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高智商的復仇電影
電影有很多,這也算是一種常見的劇本創作模式吧,但是我腦子里第一個蹦出來的居然是美劇《越獄》!男主角非常瘦,但智商卻聰明得可怕,而這也是個關於復仇的故事。主角復仇不是靠自己特工版的身手或強大的武器,純粹靠智力,而且智力真的是高得可怕的那種。以爆表的智力完成復仇,嗯就是這樣。
『貳』 求小時候看的一部電影名字:好像是一部二戰時反抗法西斯的電影,主角有一架水上飛機
墨菲的戰爭 Murphy's War (1971)
更新描述或海報
導演: 彼得·葉茨
編劇: 斯特林·西利芬特
主演: 彼得·奧圖爾 / 仙·菲利普斯 / 菲利浦·諾瓦雷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1971-01-27
片長: Argentina: 105 分鍾 / USA: 107 分鍾
又名: 新戰海浮生 / 特殊的戰爭I
墨菲的戰爭的劇情簡介 :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時墨菲和他的戰友被一艘納粹德軍潛艇擊沉,除了他以外,戰友們無一生還,墨菲被路易士救起並同路易士成為好友,墨菲心中卻一直有個結,就是想炸毀那艘德國潛艇,並憑借一己之力搞到了一顆從德國潛艇上發射的但卻並未引爆的魚雷。但此時二戰結束的消息傳來了,而墨菲卻絕對忘不了納粹德軍所做過的一切,一直不肯放過那艘德國潛艇,他能成功嗎?
『叄』 求一部關於戰爭的電影
鍋蓋頭》描寫海灣戰爭美軍狙擊手的故事
《第九突擊隊》俄羅斯最新戰爭片,一隊新兵在阿汗 戰場上上演生存與死亡的悲歌
《大偷襲》05年8月推出,描寫二戰時,美軍營救菲律賓日本集中營戰俘的故事。喜歡看打小鬼子的朋友不能錯過。
《天國王朝》美國電影似乎很少涉及中世紀十字軍東征的題材,這次,我們大英帝國的一個鐵匠,陰差陽錯的來到被基督徒佔領的耶路撒冷,沒享受幾天好生活,就趕上了強大的撒拉丁軍隊的攻擊,漫天的投石車發射的飛彈,瘋狂的彎刀駱駝部隊,我們的鐵匠如何力挽狂瀾呢?
《風語者》又是一部打鬼子的片
《士兵宣言》根據小說改編的越戰影片
《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的經典越戰片,十分精彩
《深入敵後》美飛行員在前南斯拉夫的故事
《無人地帶》波斯尼亞戰爭電影,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桂冠
《兵臨城下》前蘇聯頭號狙擊手與德國狙擊手學校的校長之間會有什麼故事呢?看過就知道。
《珍珠港》精彩特效下美國愛國主義與浪漫激情
《U-571》海戰的經典,無論後來專家找出該片的多少錯誤,可影片的質量與娛樂效應卻一點不差
《核艇風暴》因為錯誤的密碼來電,一場核戰爭幾乎要打響
《K—19寡婦製造者》這艘核動力潛水艇沒有因為指揮官換成哈里森福特而變的吉祥,寡婦製造者真是名副其實。
《獵殺紅色十月》老007蕭恩·康納利搖身一變成為了前蘇聯最先進潛水艇的指揮官,帶領一干將領叛逃蘇聯,發誓要享受資本主義的繁華……
《太陽淚》美國大兵潛入非洲中部去營救國際紅十字會的官員,有點看頭。
《哈特的戰爭》德國集中營裡面發生的一件事,見證了英雄的慷慨悲歌。
《勇敢的心》蘇格蘭的民族英雄在這部電影的形象如此高大,那臨死前的一聲「自由」,震懾人心
《愛國者》與世無爭的美國農場主在兒子被英國遠征軍殺害後,徹底變成了一個屠夫,背景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
《四根羽毛》宏大的戰爭巨作,茫茫沙漠,英國殖民者為了保住那「日不落」的光輝旗號,在遙遠的非洲與蘇丹穆斯林作戰浴血撕殺。
老牌經典有:
《橋》
《卡撒布蘭卡》
《巴頓將軍》
《坦克大決戰》
《莫斯科保衛戰》
中國的戰爭片嘛
《大決戰》不錯
《開國大典》經典
《渡江偵察記》還兼具娛樂效果
《上甘嶺》就是今天看也依然振奮人心,爆炸效果一點不遜色外國大片。
先說大陸那些歲月的(如果您很懷舊):
1。上甘嶺(1956)(Shanggang Hill)
本片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講述1952年秋朝鮮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上甘嶺戰役的整個過程。在電影美學和影片主題上達到了和諧統一。
2。英雄虎膽(1958)(COURAGEOUS FIGHTER)
講解放初期,在廣西南部的十萬大山地區剿匪。
3。林則徐(1959)(The Opium Wars)
不用多介紹了。
4。紅色娘子軍(1961)(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向前進 向前進 戰士的責任重 婦女的冤讎深
5。甲午風雲(1962)(Naval Battle of 1894) ]
打吉野的
6。冰山上的來客(1963)(VISITORS ON THE ICY MOUNTAIN)
還愛情呢
7。小兵張嘎(1963)(ZHANG GA,THE SOLDIER BOY)
你就是羅京寶叔叔。
8。紅日(1963)(Red SUN)
打74師的
9。歸心似箭(1979)(ANXIOUS TO RETURN)
