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金棕櫚獎是什麼獎項
金棕櫚獎
一、獎項簡介
1、金棕櫚獎(Golden Palm)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金棕櫚獎」乃是戛納電影節至高無上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必須說明的是,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
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縱觀其歷史,「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僅有五(六)位: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美國)、比爾·奧古斯特(丹麥)、今村昌平(日本)、艾米爾·庫斯圖里卡(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達內兄弟(比利時)。(這里計算的「雙金棕櫚」成員,不包括「金棕櫚最佳短片獎」。)
大家耳熟能詳的如:《德州巴黎》(維姆·門德斯)、《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特利爾)、《鋼琴師》(羅曼·波蘭斯基)、《華氏911》(邁克爾·摩爾)等,均為金棕櫚大獎得主。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品是1953年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前輩的《地獄門》,華語電影唯一一部榮膺金棕櫚獎的影片為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年,與澳大利亞女導演簡·坎皮爾執導的《鋼琴課》並列)。
2、評委會(評審團)獎(又稱「評委會[評審團]特別獎」)
不同於上述獎項,評委會獎(評委會特別獎)屬於非常設獎項,地位類似「xx榜中榜」的傳媒推薦獎,頒獎原因往往是個別評委因偏愛而為其爭取的特殊表彰。近15年的獲獎作品有:拉斯·馮·特利爾的《歐洲,歐洲》、大衛·柯南伯格的《慾望號快車》、科恩兄弟的《老婦殺手》、阿皮察朋·維爾拉瑟查庫的《熱帶病》等。我國的獲獎影片為: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和王小帥的《青紅》——當然,其中不乏獎項平衡的作用。
「評委會大獎」系偶然誕生,只因為替一兩部得不到金棕櫚的佳作而倍感惋惜才臨時設置,如今則演變為「最佳影片第二名」地位的常設獎項。與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如出一轍,旨在表彰僅次於金棕櫚獎影片的「亞軍」。
㈡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各國獲獎次數記錄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各國獲獎次數記錄:
美國:18次
義大利:12次
法國:10次
英國:8次
日本:5次
丹麥:4次
比利時、前蘇聯、瑞典、聯邦德國、塞爾維亞、黑山:2次
阿爾及利亞、巴西、中國、捷克斯洛伐克、希臘、印度、伊朗、墨西哥、紐西蘭、波蘭、西班牙、瑞士、土耳其、韓國:1次
金棕櫚獎的獎項歷史
戛納國際電影節從1946年創立到1954年,最高獎項名為「國際電影節大獎」,獲得大獎的導演一般會收到當代藝術家打造的一份藝術品作為獎品。
1954年,電影節組委會邀請幾位珠寶設計師為電影節設計獎杯,要求主題要與戛納的自然環境相匹配。設計師呂茜埃娜·拉宗(Lucienne Lazon)從戛納海邊隨處可見的棕櫚樹獲得靈感設計出金棕櫚獎。同時棕櫚是戛納的象徵,非常符合宗旨。
1955年,金棕櫚獎首次成為電影節的獎杯。1964年至1974年期間,金棕櫚獎又恢復「國際電影節大獎」的名稱。1975年開始,金棕櫚獎固定。1998年,瑞士珠寶商蕭邦(Chopard)對獎杯進行了現代化的修改,使之更加與時俱進,具有現代生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戛納國際電影節
㈢ 2022金棕櫚獎評選時間
5月17~28日為評選時間。
此次戛納電影節將於5月17日至28進行評選,第7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公布主競賽單元評審團成員名單,法國演員文森特·林頓擔任評審團主席,他曾憑借《市場法則》獲得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去年他主演的影片《鈦》最終斬獲金棕櫚獎。評審團成員還包括麗貝卡·豪爾、迪皮卡·帕度柯妮、勞米·拉佩斯等人,本屆戛納電影節將於5月17日至28日舉行。金棕櫚獎(Golden Palm Award)是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57年,每年頒發一次。金棕櫚獎與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金棕櫚獎是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獎,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
㈣ 姚安娜主演作品獲戛納短片金棕櫚,這一獎項代表了怎樣的榮譽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金棕櫚獎”乃是戛納電影節至高無上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
㈤ 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什麼獎
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Golden Palm Award)創立於1957年,每年頒發一次。金棕櫚獎與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金棕櫚獎是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獎,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是華語電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獲得金棕櫚獎。
