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美國歷史上真有過殺人合法的大清洗時期嗎
1929年,大蕭條降臨,美國陷入了全面危機。羅斯福匆匆上任,為了應對危機,各個財團不得不向總統交出了很大的權力。
或者是給錢,或者是給人,例如摩根財團就向總統交出了自己的私兵。
為了應對危機,美國國內進行了一場殘酷的大清洗。其激烈程度比起蘇聯的大清洗來,更在其上。
首先,針對危機的引發部門——銀行業,美國本土財團針對外國財團控制的銀行採取了大刀闊斧的砍殺方式。中國抗戰時期的著名歌曲,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如果在大蕭條時期美國銀行業來講,那就是大刀向猶太佬和歐洲佬的頭上砍去。當然,美國當年畢竟已經是工業國,加上干黑活的多數是義大利佬和愛爾蘭佬,所以鬼頭大刀自然沒有成為主流。手槍,繩索,匕首成為了殺戮的主要工具。
在破產的數萬家銀行中,失蹤的「外國」股東近十萬,大批的銀行和企業陷入了無人繼承的局面,最後被美國本地的財團鯨吞瓜分。
其次,針對社會主義者的殺戮。
美國的黑手黨十分猖獗,而黑手黨能夠存在的原因並非僅僅是因為他們在地下秩序中有影響力,黑白勾結一貫是黑手黨存在的最主要原因。黑手黨向官方提供的主要服務之一,就是暗殺社會主義活動領導人。恐嚇毆打要求社會改變的民眾。平克頓的雇傭兵團規模數萬,這已經是半官方化的組織。而更多的大企業私兵更加生猛,沃克非勒財團的私兵橫掃煤黑子的時候,煤黑子們可是幾乎人均兩只槍的。經過黑社會與財團私兵的大掃盪,主張社會主義革命的基層群眾幾乎被掃盪一空。
被黑手黨和私兵被殺戮的人,規模可以用十萬為統計單位。
再次,對於背叛了「白人清教徒主義」的生活方式的殺戮。
上面提到了黑社會與私兵,大蕭條極大的削弱了財團的力量,而強化了總統的力量。對於黑社會與私兵的管理就提上了日程。對這方面的管理,羅斯福任用了一個著名的人物j·埃德加·胡佛。
胡弗上任後,一方面對於有組織犯罪進行了殘酷的打擊,美國有一個電影名叫《公眾之敵》,所講述的是一個有如史詩般的黑幫傳奇故事,關注的是著名的銀行搶劫犯約翰·迪林傑那危難重重的短暫的一生。
消滅各地有組織犯罪,就是fbi局長胡弗在大蕭條時期上任後的幾大舉措之一。我曾經以為這樣做並沒有什麼錯誤,放在中國來說,這就叫做「亂世用重典」。
而胡弗局長不僅僅在消滅犯罪份子,同性戀,各種非清教徒生活方式都在他的鐵拳打擊范圍之內。
胡弗局長要通過行動向美國人民表明的是——凡是不能遵守白人清教徒主義的生活方式,都必須被消滅。加上媒體的配合,美國政府向人民提出了一種生活模式——首先你得是白人,而且要信主,而且要服從,而且要不犯罪。最重要的是,你要聽從政府的命令。凡是違背了這種生活方式的人,都遭到了殘酷的迫害與殺戮。
這種迫害與殺戮,以法律的名義,毫不留情,斬盡殺絕。
最後統計。
這種統計其實無法做出准確的數據,因為美國很懂得公關,大批的資料和信息被銷毀,知情人被恐嚇,甚至以各種方法除掉。
按照某些人統計那三年的模式,美國在大蕭條時期非正常損失了近千萬人口。也就是說,十個人裡面就有一個遭到了迫害,而且喪命。
jy們按照人口增長率計算大飢荒中國死了四千萬,那麼我們也可以按人口增長率計算美國大蕭條的死亡人數:
1920年1億602萬,
1930年1億2320萬,
1940年1億3216萬,
1950年1億5132萬,
1960年1億7932萬,
1920~1930年,增加1700萬人;
1930~1940年,增加896萬人;
1940~1950年,增加1916萬人;
1950~1960年,增加2800萬人。
按照jy們的計算方法,美國1930~1940年應該增加1800+萬人才對~但只增加了896萬~所以美國餓死了900+萬。
但是美國這種大清洗也起到了作用,首先團結了當時作為美國主體人種的白人,徹底鎮壓了其他膚色的民族,肅清了社會秩序。美國人民即便餓死,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對當時的政治體制提出異議。當然,敢於異議的人,都被從精神到肉體的進行了系統的消滅。
這讓美國人民哭泣著,哀號著,餓死,病死,純化了美國的社會風氣。
這些舉措的影響時間漫長,到了60-70年代,敢於反對政府的大學生們,即便被國民警衛隊槍殺,被打傷,而他們的父母卻堅定的認為,這些大學生錯了。如果他們沒有犯錯,怎麼會被國家有關部門用槍打呢?
