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哪些電影節有短片獎
在第39屆鹿特丹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頒獎禮中,中國年輕導演應亮的《慰問》與來自美國和塞內加爾的兩位導演一起得到老虎短片獎。鹿特丹電影節一直相當重視其短片單元,本屆影展共有210部短片作品,而競賽單元則收入31部作品。
日前,英國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由中國導演傅靖生、攝影師門曉燕創作的紀錄片《幸福的藏羚羊》獲電影節最佳短片獎。
《幸福的藏羚羊》影片全面展示了藏羚羊面臨的生存威脅,以及中國政府在可可西里設立野生動物保護區、為藏羚羊等珍稀動物架設遷徙通道、打擊偷獵等鮮為人知的真實畫面,同時大力呼籲公眾保護藏羚羊,抵制藏羚羊羊絨製品的非法貿易。
《幸福的藏羚羊》在電影節播放後得到了廣泛好評,主辦方邀請了中國西藏自治區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才嘎等相關人士,介紹中國的藏羚羊保護情況。才嘎和反偷獵警員代表羅延海、木瑪扎西回答了現場觀眾的提問。他們表示,來英國參加電影節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藏羚羊,進而共同保護這種珍稀野生動物,讓它不會面臨消失的厄運。
本屆電影節以「記錄真實的世界」為主題,展映紀錄片約120部,「環境」、「中國」和「城市」是本屆電影節的三大主要內容。電影節期間還推出了題為「我們的空間:城市」及「我們的空間:荒野」兩個重要論壇,邀請中國城市規劃專家和參展紀錄片導演與英國同行就環境保護問題進行探討。
電影節的紀錄片展映活動還將移師倫敦,並前往法國、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巡迴放映。
目前正在荷蘭舉行的第39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傳來消息,中國青年導演應亮的《慰問》(英文名:Condolences)獲得了本次電影節短片獎。與他同獲這個獎項的還有來自美國和塞內加爾的兩位導演。
《慰問》片長19分鍾,呈現了五年前發生在四川自貢一場車禍後的慰問過程。
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短片《水杯》
這其實是一種人性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差異,有的人總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壓制別人,卻永遠不懂,有些事物終究是無法遏制的,正如成長一樣。英國Mofilm影視製作公司的老總看完突發這樣的感慨。
整個片子創作思維緊緊的圍繞著「誰和諧誰」的主題,孩子不是孩子,成年人不是成年人,其實只是代表兩個階層所看到的一種和諧的差異,而所有的這些思想都在隨著孩子和成年人之間的矛盾在被無限的放大化,以至於上升到更高的一個層面,甚至是政治。百事公司的總裁如此評價。
㈡ 范冰冰是第一個戛納電影節中國評委嗎
范冰冰是第一個戛納電影節中國評委。
對全球媒體來說,其實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名單,裡面有殿堂級大牌導演阿莫多瓦出任主席,其他成員包括:好萊塢明星傑西卡·查斯坦、威爾·史密斯,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蒂諾,德國女導演瑪倫·阿德(《托尼·厄德曼》導演),法國女導演阿涅絲·夏薇依,電影作曲家蓋布瑞·雅德,以及中國女演員范冰冰。
說實話,范冰冰這些年來,台下的話題爭議不遜章子怡,而台上也看得出來她一直在努力地改變自己,擺脫早年的花瓶形象,試圖將自己塑造為實力演員。
努力不是沒有成果,她在李玉導演為她量身打造的一些電影中,顯示出了實力。而前面提到的《日照重慶》,雖然入圍了該年的戛納主競賽單元,但其中扮演醫生的范冰冰戲份並不多。
去年范冰冰又取得一個不小的突破,她主演《我不是潘金蓮》拿到了分量很重的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客觀說,外界對范冰冰這次的表現評價,是好壞參半吧。很多人拿來和鞏俐在《秋菊打官司》里的相似演出對比,那還是有差距的。
戛納到底為什麼選擇范冰冰當評審,我想中國因素肯定還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短短一份名單,其中包含著非常復雜的地緣政治、影展政治、作者美學的綜合考量。
華語電影在這種整體考量之下,過去二十年的地位,起起伏伏,有高有低,時而享受中心的喧嘩,時而陷入沉寂,這都非常正常。
㈢ 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黑暗中的舞者》導演:拉斯·馮·提爾
評委會大獎:姜文《鬼子來了》導演:
評審團獎:羅伊·安德森《二樓傳來的歌聲》、莎米拉·瑪克瑪爾巴夫《黑板》
最佳男演員獎:梁朝偉《花樣年華》
最佳女演員獎: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
最佳導演獎:楊德昌《一一》
最佳編劇獎:John C. Richards、James Flamberg《急救愛情狂》
主競賽費比西獎:青山真治《人造天堂》
一種關注單元
一種關注大獎 :羅德里格·加西亞《寂寞城市》
特別提及獎 :安德盧查·瓦丁頓《我,你們,他們》
電影基石和短片單元Cinéfondation and short films
短片金棕櫚獎:雷蒙德·萊德《馬尼拉的影子》
電影基石獎:彼得·蘇列特《五英尺高並還在上升》
影評人周單元大獎: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愛情是狗娘》
平行單元-費比西獎 :巴赫曼·戈巴迪《醉馬時刻》
金攝影機獎:Hassan Yektapanah《追求愛情的異鄉客》、巴赫曼·戈巴迪《醉馬時刻》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青山真治《人造天堂》、阿莫斯·科萊克《愛情快餐》、邁克爾·哈內克《未知密碼》
技術大獎:杜可風、李屏賓、張叔平《花樣年華》
柯達短片電影獎:蘇阿德·埃爾·布哈迪《Salam》
柯達短片電影獎(特別提及):Xavier De Choudens《C'est pas si compliqué》
年輕評論家獎
最佳長片: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愛情是狗娘》
最佳短片:《Bad Connection》
Canal+ 電視台獎:Linus Tunström《To Be Continued...》
