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大般若經電影

大般若經電影

發布時間:2022-08-26 03:16:55

Ⅰ 誰知道大般若經啊

《般若經》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
《道行般若》;《勝天般若》;
《文殊般若》;《金剛般若》;
《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溽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Ⅱ 《般若經》共有幾部

佛祖用二十二年的時間,說般若經方面的經典,共有十部:《大般若經》《放光般若》《摩訶般若》《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勝天王所說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實相般若》《文殊般若》。

般若意為智慧,只有智慧啟用,才能洞澈宇宙人生真理,邁向覺悟佛果,充而廣度無量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佛祖用那麼長的時間說法般若經的原因。(摘方海權香嚴居士法語)

(2)大般若經電影擴展閱讀

作品背景:「般若」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略稱,是指一種大乘佛教的佛、菩薩所具有的不同於凡俗之人的智慧,它既是大乘佛教修行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觀察一切事物的准則。

般若類經典在印度出現較早,大約在印度案達羅王朝中葉(約公元一世紀中葉),般若類佛經就已問世,龍樹時代(公元二或三世紀)流行的般若類經典有《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兩種。

所謂「大品」、「小品」是指兩部《般若經》在篇幅上有大小長短的區分,而它們的中心內容是基本相同的。

最早傳入中國的大乘般若經是東漢末年的支婁迦讖在靈帝中平年間(公元178—189年)所譯的《道行般若經》十卷。

Ⅲ 唐僧回大唐是什麼電影

公元600年,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陽附近的一個小村莊,原名陳褘,玄奘5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10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0歲的陳褘被僧人哥哥帶入白馬寺(白馬寺:中國最早的寺院)。
公元612年,在一次全國性考試來選擇27名剃度的僧人中,陳褘從數百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當年27名僧人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法號——玄奘。當時13歲的陳褘還是一個不許進入考場的小沙彌,他的剃度顯然是一個意外。
在佛教中,最高的是三藏法師,是遍通經律論三藏者的學位。奘獲得三藏法師的稱號那一年,年僅24歲。
公元626年冬,玄奘向當時政府申請出國留學,唐太宗並沒有理會一次次的請求。公元627年秋,27歲的玄奘混入逃難的災民中偷渡出關,從這一天開始,他踏上了一條充滿未知數的道路。
玄奘法師在瓜州講經時,一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來請法師為他受戒,自願當玄奘的向導。有學者認為這個石磐陀就是現在《西遊記》當中孫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個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導。這一點和孫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從玄奘為石磐陀剃度以後,石磐陀這個胡人就成了一個胡僧,胡僧與孫悟空的俗稱猢猻在發音上非常接近,會不會是在流傳過程當中,發生了這樣的音變呢?但是這個胡人沒有像孫悟空一樣堅持到底,在一次未遂的謀殺後胡人石磐陀一去不復返。
從這一刻開始,玄奘只剩下了孤身一人,而他的前方卻是茫茫戈壁。當玄奘躲避追捕尋找水源時,他迷路了,在沙漠中迷路顯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幸的是,最後一個水囊也被打翻。茫茫戈壁中,玄奘四天五夜滴水未盡,奄奄一息。於是這位虔誠的佛教徒躺在沙漠中默念觀音。對於玄奘而言,觀音只是他保持生命的精神支柱,真正幫助他走出困境的是匹棗紅色的瘦馬,顯然,這是一匹具有豐富旅行經驗的老馬,它把玄奘帶到了一口泉水旁邊。
