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電影公司的品牌戰略如何
以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為例
(Warner Bros.)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1925年接管維泰葛拉夫製片公司,並於1927年攝制、發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於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華納公司在30年代以拍攝強盜片、歌舞片和傳記片著稱,尤以E.G.魯賓遜、J.賈克奈、H.鮑嘉等人主演的強盜片最有觀眾。傳記片中也有不少受歡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傳》(1937)等。華納的影片一般都比較樸素、緊湊,成本也較低,其主題都或多或少與30年代初發生的美國經濟危機有聯系。50年代美國電影蕭條時期,華納把財力轉向製作電視系列片。6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地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製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攝了《窈窕淑女》(1964)、《誰害伯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邦妮和克萊德》(1967)等。1967年加拿大發行電視片的七藝公司買下了華納公司,改名為華納—七藝公司。兩年後,華納—七藝公司又轉讓到一個大企業集團金尼全國服務公司手中,改組為華納交流公司。這個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甚廣,製片和發行影片僅是其中的一個項目。 後華納與時代合並成為時代華納。
不像米高梅,華納兄弟可沒有大公司的架子。因為四兄弟原本是貧窮的波蘭移民的後代,不知財大氣粗是什麼意思。最窮時,四兄弟兜里不到一塊錢,全靠賣明星----一條名叫「零丁丁」的狗的照片,來給大家開工資。他們用錢摳摳唆唆,像個二流的公司。一次傑克.華納很生氣,因為劇組跑出去拍外景:「我們花了那麼多錢在片場建了一個公園,還要出去,難道別人的草地都比我們的綠嗎?」
掌管公司的華納兄弟
,希望他們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能獲得最大的利潤。他們做電影和做事的方法都很直接。當有聲片只存在與別人的想像中的時候,他們已經付諸行動。為按時完成《爵士歌王》的製作,以便能及時參加1927年10月6日在紐約舉行的首映式,他們沒日沒夜工作,在即將首映的時候,山姆.華納突然腦溢血被送往洛杉磯醫院。傑克.華納和哥哥們租了專列,帶了兩名專家趕回來,但仍然晚了,39歲的山姆在華納兄弟即將取得巨大勝利的前夜病逝了。《爵士歌王》簡直是一夜之間轟動了世界,華納兄弟以自己家庭的悲劇成功結束原本由派拉蒙和米高梅電影公司統治的朝代,站到了電影行業的最前沿。
華納兄弟是粗人,他們喜歡葷笑話,最鍾情的產品是生猛的強盜片和黑色片,他們尋找電影素材的方式,是翻看報紙的司法版。所以在這個造夢的行業里,華納是離社會現實最近的電影公司,他們的電影具有凶險性又特別突出下層社會生活,如現實主義風格強烈的《小愷撒》和《慾海情魔》都是如此。
華納兄弟之間也窩里斗,最後是最小的弟弟傑克.華納掌控了實權。有趣的是很多華納公司的明星身上都有老闆傑克.華納的影子,從外形到個性都是,比如亨弗萊.鮑嘉和保羅.穆尼,都是個子不太高,脾氣急躁,好鬥但討厭是非。尤其是蓓蒂.戴維斯這樣的「一姐」,外在條件不佳,完全憑的是精湛演技和個人奮鬥成為兩屆奧斯卡影後,那個性真是任性刁蠻極了。她在第二次獲獎的《紅衫淚痕》中演一個倔強的南方美女,因為人性失去男友,後來又想盡辦法將已成有婦之夫的他搶回來,簡直就是她本人性格的真實寫照。不過華納有邁克爾.柯蒂斯這樣的王牌導演在,以速度快,講實效和多面手著稱,而且還能管住這些難處和桀驁不遜的明星。
一無所有出身的華納兄弟常常冒險去做不太有把握的事情,這使得華納最具革命性的公司:它出品了世界第一部有聲片,推出影響一代人的青春偶像詹姆斯.迪恩,還在1967年同意拍攝《邦妮與克萊德》,結束了舊好萊塢時代。
[編輯本段]發展歷程
創建
始建於1923年,創辦者是兩個大學生Henry Luce和Briton H ad den。最初他們發行一份新聞周刊,然後又創辦了有關生活、人物和體育等方面的其它雜志。作為雜志出版、新聞報道和圖片新聞的先驅,他們對整個20世紀新聞出版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發展