獲1982年獲第一屆香港電影節金像獎最佳語片獎
10。一個和八個(1983)(ONE AND EIGHT)
第五代導演的看山座
至於大決戰之類 雖然導演在場面上很宏大史詩 對於蔣介石 林彪等形象也突破以往 更具回歸人性 但說穿了對於所謂兩種力量角逐中的領導人描述過多 還是咱中國人打中國人。悲哀 故不放入 我們要記錄大社會背景下掙扎的小人物
至於外國的 我們來聊點經典的;
一、《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
該片表面上在講越戰,但在所有著名的戰爭片中,它可能是「升華」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於任何戰爭,甚至廣而言之說它表現任何人生經歷都不為過。影片雖然不乏對戰爭的正面描寫,但它的精髓是刻畫人性中的黑暗,難怪它不是以越戰記錄為藍本,而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康拉德的經典名著《黑暗之心》。
影片講述一個瘋狂的美國軍官在柬埔寨叢林中建築恐怖王國的故事,馬龍·白蘭度扮演的這名軍官鏡頭不多,台詞和處理均很「虛幻」,彷彿是一種力量,而不是某個人;若再「虛幻」下去,那就要變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大家長了。
本片是電影大師科波拉的戰爭史詩片,是他對於戰爭暴力造成人性異化的一種反思。影片巧妙地將現實主義的題材和象徵意義融合在一起,以一名戰士沿河尋找白蘭度的旅程為線索,展開了一種近乎荒誕的「實況記錄」。影片具有一種「大歌劇」般的風格,誇張而華美,帶有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在飛機上播放瓦格納《女武神》主題音樂的轟炸場面是這種風格的集中體現,也是本片的經典場景之一。
2001年夏,科波拉推出該片的新版本,比原來的版本多了將近一個鍾頭。
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該片中有一個重復出現的細節頗耐人尋味:士兵們把犧牲了的戰友留下的家信重新抄寫一遍,而不讓他的家人看到血跡斑斑的原件。此舉的動機無可指責,但細細想一下,您不覺得原件更珍貴嗎?傳統的二戰片好比是這重新謄寫的家書,已經抹去了血跡和彈孔;而本片給我們看的是原件,因此我們震驚、顫抖,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了通過濾鏡觀察戰爭。
當代頭號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在此不僅建立了又一座藝術豐碑,而且奇跡般地將一向無法協調的思想傾向和戲劇元素加以融合。他並沒有貶低二戰的正義性,但他提出了個人生命價值的命題,並在影片中直接討論;他打破常規在片頭大段描寫諾曼底登陸,但人物的塑造並沒有因此被削弱;他的戰爭戲跟非戰爭戲涇渭分明,但影片的整體感非常好。他那超凡的敘事能力為觀眾提供了見「樹」又見「林」的戰爭場面。
這是一部肯定二戰、又宣揚反戰的作品,是一部赤裸裸表現極端暴力、但從骨子裡贊美人性與和平的作品。
三、《野戰排》Platoon (1986)
大導演奧利弗·斯通越戰三部曲的第一部,獲四項奧斯卡大獎。
本片以導演的親身經歷為基礎,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越戰的主要一面,即美軍在前線的所作所為。影片的主要戲劇矛盾源於一名講人道的軍官和一名非理性的軍官的沖突,但沒有圖解反戰思想的痕跡。
在人物和事件、思想和藝術的綜合方面,本片沒有偏頗,是一部百分之百的優秀戰爭片。
四、《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這部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的英國片有著英國式的嚴謹結構和紳士般的節奏。影片反映二戰期間一群英國士兵在日本戰俘營的故事,雖然沒有什麼正面的刀槍交鋒,但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頗獨具匠心。
影片前半部份:英軍戰俘不畏日本軍官的折磨,支持原則,維護尊嚴;但影片到後半部份,角色似乎發生了轉換:日本軍官從惡魔的外表展現人性的一面,而英國軍官在面對必須炸毀自己興建的橋梁時表現出來的僵硬思維,同樣令人驚訝。
本片可視為是三個軍人的故事,每個人身上既有著民族性,同時也有獨特的個性。日本軍官齊滕大佐外冷內熱,武士道精神尚未完全抿滅他的人性;亞力克·金納斯扮演的英國軍官渾身上下都充滿尊嚴,但似乎有點走火入魔;威廉·霍爾登扮演的美國軍官有點流里流氣,但他應變能力強,關鍵時刻也能明辨是非。
大衛·里恩的作品都講究氣勢,以現代觀念看許多場景都偏拖遢,但跟整體的表現手法很一致。
五、《巴頓將軍》Patton (1970)
一部關於二戰將軍的史詩式傳記片。它把巴頓將軍塑造成一個既高大雄偉、又具體實在的藝術形象,不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點」;不僅功勛垂世,而且「劣跡」昭彰。