走出戈壁,玄奘來到今天的哈密境內高昌國,高昌王鞠文泰與玄奘結拜,此時他的身份不再是一個偷渡出境的和沿,而是高昌王的御弟。高昌王與玄奘的結拜,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這位博學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邊,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玄奘以絕食抗爭,以表他西行的決心。到了第4天,玄奘已經非常虛弱了,鞠文泰只好同意放玄奘走,而且提供了難以想像的豐厚物資。
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經團隊,總數達到了30人,實際上這個團隊只是一個臨時組合,隨後的一場大雪崩和高原反應奪去了大多數人的生命,只有兩個弟子和玄奘僥倖存活。
公元630年夏,玄奘穿越了中原無數小國,終於踏上印度國土。印度那爛陀寺是玄奘真正的目的地。此後,他開始了在這個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學長達十多年的學習。在戒日王舉辦的一次全國性的辯論大會上,玄奘的聲名達到了頂風,自這次大會後,玄奘在印度聲名遠播,無人能及。
公元641年,玄奘辭別戒日王准備回國,玄奘決定沿著絲綢之路北線,經過高昌國回長安,按照他與鞠文泰的約定,玄奘要國高昌國停留三年,但在東歸徒中得知,高昌王鞠文泰已經不在人世... ...
玄奘在給唐太宗的書信中言辭非常謙恭,請求唐太宗的原諒和幫助。七個月後唐太宗的回信才到,但言辭熱情,請玄奘回國。
公元645年唐太宗在洛陽行宮初次接見了玄奘,初次見面,唐太宗對玄奘深有好感。
一年後,一本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執筆的《大唐西域記》送到唐太宗面前,書中記錄了玄奘親生經歷的110個國家和傳聞中28國情況。
對於當年的玄奘,他念念不忘的是從印度帶回來的600多部經書還沒有譯。有研究者統計,玄奘從公元645年5月到公元663年10月,17年6個月期間翻譯佛經1335卷,平均每年75卷,每月約6卷多,也就是每5天翻譯一卷。
公元649年,在唐太宗去世的前三天,玄奘完成了《心經》的翻譯。玄奘法師翻譯的大部分經書都不為平常百姓所知,但《心經》是個例外,整部經只有260字,沒有佛教知識的人都知道一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公元659年,玄奘法師遷到遠離長安城的寺院——玉華寺翻譯《大般若經》,這部經書翻譯幾乎耗盡玄奘所有精力,公元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跨越屋後水渠時,不慎跌倒,小腿處稍許破皮,但從那天開始,玄奘再也沒有起來。
二月初五夜半,玄奘法師圓寂。
公元664年,中國農歷的4月14日,唐朝僧人玄奘的葬禮在都城長安舉行。送葬的隊伍從城南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發,中途經過都城最主要的街道, 超過百萬人的送葬人群站在街邊,目送著身裹草席的高僧遺體最後一次從這里經過。
為一個和尚舉辦這種規格的葬禮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總結:
玄奘的一生是一部罕見的傳奇。
從27歲那年開始, 他踏上西行的道路。穿過茫茫沙漠,越過巍巍雪山,西域的國王與他稱兄道弟,佛教的高僧與他惺惺相惜,印度的帝王對他頂禮膜拜。
長達兩年的徒步旅行,12000公里的行程,穿越108個國家,在1300年前,玄奘用腳步丈量了絲綢之路。 19年後,他載譽歸來,重回大唐帝國的都城長安。 此後的生命中,他日夜無休,翻譯佛經。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玄奘不僅僅是一位佛教徒,還是偉大的翻譯家、大探險家、大外交家,地理學家。
西方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Ⅳ 般若經的十部作品

佛祖用二十二年的時間,說般若經方面的經典,共有十部:《大般若經》《放光般若》《摩訶般若》《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勝天王所說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實相般若》《文殊般若》。
般若意為智慧,只有智慧啟用,才能洞澈宇宙人生真理,邁向覺悟佛果,充而廣度無量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佛祖用那麼長的時間說法般若經的原因。(摘方海權香嚴居士法語)

Ⅳ 大羅龍羯心經是什麼

大羅龍筵心經是是徐克在電影杜撰出來的。

但是它的核心應該是《心經》,《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大師西行過沙漠時,遇到各種妖魔鬼怪的幻象,就是靠著念誦《心經》化解,就像圓測大師與魔怪對仗的時候那樣,安住如如不同的境界,魔怪自己就消失了。

《心經》600卷,是一切佛法的精華,明心見性,守住自己的心,則不受迷惑,片中則用《心經》對治封魔族的幻術。

(5)大般若經電影擴展閱讀:

