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參賽國際電影節(柏林、嘎納)之類,九大電影節都是何時接受申請中國有沒有組織者
戛納國際電影節:不僅是世界規模最大的電影盛會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電影市場之一。每年 5 月舉辦一次,為時 2 周。舉辦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鼓勵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評價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 電影節期間,每天平均要放映三四十部故事片,這些影片分為比賽節目和非比賽節目兩種。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它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電影工作者的交往和合作,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這個電影節的特色是每次都有一個主題。 威尼斯電影節在 1934 年舉辦第二屆之後每年舉行一次(二次大戰期間停辦 7 年),大都在當年八九月間,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是歐洲最有影響的綜合性國際電影節之一。目的是通過放映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促進全世界國際電影工作者的交往,並為發行影片提供機會。電影節主要內容是合作故事片及短片的評比,同時舉行故事片、長紀錄錄片、短片、動畫片觀摩展。每次放映的各類影片有二三百部,有時高達五百部。同時一種類型的影片,每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一部。在會外放映的影片,每種也不得超過八部。電影節期間,還為電影工作者舉辦專場演出,舉行電影座談會,舉辦青年電影論壇,或為某個國家和地區舉辦有代表性的影片回顧展,以探討電影的新傾向、新流派。另外還設有國際電影市場,進行電影交易。 柏林電影節原在六七月間舉行,自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戛納電影節競爭,提前至二三月間舉行。
奧斯卡電影金像獎的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它不僅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成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前十九屆奧斯卡獎只評美國影片,從第二十屆起,才在特別獎中設最佳外語片獎。其參選影片必須是上一年11月1日至下一年10月31日在某國商業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每個國家只選送一部影片,這部影片由該國的電影組織或審查委員會推薦,且須加上英文字幕,送交學院外國片委員會審查。然後進行秘密投票,選出五部提名影片。觀摩完五部影片後,再由四千名美國影界權威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一部最佳外國語片。該項獎只授予作品,而不授予個人。
東京國際電影節在日本東京舉行,它起步較晚,創辦於1985年,但是由於財大氣粗的日本政府和財團的資助,電影節的經費充足,所以規模大,起點高。每兩年舉行一屆,活動內容豐富,僅電影大賽就有二種:國際電影大賽和青年導演作品大賽。國際電影大賽設: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獎等。青年導演獎設:金櫻花獎、銀櫻花獎、銅櫻花獎。此三獎同時還頒發巨額獎金。青年導演作品大賽由於獎金豐厚更具吸引力。但此項大賽規定,凡參加比賽的導演年齡要在35周歲以下,作品不滿5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賽在發掘青年導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發展,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
台灣金馬影展是中國台灣年度性文化活動,其目的是通過欣賞藝術電影推廣國內外電影,進而了解世界各地文化。
Ⅱ 戛納電影節是jiana 還是gana 我在看電視的時候這兩個讀音都看到過 這是怎麼回事
正確的讀音應該為[gā nà],因為[gā nà]這個音更接近「Cannes」這個法國城市,如果就音譯的准確性而言,應為「嘎納」為好。「戛」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只有一個讀音jiá,而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為了尊重影迷和媒體習慣,把「戛納電影節」的「戛」字的注音加了gā。所以戛納這個地名的正確讀法是[gā nà]。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在每年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Ⅲ 哪位知道如何報名戛納國際電影節
不能報名 得有籌辦方的...
