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里總有一總玻璃鏡子,正面看是鏡子,反面看想透明玻璃一樣,請問那叫什麼東東
雙向鏡,也稱單面透視玻璃----在普通玻璃上用真空塗抹法加上一層金屬鉻、鋁或銥的薄膜製成。這種玻璃可把投射來的光線大部分反射回去。這種玻璃裝在汽車上,人坐在汽車里可清晰地看到外面,但車外的人卻無法看見車內的一切。
雙向鏡可用於室內隱蔽觀察,在需要暗中觀察的地方,它是監視,保安和監控的理想選擇,但往往也會被用來偷窺。在照明充足的房間,單面透視鏡的一面看起來像鏡子,但從另一面看就是一面普通的有色玻璃窗。
⑵ 象電影裡面哪種可以隔牆看到人的儀器是什麼啊!!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⑶ 求一部外國電影 裡面的車很高科技的 有一個橋段是主人公去賭場有透視鏡可以看到牌和人的器官
007之皇家賭場
⑷ 推薦幾部適合初中生看的較新的電影,在班上看的
《孩子不笨2》,新加坡拍的華語片,香港教育司推薦學生、老師和家長都必須看的影片!
我看了,感覺很好,也在不少論壇發了貼宣傳,只為把自己的體會跟大家分享。
小孩的法寶:
1/透視鏡
把現實「代溝」擺上台
現在的主流電影不是打打殺殺,就是風花雪月,暴力與情色雙飛。但《小孩不笨Ⅱ》選擇講老百姓身邊的故事,而且還是非常有實際意義的教育問題。梁智強導演說自己就有4個小孩,最大的15歲,最小的2歲,和小孩的溝通之難他深有體會,尤其是隨著小孩年齡增加,這個問題處理不好,隔閡就會越來越大。《小孩不笨Ⅱ》把大人和小孩之間的溝通問題擺上檯面,本來就有現實原因。電影用三個小孩和各自父母的矛盾和摩擦來提出問題:為什麼有時候父母越關心孩子,孩子離你越遠?
片中兩個小主角Tom和Jerry的父母因為工作忙而疏於和孩子進行精神交流,成才的爸爸恨鐵不成鋼,卻用力不對,適得其反。三個小孩的遭遇都很眼熟,觀眾看戲如同在鏡子里看自己,大人看得窩心,小孩看得貼心,各有所得,難怪看完觀眾都直呼「很真實」。
2/放大鏡
續集推崇「賞識教育」
《小孩不笨Ⅱ》故事上和第一部並無太大聯系,主題也有變化。第一集主要講的是每個孩子都有才華,但大人卻經常只用數理化成績這個單一的標准去衡量,一些有「另類」才華的孩子於是被批評、被忽略,所以提出每個小孩都有才華、都「不笨」的說法。而第二集主要講父母於孩子的相處之道,勸導父母拋棄「批評教育」方法,用「賞識教育」新招。比如孩子考試得20分,第二次得25分,雖然都是不及格,但是如果用賞識教育方法,強調的就不是「不及格」,而是「進步了5分」。通過把孩子的優點和進步放大,讓孩子能夠感受到鼓勵和關懷,再努力去做得更好。電影里引用了不少真實的個案,比如小主角Tom喜歡寫博客,最後得到博客大賽第一名,誰知卻被母親罵了一頓,說他沉迷網路,最後讓孩子和父母關系的罅隙更大。如此種種,叫人看了獲得不少啟發。
3/哈哈鏡
沉重話題輕松講
雖然《小孩不笨Ⅱ》和第一部一樣,講的都是社會、生活中棘手的大問題,但是用的手法輕松風趣,細節富有生活氣息,對白堪比白開水,演員樣貌普通,但表演十分自然,就像鄰近的街坊,讓人有耳目一新的生活質感。梁智強擅於用很生活化的方式來表述一些荒誕的事情,第一集里有富家小肥仔Terry因為太懶,被人綁架後居然要綁匪給他當保姆,真是叫人拍案叫絕。第二集里也不乏類似的「梁氏」笑料,不過導演就賣一個關子,留待大家去發掘體會。
⑸ 在電影里或警局裡只能從一面看見人的鏡子是什麼 另一面只是普通的鏡子;該產品可用在公安局、看守所、監獄
是單面鏡
⑹ 小伙研發透視眼鏡的電影是什麼
《皇牌機師-重裝甲高校》。
《皇牌機師-重裝甲高校》是由郭昊明執導,劉釗宏、高俊、李威 等主演的動作科幻片。
影片於2019-02-22播出,可以在愛奇藝觀看。
劇情:
該片講述華夏理工大學內,「自由之翼機甲大賽」正如火如荼進行著,「SKY」戰隊作為《自由之翼》游戲的明星團隊,也帶動了上一互娛公司旗下的《自由之翼》這款游戲的火熱。
競爭公司緋紅科技暗中搞鬼,在自由之翼機甲大賽中利用技術騷擾參賽選手,「SKY」團隊在比賽過程中發現重大陰謀。此時,作為團隊領導人的方綉(劉釗宏飾)必須將大家團結在一起的故事。
⑺ 學生上課帶著神奇眼睛,被老師看到,老師拿過來一帶,驚訝發生了!有這樣一個段視頻,請問這是什麼電影
皇牌機師-重裝甲高校
愛奇藝可以直接免費看。
⑻ 求一部電影
這個 我也看過
比較老的片子了
就是努記得題目了
⑼ 盧米埃爾兄弟的主要發明
在電影萌芽時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攝影傾向:一種以盧米埃爾兄弟為代表,主要在現實中去捕捉生活現象,銀幕上展現的就是人們身邊的瑣事;一種以梅里埃為代表,主要記載舞台上已經加工的虛構的生活圖畫。沿著這兩種創作方式,發展成後來的紀錄片和故事片兩種片種。這兩種傾向反映到故事片攝影中來,又逐步形成兩種不同的流派:繪畫派和紀實派。盧米埃爾兄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經過自己的創造,於189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靈活輕便的手提工「活動影戲機」。這是一種既能攝影又能放映和洗印的機器。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內有使35毫米片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器的轉動機構。它備有一個攝影鏡頭,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畫面靜止時,遮光器開啟,膠片曝光,遮光器關閉時,膠片向前運動,這樣便得到了負片。然後取下鏡頭,將負片裝到機器上,與另一條未曝光膠片貼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運行,曝光後得到正片。電影機還配有放映鏡頭,裝上膠片後,使機器置於燈泡的照射下,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攝影機變為放映機。
