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72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公布,都有哪些藝人獲得獎項
每一屆的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都會受到大家的關注,在2月16號,這次第七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各大獎項也隨之公開
西班牙女導演卡拉西蒙在柏林電影節奪得最佳影片的金熊獎,所憑借的是她拍攝的這部影片阿爾卡拉斯,這部電影主要描寫的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一個果農家庭,由於土地被徵用,而被驅逐威脅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女性電影人接連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獲得的最高獎項,卡拉西蒙是一位80後,年紀輕輕,未來不可限量
另外,還有非常多的獎項,法國導演克萊爾德尼他拍攝的影片雙刃劍獲得最佳導演獎,柬埔寨的潘禮德憑借他的影片一切安好,獲得藝術貢獻獎,我值得一提的是,庫爾勒資訴小布希的編劇萊拉斯蒂勒最佳劇本獎
除了這些獎外,還有一些沒有獲獎的導演和影片,並不是因為不好,也許是當時評委的喜好或者各方面的因素,那麼我們也期待以後會有更多好的影片呈現給全世界
2. 柏林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德語: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俄國莫斯科電影節)。
3. 柏林電影節為什麼能夠成為15個A類電影節之首
嚴格來說,柏林國際電影節並不是電影節之首。目前最有影響力,最有號召力的是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分別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和柏林國際電影節,它們是並列關系,只是各自的宗旨和側重點有所差異。
它是最先成立的國際電影節,所以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在被譽為水上都市的義大利威尼斯舉辦。它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以“藝術性”作為評判標准。由著名氣質女神湯唯和影帝梁朝偉主演的電影《色戒》就榮獲第64屆最佳影片金獅獎。
它們都是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承認的A類電影節。都在國際上擁有一定地位,但是並沒有誰是第一的說法。
4. 柏林電影節什麼時候
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
2~3
月間舉行,為期兩周。
5. 柏林電影節有什麼特點
柏林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 2~3 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金熊獎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到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羅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標志物是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到了21世紀初,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萊那·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羅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6.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發展歷史
1945 年的夏天,電影從德國人的生活中暫時消失了兩個月,德國多數大城市成了一片廢墟,柏林的建築倒塌了四分之三,許多人躲到地下掩體過夜,更多的人露宿街頭。盟軍雖然佔領了德國首都,還有更多的事要做,重建秩序,保障治安,捉拿納粹余黨,滿足居民日用供給。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文化場所都關門了,但衣食的匱乏也沒能阻礙老百姓對娛樂生活的需求,那一年的秋天剛剛來臨,歇業不久的電影院紛紛開張,奉獻出兩個小時的忘情投入和溫馨空間,是電影給了風雨飄搖中的德國人最後一點卑微的溫暖,即令國破家亡,德國電影人也在努力工作。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誕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對資助電影極為熱心,他們想到要搞一個大規模的國際電影節,就定在柏林,須知對於聯邦德國來說,西柏林是嵌入民主德國的一塊飛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為什麼一定是柏林?
從柏林電影節誕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壓倒性的主題,至少電影藝術交流完全不在考慮之列。這是一個完全的冷戰產物。
對柏林電影節的創辦起到關鍵作用的其實是美國駐德的文化官員,他們一心要將電影節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對共產主義的文化橋頭堡。柏林這個曾經的東歐文化樞紐,此刻成為西德民主復興的象徵。
