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部關於二戰納粹屠殺猶太人的電影
很多部電影講到。著名的有 幸德勒名單,前久放的 圍捕,還有去年放的 救助躲到下水道里的猶太人的電影
還有 黑皮書等
㈡ 關於猶太人被殺戮的電影
你說的情節我也看過,記不準了。
如果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寫的可能是
《安妮日記》或《美麗人生》
㈢ 介紹幾部關於納粹屠殺猶太人的電影
《納粹製造》
《戰火遺孤》
《百戰雄獅》
《心靈DJ》
《最後的泊灣》
《佩拉斯卡》
《集中營的吶喊》
《再見,孩子們》
《民族聚居區》
《美麗人生》
㈣ 跪求:一部關於德國屠殺猶太人的電影
:<<戰地鋼琴師>>(又作<<鋼琴師>>,<<鋼琴戰曲>>)
導 演 :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主 演 :艾德林 布羅迪 (Adrien Brody) ...... Wladyslaw Szpilman
㈤ 求一部電影名字,關於德國人殺猶太人的
《鋼琴師》,有原著小說,很出名。
㈥ 那個電影有屠殺猶太人的片段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劇情簡介:
八歲男孩布魯諾(Asa Butterfield 飾)一家隨著納粹軍官父親的一紙調令,由柏林搬遷到了鄉下。失去了朋友們的布魯諾很快對新家附近的「農庄」產生了興趣,那裡有一群身穿「條紋睡衣」的人終日忙碌,並且其中一個為布魯諾一家服務,他形容骯臟,態度慎微。周遭環境和布魯諾的舉止讓母親暗暗擔憂,但納粹父親制止家中任何懷疑既定政策的行為。
布魯諾偷偷結識了鐵絲網另一邊的同齡男孩施穆爾,並時常帶給他食物吃。在緊張的家庭氛圍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變化中,施穆爾是布魯諾惟一的朋友。某日布魯諾決定,去鐵絲網的另一邊,以便見到施穆爾的父親……
㈦ 求一部,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電影
德國拍過不少反映迫害猶太人的片子,如《猶太人區》、《仁慈之心》、以及與法國合拍的《鋼琴家》、《再見,孩子們》、《休戰的天空》、與匈牙利合拍《命運無常》、《布達佩斯之戀》等等
㈧ 追憶一部,關於屠殺猶太人的電影。
前2天還看過 不過我也是半截看的不知道名字 可惜
㈨ 經典的關於納粹殘殺猶太人的電影!
《浩劫》(紀錄片)
紀錄片史上的經典作品,影片長達九個半小時。導演克勞德•朗茲曼用了11年的時間拍攝,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來完成這部關於德國納粹在二戰中進行種族滅絕大屠殺的紀錄片。「影片過去了那麼多年,但是絲毫沒有老去,沒有添加一條皺紋,我覺得這部影片還是一個現在的影片,而不是過去的,這是一個永恆的作品,每次看《浩劫》,都能把它當作一個源泉,它每次都會發揮創造性的效果,它是沒有時間概念的。」
影片的敘述從當今波蘭以北50英里、臨近納雷夫河的海烏姆諾開始。這個地區過去曾集居著眾多猶太人,海烏姆諾是波蘭第一個使用毒氣滅絕猶太人的地方,在那裡有四千萬猶太人慘遭滅絕,僅有兩個人倖存下來,他們是普希萊布尼克和斯雷,西蒙更是最後階段的倖存者,當時的他只有13歲半。
◆導演簡介:
克羅德 朗茲曼 1925年11月27日生於巴黎。電影家,作家,哲學家。克羅德 朗茲曼是法國知識分子的重要人物。曾是讓 保羅薩特的密友,至今主編由這位存在主義之父創辦的《現代》雜志。他的電影工作開始於1973年的《為什麼以色列?》,後來又有四部作品,1985年的《浩劫》、1994年的《擦哈》、1997年的《活人路過》和 2002年的《索比堡1943年10月14日16點》。他所有作品均有關二戰猶太人滅絕、猶太身份和以色列問題。
原來在2004年,在北京國際紀錄片展上,《浩劫》分兩次放映,並在北京高校做過專題放映。克勞德·朗茲曼親臨北京和觀眾見面。北京電影學院張獻民教授翻譯的電影字幕,並在中央電視台做了關於《浩劫》的訪談節目。2006年,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分四次播放了《浩劫》。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1940年代的柏林,八歲的小男孩布魯諾和同學在外面玩耍後回到家裡,發現家裡正忙得不可開交。原來身為納粹軍官的父親被升職將要調遣,母親正在准備一次聚會。只不過布魯諾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父親的新職務是在柏林外的一個偏遠郊區,全家都要搬過去,這樣他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家和夥伴們。
一開始布魯諾很難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很快就覺得無聊起來。沒有同齡人陪他玩,母親也禁止他到處走。倒是姐姐從來不討厭跟他聊天,因為姐姐忙於擺弄自己的布娃娃,或者是跟父親的下屬——一位年輕英俊的男士兵聊天。布魯諾從自己房間的窗戶往外看,有一處很奇怪的農場,人們都穿著條紋睡衣在幹活。正當他想試著多去了解一些的時候,他被母親警告不許接近那裡。實際上就連母親也不太清楚這里,她以為只是住在某個勞動營的隔壁,丈夫隱瞞了這里是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真相。