華納兄弟公司同樣建於1923年,1927年因製作第一部長篇有聲電影《爵士歌手》而名勝大噪。華納公司的其它經典影片還包括《卡薩布蘭卡》(1942年)和《無故反叛》(1957年)。
Turner廣播公司(TBS)則比前兩家創辦得晚的多。該公司1980年開辦24小時播出的優先新聞網 CN N,從而使電視新聞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從50年代開始,時代公司向廣播電視和有線電視網HBO和Cinemax公司投資,從而將自己向其他領域拓展 .1973年這家野心勃勃的出版界巨子甚至購下木材生產商Temple公司,准備向造紙業進軍,十年之後這項計劃終於難逃厄運。
1972年華納公司更名為華納通訊公司,並最終成為音樂和有線電視業的主力軍。1990年,華納公司被時代公 司以140億美元收購,最終形成時代華納公司。
6年之後,Ted Turner同意以76億美元的價格售出TBS,TBS正式加入時代華納的大家庭,從而使 時代華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傳媒公司。
上升
隨著Internet和「新媒體」技術的巨大沖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傳媒公司正被新的趨勢締造者美國在線吞並。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2007-2011
2011 哈利波特與死聖 下
2010 泰坦之戰 哈利波特與死聖 上
2009 終結者4:救世主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12月12日【奧特曼--超銀河傳說】 《弱點》(《The Blind Side》) 姐姐的守護者
2008 《yes man》 金凱瑞主演,又叫《好好先生》 返老還童
2007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2003-2007
2006 超人歸來 L Change The World 300
2005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康斯坦丁:地獄神探 蝙蝠俠:開戰時刻 毀滅戰士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2004 極地快遞 百萬寶貝 飛行者 12羅漢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2003 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 最後的武士 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 火柴男人 紐約時刻
1999-2002
2002 間接傷害 向左走向右走 哈利波特與密室 訓練日
2001 劍魚行動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人工智慧
2000 致命羅密歐 完美風暴
1999 綠色奇跡 挑戰星期天 黑客帝國
1942
卡薩布蘭卡
② 世界上第一部鬼片的什麼
一樓說的是第一部吸血鬼片,電影史上第一部恐怖片叫《弗蘭肯斯坦》,拍攝於1910年。
③ 跪求!一部歐美電影的影片分析
非常老的電影:M就是兇手
這部電影是影史上第一部講述連環變態殺手的電影,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聲片。
這在當時一定非常里程碑,不過,時間流逝,「第一」會慢慢變成符號,一道考題,一則引用短語,從極具意義到意義的屍體,在最後5分鍾到來之前,你彷彿在看一個被後來者撫摸、仿效和取用了多次的紀念品,直到最後5分鍾,令我們驚嘆的5分鍾,宣告它永遠屹立於偉大作品之林,並且永不褪色。
M的結尾5分鍾分析:
兇手M表現為精神異常,連續作案,殺了八九個女孩子。警方展開地毯式搜捕還是一無所獲,在此期間,黑幫老大的娛樂場所屢次受到排查,生意不振,黑幫老大要出擊,利用丐幫人肉搜索,先於警察擒獲M。最後5分鍾開始了,黑社會組織模擬法庭,法官、審判長、聽審聽眾一應俱全,還為M配了辯護律師,開始雙方駁辯:
M說:他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只要一看到小女孩,他的內心就由惡魔驅使,引導他犯下不可饒恕的罪惡,在那時,他忘記了一切。有兩個他在斗爭,一個說「你要做」,一個說「你不能」,內心時時備受煎熬;而要裁決他的黑社會都是心智正常的普通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卻也做著殺人放火的勾當危害社會,到底是誰應該受到制裁呢?
