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千年鹽都」——祿豐縣黑井古鎮的資料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是對一個區域歷史久遠度、文化價值、名人影響度、歷史建築規模、歷史性風貌完整性等多項指標的綜合評定。由建設部組織的有關專家組,在依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審核的基礎上,一致認定黑井鎮達到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標准。
黑井鎮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千年鹽都喜添金字招牌,這是祿豐縣繼2004年恐龍化石產地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家地質公園、黑井古鎮被評為國黑井歷史悠久,從出土的石、陶、銅器、獸骨等文物考證,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少數民族的祖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勞作。據《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一牛倍肥澤,後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後稱"黑井"。家AA級旅遊區之後獲得的第三張國家級文化旅遊名片。
一個「鹽」字,連接黑井千年滄自從發現了鹽,黑井便成了一個遐邇聞名的地方。因為鹽,黑井便有了「煮井壘銀高玉碧,敲詩賭酒小梁園」的風雅。昔日黑井由於鹽的經濟地位,封建中央政權在這里建制,四方客商向這里雲集,各種文化向這里滲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與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豐富的多元文化體系,致使黑井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在全省、全國獨樹一幟。鹽業的發展,使黑井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雲南的財政稅賦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富可敵省"的滇中經濟重鎮,從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昔日的黑井,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文化昌盛,僅明清兩代,就有13人中進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這塊兩山夾峙的彈丸之地,就建蓋庵堂寺廟56座、文筆塔5座,還留下了不少很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碑。千百年來,黑井鹽養育著一方百姓,使黑井成為「富甲兩迤」的「財賦奧區」,黑井因鹽而興。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生產工藝令原始的古法制鹽方式失去了其存在的實用價值,黑井亦因鹽而衰,無奈中便成為一座「失落的鹽都」。然而,或許正是由於作為生產實體的衰落,才使黑井成了一座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名鎮」,成為一座彌足珍貴的古鹽文化博物館。
至今,黑井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城鎮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築,有21處文物保護單位,是祿豐縣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鎮。歷經千年,古鎮風貌依舊,歷史紋脈清晰,特色鮮明,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使黑井鎮具備了開發建設文化旅遊業的基礎條件。
黑井鎮位於楚雄州祿豐縣西北92公里的龍川江畔,距昆明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成昆鐵路、龍川江縱穿全境。
保護與開發並舉 黑井再興