國際藝術院線協會獎:傑米、安東尼奧-佩德羅·瓦康塞洛斯
青年獎
最佳海外電影:卡瑞恩·庫薩馬《女生出拳》
最佳法國電影:帕特里西亞·瑪佐《情婦校長》
青年特別獎:塞斯科·蓋《青春小手槍》
戛納少兒電影獎:安東尼奧-佩德羅·瓦康塞洛斯《傑米》
法國文化電台獎France Culture Award
年度法國電影人:諾薇米·洛夫斯基《生活嚇不倒我》
高仕華獎:Faouzi Bensaïdi《Le mur》
弗朗索瓦·加萊獎:阿莫斯·吉泰《贖罪日》
㈣ 今年羅馬電影節中國哪部電影得獎
第七屆羅馬電影節17日晚在羅馬音樂公園落下帷幕,華語電影最終未能收獲任何獎項。
電影節最高獎項「馬可·奧雷利奧」最佳影片獎桂冠最終由美國導演拉里·克拉克執導的《瑪爾法女孩》獲得。影片講述的是美國得克薩斯州瑪爾法小鎮上年輕人的生活。一個叫做亞當的男孩在充滿種族文化沖突、毒品和搖滾樂的小鎮上與一群朋友度過他的16歲生日。一個渴望家庭溫暖的邊境巡邏警察既想追求亞當的母親同時又想得到亞當的女朋友。影片向觀眾展示了瑪爾法小鎮鮮為人知的生活狀態。
導演克拉克1942年出生,曾是一名攝影師,在1971年以一本反映美國中部青少年吸毒生活的紀實攝影畫冊《塔爾薩》成名,並在1995年導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孩子》,該片在當年因暴露鏡頭引起爭議的同時也使克拉克聲名鵲起。
除最佳影片外,義大利影片《他們所謂的夏天》成為最大贏家,導演保羅·弗蘭基和主演伊莎貝拉·費拉里分別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由義大利克勞迪亞·焦萬內西執導的《阿麗有雙藍色的眼》獲得;法國影星熱雷米·埃爾坎憑借在《手牽手》中的精彩演繹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法國影片《你的孩子》中的瑪麗蓮·方丹榮膺最佳新人獎;最佳編劇獎則花落《汽車旅館人生》;墨西哥影片《永生》獲得最佳技術貢獻獎。
此前在電影節上廣受關注的兩部華語影片《一九四二》和《毒戰》最終顆粒無收,入圍「21世紀電影單元」的武俠片《箭士柳白猿》也未能有所斬獲。繼今年9月在威尼斯電影節的「失落」之後,華語電影仍未能在義大利交到好運
㈤ 中國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過那些獎
1.最高綜合技術獎
1975年,胡金銓的《俠女》獲得了最高綜合技術獎,這個獎項僅次於金棕櫚獎和評審團大獎。《俠女》完成後,胡金銓有意送戛納參展,聯邦不相信會得獎,拒絕再出無謂費用。1975年他剪輯了三小時的國際版送往戛納影展,但聯邦影業拒絕再出費用,胡金銓最終自費前往。影片最終獲獎,賣出了歐洲版權,最終才彌補了本片的虧損。
2.金棕櫚獎
1993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獲得「金棕櫚獎」。主演張國榮、鞏俐、張豐毅。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此外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並且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
㈥ 求歷屆戛納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
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有金棕櫚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1、金棕櫚獎獲獎名單:
2018年(第71屆):《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2017年(第70屆):《自由廣場》魯本·奧斯特倫德
2016年(第69屆):《我是布萊克》肯·洛奇
2015年(第68屆):《流浪的迪潘》雅克·歐迪亞
2014年(第67屆):《冬眠》努里·比格·錫蘭
2013年(第66屆):《阿黛爾的生活》阿布戴·柯西胥
2012年(第65屆):《愛》邁克爾·哈內克
2011年(第64屆):《生命之樹》泰倫斯·馬力克
2010年(第63屆):《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2009年(第62屆):《白絲帶》邁克爾·哈內克 [6]
2008年(第61屆):《課室風雲》勞倫·岡泰
2007年(第60屆):《四月三周兩天》克里絲蒂安·蒙吉
2006年(第59屆):《風吹麥浪》肯·羅奇
2005年(第58屆):《孩子》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2004年(第57屆):《華氏911》邁克爾·摩爾
2003年(第56屆):《大象》格斯·范·桑特
2002年(第55屆):《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
2001年(第54屆):《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
2000年(第53屆):《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
1999年(第52屆):《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1998年(第51屆):《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1997年(第50屆):《櫻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鰻魚》今村昌平
1996年(第49屆):《秘密與謊言》邁克·李
1995年(第48屆):《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94年(第47屆):《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
1993年(第46屆):《霸王別姬》陳凱歌、《鋼琴別戀》簡·坎皮恩
1992年(第45屆):《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
1991年(第44屆):《巴頓·芬克》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1990年(第43屆):《我心狂野》大衛·林奇
1989年(第42屆):《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8年(第41屆):《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
