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30人抵抗蒙古幾萬大軍電影

30人抵抗蒙古幾萬大軍電影

發布時間:2022-08-15 03:04:49

A. 俄羅斯電影《金帳汗國》抵禦蒙古人,為什麼

蒙古第二次西征結束後,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次子,拔都在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俄羅斯東部,南至巴爾喀什湖、裏海、黑海線,北到北極圈的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
當時的還沒有俄羅斯這個國家,俄羅斯東南部都在蒙古人統治之下
蒙古人的統治一向帶有草原傳統,非常寬松
俄羅斯北部的莫斯科大公國得以崛起,在伊凡四世率領進攻蒙古統治,金帳汗國也隨之分裂

B. 抵禦蒙古大軍三十多年,32名守將在城破後結局如何

蒙古大軍無敵?不好意思,那隻是對西方國家而言,在東方這片土地上,雖然蒙古大軍像蝗蟲一樣滅了金國、西夏,並降服了高麗,但是對於看似軟弱,但寧死不降的南宋無可奈何。宋朝,在華夏歷史上的確是最弱的朝代之一,自宋朝建立開始,就是一段屈辱的外交史,北宋時期屢受遼國鐵騎的欺辱,只能是偶爾打打西夏找點成就感。



世人都說「弱宋」,但宋朝真的弱嗎?在關鍵時刻,宋朝人民表現出來的鐵血奮戰精神,絲毫不遜於歷史上其他強大的王朝;他們缺乏的,只是進取的精神而已,在保家衛國的時候,他們是真正的軍人,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所以宋朝有時候被稱之為「鐵血大宋」,這也是沒錯的;宋朝歷史上出現的名將絲毫不遜色於漢朝和唐朝,可惜的是,宋朝終究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這是那個時代武將的悲哀,也是軍人的不幸,但他們卻從未玷污過軍人這個稱號。

C. 有一部史詩電影,歐美大片,主角帶著區區幾百人,在堅固的城堡通道內抵抗幾萬大軍的電影叫什麼

,你說的是斯巴達300勇士嗎

D. 求關於蒙古戰爭的電影,要有大規模戰爭場面

俄羅斯的——守日人
開場的前十分鍾,場面相當壯觀。後來的就不用看了。

E. 野狐嶺大決戰,為什麼金國的30萬人會敗給了蒙古大軍10萬人,什麼原因導致了金國的失敗

1,蒙古人鬥志高昂,士氣比金國高出太多了。金國長期對蒙古實行殘酷統治,每隔幾年就對蒙古實行減丁政策,蒙古族對金國非常仇恨,作戰時,就非常勇猛。
2,蒙古人騎兵戰術靈活快速,金國野狐嶺戰前接連失利,造成金國全軍士氣低落。
3,金國戰術呆板,一味嚴防死守,沒有任何進攻戰術,野狐嶺前修築長城死守,長城被突破後,企圖死守野狐嶺,戰場的主動權完全交給蒙古人了,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金國敗因之一,金國將軍隊分散到漫長的防線上,蒙古集中兵力突襲一點就擊潰了金軍的防線;敗因之二,金國改由完顏承裕主持軍務,畏懼蒙古騎兵突襲優勢,防止後方金中都被蒙古突襲,主動放棄桓、昌、撫三州的堅固城牆,徑直退往野狐嶺一線;打算憑借山勢來阻擋蒙古軍,又三州的人口錢糧白白送與了蒙古人。恆州是金國主要的產馬之地,沒了恆州,金國失去了大量優質戰馬,本來騎兵實力就若於蒙古的金軍就更弱勢了。完顏承裕在野狐嶺依然採用兵力分散戰術,依靠地形優勢遏制蒙古軍的進攻,金軍擁有45萬的兵力,蒙古就10萬人,漫長的防線,主帥就失去了全局的掌控,蒙古軍依然集中兵力猛攻一處,不惜騎兵下馬步戰,撕開了金軍防線,少數兵士的潰逃瞬間引發大規模的騷亂,主帥也難以重新穩定局勢,金軍大敗,蒙古大軍趁勢掩殺,金軍主力損失殆盡。

F. 請朋友們介紹幾部反映蒙古西征的影視作品,謝謝了

《成吉思汗》
蒙古軍西征
在蒙古族發展史上有一位出類拔萃的偉大軍事家和政治家,這位不得不提的民族英雄就是成吉思汗,亦即鐵木真。他對蒙古族的貢獻尤大。他不但對中國領土的蒙古、西夏、西遼、金國、南宋、大理、吐蕃等進行軍事及政治的變革,為元朝定下基礎,使元朝成為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執掌中國政權,且國家版圖遠勝漢唐二朝。

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開了蒙古西征的第一幕。他發動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戰爭手段嚴懲殺害蒙古使者和商隊的中亞大帝國花刺子模國,此次西征遠抵裏海與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為日後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定下良好基礎。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孫子拔再次率領西征,遠至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並且建立了第一個元朝西北宗藩國--欽察汗國。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遠至敘利亞、埃及、伊拉克等國家或地區,並在波斯地區建立了又一個元朝西北宗藩國-伊利汗國。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被人稱為世界征服者」。