歷史文化名鎮基礎是文化傳承,立足點在保護、挖掘,支撐點在開發,如何以文化為依託,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名鎮?鎮黨委、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出以資源換資金技術,以存量換增量,「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保護開發古鎮理念,以「政府主導,公司運作,市場推進,居民參與,旅遊興鎮」為開發思路,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特色旅遊業,使黑井旅遊文化開發基本定位為「商儒雅士寄寓之鎮,明清產業貿易之鎮,多教並存共處之鎮,榴園紅牆休閑之鎮」,依託厚重的文化底蘊,在旅遊開發中,歷史文化名鎮真正顯現出獨特的迷人魅力,「千年鹽都、黑井古鎮」成為祿豐縣、楚雄州的知名旅遊品牌,在省內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黑井,這個樹老花紅、歷經滄桑的古鎮一路堅實走來,發展成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成為極具魅力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黑井,這個承載千年歷史的古鎮,正在用開拓進取、只爭朝夕的精神朝著更高的發展目標邁進
㈡ 黑井古鎮的歷史沿革
黑井歷史悠久,從出土的石、陶、銅器、獸骨等文物考證,早在3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少數民族的祖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勞作。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彝女阿招在黑牛的引導下,發現河邊山腳處有鹵泉自然溢出。從此,黑井先民采鹵而食;青銅器時代,他們掘池儲鹵,用原始的薪炭法制鹽;南詔時期,掘池汲鹵,用釜煎鹽,黑井鹽成為專供王室的貢鹽;元代,中央置威楚路提領管黑鹽井鹽運使司。但在這兩千年中,黑井僅僅開挖了兩三口鹽井。明洪武年,黑井設正五品的鹽課提舉司,直隸於省。中央從應天府遷來64名身分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開發黑井。經過數百年發展,到清朝,黑井鹽業到達鼎盛,鹽稅竟佔到雲南鹽稅64%。解放前,黑井設場務公署,但海鹽的「入侵」,使昔日富甲一方的鹽都,因失去支柱而走向衰落。
㈢ 誰知到黑井武家大院的歷史
據說大院的主人,當年曾經請來京城有名的建築師,在設計上,還融入了些許法式風格。表現得極為奢華,房屋裝飾極盡張揚,木雕、石雕工藝精良,整座大院不僅富麗堂皇,主人費盡心機,在院子背倚的山中,設有兩條逃命的暗道,堪稱是民居建築的翹楚。由此可知當年黑井鹽業的興盛,地方經濟的富足可見一斑。黑井古鎮井的雕塑堪稱一絕,不論是柱腳石、石像、石用具,無一不是精緻的藝術品。那封建王朝用來表彰87位節婦孝女的"節孝總坊",是建於清光緒年間。柱前攜帶幼獅玩耍的石獅,形態生動,而武家大院完全是土木結構,始建於1837年,於1858年擴建完工,歷經20多年。落寞後的如今,只留下這一座老宅炫耀著當年主人的榮光。慢慢遊走在武家大院會客的廳堂、小姐的綉樓、存放銀兩的巨大倉庫之間,耳邊彷彿回響著昔日武家大宴賓客,杯光酒影,杯盤交錯的碰撞聲、賓主的嬉笑聲、搬運銀兩所發出的撞擊聲……最有代表性匠心獨具,黑井的武家大院,曾經是黑井規模最大、最富貴的大屋,是黑井富庶的見證,是黑井因鹽而發達的最典型的例子。
武家大院於破土動工,經過反復雕琢擴建,才修建完成。按照富人喜歡居於僻靜處的習慣,全以木結構的武家大院,依山而建,具備氣勢,高踞於街面成排的商鋪之上,有以勢壓人的優越感,連當年縣衙,也怕官府的威嚴會被武家蒙蓋,於是規定武家樓不得高過3層,大門不得面對正街。於是,武家大院的門,非常巧妙的被開在了側邊,雖然如此,依然隱隱可見出,依坡勢而建的上下兩個四合院落,構築組成一個大大的"王"字,武家的霸氣還是張揚存在的。
150 年過去,走在武家大院里,還是感覺得到貴氣,及當時的意氣風發。武家大院不知道埋藏著多少秘密,曾經發生過多少故事!如今武家大院早已不屬於武家,穿梭其中的姑娘們,只是幫遊客訴說故事的工作者,武家大院的成員已掩滅在歷史滾滾的洪流中,所有的富貴與辛酸,也隨著武家人消失不知去向。古巷幽幽,木刻花窗,雕梁畫棟上,附著的蛛網塵絲,青石板路上的深深蹄印,無不在訴說著它的歷史與曾經的輝煌。黑井古鎮和其它古鎮相較,則多了幾分幽古與綿情。穿城而過的龍川江,紅砂石鋪的漢代馬幫道與城中寬不過3尺的街巷相依相偎。午後,紅砂石砌成的石碑坊漠然挺立江畔,五馬橋邊的萬家宅第像在向遊人訴說著一個遙遠深邃繁華的故事。風化的石柱,斑駁的石牆,都是一串破而不衰的歷史軌跡。
㈣ 黑井古鎮的現狀