1987年(第40屆):《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
1986年(第39屆):《戰火浮生》羅蘭·約菲
1985年(第38屆):《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84年(第37屆):《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
1983年(第36屆):《楢山節考》今村昌平
1982年(第35屆):《失蹤》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Serif Gören,尤馬茲·古尼
1981年(第34屆):《鐵人》安傑依·瓦依達
1980年(第33屆):《浮生若夢》鮑勃·福斯、《影武者》黑澤明
1979年(第32屆):《鐵皮鼓》沃爾克·施隆多夫、《現代啟示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8年(第31屆):《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
1977年(第30屆):《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維克托里奧·塔維安尼
1976年(第29屆):無
1975年(第28屆):《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4年(第27屆):《對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3年(第26屆):《稻草人》傑瑞·沙茨伯格、《受雇者》阿蘭·布里吉斯
1972年(第25屆):《工人階級上天堂》艾利歐·培特利、《企業家之死》弗朗西斯科·羅西
1971年(第24屆):《送信人》約瑟夫·羅西
1970年(第23屆):《陸軍野戰醫院》羅伯特·奧特曼
1969年(第22屆):《如果》林賽·安德森
1968年(第21屆):無
1967年(第20屆):《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1966年(第19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克勞德·勒魯什、《紳士現形記》皮亞托·傑米
1965年(第18屆):《決竅,如何得到》理查德·萊斯特
1964年(第17屆):《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
1963年(第16屆):《豹》盧奇諾·維斯康蒂
1962年(第15屆):《諾言》安塞爾莫·杜阿特
1961年(第14屆):《長別離》Henri Colpi、《維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爾
1960年(第13屆):《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
1959年(第12屆):《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
1958年(第11屆):《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1957年(第10屆):《四海一家》威廉·惠勒
1956年(第9屆):《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1955年(第8屆):《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
1954年(第7屆):《地獄門》衣笠貞之助
1953年(第6屆):《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
1952年(第5屆):《奧賽羅》奧遜·威爾斯、《兩分錢的希望》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1951年(第4屆):《米蘭的奇跡》維托里奧·德·西卡、《茱莉小姐》阿爾夫·斯約堡
1949年(第3屆):《第三人》卡羅爾·里德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相見恨晚》大衛·里恩、《伊麗斯和上尉的心》阿爾夫·斯約堡、《失去的周末》比利·懷爾德、《瑪麗婭·康德萊西婭》費南德斯·埃米里奧、《沒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貧民窟》Chetan Anand、《大地將變成紅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
1946年(第1屆):《寶石花》Aleksandr Ptushko、《鐵路戰斗隊》雷內·克萊芒、《為我譜上樂章》華特·迪士尼、《最後的機會》Leopold Lindtberg、《偉大的轉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
1946年(第1屆):《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伯托·羅西里尼、《田園交響樂》讓·德拉努瓦、《法爾比克》Georges Rouquier、《217注冊證》米哈伊爾·羅姆。
2、最佳導演獎:
2018年(第71屆):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冷戰》
2017年(第70屆):索菲亞·科波拉《牡丹花下》
2016年(第69屆):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私人采購員》、克里斯蒂安·蒙吉《畢業會考》
2015年(第68屆):侯孝賢《刺客聶隱娘》
2014年(第67屆):貝尼特·米勒《狐狸獵手》
2013年(第66屆):阿瑪特·艾斯卡蘭特《赫利》
2012年(第65屆):卡洛斯·雷加達斯《柳暗花明》
2011年(第64屆):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亡命駕駛》
2010年(第63屆):馬修·阿馬立克《巡演》
2009年(第62屆):布里蘭特·曼多薩《基納瑞》
2008年(第61屆):努里·比格·錫蘭《三隻猴子》
2007年(第60屆):朱利安·施納貝爾《潛水鍾與蝴蝶》
2006年(第59屆):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通天塔》
2005年(第58屆):邁克爾·哈內克《隱藏攝像機》