論規模,論力度,美國大蕭條的清洗都遠勝蘇聯大清洗,可謂人類國家歷史上著名的東西。唯一能與之相媲美的,只有維多利亞時代,對於城市「暴民」的大屠戮。
Ⅱ 關於斯大林大清洗的電影叫什麼
《烈日灼身》(Burnt by the Sun)
Ⅲ 那部美國電影里有一個節日叫年度大清洗
電影叫《人類清除計劃》由詹姆斯·德莫納克執導,伊桑·霍克、琳娜·海蒂、艾德文·霍德吉等人主演的驚悚片。
本片講述了在2022年,由於地球人口過多,美國政府展開了一個12小時內允許所有犯罪行為的計劃,來減少一定人類數量。男主人公James 的房子裝有先進的安保系統,然而孩子在別人的呼救聲中擅自打開了家門,一群罪犯的到來使一家人就此陷入危險之中。
(3)東歐大清洗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未來的美國,全國失業率僅為1%,犯罪率則創下史上最低紀錄,暴力幾乎消失無蹤。美利堅合眾國彷彿進入宛如天堂的美好黃金時代,而促成這完美表象的則是前所未聞的大掃盪計劃。
國家為了有效釋放公民心底的壓抑和不滿情緒,特別規定每年有一天的晚上7點之後舉行長達十二小時的全國性大掃盪,屆時人們將走上街頭,展開完全不用承擔法律責任的毆斗與殺戮。
在這個畸形的時代,安保系統推銷員詹姆斯·桑丁(EthanHawke配音)大發其財,與妻子兒女過著養尊處優的幸福生活。
又是一年大掃盪之夜到來,桑丁一家端坐固若金湯的豪華府邸,在屏幕前觀賞殺戮之夜的表演。誰知這一晚,詹姆斯的兒子查理出手拯救了一名被追殺的流浪漢,桑丁一家不可避免被捲入血腥的漩渦之中。
Ⅳ 求關於烏干達種族大清洗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並在哪裡能看到啊 謝謝
你好,如果是關於烏干達的種族電影
《末代獨裁》福里斯特·惠特克主演,因此獲得第79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另一部《烏干達天空下》是一部紀錄片,描寫烏干達童子軍。
如果,你說的是1994年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事件吧
《盧安達飯店》
《殺戮禁區》
這兩部,網路一搜就有可以在線觀看~
Ⅳ 有沒有關於英國軍情六處,美國中央情報局,以色列摩薩德,前蘇聯克格勃的電影
望核實確認後給予滿意,謝謝~~~1.軍情五處,成立於1909年十月,負責英國的對內軍事情報,跟美國的聯邦調查局(FBI)用途一樣。1931年改名為秘密保安局(Security Service)。 軍情六處,也是成立於1909年十月,負責英國的對外軍事情報,跟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用途一樣。後期改名為秘密情報局(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 2.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簡稱中情局,英文簡稱CIA)是美國最大的情報機構(美國政府的間諜和反間諜機構,是美國龐大情報系統的總協調機關),主要任務是公開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關於國外政府、公司和個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他國內情報機構的活動,並把這些情報報告到美國政府各個部門的工作。中央情報局的地位和功能相當於英國的軍情六局和以色列的摩薩德。