1995年被列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鎮,2006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在外來信息的沖擊和啟發下,該鎮以鐵路為媒介,沿線路廣泛傳播、營銷古鎮鹽文化旅遊產業,吸引中外遊客近50萬人次,年旅遊創收1100萬元,實現了古鎮經濟的二次創業。從2003年以退耕還林為契機大力發展小棗種植以來,古鎮周邊區域農村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正在日益顯現。
㈤ 誰知道黑井在什麼地方
黑井古鎮,位於雲南省祿豐縣城西北65千米的龍川江畔,海拔1700米。因其地盛產食鹽,早在東漢初期即進行開井煮鍋鹽、2000多年來。黑井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繁榮的地區,歷史上留下了許多古跡名勝,僅元、明、清時期就建有寺廟51座,清真寺4座。現有石雕、石碑、古建築、古墓等歷史遺物多處,其中有27處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失落的鹽都、明清建築的活化石」。
㈥ 黑井古鎮好玩嗎
交通:去黑井鎮旅遊,可在昆明南窯火車站乘坐開往攀枝花方向的6162次列車:昆明——黑井,票價12元,對號入座。7:43分昆明發車,13:22分到達黑井。從黑井返回昆明的列車,也是這一趟,中午12點左右路過黑井,下午6點左右抵達,可在黑井站購票或上車購票,不對號入座。
景點:黑井的古跡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武家大院和古鹽坊外,還有許多地方值得一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旌表87位節婦而立的節孝總坊,是雲南少見的石牌坊。建於明代,以前是祭祀孔子的場所,現在已經改為小學校的文廟,處處體現著黑井人重視教育的傳統。始築於清康熙年間,有「小長城」之稱的慶安堤,現在仍發揮著抵禦山洪的作用。另外,能夠一覽黑井鎮全貌的飛來寺和已成為當地人文化休閑中心的大龍祠,以及鎮上幾條紅砂石鋪道的古街,都會讓人有不虛此行之感。漫步在黑井鎮中,街邊的各色建築也讓人頻頻駐足。無論是官家「一顆印」式的威嚴府第,還是富家「走馬轉角」式的氣派宅院,抑或普通人家「三坊一照壁」式的小巧四合院,以及市儈人家「一門一窗一鋪台」的務實居所,都各自深藏著日子的苦辣酸甜,人生的悲歡離合。徜徉其間,流連忘返,古今多少事,一並上心頭。
黑井景區門票30元(含導游費),淡季打6折,外加2元保險。保存好門票,在古鎮內聯系導游及參觀一些景點時都要查驗門票。從景區門口至古鎮約1公里,可乘小馬車或步行,穿德政坊、過五馬橋、入利潤坊,就到了遊客接待中心。喝喝土瓷大碗茶,看看黑井鎮簡介,歇息片刻,便有導游帶領參觀各個景點了。
飲食:黑井鎮上有許多餐館(包括清真餐館)、小賣部,消費價格與昆明相仿。當地特色有:用五花肉做成的燒膚;用丁泰來鹽燜出的土雞;用淘米水泡開的石榴花;用黑井鹽腌制的牛乾巴;用各色佐料水煮出的灰豆腐等。
住宿:人均一晚的價格在10元至30元之間。如果入住武家大院,價格稍貴,人均90元左右,但古色古香的環境很好。
購物:在黑井鎮可以購買當地產的鹽巴、石榴、小灶酒、草鞋、中草葯等土特產。
㈦ 黑井古鎮的黑井慶安堤
慶安堤位於龍溝河和龍川江的交匯口,始建於明末,於清道光年間完工。南堤長362.5米,高10米,寬6-7.4米,北堤長98.4米,高5米,寬4米。是一座紅砂石建成的大壩。是歷史上第一個主要用於防泥石流的防護工程。從古至今一直發揮著作用,護衛著黑井鎮的安全。有碑文記載了當時修建的經過。有專家認為,黑井慶安堤是僅次於都江堰的古代水利工程。
㈧ 祿豐縣有小巷子嗎
有。黑井古鎮,位於雲南省楚雄州祿豐縣,曾是著名的鹽都。里邊有很多小巷子,這座古鎮環境非常優美,環境清新,小巷子給這座古鎮帶來了一絲神秘。
㈨ 黑井鎮的歷史沿革
黑井歷史悠久,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少數民族的祖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勞作。
依據石龍後山、七局一帶戰國墓葬遺址中發掘的大量青銅劍、矛、戈等兵器考證和據史書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黑井就以其「鹺鹵之利」而成為人們爭奪、攻守的重要地區。
漢代曾在今安寧和姚安兩地設過「鹽官」到黑井辦鹽。
唐代黑井屬姚州鹽督府,有「鹽泉」之稱。
元代屬威楚路定遠縣轄,明代隸屬楚雄府定遠縣,清亦同,均稱之為「黑鹽井」,文人遐邇稱煙溪,元、明、清三代均設專管鹽務的「提舉司」行政機構。
民國二年(1913年)將產鹽的黑、猴、琅、阿四井合並成立鹽興縣,轄3鄉4鎮。
1958年撤鹽興縣並廣通縣,後遂廣通縣並入祿豐縣,改稱黑井公社,轄18個管理區;
1961年改稱黑井區,轄10個小公社;
1966年復稱黑井公社,轄11個大隊;
1984年體制改革後復稱黑井區,轄1鎮9村,1987年撤區恢復黑井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