有一天布魯諾在花園里玩的時候,不小心摔倒把膝蓋碰傷了。在廚房幹活的穿著條紋睡衣的帕維爾趕過來幫助他包紮了傷口。一次,布魯諾為了製作鞦韆,偶然發現自家的後花園的一個小小雜物間內,有個窗戶,可以輕易的爬出這個牢籠般的住所。某天,趁母親不在意,在房子周圍晃悠了幾周之後,布魯諾終於決定越過這個界限。當他開心的跑了一段路,竟來到了一個用電線網製成的圍牆邊,看到圍牆的另一邊有一個穿著條紋睡衣的男孩在用手推車倒碎石子。他很驚訝終於在這里發現了可以一起玩的同齡人,布魯諾以後每天都要偷偷來這里和新朋友什穆埃爾見面。
數周過去,布魯諾對於自己的所見所聞愈加感到困惑,家人教導他所有猶太人都是魔鬼而他與什穆埃爾的關系卻越來越緊密。另一方面,父親決定把他們和媽媽送到海德堡的姑姑那裡去。一想到從此無法再見到這位最好的新朋友,布魯諾感到很絕望。什穆埃爾告訴布魯諾自己的父親失蹤了三天,布魯諾決定利用最後的時間為他做些事情,於是他穿上了一件什穆埃爾拿來的條紋睡衣,拿來鐵鍬,在鐵絲網下挖了一個很大的洞,鑽了進去。
然而,無情的命運卻與小男孩布魯諾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的生命也將從此劃上句號...
當父親最終尋到那間空空如也的牢房時,絕望地喊著兒子的名字,而與此同時,母親跪倒在冰冷的鐵絲網前,捧著布魯諾原本的衣服,失聲痛哭...
鏡頭靜靜地對著布魯諾最後走入的那扇門,門外堆滿了那些所謂的,條紋睡衣...
《朗讀者》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處在盟軍和蘇軍的管制中,萬事蕭條,百廢待興。生活在柏林的15歲少年邁克·伯格患上了猩紅熱,但他仍然時不時的坐車到很遠的圖書館中找尋自己愛看的書籍,對於這位身處戰後管制區的少年而言,這是他僅有的娛樂。邁克有一次在路上猩紅熱病發,漢娜將他送回家,兩人開始漸漸交談起來。病好的邁克前往漢娜住的地方感謝她的救命之恩,在漢娜的屋內,邁克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尋常的快樂。
兩人的關系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情慾變成了愛情,他和漢娜私下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多,兩人在漢娜的公寓中度著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漢娜常常叫邁克帶來不同的書籍,然後慢慢地讀給她聽。相處中邁克和漢娜的矛盾漸漸爆發,邁克試圖對抗年齡的懸殊帶來的服從感,並想擺脫自身的稚氣和懦弱。終於有一天,當邁克前往漢娜的公寓,發現已經人去樓空,這段無果之戀也走到了盡頭。
畢業之前,邁克作為實習生前往旁聽一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在審判席上,邁克做夢也沒有想到,坐在戰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漢娜!審判開始了,原來漢娜曾經做過納粹集中營的看守。或許是出於自責、或是對法律的無知、漢娜對指控供認不諱,並因為不願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認字的事實,認下本不屬於自己的重責。邁克此時有能力幫助漢娜澄清事實,出於對漢娜罪行的譴責以及不願暴露自己與漢娜的關系,他選擇了沉默,就連給漢娜鼓勵的勇氣也沒有。最終漢娜被判終身監禁。
邁克在很多年後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自己朗讀的磁帶,這讓漢娜重新找到了活著的意義和勇氣,並且漢娜通過磁帶和書的逐字對比學會了閱讀和書寫!並且開始給邁克寫信。邁克從來沒有回過。也許他想逃避那份自責的心情;也許他沒有勇氣面對漢娜。這讓漢娜感到無比的孤單。漢娜出獄的時間到了,邁克來到獄中看見已經白發蒼蒼的漢娜,雖然承諾給漢娜提供出獄後物質上的援助,卻拒絕了心靈溝通。漢娜絕望自殺。
幫助漢娜處理遺願並不能使邁克逃出自責,他最後選擇傾訴來宣洩內心的痛楚。
《集中營的吶喊》
培爾是猶太婦產科醫生,二戰時被德國人抓到集中營,幫助納粹醫生做事,戰後,卻被控告幫助納粹迫害猶太人,而認為有罪。從奧斯威辛集中營逃出的蓋絲拉.培爾醫生,來到了美國,希望重新執業,行醫救人。但她申請美國公民權時,卻因為道德問題而遭到質疑,必須接受委員會的質問,勾起她許多的傷心往事。蓋絲拉在納粹壓迫下,失去了父母、丈夫跟孩子;在集中營里,蓋絲拉原本就是婦產科醫生,為了求生存,也為了保護集中營的婦女,她被迫進行墮胎手術,做了許多她不願意做的事,也因此深感愧疚與無奈…與法律周旋多次,她總算取得公民權,在紐約行醫,命運的安排,她遇上了家鄉舊識,彌補了當年的遺憾。
㈩ 納粹殺猶太人的電影
美麗人生,辛德勒的名單 這兩部都很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