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累斯頓大轟炸是誰策劃,批準的目的何在
關於德累斯頓大轟炸的策劃:
1945年1月,英國空軍中將亞瑟·特德做了有關如何運用戰略轟炸機援助蘇軍進攻的解釋性說明,其時正值德國著手於戰線之間調遣兵力。聯合情報委員會提交的建議書包含在一份名為《關於蘇聯現行攻勢的戰略性轟炸》的文件內。
1月31日,特德與其空軍參謀部在對該建議書進行研究並與蘇聯協商之後,聯合發表了一項籲求進攻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等相關城市的建議書。在空援戰術任務中運用戰略轟炸機,其目的類似於1944年艾森豪維爾在諾曼底登陸之前所作的戰斗機轟炸機准備。在1945年,特德指望運用戰略制空權來「阻止敵軍在戰線之間任意來回地調換兵力」。
在2月4日雅爾塔會議碰面之前,西方協約國已鎖定德累斯頓為轟炸目標。在會上,蘇聯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阿歷克謝·安托諾夫將軍就西線盟軍戰略轟炸機力量提出兩個觀點。第一個是劃分轟炸路線要由北向南移動。不經過蘇聯特別允許,西線盟軍空軍不得在東線擲彈以防對蘇軍造成意外轟炸。第二個是要阻止來自西線陣地、挪威和義大利的德軍增援東線,特別是運用空襲使得柏林、萊比錫兩地間的連接癱瘓。
應蘇聯的要求,波特爾(也出席了雅爾塔會議)派伯特萊遞交給阿歷克謝一份請求,上面羅列出既定空襲目標,待與蘇方商議。送回波特爾手中的表單上列出的目標包括煉油廠、坦克飛機製造廠和柏林、德累斯頓這兩座城市。
在隨後的討論中,西方協約國指出如果不轟炸德累斯頓,德國可借穿越德累斯頓的鐵路交通線運送物資,以此足以彌補對柏林和萊比錫的轟炸造成的任何破壞。安托諾夫同意並要求把德累斯頓添加進請求列表。
目標方案在雅爾塔會議上獲得通過後,聯合戰略目標委員會(隸屬於盟國遠征軍空軍最高統帥部)即在對美國陸軍航空隊與英國皇家空軍發布的轟炸命令中指出,為了削弱德國通訊線,選中德累斯頓為轟炸目標之一。此次行動由西方協約國最高軍事指揮部參謀長聯席會直接授權。
德累斯頓大轟炸的目的:旨在「破壞(德軍的)交通與通訊」,阻礙德軍的東調和撤退。
㈡ 德累斯頓大轟炸的空襲
在2月13日夜襲之前,靠近德累斯頓市中心的鐵路調車場在白天已兩度遭受過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第八航空隊的轟炸。第一次是1944年10月7日,70噸高爆炸彈投向調車場;第二次在1945年1月16日,133架轟炸機向其投擲了279噸高爆炸彈和41噸燃燒彈。
原定由美國陸軍航空隊第八航空隊執行的轟炸德累斯頓的燃燒彈之役本該始於2月13日,但第八航空隊駐扎機場上空惡劣的天氣阻礙了飛機起飛採取軍事行動,於是任務轉由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來執行初襲行動。2月13日晚間,英國皇家空軍出動了796架蘭開斯特轟炸機(Avro Lancaster)和9架德·哈維蘭蚊式轟炸機(De Havilland Mosquito)分兩波遣往德累斯頓,總計空襲1,478噸高爆炸彈、182噸燃燒彈,轟炸一直持續到2月14日早晨五、六點鍾。
第一波空襲由英國皇家空軍第5中隊的數架蘭開斯特轟炸機於22時14分飛抵德累斯頓上空(CET),每架轟炸機在兩分鍾內扔完所攜帶的大量4磅重的「目標指示棒」(target indicators,TI),這些目標指示棒發出紅色或綠色的光,為後續批次的大規模轟炸機隊指示目標。隨後的第5中隊244架蘭開斯特式轟炸機在22時22分前投下了800多噸炸彈。
三小時後,英國皇家空軍第一中隊、第三中隊、第六中隊和第八中隊清一色的蘭開斯特式重型轟炸機運用第八中隊提供的標識技術,發動了第二輪空襲。那時天氣已放晴,529架蘭開斯特式重型轟炸機在01:21到01:45之間,以高精確度投下超過1,800噸炸彈。兩次空襲中,英國皇家空軍損失了六架蘭開斯特式重型轟炸機,此外還有兩架在法國、一架在英格蘭墜毀。