蒙古三次西征,溝通了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聯系,把中國的發明,如火葯、造紙術、印刷術、羅盤等傳到西亞及歐洲等國;同時亦將西方的天文、醫學、歷算等傳入中國。由此可見,蒙古西征確實對中國史有極深遠的影響。

這份報告將會從一)蒙古族發動三次西征的原因;二)三次西征的經過;以及三)西征的影響三方面對蒙古西征作深入探討。

蒙古西征的原因

蒙古原是一個游牧民族,它進行大規模西征,是當時國內和國外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要知道蒙古民族對外征戰的原因,首先必須了解蒙古國內的情況。

蒙古帝國是新興的中央集權奴隸制君主國家。在成吉思汗統治下,開國功臣得到崇高的政治地位,人民亦得到富裕生活,蒙古已不只是純朴的游牧民族。他們擁有強烈的慾望,希望得到更好的物質生活,所以對外征戰成為了最終結果。

另一方面,蒙古人信奉薩滿教,認為「長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凡人的一切都是由「長生天的意志」安排,成吉思汗被看作「長生天的代表」,平民都十分聽從他的命令。成吉思汗認為,統治和征服世界是合乎「長生天的意志」,所以蒙古便展開一系列對外的戰爭。強大的軍力亦是促成蒙古西征的重要因素。當時,成吉思汗擁有強大的武裝軍隊,軍種齊全,有騎兵、步兵、炮兵和工兵。軍隊組織嚴密,紀律性強,官兵平等,不會因為財力或勢力而有所差別,所以士兵都忠心愛國,形成一股強大的戰鬥力,為大規模的西征作好准備。

蒙古帝國有著獨特的社會環境和政府制度,促成他們有對外征戰的野心。然而,真正引發三次西征的原因卻是三件不同的事件。

成吉思汗與花刺子模帝國的決裂促成第一次西征。花刺子模帝國是一個新近成立的政治集團。雖然宗主沙或算端摩訶末的統治權很脆弱,但由於它承受了阿拉伯和波斯的輝煌文化,國家面積廣大,故令人對她產生錯覺。成吉思汗也將花剌子模的勢力估計過高,故尋求和她建立最友好的外交和商業關系。正因為這個目的,成吉思汗於1218年派一個龐大的商隊和個人的代表前往花剌子模建立幫交。可是,當這些使者和商人抵達花剌子模的管轄區訛打剌時,訛打剌守將指責他們是成吉思汗的間諜,把他們殺了。成吉思汗知道後十分忿怒並要求賠償,但他的要求遭到拒絕,於是成吉思汗准備攻打花剌子模,展開了第一次西征的序幕。

第一次西征成功後,蒙古帝國又在1235年展開第二次西征。這次西征仍由花剌子模的餘孽挑起的。花剌子模國王謨罕默德之子扎剌勒丁,在蒙古滅花剌子模時從印度逃到高加索,成吉思汗認為他沒有政治能耐,因而網開一面,沒有趕盡殺絕。豈料扎剌勒丁乘蒙古軍離去後,又潛回今日伊朗,而伊朗與伊拉克境內的突厥族人竟奉他為領袖,讓他重建了花剌子模帝國。在蒙古發動減金戰爭前一年,扎剌勒丁與鄰近的回教國家作戰,國力耗虛不少,蒙古軍乘時把扎剌勒丁的軍隊打敗。扎剌勒丁遂逃到曲兒忒地方,被當地鄉民刺死,花剌子模國才真正滅亡。蒙古軍打敗花剌子模國後,乘勢推進,佔領了阿特耳佩占、大阿美尼亞、曲兒忒及谷兒只國。後再進兵中亞細亞,欲使這一地區的國家成為蒙古的外藩,為了這個目的而展開了第二次西征。

蒙古於1253年進行第三次西征。當時,位於裏海之南的木剌夷國既不肯對蒙古稱臣,也不肯朝貢。這些行為對於當時已經揚威中海的蒙古帝國是極之不尊敬的,為了懲罰這個國家,憲宗蒙哥便派其皇弟旭烈兀擔任西征統帥,帶同將領布而嘎、不花鐵木耳、貝住等出征木剌夷國,展開史無前例的第三次西征。

<西征經過>

第一次西征

第一次由元太祖鐵木真率四個兒子御駕親征,統騎兵二十萬(一說六十萬),前後用上了八年時間,因為成吉思汗西征,主要是因滅西遼後,接著滅它鄰國花剌子模(回回族)而引起的,故西征的時間是八年。