2004年(第57屆):托尼·加列夫《流亡》
2003年(第56屆):格斯·范·桑特《大象》
2002年(第55屆):林權澤《醉畫仙》、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狂野之愛》
2001年(第54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缺席的人》、大衛·林奇《穆赫蘭道》
2000年(第53屆):楊德昌《一一》
1999年(第52屆):佩德羅·阿莫多瓦《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1998年(第51屆):約翰·保曼《將軍》
1997年(第50屆):王家衛《春光乍泄》
1996年(第49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冰血暴》
1995年(第48屆):馬修·卡索維茨《怒火青春》
1994年(第47屆):南尼·莫萊蒂《親愛的日記》
1993年(第46屆):邁克·李《赤裸裸》
1992年(第45屆):羅伯特·奧特曼《幕後玩家》
1991年(第44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巴頓·芬克》
1990年(第43屆):帕維·龍根《計程車司機布魯斯》
1989年(第42屆):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流浪者之歌》
1988年(第41屆):費爾南多·索拉納斯《南方》
1987年(第40屆):維姆·文德斯《柏林蒼穹下》
1986年(第39屆):馬丁·斯科塞斯《下班後》
1985年(第38屆):安德列·泰西內《情陷夜巴黎》
1984年(第37屆):貝特朗·塔維涅《鄉村星期天》
1983年(第36屆):羅伯特·布列松《錢》、安德烈·塔科夫斯基《鄉愁》
1982年(第35屆):沃納·赫爾佐格《陸上行舟》
1981年(第34屆):無
1980年(第33屆):無
1979年(第32屆):泰倫斯·馬力克《天堂之日》
1978年(第31屆):大島渚《愛之亡靈》
1976年(第29屆):伊托·斯柯拉《驚恐、污穢、邪惡》
1975年(第28屆):米歇爾·布洛爾特《命令》、科斯塔·加夫拉斯《特別法庭》
1974年(第27屆):無
1973年(第26屆):無
1972年(第25屆):米克洛斯·楊索《紅色贊歌》
1971年(第24屆):無
1970年(第23屆):約翰·保曼《最後的萊奧》
1969年(第22屆):格勞貝爾·羅沙《職業殺手安東尼奧》、沃依采克·雅斯尼《一切善良的市民們》
1968年(第21屆):無
1967年(第20屆):費倫茨·科薩《一萬個太陽》
1966年(第19屆):謝爾蓋·尤特凱維奇《列寧在波蘭》
1965年(第18屆):利維烏·丘列伊《弔死鬼的森林》
1964年(第17屆):無
1963年(第16屆):無
1962年(第15屆):無
1961年(第14屆):朱麗婭·索恩澤娃《烽火連天》
1960年(第13屆):無
1959年(第12屆):弗朗索瓦·特呂弗《四百擊》
1958年(第11屆):英格瑪·伯格曼《生命的邊緣》
1957年(第10屆):羅伯特·布列松《死囚越獄》
1956年(第9屆):謝爾蓋·尤特凱維奇《奧塞羅》
1955年(第8屆):謝爾蓋 · 瓦西里耶夫《Geroite na Shipka》、朱爾斯·達辛《男人的爭斗》
1954年(第7屆):無
1953年(第6屆):無
1952年(第5屆):克里斯蒂安·雅克《勇士的奇遇》
1951年(第4屆):路易斯·布努埃爾《被遺忘的人》
1949年(第3屆):雷內·克萊芒《馬拉帕加之牆》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雷內·克萊芒《鐵路戰斗隊》
3、最佳男演員獎
2018年(第71屆):馬爾切洛·豐特《犬舍驚魂》
2017年(第70屆):傑昆·菲尼克斯《你從未在此》
2016年(第69屆):沙哈布·侯賽尼《推銷員》
2015年(第68屆):文森特·林頓《市場法律》
2014年(第67屆):蒂莫西·斯波《透納先生》
2013年(第66屆):布魯斯·鄧恩《內布拉斯加》
2012年(第65屆):麥斯·米科爾森《狩獵》
2011年(第64屆):讓·杜雅爾丹《藝術家》
2010年(第63屆):埃里奧·傑曼諾《我們的生活》、哈維爾·巴登《美錯》
2009年(第62屆):克里斯托弗·瓦爾茲《無恥混蛋》
2008年(第61屆):本尼西奧·德爾·托羅《切·格瓦拉》
2007年(第60屆):朱利安·蕭貝爾《潛水鍾和蝴蝶》
2006年(第59屆):塞米·鮑亞吉拉、伯納德·布蘭卡恩、羅什迪·澤姆、賈梅爾·杜布茲、薩米·納塞利《光榮歲月》
2005年(第58屆):湯米·李·瓊斯《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2004年(第57屆):柳樂優彌《無人知曉》
2003年(第56屆):伊敏·托普拉克、穆扎菲·奧德梅爾《遠方》
2002年(第55屆):奧利弗·古爾邁《兒子》
2001年(第54屆):伯努瓦·馬吉梅《鋼琴教師
2000年(第53屆):梁朝偉《花樣年華》
1999年(第52屆):埃馬紐埃爾·肖特《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屆):彼得·穆蘭《我的名字是喬》
1997年(第50屆):西恩·潘《她是如此可愛》
1996年(第49屆):帕斯卡·杜奎奈、丹尼爾·奧圖《第八日》
1995年(第48屆):喬納森·普雷斯《卡林頓》
1994年(第47屆):葛優《活著》
1993年(第46屆):大衛·休里斯《赤裸裸》
1992年(第45屆):蒂姆·羅賓斯《幕後玩家》
1991年(第44屆):約翰·特托羅《巴頓·芬克》
1990年(第43屆):傑拉爾·德帕迪約《大鼻子情聖》
1989年(第42屆):詹姆斯·斯派德《性、謊言和錄像帶》
1988年(第41屆):福里斯特·惠特克《菜鳥帕克》
1987年(第40屆):馬塞洛·馬斯楚安尼《黑眼睛》
1986年(第39屆):米歇爾·布朗《晚禮服》、鮑勃·霍斯金斯《蒙娜麗莎》
1985年(第38屆):威廉·赫特《蜘蛛女之吻》
1984年(第37屆):阿爾弗雷多·蘭達、Fernando Rabal《聖嬰》
1983年(第36屆):吉昂·馬利亞·沃隆特《馬里奧·里奇之死》
1982年(第35屆):傑克·萊蒙《失蹤》
1981年(第34屆):烏戈·托格內吉《一個可笑人物的悲劇》
1980年(第33屆):米歇爾·皮寇利《虛無縹緲》
1979年(第32屆):傑克·萊蒙《中國綜合症》
1978年(第31屆):強·沃特《榮歸》
1977年(第30屆):費爾南多·雷依《埃莉莎,我的愛》
1976年(第29屆):何塞·路易斯·戈麥茲《巴斯瓜爾厄一家》
1975年(第28屆):維托里奧·加斯曼《女人香》
1974年(第27屆):傑克·尼科爾森《最後的細節》、查爾斯·博耶《史塔維斯基》