3.克格勃的職權范圍大致與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和聯邦調查局(FBI)的反間諜部門相當,以實力和高明而著稱於世,在某方面甚至超過美國。克格勃建立於1954年。該機構可追溯到1917年12月蘇俄政府剛建立時成立的「契卡」,捷爾任斯基為第一任首腦。在20世紀30年代,由亞戈達和葉若夫領導的內務人民委員部成為「大清洗」的工具。冷戰期間,「克格勃」的職能過大, 涉及國內的所有領域。自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克格勃的相關機構,但力量已經大為削弱。隨著俄羅斯經濟實力的逐漸恢復,為應對北約東擴、喬治亞等傳統勢力范圍的不斷被蠶食和國內分裂勢力抬頭的新局面,俄羅斯的情報機構開始重新納入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情報活動也重新活躍起來。4.「摩薩德」是伴隨著「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發展和以色列國的成立而形成的。在以色列獨立以前,巴勒斯坦地區有一個猶太秘密軍事組織「哈迦納」(意為「防務」),這個組織是為了專門、有組織地向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秘密購買武裝、偷運武器和組織非法移民而成立的,而為這些活動收集情報的則是一個附屬「哈迦納」的「沙亞」情報機構。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後,「哈迦納」為「以色列國防軍」所代替,6周後,「沙亞」為「對外情報機構」所代替,這就是摩薩德的前身。雖然摩薩德的大部分活動都不為人所知,但僅媒體公開的部分,就足以令猶太人驕傲。摩薩德和美國中央情報局、英國軍情六處、蘇聯克格勃被公認為全球諜海4強。
Ⅵ 大祖國戰爭-莫斯科保衛戰的奧澤洛夫與蘇聯全景式戰爭片
喜歡前蘇聯電影和喜歡戰爭電影的影迷們應該很熟悉尤里奧澤洛夫這個名字,也更應該熟悉《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和《解放》這3部前蘇聯戰爭電影的經典。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三部電影的排列應該是上面這個樣,但是如果按照影片拍攝時間,就應該是《解放》(1972-1973年)、《莫斯科保衛戰》(1984-1985年)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戰》(1988年)。在前蘇聯拍攝的多部全景式戰爭片中,以尤里奧澤洛夫任總導演的衛國戰爭三部曲最為有價值,三部曲的劇情從1940德國策劃進攻蘇聯開始,到1945.5.2.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德國正式投降結束,對這個三部曲的定義是全景史詩:既完整的記錄了蘇德戰場的全部過程,細致描述了幾個關鍵的重要戰役,並再現了這一時期在蘇德戰場以外的相關重大歷史事件,如德國入侵波蘭、墨索里尼被軟禁、希特勒成功營救墨索里尼、美英蘇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等。
在三部曲中,《莫斯科保衛戰》既不失全景史詩的壯觀,又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戰爭場面寫實,人物刻畫真實,例如,斯大林竟然在正式場合說參謀部總長-朱可夫胡說八道,姑且不說誰在胡說,作為最高統帥竟能如此語出驚人,讓人感到斯大林這個人物的蠻橫性格,有關他的大清洗、獨裁等也就不難理解了;說到戰爭場面寫實,《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坦克、飛機等武器裝備都是如實的還原原物,具體拍攝戰爭場面時,又多採用中、遠景,甚至是航拍的長鏡頭,如果是運用CG技術倒沒什麼,而這一切都是真實的。論場面之大,《解放》最壯觀,最符合全景史詩的定義,但是在細節方面要遜色於《莫斯科保衛戰》,不是說《解放》沒有細節刻畫,而是感覺《解放》的細節還帶有一些政治色彩,這也和影片拍攝於勃列日涅夫時代有很大關系,不如《莫斯科保衛戰》的真實可信,但是從場面的宏大來看,沒有哪部二戰電影可以超越其左右。有美國華納參與拍攝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戰》由於受戰爭規模限制,場面不及《解放》和《莫斯科保衛戰》,但是,影片拍攝於1988年,正值蘇聯解體前夕,一些傳統的、固有的、政治上束縛電影創作的東西也許更少,又有華納的介入,這一東西混血的作品倒是還原被神化或者被妖魔化的歷史人物於本尊的最成功作品,例如影片里就初次披露了赫魯曉夫的兒子因醉酒擊斃了蘇聯紅軍士兵而險些受到軍法審判的情節。
