老的版本: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2010年中國的影視票房取得了國際前所未有的成績,從而誕生了又一個國際性的大型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到目前為止,中國最權威的且最專業的電影節已有五個,他們分別是: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金雞百花獎,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其中具有國際性質的電影節有兩個: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
另外:
中國大學生電影節,是個綜合性質的集合概念。具體是以高校為核心,相關機構聯合舉辦的電影文化評獎活動。目前主要以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為時間最長。此外,著名的大學生電影節還有:中國杭州大學生電影節、中國天津大學生電影節、中國上海大學生電影節、中國南京大學生電影節、中國成都大學生電影節。每年一屆。

⑻ 吳夢嬌的工作經歷

2005年校外參與創立南京普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致力於校園文化推廣,期間策劃並執行多項大型活動;
2007年開始做獨立策劃人;2009年1月,就任於南京日報報業集團金陵瞭望雜志社策劃一職;
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南京普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聖誕節不眠夜PARTY總策劃及執行;
2006年 4月:南師大校園之星選拔總決賽策劃及執行;
花樣年華黑色精靈晚會策劃及執行;
2006年 5月:飛揚青春「五四」化妝晚會總策劃及執行;
「聖·教堂」樂隊天使的哀傷演唱會總策劃及執行;
2006年 6月:南京高校街舞巡演閉幕式總策劃及執行;
2006年 7、8月:大學生暑期兼職總策劃及執行;
2006年 10月:棲霞山紅楓文化節總策劃(與電視台合作文案策劃);
2006年 年11月-07年3月:簽約28家公司合作商家;
2007年 4月:《失語症》高校原創民謠專輯巡演南林站;
創辦花樣年華桑桑舞蹈培訓班;
2007年5—8月:任南京日報——周末報大學生版執行編輯;
2007年8—10月:南京陶笛推廣專員;
2007年10月——至今:獨立策劃人
2007年11月:南京大學生旅遊節開幕式總策劃以及執行人;
2007年12月:指導大學生電影節參賽作品拍攝(音樂市場部分);
2008年1月:南京獨立民謠迎新盛會策劃以及執行人;
2008年4月:桂林卡爾威特早教中心市場部策劃;
2008年5、6月:笑婷攝影工作室策劃;
2008年9月:將軍山帳篷大會音樂節現場協作執行;
2008年11、12月:六個國王樂隊南京、青島、泰安、南昌、廈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長沙等城市巡演經紀人;
2009年1月——2010年7月:南京日報報業集團金陵瞭望雜志社
2009年1、2、3、4月:策劃紀念南京解放60周年紅色經典搖滾音樂會(南京集團報業十報一刊有詳細的刊登與介紹);
2009年3、4月:策劃並執行SEVEN STAR檯球會所「SEVEN STAR PRINCESS花式派對!」主題派對;
2009年5、6月,帶隊冷凍街樂隊參加「百事可樂蓋世群音」樂隊大賽,獲得江蘇地區總冠軍;
2009年8月,黃葯、過海平、羅隸三位南京藝術家作品「流動葯房」參加首屆北京798雙年展,隨行記者,途徑南京、蚌埠、宿州、睢寧、曲阜、臨沂、濟南、滄州、天津、北京,最後直達北京798雙年藝術展現場;
2009年9月,帶隊冷凍街參加青島金沙灘金棕桐沙灘音樂節,獲得好評;
2009年10月,與團隊策劃執行南京翠屏國際奧斯博恩運動庄園車友嘉年華第二季活動;
2009年11月,策劃並執行金陵瞭望雜志社「首屆國威杯長江文化與酒文化高層論壇」活動;
2010年4月,參與南京業余電影協會短片拍攝,完成《地鐵便利貼》《千言萬語》等短片拍攝。
2010年12月,策劃並執行金陵瞭望雜志社「2010(中國)南京長江文化與酒文化高層論壇」活動
2011年3月,以作品——「看病」參加南京清明藝術展;
2011年6月,任南京業余電影協會理事,並參與組織南京當代青年藝術展——「牆」的放映單元;
2011年7月——至今,就職於南京1912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企劃部;
2011年9月,參與執行合肥金大地1912開街,並完成開街落地執行任務;
2012年2月,負責服務中萃可樂、百威英博、浦發銀行等系列客戶的對接與落地執行;
2013年3月-6月,負責UP 1912!UP! tempo!全國大學生街舞挑戰賽項目;
2013年7月-8月,負責百家湖1912《愛情防盜手冊》微電影拍攝項目;
2013年8月18日,完成「驚艷時光&溫柔歲月——個人手工飾品展」;
其中:長期擔任南京地下搖滾樂隊經紀人
微博ID:Lady靈獸

⑼ 耿軍的導演簡介

耿軍 男 漢族 黑龍江省鶴崗人
1976年生於黑龍江省依蘭縣
2002年拍攝DV短片《山楂》
2003年拍攝DV短片《散裝日記》
2004年獲首屆國際DV論壇劇情片優秀獎。
2004年拍攝DV故事片《燒烤》
2004年入圍法國南特電影節新電影單元
2004年參加南京獨立影像年展
2004南京獨立影像展
2005年平遙獨立影展
2005年入圍荷蘭鹿特丹電影節未來電影單元
2005年入闈印度喀拉拉邦電影節
2006年電影短片《入道》副導演 演員
2007年嘎納電影節基石單元二等獎
2006年電影《箱子》副導演
2007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作獎
2008年電影《青年》編劇 導演