Ⅳ 戛納的評委會大獎和金棕櫚獎有什麼區別嗎
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和金棕櫚獎區別如下:
金棕櫚,評委會大獎,評審團獎都是針對主競賽單元設的獎項,也就是由主競賽單元的jury——評審團選出。很顯然,金棕櫚也就是主競賽所有影片的第一名,而評委會大獎一般是頒發給評委選出的僅次於金棕櫚的影片,也就是相當於主競賽第二名。
至於「評審團獎」,其實是個安慰性質的獎項。因為主競賽的評獎多是由評審團共同商討並投票決定,但是經常出現某位評委力挺的片子沒能得到其他評委的認同,這時候一般會授予評審團獎,也就是評審團特別獎。
「一種關注」單元最佳電影獎,很顯然就跟上面所說的三個獎項不是一個檔次了。一種關注單元是戛納電影節僅次於主競賽的一個競賽單元,擁有單獨的評審團,像今年的章子怡就是一種關注單元的評審。而它也會在這個單元里進行單獨評獎。
所以,金棕櫚>評委會大獎>評審團獎>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Ⅳ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歷史沿革
創辦初期
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1936年,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大力運作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當年的柏林奧運會;1938年,德國紀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奪下最佳外國影片「墨索里尼杯」。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選擇戛納作為舉辦地點是因為氣候舒適。
1939年6月,路易·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擔任「國際電影節」主席,電影節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
1939年8月開始,美國片商米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用豪華郵輪載著好萊塢明星來到法國戛納舉辦派對、慶宴,一時之間吸引不少影迷駐足;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電影節隨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國、英國對德國宣戰。
二戰之後
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辦戛納國際電影節,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屆。第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是在戛納的一家舊賭場舉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
1948年、1950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因財政困難停止舉辦;194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在「電影節大樓」(Palais des festivals)舉辦,法國人稱之為「紅地毯大樓」。
Ⅵ 大學生用 5000 元的影片入圍戛納電影節,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很簡單,單純的依靠夢想和自己具備的能力,就能做到。而這也是現在物慾橫流的影視業最缺的精神。
先來說一下事情緣由。
近日,河北一位24歲的大學生畢業作品《地兒》入圍戛納電影節。該作品導演李家和對此回應稱,「我畢業於河北科技大學影視學院設計系,2021年剛剛畢業。據悉,該影片為6個人團隊僅花了5000元成本拍攝完成。
熱愛!除了製作者的心態上能夠保持單純的熱愛,同時作品的本質才是讓評委們臣服的真正原因,一個優質的作品必定是有靈魂的,有思想的,有內涵的。為什麼現在的電影我們看完之後不痛不癢,因為電影的門檻越來越低了,演而優則導,寫而優則導,唱而優則導等等。
頭部明星,除了自己拍戲代言跑綜藝,還總想著把手伸進別的鍋里再多吃一點。
自己當導演拍電影,成了很多頭部明星的想法。只是,很多人並沒有當導演的天賦,拍出來的電影也是慘不忍睹。
所以對於大學生用低成本拍片入圍,讓我看到了中國影視業的希望,未來可期,加油吧。
Ⅶ 如何攜作品參加國際電影節
明確報名要求,參考評審團偏好,合理安排時間
首先,在參加任何電影節之前,必須先完成的是背景調查。投遞影片跟投遞簡歷一樣,盲投不會增加成功的概率,只會浪費寶貴時間,背景調查一般包括兩個方面:明確報名要求和評審團偏好研究。
大多數電影節是對所有影片開放申請的,對於電影本身無特別的要求。但是部分電影節會存在特殊規定,比如需要影片必須是導演的處女作,或者是前三部作品,或者影片的時長不能長於3小時,影片沒有在其他地方展映過等等。在確定申請之前,一定要明確這些報名要求。
