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能解析一下為什麼印度電影那麼發達
印度電影的確挺好看的,它保留印度傳統的歌舞元素,劇風獨具一格,劇情美妙絕倫,更何況他有東方好萊塢之城的寶萊塢,電影事業規模龐大,具有很強大的商業後盾。
而日韓中泰等國的電影風格基本上已被西方的電影潮流給顛覆了,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民族魅力。
寶萊塢簡介:
寶萊塢是以孟買為中心的以印地語為主的電影工業的統稱~後來因為地位重要被引申為整個印度電的代稱。但是實際上,狹義的寶萊塢只是印度電影工業的一部分,印度還有其他的電影中心。
印度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13年的Raja Harishchandra,是Dadasaheb Phalke
20世紀30年代印度每年可以產200多部電影。第一部印度有聲電影是1931年的Alam Ara ,是Ardeshir Irani.,這電影大獲成功。電影中對白,歌舞的應用具有廣闊的市場。
然後30年代-40年代陷入低谷。印度受到經濟危機世界大戰獨立運動印巴分制影響,電受到沖擊。
1937年又是Ardeshir Irani憑借Alam Ara的成功,製作了印度第一部彩色片Kisan Kanya。彩色電影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晚期才成為主流。此時那種很奢華的愛情主題的歌舞片就開始風靡。之後40年代-6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
印度精彩電影:
《三個白痴》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black 》
《chakde india 》
《new york》
《寶萊塢生死戀》
《 阿育王》
《未知死亡》
B. 有聲電影的早期電影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由J.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A.克羅斯蘭導演)。
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1928年7月6日華納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自此,有聲電影全面推開。至1930年,除卓別林繼續拍攝了幾部無聲片外,全部故事片均為有聲片。
在導演中間最先適應有聲片製作並拍攝出富於創造性影片的有:R.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觀鏡頭的《化身博士》(1932),L.邁爾斯東的《西線無戰事》(1930)和《頭版新聞》(1931)、劉別謙的《愛情的檢閱》(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維多的《哈利路亞》(1930)。卓別林也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城市之光》(1931)。
好萊塢的製片公司是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形成了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它們包括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斯(始建於1915,合並於1935)、米高梅(合並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 1927年10月6日,阿爾·喬爾森在今天開始上演的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樂歌星》中擔任主角,聲音稍微有些呆板,不如電話傳送的清晰。演員的動作與他們的語言脫節。聲音沒有像在廣播里那樣抑揚頓挫。但不管怎樣說,這是一次首創。
《爵士樂歌星》的情節部分地反映了喬爾森真實的一生。像他所扮演的主人公一樣,喬爾森出身一個猶太家庭,這個家對爵士歌手的職業是很不滿意的。喬爾森同父母的疏遠及隨後到來的飛黃騰達是這部影片的緊張和動人之處。他扮演黑人,深情地演唱了聖歌《柯爾·尼德里》和《媽媽》。沃納·厄蘭和龍金妮亞·貝瑟爾分別扮演父親和母親。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第一部蠟盤發音的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在新光大戲院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1931年6月21日,又試映了我國第一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雨過天晴》。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後者則是今天普遍應用的在膠片上錄制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寫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後,不僅備受凌辱,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後,紅牡丹卻忍辱負重,恪盡婦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戲曲藝人的生活悲歡,也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對白之外,片中利用「有聲」的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劇片段(由梅蘭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轟動效應。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以歌唱家生活為題材如出一轍。影片於1930年中旬開拍,前後經過5次試驗,至年底拍竣,耗資12萬元舊幣,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於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時盛況空前,並在全國各大城市引起了轟動,發行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但嚴格地說,《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因其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與這部影片同時開拍的另一部有聲片是「友聯」公司攝制的《虞美人》。它同樣採用臘盤發聲技術,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一劇的幕前幕後。兩部影片在技術上稍有不同。《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後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後期配音。《虞美人》則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兩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於《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5月上演。
