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
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為,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形成這個裂谷。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抬升現象,地殼下面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谷。
由於抬升運動不斷地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不斷地湧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眾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谷的谷底。
② 地下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
抱歉,最近事情很多,所以一直沒能及時回答問題.網路了下這個地方,應該還是喀斯特地貌,裡面有很多石鍾乳,石筍等.裂谷的裂開可能是斷層的原因.裂開不一定就會塌陷的,不然東非大裂谷就不會像今天這樣了.裂谷主體的地下溶洞的原因是混著CO3等酸根離子的流水沿著岩石裂隙侵蝕了該地區的碳酸鹽成分為主岩石而產生的。然後,為什麼喀斯特溶洞明明被侵蝕得那麼嚴重了,還不會塌陷?個人認為可能有幾個原因:1.比起整個大尺度上的地下世界,溶洞的面積不算大,當溶洞擴大到一定程度時,頂部岩石坍塌形成天坑;2.溶洞頂部的岩石重量不至於塌陷;3.溶洞中雖然很多岩石都被侵蝕了,但是殘留的,好像石筍那些還可以起著支撐柱的 作用
滿意請採納
③ 地球表面出現了一道很大的裂痕是什麼電影
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亦稱「東非大峽谷」或「東非大地溝」。裂谷寬約幾十至200公里,深達1000至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的1/6 ,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之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東非大裂谷是全非洲最高的地帶,總面積500多萬平方公里,占非洲面積的1/6多,非洲的幾座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部分布在這個自然區內。東非大裂谷幾乎跨越了東部非洲所有的國家,其中以在衣索比亞境內為最長。
裂谷帶火山林立,在眾多的火山中有數百年不曾活動的死火山,也有本世紀還曾爆發過的活火山。坦尚尼亞境內的梅魯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曾於1953年爆發過。
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里,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這些湖泊呈長條狀展開,順裂谷帶成串珠狀,成為東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里棲息。
東非大裂谷是怎樣形成的呢?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為,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而形成這個裂谷。東非裂谷帶的抬升現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向兩翼擴張,雖然速度非常緩慢,近200萬年來,平均每年的擴張速度僅僅為2至4厘米,但如果就此不停地發展下去,未來的某一天,東非大裂谷終會將它東面的陸地從非洲大陸分離出去,從而產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眾多的島嶼。
④ 東非大裂谷是怎麼形成的原因
你好題主,東非大裂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東非大裂谷是因為處於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在板塊的張力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谷。在地殼活動時期,由於下面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地殼不斷地抬升,地殼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向上湧出,漸漸形成的了高大的熔岩高原,也有很多火山噴出,如乞力馬扎羅火山。地表斷陷處,形成一系列的串珠狀湖泊,如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爾伯特湖等,斷裂的下陷地帶形成了總長6400千米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目前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地球上的傷疤」,未來兩個板塊不斷受拉伸張力作用,還會誕生新的大洋,有人稱之為「新大洋的胚胎」。
東非大裂谷規模大,是兩個板塊之間的拉張作用形成的,而泰山大裂谷是由於地殼運動而形成的斷裂地質構造,進一步在外力作用下侵蝕形成的,兩者有很大的區別。從長遠來看,東非大裂谷一直處於活躍狀態,還在進一步地發展,而泰山大裂谷比較穩定,裂谷內也沒有火山噴出、熔岩活動,只是喀斯特地貌存在,也是隨著地下暗河對岩石的侵蝕,各種地貌緩慢地變化著。
⑤ 武陵山大裂谷的峽谷怎麼形成的
斷裂凹陷形成。
⑥ 大裂谷的形成原因
由於熾熱地幔的上升作用,在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上拱呈穹隆狀外形,引起區域性拉張,此處岩石(層)不斷變薄,最終導致穹隆軸部破裂而下陷,形成裂谷。裂谷在形成過程中有遷移擴展現象,如貝加爾裂谷帶先在南貝加爾盆地形成,然後往東北方向和西南方向擴展,一直到第四紀中期為止。據裂谷中沉積物的粒度可把裂谷作用分為兩個階段:①盆地初始形成階段,原經長期夷平、起伏很小的地面古風化殼被剝蝕沉積於盆地中,它們都是細粒沉積物;②盆地大幅度下降階段,地形高差增大,盆地兩側山地侵蝕作用加強,裂谷內堆積粗粒沉積物。
⑦ 東非大裂谷是怎樣形成的