⑽ 陸川是日本人嗎

當然是中國人!
陸川
生於1971年2月
籍貫:江蘇南通
1993年畢業於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英國語言文學專業
1998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導演系碩士
1998至2001年 中國電影集團電影導演
2001至2005年 華誼兄弟影視投資公司導演
2006年至今 創辦自己的影像公司——川製作[1] 導演
主要影視作品
2000年20集電視連續劇《黑洞》 編劇;
電視電影《情不自禁》 編劇;
2001年 電影《尋槍》編劇、導演
(華誼兄弟影視公司及中國電影集團投資)
2003年 電影《可可西里》編劇、導演
(美國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及華誼兄弟影視公司投資)
2008年 電影《南京!南京! 》編劇、導演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星美(北京)影業有限公司、江蘇廣播電視(總台)集團、寰亞電影有限公司、上海百量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主要獲獎紀錄
《尋槍》
2001年度 《尋槍》劇本獲台灣2001年度優良劇本大獎
2002年2月 陸川受邀以嘉賓身份出席柏林電影節
2002年4月 第九屆大學生電影節,《尋槍》作為第一部參賽影片進行了放映;陸川導演《尋槍》獲得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2002年5月 《尋槍》受邀參展第55屆戛納電影節
2002年度 參賽威尼斯電影節「逆流而上」(Up Stream)單元
2002年12月 《尋槍》入選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世界劇場」單元
2002年度 新周刊中國年度新銳榜 年度最佳電影
2002年度 衛視周刊年度全球十大電影,年度最佳導演
2002年度 上海影評人協會 年度十大國產片
2003年4月 第三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尋槍》獲內地最佳處女作獎、內地最佳影片獎;姜文因為此片,獲內地最佳男演員獎。
(南方報業,光線傳媒,鳳凰衛視聯合)
2003年6月 《尋槍》入圍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世界全景電影」單元
2003年11月 《尋槍》獲全國法制題材電影電視節(劇)目「金劍獎」電影二等獎
《可可西里》
2004年10月31日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004年12月4日獲得台灣金馬電影獎五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影片,最佳攝影兩項大獎。
2004年度 Mtv超級盛典最具風格導演獎
2004年度 新銳榜最佳年度電影獎
2004年度 新浪網評選最佳新銳導演獎
2004年度 第1屆中國兩岸三地導演協會最佳青年導演獎。
2005年1月陸川導演獲得第一屆中國導演協會最佳年度導演,最佳年度青年導演兩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年度青年導演獎。
2005年1月20日《可可西里》參加美國聖丹斯獨立電影節,在北美首映獲得巨大成功
2005年2月16日《可可西里》參加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歐洲首映,在電影節內外獲得極大反響。德國最重要的電視台、電台都破例對這一非競賽片進行了長達四十分鍾的專題報道。《德國時報》主流平面媒體則紛紛拿出整版來介紹這部來自中國的影片。此後,歐洲近二十個國家的電影發行公司向《可可西里》製片方發出發行邀請。
2005年5月14日在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上,《可可西里》榮獲最佳導演獎和評委會大獎
2005年5月30日 美國第27屆Mountain Film Festival最佳敘述片獎。
2005年6月15日在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第十四屆上海影評人2004年度「十佳影片「評選活動中,陸川導演榮獲04年度「最佳導演「獎,影片《可可西里》獲得04年度「十佳影片「獎。
2005年6月25—7月2日 義大利佩扎羅電影節公眾大獎。
2005年8月28日在中國第11屆華表獎上,陸川獲優秀導演獎、《可可西里》獲優秀故事片獎
2005年9月 俄羅斯海參崴國際電影節,獲評委會特別獎及最佳男演員獎(《可可西里》全體男演員)
2005年10月 美國國家地理All Roads Film Festival,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影片公眾獎
2005年11月 加拿大Banff Mountain Film Festival最佳故事片獎。
2005年11月29日 法國巴黎國際環境電影節,影片《可可西里》獲得電影節大獎。
2005年12月18日 獲印度KERALA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公眾大獎以及評論大獎。
2006年4月8日 獲香港金像獎電影節最佳亞洲影片獎。

閱讀全文

與南京獨立電影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許諾電影演員 瀏覽:778
粵語經典電影名字 瀏覽:955
十七歲泰國電影 瀏覽:769
二年級觀看電影觀後感 瀏覽:149
漫威電影片頭高清圖片 瀏覽:267
2021年電影院有什麼新上映電影 瀏覽:529
韓國電影合集演員 瀏覽:964
播放音樂時候看電影 瀏覽:306
成都電影院兼職真偽 瀏覽:452
電影法中情演員表 瀏覽:872
馴服你電影完整版 瀏覽:736
中影電影院子公司 瀏覽:8
10年代國產鬼片大全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777
愛情電影導演 瀏覽:830
和天秤座男在電影院 瀏覽:758
科幻大電影五分鍾 瀏覽:160
再見了陳教授免費完整電影 瀏覽:495
未婚的港台電影演員 瀏覽:917
我的帕瓦羅蒂電影觀後感200字 瀏覽:189
經典愛情電影感人台詞截圖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