臘盤發聲的有聲片在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局部斷毀,其後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甚至會出現銀幕上男人在張口,擴音器里傳出來的卻是女聲的笑劇。因而,在這兩部影片上演的當年,一些電影公司也開始試制「片上發聲」的有聲片。它們是由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公司合制的《雨過天晴》和天一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這兩部影片都是租用國外的設備,並由外國人參與協助製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過天晴》於 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戲院試映。由於該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設備,並赴日本拍攝,不久後即遭到觀眾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製的錄音設備拍攝了《春潮》一片,成為中國第一部用國產錄音設備製作的片上發聲的有聲電影。
由於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在有聲電影問世後,許多電影公司仍然在繼續攝制無聲片,這形成了中國早期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長期並存的特殊現象。直至1936年,無聲片才終於停止拍攝,中國電影從無聲向有聲的轉變得以徹底完成。 大觀樓影院始建於1905年,在這之前,它還有大亨茶園和馬思遠茶樓兩個前身。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當時,它的第一任經理任景豐拍攝了電影《定軍山》,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的誕生。
上世紀30年代,大觀樓第一次實現了男女同座;
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40年代,它是第一家購買法國百代公司35毫米固定座式放映機的影院;
1948年,它放映了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
60年代,它第一次放映了寬銀幕電影;
1961年,它改建成北京惟一一家立體電影院;
1986年,它率先建成了超大銀幕影院。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大觀樓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進程。
C. 1931年上映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什麼名字
193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誕生,影片轟動海內外
導讀:1926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聲短片《唐·璜》在美國上映,從此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引起一場大爭論。很多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強烈反對使用電影有聲技術這個新發明。查理·卓別林說道:「拍攝現場中有幾個人戴著耳機坐在那兒,打扮得像是來自火星的戰士;在演員的上方懸掛著幾只話筒,猶如釣魚的魚鉤一般。這種景象是如此的復雜而又令人沮喪。在這堆垃圾的包圍中,誰還能有創造力?」
卓別林
在中國,對於有聲電影,持贊成和反對兩種態度,而反對的意見似乎稍占上風,他們提出的理由是:「一則我國的方言不太統一,二則無雄大之投資,頗難進行,三則另要訓練一班有好喉音而同時能表演的演員。」而這一切「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
《唐·璜》
時間就在爭論聲中度過了,結果如何呢?在美國,華納兄弟公司力推有聲片。1926年,該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嘗試拍攝有聲電影。並在其後的競爭中獲得了領先地位,它的市場價值在兩年之內從600萬美元一路飆升到2.3億美元,其他電影業巨人如派拉蒙和米高梅也不得不投資有聲電影,電影院都已經達到了放映有聲電影的要求。
華納兄弟公司
在電影領域,正像在其他一切領域一樣,一種影響巨大的新技術最終會取得支配地位,拒絕它和抵抗它都是徒勞無功的。1929年美國有聲片正式輸入中國之後,「有聲」還是「無聲」,成了當時中國電影公司必須回答的一道選擇題。
美國拍攝電影
1929年以前,上海所有電影院的設備,都只能放映無聲電影。1929年2月4日,美國有聲影片《飛行將軍》,在中國第一次正式公開放映。1930年,中國開始投資製作有聲電影。1931年3月,由明星公司拍攝的中國第一部蠟盤發音的有聲片《歌女紅牡丹》於上海公映,立時轟動海內外。
飛行將軍
《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董克毅攝影,明星影片公司攝制。女主角紅牡丹由胡蝶扮演。
《歌女紅牡丹》
劇情是:紅牡丹聲名極盛,月入甚豐盛,但不夠無賴丈夫的揮霍。為此受到刺激,嗓音失潤,淪為三四等配角,生活潦倒。丈夫仍舊對她虐待、剝削。她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後來,丈夫賣掉女兒,心情煩惱,失手殺人,被捕入獄。紅牡丹不咎既往,還到獄中探望,託人營救。影片暴露了封建禮教對紅牡丹的心靈摧殘和毒害,遭受種種折磨而仍不覺悟,抨擊了其丈夫的無恥寄生生活。影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歌女紅牡丹》
嚴格說來,《歌女紅牡丹》只能說是半有聲片,因為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他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
D. 有聲電影哪一年產生的
有聲電影機的誕生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有聲電影發明者--愛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一些經過挑選的觀眾被邀請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觀看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圖像聯系起來的電影機。 其他人也曾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而這一點,其他人是無法做到的。通過運用一台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愛迪生耗費了兩年精力,才研製成功有聲電影機。 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樂歌手》(一譯《爵士歌王》)時,突然聽到主角開口說了話:「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這一句話,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根據資料來看,完全意義上的有聲片是華納公司1929年的《紐約之光》 1936年,卓別林出品了他的最後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標志著無聲片的壽終正寢。