2月14日12:17至12:30,美軍第8航空隊的飛機終於能起飛,311架美國B-17轟炸機以鐵路調車場為瞄準點,在德累斯頓投下771噸炸彈。部分擔任護航的P-51野馬戰斗機得到命令,環繞德累斯頓對路面交通設施進行低空掃射,藉此平添混亂」。1945年2月,火焰風暴吞噬了德累斯頓,數則報道稱平民在逃離時遭到了美軍飛機的猛烈掃射,但歷史學家戈茨·伯甘德(Götz Bergander)的近著駁斥了這種觀點。在空襲期間美軍與德軍戰機圍繞德累斯頓進行過一場短暫、但很可能劇烈的空中激戰,某些交戰回合或許侵襲到地面並且誤射火力。美軍的轟炸一直持續到2月15日,投擲了466噸炸彈。在四輪空襲中投擲的炸彈總共約有3900噸。
燃燒轟炸按當時的標准程序嚴密進行:先投擲大量的高爆炸彈,掀掉屋頂,露出房梁等木結構;爆炸氣浪把房間的隔門沖走,行成貫通結構。然後投下大量燃燒彈點燃房屋的木材結構。再投下高爆炸彈來阻遏消防隊的救火行動。這一切最後形成一股持續一段時間的火災旋風,中心火場溫度激增至攝氏1,500度。轟炸區域著火後,焚燒區上方的空氣溫度暴漲並且產生高速上升氣流,外界的冷空氣被極速帶入的同時也將地面的人們吸進火中。
後來,美國陸軍航空隊對德累斯頓鐵路調車場又發動了兩次深度空襲。第一次在3月2日,406架B-17s型轟炸機投下940噸高爆炸彈與141噸燃燒彈;第二次在4月17日,580架B-17s轟炸機投下1,554噸高爆炸彈與164噸燃燒彈。
㈢ 影片《大轟炸》演員陣容強大到無以復加,有哪些令人期待的演員
《大轟炸》的演員陣容可以說用強大來形容,主演的演員有一線明星劉燁、范冰冰、范偉、陳偉霆等,可以說在演員上就花了很多功夫,從2015年就開始宣傳的電影到現在已經三年過去了,三年期間可以說放了觀眾好幾次鴿子,也讓大家對這部電影又愛又恨,如今終於定檔將在10月26日上映。
電影《大轟炸》中最令人期待的演員當然是范冰冰了,據說范冰冰只參與拍攝三天,卻要價2000萬,這個數字對於普通人來說真是個天文數字,但對她來說僅僅只是拍攝三天的酬勞。所以在天價演出費的背後,也引起了更多觀眾對她在電影中的表現的關注度,到底是怎樣的演技能夠讓她有勇氣拿2000萬,所以范冰冰絕對是這部電影中最令人期待的演員,大家都想看她出神入化的表演。
當然劉燁在電影中的表現同樣值得我們期待,劉燁在近幾年拍攝的作品少之又少,相反在綜藝節目中的表現比較活躍,這次他又在電影中擔任主角,可以說對他的演技我也充滿了期待,不知道是不是又進步多少,畢竟他在《我就是演員》上擔任導師,相信在演技上應該學習了不少的經驗。
㈣ 有部電影劇情這樣的:一批英國飛行員因飛機中彈空降德國,喜劇的,不是虎口脫險,記得有個飛行員落阱里了
(LeMurDeL'atlantique[1970])
英文名:Murdel'Atlantique,Le
中文名:大西洋牆/大西洋壁壘
導演:(MarcelCamus)
主演:(布爾維爾Bourvil)(PeterMcEnery)(SophieDesmarets)(JeanPoiret)(ReinhardKolldehoff)(SaraFranchetti)
上映:1970年10月14日法國詳細上映地區
地區:法國義大利法國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白:法語英語德語
顏色:彩色
聲音:單聲道(Mono)
時長:135
類型:戰爭喜劇戰爭
分級:芬蘭:K-12
·劇情介紹
諾曼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布爾維爾經營著意見小皮革鋪面,他有一個漂亮的女兒。一天,一架英國戰斗機被擊落,飛行員受傷逃入他的店中,身為盟友,小老闆收留了他。沒想到,飛行員在他家躲藏期間,竟然和他的女兒日久生情,甚至珠胎暗結,老爸氣不打一處來,待英國飛行員傷愈後送回到了英國,自己也留在了英國,小老闆被飛行員動員去參加特工,受訓後又回到法國為盟軍情報局服務,並意外地捲入了有趣的冒險當中。
或者
電影《空襲德累斯頓》
細致入微地追述了德累斯頓在1945年2月13日的毀滅。導演羅蘭德·蘇索·里西特對充滿藝術戲劇性的場面成功地進行了處理,有長達三十分鍾的劇情他進行了有效巧妙的無對話處理