東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這條裂谷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口一帶,向北經希雷河谷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後分為東西2支:東支裂谷帶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向北經坦尚尼亞、肯亞中部,穿過衣索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谷地,全長近6000千米。這里的裂谷帶寬度較大,谷底大多比較平坦。裂谷兩側是陡峭的斷崖,谷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帶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向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漸消失,規模比較小。東非裂谷帶兩側的高原上分布有眾多的火山,如乞力馬扎羅山、肯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谷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
在1000多萬年前,地殼的斷裂作用形成了這一巨大的陷落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這里是陸塊分離的地方,即非洲東部正好處於地幔物質上升流動強烈的地帶。在上升流作用下,東非地殼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兩側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殼脆弱部分張裂、斷陷而成為裂谷帶。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厘米~4厘米,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裂谷帶仍在不斷地向兩側擴展著。由於這里是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東非大裂谷是縱貫東部非洲的地理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斷層陷落帶,有地球的傷疤之稱據說由於約三千萬年前的地殼板塊運動,非洲東部地層斷裂而形成。有關地理學家預言,未來非洲大陸將沿裂谷斷裂成兩個大陸板塊。
東非大裂谷分東西兩支。東支南起莫三比克境內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亞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亞的約旦河岸,全長5800公里(一說6500公里)。其中以肯亞境內的一段具有最顯著的地貌特徵。這段峽谷長約800多公里,寬50~100公里,深450~1000米。裂谷兩側斷層崖壁陡峻,象築起的兩道高牆,谷深達幾百米至2000米,高差懸殊。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東牆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群山,無數熱帶野生動物生活在群山的懷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蘊藏著大批古人類、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學、考古學、人類學的寶貴研究資料。裂谷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天然鹼,是肯重要礦產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裂谷地帶由於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亞主要的農業區。東非大裂谷帶湖區,河流從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區雨量充沛,河網稠密,馬隆貝湖馬拉維南部湖泊。北距馬拉維湖南口僅19公里。長29公里,寬14.5公里,面積420平方公里。水深10-13米。地處東非大裂谷南段,希雷河流貫。原為馬拉維湖一部分,因水面下降而分出。富水產,漁業發達。有通航之利非洲起源說是目前的主流學說。科學家在東非大裂谷地帶發現了大量的早期古人類化石,尤其「露西」的骨架化石同時呈現了人、猿的形態結構特點。東非大裂谷帶也是非洲地震最頻繁、最強烈的地區。
在肯亞境內,裂谷的輪廓非常清晰,它縱貫南北,將這個國家劈為兩半,恰好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亞獲得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裂谷兩側,斷壁懸崖,山巒起伏,猶如高聳的兩垛牆,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東「牆」上方。登上懸崖,放眼望去,只見裂谷底部松柏疊翠、深不可測,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拋擲在溝壑中的彈丸,串串湖泊宛如閃閃發光的寶石。裂谷樂側的肯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這一帶是東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勢最高的地主,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盛產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俞麻等。在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採摘兩次,茶葉一年內有9個多月可以每半個月採摘一次,除蟲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採摘一次,而俞麻成熟後天天可以收割。
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里,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位於東、西兩支裂谷帶之間高原面上)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前者為非洲第一大湖。馬拉維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7倍,最深達706米,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的10.3倍,最深處達1470米,為世界第二深湖)等。這些湖泊呈長條狀展開,順裂谷帶宮成串珠狀,成為東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這些裂谷帶的湖泊,水色湛藍,遼闊浩盪,千變萬化,不僅是旅遊觀光的勝地,而且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里棲息。坦尚尼亞、肯亞等國政府,已將這些地方辟為野生動物園或者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如,位於肯亞峽谷省省會納庫魯近郊的納庫魯湖,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共有鳥類400多種,是肯亞重保護的國家公園。在結眾多的鳥類之中,有一種名叫弗拉明哥的鳥,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鳥,一般情況下,有5萬多隻火烈鳥聚集在湖區,最多時可達到15萬多隻。當成千上萬只鳥兒在湖面上飛翔或者在湖畔棲息時,遠遠望去,一片紅霞,十分好看。
