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推薦幾部電影表現 人性善與惡
尼克基德曼的 狗鎮!
⑵ 推薦幾部關於善與惡,或者真偽 成敗之類的可以說明人性或人生矛盾的電影!(小說也行)
現在有種新興題材的電影 畫面只停留在一個場景 不知道你喜不喜歡 都是講人性的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講真與假
日落後列車 講對與錯
殺戮 2011年的 講文明與野蠻
關於人性的題材還有很多 特別是自傳式的電影
如 橙子與陽光 土司 塞拉菲娜
⑶ 賀歲片中的經典:唐探系列中,《唐人街探案3》為何說可以解答人性的善惡
陳思成導演的「唐探」系列,可謂是賀歲片中的經典,接連三部,都備受好評,而即將迎來的《唐人街探案4》又將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新體驗呢?
這個唐探宇宙將如何發展,而曾經留下的幾大謎題,又是否能夠給觀眾一個滿意的交代,一切的線索都將在四中給我們一個最終的結局。
⑷ 這是什麼電影這三個人在車上聽這個光頭講哲學,台詞內容應該是關於世界,善與惡,實現自我價值什麼的
女領導 Hükümet kadin (2013)
土耳其電影
⑸ 善與惡的房子介紹
買到房子第一天男主人公就因為酒醉被嘔吐物噎死了,後邊的一系列都是女主人公在精神恍惚狀態下的畫面。
⑹ 求一些能反映人性的善與惡以及揭露社會現狀的電影
建議看雲圖,看了就知道。可能剛開始會有些不明白,但看完就一些明了了。
⑺ 求關於人性善惡的電影及其觀點、細節分析
教父 人性不僅僅是善與惡概括,還有
現代啟示錄
⑻ 關於人性,善與惡,我魔怔了…
藝術,是什麼?
是現實再加工,是由藝術家的眼睛,藝術家的思想,藝術家的手來看、來沉澱、來展現的。
電影,是現實再加工的藝術。
《現代啟示錄》這部片子我沒有看過,我只看了簡介跟一些評論。
不同的人對同一部片子的評論,也沒有相同的,大家的理解跟感悟都不同。
在我看來,首先這是一部電影,不是現實,就算它再像現實,也不是現實。
我希望LZ先搞清這一點,這是一部經典的高明的電影與劇本,但永遠不是現實。
它雖然是由現實的人編寫的,或許素材是來自現實,演員跟導演也是現實,場景也是現實,但是它真正展現給你的藝術化後的東西,跟現實不同,這種虛擬的東西一般都有個人傾向,有主題,有誇大,也有隱藏,它拍的好,強調了它想表達的主題,但是現實跟片子不同,現實是復雜的、多元的、無序的、無意義。
好的作品是活生生的,這種活生生是追求現實中本來就具有的東西,是模擬復制,但是永遠不能代替現實,因為再活生生的作品也是人造之物,不是神之造物。
-----------
就像光與影一樣,愛情友情親情與種種罪惡,看似對立的雙方或多方都互有聯系。
舉例:有人為了家人的環境而貪污,有人為了自己的愛情而殺人,有人為了友情而選擇欺騙。
同樣的,也有人為了家人而悔過,為了愛情而成功,為了友情學會活下去。
人沒有絕對意義的純善,也沒有絕對意義的純惡,人永遠是復雜矛盾的。
一個貪官,在大眾的意義上,他是一個壞人,在家人面前他是最好的老公/父親。
一個殺人犯,在大眾意義上,他是一個壞人,在鄰居跟家人的意義上他是個老好人。
一個善人,在大眾意義上,他是一個好人,在家人面前他是一個寄生蟲一個叛徒。
一個英雄,在大眾意義上,他是一個好人,在妻子兒子眼中他是一個不負責任脫離家庭的丈夫/父親。
一個人的兩種或者是多種面目,在沒有互相接軌前,都是可以共存的。
但是因為人生活在現實,既要承擔自己不負責任的做為,也要承擔破壞社會秩序的責任。
-----------
孩子的世界跟成人不同,眼光也不同,為何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呢?因為他空洞,所以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能接觸到的訊息。你不能因此定義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在我看來,人之初,性本無。
人與人都是不同的,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
原因是先天+後天的培養。
跟人交談時會發現,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不同的,這些是誰來培養呢?