1973年(第26屆):吉安卡羅·吉安尼尼《愛與無政府》
1972年(第25屆):讓·雅南《我們不願互訴衷曲》
1971年(第24屆):里卡多·庫喬拉《薩可與方齊迪》
1970年(第23屆):馬塞洛·馬斯楚安尼《妒忌夢》
1969年(第22屆):讓-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焦點新聞》
1967年(第20屆):奧戴德·科特勒《一個男孩的三天》
1966年(第19屆):帕爾·奧斯卡森《飢餓》
1965年(第18屆):特倫斯·斯坦普《收藏家》
1964年(第17屆):安塔爾·帕傑爾《雲雀》、薩羅·烏爾濟《被誘惑被遺棄的女人》
1963年(第16屆):理查德·哈里斯《超級的男性》
1962年(第15屆):拉爾夫·理查德森、傑森·羅巴茲、迪恩·斯托克維爾《長日入夜行》、穆雷·梅爾文《甜言蜜語》
1961年(第14屆):安東尼·博金斯《何日君再來》
1959年(第12屆):布拉福德·迪爾曼、迪恩·斯托克維爾、奧遜·威爾斯《朱門孽種》
1958年(第11屆):保羅·紐曼《漫長的炎夏》
1957年(第10屆):約翰·奇茲米勒《和平谷》
1955年(第8屆):斯賓塞·屈塞《黑岩喋血記》、尼古拉·格里岑科、鮑里斯·比秋科夫、帕維爾·卡道奇尼科夫、尼古拉·謝爾蓋耶夫、鮑里斯·科科夫金、鮑里斯·安德列耶夫、謝爾蓋·盧克亞諾夫、阿勒克塞·巴塔洛夫、瓦吉姆·梅德維傑夫、謝爾蓋·庫里洛夫《大家族》
1952年(第5屆):馬龍·白蘭度《薩巴達萬歲》
1951年(第4屆):邁克爾·雷德格瑞夫《白朗寧版本》
1949年(第3屆):愛德華·羅賓遜《陌生人之屋》
1946年(第1屆):雷·米蘭德《失去的周末》
4、最佳女演員獎
2018年(第71屆):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小傢伙》
2017年(第70屆):黛安·克魯格《憑空而來》
2016年(第69屆):傑克琳·喬斯《羅莎媽媽》
2015年(第68屆):魯妮·瑪拉《卡蘿爾》、艾瑪紐爾·貝克特《我的國王》
2014年(第67屆):朱麗安·摩爾《星圖》
2013年(第66屆):貝熱尼絲·貝喬《過往》
2012年(第65屆):克里斯蒂娜·弗盧圖爾、考斯米娜·斯特拉坦《越過群山》
2011年(第64屆):克爾斯滕·鄧斯特《憂鬱症》
2010年(第63屆):朱麗葉·比諾什《合法副本》
2009年(第62屆):夏洛特·甘斯布《反基督者》
2008年(第61屆):溫妮塞斯·德·奧利維拉《越線》
2007年(第60屆):全度妍《密陽》
2006年(第59屆):布蘭卡·波蒂洛、尤漢娜·柯博、達茲·萊姆波瑞娃、佩內洛普·克魯茲、卡門·毛拉、勞拉·杜納絲《回歸》
2005年(第58屆):漢娜·拉斯洛《自由地帶》
2004年(第57屆):張曼玉《清潔》
2003年(第56屆):瑪麗-喬西·克羅茲《野蠻的入侵》
2002年(第55屆):卡蒂·奧廷寧《沒有過去的男人》
2001年(第54屆):伊莎貝爾·於佩爾《鋼琴教師》
2000年(第53屆):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
1999年(第52屆):艾米莉·德奎恩《美麗羅塞塔》、賽芙琳·卡尼爾《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屆):娜塔莎·雷尼埃、艾洛迪·布歇《兩極天使》
1997年(第50屆):凱西·伯克《切勿吞食》
1996年(第49屆):布蘭達·布萊斯《秘密與謊言》
1995年(第48屆):海倫·米倫《瘋狂的喬治王》
1994年(第47屆):維爾娜·麗絲《瑪戈皇後》
1993年(第46屆):霍利·亨特《鋼琴別戀》
1992年(第45屆):佩尼拉·奧蓋斯特《善意的背叛》
1991年(第44屆):伊蓮娜·雅各布《兩生花》
1990年(第43屆):克里斯提娜·楊達《審訊》
1989年(第42屆):梅麗爾·斯特里普《黑暗中的吶喊》
1988年(第41屆):琳達·姆夫西、喬迪·梅、芭芭拉·赫希《隔離的世界》
1987年(第40屆):芭芭拉·赫希《羞怯的人》
1986年(第39屆):費爾南達·托里斯《永遠或永不愛我》、芭芭拉·蘇科瓦《羅莎·盧森堡》
1985年(第38屆):雪兒《面具》、諾瑪·阿萊昂德羅《官方說法》
1984年(第37屆):海倫·米倫《卡爾》
1983年(第36屆):漢娜·許古拉《皮耶拉的故事》
1982年(第35屆):亞德維加·揚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另一個天堂》
1981年(第34屆):伊莎貝爾·阿佳妮《四重奏》《迷戀》
1980年(第33屆):阿努克·艾梅《虛無縹緲》
1979年(第32屆):莎莉·菲爾德《諾瑪蕾》
1978年(第31屆):吉爾·克雷伯格《不結婚的女人》、伊莎貝爾·於佩爾《維奧萊特·諾齊埃爾》
1977年(第30屆):莫妮克·梅居爾《攝影師馬丁》、謝莉·杜瓦爾《三女性》
1976年(第29屆):瑪麗·托洛斯克《德里夫人您在哪裡?》、多米尼克·桑達《遺產》
1975年(第28屆):瓦萊麗·佩萊恩《列尼傳》
1974年(第27屆):瑪麗-若斯·納特《舞會的小提琴》
1973年(第26屆):喬安娜·伍德沃德《雛鳳吟》
1972年(第25屆):蘇珊娜·約克《幻象》
1971年(第24屆):吉蒂·溫《毒海鴛鴦》
1970年(第23屆):奧塔維亞·皮科洛《麥泰洛》
1969年(第22屆):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絕代美人》
1967年(第20屆):比亞·戴格瑪克《鴛鴦戀》
1966年(第19屆):瓦妮莎·雷德格瑞夫《摩根》
1965年(第18屆):薩曼莎·艾加《收藏家》
1964年(第17屆):安妮·班克羅夫特《太太的苦悶》、芭芭拉·蓓麗《天倫淚》
1963年(第16屆):瑪麗那·維拉迪《女王蜂》
1962年(第15屆):凱瑟琳·赫本《長日入夜行》、麗塔·塔欣厄姆《甜言蜜語》
1961年(第14屆):索菲婭·羅蘭《烽火母女淚》
1960年(第13屆):瑪麗娜·墨蔻莉《痴漢艷娃》、讓娜·莫羅《如歌的行板》
1959年(第12屆):西蒙·西涅萊《金屋淚》
1958年(第11屆):芭布洛·約爾特·阿夫·奧納斯、英格里德·圖林、畢比·安德森、伊娃。達爾貝克《生命的邊緣》
1957年(第10屆):茱莉艾塔·瑪西娜《卡比里亞之夜》
1956年(第9屆):蘇珊·海沃德《傷心淚盡話當年》
1955年(第8屆):葉卡捷琳娜·薩維諾娃、伊婭·阿列比娜、拉瑞莎·科倫伯格、葉琳娜·杜布朗拉沃娃、薇拉·庫茲涅佐娃、克拉拉·盧奇科《大家族》
1952年(第5屆):李·格蘭特《偵探的故事》
1951年(第4屆):貝蒂·戴維斯《彗星美人》
1949年(第3屆):伊莎·米蘭達《馬拉帕加之牆》
1946年(第1屆):米歇爾·摩根《田園交響樂》
㈦ 求嘎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兩個電影節近十年來最佳影片名單.