影片描寫戰爭史實,但鏡頭幾乎一直對准主角,巧妙地讓人們從巴頓的威力中感受德軍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開場戲——在美國國旗撐滿銀幕的背景下,主人公作了長達五分鍾的開場獨白。這是高難度的反傳統處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
影片的戰爭場面宏偉壯觀:北非沙漠里,遍地砂礫,怪石嶙峋;銀裝素裹的草原,硝煙彌漫,大自然的優美景緻和戰爭的氛圍交織成一幅幅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畫面。
六、《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
這部當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是一部具有濃厚反戰思想的作品,描述一戰期間參軍的一群德國少年兵的經歷。
導演手法細膩、流暢,開創了使用升降機拍攝大場面,把對白、音響和配樂混合錄制的手法。影片結尾處主角捉蝴蝶被子彈擊中的鏡頭,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
七、《獵鹿人》Deer Hunter (1978)
本片從三名煉鋼工人加入越戰,反映出戰爭對人民生活的破壞。影片明顯地分為戰爭前、戰爭中、戰爭後三個部份,每個部份互為補充,讓人們看到戰爭造成的肉體傷殘固然觸目慘痛,精神傷害卻更為驚心。
影片的主要細節是一個名為「俄國輪盤」的游戲:越南軍人在左輪手槍中只裝一顆子彈,然後要美軍戰俘往自己頭上射擊。但這種殘酷的游戲卻像毒品一樣,吸引了其中一名美軍,以至於他回到後方仍不願返回家鄉,卻自願留在越南從事這種生命賭博。
該片節奏緩慢,敘事鬆散且富有跳躍性,既顯得有大氣,又顯得導演缺乏基本功。本片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
八、《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1962)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經典之作,雲集了眾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之強,在戰爭片中極為罕見。但明星們在此沒有什麼出風頭的機會,因為整部影片以敘事為主,從各個方面(包括美軍、德軍、法國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當時的戰局,人物塑造處於從屬地位。
本片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九、《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
本片榮獲八項奧斯卡大獎,是20世紀拍攝的表現珍珠港事件最出色的影片。
其實影片主要篇幅用在描寫珍珠港前夕夏威夷美軍的生活,對軍界內部黑暗面的揭露非常犀利,如偷情、虐待小兵等均有詳盡披露。
日軍飛機偷襲珍珠港乃本片的壓軸戲,同時也為人物矛盾提供了一個大框架與大和解,尤其是小兵在操場上吹號哀悼戰友的一場戲頗有點睛之妙。
十、《虎!虎!虎!》Tora! Tora! Tora! (1970)
如果您想通過觀看戰爭片,了解某場戰爭的前因後果、戰略戰術,本片是最佳選擇。這部由美國和日本聯合製作的影片,細致地呈現了雙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每一步,包括外交、軍事和情報的發展。影片在觀點上不偏不倚,極其客觀;在細節上不厭其煩,忠實史實。它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但在人物塑造方面則未下功夫。
「虎!虎!虎!」是日本空軍在轟炸珍珠港時喊出的口號。該片的轟炸場面很壯觀,當然不如新片《珍珠港》充滿電腦特技的45分鍾轟炸戲,畢竟現代科技在表現宏大及難以再現的場面時有著獨特的優勢。您若對《珍珠港》片尾美軍轟炸東京的史實感興趣,有一部1944年出品的影片《東京上空30秒》詳細敘述了這段故事。
都是好萊塢對越戰 二戰 比較突出 另外再介紹幾部
1 特洛伊
導演: 沃爾夫岡-彼德森
主演: 布拉德-皮特,奧蘭多-布魯姆,黛安-克魯格,艾瑞克-巴納
有點荷馬史詩的味道
2 太極旗飄揚
導演: 姜帝圭 Kang Je-Gyu
主演: 張東健,元彬,李銀珠
韓國人對於南北割裂之痛 特別是看到漫山遍野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沖上來 哇 中國人就是多 實尾島也不錯
3 角鬥士
導演: 雷德利-斯考特(Ridley Scott)
主演: 盧塞爾-克勞(Russell Crowe),喬爾奎因-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
前面有一段羅馬戰德國野人的作戰很經典
4 黑鷹隕落
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
主演: 喬什·哈奈特Josh Hartnett、伊萬·麥奎格Ewan McGregor
地方武裝有點像GENERAL游戲
5 遙遠的橋