1951年6月,西柏林舉辦了第一屆電影節。因為預算不高,規模也不大,只有20個國家的來賓參加,這個被盟軍炮彈摧毀的城市顯然不是理想的旅遊之地,所有人都對糟糕的天氣和接待工作怨聲載道。柏林的濃厚政治色彩從一開始就和戛納、威尼斯等競爭對手注重商業性涇渭分明,其他歐洲電影節都十分依賴明星及圍繞明星的狗仔隊來獲得關注,滿街是兜售電影和計劃書的片商。但柏林卻依靠地緣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包括邁克爾·鮑威爾、羅伯托·羅西里尼和亨利-喬治·克魯佐在內的一流電影人光臨。參加電影節的國家和人數也逐年穩步上升,終於被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接納為國際A類電影節,加入了老資格的威尼斯和戛納的行列。
第1屆柏林電影節美國人贊助了大部分資金,美駐德官員OscarMartay參加完威尼斯電影節後對在柏林舉辦一個類似的活動十分支持,他還希望舉行的時間不能跟在夏秋之交的威尼斯之後,不然對新生的柏林電影節來說,吸引好電影參加就更困難了。幾乎就在柏林電影節創辦風聲剛傳出,東邊馬上宣布要在每年夏天舉辦一個國際青年電影節。所以西柏林這邊決定把會期放在6月,以示抗衡,而且要吸引東邊的人來參加,並不限於青年人。每年6月舉辦的傳統一直到1977年才改到2月。
光有政客,是辦不起來電影節的。
所以如果從電影人的角度來看待政治掛帥的柏林電影節,就會發現,真相並非僅僅政治那麼簡單。
聽說要舉行國際電影節,德國的電影人開始摩拳擦掌,他們很希望有機會找到海外投資和發行的渠道。這種渴望在百廢待興的德國尤其強烈,所以柏林電影節的本地化特色從創辦伊始就十分突出。
各方利益交匯,最後都集中到一個人的身上——阿爾弗雷德·鮑爾(AlfredBauer),他擔任了前幾屆柏林電影節的組織者。二戰中鮑爾在UFA工作,也擔任了戰後英國佔領軍的電影政策顧問。他想通過努力讓柏林重新回到歐洲文化版圖的中心位置,再度成為電影製片和發行的樞紐。
柏林的電影業內人士起初也是歡迎電影節的,既是繼承了柏林作為德國電影中心的文化遺產,也能讓製片廠有利可圖。由於當時德國的分裂,西德電影人無法進入蘇聯控制下的巴貝爾斯堡製片廠(世界上最大、最悠久的電影製片廠之一)和約翰尼斯塔製片廠。他們的飯碗大都不穩固,於是許多柏林的從業者都跑到慕尼黑、漢堡、杜塞爾多夫和威斯巴登去工作了。尤其是慕尼黑,本來在德國國內可以說是柏林文化上最大的競爭對手,成了新的電影發行中心,巴伐利亞人開始宣稱慕尼黑成了電影之都,這都讓留守的柏林電影人心急如焚。西柏林電影工會向市長施加壓力,說柏林的電影工業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口,只剩下為數不多的製片廠,有的還想西遷中,已經沒什麼人把新電影的首映禮放到柏林,長此以往,電影工業將從柏林消失!
本來官方和電影業內人士一拍即合,你搞你的政治宣傳,我推廣我的電影,似乎可以在柏林電影節這個平台上相互依存。但很快電影人發現柏林電影節並非想像中那麼有利。西柏林當時有200多萬人口,七分之一失業,剩下有工作的收入也非常低。所以柏林電影節沒法去和戛納、威尼斯的豪華尊貴相提並論,他們不得已打出親民、大眾的牌,將上座率和普通影迷的參與度放到了重要地位,所以設置了露天電影、明星遊行、簽名大會的單元,特別是加上政治考慮,把露天放映場所設在東西柏林交界處,想吸引東柏林的人來看(柏林牆1961年才修建)。 電影節放映了HansAlbers主演的[NightsontheRoad],Albers在德國很出名,他對東西柏林的觀眾都具有極大號召力,最後果然喚起了觀眾們共同的情感。
柏林電影節與眾不同的另一點是把獎項的決定權交給普通影迷,從1952年第二屆到到1955年第五屆,都沒有專業評委會。觀眾投票來決定把大獎給誰,1956年改成國際評委和觀眾一起決定獎項歸屬,那屆的主席是馬塞爾·卡爾內,1957年後才全部改為評委投票制度,文化品位慢慢顯現出來。
但一開始的大眾政治路線就遭到了電影人的激烈反對,有人說盲目擴大放映規模在國際上沒有先例,不是電影節的正道,因為加映了一些收不回錢的場次,片方更不高興。發行人說,普通觀眾對較為藝術化的電影接納程度並不高,此舉毫無益處,我們是在辦電影節,不是什麼白酒展銷會。但這一回合最終是政治贏了。
得不到本地電影人的支持,必然難以持久。德國電影製片人協會聲明拒絕參加電影節活動,協會發言人表面上將不參與歸於德國製片人在國際市場上日益弱化的地位,他們無力和美國、法國、義大利競爭。其實從深層次來說,不過是電影人對美國佔領政策不滿而產生的抵制,他們尤其討厭美國人把持柏林電影節,制訂的政策說到底主要是為美國人的政治宣傳服務,然後為覬覦中歐市場已久的好萊塢商人大開方便之門,對德國電影的發展卻沒什麼益處。
製片人協會還認為:因為盟軍的電影政策,德國電影現處在一個很悲慘的境地。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美國極力將居於壟斷地位的德國電影公司UFI(納粹時期,由最大的製片廠UFA和其他公司合並而來的卡特爾組織)分解的政策,並限制德國電影公司同時涉足電影業中的多個分支,比如從事製片的不得同時經營發行或放映環節,這樣的後果是出現了很多小公司,全都勢單力薄。所以德國業內人士頻頻向有關機構游說,要求更合理的政策,比如允許垂直經營,擴充實力和好萊塢巨頭展開競爭。
德國電影人在和電影節官方談判是否參加的時候,提出為了拯救德國電影,除非政府提供減稅優惠或者增加補貼。這個願望落空了,為了表示安撫,組委會同意在第二屆電影節設立一個特別單元,針對外國買片人和國際傳媒,宣傳30到40部德國戰後幾年中拍的好電影,幫助德國電影出口。鮑爾說電影節很願意成為德國電影公司和國外買家之間的橋梁,向外推介國產片,他希望勸服德國電影人,柏林電影節不僅是外國影片的展台,一定也支持德國電影。 但事情並不順利,鮑爾向德國經濟部申請撥款被拒絕,計劃中的單元擱淺,一些製片人只好自己出錢做了個小型展會,把最有商業價值的幾部德國片推出去。因為缺乏政府的支持,效果好不到哪去,業內人的積極性被挫傷了,他們對電影節的壞印象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觀。所以在最初的四五屆電影節上,德國電影的參與率還是很低。這種局面直到好些年後,德國電影恢復了生機和信心,商業電影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大幅上升後才好轉。