1219年,成吉思汗以花剌子模的剌守殺害蒙古商隊和使臣為由,親領大軍西征,分兵四路進攻花剌子模諸城。長子術赤進攻闡河下游,得手後轉入鹹海北部;察合台、窩闊台圍攻訛答剌城,成吉思汗與其幼子拖雷越忽闡河攻入阿母河以北地區,直取花剌子模新都撒麻耳干(今薩馬爾罕)和撒曼王朝舊都不花剌(今布哈拉),而後入阿母以南、及今興都庫什山以南諸地。花剌子模國勢雖強,但立國時間不長,統治基礎並不穩固,加之以其統治集團在蒙古入侵面前採取守勢(作長期消耗戰),便於為機動性強的、主力作游擊戰的蒙古軍各個擊破。花剌子模雖擁兵四十萬,但在各方面如軍隊紀律、訓練等等都不及蒙古軍。蒙古軍每攻破一城,便大肆屠殺。不久,蒙古軍進其新都撒麻耳干。花剌子模沙(王)摩訶(或可譯作謨罕默德)未己先棄城逃亡,成吉思汗遣哲別、速不合追擊。摩訶被逼入裏海西岸的阿必思昆島(atiskun)上,不久病死。1221年,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攻克花剌子模舊都玉龍傑赤。成吉思汗與拖雷分兵攻取呼羅珊各城,繼而擊敗扎闡丁(摩訶之子)的軍隊,他亦逃至印度。1223年,蒙古軍於西域設官置守後,令蒙軍退回蒙古。

哲別、速不台的軍隊在抄掠波斯各地,1223年越過大和嶺(高加索山)在阿里吉河戰役中戰勝了(俄羅斯)羅思諸王與欽察汗的聯軍,再而進軍烏克茲抵黑海北岸,後東返蒙古。回程時並將西夏消滅,以懲其拒出軍西征。不久,於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於六盤山,年享71歲。待蒙軍東歸後,扎闡丁從印度回到波斯,圖謀復興。花剌子模舊將皆奉其為主。窩闊台繼位後,立即派遣(撤)綽兒馬罕去征討企圖重新興起的花剌子模國,扎闡丁從都城挑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出奔,次年為庫爾德人所殺,花剌子模國正式滅亡。綽兒馬罕的軍隊繼續留守波斯,攻打諸國。完成了第一次蒙古的大規模西征。

是次西征,蒙古佔領了今日的中亞細亞,裏海,黑海北岸,並佔領烏拉河、伏爾加河流淢。成吉思汗又佔領地分封給諸子。將裏海一帶,花剌子模國及欽察故地封給長子術赤;次察合台則封於西遼故地,改名為「察合台汗國」;二子窩闊台則封於乃蠻,改名「窩闊台汗國」;而和山林派、斡難河流淢蒙古故地,則封給四子拖雷。

第二次出征

蒙古第二次西征是在太宗窩闊台滅金後一年,即太宗七年(1235年)開始。窩闊台會集諸王大臣,定議遣各支宗王長子統兵,是次西征以欽察汗國太祖皇孫拔都為統帥,帶領大軍十五萬(一說五十萬)大舉出征欽察、斡羅思諸國。拔都又以速不台、鄂爾達、伯勒克、蒙哥等為先鋒。

這次進軍路線,是沿著阿爾泰山山蒙古滅不里阿兒,欽察,攻入斡羅思(俄羅斯)。三年之後,蹂躪了斡羅思大部分國土,包括了莫斯科,蒙軍在莫斯科共屠殺了共27萬的俄羅斯人。1241年,拔都分兵三路,北路侵入孛烈兒(波蘭)、西路攻馬扎兒首都馬茶城(匈牙利)。南路渡多瑙河入奧大利,直達義大利的威尼斯大破波蘭及日耳曼聯軍於利格尼茲,北東歐各國震驚於蒙古韃靼軍的勇猛,大呼「黃禍」臨頭。歐洲各地紛紛組成自救聯軍,以亨利二世為指揮者,可是北歐及中歐的一抵抗也是徒勞,蒙古大軍大破聯軍及擒殺亨利二世。拔都再進而攻陷匈牙利及俄羅斯,因為當時歐洲國君多是腐敗,故此,在拔都西征的戰役中東歐各國除了捷克與俄羅一部份國家還和蒙古打了幾場硬仗外,其它怕容易攻取,俄羅斯北部盡降,列入蒙古大帝國的地圖。

由於在匈牙利蒙古軍遭受到巨大的捐失,再無力繼續進軍,加上於1242年,傳來了窩闊台的死訊,拔都遂率軍東返,經瓦剌吉亞、穆爾達維亞等地,於1243年初到達並留駐於里河(伏爾加河)下游的拔都斡耳朵。

蒙古大軍征服羅斯,侵入波蘭、匈牙利和其它地方,在歐洲大地引起一片驚慌。在一段時間內,英國人不敢出海,中斷了與歐洲大陸的貿易活動;德國上下為之震恐,統治所征服的欽察、斡羅思等地區人民。

第三次西征

1221至1222年成吉思汗在攻滅花刺子模的戰爭中,佔領了波斯東部及呼羅珊諸地。然而,由於當時的蒙古人於該地所佔總人口比例的少數,無力控制當地的人民,使社會秩序出現一片混亂。其中,以呼羅珊地區在戰爭受害最為嚴重,甚至到達一個無法收拾的地步。元太宗窩闊台即位後,整個伊朗地區的騷亂尚未平息,更發生了札蘭丁於北印度復辟的活動。

