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獲國際大獎的中國電影有哪些
1、《霸王別姬》是湯臣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藝片,該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
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199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上映,此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且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2、《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該片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1991年,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1992年,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3、《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4、1987年,在加拿大第1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大閱兵》獲評委獎。
5、《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1988年,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2. 中國有影響力的電影獎項是哪些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里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目前,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除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評獎外,仍為一年一屆,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惟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3. 為什麼獲得各大電影節獎的華語電影都不是大眾熟知的,而是一些未上映或非熱映的電影
各大電影節的參賽電影,一般要求是在電影節首映的,之前沒上映過,十分正常。
陳凱歌《霸王別姬》
到目前為止,陳凱歌的這部《霸王別姬》都是華人導演作品獲得金棕櫚獎的作品,這部影片從程蝶衣這樣一個戲子入手,由他而展現了一個時代的興衰,和在時代中人物的變化和悲歡離合,到目前為止這部電影都被認為是華語電影的巔峰。
侯孝賢《悲情城市》
同樣是史詩電影,侯孝賢導演在1989年的時候,獲得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這部電影從一個家族的興衰,來展現時代變遷,所展現的二二八時間,也許並沒有那麼重要,我們把視角都放在了一個家族中,讓人為之震動
4. 中國華語電影幾個重要的獎項
金爵獎 金雞獎 金馬獎 金像獎 金鹿獎 華表獎 百花獎
四大中國電影節 上影節 長影節 金雞電影節 百花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停辦百花獎代替)
3大地域獎 華表 金馬 金像獎
金爵獎(9大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
金雞獎(代表內地的重要電影獎項,以實力獲獎)
華表獎(代表中國最高榮譽的政府獎)
金像獎(代表香港的電影獎項 有著中國奧斯卡的美譽之稱)
金馬獎(代表台灣的電影重要獎項)
金鹿獎(中國政府獎項)
百花獎(以群眾投票為准)
5. 請列出近十年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華語片名
2000年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獲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2001年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獲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2003年影片《盲井》獲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藝術貢獻銀熊獎、《英雄》獲特別創新獎。
2004年朱文《雲的南方》獲非競賽單元的「NETPAC」獎
2005年,55屆柏林電影節上,中國電影更是所獲頗豐。顧長衛憑借《孔雀》獲評委會大獎銀熊獎Peacock;而《天邊一朵雲》更是為蔡明亮爭得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阿爾弗雷德·鮑爾獎及最佳藝術貢獻獎(劇本);鄢雨和李一凡憑借《淹沒》獲得沃爾夫岡·斯陶特大獎(青年論壇):劉伽茵憑借《牛皮》一片獲得卡里加利獎(青年論壇)及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2006年《伊莎貝拉》獲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作曲獎
2007年《圖雅的婚事》榮獲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
2007年《落葉歸根》榮獲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獨立影評人(全景單元)最佳電影
2008年《左右》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編劇獎
2010年 《團圓》榮獲第60界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
戛納電影節 第五十三屆(2000年)最佳導演:楊德昌 A One and a Two 《一一》(台灣地區、日本)