衛國戰爭三部曲自然特點突出,詳細記錄與戰爭有關的一切,是全景式的,並不突出個體的人的感受,這也是電影的背景造就了電影的成功——二戰中最宏大的戰場是蘇德戰場;另外和導演的個人經歷有直接關系,奧澤洛夫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親歷整個二戰,參加過莫斯科保衛戰,24歲就獲得少校軍銜,而奧澤洛夫又很好的發揮了前蘇聯二戰電影獨有的特點和優勢,換句話說,這樣的三部曲也許只有在前蘇聯才能拍的如此成功。
除了衛國戰爭三部曲,奧澤洛夫在1977年還拍攝過一部4集6個半小時的電影《自由戰士》,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對於《解放》在細節上的一個補充,影片主要講述在2戰後期,東歐各國開展抵抗運動的全過程。尤其是重點描寫了南斯拉夫、保加利亞、捷克等國家開展抵抗運動的過程,影片除了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等大家經常在戰爭電影里看到的形象之外,還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季米特洛夫、鐵托等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們率領軍隊打擊德國侵略者的場面。從影片片頭引用的勃列日涅夫語錄人們就可以推斷出影片是鐵幕時期的產物,盡管影片描寫了東歐國家人民反抗德國法西斯的壯舉,但是影片還是在突出蘇聯在這些國家開展抵抗運動時起到的作用,按照影片所講述的情況,完全是斯大林一手策劃了東歐各國開展抵抗運動。《自由戰士》沒有什麼大的戰爭場面,所以通常都沒有把它歸類為戰爭片,也沒有幾個中國觀眾知道這部影片,但是作為奧澤洛夫作品,本片應該有它的歷史價值和地位的。
在蘇聯解體之後,奧澤洛夫還充分的把剩餘價值利用了一把,他把他拍攝的《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和《解放》這「衛國戰爭三部曲」按照歷史事件的順序,添加了很多文獻記錄片,重新剪輯成一部名為《世紀的悲劇》的24集電視電影,這部電視電影也在國內許多電視台播映過。
看前蘇聯二戰電影,除了能感受和好萊塢電影完全不同的戰場氣氛之外,還能從一個側面看到蘇聯由鐵幕向解體的演變過程。1949年製作的《攻克柏林》中,對戰爭的細節、主要的功臣隻字帶過,在2個半小時的電影中更多的是描寫工農兵的成長歷程和斯大林的光輝形象,標榜是戰爭片,實質是沒有價值的政治宣傳片。1959年的《士兵之歌》和1970年的《解放》,才真正算是戰爭電影,不過前者避開了正面的戰場,後者則還有一些被束縛的跡象。到了1984年的《莫斯科保衛戰》,才看到了基本解脫束縛的創作,斯大林的形象不再絕對光輝,倒是不時的顯露出獨斷、專橫,在本片之前斯大林一直是穿高調的白色軍禮服出現,形象總是高大豐滿,鮮亮,而在《莫》中則是普通的軍黃色套裝,臉部也消瘦憔悴了,立馬去掉了光環。從不同時期電影對斯大林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可以看出一些前蘇聯由鐵幕向解體演變過程的痕跡。
Ⅶ 社會主義國家建國都會進行大清洗 蘇聯 中國 朝鮮 柬埔寨都有 越南有嗎
是有的都有!只是程度不一!為穩固江山,必定要清除異己,或者反革命分子!這是歷史的必然,歷朝歷代都是這樣,所有的國家都是這樣!
Ⅷ 求俄羅斯1992那年拍攝的一部名叫《契卡》的,揭露蘇共大清洗的故事片的下載地址。
大清洗的時候,挈卡名稱改為內務部,肅反委員會這些名目,專以濫用酷刑,甚至自己編造假供讓犯人簽字出名,並且接受告密。每一個犯人只要落入這個機器,都必搞出罪來,另外還要供出一堆熟人,有可能越熟的人越倒霉,因為他們會窮追到讓你說出所有認識的人,人的記憶就是這樣,心防被攻破到不顧一切,越熟的名字越記得住也就越說得出。。。幾任領導人干盡壞事,但都在民憤井噴的時候,被處置和替換,就像替斯大林作替死鬼一樣。
就這么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