有許多人在沒有見東非大裂谷之前,憑他們的想像認為,那裡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深,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無人煙。其實,當你來到裂谷之處,展現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遠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宮綿的群峰,山坡上長滿了盛開著的紫紅色、淡黃色花朵的仙人濱、仙人球,近處,草原廣袤,翠綠的灌木叢散落其間,野草青青,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幾處湖水波光閃,山水之間,白去飄盪。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盪盪,牧草豐美,林木蔥蘢,生機盎然。
此時此刻,你就會真正感到,只有親臨裂谷之巔,才能切身體驗到自然界這種舉世無雙的奇秀景色,感受天地之廣闊,氣象之萬千。
東非大裂谷是怎樣形成的呢?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為,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形成這個裂谷。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抬升現象,地殼下面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谷。由於抬升運動不斷的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不斷的湧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眾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谷的谷底。
據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分析,得出結論認為,東非裂谷帶存在著許多活火山,抬升現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向兩翼擴張,雖然速度非常緩慢,近200萬年來,平均每年的擴張速度僅僅為2至4厘米,但如果依此不停地發燕尾服下去,未來的某一天,東非大裂谷終會將它東面的陸地從非洲大陸分離出去,從而產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眾多的島嶼。
東非大裂谷還是人類文明最最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東非大裂谷東支的西側、坦尚尼亞北部的奧杜韋谷地,發現了具史前人的頭骨化石,據測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萬年,這具頭骨化石被命名東非勇士為「東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圖爾卡納湖畔,發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經有290萬年的頭骨,其牲與現代人十分近似,被認為是已經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尚尼亞與肯亞交界處的裂谷地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350萬年的「能人」遺骨,並在硬化的火山灰燼層中發現了一段延續22米的「能人」足印。這說明,早在350萬年以前,大裂谷地區已經出現能夠直立行走的人,屬於人類最早的成員。
東非大裂谷地區的這一系列考古發現證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義者說成的「野蠻、貧窮、落後的非洲」,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一塊擁有光輝燦爛古代文明的土地。
⑧ 東非大裂谷被稱為地球上最大傷疤,這個裂谷是如何形成的
東非大裂谷是由於地殼運動,板塊與板塊之間碰撞,然後非洲地底斷裂所形成。
東非大裂谷是連綿不斷的山上覆蓋著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一座高高的死火山矗立在山頂之間,近距離是廣闊的草原,散落在其中。一條小湖,如一串串晶瑩剔透的寶石;一條青草,一朵花,一片碧綠,一片湖水;一片碧綠,藍天白雲下,一望無際,群山一片,鬱郁蔥蔥,一派生機。
⑨ 東非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
在東非高原上,自南而北貫穿著一條又長又深的裂谷,這就是世界上最長的大地裂谷帶——東非大裂谷。東非大裂谷南起贊比西河口,向北穿過東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經紅海、亞喀巴灣,伸入約旦河河谷。長度大約6000千米,在馬拉維湖附近分出一支,經坦噶尼喀湖、基伍湖、阿明湖、蒙博比湖,伸向階伯特尼羅河河谷。裂谷寬度雖只有35~55千米,兩側陡峭的谷壁卻可以高出谷底達1000~2000米。
在斷裂谷地低窪處往往積水成湖,裂谷帶的湖泊大多是構造湖,狹長幽深,與裂谷延伸方向一致,呈串珠狀分布。世界第二深湖就是這個裂谷帶的坦噶尼喀湖,水深將近1435米。東北部的阿薩爾湖,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海拔僅有-150米。是什麼力量造就了這一蔚為壯觀的巨大裂谷呢!
非洲大陸原是南方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在侏羅紀後逐漸分裂出來,成為一塊獨立而穩定的古陸。從第三紀開始並延續到第四紀的造山運動,在非洲引起了強烈的抬升與斷裂活動,東非大裂谷就形成於這個時期。至於具體成因,現在在地質學家中存在著多種認識和理解。板塊學說認為,地殼以下的地幔中上升流強烈上升,致使地殼隆起,形成了東非高原;上升流向兩側擴散,巨大的拉張力致使地殼發生破裂,形成東非大裂谷。這一說法認為斷裂的產生是大陸開始分裂,海洋正在孕育的反映。裂谷繼續擴張,就會演變成海洋。地殼發生破裂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火山和地震的活動。裂谷帶附近地殼運動極為活躍,岩漿活動劇烈,火山林立成群,地震時有發生,顯示著極強的生命力。這里有一系列高達5000米的大山,著名的有乞力馬扎羅山、肯亞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