第五十七屆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 (2004年)
最佳女演員獎:《清潔》(法國) 張曼玉(不算華語影片,是華語影人)
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 (2000年)
最佳男演員:In The Mood For Love《花樣年華》 梁朝偉(香港地區)
威尼斯電影節
第六十二屆(2005)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華語影人)
第六十三屆(2006)最佳影片金獅獎《三峽好人》(導演:賈樟柯
第六十四屆(2007)最佳技術貢獻獎(攝影) 《色.戒》,地平線單元紀錄片獎 賈樟柯《無用》
第六十六屆(2009)地平線單元紀錄片獎 《1428》(四川地震紀錄片) (中國)
2011 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葉德嫻
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吳宇森
1999年 第五十六屆最佳影片金獅獎(張藝謀)《一個都不少》
最佳導演獎(張元)《過年回家》
2001年 第五十八屆評委會特別獎(伍仕賢)《車四十四》
2002年 第五十九屆聖馬可最佳影片獎(田壯壯)《小城之春》
特別關注獎(陳果)《人民公廁》
2005年 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斷背山》
2006年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賈樟柯)《三峽好人》
2007年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色.戒》
地平線單元紀錄片獎(賈樟柯)《無用》
2010年 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終身成就獎 (吳宇森)《赤壁》 《碟中諜2》《英雄本色》
2011年 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銀獅獎 蔡尚君《人山人海》
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 最佳女主角 葉德嫻 《桃姐》
東京國際電影節
最佳影片金麒麟獎 霍建起《暖》(中國) 2003
評委特別獎 《可可西里》/導演:陸川(中國) 2004
最佳女主角獎 金雅琴(中國《我們倆》) 2005
評委會特別獎 《十三棵泡桐》(中國,導演:呂樂) 2006
最佳藝術貢獻獎 《父子》(中國香港,導演譚家明) 2006
最佳男主角 王千源《鋼的琴》 2010
最佳女主角 范冰冰《觀音山》 2010
最佳藝術貢獻獎 《觀音山》 2010
藝術貢獻獎 《轉山》導演:杜家毅(中國)2011
還有類似上海國際電影節,還有我記得立春那個蔣雯麗也在一個什麼聽都沒聽說過的電影節上拿了個影後。就不在此一一列。
6. 69屆戛納電影節華語電影有沒有得獎的
69屆戛納電影節華語電影沒有得獎。
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共有1869部報名,最終21部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
肯·洛奇憑借《我是布萊克》獲得金棕櫚大獎。克里絲蒂安·蒙吉憑借《畢業會考》和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憑借《私人采購員》獲得最佳導演獎,傑克琳·喬斯憑借《羅莎媽媽》的獲得最佳女演員,沙哈布·侯賽尼憑借《推銷員》獲得最佳男演員獎,哈維爾·多蘭憑借《只是世界盡頭》獲得評審團大獎,安德里亞·阿諾德憑借《美國甜心》獲得評審團大獎,阿斯哈·法哈蒂憑借《推銷員》獲得最佳編劇獎。
2016年5月11日-5月22日在法國戛納舉行,該屆戛納電影節閉幕式22日晚在電影宮盧米埃爾廳舉行,2016年5月23日凌晨,為期12天的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落下帷幕。
7. 中國電影電視有哪些獎項
電影領域: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是由中國歷史最長、發行量最大的電影雜志《大眾電影》根據當年中國國產電影發行放映情況,提出候選名單、刊發選票、組織讀者、觀眾投票的評獎活動。1963年舉辦了第二屆之後,一直中斷了17年,直到1980年才恢復舉辦了第三屆,此後每年舉行一次,自2005年起,百花獎與金雞獎隔年評選一次。
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為了提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百花獎只代表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和評價,因此又被稱為「觀眾獎」。百花獎自創辦以來只設有最佳故事片、最佳男女演員、最佳男女配角5個名目的獎項,從1980年的第三屆評獎開始,「最佳故事片」得獎名額由前兩屆的1個增至3個。目前百花獎的主要獎項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美工、最佳紀錄片、最佳美術片、最佳科教片等。
8. 各種華語電視、電影節的名稱及頒獎時間(幾年一次大概在幾月份頒獎),最好再說一下獎項的分量,謝謝
電影:台灣金馬獎--中國台灣地區的電影獎項,在華語圈中它歷史最為悠久,與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大陸電影金雞百花獎並稱為華語電影最高成就的三大獎.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4年和1974年停辦,1998年台北電影學會另行組織台北電影節與之分庭抗禮。金馬獎的主持人過去常有「一港一台」搭配的傳統,但近年也有都由台灣主持人擔當的情況。
香港金像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於1982年,當年正值香港電影新浪潮蓬勃發展之時,金像獎的設立大大鼓舞了電影人的創作,讓香港電影佳片涌現。從創辦之初,金像獎已經立足於香港本土,並打破叢叢壁壘完全接納來自台灣、大陸以及全球華語電影作品,因此是兩岸三地同類電影獎項中,最早容納各地華語片種的電影獎項,因此奠定在華語電影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超然地位。