面對電影界批評政府不扶持國產電影的批評,西德內政部舉辦了一個類似德國奧斯卡的獎項(bundesfilmpreis),由公眾、文化界和知識分子組成的評委會對全年德國電影進行評選,就是Deutscher Filmpreis(德國電影獎)的前身,這個獎代表政府,其實更類似中國的華表獎,1953年這個獎成為電影節的特別單元。而把獎項納入電影節范疇,是對外推廣的一招,有助於提高獲獎影片的國際知名度。
但德國影人卻指出這個獎的目標才不是為了復興電影業,其中存在嚴重的政治傾向,內政部表彰的全是反共或倒向北約的電影。面對質疑,官方人士稱這個獎是個禮物,我們想給誰,就給誰。
1956年,柏林電影節被接納為A類電影節,但其聲譽卻被良莠不齊的競賽單元所削弱,影評人抱怨柏林好片子太少,品種太單一。
這個批評實際上是個參賽權的問題,一比較戛納和柏林的參賽國家名單,很容易發現戛納的參賽資格面向所有國家,包括蘇東陣營,法國外交部會向所有建交的國家發送邀請函,法國電影製片人協會也積極向蘇聯和中國發出邀請。
1958年,戛納將金棕櫚頒給蘇聯電影雁南飛,德國記者強烈要求柏林電影節組委會邀請所有國家參賽,不管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有記者認為:電影節作為展示窗口的年代過去了,作為正宗的國際A級電影節,雖然不意味著不問政治,但一定要向所有國家開放。在這點上,奧伯豪森電影節比柏林幹得好。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來說,柏林電影節太過壁壘森嚴,直到 1969年才把金熊獎給了南斯拉夫電影《第一次工作》。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7. 柏林電影節開幕,為何大家都覺得上過柏林電影節才是達到了人生頂峰
因為柏林電影節的含金量比較高,是一個國際性的電影節,受人關注。
每個行業都有屬於自己的行業規范和評判標准,設置獎勵可以激勵人們不斷的發展自己的能力,有助於個人的成長。對於演員來說,獲獎就是對他們付出的肯定,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電影節,很多的獎項也隨之增多,但是有時候能夠拿到獎杯並不代表你就是被大家所認可的。因為隨著各種頒獎的增多,很多都只是一個噱頭,根本代表不了什麼。
03 在之前,中國能夠被邀請到柏林電影節的演員很少,更別說獲獎了。所以,在某一種程度來說,能夠走上柏林電影節的紅毯,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說明他已經進入了國際性的大舞台。
作為藝人,很多時候都需要這些經歷還豐富自己的履歷,這樣才會對自己以後的人生有更多的幫助
8. 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有何不同
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的藝術標准不同。
戛納:只定義什麼不是藝術片。
旨在展示電影作為藝術促進角色的戛納,被譽為天才電影集合地,卻沒有給藝術電影下過明確的文字說明,「戛納標准」被很多影迷認為是「挑戰傳統」。
戛納評委會主席曾表示,戛納的標准完全獨立自主,但是除了競賽單元之外,電影必須注重市場方向,負責渠道的電視台,或者承擔資金的贊助商,都是戛納服務的對象。對於電影本身,戛納「金棕櫚」盡量寬容,但是反對學院模式化和通俗化。
威尼斯:藝術在於嚴肅和創新。
威尼斯有自己獨特的傳統,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
威尼斯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在1970年代,威尼斯電影節發掘了一大批新興的歐洲電影人。
柏林:藝術要甘於做「冷門」。
柏林電影節的最大傳統,是集納世界各地電影人的立場闡述,從新聞快餐中,發掘客觀公正、深入報道熱點的影像資料。
有影評人認為,入圍柏林的影片,一般都有鮮明的觀點,「力圖貼近真實生活和揭露假象,訴說傷痛,總結經驗並提煉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戛納、威尼斯、柏林三大國際電影節的藝術標准
9. 柏林電影節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
簡介:
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德語: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俄國莫斯科電影節)。
10. 柏林電影節改為線上舉行,這個電影節有著怎樣的歷史和發展歷程
因為德國疫情的反彈嚴重,原定的2021年第71屆柏林電影節改為線上舉行,這是首次線上舉行的柏林電影節,形式和內容值得期待。柏林電影節具有很長的歷史,在世界電影節也有重要的地位,每一屆都備受關注。。
三.柏林電影節的地位
作為一個老牌的國際電影節,它的地位和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一樣,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最具權威的電影節之一,受到了國際上電影人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柏林電影節在地位上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代表了德國人的文化發展地位和政治傾向。
中國電影第一次取得柏林電影節上的金熊獎是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