於是窩闊台遂遺大將綽兒馬罕率軍繼續西征,消滅了花刺子模算端扎蘭丁的殘部此動亂到1226年始平息。根據《史集》和《世界征服者史》的記載,綽兒馬罕首先到呼羅珊,對叛逆者進行鎮壓,其結果反而使羅珊呈現一片混亂狀態。綽兒馬罕攻陷了一些地方,置八思鎮守,但另外一些地方尚未臣服。
於是綽兒馬罕遂派帖木兒和怯勒孛前去鎮壓,哈刺察敗走羅珊,逃往昔思田堡,後被鎮守於阿富汗西北地區的蒙古副統帥塔亦兒把阿禿八所鎮壓。窩闊台汗命成帖木兒為呼羅珊等地的總督。1235年,成帖木兒死,畏吾兒人闊里吉思繼任。綽兒馬罕自夷西行,於1230年末抵達阿塞拜強。1240年,阿美尼亞王到林拜見窩闊台,命其仍統領原故地。1241年,綽兒馬罕卒,拜住那顏繼任其職。最後,終於征服了波斯的大部份地區,並設立了管轄阿母河以西土地的行政機構。

蒙哥為了擴充拖雷家族的勢力、征服裏海以南的亦思馬因派和報答哈里發,曾命各支諸王貴戚從自己的投下屬民中抽取十分之二的人,組成一支大軍,由其同母弟旭烈兀率領征討尚未臣服的諸國,1252年八月,怯的不率領先頭部隊一萬二千人出發。次年三月,渡過阿母河,向忽餚思丹發動進攻,佔領其大部分地區。五月始圍攻亦思馬因派的據點之一—吉兒迭苦黑堡,用了兩年時間才將該堡攻克。

此外,又命塔塔兒人撒里那顏出征怯失迷兒,以配合旭烈兀的軍事行動,拚命為太宗朝時已西征至高加索地區的綽兒馬罕所部軍隊歸旭烈兀指揮。蒙哥還徵集了一千名中國拋石機手、火炮手、弓弩手和大量武器,交給旭烈兀使用。
旭烈兀的大軍長途跋涉,經別十八里、阿母河以北地區抵達波斯。當時,盤踞今伊朗馬德蘭諸山城的伊斯蘭教亦思馬因教派,被其它伊斯蘭教徒們稱之為「木刺夷(Mulahidah),意思為『異端者』」;而立國已五百餘年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已經衰落,其直轄地區僅限於都城報達(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周圍地區。旭烈兀於1256年,消滅木刺夷國。並於1258年攻陷報達、殺末代哈里發。1259年,西征軍兵分三路入侵今之敘利亞地區。漢地的各種火葯武器在諸次戰斗中發揮了很大的威力。次年春,佔領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敘利亞算端納昔兒被蒙古俘虜。戰事尚未結束,即傳來了元憲宗蒙哥死去的消息,旭烈兀遂退返回到波斯之地,留先鋒怯的不花卒兩萬士兵繼續作戰。1260年,怯的不花遺勸告埃及國王忽禿思投降。然他們不僅殺死了怯的不花的使者,還率兵出征,怯的不花的軍隊在阿音扎魯特被密昔兒(埃及)、算端忽禿思擊敗,怯的不花的妻子兒女和親族全被被俘虜,另一方面,各地方的蒙古官員被殺,蒙古西征的鋒芒終於被揭制住了,而留敘利亞的一般蒙古居民則退居到木地區。旭烈兀在西征結束後,一直留鎮波斯,沒有再回到東方,波斯這塊肥美的土地就這樣落到拖雷家族的手中。

蒙古西征影響

蒙古軍三次西征,是一個世界性的、空前的重大歷史事件。西征的影響,無論在時間或地域上,抑或是人們的觀念上,都是極其深遠的。

三次西征開疆拓土,建立了欽察汗國、伊利汗國、察合台汗國及窩闊台汗國,這四大汗國為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奠定了基礎。元朝的版圖之大,在地圖的西、北兩個方向上幾乎難以描繪,遠遠勝過漢唐二朝。

三次西征給被侵略的國家和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以畜牧業為生的蒙古人對農業和城市的破壞和摧毀是毫不吝嗇的。花刺子模的玉龍傑赤變成澤國,馬魯綠洲變成荒蕪地區,都是蒙古軍決堤灌城的結果,成吉思汗更因一個孫子戰死范延城下,便憤怒下令將該城徹底毀滅,變成一堆瓦礫,這些都使西域人一談起蒙古軍就為之色變。

然而,蒙古西征為被侵略的國家帶來極大災難同時,亦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使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於是,東、西方開始頻繁交往,距離逐漸縮短,中國的火葯、紙幣、活字印刷術也因蒙古西征而傳入歐洲;西方的天文、醫葯傳入中國,促進了東西方的陸路交通和文化交流,對社會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中國不但是火葯的發明國,更是最早製造各類火器、火炮的國家。十世紀初,中國用於城市攻堅戰中的『飛火』,可說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火葯和火器在中國發明後,又迅速西傳,南宋時期,首都臨安盛行『流星』、『花火』,許多僑居該地的阿拉伯人對這種騰空四濺的煙花印象深刻,並將之介紹到自己的故鄉。蒙古人在南下中原地區時,掌握了這種科技,並挾之以西征。1260年,埃及馬木路克王朝素丹拜爾斯在大馬士革一戰中,擊敗了蒙古西征軍,俘虜了一些製造火葯的匠師,繳獲了大量火器,從此,中國的火葯與火器技術更直接大規模地西傳。火葯的西傳,使歐洲中世紀王公貴族的城堡在掌握了火器武器的資產階級革命武裝面前,變得不堪一擊,同時使歐洲殖民主義者更容易對亞洲、非洲等廣大地區進行征服及掠奪,另一方面,火葯的出現,摧毀了歐洲封建貴族的堡壘,加促了封建制度的崩潰,使歐洲出現民族國家。