嘎納電影節
第五十三屆(2000年)
金棕櫚獎
Dancer In The Dark在黑暗中漫舞(丹、瑞、法、荷、美)拉爾斯•馮•特里厄
評審團大獎
Guizi Lai Le鬼子來了(中)姜文
最佳導演獎
楊德昌 A One and a Two 一 一(台灣地區、日本)
最佳男演員獎
梁朝偉 In The Mood For Love花樣年華(香港地區)
最佳女演員獎
比約克 在黑暗中漫舞(丹、瑞、法、荷、美)
第五十四屆(2001年)
金棕櫚獎
The Son』s Room兒子的房間(意)南尼•莫列提
評審團大獎
The Piano Teacher鋼琴教師(奧地利)邁克爾•漢內克
最佳導演獎
科恩兄弟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缺席的男人(美)
大衛•林奇Mulholland Drive穆荷蘭道(美)
最佳男演員獎
貝諾特•馬吉梅爾 鋼琴教師(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獎
伊莎貝爾•於佩爾 鋼琴教師(奧地利)
第五十五屆(2002年)
金棕櫚獎
The Pianist鋼琴家(法)羅曼•波蘭斯基
評審團大獎
The Man Without a Past沒有過去的男人(芬)阿基•考里斯馬基
最佳導演獎
林權澤 Chihwaseon醉畫仙(韓)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Punch-Drunk Love糊塗的愛(美)
最佳男演員獎
奧利維耶•古爾梅Le Fils兒子(比)
最佳女演員獎
凱蒂•歐婷妮 沒有過去的男人(芬)
第五十六屆(2003年5月)
金棕櫚獎
Elephant大象(美)格斯•范•桑特
評審團大獎
Uzak烏扎克(土)努里•貝吉•塞蘭
最佳導演獎
格斯•范•桑特 大象(美)
最佳男演員獎
穆扎菲•奧德默、穆罕默德•艾米 烏扎克(土)
最佳女演員獎
瑪麗•喬西•克羅茲 Les Invasions Barbares殘酷入侵(加)
第五十七屆(2004年)
金棕櫚獎 邁克爾-摩爾Michael Moore 《華氏911》
最佳女演員獎 張曼玉 《清潔》(Clean)(法國)
最佳男演員獎 Yagira Yuya 《無人知曉》(Nobody Knows)(日本)
最佳導演獎 托尼-葛立夫Tony Gatlif 《優異者》(Exils)(法國)
最佳劇本獎 Agn Jaoui 《如像一般》(法國影片)
評委會大獎 朴贊郁Park Chan-Wook 《老男孩》(韓國)(Old Boy)
評委會獎 科恩兄弟Joel Coen, Ethan Coen阿皮差朋-維爾拉瑟查庫 《老婦殺手》(The Ladykillers)(美國)
最佳金攝影機獎 Karen Yedaya 《Or》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Trafic》
最佳短片評委會獎 《Platlife》
金攝影機獎提名獎 中國導演楊超 《旅程》中國
第五十八屆(2005年)
金棕櫚獎:L'Enfant孩子(法)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評審團大獎:Broken flowers破碎之花(美)吉姆•賈木許
最佳導演獎:邁克爾•哈內克(Michael Heneke) 《躲避》(Cache) (法)
最佳男演獎: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 《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美)
最佳女演員:漢娜•拉斯洛(Hanna Laszlo) 《自由地帶》
第五十九屆(2006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風吹稻浪》英國
評委會大獎:《弗朗德勒》法國
評審團獎:《紅色之路》英國
最佳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巴別塔》美國
最佳男演員:《光榮之路》(法國)5位男演員
Jamel Debbouze、Sami Bouajila、Roschdy Zem、Samy Naceri、Bernard Blancan
最佳女演員:《回歸》(西班牙)6位女演員
Penélope Cruz、Carmen Maura、Lola Duenas、Blanca Portillo、Yohana Cobo、Chus Lampreave
最佳編劇:阿爾莫多瓦《回歸》西班牙
金攝影機:《布達佩斯島》
最佳短片金棕櫚: 《sniffer》導演:Bobbie Peers 挪威
費比西獎:《氣候》/土耳其 《巴拉圭樹吊床》/巴拉圭 《BUG》/英國
關注單元最佳影片:《江城夏日》導演:王超 中國
第六十屆(2007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Cristian Mungiu《四月三周兩天》羅馬尼亞
評委會大獎:河瀨直美《殯之森》日本
60周年特別獎:加斯·范·桑特《迷幻公園》美國
最佳導演:朱利安·蕭貝爾《潛水鍾和蝴蝶》法國/美國
最佳編劇:費斯·阿金《在人生另一邊》土耳其/德國
最佳男主角:康斯坦丁·拉朗尼柯《驅逐》俄羅斯
最佳女主角:全度妍《密陽》韓國
金攝影機獎:Shira Geffen/Etgar Keret《MEDUZOT》以色列
金攝影機特別獎:Anton Corbijn《Control》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Elisa Miller《VER LLOVER》墨西哥
最佳短片評委會獎:安東尼·陳《Ahma》 Mark Albiston《RUN》 新加坡
評委會獎:瑪嘉·莎塔碧/波斯波利斯《我在伊朗長大》法國/美國
評委會獎:卡洛斯·雷加達斯《沉默的陽光》墨西哥/法國/荷蘭
關注單元最佳影片:Crisitan Nemescu《加州之夢》羅馬尼亞
第六十一屆(2008年)
金棕櫚大獎 《牆壁之間》ENTRE LES MURS/THE CLASS(法國)
評委會大獎 《格莫拉》Gomorra (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 凱瑟琳·德納芙 (法國)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美國)
評審團獎 《大牌明星》Divo, Il (義大利)
最佳導演獎 努里·比格·錫蘭 《三隻猴子》(土耳其)
最佳男演員獎 本尼西奧-德爾-托羅 《切-格瓦拉》 (西班牙)
最佳女演員獎 溫妮塞斯·德·奧利維拉 《越線》 (巴西)
最佳編劇獎 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羅娜的沉默》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 《飢餓》Hunger (英國)
金攝影機特別獎 《ils mourronttous sauf moi》(俄羅斯)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盤封管》 megatron (羅馬尼亞)
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Tulpan》 (哈薩克)
第六十二屆(2009年)
【主競賽單元評審陣容】
主席:伊莎貝爾·於佩爾 Isabelle Huppert – 法國女演員
阿薩·阿吉托 Asia Argento - 義大利女演員/導演/編劇
努瑞·比格-科蘭 Nuri Bilge Ceylan - 土耳其導演/編劇/演員
李滄東 Lee Chang-dong - 韓國導演
詹姆斯·卡瑞 James Gray - 美國導演
漢弗·科瑞什 Hanif Kureishi - 英國作家/編劇.