導演: 理查德 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
主演: 詹姆斯 卡安 (James Caan)
七十年代攝制規模最大的戰爭片 明星陣容空前盛大
6 狙擊手
導演: 路易斯·羅薩 Luis Llosa
主演: 湯姆·貝倫傑 Tom Berenger J.T. Walsh 比利·澤納 Billy Zane Reynaldo Arenas Don Battee Howard Bosse Jorge Bustamante Tyler Coppin
很經典 有很多部
7 風語者
導演: 吳宇森 John Woo
主演: 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克利斯汀·史萊特 Christian Slater 諾亞·艾姆雷克 Noah Emmerich 皮特·施特曼 Peter Stormare Kevin Cooney 詹森·艾薩克 Jason Isaacs Scott Atkinson Clayton J. Barber
吳宇森導演的 確實很不錯 納瓦霍族
8 勇敢的心
導演: 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
主演: 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
FOR FREEDOM 是男人就該看
9 第一滴血系列
史泰龍 蘭波天生英雄
10 解放
導演: 尤.奧澤洛夫
主演: Nikolai Olyalin
蘇聯的經典
11 亂 影武者
黑澤明導演的古代日本戰爭
『肆』 電影美國攻打某一個島嶼,一個醫生救了好多人的一部是什麼電影
該影片是《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是熙頤影業出品的戰爭歷史片,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薩姆·沃辛頓、盧克·布雷西、泰莉莎·帕爾墨、雨果·維文、瑞切爾·格里菲斯、文斯·沃恩主演。
影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影片於2016年11月04日在美國上映,2016年12月08日在中國上映。
(4)求以一已之力退敵的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血戰鋼鋸嶺》劇情介紹: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作為邪惡軸心重要成員的日本,其囂張態勢已成強弩之末。是年,決定戰局走向的沖繩島戰役拉開序幕,成千上萬鬥志昂揚的美國大兵被派往沖繩,等待他們的則是敵軍重兵防守、凶險異常的鋼鋸嶺。
在這群人中間,卻有一個不願拿起武器的軍醫。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來自美國的弗吉尼亞。太平洋爆發之際,瘦弱的戴斯蒙德志願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而應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終不願拿起槍支操練,為此寧願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軍事法庭。
幾經周折,戴斯蒙德最終和戰友來到了鋼鋸嶺。槍林彈雨,轉瞬之間無數人應聲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僅憑一己之力拯救了數十條瀕死的生命。
《血戰鋼鋸嶺》角色介紹:
1,戴斯蒙德·道斯
虔誠的基督徒、軍醫,體格瘦弱,性格內斂的男孩。他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卻因此在軍營遭到中遭到眾人的排擠,但最終他說服了軍隊讓他可以不攜帶武器,並被招入美軍第77步兵師醫療部。在沖繩戰役中,戴斯蒙德不斷冒險把傷員從戰場上拖回進行治療,最後拯救了75條人命。
2,葛洛佛上尉
葛洛佛上尉是戴斯蒙德在軍隊的上司之一,認為拒絕持槍的戴斯蒙德是懦夫,試圖拿軍事法庭的規定要求戴斯蒙德必須要隨身攜帶武器。
3,湯姆·道斯
戴斯蒙德的父親,是在法國服兵役時曾經受傷的一戰退伍老兵,因為好友在戰場的犧牲,走不出悲傷的陰影,長期酗酒並且實施家庭暴力。在自己的兒子參軍入伍之後,努力嘗試獲得戴斯蒙德的諒解。
『伍』 印度的大力士以一己之力掀翻了一隻巨牛是什麼電影
巴霍巴利王:開端
上映:2016年
時長:129分鍾
地區:印 度
導演:S.S. Rajamouli
主演:帕拉巴斯
類型:劇情
『陸』 有一部電影講的是有一幫北韓人攻破了白宮,白宮外的防禦武器都沒用,武器很棒,叫什麼名字
追擊赤色風暴(港)/赤色黎明2012
根據米高梅1984年的一部同名動作片改編,講述朝鮮人民軍入侵美國小鎮,幾個美國青少年憑借一己之力擊敗了"敵人"的故事。這部影片本來應該是米高梅發行的,但他們不願再碰這塊燙手山芋,現在這部影片由FilmDistrict公司發行,屬於動作槍戰片,同時富有科幻色彩。