在八世紀至十世紀,雕版印刷術分別由海陸二道傳入美索不達米亞及埃及。稍後,在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蒙古人興起以前,雕版印刷術經過回鶻人的媒介,傳入中亞和西亞,並進入開羅。在十三世紀時,雕版印刷術由於蒙古勢力的擴張,再度形成了一股向西傳播的浪潮,這一次,波斯顯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並推動著印刷術傳入歐洲。蒙古統治者控制下的伊利汗國的首都大不里士曾模仿中國元朝印製紙鈔,式樣仿自至元寶鈔,印有漢文『鈔』字和阿拉伯文。但紙幣只流通了兩個月,便被迫停廢。紙鈔的發行在伊利汗國歷史上雖然成了一場笑柄,但雕版印刷術卻在信奉伊斯蘭教的蓋嘉圖汗朝廷里正式得到了使用。印刷術的西傳使書籍成本降低,學術普及化,促進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在中國文化西傳時,西方的天文、數學、醫葯、制炮技術傳入中國。元設回回醫局女,以阿拉伯葯物治病,又頒回回歷,以阿拉伯歷法作參考。

成吉思汗時,在大汗宮廷中服務的便有信奉景教的回回醫生。元代中亞、西亞移民既多,阿拉伯醫葯也隨之傳入,由於阿拉伯各地本來盛產各種香葯,並能配製具有奇效的良方,所以回回葯物在元代享有極大威信。

元代對回回天文十分重視,專設回回司天台,忽必烈登汗位前,已徵集回回天文學家,萬年歷便是第一部正式受政府許可、獲准使用的回回歷。

結論

蒙古三次西征,不論對中國或是西歐等地方都極具影響。成吉思汗所發動的第一次西征,是由花刺子模國王摩訶末挑起的,同時亦是由成吉思汗那復仇和擴張野心所驅使的結果。蒙古軍三次西征,給元朝奠下了根基,亦使中西經濟及文化得以文流,東西方頻頻交往,國與國之間的距離縮短,促使了各地的民族大融和,對社會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有蒙古史學家認為「由於成吉思汀及其子嗣的西征行動,將我國的三大發明逐漸傳到西方,間接的影響歐洲的文藝復興,這一份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揭開現代世界的序幕,其功績則絕非亞力山大可以比擬的。」

然而,盡管西征帶給我們很多良好影響,但另一方面,我們亦應當承認蒙古軍三次西征給被侵略的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害難。朱清澤在《成吉思汗評傳--一代天驕》中說:「這種野蠻殘暴行為是極不人道的,是應當受到譴責的。」西征使綠洲變成荒蕪地區、城鎮變成廢虛、數以萬計戰死沙場的士卒將領,以及無數無辜的老百姓流離失所等等都是蒙古軍三次西征帶來的惡果。

總括而言,蒙古軍三次西征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巨大的,對世界歷史的前進亦起了推動作用。西征留下來的精神財富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汲取的。

G. 電影《300斯巴達勇士》中所描述的300勇士抵禦外敵的事情在歷史中是否真實存在

歷史上確有其事~... 這個故事是根據歷史改編...

300斯巴達勇士——血戰塞莫皮萊

勇猛頑強、視死如歸的戰斗精神永遠是軍人的靈魂。在鐵血拚爭的冷兵器時代,用300人抵抗百萬大軍並殲敵2萬,把戰斗精神詮釋得如此輝煌而悲壯,也許只有斯巴達戰士能夠做到,是他們創造了塞莫皮萊戰役的神話。