中文名:空襲德累斯頓外文名:Dresden
其它譯名:德累斯頓的悲劇/人間地獄/德累斯頓大轟炸
出品時間:2006出品公司:FutureFilm
製片地區:德國導演:羅蘭·蘇素·里希特編劇:StefanKolditz製片人:NicoHofmann類型:愛情,戰爭,劇情主演:費莉西塔斯·沃爾,約翰·萊特片長:176分鍾上映時間:2006年3月5日對白語言:德語/英語色彩:彩色imdb編碼:tt0461658級別:Finland:K-13攝影機:Arriflex16SR3攝制格式:16mm洗印格式:Video
目錄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製作發行在線觀看展開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海報[1]1945年一月的德累斯頓:原先年輕女護士安娜·毛特的未來顯得井然有序。她和助理醫師亞歷山大·文寧格就要訂婚了。她的父親為戰後的生活做著准備。然而在戰火前線大城市的一片混亂中安娜偶遇了一個沉默寡言卻又富有魅力的外國人——羅伯特紐曼。羅伯特是一名令德國人憎惡的英國轟炸機飛行員,在一次執行轟炸任務中被德軍擊落,他是機組里唯一的倖存者。他設法逃到安娜工作的醫院躲藏在地窖里,被安娜發現了,一開始以為他是一名德國逃兵,知道真相後還是幫助了他。兩個人感覺到彼此聯系在了一起。緊接著德累斯頓的一切都改變了:羅伯特經歷了二戰中最慘烈的空襲,而襲擊是由他的同伴們執行完成的。
如有幫助,請採納
㈤ 電影《大轟炸》口碑怎樣觀眾買賬嗎
電影《大轟炸》口碑很一般,豆瓣評分2.8,觀眾對這種故事結構混亂的抗日題材電影是不買賬的。大轟炸有三條敘事線索,分別是以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美軍空軍教官領導的空軍抗日線,以劉燁飾演的飛行員為主的與日本間諜鬥智斗勇的敘事線,還有以范偉飾演的重慶市民崔三叔為主的民間抗日線。
(5)德累斯頓大轟炸電影簡介擴展閱讀:
大轟炸講述的是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繼淞滬戰爭失利,南京吃緊。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日軍從1938年2月18日至1944年12月19日,對重慶及周邊地區實施無差別轟炸,長達六年零十個月。
重慶市民面對日軍殘酷的狂轟濫炸,依然向死而生、樂觀堅強,展現了重慶不死中國不亡的民族氣節。為了保衛家園,年輕的中國飛行員在美國飛行教官的幫助下與日本空軍展開了一系列慘烈悲壯的空戰。雖然飛行裝備遠遠落後於日軍,但他們寧願戰死在天上,也不在地上苟活,與敵人在長空進行殊死搏鬥。
㈥ 德累斯頓大轟炸的介紹
德累斯頓大轟炸(1945年2月13日-2月15日)是二戰期間由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隊聯合發動的針對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的大規模空襲行動。70周年後的今天,它依然被看成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德累斯頓不僅是一座文化古城,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工(Rüstungsinstrie)生產的重要基地。1945年1月,隨著反法西斯盟軍在東西兩線的節節勝利,歐洲的制空權已掌握在盟軍手中,作為德國軍工生產重要基地的德累斯頓成為盟國空軍集中攻擊的重點目標。英國史學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曾說:「德累斯頓被毀具有史詩般的悲劇性。這座象徵著德國巴洛克建築之最的城市曾經美得讓人驚嘆。而納粹期間,它又成為德國的地獄。在這個意義上,就20世紀的戰爭恐怖而言,德累斯頓轟炸事件是一個絕對帶有懲戒意味的悲劇」。
