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三大戰役的電視劇有哪些那麼多
1、《解放》
《解放》是由唐國強、郭大群、董亞春執導,唐國強、劉勁、馬曉偉、王伍福、郭連文等人主演的史詩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
該劇是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而拍攝的獻禮片。該片講述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解放軍和人民群眾,戰勝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政府和軍隊的曲折過程。
該電影主要講述了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後,傅作義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的故事,該片於1992年01月01日在中國上映。
㈡ 大家推薦一些類似於三大戰役的經典電影,謝謝。
《巍巍昆侖》
《太行山上》
《血戰台兒庄》
《大進軍-解放大西北》
《大進軍-席捲大西南》
《大進軍-南線大追殲》
《解放石家莊》
《黃橋決戰》
《地道戰》
《地雷戰》
《狼牙山五壯士》
《南征北戰》
《渡江偵察記》
《智取華山》
《紫日》
《黃河絕戀》
《集結號》
《雞毛信》
《鐵道游擊隊》
《烈火金剛》
《飛虎隊》
《平原游擊隊》
㈢ 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題材影視劇
人間正道是滄桑 亮劍 潛伏 紅日 保衛延安 陳庚大將 八路軍 太行山下 集結號
㈣ 《三大戰役》電影影評 大一歷史作業
三大戰役是我國解放以後軍事題材電影之最,氣勢磅礴,場面宏大,人員、部隊、器材、武器等等,動員之多,資金消耗之大,都是天文數字。今後恐怕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我估計不會重拍。
三大戰役對於青年人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
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
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
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三大戰役環環相扣,緊密關聯,波瀾壯闊,高潮迭起,在4個多月的時間里,我人民解放軍連續殲敵154萬餘人,使蔣介石賴以發動反革命內戰的精銳部隊基本上歸於消滅。中共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黨中央、毛澤東在西柏坡指揮了一場國共驚心動魄的生死大決戰,就在這由遼沈、淮海、平靜三大戰役一環緊扣一環組成的戰略大決戰中,僅4個月19天的時間,共殲敵154萬餘人,徹底打垮了國民黨的軍隊。中共中央、毛澤東在西柏坡十個多月,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
㈤ 誰有三大戰役的影片簡介
[戰爭][三大戰役合集][RMVB/2.2G]
【影片名稱】: 三大戰役(Three campaign )
【影片格式】: RMVB
【檔案大小】: 2.2G
【影片字幕】: 繁中、簡中或無
【做種期限】: 5個種子出現 或 3天(自torrent檔發布起,30k bytes/Sec 全天候做種3天)
【影片截圖】:
【影片簡介】:
國共內戰時三大戰役中遼沈戰役,造就了***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三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東北來到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於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沈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萬餘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㈥ 三大戰役電影拍的好真實啊,怎麼拍的
《大決戰》系列不可復制的軍事巨片
拍攝地區涉及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50多個市、縣、區,北起黑龍江哈爾濱,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黃河河套,東至渤海之濱。參拍群眾達15萬餘人次。解放軍沈陽、北京、濟南、南京、蘭州五個軍區和海、空軍的一些部隊,陸軍航空兵以及有關院校、武警部隊共20多個軍級單位30多個獨立師團單位,共約13萬幹部戰士參加了拍攝,累計達330餘萬人次。(也就是說那些都是活生生的軍人在跑龍套還原當時的情境)同時,還動用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飛機、艦艇等大型軍事裝備。影片中出場的歷史人物達238人,其中主要演員50餘人。
為什麼說這么真實,鄙人認為:
拍攝的時間距離當年也沒過去多少年,很多老兵那時候也都活著,親身經歷過!
軍人能吃苦耐勞的精神,從滿身泥土的軍裝能反映打仗的艱辛!不像現在的演員,隨便塗抹點顏色就以為矇混過關,只有臉上塗抹點血一樣的東西,然而衣著卻是干凈整潔的一塌糊塗,讓人作嘔!
拍攝場景的選擇也至關重要,因為七八十年代的中國還沒有那麼現代化,很多農村依然貧困,很多場地都沒有被現代化的建築所取代,所以能更加真實的反映出這部系列電影的真實!就像現在很多民國以前的電影電視劇,場景搭建的太豪華了,看的都有些反胃口!
演員的表演很到位!他們是演員,不是明星,沒有刻意去表現自己,而是在表演一位歷史人物,演技很到位!(現在的抗戰片我覺得看著讓人嘔吐,當然這是題外話)
㈦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是《大決戰》
相關介紹:
《大決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關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三部電影以宏偉逼真的氣勢再現了解放戰爭中三次決定性的偉大戰役。
《大決戰》三部曲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弘的戰爭史詩,在電影、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套電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偉大決戰。
(7)三大戰役的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遼沈戰役:
1948年3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相會合,在這里共同指揮南北兩線五大戰場。
2.淮海戰役
在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動淮海戰役。
3.平津戰役
1948年秋,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義說服了蔣介石,將自己所指揮的60萬軍隊留在了華北,並取得了國民黨在華北的黨政軍及經濟大權。
㈧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什麼時候拍的
這三部電影,統稱為《大決戰》,中國彩色寬銀幕電影,八一電影製片廠1991年出品。當時拍片時動用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群眾演員,里頭絕大多數是部隊士兵。
㈨ 三大戰役的視頻是後來拍的
紀錄片中大部分鏡頭是當時拍的,因為當時解放軍自己有專門的拍攝影片的隊伍了。不夠畢竟數量還是很少的,當時膠片很貴很稀缺,解放區當時被封鎖,膠片這東西花錢也買不到,只能靠繳獲。
部分記錄片也會用一些電影三大戰役的鏡頭,都會標明影視作品或者電影等做標注,三大戰役其實就是按史實拍的,基本上最大限度的還原了當時的一些場景。
這樣的軍事作品現在不多了。
㈩ 求三大戰役的電影視頻《大決戰》
電影天堂 上有三大戰役的下載地址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