大陸金雞獎--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於1981年創辦的,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目前已舉辦了27屆,金雞獎獎品為銅制鍍金的金雞。它以獎勵優秀影片和表彰成績卓著的電影工作者為宗旨,對促進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百花獎 金雞獎 華表獎一起並稱中國電影的三大獎.百花獎是觀眾獎 金雞獎是專家獎 華表獎是政府獎..這三個獎是經中共中央批準的三項常設全國性文藝大獎. . 金雞獎誕生於1981年,因當年屬中國農歷雞年.故取名中國電影金雞獎.以金雞啼鳴象徵百家爭鳴並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金雞獎每年評選一次,評獎委員會由電影專家組成,因此又被稱為「專家獎」。自2005年起,金雞獎與百花獎隔年評選一次,金雞獎逢單數年評選。1992年,應廣大電影工作者的熱切要求,中國電影家協會在大眾電影百花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活動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電影節年年舉辦。
百花獎--中國群眾性的電影獎,由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電影刊物《大眾電影》雜志編輯部主辦。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是由周恩來總理特地指明舉辦的電影大獎.1963舉辦第二屆之後,一直中斷了17年,直到1980 年才恢復舉辦了第三屆.此後每年舉行一次,自2005年起,金雞獎與百花獎隔年評選一次. 1992年,應廣大電影工作者的熱切要求,中國電影家協會在大眾電影百花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活動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電影節年年舉辦。
華表獎--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界的最高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每年評選一次。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舉辦,1994年該稱華表獎。
電視:金鷹獎--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電視藝術綜合獎,其前身為「《大眾電視》金鷹獎」,是國家級的唯一以觀眾投票為主評選產生的電視藝術大獎。第16屆起改名為「中國電視金鷹獎」,從2000 年第18屆開始, 經中宣部批准,「中國電視金鷹獎」全面升級為規格更高的「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 每年在長沙舉行。自2005年起,改為每兩年舉辦一次。
飛天獎--創辦於1980年,於1981年開始評獎,每年舉辦一屆,原名「全國優秀電視劇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是中國電視劇最高「政府獎」。創辦於1980年,於1981年開始評獎,每年舉辦一屆,原名「全國優秀電視劇獎」。1981年4月3日至13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對1980年1月1日至1981年3月31日在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播出的電視節目進行評選,有28部電視劇獲獎。到1983年3月,廣播電視部(原中央廣播事業局)委託《電視文藝》、《中國廣播電視》、《電視周報》三家報刊聯合主辦第三屆全國優秀電視劇評獎活動,並把這一活動正式定名為「全國電視劇飛天獎」。1992年改為現名「中國電視劇飛天獎」。2005年,改為兩年一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主辦,為電視類的「政府獎」,是對上一年(或兩年度)電視劇思想藝術成就的一次檢閱和評判。
台灣金鍾獎--中國台灣地區傳媒年度獎項,創始於1965年。設獎之初以廣播為主,1965年設頒獎新聞節目、音樂節目、廣告節目等獎項、1966年增設個人技術獎。1971年將電視納入獎勵范圍,自此正式以廣播電視為獎勵對象。1965年起由台灣當局「新聞局」所舉辦。1968年由台灣當局「文化局」接辦,1975年恢復由「新聞局」辦理。自2000年後,交由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接辦,至2008年廣電基金解散為止。此外,另有中國音樂金鍾獎,由中國文聯和中國音協會共同主辦,亦簡稱金鍾獎,是與戲劇梅花獎、電視金鷹獎、電影金雞獎並列的國家級藝術大獎。
香港萬千星輝獎--香港TVB的電視頒獎典禮。頒獎禮評選范圍為TVB本年度製作的劇集和節目,以及出演的藝人。舉辦日期為TVB每年台慶前後(11月中或12月初),最受矚目的獎項為每年的最佳男女主角,一般被稱為「視帝」、「視後」。
9. 比較一下華語三大電影節獎項的含金量
華語電影三大獎項分別是:中國電影金雞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
然而含金量最高的獎項是金雞獎,其次是金馬獎,最後是金像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創立於1981年,兩年一屆,是華語電影中審核最嚴格的。由專家組+中國文聯+中國影協+大眾點評組成的審核團隊。金雞獎審核的時候,如果選不出好的作品或者演員,這個獎項是可以空缺的,而不會說隨便找個作品或演員頂上。另外,金雞獎沒有地方保護,只要是華語電影都可以參選。
台灣電影金馬獎創立於1962年,一年一屆,是三大獎項中歷史最長的。金馬獎的評選除了評審團以外,還會有外國評審團加入,因此金馬獎的評選比較國際化。但近年來台灣地區文化事業逐步落後,最近幾年的金馬獎都是由中國大陸地區的影片包攬。
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於1982年,一年一屆。由於金像獎大部分只頒發給香港電影,甚少有大陸影片和台灣影片,地方保護主義很嚴重。因此金像獎又被稱為「香港人的獎」,缺乏一定的開放性。