舒淇Shu Qi - 中國台灣女演員
羅賓·萊特·賓 Robin Wright Penn - 美國女演員
【短片評審陣容】
主席:約翰·波曼 John Boorman - 英國導演
波塔德·波尼羅 Bertrand Bonello - 法國導演
費瑞德·波舍德 Ferid Boughedir - 突尼西亞導演
利昂·希爾維亞 Leonor Silveira - 葡萄牙女演員
【競賽單元完整入圍名單】
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破碎的擁抱》(Abrazos rotos, Los) (西班牙)
(1999年《關於母親的一切》獲評審團大獎)
安德里亞·阿諾德(Andrea Arnold)- 《魚缸》(Fish Tank) (英國/荷蘭)
雅克·歐迪亞(Jacques Audiard)- 《先知》(Un Prophète) (法國)
馬可·貝羅奇奧(Marco Bellocchio) - 《獲獎》(Vincere) (義大利/法國)
簡·坎皮恩 (Jane Campion)- 《明星》(Bright Star) (澳大利亞/英國/法國)
(1993年《鋼琴課》獲金棕櫚)
伊莎貝爾·科賽特(Isabel Coixet)- 《東京之聲的地圖》(Map of the Sounds of Tokyo) (西班牙)
格扎維埃·吉亞諾利 (Xavier Giannoli) - 《起源》(A l'Origine) (法國)
米歇爾·漢內克 (Michael Haeneke) - 《白絲帶》(Ruban Blanc) (德國/奧地利/法國)
李安 (Ang Lee)-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Taking Woodstock) (美國)
(1996年《冰風暴》獲最佳劇本獎)
肯·羅奇(Ken Loach)- 《尋找埃里克》(Looking for Eric)(英國)
(2006年《風吹麥浪》獲金棕櫚)
婁燁 (Lou Ye)- 《春風沉醉的晚上》(Nuit d'ivresse printannière) (法國/中國)
布里蘭特·曼多薩 (Brillante Mendoza) - 《基納瑞》(Kinaray) (菲律賓)
加斯帕·諾(Gaspar Noé)- 《遁入虛無》(Soudain le Vide) (法國)
朴贊郁 (Park Chan-wook)- 《蝙蝠》(Thirst) (韓國)
阿倫·雷乃 (Alain Resnais) - 《野草》(Les Herbes Folles)(法國/義大利)
(1980年《我的美國舅舅》獲評審團大獎)
埃利亞·蘇雷曼 (Elia Suleimane)-《時光依舊》(The Time That remains)(以色列/法國/比利時/義大利)
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無恥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 (美國)
(1994年《低俗小說》獲金棕櫚)
杜琪峰 (Johnnie To) - 《復仇》(Vengeance)(中國香港)
蔡明亮 (Tsai Ming-liang)- 《臉》(Faces)(中國台灣)
拉斯·馮·提爾(Von Trier)- 《反基督者》(Antichrist) (丹麥/瑞典/法國)
(2000年《黑暗中的舞者》獲金棕櫚)
【「一種關注」單元入圍名單】
奉俊昊(Joon-ho Bong)- 《母親》(Mother)
阿蘭·卡瓦利埃(Alain Cavalier)- 《和平女神》(Irene)
李·丹尼爾斯(Lee Daniels)- 《真愛》(Precious)
丹尼斯·德庫爾(Denis Dercourt)- 《明日黎明》(Demaine Des L'Aube)
Heitor Dehalia - 《隨波逐流》(Adrift)
巴赫曼·戈巴迪(Bahman Ghobadi)- 《無人熟識貓人》(Nobody Knows About The Person Cats)
Ciro Guerra- 《風的旅程》(The Wind Journeys)
Mia Hansen-Love - 《孩子的父親》(Le Pere De Mes Enfants)
Hanno Hofer, Razvan Marculescu, Cristian Mungiu and Constantin Propescu, Ioanna Uricaru- 《黃金時代的故事》(Tales From The Golden Age)
Nickplay Khomeriki- 《黑暗的故事》(Tale In The Darkness)
Yorgos Lanthimos- 《狗牙》(Dogtooth)
帕沃爾·羅金 (Pavel Lounguine)- 《皇帝》(Tzar)
拉雅·馬丁 (Raya Martin)- 《獨立》(Indepencia)
柯內流·波藍波宇 (Corneliu Porumboiu)- 《警察,形容詞》(Police, Adjective)
彭力·雲旦拿域安 (Pen-Ek Ratanaruang)- 《少女》(Nymph)
胡阿·佩德羅·羅德里格斯 (Joao Pedro Rodrigues)- 《像個男人去死》(To Die Like A Man)
Haim Tabakman- 《大開眼界》(Eyes Wide Open)
沃里克·桑頓 (Warwick Thornton)- 《賽門和黛利拉》(Sampson & Deliah)
Jean Van De Velde- 《沉默的軍隊》(The Silent Army)
2009年《白絲帶》(德國影片)獲金棕櫚大獎。
http://www.mtime.com/my/1207514/blog/1773254/
http://ke..com/view/6136.htm
柏林電影節
http://ke..com/view/183207.htm?fr=ala0_1_1
㈧ 嘎那電影節都有哪些電影入圍了
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入圍名單剛剛公布,令人乍舌的是22部有份爭奪金棕櫚大獎的影片中居然看不到華語片的影蹤,此前盛傳已鐵定入圍的姜文新片《太陽照常升起》也未獲提名。在戛納迎來60歲大壽之際,沒有一份華語片入圍主競賽單元,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遺憾。唯一為華語影人挽回一點顏面的是開幕影片確定為王家衛的首部英文片《藍莓之夜》,同時這部影片也將參加金棕櫚大獎的角逐。此外,中國內地導演李楊和刁亦男分別執導的《盲山》和《夜車》入圍了本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以下為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完全入圍名單:
<br>影片名稱 導演 國別
<br>《藍莓之夜》(開幕影片) My Blueberry Nights 王家衛
<br>《情歌》 The Love Songs (Les Chansons d'amour) 克里斯托弗-奧諾雷
<br>《潛水鍾與蝴蝶》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朱利安-蕭貝爾
<br>《在人生的另一邊》 Auf der anderen Seite des Lebens 費斯-阿金
<br>《老年無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 Men 科恩兄弟