另外,不同的電影節有特定的審美口味,或者評審團成員對某一類影片有偏愛,在做了了解之後,我們才能因地制宜,找到合適的電影節。你可以分析歷史獲獎影片甚至展映影片的類型和風格,如果提前知道了評審團成員,那就了解每個人的審美偏好。
時間安排上,在影片進入後期製作時,就可以考慮報名參加電影節。根據影片的預計完成時間和上映檔期,結合電影節舉辦時間,合理安排電影節的申請。
為了獲獎而調整電影檔期的情況也非常普遍。比如,2002年《上帝之城》在沖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敗北之後,選擇了將影片在影院放映時間延長到54周,從而利用規則上的漏洞獲得了2004年四項奧斯卡提名。
提交影片,利用首映權與邀請函來謀求最佳主場
確定了要參加的電影節後,接下來需要的是提交影片,這個時候要注意截止日期,還有參賽費用和首映問題。
關於參賽費用,其實有時可以申請豁免,當然這要看參賽電影的情況和與電影節的既往關系。
而首映的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顯而易見,一部電影只有一次全球首映的機會,如果影片質量很高,那麼對於電影節來說,拿到全球首映權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所以,首映的選擇可以作為籌碼,同最想去的電影節或者想進入的競賽單元協商。
另外,在申請電影節時,需要先對所申請的電影節進行分類。一種是申請起來希望不大的電影節,一種是或許會入圍的電影節,還有一種是可能保底的電影節,這樣可以保證一部電影憑借盡可能少的申請入圍其中的某個電影節。在收到某個電影節的邀請後,還可以作為與其他電影節商談的籌碼,去爭取更有分量的邀請。
准備階段:與電影節聯系,做好媒體公關
在獲得了一個或多個電影節的邀請後,就可以准備起程前往電影節現場了。
在准備過程中,你的影片會被告知是進入了哪個單元,競賽單元還是展映單元。進入競賽單元的影片將由評委會成員觀看評選,評委會成員由評論家,學者,電影從業人員以及觀眾組成,一同觀看完影片後他們會討論出獲獎結果,並在頒獎典禮中公布。
那麼在前期准備中,媒體公關就成為獲獎與否的重要環節,大型商業製片公司通常會以巨額的公關費用,通過操縱媒體引導輿論以達到獲獎目的。
TWC的老闆、的創始人哈維•韋恩斯坦就是個中翹楚,他的常用手段就是選擇更符合奧斯卡口味的電影,在電影節評審期間發布大量通稿,塑造影片的正面形象。並同時舉辦私人晚宴和明星慈善晚會邀請評委參加私人觀影會,以達到影響評委傾向的作用。
據說,在面對呼聲高的競爭對手時,韋恩斯坦還會不惜通過媒體以及私人關系抹黑競爭對手,來確保自己推舉的電影可以成功獲獎,這也是他在好萊塢經常被人詬病的主要原因。
參加電影節:觀眾,評委,媒體與商業的四重考量
電影節的組成通常包括一系列電影展映,專題研討會和頒獎典禮。電影市場可能是附屬於電影節,也有可能單獨舉辦。你需要做的,並不只是按照官方團隊的安排參加放映那麼簡單,幾個重要的事項需要特別下功夫:
a)觀眾交流
一般電影節官方會在參展電影放映結束後做一個15-30分鍾的問答,分享拍攝影片的過程。利用問答時間與觀眾分享主創最想表達的內容,與觀眾在觀影結束後進行各種交流,都會對影片的口碑造成影響,所以一個良性的觀眾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b)媒體采訪
如果影片進入了電影節的重要單元,電影節官方會為主創准備媒體采訪的時間(專訪或群訪);如果官方沒有給你安排媒體采訪,你可以在參展之前提前主動聯系當地媒體和國內媒體,讓行程相對有序。畢竟,增加曝光度是每個主創團隊或者發行方都想要的結果。
c)認識電影節選片人
電影節的選片人對電影至關重要,他直接決定著影片是否入圍,幸運的話,通過選片人會可以與更多的業內人士結識,這是電影持續走向更多電影節的有效路徑。
d)認識買家
在電影市場中,是一個認識買家的最好機會,全球的電影內容采買和銷售,對於獨立製片和小型的區域性發行公司,都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電影節會是一個擴展可能性的優質場所。
比如戛納電影節的電影交易市場,位於戛納電影宮的地下一樓。每天下午兩三點,交易市場里隨處可見眉頭緊鎖、嚴肅交談的買方和賣方,在這里每天都有大量電影成交,推動電影產業的商業發展。
Ⅷ 戛納電影節怎麼投稿
投稿?
Ⅸ 如何報名參加戛納電影節
1978年吉爾斯·雅各布接手戛納電影節之後,改變了之前的選片方式:由各國相關部門挑選年度佳作送審參賽改為自主選擇影片。
戛納由此放開了以前嚴格的官方選送的方式,逐漸形成了任何人都可以自主報名參加的。
現在,個人可登陸各個電影節的網站報名,也可以通過withoutabox進行報名。withoutabox是一個編劇、導演與電影節之間的溝通平台,也是一個便捷的國際電影節報名的網站。
已經有除奧斯卡、BAFTA以外全球5000個左右的電影節向withoutabox.付費注冊其信息。
個人在這里注冊後,可以獲得withoutabox推薦的、適合參賽的電影節的信息,並可以獲得在線打包報名服務、報名費打折優惠等等。
一部影片要參加幾個電影節,只用填寫一次相關資料,非常方便。目前,withoutabox是全球獨立電影人通用的網路報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