羅龍羯心經

電影中,圓測法師將一篇《大羅龍羯心經》交予狄仁傑,去抵禦「移魂術」的虛幻攻擊。翻檢《大正藏》,並沒有找到《大羅龍羯心經》這部經文。但佛教中的《心經》卻是廣為人知的。《心經》現存有9種譯本,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版本。

《心經》作為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其篇幅短小,內容凝練。觀自在菩薩告訴我們只有認清這個因緣和合的本質,才能放下內心的恐懼不安、才能遠離不切實際的幻想,才能最終不被虛幻所迷惑,從而斷除煩惱,到達安樂解脫的彼岸去。

所以,電影中用《大羅龍羯心經》去抵禦「移魂術」的虛幻攻擊。

Ⅵ 《大般若經》:何為如來四無所畏,四無礙解

「善現,雲何四無所畏?謂諸如來、應、正等覺,自稱我是正等覺者,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若余世間,依法立難,或令憶念:『佛於是法非正等覺。』我於彼難正見無由。以於彼難正見無由,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一切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若余世間畢竟無能如法轉者。是名第一。若諸如來、應、正等覺自稱我已永盡諸漏,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若余世間,依法立難,或令憶念:『佛於是漏未得永盡。』我於彼難正見無由。以於彼難正見無由,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一切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若余世間畢竟無能如法轉者。是名第二。若諸如來、應、正等覺自稱我為諸弟子眾說能障法染必為障,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若余世間,依法立難,或令憶念:『有染是法不能為障。』我於彼難正見無由。以於彼難正見無由,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一切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若余世間,畢竟無能如法轉者。是名第三。若諸如來、應、正等覺自稱我為諸弟子眾說能出道,諸聖修習決定出離,決定通達,正盡眾苦,作苦邊際,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若余世間,依法立難,或令憶念:『有修此道,非正出離,非正通達,非盡眾苦,非作苦邊。』我於彼難正見無由。以於彼難正見無由,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一切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若余世間畢竟無能如法轉者。是名第四。如是名為四無所畏。
「善現,雲何四無礙解?謂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如是名為四無礙解。雲何名為義無礙解?謂緣義無礙智。雲何名為法無礙解?謂緣法無礙智。雲何名為詞無礙解?謂緣詞無礙智。雲何名為辯無礙解?謂緣辯無礙智。
「善現,雲何名為十八佛不共法?謂諸如來、應、正等覺,常無誤失,無卒暴音,無忘失念,無不定心,無種種想,無不擇舍,志欲無退,精進無退,憶念無退,般若無退,解脫無退,解脫知見無退,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若智若見於過去世無著無礙,若智若見於未來世無著無礙,若智若見於現在世無著無礙,是名十八佛不共法。

Ⅶ 《大般若經》是從哪裡傳到中國的佛教經典中最長的一部著作

最早傳入中國的大乘般若經是東漢竺佛朔與支婁迦讖譯出的《般若道行品經》(後題《道行般若經》)10卷(相當此經第四會),世稱「小品般若」。旋有三國吳支謙重譯成《大明度無極經》(原題《明度經》)6卷,康僧會別譯成《吳品經》5卷(今佚)。另有竺法護譯成《光贊般若波羅蜜經》10卷;朱士行西行求得二萬頌大品般若梵本,由無羅叉等譯成《放光般若波羅蜜經》20卷(相當於此經的第二會)。鳩摩羅什於後秦弘始六年(404)重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品二萬頌,弘始十年譯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小品八千頌和《金剛般若經》等。菩提流支於北魏永平二年(509)譯出《金剛般若經》1卷(相當此經的第九會)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所說:直至唐代,當時玄奘曾由印度求得此經總二十萬頌的梵本三部回國,長安名德以前代所翻未曾完備,因請玄奘加以全譯。奘以唐京事務煩多,《般若》部帙巨大,須要在僻靜的地方專志宣譯。便請得唐朝廷許可,於顯慶四年(659) 冬十月由長安移至坊州玉華宮寺(現在陝西銅川焦坪煤礦),從翌年春正月一日開始翻譯此經,時諸大德以經文廣大,曾請仿照羅什的譯例,刪去繁重;玄奘心有未安,為求周詳,悉依梵本,不加省略;並於翻譯時,參照所齎來的三種梵本,文有疑誤,即詳加校定,殷勤省覆,審慎周詳。他的上首弟子大乘光、大乘欽、嘉尚等在場筆受。玄奘譯時每慮無常,經常勉勵諸人努力加勤,莫辭勞苦。