㈦ 1945年盟軍為什麼空襲德累斯頓
德累斯頓大轟炸(1945年2月13日-2月15日)是二戰期間由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隊聯合發動的針對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的大規模空襲行動。
1945年初,西方盟軍統帥部開始考慮如何採用戰略轟炸機武力援助蘇聯。他們計劃轟炸柏林和其他幾個德國東部城市,協助蘇軍前進。聯合情報委員會提交的建議書包含在一份名為《關於蘇聯現行攻勢的戰略性轟炸》的文件內。1月31日,特德與其空軍參謀部在對該建議書進行研究並與蘇聯協商之後,聯合發表了一項籲求進攻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等相關城市的建議書。在空援戰術任務中運用戰略轟炸機,其目的類似於1944年艾森豪維爾在諾曼底登陸之前所作的戰斗機轟炸機准備。——軍事知識
㈧ 霧里看花
【齊帆齊微課】(主題文)
——村上春樹《且聽風吟》解讀
到目前為止,日本文學史上,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兩位: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前者的代表作有《雪國》、《古都》、《千紙鶴》等,其作品具有濃郁的現實主義特色。後者的代表作有《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個人體驗》等,其作品則具有強烈的象徵主義特色。
村上春樹雖未獲諾獎,但他堪稱當代日本重量級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海邊的卡夫卡》、、《挪威森林》等。和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相比,村上春樹的作品可謂自成一派,他的作品中,「粉碎」了現實,也沒有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極強的象徵色彩。這一點,從他發表的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中就能看出。
《且聽風吟》發表於1979年,作者時年30。這是他大學畢業4年的創作嘗試。當時他打算參加一個文學徵文活動。第一稿寫好後,覺得不滿意,於是將稿子撕毀重寫。沒料到,他的作品獲得了評委們的好評。從此,一顆日本文壇上的新星冉冉升起。
《且聽風吟》是一部怎樣的書呢?初看,似乎是一部「青春體」小說。寫大學生愛情的故事。細讀之後發現,這樣粗淺的解讀態度是一個差錯。如果這樣解讀,實在上是沒有看懂作品,更別說領悟作品內涵了。
碎片化,是這部作品結構的主要特點。在「我」與鼠的交往中,在「我」與傑的交談中,在「我」與唱片店女孩兒的約會中,讀者都找不到非常清晰的敘述脈絡。也就是說,對故事感要求強烈的讀者來說,這可能會讓人失望。他們可能會感覺作者一會兒談哲學,一會兒寫「傑酒吧」,一會兒寫「我」與鼠的探討,一會兒寫我與唱片店女孩喝酒。沒有明顯的時間更替,沒有明顯的矛盾沖突,沒有連貫的人物命運鏈條。
概括起來,整部作品給人的感受如同霧里看花。內容中有「花」,也就是有生活場景的描寫,有人物的出場(「我」、鼠、傑、唱片店女孩兒等),還不乏細節的設置,但這「花」隔得遠,就像一個遠鏡頭,你可以看見輪廓,卻看不清過程。
如何理解作者的意圖?可以肯定,這是作者有意為之,或者說,這是作者追求的敘述方式:斷斷續續,碎片化,在文字的流程中,布置若干「分散的鏡頭」給讀者。也許這樣的「生活」,才是更真實的生活。
事實是,現實的生活,更散淡,更無序,更無故事性。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品中,生活背景有清晰的交代,人物命運有跌宕起伏,故事情節有精心的設置,情感沖突有明顯的痕跡。這種敘述視角,是一種全方位視角,也被人稱為「上帝視角」。這種視角下,讀者能感受到一個非常貼近的現實,甚至接近「全裸」的現實。這樣的作品,最大的優點就是,讀者能產生一種極強的「代入感」,可以介入主人公的「悲歡」,可以感悟某些與自身經歷相似的「場景」。而這,恰恰是村上春樹極力迴避的。