還以為是擺設的辯護律師卻異常認真、堅持,他極力為 M 辯護:「因為我的被告在不可抗拒的沖動下犯了罪,所以不該被判處死刑……沒有人會因為忍不住的事情而受懲罰……沒有人能夠把一個不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殺死,這個國家不行,你們當然也不行……應該把他送進醫院,而不是監獄或者絞刑架」。
審判長(黑幫老大)說:出院後又開始殺人呢?應該判他死刑……
此刻,圍坐著的聽眾沸騰起來,攻向M,想即刻處死他。
此刻,警察趕到,「救」了M,影片在此高潮落幕,一位母親呆看鏡頭「 這樣救不回我們的孩子,我們應該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我不太清楚自己看的是哪個版本,據說修復版是加長了法庭戲,是有一場真正法官進行的審判?)
突然之間,一個難題甩到觀眾面前。《M》的意義出現了。
拼音文字容易湊出點名堂來,譬如鑽石的檢驗就會說用4C標准(Carat、Clarity、Colour、Cut),管理服務要追求5S(safety、standardization……),片名叫V叫M叫Z都可以看作有寓意。
兇手的名字與M無關,之所以說「M就是兇手」,是某人急中生智怕兇手給跟溜了,乘其不備塗在兇手衣服背後的記號,在那個場景中,M就是 murder,但到了(模擬)法庭上,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而受法律保護,他將接受治療而不是處決,大眾無法面對法律對他們道德觀念的不合作,此時的M就是 moral,法律只在為我所用、為我出頭時才受我尊敬,否則就讓道德來處死他吧,這才體現公平和公正,鏡頭掃去,黑社會和受害者家屬和一般民眾,已經模糊不清。
此時再來看導演頗為奇怪的創作意圖「我們應該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這行字也正是電影放到這時出現的)就會覺得是對社會失控無可挽救(沒有小心照看、放任社會走向危險極端)、個體意志與集體利益相處尷尬(個體發瘋威脅到群體生命,群體瘋狂折磨個體生命)、法律無能道德恐怖(法律只能是最大限度的實現公正,道德能用來殺人)的無奈諷刺了。
以下是專業犯罪心理和精神醫學分析(可是當加入):
什麼叫做「罪犯-認識」的醫學機制?簡而言之,首先,這種機制關注罪犯主體(他是誰?他具有何種性格、持有何種觀念?他的精神是否正常、心理是否變態?)多於關注犯罪行為(他做了什麼?應該受到何種懲罰?),其次,這種機制相信,無論是審判案件還是制止罪行,最為關鍵的環節在於「認識罪犯」,尤其是在病理學的意義上認識罪犯的精神結構。最後,治療取代了懲罰,成為司法權力的運轉邏輯。比如,死刑不是出於殺人償命的正義原則,而是出於一種對社會的治療,像割除腫瘤一樣消滅危害社會的罪犯。
福柯告訴我們,精神病學插手法律領域始自19世紀初,與之相關的是1800至1835年間發生的一系列格局大致相似的案件:
1,莫澤葛(Metzger)報道了這樣一個案件:一位獨居的退休官員日益迷戀上房東太太的孩子。一天,「沒有任何動機,也沒有任何諸如憤怒、傲慢或復仇之類的激情沖動,」他攻擊了這個孩子,用鐵錘砸了孩子兩下--盡管最終未出人命。
2,塞勒斯塔特(Selestat)案件:在阿爾薩斯,在1817年的嚴冬,當飢荒襲來時,一個農婦趁丈夫離家工作之際,殺死了他們的小女兒,割下孩子的腿熬湯。
3,1827年在巴黎,女僕亨里特•科爾尼耶(Henriette Cornier)來到其僱主的鄰居家中,堅持要鄰居女兒在她那兒呆一會兒。鄰居起初有些遲疑,最後也同意了。但是,當鄰居回來接女兒時,科爾尼耶剛剛殺了她,把頭割下來扔到了窗外。
4,在維也納,凱瑟琳•齊格勒(Catherine Ziegler)殺了自己的私生子。審判時她解釋說,自己的行動是出於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以精神錯亂為由,她被宣告無罪開釋。但她宣稱,最好還是將她關在牢里,因為她出了獄還會這樣做的。十個月後,她又生了一個孩子,並即刻將之殺死。在審判時,她宣稱自己懷孕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殺死自己的孩子。她被判死刑並當即執行。
5,在蘇格蘭,一個叫約翰•豪伊森(John Howison)的人潛入一所住宅,殺死了一個他幾乎不認識的老婦,但他沒有偷竊任何東西,也沒有躲藏。被捕後,盡管證據俱在,他卻矢口否認這一事實。辯護律師辯稱,這是一個瘋子的犯罪,因為犯罪沒有實質動機。豪伊森被處死了,行刑時,他對一個官員說,他真想殺死這位官員。這番話後來被認為進一步證實了他的瘋病。