答案是在嬰兒期至長大的成長階段所接觸到的這些。
記得以前看過,多對雙胞胎,分別在不同的家庭中長大,其結果他們的人生經歷、性格、三觀、職業全不相同,就連外貌年齡跟相貌都不一樣。
同卵雙胞胎,基因相同,母體相同,在出生之前,一切都相同,我們暫且把他們先天設定為白紙,但是在後天的培養下他們就像一對長相類似的天南地北的陌生人,同樣的一張白紙,最後長成就本質來說完全不同的人。
這就是後天的培養不同,這種培養,不僅僅是父母老師,還包括鄰居、環境、好友、路人、書、繪畫、音樂等等。
在國內影視作品沒有分級,外國為何分級呢?
這是因為有些不適合少兒觀看的元素,會改造甚至是顛覆一個人的世界觀的。
像是《現代啟示錄》,我覺得至少應該是N20-25級別的。
-----------
再回到兒童,不知道你發現沒,孩子在4-8歲(不同人歲數不同)之前,他們的行為在成人的眼中,惡的部分比較大。而一旦孩子長大了,進入6-12歲,他們開始有了很多意味著善的行為。(青春期12-16歲算生理性中二,不算在比對數據內。)
在4-8歲之前,如果這家人很懶惰(指父母或居住在一起的人),這孩子就會很懶惰,如果這家人喜歡說臟話,這孩子就出口成臟,如果這家人很有禮貌,你就會發現這孩子很禮貌,如果這家人會養育孩子讓孩子學習自己的長處,你會發現孩子比較聰明跟自信。
在這個階段,其實他們本身什麼都不知道這些行為究竟意味著什麼(因為他們還沒學到這種深層意義上所代表的的含義),只知道模仿。
就像最開始牙牙學語,當孩子的聲帶慢慢發育,通過咿呀咿呀的練習,進步到叫父母的名字,他們會說「媽媽、爸爸、吃、奶」等字。你覺得他們真的懂這個含義么?
在孩子看來,如果叫「媽媽」,媽媽就會出現,「奶」是餓了等等,這些都是表面意義的。
就像有人家教育孩子,那些大人會故意說「寶寶、奶奶、玩玩、美美」等各種疊音字,在孩子學習時當然是全盤照收,他不清楚學習這種疊音的口水字是影響學習語言系統的。
之後他們長大,慢慢會組成詞語,組成句子,明白要有主語,比如是「我想要這個東西」,而不是「要,我的。」
語言的學習是需要時間慢慢成長的,同理於三觀的培養(大概在6-18歲,天賦培養在0-3歲)。
孩子最初的反應都是直觀的,不像成年人,成年人的互動你要在話中找話,從他的語言看他的作為,找到其深藏的目的。
所以會出現,孩子們想要什麼,所以他會直接去搶,在他看來不是搶,是拿,是想要,很直白的表達自己的慾望,疼就哭,喜就樂,討厭就怒,不喜歡就是不理會。
當孩子們長大了,學會為人處事,學會行為跟語言背後的隱藏意義,他們又會不同。
LZ認為孩子直白的表現是人類最初最原始最邪惡的本性,純粹是用大人的眼光來曲解孩子的行為。
如果一頭獵豹,它捕殺了一隻羚羊,用血腥的獠牙勒斷了羚羊細嫩的氣管,這頭獵豹殘忍血腥的行為是為了能活下去,它捕獵是為了生存,不是為了浪費,請問,它殺羚羊是對的還是錯的?