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市,天空突降一群北朝鮮傘兵。這次毫無預警並且極其快速的空降,成功佔領了小鎮的大部分區域。此刻,市民們才意識到自己的家園已經受到了入侵。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一群愛國少年決定拿起武器保奮起反抗。海軍陸戰隊老兵傑德·埃克特(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Chris Hemsworth 飾)和他的兄弟馬特·埃克特(喬希·佩克 Josh Peck 飾)以及一群熱血青年,成功逃到樹林里的一個隱蔽小屋中,接受嚴苛而殘酷的訓練和培訓。他們組織成立了一個游擊隊,取名狼獾隊。
『柒』 求一部戰爭的電影
數字飆榜之十大經典戰爭片 一、《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影片評介】: 本片是斯皮爾伯格首部名符其實的戰爭片,描述的是1944年6月6日,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在這一天的進攻中, 盟軍總部發放陣亡通知單的工作人員發現:一家姓瑞恩的有三兄弟都陣亡了。而她的小兒子詹姆斯.瑞恩也在歐洲大陸戰斗,還不知生死。盟軍司令馬歇爾將軍得知此情況,立刻下令派一隻小分隊去救他。最後,這只小分隊經過欲血奮戰,終於找到了瑞恩,並守住了一座連接巴黎和柏林兩地的大撟。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美國電影協會將其定為「極度渲染戰爭暴力」片。不過,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長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二、《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
該片表面上在講越戰,但在所有著名的戰爭片中,它可能是「升華」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於任何戰爭,甚至廣而言之說它表現任何人生經歷都不為過。影片雖然不乏對戰爭的正面描寫,但它的精髓是刻畫人性中的黑暗,難怪它不是以越戰記錄為藍本,而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康拉德的經典名著《黑暗之心》。影片講述一個瘋狂的美國軍官在柬埔寨叢林中建築恐怖王國的故事,馬龍?白蘭度扮演的這名軍官鏡頭不多,台詞和處理均很「虛幻」,彷彿是一種力量,而不是某個人;若再「虛幻」下去,那就要變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大家長了。 本片是電影大師科波拉的戰爭史詩片,是他對於戰爭暴力造成人性異化的一種反思。影片巧妙地將現實主義的題材和象徵意義融合在一起,以一名戰士沿河尋找白蘭度的旅程為線索,展開了一種近乎荒誕的「實況記錄」。影片具有一種「大歌劇」般的風格,誇張而華美,帶有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在飛機上播放瓦格納《女武神》主題音樂的轟炸場面是這種風格的集中體現,也是本片的經典場景之一。2001年夏,科波拉推出該片的新版本,比原來的版本多了將近一個鍾頭。 三、《珍珠港》 (1999)
雷夫與丹尼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死黨,兩人對於飛行從小就十分有興趣。 長大後,時值二戰時空,兩人一同加入美軍飛行隊伍。受訓期間,雷夫結識了軍中護士伊弗琳,兩人迅速入愛河。
此時美軍決定派出精英部隊前往歐陸,協助歐洲各國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雷夫自告奮勇前往參戰。於是將伊弗琳託付給丹尼照顧,不久之後,歐洲傳來噩耗,雷夫的座機在空戰中不幸遭德軍擊落,生死未卜。伊弗琳與丹尼得知噩耗後,只能互相勉勵對方。但是愛情的幼苗卻悄悄地萌芽。
就在1941年12月7日,雷夫突然出現在伊弗琳與丹尼駐扎的珍珠港。正當三人不知如何面對這個難題時,日軍也悄悄地准備偷襲珍珠港。雷夫與丹尼這對好朋友又是情敵,還得一起並肩作戰,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開
打,兩人只能將兒女私情暫時拋在一旁,共同為自由、正義而戰。 四、《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這部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的英國片有著英國式的嚴謹結構和紳士般的節奏。影片反映二戰期間一群英國士兵在日本戰俘營的故事,雖然沒有什麼正面的刀槍交鋒,但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頗獨具匠心。影片前半部份:英軍戰俘不畏日本軍官的折磨,支持原則,維護尊嚴;但影片到後半部份,角色似乎發生了轉換:日本軍官從惡魔的外表展現人性的一面,而英國軍官在面對必須炸毀自己興建的橋梁時表現出來的僵硬思維,同樣令人驚訝。本片可視為是三個軍人的故事,每個人身上既有著民族性,同時也有獨特的個性。日本軍官齊滕大佐外冷內熱,武士道精神尚未完全抿滅他的人性;亞力克?金納斯扮演的英國軍官渾身上下都充滿尊嚴,但似乎有點走火入魔;威廉?霍爾登扮演的美國軍官有點流里流氣,但他應變能力強,關鍵時刻也能明辨是非。大衛?里恩的作品都講究氣勢,以現代觀念看許多場景都偏拖遢,但跟整體的表現手法很一致。 五、《巴頓將軍》Patton (1970)