6,在新英格蘭,在一片空地上,亞伯拉罕•普雷斯科特(Abraham Prescott)殺死了與他相處一直很好的養母。回到家中,當養父詢問時,他淚流滿面。普雷斯科特自動供認了自己的罪行。後來他解釋說,當時一陣突如其來的劇烈牙痛征服了自己,然後就什麼也不記得了。調查後來確認,他曾在晚上攻擊過他的養父母,這個行為被認為是夢游發作的結果。普雷斯科特被判處死刑,陪審團同時也建議予以減刑。盡管如此,他還是被處死了。
尤其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的精神病學家霍夫鮑爾〔Hoffbauer〕、埃斯基羅爾〔Esquirol〕和喬吉特〔Georget〕、威廉•埃利斯〔William Ellis〕和安德魯•孔貝〔Andrew Combe〕等不厭其煩地提到這些案件以及其他同類案件。通過對這些案件的反復言說,精神病醫學為法律領域構建了一種新型的惡魔形象——精神病罪犯。「犯罪精神病學第一次宣告自身是對這一惡魔的病理學研究。」
福柯並不是認為,如果沒有精神病學的構建就不存在「惡魔」;他所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精神病學以何種方式改變了法律的關注重心(從對犯罪行為的關注,轉變為對罪犯主體的關注);司法意義上的懲罰如何轉變為病理意義上的治療;通過以上兩種轉化,「權力」如何獲得一種嶄新的形式,成為精神病學化的權力?
讓我們回到電影本身。給我印象頗深的另一個場景是「平行會議」。為了捉拿兇手,警方開會討論;而黑幫成員們也聚集在一起討論同樣的問題。盡管出於不同的目的,但無論是警方還是黑幫,都希望將兇手繩之以法。導演運用蒙太奇和相似的布景,突出了兩場會議的平行性質,似乎是要告訴我們,在如此殘酷、如此變態的罪犯面前,通常意義上的正(警察)邪(黑幫)對立完全被消解了。黑幫再違法,也遵守著起碼的人性原則,而M卻是反人性的,他是絕對的邪惡。
福柯告訴我們,現代社會的善惡對立是司法權力的運轉根據;現代司法從根本上說是對他者的治理。因此,權力需要製造一個他者。不僅警察需要黑幫,而且警察和黑幫所組成的社會需要一個絕對反社會的M。而在精神病學化的意義上,M作為絕對的邪惡,又恰恰被去除了善惡的道德性質:他不是壞人,而是病人。作為一個精神病罪犯,M是社會自身的疾病。因此,權力的責任在於認識、診斷、治療。我們已經說過,現代司法的懲罰制度(尤其是死刑)的運轉邏輯並非出於惡有惡報的正義原則,而是出於一種醫學原則:罪犯的生死和道德無關,這是一種針對社會的治療。
到目前為止,醫學化的司法更多體現了一種現代性的進步。然而它也帶出了現代性的獨特問題:首先是法律的去正義化危機,其次是構建絕對他者的危險。生活在現代社會中心的我們是不會體會到這種危機和危險的,除非哪一天我們也被不幸地診斷為瘋癲、不正常,淪為「社會的疾病」。誰也不知道這會不會發生,不過,也許一直以來,我們暗地裡早已是作為潛在的精神病人而得到治理?這聽上去很荒謬,不過,至少福柯認為,這才是不折不扣的真相。
④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叫什麼
1931年3月,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故事片《歌女紅牡丹》在新光大戲院公開上映,該電影為蠟盤發音,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
拍攝於1931年的電影《歌女紅牡丹》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部電影中成功地插入了一首歌曲,打破了人們看電影無須帶著耳朵的習慣,一首歌曲,也使國產片帶給了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1931年6月21日,又試映了我國第一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雨過天晴》。
(4)姐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擴展閱讀:
在《歌女紅牡丹》上映之前,我們的電影技術停留在完全無聲的狀態,所以《歌女紅牡丹》中的歌曲帶給了人們更好的體驗,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
不過,真正意義的有聲電影,還是應該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對白,即人物之間的對話,當然也包括自言自語;二是音樂,即配樂和歌曲;三是音響,就是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和人工合成的聲音。這三種聲間現在來說即為電影聲音的三要素。
中國具備這三要素的第一部電影是1934年拍攝的《桃李劫》,這部電影的問世又為中國電影史寫下重要的一筆。