假設回答的當事者是羚羊的孩子,它會覺得獵豹是錯的。假設回答的當事者是獵豹的孩子,它會覺得是對的。
討論這個問題的對錯,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永遠不存在絕對的對錯,對錯都是相對性的正確。這是叢林的生存法則,是野生動物恆古至今的規則。
-----------
在現實意義上,愛情、友情、親情是善的元素,罪惡、血腥、欺騙是惡的元素,這是大眾意義上的定論。
但是人會為了獲得愛情而欺騙,永遠的欺騙伴侶,在某一種意義上是深沉的愛情,因為這個人因為另一個人而改變自我,欺騙對方。但是這種愛情伴隨破壞信任的欺騙,自私的佔有與背叛,這種愛情不是善的元素。但是假如A騙了B,B得了只剩一個月生命的絕症,A與B交往時是不愛B的,但是為了B,A選擇做一位最完美最深愛的伴侶來陪伴B的餘生,最後B在得償所願的幸福愛情中去世了。你覺得這時候A的選擇是善還是惡?
在這個故事中,A不愛B,但是對B有同情,也有憐惜等等,A對B是想讓B幸福完滿,這是一種相對的善的傾向,而當事者B,B如果不喜歡被欺騙,想著如果沒有得到純粹的愛情,與其不要,雙方不如互不耽擱,B面對死亡很堅強。但是這個故事中,A欺騙了B,A對於B,就是造惡,是背叛、欺騙、傷害。
所以愛可以行善,也可以造惡。
A是善意,才會如此去做,造的卻是惡業,因為被騙的B,也不應該受到欺騙。
但是如果這里的B,需要的就是虛假的愛情,他就是想體會一次,那麼A對他就是善,不是惡。
-----------
相對的,每個人心中都一個天枰,放在天枰兩端,所衡量的東西也都不同。
用友情舉例:
1、純粹為了獲得利益開始的友情。
2、個性或者興趣愛好相吸開始的友情。
這是一個背叛友情獲得利益的例子,1不做討論,因為其開始的目的就是利益,並不純粹。2在天枰兩端,一方是友情的重量,一方是利益的重量。一旦利益的重量大於友情的重量,那麼就得到了背叛友情獲得利益的結果。在2中,我們不能說2的友情開始時是假的,它也是真的,最初是純粹的,但是因為滿足感或者什麼的慾望,最後的結果是選擇了利益。
2有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就此分道揚鑣,一個在友情跟利益中持續的維持平衡,進而獲得雙贏的結果。
假如把2所在的例子的設定改為:不存在利益與友情相取捨,這種友情,因為不涉及到利益,不勾起人的貪欲,所以它是純粹,甚至是永遠(有限生命中的永遠)的。
所以說,如果想獲得純粹的感情,首先不能試探,不能考驗,也要把所有的威脅都規避掉,那麼脆弱但是完美的友情,是存在的。
常人眼中的世界是色彩繽紛的,色盲眼中的世界是偏色的,盲人(非歧視,僅為舉例,請勿代入)眼中的世界是黑暗的,而帶著墨鏡的人眼中的世界,是棕黑色的。
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選擇性看到的,眼見的東西永遠都是由自我的情緒傾向+表象+內心的腦補理解,永遠不是真實的,就像梵高的向日葵與真的向日葵。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像種地一樣,我種下什麼,最後我才能收獲什麼,如果我種下種子就不管了,那麼如果是肥沃的土地,果實就甜美,如果是貧瘠的土地,果實就干癟。中間還可能有天災人禍,如果我種下種子還仍然好好侍弄,那麼肥沃的土地,果實缺少蟲災就收獲更多了,貧瘠的土地,好好待它,它雖然沒有肥沃的那麼豐富那麼甜美,但是也遠遠好過於不管。
所以,如果釋出善意,收獲豐富、甜美、干癟、普通、蝗災、荒災,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如果不釋出善意,任何收獲都是沒有的。
如果釋出的不是善意,而是惡意,就像種了一堆毒草在地里,最後收獲無論是多、少、無,不是吃了後被毒死就是餓死。
-----------
所以最後,我對LZ的回答是,幸福快樂來自自己的選擇。
⑼ 請大家推薦一些反映人性善惡的電影.
當然推薦大名鼎鼎的《肖申克的救贖》和《阿甘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