E. 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27年上映的什麼
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27年上映的《爵士歌王》。
有聲電影,指觀眾既能在銀幕上看到畫面,又能同時聽到劇中人的對白、旁白,以及解說、音樂的一種影片。其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以蠟盤(即唱片)發音,後改進為片上發音。這一放映模式的出現對電影進一步走進人們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極大的促進了電影產業的發展。
有聲電影是指有聲音同步播映的電影,和無聲電影相對。1900年,第一部有聲電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後可靠的同步聲音技術才逐漸成熟並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聲電影在紐約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聲故事片爵士歌手發行,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F. 還記得那些印度經典電影嗎
前年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出訪過印度和斯里蘭卡,參觀了世界著名的印度「寶萊塢」,印象極其深刻。在這之前,印度經典電影曾經在我國風靡一時,那些美妙的歌舞片,令人相當痴迷啊。可以說,我算是印度電影的Fans。所以,這次能夠和高群書導演一起被邀請擔任2010年印度影展的推廣大使,感到非常榮幸,極其開心! 說起來,印度電影的歷史真的相當悠久。據資料記載,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1896年在孟買首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第一次把電影帶到了印度。此後在無聲電影時期的20-30年代,印度電影迎來了第一個繁榮時期,無聲影片的產量持續上升,1931年高達207部。 同時,隨著有聲電影的誕生,印度電影開始了新的發展。1930年印度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有聲影片《阿拉姆·阿拉》。影片題材取自《一千零一夜》,場景瑰麗多彩,穿插了很多歌舞場面,上映後引起了轟動。這種歌舞片形式至今仍然是印度電影被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 除了我們熟悉的歌舞片外,印度也有很多現實題材的電影,早期的《大地之子》和《柯棣華醫生的不朽事跡》,都是印度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特別是後者,以柯棣華醫生投身中國的抗日戰爭並以身殉職的悲壯故事為題材,在中國也被很多人了解和喜愛。 1950年印度正式獨立,其電影也進入了多元化發展階段。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成長起來了,他們不願被娛樂片的洪流所吞噬,拍攝了很多反映現實的優質影片,開始了印度的「新電影運動」。我們熟知的《兩畝地》,就是這類影片的佼佼者。 進入60年代,印度影片的年產量已達300多部,而到了1985年,影片年產量更高達 912部。目前,印度電影的年產量都在千部以上,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而印度的很多本土電影明星,雖然未必像好萊塢影星那樣在世界范圍內有廣泛的影響,但在本國,卻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超級喜愛,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這次在中國舉辦的印度電影展,共有10部來自「寶萊塢」的佳作將與中國觀眾見面。在選片上也打破了觀眾對於印度電影「只有歌舞片」的刻板印象,選擇了印度近年來最為優秀的現代影片,類型多樣,包括喜劇、情節劇、歷史劇、兒童劇等,題材涵蓋了印度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適合各個不同年齡層及口味的觀眾。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回憶起那些經典的印度電影,《流浪者》、《大篷車》、《奴里》、《寶萊塢生死戀》等等,當那些美好的記憶令你溫暖而感動時,不如,去看看現代的印度電影吧。相信你一定會有特別的收獲! 高群書導演和小車同學 鄭重推薦印度電影
G. 第一部有聲電影是哪一年誕生的
1927年10月6日,在美國公映的由華納兄弟公司拍攝並上映的《爵士歌王》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也有學者認為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26年華納公司拍攝的《唐璜》),由喜劇演員喬爾森主演。
H. 印度電影為什麼舞蹈那麼多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印度電影,絕大多數的人答案一定都是「連唱帶跳」。那麼為什麼全世界只有印度電影中的歌舞如此之多呢?印度電影中加入歌舞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前段時間口碑炸裂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除了在劇情上打動人心之外,許多觀眾對片中只有一段歌舞情節也是大感意外,引發了很多討論。後來紅遍網路的《誤殺瞞天記》也招來了無數「原來印度電影也可以不跳舞」的評論。原來印度電影也不是100%都有歌舞的。
I. 有聲電影什麼時候誕生
有聲電影,指觀眾既能在銀幕上看到畫面,又能同時聽到劇中人的對白、旁白,以及解說、音樂的一種影片。其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以蠟盤(即唱片)發音,後改進為片上發音。這一放映模式的出現對電影進一步走進人們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極大的促進了電影產業的發展。
中文名
有聲電影
出現時間
20世紀20年代
錄音方式
同期錄音 後期錄音
首部有聲電影
《爵士歌手》
簡介
有聲電影是指有聲音同步播映的電影,和無聲電影相對。1900年,第一部有聲電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後可靠的同步聲音技術才逐漸成熟並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聲電影在紐約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聲故事片爵士歌手發行,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有聲電影宣傳海報
1930年代早期,有聲電影成為一個全球現象。在美國,有聲電影使好萊塢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和商業中心之一歐洲很多電影製作人和批評家對新的技術持懷疑態度,他們擔心過多的對白會削弱無聲電影特殊的美感。在日本,流行電影通常是無聲電影加現場表演,因此有聲電影發展緩慢。在印度,聲音成為該國電影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