這部電影成功地運用了歌曲、音樂、和音響等多種聲音元素,將聲音有機地納入到了電影的敘事進程,極大地拓展了敘事空間,聲音與畫面形成了豐富的語言結構關系,電影的藝術創作形式也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⑤ 《後窗》為什麼被稱為「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
關於《後窗》,著名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曾經非常簡潔肯定地說過,「這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也就是說——「元電影」。希區柯克要把電影的本性在《後窗》中全部展現出來,影片的主人公攝影師傑弗瑞是一個有偷窺癖的人,一切情節都是從他的角度出發,拍下他的所見所聞,然後表現他的反應。觀眾實際上也成為了偷窺者,電影則合理地成為滿足偷窺者心理慾望的工具。在影片中,希區柯克很巧妙地嵌入了一些小隱喻,使觀眾在觀影時從故事中抽離出來而聯想到電影本身。
首先,主人公傑弗瑞的家就像一個攝影棚,他的眼睛和他的相機就像是記錄劇情發展的錄影機。希區柯克沒有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拍攝這部電影,而是把傑弗瑞推向了故事的陳述者。於是,觀眾在影院觀影,也就和傑弗瑞一樣,被放在了一個「窺視者」的視角上,從中得到樂趣也付出代價。傑弗瑞打著綁腿坐在輪椅上,偷窺窗外的人和事,為想辦法找到推銷員謀殺妻子的證據而絞盡腦汁,在麗莎遇險的時候心急如焚卻無法動彈、無能為力,觀眾們在影院里的觀影經驗與傑弗瑞的處境和心情非常相似。
其次,養病的六個星期里(我想即使不是養病,他也有偷窺的習慣,可能是因為職業的敏感),傑弗瑞通過後窗觀察他不同類型鄰居的生活。細細品味,不難發現,鄰居們的窗戶里正在上演著一部部不同類型的電影:「孤心小姐」的窗戶里上演著「社會倫理片」;推銷員家的窗戶里上演著「犯罪片」,養狗夫婦的窗戶里上演著「生活悲喜劇」;作曲家的窗戶里上演著「音樂傳記片」;女舞蹈家的窗戶里上演著「米高梅」式的「後台歌舞片」。同時,攝影師傑弗瑞的窗戶里上演著「偵探推理片」;《後窗》本身又是一部「驚悚懸念片」。
此外,希區柯克經歷了從默片時代到有聲電影的轉變。1928年的《蒙克斯人》The
Manxman
是希氏的最後一部默片,《訛詐》Blackmail
則是他的第一部有聲電影,也是英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有聲電影。回到《後窗》中來,傑弗瑞所觀察到的鄰居生活很少運用特寫鏡頭去表現,拍攝距離、角度也幾乎始終不變,「孤心小姐」的三場戲,活脫一部完整的默片;而傑弗瑞與女友麗薩、護士斯泰拉、偵探朋友多伊爾之間的戲,聲色處理都很精緻,鋼琴家演奏的音樂也美妙動聽、恰到好處。
⑥ 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的區別
1、含義不同
文學作品:從版權的角度,通常指各種書面的原著。不論其價值或目的如何,性質屬純文學的、科學的、技術的或完全是實用性的,均為文學作品。從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美與感情效果衡量都具有巨大價值的著作。
影視作品是一種通過攝影機拍攝記錄在膠片上,通過播放器放映出來一種已完成藝術作品的統稱。影視作品也是一種藝術作品,它由攝影藝術以及聲音結合,融合了視覺與聽覺藝術。
2、特點不同
文學作品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把從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鑄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始終離不開想像(幻想、聯想)和虛;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感情活動。
影視作品是時空融合、視聽融合、逼真與虛擬融合。電影與電視的合流趨勢越來越明顯,人們越來越多的通過電視機、監視器來觀看電影。
(6)姐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擴展閱讀:
文學和歷史是最為鄰近、最為親密的,中國自古以來有「文史一家」之說,表明了原本存在著血緣相通的關系。文學與歷史相互交叉滲透產生了一系列邊緣性文體作品,如歷史小說、歷史劇、史詩、歷史故事、歷史散文(包括回憶錄和傳記)等。
這些邊緣文體作品是歸入歷史還是歸入文學, 其劃分標準是:以是否忠於史實或虛構為界,史實的記載入歷史,藝術的虛構入文學。