至龍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譯成為六百卷,分十六會。其中前代已有譯本而由奘加以重譯或改譯的有六會,即第二會舊有西晉無羅叉譯二十卷本《放光般若經》、竺法護譯二十卷本《光贊經》、姚秦鳩摩羅什譯二十七卷本《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種,而重譯為七十八卷。第四會舊有後漢支婁迦讖譯十卷本《道行般若經》、吳支謙譯六卷本《大明度經》,苻秦曇摩蜱共竺佛念譯五卷本《摩訶般若鈔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十卷本《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四種,而重譯為十八卷。第六會舊有陳月婆首那譯七卷本《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一種,而改譯為八卷。第七會舊有梁曼陀羅仙譯二卷本《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僧伽婆羅譯一卷本《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二種,而重譯為二卷。第八會舊有宋翔公譯二卷本《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衛經》一種,而重譯為一卷。第九會舊有姚秦鳩摩羅什譯一卷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北魏菩提流支譯一卷本(同經)、陳真諦譯一卷本(同經)、隋笈多譯一卷本《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四種,而重譯為一卷。又前代未有譯本而由奘初譯出的有十會,即初會四百卷、第三會五十九卷、第五會十卷、第十會一卷、第十一至十六會二十二卷,合共初譯達四百九十二卷。

特別是其中第一會梵本十三萬二千六百頌的譯出(見《法苑珠林》卷一百),滿足了此土學人由於從來的傳說中屢屢提出大部《般若》有十萬偈頌 (見《大智度論》卷一百、《金剛仙論》卷一、僧叡《小品經序》、梁武帝《註解〈大品經〉序》、隋智顗《金剛般若經疏》、吉藏《大品經義疏》卷一、《歷代三寶紀》卷十二所載崛多三藏的傳說等)的想望,因而此經的譯出對於素重般若的中土大乘佛教具有甚大的意義。


Ⅷ 《大涅磐經》《大般若經》《大般涅磐經》是一部經還是三部經啊

《涅磐經》又稱《大涅磐經》 愛詞霸網路 佛教經典。又稱《大本涅盤經》、《大涅盤經》。中國北涼曇無讖譯

【大般涅盤經(Mahaparinirvana-sutra)】

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盤經》或《大涅盤經》,簡稱《涅盤經》。北涼曇無讖譯。40卷。

http://ke..com/view/110989.htm 這兩部經是一個。

大般若經(Mah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佛教經典。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般若經》。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匯編。唐玄奘譯。600卷,包括般若系16種經典(即十六會)。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後幾個世紀中成書的。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梵本多數仍存。

《大涅磐經》《大般涅磐經》和《大般若經》是兩部經典

隨喜贊嘆不會就問 精進 願意為你服務。 阿彌陀佛

閱讀全文

與大般若經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搞笑電影純音樂素材 瀏覽:500
粵語電影罵人經典語句 瀏覽:418
始動電影演員表 瀏覽:954
搜索成龍的電影在線播放 瀏覽:721
災難大電影荷蘭男孩 瀏覽:907
南極二哈電影音樂 瀏覽:437
電影院一氧化碳怎麼來的 瀏覽:293
百度網盤中英字幕電影網站 瀏覽:172
美國電影中的鳥圖片 瀏覽:250
粵語真人動漫電影大全 瀏覽:427
法國電影愛3d圖解 瀏覽:440
一部電影交一個朋友才能有錢 瀏覽:443
周星馳搞笑配音電影 瀏覽:488
午馬早期電影大全集 瀏覽:553
泰國最血腥的動作電影 瀏覽:657
電影網站首頁動漫午夜綜藝電視劇 瀏覽:718
所有林正英僵屍電影大全 瀏覽:406
偉大的音樂動畫電影 瀏覽:200
踢足球的電影大全 瀏覽:312
大漠大電影 瀏覽: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