究其原因,應該和作者接受一些作家的影響有關,如美國作家庫特.馮尼格特等。就庫特.馮尼格特而言,他絕非一位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家,事實上,他是一位黑色幽默作家。他的代表作《五號屠場》,內容主要寫二戰時美軍和英軍對德累斯頓的轟炸。這是一場發生於二戰末期的「無差別」轟炸,造成了大量平民的傷亡(電影《德累斯頓大轟炸》中有所展現)。馮尼格借男主角畢利.皮爾格,表現了對這場戰爭本質的質疑。文中有一句經典之語:「就那麼回事。」這是一種黑色幽默的態度。作者表現了對現實的隔膜和疏離。
從《且聽風吟》的文本中,讀者也不難發現這種與現實疏離的態度。第38節中,作者寫道:「一切都將一去杳然,任何人都無法將其捕獲。」這句話,可以解釋「我」與鼠、與傑、與唱片店女孩兒的關系,這些關系都是時明時暗,如浮光掠影。就連文中著墨較多的「我」與唱片店女孩的交往,都只有幾個簡短的片段,不待讀者思忖,又轉開了。女孩兒借口「旅遊」,實則去打胎。而女孩兒的家庭背景,與某人做愛懷孕的經歷(並非與「我」)全都作了「屏蔽」處理。短暫交往後,「我」因為要回東京上學,離開了這位「唱片店女孩」,兩人從此再無交集。至於「我」在大學里和另三位女孩兒的交往,作者更是惜墨如金,寫得簡略。彷彿水中魚鱗,一閃而逝。再往回追溯,一位高中時期的女孩兒在一九七零年的八月的暑假中曾在廣播電台為「我」點歌,我試圖聯繫上她,可是幾經周折,還是無果而終。
作者對現實的隔膜和疏離態度貫穿作品的始終。在第39節中,「我」大學畢業了,也有了家庭。這就是生活的幸福嗎?作者寫道:「如果有人問:幸福了嗎?我只能回答:或許。因為所謂理想到頭來就是那麼回事。」「就那麼回事」,這與馮尼格筆下的語調何其相似!
當然不能認為村上春樹抄襲馮尼格。這只能說,村上春樹在對現實的態度上,和馮尼格有著相似之處。
除了文本中「鏡頭」的模糊性,行文的特點也值得注意:簡潔,幽默。
整部作品共40節,每一節,篇幅都不長。有的1頁一節;有的2頁一節,有的3頁一節。。。。。最短的是第二節,只有一句:「故事從一九七O年八月八日開始,結果於十八天後,即同年的八月二十六日。」最長的有9頁一節的。無論如何,每一節的文字,都顯得「稀少」,所以讀者讀起來很輕松。
作品的語言還有一種「隨意的幽默」,給人一種手到擒來的感覺。如第1節中一處寫道:「我共有三個叔父,一個死於上海郊區——戰敗第三天踩響了自己埋下的地雷。。。。。」不動聲色的敘述中,讀者可以想像到作者那雙狡黠的眼睛。同一節末尾:「至於半夜三點在悄無聲息的廚房尋找電冰箱里的食品的人,只能寫出這等模樣的文章。」作者以此自嘲,顯出輕松詼諧的態度。
總的來說,這部作品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作品,它的重心不在寫實,而在「表現」。如果說內容讀起來有「寫實」的印象,那也是拉開了距離和「尺度」的輪廓。而這正是村上春樹的書寫風格。從《且聽風吟》開始,村上春樹就一直保持並發揚了這種風格。
齊帆齊微課第5期28天第(3)篇累計(2292)字 共計(4552)字
㈨ 德累斯頓大轟炸怎麼樣
整體來說還行,後半段的空襲場景拍得不錯。
㈩ 電影《大轟炸》口碑怎樣觀眾買賬嗎
口碑方面還未上映只能通過觀眾的期待程度來看。貓眼標記想看人數有15萬,豆瓣上也有一萬人標記了「期待」。
歸根結底觀眾對本片期待有三點原因。
第一,題材。世界四大轟炸中的「東京大轟炸」、「倫敦大轟炸」、「德累斯頓大轟炸」此前都有影視作品展現過,唯有發生在我國但是卻是歷時最長的「重慶大轟炸」在從未被改編過,甚至甚少有人了解。但是不了解並不代表不存在,很多觀眾自發宣傳想讓更多人了解這段史實,了解那段歷時六年零十個月的日軍發起的無差別轟炸。雖有無數人慘死在炮火之下,但仍有人不斷在前線抵抗為正義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