百萬大軍征希臘

公元前545年,新興的波斯帝國在居魯士大帝率領下,北疆域擴張到小亞細亞沿岸,直逼希臘各城邦。因為東北方向的外敵威脅,居魯士在位期間並未發動對希臘的戰爭。公元前529年,居魯士在征服馬薩格泰人的戰斗中陣亡,波斯帝國對希臘的威脅暫時消除了。
真正的威脅是從公元前499年開始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巨著《歷史》中記載,波斯皇帝大流士得知希臘城邦雅典一直在資助波斯的反對者後,暴怒不已。他將一支箭射向空中,仰天大喊:「我要好好懲罰一下雅典人!」當時,大流士每餐飯前,他的僕人都會提醒道:「主人,記住可惡的雅典人!」然而,盡管大流士將波斯帝國推向鼎盛,但他針對希臘的兩場戰爭均告失敗。公元前486年,大流士病死,他的兒子薛西斯繼承了父親征服希臘的遺願。
薛西斯精心准備了四年。他在波斯的每一個角落徵集士兵、囤積裝備和糧草,組織起了一隻數量龐大、但成分復雜的軍隊。在這支軍隊里,有頭戴軟帽、身著束腰衣甲,使用短矛、柳條盾牌和復合弓的波斯人、米底人、西卡尼亞人頭戴青銅頭盔,手持長矛、盾牌、短刀和兒兒狼牙棒的亞述人;有以弓箭和短矛見長的大夏人、帕提亞人、克蘭斯米亞人;有頭戴高尖角帽,擅使戰斧的斯基泰人;有身穿棉布長袍,裝備鐵箭簇弓箭的印度人;此外這支波斯大軍還有來自46個臣服國、100多個民族的士兵。由於人員龐雜、服裝和武器裝備五花八門,這支波斯大軍很像一次各族軍隊和軍備的大展覽。據希羅多德估計,這支軍隊規模空前——總人數高達260萬(包括90萬海軍和其它歐洲盟軍在內)。若再算上僕人、工匠以及其他似追隨者,人數更超過500萬。
在薛西斯的軍隊里,波斯人享有特權——他們有滿載著婦女和奴僕的大車伴隨行軍。波斯軍隊中,又以一支號稱「不朽軍團」的部隊最為精銳,該軍團由一萬名最有戰鬥力的波斯士兵組成,傷亡和病弱者會被立即替換。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大軍在小亞細亞薩爾迪斯完成集結,分為陸、海兩路開始各希臘進發。

希臘聯盟的迎戰

薛西斯可能根本沒有想過要與希臘戰斗,因為他的軍隊太強大了,薛西斯認為出征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接受投降。出發前,薛西斯派出信使,要求希臘人送出傳統的投降標志——泥土和水,否則將被消滅。
而對潮水般涌來的波斯大軍,大多數希臘城邦選擇了退讓,但有兩個希臘城邦——雅典和斯巴達對波斯人的最後通牒堅決予以回絕。派往雅典的信使被扔進一個深坑,而斯巴達人則將信使推進一口井裡——那是能夠找到泥土和水的地方。
強敵面前,希臘城邦暫時結束了內部紛爭,召開大會,試圖組織一個泛希臘聰明來共同防禦波斯大軍。會議上,斯巴達人倡議修建一道橫越科林斯地峽的城牆(斯巴達人自己的城邦是唯一沒有城牆的,他們依靠勇敢的公民進行防禦),以保護希臘最南部。而笠林斯以北的城邦則認為薛西斯可調動愛琴海周圍的部隊以北部攻擊希臘,因此應該在那裡建立早期防禦。會議採納了他們的戰略,並將戰線選擇在塞莫皮萊(也譯為溫泉關)。希臘人的意圖是通過在該處進行先期防禦,爭取時間使他們組成聯合艦隊與波斯船隊進行海上決戰。
從地形上看,希臘人將戰場選擇在塞莫皮萊是非常關鍵的決策,因為塞莫皮萊山口特別狹窄,又是波斯陸軍必經之地。這樣一來,從山谷另一邊突進的波斯軍隊在作戰時無法展開,數量優勢將無從發揮作用;波斯人不得不與希臘人進行後者擅長的近身格鬥。
然而,在薛西斯眼裡,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他的步伐。當暴風雨撕碎了波斯工匠們在赫勒斯滂海峽(連接馬拉馬拉海和愛琴海)建造的第一座索橋後,薛西斯下令將工匠們全部處死,大罵阻擋他前進的暴雨和大海,還命人鞭撻大海300下,之後,新調集的波斯工匠們又在赫勒斯滂海峽上架好了一座浮橋,共用了近700艘甲板船。這些船都用粗繩索相連,船上鋪設了兩條道,一條走人,另一條走騾馬。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波斯工匠能夠在不長的時間趕時里搭建好這樣一座浮橋,堪稱軍事工程學上的奇跡。當新的浮橋架好後,波斯大軍踏上希臘的土地。
與波斯軍隊龐大的數量相比,向塞莫皮萊山谷急行軍的希臘聯軍人數省得可憐,包括300名斯巴達人、80名邁錫尼人、500名泰基人、700名泰斯庇斯人在內,總兵力只有4900左右。當這支希臘聯軍出發後,雅典人開始為後面可能的作戰做著認真准備:適齡男子都上了戰船,婦女和兒童則被疏散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安全地帶,負責保衛雅典衛城的財產和神廟。
對希臘來說,承擔最危險任務的是斯巴達國一利奧尼達斯。雖然每個城邦都指定了自己軍隊的將領,但利奧尼達斯卻被推舉為希臘聯軍的統帥,他要為保衛希臘流盡最後一滴血。當時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利奧尼達斯和他的300斯巴武士之所以慷慨赴死,是因為接到了一個神諭:斯巴達要麼推動一位國一,要麼看著自己的城邦被毀。