一部關於二戰將軍的史詩式傳記片。它把巴頓將軍塑造成一個既高大雄偉、又具體實在的藝術形象,不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點」;不僅功勛垂世,而且「劣跡」昭彰。影片描寫戰爭史實,但鏡頭幾乎一直對准主角,巧妙地讓人們從巴頓的威力中感受德軍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開場戲──在美國國旗撐滿銀幕的背景下,主人公作了長達五分鍾的開場獨白。這是高難度的反傳統處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影片的戰爭場面宏偉壯觀:北非沙漠里,遍地砂礫,怪石嶙峋;銀裝素裹的草原,硝煙彌漫,大自然的優美景緻和戰爭的氛圍交織成一幅幅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畫面。 六、《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
這部當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是一部具有濃厚反戰思想的作品,描述一戰期間參軍的一群德國少年兵的經歷。導演手法細膩、流暢,開創了使用升降機拍攝大場面,把對白、音響和配樂混合錄制的手法。影片結尾處主角捉蝴蝶被子彈擊中的鏡頭,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 七、《獵鹿人》Deer Hunter (1978)
本片從三名煉鋼工人加入越戰,反映出戰爭對人民生活的破壞。影片明顯地分為戰爭前、戰爭中、戰爭後三個部份,每個部份互為補充,讓人們看到戰爭造成的肉體傷殘固然觸目慘痛,精神傷害卻更為驚心影片的主要細節是一個名為「俄國輪盤」的游戲:越南軍人在左輪手槍中只裝一顆子彈,然後要美軍戰俘往自己頭上射擊。但這種殘酷的游戲卻像毒品一樣,吸引了其中一名美軍,以至於他回到後方仍不願返回家鄉,卻自願留在越南從事這種生命賭博。該片節奏緩慢,敘事鬆散且富有跳躍性,既顯得有大氣,又顯得導演缺乏基本功。本片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 八、《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1962)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經典之作,雲集了眾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之強,在戰爭片中極為罕見。但明星們在此沒有什麼出風頭的機會,因為整部影片以敘事為主,從各個方面(包括美軍、德軍、法國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當時的戰局,人物塑造處於從屬地位。本片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九、《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
本片榮獲八項奧斯卡大獎,是20世紀拍攝的表現珍珠港事件最出色的影片。其實影片主要篇幅用在描寫珍珠港前夕夏威夷美軍的生活,對軍界內部黑暗面的揭露非常犀利,如偷情、虐待小兵等均有詳盡披露。日軍飛機偷襲珍珠港乃本片的壓軸戲,同時也為人物矛盾提供了一個大框架與大和解,尤其是小兵在操場上吹號哀悼戰友的一場戲頗有點睛之妙。 《十、《虎!虎!虎!》Tora! Tora! Tora! (1970)
如果您想通過觀看戰爭片,了解某場戰爭的前因後果、戰略戰術,本片是最佳選擇。這部由美國和日本聯合製作的影片,細致地呈現了雙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每一步,包括外交、軍事和情報的發展。影片在觀點上不偏不倚,極其客觀;在細節上不厭其煩,忠實史實。它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但在人物塑造方面則未下功夫。 「虎!虎!虎!」是日本空軍在轟炸珍珠港時喊出的口號。該片的轟炸場面很壯觀,當然不如新片《珍珠港》充滿電腦特技的45分鍾轟炸戲,畢竟現代科技在表現宏大及難以再現的場面時有著獨特的優勢。您若對《珍珠港》片尾美軍轟炸東京的史實感興趣,有一部1944年出品的影片《東京上空30秒》詳細敘述了這段故事。
『捌』 求電影《英雄》和《墨攻》的影評。謝謝!!
《英雄》
影片英雄播出之後,俺指出該影片藝術成就極高,將獲得國際藝
術獎。網上的民主人士怎麼說呢?從胡平到崔衛平,茉莉,都是
無限上綱,惡語交加。本壇有的民主人士,甚至打賭影片如此之
劣,根本不可能得獎。結果如何?