文學作品雖然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 但學科著作採取了「對世界的科學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實、准確無誤,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必須真實,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質、特徵、用途、必須准確,所舉的數字、圖表、例子必須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觀的實在性
⑦ 中國現存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故事片
中國現存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故事片是拍攝於1922年的《勞工之愛情》。
《勞工之愛情》是由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於1922年01月18日發行的一部愛情、喜劇類型影片;該片主要講述了鄭木匠和祝郎中的女兒歷經時代背景的愛情故事;《勞工之愛情》是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1922年創立之初攝制的四部系列影片之一,其他三部影片分別為《滑稽大王游滬記》、《大鬧怪劇場》和《張欣生》。
(7)姐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擴展閱讀:
《勞工之愛情》攝制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五四運動的影響,在影片中出現了鄭木匠向祝小姐求婚的場面,並且有「你可以和我結婚嗎?」的字幕台詞出現,這些場景在當時的中國頗為前衛,與父母之名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等傳統婚戀觀念格格不入,是開中國愛情電影先河之作。
編劇鄭正秋在勞工之愛情一劇中展現了他的藝術功底,他以誇張而不失協調的肢體語言生動地刻畫了鄭木匠、祝郎中和祝小姐三個主要人物。影片人物動作設計簡練達意又不失滑稽,拍攝畫面流暢場景清晰是早期默片的優秀之作。
⑧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什麼
《難夫難妻》
相關介紹:
《難夫難妻》是於1913年上映的劇情電影,由張石川、鄭正秋執導,由丁楚鶴等主演。《難夫難妻》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該片共四本)。劇中角色由文明戲演員扮演。
電影講述了一戶姓劉的小康之家要娶媳婦, 請來了媒婆, 她的成人之美, 使她在城鎮上很出名。黃花閨女出嫁要找她;富裕人家娶童養媳要找她;達官紳士娶小妾也要找她。盡管她在做媒時有言過其實的現象,請她做媒的人家還是很多。
(8)姐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雖然從1895年12月28日起,世界各國公認的電影時代正式開始了。但中國人自己拍攝電影,學界基本認定是從1905年才開始。
這一年,北京豐泰照相館主人任景豐因對拍電影感興趣,便自購攝影機等器材,真正開始拍攝影片了。豐泰照相館攝制的第一部影片,是由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這部短片就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戲曲片,也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
而中國人自己攝制的故事片卻姍姍來遲,直到1913年秋,才由張石川、鄭正秋等人組成的新民公司,由鄭正秋執筆為亞細亞影戲公司編寫了一個抨擊社會現實的電影劇本,即《難夫難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難夫難妻
⑨ 電影的由來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9)姐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擴展閱讀
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
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