奇兵據險守邊關

塞莫皮萊地形險要,山口只有15米寬,可謂天險。希臘人重新修好了山口處損毀的城牆,不過在勘察地形時,他們發現山口雖然難以逾越,但整條防線上還隱藏著一個致使弱點:有一條羊腸小道能夠通過山脈,直通後山。如果波斯軍隊得知這條小道的情況,那麼就能從這里繞過塞莫皮萊山口,對希臘聯軍的後方實施包圍。意識到這個危險,利奧尼達斯國一迅速派遣1000名豐塞安人守衛小道,以防波斯軍隊發現後由此進行迂迴。不幸的是,豐塞安人覺得這條小道兩邊的山嶺上無險可守,防守任務太過艱巨,竟未做認真准備,而是寄希望於波斯人永遠發現不了這條山間小道。
薛西斯的大軍越來越近,一位執行偵察任務的波斯騎兵最先發現了希臘人的營地。但令波斯偵察兵驚訝的是,許多斯巴大人裸體進行訓練,而休息者則在平靜的梳著頭發。其實,對斯巴達人來說,戰前梳頭意味著在戰斗中將以死相拼。對這點,無論是波斯偵察兵還是薛西斯都是無法理解的。
這時,希臘人也收到了後主傳來的關於波斯軍隊規模的情報。在戰役開始前,波斯人對他們取勝充滿信心,並四處放言說光是他們弓箭手身出的密集箭雨就能遮住太陽。斯巴達將領迪埃尼斯聽後則風趣地回答:「如果波斯人放的箭遮住了太陽,那正好讓我們在蔭涼下作戰。」盡管迪埃尼斯和其他斯巴達武士有著無緣的勇氣和信心,但當波斯大軍越來越近的時候,其他希臘城邦部隊卻開始動搖。由各個城邦效仿組成的軍事委員會激烈地討論著是否撤退,最後利奧尼達斯說道:斯巴達人將履行他們的職責。見及於此,那些有動搖情緒的希臘城邦將領只好停止了爭論,同意在此堅決抗擊波斯人,直到援軍到來。

塞莫皮萊大血戰

波斯軍隊在距塞莫皮萊非常近的特拉齊斯城邦的平坦地帶扎營。在這里,薛西斯讓他的軍隊停留4天,謀求以強勢軍力震懾希臘人,使他們自動撤離。但等到第5天,即公元前480年8月17日,仍未見到希臘人有撤離的跡象,這位波斯國王就再也沒有耐心了——「放肆」的希臘人竟敢像赫勒斯滂海峽的暴風雨一樣公然挑戰他的意志。於是,他命令由米底人和西斯塞人組成的前衛部隊向希臘人發起第一波攻擊。
米底人和西斯塞人被希臘人擊退了,而且傷亡慘重。為了懲罰抵抗者,薛西斯再次命令發起強大的進攻。波斯軍隊潮湧般向前沖擊,但斬獲不大。
薛西斯並沒有意識到希臘人在塞莫皮萊的優勢。狹窄的戰場使波斯軍隊難以展開,也使他們平常訓練的戰法無從發揮。據說波斯男子只被教授三件事:騎馬、射箭和說實施。但在塞莫皮萊山谷,騎兵沒有充裕的地方發揮沖擊力;更要命的是,在狹窄的山谷里根本沒有地方組織數量眾多的弓箭手放出密集的箭雨。而希臘人則躲在山口他們修好的城牆後面,極難被發現又難以攻擊。
波斯軍隊即沒有受過肉搏的訓練,也沒有進行肉搏戰的裝備。他們更喜歡採取的戰術是在山谷里與希臘人拉開一定距離,由躲在柳條盾圍後面的射手放箭。他們幾乎沒有盔甲,進行肉搏戰的武器也只有短劍和短矛。希臘人則特別注重防護,他們全身掛甲,手勢3米長矛。在肉搏戰中,希臘重甲步兵可以有效抵禦波斯人的矛、劍攻擊,在那樣的戰場上,鎧甲防護對士兵的心理產生極大的慰藉。另一方面希臘長矛能在波斯人短劍、矛名夠著他們之前先刺中對手。此外,希臘人還有一個無形的優勢:他們是為保衛家園而戰,同仇敵愾;而且紀律嚴明,忠於職守。
在嚴重的人員傷亡面前,希臘人在塞莫皮萊山口抵擋住了波斯軍隊的攻擊。作戰中,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的斯巴達武士從城牆後面躍出,勇猛地同波斯人戰斗,然後又假裝撤退,引誘波斯人進入陷阱後予以重大殺傷。據說薛西斯當天因為他的軍隊傷亡慘重、畏縮不前而3次跳腳。
對希臘人說,雖然他們的傷亡遠少於對手,但畢竟無法改變兵力劣勢的情況,他們的唯一希望就是在塞莫皮萊盡量將時間拖的久一點。然而,就在雙方軍隊僵持的時候,一個令希臘人絕對沒有想到的意外情況發生了:一個名叫埃菲阿爾泰斯的希臘叛國者告訴了薛西斯那條秘密小道。
得到這個情報後,薛西斯大喜過望,立即派出一支波斯軍隊在夜間通過這條小道。接近山頂的時,疏於防備的豐塞安人才被驚醒。但一切都太晚了!就在豐塞安人瘋狂地聚攏隊伍的時候,波斯人已經箭如雨下。遭此突然攻擊,豐塞安人未做頑強抵抗就節節後退。而波斯人並沒有興趣追擊他們,而是快速折下,從後方奔向塞莫皮萊山口。