正是在這「活動電影機」的呼呼轉動中,盧米埃爾兄弟和他們的攝影師們攝制了以《火車進站》、《工廠的大門》等為代表的最初一批紀錄片,由此成為紀錄片的開山鼻祖。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家酒店裡,兩個人為「馬在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發生了一場激烈的論戰。「馬在奔跑躍起時始終有一隻蹄子著地。」一個人說。「馬在躍起的瞬間4隻蹄子都是騰空的。」另一個人反駁道。兩人爭得臉紅耳赤,於是決定打賭。他們先到跑馬場,想當場看個究竟,遺憾的是馬奔跑的速度太快,根本無法看清馬蹄是否著地。
英國攝影師麥布里治知道此事後,表示有辦法解決。他在跑道的一邊並列安置了24架照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相機的快門上。一切准備好了以後,麥布里治讓馬從跑道的一端奔跑過來。當馬經過安置有照相機的路段時,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與此同時,24架照相機快門也就依次拍下了24張照片。從這條連貫的照片帶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隻蹄子是著地的,於是持這一觀點的人贏了這場賭。而同時,麥布里治偶然快速地抽動了那條照片帶,結果照片中靜止的馬疊成了一匹運動的馬,馬竟然「活」起來了!麥布里治又把這些照片做成透明的,按順序均勻地貼在一塊玻璃圓盤上,做一塊同樣尺寸的金屬圓盤,並貼在照片的位置上,開了一個和照片大小相同的洞,然後用幻燈向白幕放映,並使兩塊圓盤相互反轉起來,這樣,就可以看到馬奔跑的連續動作。麥布里治把自己設計的機器叫「顯示器」。它利用了人眼的視覺暫留效應,即人的視覺反映能在腦中滯留很短的一段時間,因此,一張張靜止的照片如快速旋轉,相鄰的兩張能在這一段很短時間內連貫起來,畫面就「活」了。
1887年,發明家愛迪生受到顯示器的啟發,製成了第一台「放映機」:它的形狀像長方形櫃子,上面裝有一隻突起的透視鏡,裡面裝著蓄電池和帶動膠卷的設備;膠片繞在一系列縱橫交錯的滑車上,以每秒46幅畫面的速度移動;影片通過透視鏡的地方,安置一面大倍數的放大鏡。觀眾從透視鏡的小孔里觀看時,急速移動的影片便在放大鏡下構成一幕幕活動的畫面。
1894年4月,第一家電影院在美國紐約市百老匯大街正式開幕。這個電影院只有10架放映機,每場只能賣10張票。結果電影院前人山人海,人們以一睹「電影」為榮。然而,這種「電影」不能投影於幕上,使觀眾數量很有限,圖像也不清晰。因為它是讓膠片不停地經過片門,而不是以「一動一停、一動一停」的方式經過片門(即在膠片運動時遮住片門,而當膠片不動時打開片門)。愛迪生對自己發明的這台「放映機」也很不滿意,也想解決膠片傳送方式的問題,但一時束手無策。
法國科學家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倆對電影的研製也很感興趣,希望攻克研製的難題,拿出真正的電影來。1894年末的一天深夜,路易在設計膠片傳送的模擬圖時忽然想到:用縫紉機縫衣服時,衣料不正是做「一動一停」式的運動嗎?當縫紉機針插進布里時,衣料不動;當縫紉機針縫好一針向上收起時,衣料就向前挪動一下,這不是跟膠片傳送所要求的方式很相像嗎?於是,他興奮地告訴哥哥奧古斯特,可以用類似縫紉機壓腳那樣的機械所產生的運動來拉動片帶。當這個牽引機件再次上升的時候,尖爪便在下端退出洞孔,而使膠片靜止不動。經試驗,路易的想法果然可行。後來奧古斯特在一篇文章中說:「我的弟弟在一個夜晚就發明了活動電影機。」此外,他們兄弟倆還利用許多科學家的研製成果,對原始的電影做了多項改進。
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一些社會名流應盧米埃爾兄弟的邀請,來到卡普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觀看電影。觀眾在黑暗中,看到了白布上的逼真畫面。一位記者這樣報道:「一輛馬車被飛跑著的馬拉著迎面跑來,我鄰座的一位女客看到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來。」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電影,它意味著電影技術的成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1895年12月28日定為電影誕生日,盧米埃爾兄弟也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