民主到了逢中必反,就如一群瘋子,根本沒有理性可言了。
好的藝術有超越語言和國境的感染力。影片英雄就是這種作品。
美國今年8月首映英雄,票房打破歷史上一切影片的首映記錄就
是證明。時代周刊的專家評論是
「《英雄》最凄美、最令人著迷,總之是最好的作品。拍得非常
精密、細膩、完全沒有一格膠片是浪費的。」
俺在評論該影片時,也指出其成就:
「電影主題寬闊。刺客刺秦,全力以赴,生命置之度外。但一旦破
解了『天下』二字,立刻當機立斷,放棄一己之私,而為六國百
姓著想,束手就擒,從容赴死。這個死,比匹夫之勇,報一己之
仇要壯烈的多,深刻的多。
自古寫刺客,多止於主僕恩報之份,自此影片踏入新境界。現在
要講究『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正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影片構思巧妙,倒敘,穿插,暴力,戀情,床戲,如蝴蝶穿花,
絲毫不亂。又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在張藝謀的手下,千軍萬
馬的大場面,秦滅六國的宏大畫卷,歷歷在目。上殿百步,二十
步,十步,設計驚心動魄,高潮則在秦王手輕輕一揮中達到。成
大事者不拘小節,毀譽且由後人,我自天馬行空的意態,表現的
淋漓盡致。
若提敗筆,則在飛雪殘劍兩刺客的殉情一幕,顯得拖沓冗長。然
而,在大漠狂風之中,黃土高台之上,兩朵白蓮似的愛,永恆地
結合在一起,則不容否認地是一個很美的人道主義造型。
總評,遠勝藏龍卧虎。估計,得國際大獎。」
俺的話音還沒落,英雄就已經獲得了阿而佛來德獎。俺又指出
英雄是「盛世的藝術」:
「英雄奧斯卡也已經入圍,誠不可以親中解釋。阿而佛來德獎,
無非是說明英雄的藝術成就不錯。而俺最欣賞這部影片的是主
題。情節和拍攝屬於小技,俺讓給內行來品評。
英雄不但對刺客和俠的詮釋突破傳統,達到了新高度,而且提
倡了和平,人道,天下,不殺這些全新的,進步的文化觀念。
很多中國人理解不了這些,是因為中國近代佔主導的觀念是斗
爭,玩命,不妥協,不讓步,把革命看做盛大的慶典。這些腐
朽落後,給民族帶來災難的意識,要求無名那把劍十步之內,
血濺當場。可是,百年歷史已經證明,這些意識的泛濫,於人
於己於民族,都沒什麼好處。
舊小說如水滸講究快意恩仇,反應了這些初級和原始的叢林意
識,多落入殺來殺去的反人道俗套。而英雄則一反這種觀念,
對刺客和暗殺提出從人道主義角度的新觀照。英雄的潛台詞是:
民重君輕,殺一個君王算什麼,人民的幸福比君王的性命重要
的多。從這個意義上看,不殺比殺更難,因為要逾越珠峰般的
舊思想障礙。對該片的大量政治惡評,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這些惡評的水平,還沒有一篇能夠超過1966年姚文元已經達到
的水平。
中國走上世界舞台,正處在大發展的前夜。大發展要求有新意
識,新文化,不解除斗爭意識這道民族魔咒是新發展的巨大障
礙。從『活著』開始,張藝謀開始表達對內斗的極度厭惡,並
開始傳播西方的人道,理性,等新意識,到了英雄,則用尖銳
的電影語言,將這個思考推向嶄新的高度,這是十分難能可貴
的,是代表民族的新探索。俺說英雄是盛世藝術,就是從這個
角度上說的。」
《墨攻》
彷彿是現在網上最熱的影片了.但果然應驗了那句話:中國所謂的大片就是一個玩笑.忽悠你看了就完成了任務.忽悠,接著忽悠……
我們的劉德華同志依然是一臉正氣的出場。從我還是一個天真可愛的紅領巾開始,我就從我看的電影電視里明白了,只要做出這個表情的,一定是好人……而且我也相信,再過n+1年,好人的表情也是從來不會變的,只要中國的導演還在拍電影。
在我看來,劉德華最適合的角色其實是那種7分邪氣中帶有3分正氣的角色。從他最成功的兩部影片《無間道1》以及《暗戰》可以看出來,他本身的氣質就是那種正中帶邪的,只可惜他似乎永遠也明白不過來,只喜歡找些有著無限正義感而且柔情萬種的角色來演,嗯……形象是無比高大了,可永遠都只能在原地踏步而已。 謝天謝地,王志文演的是梁王,片中最惹人嫌的角色。從而可以將我對他的憤恨和片中的角色合而為一。提到中國最拿腔拿調的演員,除了孫海英就屬他了。不管演什麼片子什麼角色,這兩位大哥永遠都只是一種強調在背他們的台詞,也不管我們煩不煩。不過在這也不得不承認,王志文那種輕聲開頭,中間停頓,重音結尾的語調,竟然跟片中的梁王角色不得了的搭調,還真挺那麼回事。不得不驚嘆導演還是有點眼光了。像這種變態王不演誰演?