獎項歷史
戛納國際電影節從1946年創立到1954年,最高獎項名為「國際電影節大獎」,獲得大獎的導演一般會收到當代藝術家打造的一份藝術品作為獎品。
1954年,電影節組委會邀請幾位珠寶設計師為電影節設計獎杯,要求主題要與戛納的自然環境相匹配。設計師呂茜埃娜·拉宗(Lucienne Lazon)從戛納海邊隨處可見的棕櫚樹獲得靈感設計出金棕櫚獎。同時棕櫚是戛納的象徵,非常符合宗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金棕櫚獎
㈥ 中國導演陳劍瑩獲戛納短片金棕櫚,開心領獎,她都有什麼劇
備受矚目的第75屆戛納電影節閉幕式頒獎典禮落下帷幕,由中國“95後”女導演陳劍瑩執導、姚安娜主演的短片《海邊升起一座懸崖》獲主競賽單元短片金棕櫚獎。 據了解,今年已報名140個國家的3507個短片大賽單元,9部短片獲得提名,最終能在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海邊升起一座懸崖》創始團隊獲得多方關注。 短片《《海邊升起一座懸崖》》講述了隕石撞擊地球,海底火山噴發。
於是,大家紛紛開始逃跑,想在逃跑之前和一些人道別,告別的時候記憶湧入,讓她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備受矚目的第75屆戛納電影節閉幕式頒獎典禮落下帷幕,由中國“95後”女導演陳劍瑩執導、姚安娜主演的短片《海邊升起一座懸崖》獲主競賽單元短片金棕櫚獎。
㈦ 戛納電影節的一種關注是什麼獎
「一種關注」單元1978年在戛納電影節正式啟動,主要關注國際新影人作品。本單元素以影片獨特的審美和新穎奇異的小眾風格聞名,最佳影片也一般會頒給不知名的導演。
2011年,第69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芬蘭導演尤霍·庫奧斯馬寧首部長片作品《奧利最開心的一天》當天獲頒「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獎。
2016年日本導演深田晃司新作《臨淵而立》(又名《小風琴》)獲得「一種關注」單元評委會獎,美國導演馬特·羅斯憑借《神奇隊長》獲得該單元最佳導演獎。
金棕櫚獎的獎項歷史
戛納國際電影節從1946年創立到1954年,最高獎項名為「國際電影節大獎」,獲得大獎的導演一般會收到當代藝術家打造的一份藝術品作為獎品。
1954年,電影節組委會邀請幾位珠寶設計師為電影節設計獎杯,要求主題要與戛納的自然環境相匹配。設計師呂茜埃娜·拉宗(Lucienne Lazon)從戛納海邊隨處可見的棕櫚樹獲得靈感設計出金棕櫚獎。同時棕櫚是戛納的象徵,非常符合宗旨。
1955年,金棕櫚獎首次成為電影節的獎杯。1964年至1974年期間,金棕櫚獎又恢復「國際電影節大獎」的名稱。1975年開始,金棕櫚獎固定。1998年,瑞士珠寶商蕭邦(Chopard)對獎杯進行了現代化的修改,使之更加與時俱進,具有現代生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金棕櫚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一種關注
㈧ 戛納電影節落幕,中國短片獲「短片金棕櫚獎」,這部短片優秀在哪
北京時間5月29日凌晨,第7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閉幕,主競賽單元各個獎項一一頒出,魯本·奧斯特倫德導演的《悲傷三角》拿下了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成為了當晚的大贏家,而中國年輕導演陳劍瑩執導、姚安娜主演的《海邊升起一座懸崖》,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 陳劍瑩畢業於紐約大學電影學院,是中國新傑出年輕導演,而提起姚安娜大家都很熟悉了,她是華為老總任正非的次女,這也是她首次挑戰拍攝文藝短片。
該短片的優秀閃光點很多,膠片拍攝,精良的畫面和音樂,整部電影充滿了獨具特色的文藝氣息,姚安娜顛覆以往形象,以鄰家女孩的形象置身於宜賓小城的山水之間,重新走過自己生活的城市,那種對自己故土的詩意表達和細膩深情,姚安娜都能完美演繹出來。對於年輕的導演和演員,該片的獲獎是對她們才華最大的認可,希望日後她們能繼續為中國電影事業貢獻更多優秀的作品。
㈨ 姚安娜主演作品獲戛納電影節短片金棕櫚,都有什麼作品
姚安娜主演作品獲戛納電影節短片金棕櫚。
第75屆戛納電影節正式閉幕,並揭曉了獲獎的歸屬,其中由中國導演陳劍瑩導演的,姚安娜主演的電影短片獲得了戛納短片金棕櫚獎項。此後姚安娜還發了一篇微博寫了獲獎感言,她寫到恭喜《海邊升起一座懸崖》,獲得了第75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短片金棕櫚獎,很榮幸有機會參演這個電影,也很榮幸那段和主創團隊一起努力的日子,這個過程讓他她受益匪淺,收獲了很多東西,也感謝了各個老師和自己的團隊。看得出來,姚安娜十分的謙虛,在獲獎之後並沒有將功勞全部攬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將這個功勞分給了全體成員。
㈩ 姚安娜主演新片獲戛納短片金棕櫚,如何評價她在這部劇中的表現
5月29日,據新聞報導,從第75屆戛納電影節上傳出喜訊:由陳劍瑩導演、姚安娜出演的短片《海邊升起一座懸崖》獲這屆戛納電影展短片金棕櫚獎。姚安娜即華為老總任正非的女兒,這也是她第一次考驗拍攝文藝范兒短片。電影導演陳劍瑩畢業於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影片在宜賓采景,拍攝出了中國小城的獨特美感。
說起下面的拍攝方案,陳劍瑩透露,將把三天寫完的台本拍發展片,「我一直想寫一個愛情戲,真真正正可以接觸到成人的感情高度的愛情戲,所以我一直看有關的書,會記日記紀錄下我日常生活中的觀查這些。我的考試大綱是一天寫完的,全部故事情節的主脈三天寫完了,連經典台詞都一起。我認為是日常生活許多的體會,不斷收集的一些設計靈感在那個時候暴發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