勇士備戰魂歸兮

當瞭望哨報警的時候,守衛塞莫皮萊山口的希臘聯軍已經沒有時間撤離了。眼見大勢已去,利奧尼達斯同意希臘其他軍隊撤回各自的城邦,但他和斯巴達武士斷續堅守。同他在一起留下的,還有忠誠的泰斯庇斯人。
後人對利奧尼達斯的決定常常感到不解,認為他過分迷信那個要他必須犧牲自己的所謂神諭了。實際上,當時的形勢讓利奧尼達斯無從選擇。假如在塞莫皮萊的希臘聯軍都撤退的話,那麼他們將全部被後面追來的波斯騎兵屠殺。利奧尼達斯的堅守,正是為了給希臘軍隊贏得時間。
薛西斯命令完成合圍後立即投入進攻。許多波斯士兵被他們的同伴踩踏而死,還有一些被推在一邊,掉進海里淹死了。自始至終,斯巴達人和泰斯庇斯人與波斯人進行著拚死戰斗,將越來越多的恐懼和死亡帶給波斯士兵。希羅多德齊心記載道:「沒有人能夠知道波斯人到底死了多少。」
在最後的決戰中,斯巴達武士戰斗到長矛的矛桿全部折斷,然後他們用劍戰斗。劍折斷了,他們就用拳打、用牙咬……利奧尼達斯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和諾言,在兵力極為懸殊的情況下,他率領斯巴達人打退了波斯人的4次圍攻,直到全部倒下。
利奧尼達斯和300名斯巴達武士全部戰死,另外還有700名泰斯庇斯人,而波斯人則總共戰死約2萬。為了隱藏這個可怕的損失,薛西斯下令將絕大多數戰死者秘密埋葬,只將1000具戰死者的屍體帶走。
在斯巴達,人們為利奧尼達斯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薛西斯下令將利奧尼達斯的頭割下來綁在樹樁上示眾。而斯余戰死的希臘人則被埋葬,目的是為了掩蓋為什麼如此少的人卻能擋住他的軍隊那麼長時間。
塞莫皮萊戰役幾乎沒有延緩薛西斯的進軍步伐,但波斯軍隊無疑受到了沉重打擊,軍心士氣受到很大影響。塞莫皮萊戰役對希臘人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當希臘人最張擊幾波斯人贏得第三次波希戰爭時,他們確定了塞莫皮萊紀念日,並且在昔日的戰場上豎立了紀念碑,其中一座碑文是「4000人抵抗曾經站在這里的300萬人」;而另一座紀念利奧尼達斯和300斯巴達武士的著名碑文這樣寫道:「過客啊,請帶話給斯巴達人,說我們忠實地履行了諾言,長眠在這里」。

H. 一部描寫蒙古族抗日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是不是悲情布魯克~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勾結布魯克草原王爺搶占草場、掠奪馬群,草原騎士們發誓要保衛家園,與日軍血戰到底。在一次戰斗中,王府衛隊長嘎拉森開槍打傷了騎士車凌,隨後醒悟深感內疚,打死追來的日軍後跳崖身亡。嘎拉森妻子、美麗潑辣的卓拉救了身負重傷的車凌,但隨後誤會丈夫是被車凌所殺,並向一蒙面人起誓,誰若殺死仇人就嫁給水。幾經周折,卓拉得知了丈夫死亡的真相,並被車凌的崇高品格和機智勇敢所征服,兩個人墜入情網。後車凌中王爺奸計,被日軍亂槍打死,卓拉麵對坐棺中的車凌悲痛欲絕,怒斥蒙面人扎那。扎那以卓拉的起誓相要脅,要強娶卓拉為妻。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卓拉令扎那自慚形穢,卓拉走向火中的車凌……?

I. 有關蒙古族抵抗日本人侵略的電影有哪些

《紅石敖包》
《嘎達梅林》

閱讀全文

與30人抵抗蒙古幾萬大軍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電影我是誰演員 瀏覽:131
如何把背景音樂添加到電影 瀏覽:829
泰國電影暗戀朋友 瀏覽:741
電影惡魔泰國 瀏覽:451
為什麼中國導演一定要把好電影 瀏覽:466
有情感的英文電影字幕 瀏覽:860
每個人都是一部電影是主角也是配角 瀏覽:84
有一部驅魔的電影 瀏覽:110
大壯是哪部國外電影的主角 瀏覽:948
電影灰猴結局 瀏覽:914
酷夏電影節 瀏覽:998
興隆大家庭有電影院嗎 瀏覽:221
史泰龍電影女主角 瀏覽:711
鄭州嵩山電影院 瀏覽:551
電影烈火中的青春演員表 瀏覽:859
日本愛情電影餐廳 瀏覽:387
泰國電影看不見的愛 瀏覽:759
富家千金被鬼子抓住做實驗的電影名字 瀏覽:763
電影猛蟲過江演員表 瀏覽:24
魔幻電影名稱大全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