范冰冰,哎!范冰冰同學又出鏡了,范冰冰同學又出鏡了!美麗的范冰冰同學,又一次在電影中飾演了美麗而深情的花瓶角色,他繼承了中國年輕一代所有花瓶演員的優秀光榮傳統,新聞不斷、誹聞不斷,每天總能變著法在你眼前出現,可是當你把她所演的片段全部剪切掉的時候,你會毫不吃驚的發現,絲毫不會影響你對影片觀看。這就是偉大的花瓶,他們的全部作用就是告訴你,中國是有很多美女的。
最後一位就是我們的吳奇隆同學,不知道他已經多少歲了,還是和小虎隊時那般玉樹臨風。彎弓搭箭時的俊逸,可與《指環王》中精靈弓箭手相媲美。片中唯一一個讓我感覺眼前為之一亮的角色。
再就說說敵方主將巷中淹。這樣的人也能稱上將的話,戰國那些名將全都找牛皮蒙臉吧。臉都丟光了,跟這種人作對手……哎,怎是一個挫字了得。
兵貴神速。革離同學剛到梁城時,手上無一兵一卒,還得去說服人心惶惶的梁城軍民與其一起
守城。此時一鼓作氣,梁城可下。而我們的巷將軍竟然按兵不動,坐等翁城建成。而他按兵不動的原因居然是梁城已派人來降。不說看在眼裡的肉跟吃到口裡的肉味道不一樣,你先打下來沒問題吧。我就說如果這是梁城真的要降,倘若真是詐降呢?兩軍對陣,示敵以弱,爾虞我詐之事甚眾,為將者豈可不知??此其一失。
克敵乏術,此其二。一者,看其攻城之術,無非是以人海戰術。後奪梁城,也是乘梁城內亂孳生之時。革離同學會築瓮城,你就不會築高台嗎?電影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梁城不遠即有土山,取土築城,十分便利。梁城4千人7日建成瓮城,爾十萬大軍克日可成。弓箭手於其上射之,即可抵消梁城居高臨下之利。梁城所依仗之地利,無。
次者攻城之時,中箭落馬,旋退兵。兩軍相逢,勇者勝。劉邦被項羽一箭正中胸口,劉忍痛撥箭,反唇譏笑項羽只射中他腳後跟, 項乃退兵。而我們這位巷將軍乾的什麼事?須知此時外城已下,就算受計而損一將,戰時豈能不死人,此時若再堅持一下,梁城未必不可克。而一中箭,部署未得號令擅自下令鳴金收兵,可見平時治軍也不咋的。前面那些兵白死了。此一退,軍心渙散,士氣已竭。
再者,梁城一面環水,兩面地形不利於攻(猜想是依山而建,地勢險要之故)。若引水而攻,不失為一計,而且我看影片最後的革離帥眾反攻,用的也是水攻。為何你就想不到。
最後就是不知變通。其部署所提繞城而過不失一計,其不納之,反以軍心士氣駁之,開始你去哪了?再者,為將者豈有常勝,最後若撤走未始不能卷土重來,而他居然連再戰之勇氣也沒了。更何況你回去不是再打仗,而是去保家衛國,我真服了你老兄了。
為將者,智、信、仁、勇、嚴。觀其所為,未及時攻城曰無智,殺梁城細作曰無仁,中箭退兵曰無勇,部署未得號令擅自下令鳴金收金,謂之無嚴。最後就剩個信,死在城樓之上。誰要你這個傻b上去比試啊??你是十萬大軍之統帥,你以為街頭打架爭口氣啊。你這種人都能統軍……編劇和導演的水準果然是……佩服佩服!
如果沒有好的對手,獨角戲好看嗎?所以劉德華飾演的革離,本來就不咋的,對手一挫,戲就更出不來了。再加上他與范花瓶的愛情故事,一不纏綿悱惻,二不感人至深,最後生離死別那段兩人的表情那個假……再加上導演一直想說的為所愛的人而戰,或是為和平而戰,或是只有統一才能和平……暈,我承認我根本不知道這導演到底想講什麼dd!一切的一切註定了這場影片的失敗。
嗯,不得不承認,我就是傳說中的劉黑。
『玖』 有一部電影講的是朝鮮攻打美國本土(我個人是絕對不信的)是美國人拍的,叫什麼戰爭。求電影名字。
電影是紅色黎明
劇情簡介:
美國華盛頓的天空有一群外國傘兵從天而降,而他們之所以能順利空降是因為美國已經受到了入侵,這次攻擊是快速並毫無預警的,市民們發現他們的家已經被佔領
於是一群愛國青年決定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國家,他們接受了培訓,並成立了一個游擊隊,他們保護彼此,更為了讓這座城市重獲自由。
紅色黎明基本信息:
根據米高梅1984年的一部同名動作片改編,講述朝鮮人民軍入侵美國小鎮,幾個美國青少年憑借一己之力擊敗了「敵人」的故事。
這部影片本來應該是米高梅發行的,但他們不願再碰這塊燙手山芋,現在這部影片由FilmDistrict公司發行,屬於動作槍戰片,同時富有科幻色彩,又名《赤色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