<br>《十二宮》 Zodiac 大衛-芬奇
<br>《我們擁有夜晚》 We Own The Night 詹姆斯-格雷
<br>《原木之森》 Mogari No Mori 河瀨直美
<br> 《給我承諾》 Promise Me This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br>《密陽》Secret Sunshine 李滄東
<br>《四月三周兩天》
<br>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4 Luni, 3 Saptamni Si 2 Zile) Cristian
<br>《Tehilim》 Tehilim 拉斐爾-納德賈里
<br>《沉默的陽光》 Silent Light 卡洛斯-雷加達斯
<br>《Persepolis》 Persepolis 瑪嘉-莎塔碧與文森特-波斯波利斯
<br>《進出口》
<br>Import/Export 尤里西-塞德爾
<br>Ulrich Seidl 德國
<br>《亞歷山德拉》
<br>Alexandra 亞歷山大-蘇古諾夫
<br>Alexander Sokurov 俄羅斯
<br>《死亡證據》
<br>Death Proof 昆汀-塔倫提諾
<br>Quentin Tarantino 美國
<br>《來自倫敦的男人》
<br>The Man From London 貝拉-塔爾
<br>Bela Tarr 匈牙利
<br>《迷幻公園》
<br>Paranoid Park 加斯-范-桑特
<br>Gus Van Sant 美國
<br>《驅逐》
<br>The Banishment 安德烈-薩金塞夫
<br>Andrey Zvyagintsev 俄羅斯
<br>《老情婦》
<br>An Old Mistress(Une Vieille Maitresse) 凱瑟琳-布雷亞
<br>Catherine Breillat 法國
<br>《呼吸》
<br>Breath 金基德
<br>Kim Ki-k 韓國
主競賽單元參展片:
影片名稱 導演 國別
《神經病》Sicko 邁克爾-摩爾 Michael Moore 美國
《十三羅漢》Ocean's Thirteen 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 美國
《堅強的心》 A Mighty Heart 邁克爾-溫特伯頓
Julian Schnabel 美國
《黑暗歲月》(閉幕片) The Age Of Darkness 丹尼斯-阿康特
Denys Arcand 加拿大
㈨ 近三年戛納電影節的獲獎影片
第五十九屆(2006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風吹稻浪》英國
評委會大獎:《弗朗德勒》法國
評審團獎:《紅色之路》英國
最佳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巴別塔》美國
最佳男演員:《光榮之路》(法國)5位男演員
Jamel Debbouze、Sami Bouajila、Roschdy Zem、Samy Naceri、Bernard Blancan
最佳女演員:《回歸》(西班牙)6位女演員
Penélope Cruz、Carmen Maura、Lola Duenas、Blanca Portillo、Yohana Cobo、Chus Lampreave
最佳編劇:阿爾莫多瓦《回歸》西班牙
金攝影機:《布達佩斯島》
最佳短片金棕櫚: 《sniffer》導演:Bobbie Peers 挪威
費比西獎:《氣候》/土耳其 《巴拉圭樹吊床》/巴拉圭 《BUG》/英國
關注單元最佳影片:《江城夏日》導演:王超 中國
第六十屆(2007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Cristian Mungiu《四月三周兩天》羅馬尼亞
評委會大獎:河瀨直美《殯之森》日本
60周年特別獎:加斯·范·桑特《迷幻公園》美國
最佳導演:朱利安·蕭貝爾《潛水鍾和蝴蝶》法國/美國
最佳編劇:費斯·阿金《在人生另一邊》土耳其/德國
最佳男主角:康斯坦丁·拉朗尼柯《驅逐》俄羅斯
最佳女主角:全度妍《密陽》韓國
金攝影機獎:Shira Geffen/Etgar Keret《MEDUZOT》以色列
金攝影機特別獎:Anton Corbijn《Control》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Elisa Miller《VER LLOVER》墨西哥
最佳短片評委會獎:安東尼·陳《Ahma》 Mark Albiston《RUN》 新加坡
評委會獎:瑪嘉·莎塔碧/波斯波利斯《我在伊朗長大》法國/美國
評委會獎:卡洛斯·雷加達斯《沉默的陽光》墨西哥/法國/荷蘭
關注單元最佳影片:Crisitan Nemescu《加州之夢》羅馬尼亞
第六十一屆(2008年)
金棕櫚大獎 《牆壁之間》ENTRE LES MURS/THE CLASS(法國)
評委會大獎 《格莫拉》Gomorra (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 凱瑟琳·德納芙 (法國)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美國)
評審團獎 《大牌明星》Divo, Il (義大利)
最佳導演獎 努里·比格·錫蘭 《三隻猴子》(土耳其)
最佳男演員獎 本尼西奧-德爾-托羅 《切-格瓦拉》 (西班牙)
最佳女演員獎 溫妮塞斯·德·奧利維拉 《越線》 (巴西)
最佳編劇獎 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羅娜的沉默》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 《飢餓》Hunger (英國)
金攝影機特別獎 《ils mourronttous sauf moi》(俄羅斯)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盤封管》 megatron (羅馬尼亞)
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Tulpan》 (哈薩克)
㈩ 戛納電影節史上土耳其獲獎的電影有哪些
1、《冬眠》
導演:努里·比格·錫蘭
2、《小亞細亞往事》
導演: 努里·比格·錫蘭
3、《遠方》
導演: 努里·比格·錫蘭
4、《三隻猴子》
導演: 努里·比格·錫蘭
5、《在人生的另一邊》
導演:費斯·阿金
6、《烏扎克》
導演:努里·貝吉·塞蘭
7、《自由之路》
導演:尤馬茲·古尼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在每年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自開辦以來,戛納國際電影節始終堅持其創立初衷即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
除了對電影節初衷的堅持,電影節也准備好接收新的概念想法。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他們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並且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